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代文学清代复习

2021-11-10 来源:易榕旅网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一、填空题

1、在清初诗坛上,吴伟业与钱谦益并称,其歌行诗“梅村体”风行一时。

2、桐城派古文是清中叶最著名的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刘大櫆。 3、《圆圆曲》是吴伟业的长篇歌行的代表作。

4、清初词坛流派纷呈,出现了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词派,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和独树一帜的著名满族词人纳兰性德。

5、整个清代的骈文作家里,公认成就最高的是汪中。

6、明清之际著名的“岭南三大家”是指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 7、吴伟业的诗歌体式被誉为“梅村体”。

8、袁枚论诗标举性灵说,与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纲的肌理说相抗衡。 9、汪中是整个清代骈文作家里成就最高的,其代表作是《哀盐船文》。 二、名词解释

1、“梅村体” :吴伟业最具特色的七言歌行体

其有元、白歌行体重在叙事之长,辅以初唐“四杰”的华艳词藻,温庭筠、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合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创造了自成一体的“梅村体”。

2、阳羡词派:阳羡词派是清初词派,主要活动在顺治年间和康熙前期。此派的创始人是陈维崧,为江苏宜兴人,而宜兴古称阳羡,故世称阳羡派。阳羡词人崇尚苏轼、辛弃疾,词风雄浑粗豪,悲慨健举,尤以陈维崧最为突出。当时在陈的周围还聚集了一批与之风格相近的词人,如曹贞吉、万树、蒋景祁等,相互唱和,一时颇具声势,为清词的中兴作出重要贡献。阳羡词派的余韵还波及后世,清中期的蒋士铨、洪亮吉、黄景仁等都受其影响。

3、“义法说” :桐城派所主张的学说。由方苞首倡。义,指文章内容;法,指文章法式,要求内容纯正,文辞雅洁,成为“桐城派”论文纲领。

其论文主张向先秦、两汉及唐宋古文家学习,讲究“义法”,强调义理、考据、辞章合而为一,要求语言雅洁,并以阳刚、阴柔来分析文章风格,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4、神韵说:王士禛的诗论主张。其论诗吸取司空图“韵外之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与严羽“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理论,主张“兴会神到”,追求“得意忘言”,以清淡玄远的风神韵致为诗歌的最高境界,要求诗歌要有含蓄深蕴,言尽而意不尽的特点,以王维、孟浩然为诗歌创作的典范。 5、南洪北孔:康熙年间,随着清朝统治趋向稳定,文人们开始更多地以一种空幻与伤感的情绪来看待明清之际的历史兴亡。这时在戏剧方面出现了洪昇的《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两部名作。前者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后者直接以南明政权的覆灭为背景,把美好爱情的丧失和政治的变乱相联系,取得感人的艺术效果。而两位作者也因他们的优秀创作,获得“南洪北孔”的称誉。

6、桐城派:清代康熙年间,由方苞开创,刘大魁、姚鼐继承发展的散文流派,因三人为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其论文主张向先秦、两汉及唐宋古文家学习,讲究“义法”,强调义理、考据、辞章合而为一,要求语言雅洁,并以阳刚、阴柔来分析文章风格,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7、肌理说:“肌理说” :翁方纲的论诗主张。认为“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志言集序》)。所谓肌理,指诗中的义理和文理。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与学问;文理为“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句等作诗之法。要求作诗以学问为根底,“宜博精经史考订,而后其诗大醇”(《粤东三子诗序》),融词章、义理、考据为一体,做到内容质实而形式雅丽。

8、浙西词派:是清代重要词派,创始人是朱彝尊,浙西词派崇尚南宋的格律词人姜夔、张炎,标榜醇雅、清空,注重词的声律、技巧,既适应统治者歌颂升平的需要,也迎合文人安于逸乐的心态,故能风行一时,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乾隆末年。

