论薄弱学校的改造与建设
作者:强金龙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04期
摘要薄弱学校的改造与建设问题一直是义务教育普及与提高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也是制约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加强“薄弱学校”的改造与建设旨在缩小校际差距,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以满足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从而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整体水平。这种均衡发展不仅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责任,是一个构建“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教育”的时代导向命题。 关键词义务教育 基础教育 义务教育
作者简介:强金龙,安徽师范大学教科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G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2-199-02
改造薄弱学校是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维护教育公平,实现和谐教育的一个必要举措。由于地区间、城乡间及区域内,义务教育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义务教育阶段存在一大批薄弱学校。薄弱学校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也与当时的教育理论背景有关。如今在教育公平价值理念的指导下,薄弱学校的改造与建设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政策的支持。薄弱学校的师生应当平等地享有最基本的公共教育资源,薄弱学校不应当成为义务教育发展中的弱势群体,而是应当以其特有的教育品质,担当起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社会责任,共同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可持续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一、对薄弱学校的界定
所谓“薄弱学校”是指那些在特定区域内,在多种原因作用下,因长期缺乏办学活力和凝聚力而导致教学质量差、社会信誉差的学校。其实质就是指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因长期缺乏办学活力和凝聚力而导致教学质量差、社会信誉差的学校。薄弱学校是相对而言的薄弱,并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衡量标准下或不同的参照对象下,结果是不同的。从上述定义可看出薄弱学校的薄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硬件方面,主要表现为办学条件差;二是软件方面,主要表现为内部管理效率低下,教师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教学质量低下,社会声誉较差,学生素质较差等。薄弱学校是同类学校的落伍者和后进者,是一个没有一所学校愿意接受的“落后帽子”。有的是因为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义务教育标准,有的虽然已经达到这个标准,但因为没有达到当地政府规定的质量标准和社会要求,仍然属于薄弱学校。 二、薄弱学校的成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薄弱学校的形成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国民受教育水平低下的制约,国家教育发展的重心在高等教育,在“效率与公平”的两难选择中是效率优先,强调教育的直接功利价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的教育政策是“精英取向”“城市取向”和“重点取向”,这必然导致对农村地区、落后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的剥夺。 (一)薄弱学校生成的外部原因
1.教育发展目标过高和教育投资相对不足的矛盾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发展基础教育方面政策存在失误。在教育发展历史上,盲目制订义务教育发展目标,制订教育发展目标缺乏科学的论证,只讲数字化和普及面,不顾现实条件与质量盲目发展的现象,结果出现了一大批不合格的薄弱学校。
2.义务教育国家统一目标与义务教育体制的矛盾义务教育是由国家统一实施,但同时又依靠“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来实现。义务教育的经费应由政府承担。目前县级政府是义务教育的主体。而各地教育投入能力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状况,中央和省级政府又缺乏必要的调控手段,对贫困地区转移支付的力度不够,使地区间义务教育的差距不断扩大,这就必然会出现一大批基础薄弱的学校。
3.区域发展不均衡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是造成薄弱学校产生的根本原因。我国地域广大,幅员辽阔,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经济、政治及文化发展极不均衡,再加上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使得城市与乡村的差异越来越大,地区差异与城乡二元结构交织在一起,共同促使教育发展严重失衡。
4.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在经济领域形成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等价交换、优胜劣汰”等意识,不自觉地影响其教育投资倾向,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必然热衷于重点学校。这种社会资源配置倾向,政府不仅不协调使其均衡,而且为了追求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往往花大力气加大对重点学校的投资力度,使其享有一系列的特殊政策,结果对重点学校是锦上添花,而对薄弱学校无疑是雪上加霜。
5.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原因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发展和扩展日新月异,老城区在拆迁,近郊区在新建。在这个建设配套的过程中,原有学校尚未完成搬迁,新建学校尚未步入正视,这也是产生薄弱学校的因素之一。 (二)薄弱学校生成的内部原因
1.校长的素质低下一个优秀的校长不一定能带好一所学校,但一个素质低下的校长一定能够带坏一所学校。一个好校长带出一批好老师就能办出一所好学校。薄弱学校的校长在教育管理和教育理念上普遍落后。校长在管理理念、教育观念上存在差距。领导不力,不思进取,信心不足,安于现状,恪守计划经济时代养成的“等、靠、要”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学校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规范薄弱学校在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健全、管理体系优以及管理制度的实施和执行等方面,往往比较薄弱。有的制度也只是停留在纸上,在平时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没有严格按章办事,难以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育管理方面,薄弱学校大多只有校内一些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而缺乏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步骤的学生教育管理体系,没有形成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系统,更缺乏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立体型教育体系。学校的德育机构不健全,学生日常行为养成,学校体育、卫生、安全、法制教育等工作力度不够。在教学管理方面,向管理要质量的意识比较薄弱,向科研要质量的意识更是薄弱。在薄弱学校的一些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学业务的自觉性、主动性较差,存在甘居下游、不思进取的思想,知识老化、观念保守、素质薄弱,以照本宣科的陈旧教学方法来维持现状,导致课堂教学效益低下。
