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张清华的先锋文学研究——以《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为中心

2021-08-12 来源:易榕旅网
第32卷第6期2017年12月天中学刊Journal of Tianzhong

Vol. 32 No. 6

Dec. 2017

论张清华的先锋文学研究

-以《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为中心

杨希帅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

摘要:《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是张清华先锋文学研究的代表作。在这本书中,张清 华基于对20世纪80年代时代精神的理解和对传统社会主义中国的判断,重构了先锋文学。 这种重构的价值与意义在于在当代中国历史、文化与文学的语境下,重新界定了先锋文学、 启蒙主义和存在主义的概念内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关键词:张清华;先锋文学;启蒙主义;存在主义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2017)06-0015-04

题:“第一是对‘历史’的理解;第二是文学史究 竟是‘文学’还是‘历史’;第三是‘当代文学史’ 的可能性。”在洪子诚看来,“这三个方面,分别 提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理解历史的‘真实性’; 文学性在文学史中的位置;当代人有无可能描述、 处理当代发生的文学事件。” [1]16作为一代文学史 大家,洪子诚对当代文学史写作困境的提炼和归 纳无疑是非常准确的,近20年的当代文学史写作 实践也证实了处理好这三个问题的重要性。比如, 洪子诚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和陈思和编写的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可以说是近20年最有影 响的两部当代文学史著作。但是,由于没有真正 处理好上面所说的三个方面的问题,这两部著作 仍然被文学研究界所批评。李杨在充分肯定陈思 和提出的“潜在写作”和“民间意识”两大文学 史概念体现出活力的同时,指出‘‘潜在写作”由 于无法真正地确认作品的确切创作时间而缺乏真 正的文学史意义,“民间意识”的非历史化理解则 忽略了 ‘‘民间意识”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构。这 些使《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不再“具有‘完整’

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先锋文学对中国当代文 学在叙事和美学上的变革与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 的影响,因此也吸引了众多文学研究者的注意。 张清华即是这一研究领域中最有成绩,同时也是 最持久地关注这一领域的一位批评家。他不仅对 20世纪80年代文学史意义上的先锋文学做出了 自己的研究贡献,更持续追踪余华、苏童和格非 等先锋作家的新作,关注先锋文学的衰变与转向, 为之写下了大量的批评文章。《中国当代先锋文学 思潮论》是张清华先锋文学研究的代表作。在这 本书中,张清华基于对20世纪80年代时代精神 的理解和对传统社会主义中国的判断,重构了先 锋文学。这种重构的价值与意义在于在当代中国 历史、文化与文学的语境下,重新界定先锋文学、 启蒙主义和存在主义的概念内涵以及三者之间的 关系。

一、“文学主流”式的价值理念和叙述构造洪子诚在谈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困难时指 出,做当代文学史研究常常会遇到三个方面的问收稿日期:2017-04-09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6G031) 作者简介:杨希帅(1990—),男,河南新乡人,硕士。

• 16 • 杨希帅:论张清华的先锋文学研究一以《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为中心

的文学史意义”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空白 论’ ” [2]。郜元宝在细读《中国当代文学史》和《中 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的基础上,认为它们都是“作 家缺席的文学史” [3]。从李扬和郜元宝对洪子诚 和陈思和两位文学史家著作的批评可以看出当代 文学史写作的困难,而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为先锋文学著史,则是一件更加困难的事情。因 为,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先锋文学在并不长的时 间里经历了多个文学运动,如何将这一系列的文 学运动结构进当代文学史,对先锋文学思潮做一 个整体性的认识和把握,无疑是一件极其富有挑 战性的工作。但是,张清华通过《中国当代先锋 文学思潮论》一书的写作完美地解决了这一学术 难题。在这本书中,张清华运用勃兰兑斯“文学 主流”式的价值理念和叙述构造,为先锋文学思 潮做出了“从启蒙主义到存在主义”的逻辑建构。

张清华选择运用勃兰兑斯“文学主流”式的 价值理念和叙述构造来叙述与想象先锋文学思 潮,是基于他对“历史如何记忆”这一史学基本 问题的思考。他说:“新历史主义者颠覆传统的历 史观念与认识论哲学,在给我们以巨大启示的同 时,却也陷入了历史与存在的迷津。如何建立‘有 效的历史表述'如何在不可能中实现对于历史的 有效构造,假如没有虚构和修辞,没有某种勃兰 兑斯式的‘整体性想象’,历史也就陷入了不可知 论的泥潭。”在对新历史主义反思的基础上,张清 华认为:勃兰兑斯式的历史观念与叙述仍然是最 有效的。”[4] 一旦承认勃兰兑斯式的“整体性想象” 对于有效表述历史的重要性,张清华面对的问题 便是:如何整体把握和理解20世纪80年代的时 代精神以及在这一时代精神主导下的文学主流。 因为只有充分地把握20世纪80年代的时代精神, 才能内在地理解先锋文学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对 于20世纪80年代的时代精神,贺桂梅有这样的 表述:“在整个80年代,与那种强调和50-70历 史‘断裂’的‘新时期’意识一致,80年代作为 一个告别50 — 70年代的‘前现代’与‘革命’的 现代化时期,作为一个似乎重新接续了传统打碎 古老中国‘铁屋子’的‘五四运动’传统的新的 文化启蒙时期,同时作为一个挣脱了传统中国‘闭 关锁国’谬见而‘走向世界’的开放时期,这种 历史意识和时代认知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共鸣。