三、翻译题

亦有没者善游,操舟若神,死丧之威,从井有仁,旋入雷渊,并为波臣。又或择音无门,投身急濑,知蹈水之必需濡,犹入险而思济。挟惊浪以雷奔,势若隮而终坠。逃灼烂之须臾,乃同归乎死地。

【翻译】也有一些能潜水、善游泳的人,(以往)操纵舟船出神入画。(如今)冒着生命威胁,去拯救别人,坠入水中,同被溺死。还有无路逃生的,跳入急流,明知投入水中会被淹死,仍然冒险而企图活命。挟裹惊涛汹涌,拼命地划水,有些人看上去好象爬上了浪颠,但终于又沉没了。这些人虽然暂时逃避免了烧灼的痛苦,但仍然难免一死。

四、问答题

1、简述“性灵说”的主要观点。

“性灵说”:袁枚的论诗主张。强调诗歌创作应抒写性情,表达个性灵趣,辞贵自然,追求独创,反对以程朱理学来束缚诗歌创作,反对拟古倾向和“温柔敦厚”的诗教。对诗人而言,强调要有“才”、有“灵机” ,追求凭藉天才发露而造成,“忽正忽奇,忽庄忽俳,忽沉鸷忽纵逸”(《赵云崧瓯北集序》)等超越陈规的变化多端的风格。

6、简述张惠言的词学理论。

其论词反对浙西词派寄兴不高的词风,提出创作要依据儒家“诗教”,尊崇词体,强调词的“意内言外”、“比兴寄托”的作用以及“深美宏约”的审美特点,对其时平庸词风的扭转和词风的倡导起到积极作用,而其末流,又流于穿凿附会。

7、汪中《哀盐船文》中描写了怎样的惨剧?

描写了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乙卯日,仪征县境江面上的盐船发生了火灾,焚毁船只一百三十艘,烧死和淹死了一千四百多人这件事。从失火时的环境、氛围、船民垂死挣扎及死后形骸枯焦的各种凄惨景象展开,多方面地再现出当时火焰冲天、烟雾迷漫、群声嘶号、焦尸浮江的惨况。文中真实地再现了这场灾难的悲惨情状,对无辜罹难者深表悲哀和怜悯,进而对冥冥之中的莫测命运表达了一种惶惑和恐惧之情。

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一、填空题

1、在清初戏剧作家中,李渔是擅写风情趣剧的代表,作剧十种,总题《笠翁十种曲》。 2、李玉早年的剧作以《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为最著名,可视为其成名之作。 3、晚明天启年间,阉党魏忠贤迫害东林党人周顺昌等人,引发了苏州市民暴动,表现这一政治事件的戏剧是李玉等人创作的《清忠谱》。

4、康熙剧坛上最成功、最有影响的作品是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5、朱素臣名白隺,有传奇19种,最著名的是《十五贯》。 6、《秣陵春》是吴伟业创作的一部传奇作品。 二、名词解释

1、“一人永占”: 明末清初 李玉 所作《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四个传奇剧本各取首一字的合称。 中国明末清初传奇《一捧雪》 、《人兽关》 、《永团圆》、《占花魁》的合称。 3、苏州派:明末清初,在苏州这个戏剧创作和演出的中心城市,出现了一群平民专业剧作家,较为著名的有李玉、朱佐朝(代表作《渔家乐》)、朱素臣(代表作《十五贯》)、叶雉斐(代表作《琥珀匙》)等。他们在市民生活的土壤和文化氛围中,形成了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大致相近的戏曲流派,后人称之为苏州派。

苏州派戏曲创作特点: (1)多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2)题材上多描写重大政治斗争; (3)讲求本色当行,注重舞台效果; (4)语言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5)封建道德观念较为浓厚。