3.较差的学校生源义务教育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学水平,但升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质量。财力雄厚的学校用“金元战术”到处挖升学苗子,除了免学费外还给生活费和高额奖金。优秀学生流入重点学校,一般学生条件好的交钱进入重点学校。重点学校在这一过程中既用择校费狠赚一笔,又花小代价保住了自己的升学资本从而为下一次循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普通学校则面临既无钱又无优秀生源的境地,一部分分化为薄弱学校。而薄弱学校的学生生源较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学习不得法,并且文化基础较差。有的学生由于家庭和社会因素,甚至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有的出现行为失范,品行不端,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事实上,薄弱学校的生源质量普遍较差,这本身就给薄弱学校的学生管理和教学质量构成了巨大的挑战,而薄弱学校本身水平较低的师资队伍又增大了管理难度,从而导致学校陷入恶性循环。
4.学校文化环境较差优秀的学校文化具有教育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能够起到良好的陶冶和育人作用。薄弱学校一般成立和发展的历史较短,没有形成一定的人文底蕴,也没有优良的学风、教风和校风。薄弱学校长期以来缺乏良好的文化教育氛围,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影响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加上学生家长普遍职业层次和文化程度偏低,自身素质不高,教育子女缺乏方法,不能和学校进行有效的配合以教育其子女,从而形成教育合力。
三、改造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规定: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改造薄弱学校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而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供给“公平”的教育政策是现代政府的基本教育责任。薄弱学校的改造是在政府主导下,在全社会共同参与下,在薄弱学校自身努力下,旨在缩小校际差距,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要给薄弱学校倾斜政策,加大薄弱学校的经费投入
为学校选派事业心强、有管理经验和开拓精神的校长;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骨干教师和优秀高师毕业生到薄弱学校任教;允许超编调入骨干教师,并在职称评定时优先晋升,允许返聘优秀离退体教师。要挖掘学校自身潜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要把改变薄弱学校面貌的任务完全寄托在外部力量作用上。要抓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真正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骨干队伍。政府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在教育政策上对薄弱学校实行倾斜和扶持。 (二)积极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合理调整教育布局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不是要降低整体水平,简单地寻求发展程度的整齐划一,而是在提升整体水平基础上的均衡发展。因此,我们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既要重点关注薄弱学校,使其尽快缩小与其他学校的差距,又要重视中小学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即是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并非搞“一刀切”,而是强调办出特色,在基本达标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三)充分发挥薄弱学校的主导性,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薄弱学校的改造与转变要紧紧依靠其自身,依靠其自身办学观念和育人观念的转变。薄弱学校应当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结合教育内外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把竞争机制适当引入薄弱学校,形成“以机制调动人,以精神鼓舞人,以服务凝聚人”的先进管理制度。实行校长职级与岗位津贴、工作实绩与奖励挂钩的制度,实行岗位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等级工资制和考核奖惩制,建立职、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体制,达到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的目的。
(四)改革招生管理制度,遏制“择校风”
一方面坚持就近入学,取消小学升初中的考试,改善薄弱学校生源;另一方面推行升学指标分配与办学水平综合评价结果挂钩的办法,逐步扩大定向生的比例,并适当降低薄弱学校的分数线。
(五)建立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倾斜政策
建立动态、开放的教师管理与任用机制,以促使教师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积极向上的发展氛围。选派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或支教,建立骨干教师定期交流机制,使校际间教师流动成为一种制度性的常态行为。给予薄弱学校教师在职称评定、学习培训等方面的倾斜政策,鼓励年轻教师去薄弱学校实现其人生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杨启亮.薄弱学校:义务教育发展中的弱势群体.教育发展研究.2010(15-16). [2]孙远航.薄弱学校的改造与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郑友训.论薄弱学校的成因及变革策略.2008-05-04[2010-10-09].http://jks.zzedu. net.cn/rdht/05/3284.shtml.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03-01[2010-10-18].http://www.china. 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