可以说,正是在80年代,有关这一时段的历史体 认方式,以及一种基于对‘文化大革命’及中国 革命史的反省而形成的‘现代化’想象,成为了 普遍共识。” [5]2也就是说,中国知识界普遍认为, 20世纪80年代作为一个现代化的时期、新的文 化启蒙时期和开放时期,它所形成的“现代化” 想象一定会使中国成为一个民主、平等、自由、 富强的国家。他们信奉这种“现代化”想象对于 未来社会的承诺。显然,作为一位从80年代成长 起来的文学批评家,张清华认同贺桂梅对80年代 时代精神的概括。所以,在《中国当代先锋文学 思潮论》中,他才会说:“当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思 潮的进变过程……是在‘十年动乱’文化倒退的 基础上,对‘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化与文学思 潮,以及西方整个近现代文化与文学发展进程的 一次重历。,,[6]5基于对整个80年代时代精神的理 解和对传统社会主义中国的判断,张清华重构了 先锋文学。这种对先锋文学的重构,其价值与意 义在于在当代中国历史、文化与文学的语境下, 重新界定了先锋文学、启蒙主义和存在主义的概 念内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由此,张清华将先 锋文学思潮的来龙去脉做了一番历时性的梳理和 思想性的概括。

二、在中国当代历史与文化语境中定义“先锋”

在张清华之前,“先锋派”和“先锋文学”己 经被文学批评界广泛讨论。但是,学者在讨论这 一文学思潮时,更多指称它为某种文学现象、群 落或者流派。比如,在诗歌领域,评论家一般会 把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第三代诗人” 的创作称为“先锋诗歌”;在小说领域,“先锋小 说”指称的就是马原、洪峰以及稍后的格非、余 华等青年作家的小说创作。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 象,原因是文学界对“先锋”一词的理解主要停 留在叙事与美学的层面。确实,从1984年马原发 表《拉萨河女神》开始,当代文学在叙事与美学 的层面上才算产生了真正的变革。但是,仅仅从 叙事与美学层面来定义“先锋”,认定“先锋”的 现代主义性质,很可能把“先锋”处理成一种本 质化和静态化的东西。如此,“先锋”与中国当代 历史、文化与文学的张力关系也就被取消了。因 此,必须从思想层面,从“先锋”与中国当代历

杨希帅:论张清华的先锋文学研究——

以《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为中心 • 17 •

史、文化与文学的关系中重新定义“先锋”。而这 正是张清华努力做的工作,他说:“尽管‘现代主 义’本身包含了丰富的多元可能性和历史发展性, 但是它毕竟又是一种侧重于审美方式、艺术风格 或者表现策略的定性,似乎未能从内部的思维性 质上,全面涵盖当代中国先锋文学思潮与运动的 精神特质和历史脉络。,,[6]4因此,他重新给“先 锋”的性质做了一番界定:“‘先锋’不是一个固 有和既成的静态模式,它是一个过程,一种与历 史的相对稳定状态相对立的变异与前驱的不稳定 因素。在内涵特征上,它主要有两个层面,一个 是思想的异质性,表现在对既成的权力话语与价 值观念的某种叛逆性;二是艺术的前卫性,表现 在对己有文本规范和表达模式的破坏性和变异性 上。” [6]3在这里,张清华从思想和艺术两方面来 理解“先锋”,无疑是深刻的,这种理解大大扩展 了“先锋”的历史内涵和思想意蕴。因为,在中 国当代历史、文化与文学的语境下,与“先锋” 相对应的既成的权力话语与价值观念、文本规范 和表达模式无疑属于传统社会主义时期,而在20 世纪80年代的文化语境中,传统社会主义时期又 是一个需要克服与超越的对象。因此,一切显示 出与传统社会主义时期既成权力话语与价值观念 相对立的思想,与己有文本规范和表达模式不一 致的艺术创作,便具有了 80年代文化语境下的先 锋性与启蒙意义。由此,作为文学思潮的先锋文 学的历史跨度便明显増大了,甚至可以追溯到60 年代黄翔、食指等诗人的创作,70年代“白洋淀 诗群”。事实上,张清华正是这样做的,他对先锋 文学思潮的探寻正是从追溯六七十年代的地下诗 歌开始。当然,张清华重新定义“先锋”的结果, 不仅仅是使一些重要的文学流派和创作群落重新 浮出历史地表,从而重绘先锋文学地图,更重要 的是,他在思想层面上重新定义了先锋文学。在 他看来,先锋文学在根本上是启蒙主义思想运动 的产物。因此,在性质上,先锋文学本质上是启 蒙主义文学。但是,‘‘由于当代中国在封闭多年之 后与世界文化的差距,那些具有当代特征的文化 与文学思潮在中国也被赋予了某种启蒙主义的性 质” [6]4。所以,张清华在理解启蒙主义与现代主 义的关系时,用了“启蒙主义语境下的现代主义 选择”这一精当的短语来处理。