1、《桃花扇》是如何“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

《桃花扇》以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南明弘光王朝由建立到覆灭的动荡而短暂的历史,从而写出了明王朝最后的崩溃。剧本的宗旨,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桃花扇·先声》),同时要通过说明“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为后人提供历史借鉴,“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 (《桃花扇小引》)。可见“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反思历史是为该剧的主题。 侯、李的爱情,在剧中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色彩,这一爱情的结局,已经和南明的存续联系在一起,所以“国破”自然“家亡”,两人只能以各自出家为结局。因而,在《桃花扇》中,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始终卷入在南明政治的漩涡和南明政权从初建到覆亡的过程中,作者甚至有意避免对“情”作单独的描写。这正是为了突出“兴亡之感”的主题。 2、 简述《长生殿》化长恨为长生的意蕴。

马嵬事变,杨贵妃自缢,这一场帝王家的爱情悲剧已经完成了。《长生殿》一方面表现现实中发生的唐明皇杨贵妃悲剧的馀波,对乱臣贼子的咒骂、对主人公不幸的惋惜,合成一部兴亡之感的交响曲;另一方面则表现唐明皇和死后的杨贵妃在真和幻两个世界里发生感情交流,经过“冥追”、“觅魂”、“补恨”、“寄情”,执著的感情和真诚的忏悔,终于得到了天孙、玉帝的恩准,双双进入月宫,实现了“长生殿里盟言”(《重圆》)。这就将《长恨歌》里无法实现的幻景化做了幻想中实现了的美好愿望,以精神的“长生”消解了现实的“长恨”。 这固然还是留下了非现实的缺憾,但却表现出对至真之情的崇尚,重新弘扬晚明尚情的思想。 《长生殿》的思想内容

《长生殿》全剧50出,分为两部分:上部分写李、杨的爱情悲剧;下部分虚构李、杨坚贞的爱情,感动上苍,终于使其在天上重新相会,从而完成了对爱情主题的赞颂。

剧作的前半部分主要为实写,后半部分主要为虚叙,使作品表现出现实与浪漫的交织,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其特点主要有二:

其一,将“情”作了充分的描写和反复的渲染,把“情”从故事中抽象出来,作为具有普遍意义和超越生死的力量来歌颂。《长生殿》第一出《传概》开宗明义,阐发了洪昇的创作主旨。

其二,在写“情”的同时,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写安史之乱及有关的社会政治情况,这使得剧作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情节富于波澜曲折,构成一部浪漫的爱情剧,又具有历史剧的特色。 《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上部采用写实手法,展现统治者荒淫,内部斗争,人民不幸。下部采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幻想表现李杨天上人间、生死不谕的爱情。 (2)双线交叉,彼此关联,情节错综,脉络清晰。 以李杨爱情为经线,朝政军国之事为纬线结构全剧,体现出“占了情场”,“弛了朝纲”的创作意图,爱情生活又以“钗盒”为经,盟言为纬,形成波澜。

(3)曲词典雅清丽,揉合唐诗、元曲特点,形成清丽流畅风格,富有诗情画意,既有抒情,又有形象性。如《惊变》《闻铃》《雨梦》等出曲词,基本由《梧桐雨》曲文脱化而来,借风雨声,衬托唐明皇心中的缠绵悱恻之情。

(4)人物性格复杂又个性鲜明。杨贵妃的形象,前半部分写她恃宠骄纵,为独占唐明皇的欢心而机变百出,又因害怕失宠而忧心忡忡,性格较为丰富,也切近一个宠妃的身份。娇美又泼悍,真情又嫉妒,聪慧又执着。

《儒林外史》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下列两段情节至为关注:一为“马二先生游西湖”,《史略》节引原文评述道:“……例如西湖之游,虽全无会心,颇杀风景,而茫茫然大嚼而归,迂儒之本色固在。”一为“范进吃大虾元子”,《史略》亦节引原文评道:“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词之妙选,亦狙

击之辣手矣。”试就此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以“马二先生游西湖”为例,谈谈这一人物性格深层的悲剧内涵。

马二先生”对于湖上换衣服的女客不曾仰视,富贵人家的女客更是不看,一路只是吃。吴敬梓处处要写马二先生不看女人,却又处处写他看得十分仔细。这位马二先生对着眼下这“天下第一个真山真水的景致”全无会心,茫茫然一路大嚼过去,固然写出一种迂儒本色。他到了西湖,也想看看女人,这本是人之常情,并不是什么非法的事情。但是,他有惧于道学的教条,生怕人家说三道四。因此尽管心里想看,也偷偷地看了个饱,但还是要装出不看的样子。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矛盾,构成了特有的滑稽。但从这里开始,他也渐渐可能成为口不应心的两面派的。吴敬梓大概已经感受到假道学的危害,所以他时不时会在《儒林外史》中向它掷去一柄投枪。

封建的蒙昧主义窒息了爱美的天性,戕伐了审美的功能,造成人性的严重异化。再美的景色和乐音对马二先生也没有任何美学意义。他或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或者只能引起鄙俗猥琐的反应,丝毫也引不起美感愉悦和审美想象。吴敬梓如实地描写马二先生对西湖美景的麻木不仁,把八股迷灵魂的庸陋,精神世界的枯朽,准确地揭示出来,进行严肃的批判和讽刺。

2、以“范进吃大虾元子”为例,谈谈《儒林外史》“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讽刺艺术。 知县心里着急严格尽礼之事,后来看到范进“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这才放了心。鲁迅激赏这段描写:“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辞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矣。”这个场面采用漫画式的夸张,把某种需要否定的东西延伸放大,以显现人物的可笑和可鄙。作者向他们射出尖利的讥刺之箭,进行无情的鞭挞。这突出地表现了吴敬梓深恶痛绝的愤恨之情,在严冷的笑里听得见作家的切齿之声。对迂腐儒生是既同情又讽刺,做到了“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

朱素臣戚而能谐,悲喜交融的审美特色,这个范进中举发疯的喜剧场景蕴含有深厚的悲剧意味,实是“含泪的喜剧”;它又迫使人们在笑声中去思索造成这场悲喜剧的内在原因。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一、“慽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讽刺手法

《儒林外史》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是它富有民族特色的讽刺艺术,它将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1. 作者能秉持公心,把握分寸,针对不同的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对贪官污吏是无情揭露和严厉鞭挞,对迂腐儒生是既同情又讽刺,对正面人物是在肯定中略显微词,做到了“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而且,作者的讽刺还往往随着人物的社会地位和思想品质的变化,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

2. 作者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和真实性结合起来。《儒林外史》的讽刺,能够面向现实,挖掘其社会根源,使诙谐的讽刺与严肃的写实得到高度的统一;在表现讽刺对象的喜剧性特征时,绝不以主观好恶去阉割客观形象的丰富性、整体性,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真实场景使其获得“讽刺的生命”。

3. 作者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起来。《儒林外史》能真实地展示出喜剧性情节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锋利冷峻,振聋发聩,使讽刺包含有深邃的社会批判和巨大的文化容量;同时也形成了“慼而能谐”、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表现出其独特的艺术品格。

4. 作者善于运用含蓄、婉曲的讽刺手法,冷静超然,不动声色。在作品中作者往往直书其事,不加断语,既不介入事件的讲述,也不带任何褒贬色彩,而是把合理的夸张和客观的描述有机结合,使讽刺的深意通过情节的发展自然流露出来,在蕴藉中见出锋芒,在超然中寓有沉痛,真正做到了“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辞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

《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 一是对比法。作家往往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采取不同的甚至完全矛盾的态度,造成强烈对照,从而产生喜剧效果。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骂范进是“尖嘴猴腮”。中了举以

后,范进的外貌并未发生变化,而胡屠户却夸他的女婿是“品貌又好”。这种前倨后恭的态度,揭示胡屠户的市侩心理,讽刺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世俗习气。