周海波在《诗与思想的理性之路一一关于张 清华及其文学批评》中指出,张清华非常善于运 用概念梳理的批评方法[7]。这一点,从他在《中 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中对启蒙主义和存在主 义的概念界定上就可以看出来。众所周知,无论 是启蒙主义还是存在主义,都是在西方历史和文 化的语境下发展出的哲学范畴,与西方自身的历 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它们在阐释西 方问题时便显得得心应手。但是,如果将西方思 想理论直接拿来比附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不但不 可能把握中国本身的复杂性,相反很可能会因此 将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给消解。也许张清华充分认 识到了这种不加辨析地运用西方理论的危害,所 以他在文学研究中,非常强调理论与中国实际的 历史与文化的契合度。这就决定了他在使用启蒙 主义和存在主义这两大概念结构中国当代先锋文 学思潮时,不是“简单地套用西方作为历史与哲 学范畴的启蒙主义思想的概念,而是从当代中国 的文化环境与80年代的文化实践出发”来界定启 蒙主义和存在主义。由此,他认为:“(启蒙主义) 是一个‘功能’范畴,一个‘文化实践’的范畴, 一个背景和一种文化语境”。而“(存在主义)也 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19世纪后期以来的存在主 义哲学”,“它完全是相对于启蒙主义以人文理性 为核心、勇于担负社会正义与责任、以个人精神 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它是个体的自觉” [6]5。通过 对启蒙主义和存在主义进行中国化的理解,张清 华赋予了启蒙主义和存在主义的本土内涵,从而 使他在运用这两个概念来概括中国当代先锋文学 思潮时显得更贴近历史的本质,也使他对运用“从 启蒙主义到存在主义”来结构中国当代先锋文学 思潮更具有一种历史感。张清华对外来概念的中 国化界定,在他整本书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比如,当不少批评家把刘索拉、徐星等人的创作 看作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文化实践时,张清华却 根据当代中国历史与文化的逻辑认为她们的创作 仍然是“一种现代主义文学现象,,[6]134。事实上, 坚持把西方理论概念放置在中国本土语境中进行 理解,并将这种理解运用在阐释变动不安的中国 当代文学现象中,己然成为张清华进行文学批评 与文学研究时坚持的原则。21世纪以来,他运用 诸多西方理论阐释余华、苏童、格非等先锋文学

• 18 • 杨希帅:论张清华的先锋文学研究一以《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为中心

性——

从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

对近期三本

作家的新作时,都始终贯彻着这一原则。

在先锋文学过去30年后,张清华说:“‘先锋 文学’在当代首先是一个本土性的范畴,它不止 局限于1985和1987年两个波次的小说新浪潮, 而是根源自60年代,断续隐现于70年代,并终 于在80年代全面浮出地表的一场波澜壮阔的思 想启蒙与文学变革,是与五四新文学遥相呼应的、 部分重合的一场文学运动。” [8]如此概括先锋文 学,可以看作是张清华对20年前自己对先锋文学 认识的一种重审,同时也说明了他对运用勃兰兑 斯“文学主流”式的价值理念和叙述构造叙述与 想象先锋文学的自信。参考文献:[1]

讲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2]

李杨.当代文学史写作:原则、方法与可能

程》谈起[J].文学评论,2000(3): 52-62.[3] 郜元宝.作家缺席的文学史—

家评论,2006(5): 4-18.

[4] 张清华.个人记忆与历史遗产——

鸣,2013(4): 77-80.

[5] 贺桂梅.,新启蒙’’知识档案——

80年代中国

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 张清华.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7] 周海波.诗与思想的理性之路——

76 - 82.

2016(3): 56-59.

〔责任编辑杨宁〕

关于张清

华及其文学批评[J].当代作家评论,2003(4):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 [8] 张清华.关于先锋文学答问[J].文艺争鸣,

《中国当

代先锋文学思潮论》修订版自序[J].文艺争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的检讨[J].当代作

On Zhang Qinghua7s Study of Pioneer Literature

Focusing on the Theor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ioneer Literary Trends

YANG Xi-shuai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Abstract: —Chinese contemporary avant-garde literary thought^ is the masterpiece of Zhang Qinghua5s pioneer literature research. In this book, Zhang Qinghua reconstructed the pioneer literature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pirit of the 1980s and the judgment of the traditional socialist China.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reconstruction lies in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culture and literature, redefining the connotation of pioneer literature, enlightenment and existentialism,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Key words: Zhang Qing-hua; pioneer literature; enlightenment; existentialis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