二是夸张法。作家善于对人物最富特征的细节进行夸张的描写,即把某种需要否定的东西延伸放大,以揭示出这个人物的真实面目。第五回写严监生之死,就是著名的例子。作家把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的细节,通过否定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的解释加以放大,造成难解的谜,最后由他的妾赵氏把谜底揭出,从而造成强烈的喜剧效果,使这个守财奴的形象跃然纸上。

[作品讲读]《范进中举》

1. 此段文字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是全书最为精彩的片断。它通过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以及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遭遇,冷峻而清醒地剖示了科举罪恶的怵目惊心和士人精神的空虚堕落,真实而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炎凉世态与封建道德风尚的势利虚伪。

2. 此段小说的艺术特点:

(1)秉持公心,指擿时弊的创作态度。由于作者公心讽世,爱憎鲜明,在讽刺中行文轻重得宜,分寸掌握得十分恰当,对范进虽语含讥讽,但怜悯、同情成分居多;对胡屠户是辛辣的嘲讽,令人感到滑稽;对张静斋则是严厉的鞭挞,令人感到丑恶。

(2)慼而能谐,悲喜交融的审美特色。范进中举发疯的喜剧场景蕴含有深厚的悲剧意味,实是“含泪的喜剧”;它又迫使人们在笑声中去思索造成这场悲喜剧的内在原因,因而作者据此提出的社会批判就具有格外深刻的意义。

(3)绚烂多姿,面目各异的讽刺手法。此段文字主要用了两种讽刺技巧: 一是前后对照法,其特点是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采取不同的甚至完全矛盾的态度,造成强烈的反差,产生讽刺效果;一是夸张放大法,其特点是采用漫画式的夸张,把某种需要否定的东西延伸放大,以显现人物的可笑和可鄙。

《红楼梦》

简述《红楼梦》的思想内容。 《红楼梦》一书,通过“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演变,全面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社会面貌,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和道德的虚伪和腐朽,指出其无可挽救的必然败亡的结果;

作品通过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歌颂纯真的爱情,赞誉对封建礼教的反叛精神,对被压迫者、被损害者给予深切的同情;在批判封建礼教对新生事物的摧残的同时,还表达出作者的虚幻思想与感伤色彩;作品全方位地描写了其时社会生活,使作品成为一部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式的书籍。

3、简析贾宝玉、林黛玉的叛逆性格。

贾宝玉身上透露出来追求民主和个性解放的反封建意识和人道主义思想。首先,鄙视功名富贵,讨厌仕途经济,背弃封建主义的人生道路。他生长在功名富贵之家,却极为鄙视功名富贵。他生活在科举是正途出身的时代,却极端鄙弃科举制度。他处在封建伦理观念巩固等级制度森严的环境里,却痛斥八股文为“饵名钓禄”的工具,讥讽“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忠臣,也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其次,反对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反对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具有朴素的平等意识和民主思想。“女清男浊论”(也叫“水泥骨肉论”)”更是对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的公开挑战,是对封建礼教的一个有力冲击,这种态度实际上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否定。再次,不满“金玉良缘”,只求“木石前盟”,表现为一种全新的爱情观念和恋爱方式。他虽然与封建秩序格格不入,但又对周围环境无可奈何,他虽然满怀希望寻求新的出路,但又无路可走,所以他的人生备感痛苦、困惑。

林黛玉是与贾宝玉互为表里的另一个形象,是封建贵族阶级女性叛逆者的典型。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

她不仅才情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角本杂剧,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在《五美吟》中,她言绿珠,说绿珠为石崇殉葬的不值;她咏红拂,赞扬红拂私奔的壮举;在酒筵上,她竞把《西厢记》、《牡丹亭》中的“淫词艳曲”引为酒令。林黛玉身上闪烁着诗意和理想的光彩,充满了叛逆的精神。这是曹雪芹赋予这一形像的新的基因,使她从根本上有别于历代的所有才女。 6、简述红楼梦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继《金瓶梅》之后一部伟大的世情小说。它将人情世态寓于粉迹脂痕,把世情小说的创作推向最高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水准迈上一个新台阶。(《红楼梦》以其杰出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为当时和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以它为题材的诗词、戏剧、曲艺、影视、绘画、舞蹈、雕塑等作品,举不胜举。《红楼梦》还流播海外,成为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奇葩。)

8、论述《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的意义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意义宝黛爱情是一种经过长期共同生活相互了解,建立在叛逆思想一致基础上的新型爱情,正包含了强烈的反对封建礼教和习俗,追求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的民主性精华,是腐朽的传统礼法所不能容许的爱情的悲剧和专横的封建势力所不能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

影响在它之后,出现了模仿它的笔法去写优伶妓女的悲欢离合、缠绵悱恻的狭邪小说如《青楼梦》、《花月痕》以及鸳鸯蝴蝶派小说,但是,他们只是学了皮毛,而抛弃了它的主旨和精神。到了“五四”以后,由于“五四”文学革命者重新评介《红楼梦》,鲁迅等人阐述了《红楼梦》现实主义的精神和杰出成就,使《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回归,《红楼梦》里提出的妇女和爱情婚姻问题,在“五四”以后的社会里并没有解决,作家仍从《红楼梦》的爱情婚姻悲剧中得到启迪。“五四”之后以至当代,《红楼梦》成为许多作家永远读不完、永远值得读的书,成为中国作家创造出高水平的作品的不可多得的借鉴品。

11、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说:“《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结合作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首先,《红楼梦》是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它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为中心事件,写出了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贾府由盛而衰,向世人展现了一出家庭悲剧。

其次,是道德文化悲剧。儒家思想在其本质上是伦理思想,它一方面要求“仁爱”,另一方面又要求个人顺从社会,这本是一种社会理想,却在《红楼梦》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再次,是女儿的悲剧。据人们说,《红楼梦》中的所有女儿都是应入“薄命司”的,这实际上是说,《红楼梦》中的女儿都是悲剧人物。书中的婢女们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她们的悲剧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继而,《红楼梦》是爱情悲剧,这是世人皆知的,是《红楼梦》中刻写的众多悲剧中的悲剧。 最后,《红楼梦》是人生悲剧。宝玉本是“无材可去补苍天”的顽石,但却与顽石不同,他根本就不想去补天,反而走上了一条叛逆之路。总而言之,《红楼梦》突破了中国传统悲剧意识,将其升华。《红楼梦》是一部彻头彻尾地悲剧。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文化的悲剧、人生的悲剧融为一炉,显示出小说内容的博大精深和主题思想的多元意蕴。具体说来,《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生悲剧。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核心人物,最引人注目之处是他突出的叛逆性格,以

及身上透露出来的追求民主和个性解放的反封建意识和人道主义思想。他生长在功名富贵之家,却极为鄙视功名富贵;生活在科举是正途出身的时代,却极端鄙弃科举制度;因此,在正统者和卫道者眼中,他自然是不折不扣的“似傻如狂”的“混世魔王”。

他虽然与封建秩序格格不入,但又对周围环境无可奈何,他虽然满怀希望寻求新的出路,但又无路可走,所以他的人生备感痛苦、困惑。当他目睹了发生在身边的一幕幕丑剧和悲剧后,对人生和尘世有了更多的独特感悟,产生了浓厚的失落感和幻灭情绪,出家就成为他唯一的归宿。

二、爱情和婚姻悲剧。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及他和薛宝钗的婚姻悲剧,是《红楼梦》的情节主线,也是作品的灵魂,以至作者称小说为“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宝黛爱情是一种经过长期共同生活的相互了解,建立在叛逆思想一致的基础上的新型爱情,正包含了强烈的反对封建礼教和习俗,追求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的民主性精华,因此木石前盟的悲剧是双重的悲剧,是腐朽的传统礼法所不能容许的爱情的悲剧和专横的封建势力所不能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

相比而言,金玉良缘更合乎贾府的家族利益,更合乎封建家长改造宝玉的意愿,“德言工容”俱佳的宝钗理所当然地成为宝二奶奶的理想人选,象征着知己知心的木石前盟被象征着富贵结合的金玉良缘所取代。但宝玉的悬崖撒手,使得宝钗在得到有名分而无实质的婚姻之后不久就变为弃妇,她同样不是胜利者却反而成了封建婚姻制度的殉葬品,无疑也是一场悲剧。

三、女子的悲剧。作者在书中虚构了一个与污浊现实有所疏离的大观园,它实际上是与“须眉浊物”相对立的众女儿的精神乐园与理想世界,但发生绣春囊事件之后,大观园也迅速走向毁灭。作品形象地展示出这些“异样女子”在各自不同的遭际中被摧残、被扭曲、被蹂躏、被吞噬的悲剧命运,以及殊途同归于“薄命司”的苦难历程。

无论贵者贱者强者弱者叛逆者卫道者,她们处于封建末世的男权社会,都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最后都无可挽回地一起走向“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终极归宿。大观园的女儿悲剧是青春、美、爱和一切有价值的生命被毁灭的悲剧,这表明这个社会的腐烂和不合理已经到了被整体否定的程度了。

四、家庭和社会的悲剧。《红楼梦》以贾府的衰落过程作为一条重要的副线,贯穿起史、王、薛等各大家族的没落,描绘了上至皇宫、下至乡村的广阔历史画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从而客观上显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荣、宁二府功名奕世、赫赫扬扬历经百年,却由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走向“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之衰,表演了一出“树倒猢狲散”的家族悲剧。

贾府的由盛而衰具有高度的典型概括意义,实际上就是它所寄生的封建社会的缩影,因此《红楼梦》又是一出巨大的社会悲剧。生于康乾盛世的曹雪芹,能透过表面的繁荣,看到封建末世不可逆转的衰亡之势,反映了他对时代脉搏的深切感受。

贾宝玉:

首先,鄙视功名富贵,讨厌仕途经济,背弃封建主义的人生道路。

早在第二回“抓周试志”时,贾政见刚满周岁的宝玉就只注意脂粉钗环而大为不满,说“这孩子将来不过是个酒色之徒!”后来渐渐长大的宝玉,果真就是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而是“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若狂”,“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在内闱中厮混”。不喜读书,不肯科考,也不想做官——“三不”。“可怜辜负好时光,与国于家无望。”

其次,反对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反对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具有朴素的平等意识和民主思想。他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再次,不满“金玉良缘”,只求“木石前盟”,表现为一种全新的爱情观念和恋爱方式。

《红楼梦》中所描写的宝黛爱情是理想化的才貌之爱,是建立在长期了解基础上的知己之爱,

是纯洁真挚、专一持久的纯情之爱。《红楼梦》还描写了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表现出震撼人心的悲剧美。

薛宝钗:

首先是虔信、恪守封建道德观念,为躬行礼教,倾向理智,而压抑才情,丧失自我。比如她本有很高的才学,在大观园中是唯一可以跟黛玉抗衡的才女,但她却坚信“女子无才便是德”,不仅以此约束自己,而且还常常用来劝导姐妹。

作为一个青春少女,面对神采飘逸的宝玉产生爱慕之情,本来相当自然,可她偏偏又用理性原则掩埋爱的心迹,宝玉挨打,她去探望却隐藏着真实的关心之情。封建理性因素对宝钗心灵深处情感因素的强烈压抑。封建的礼教、道德理智,已经使宝钗磨去了应有的个性锋芒,不能像黛玉那样想说就说,想笑就笑,想恼就恼,想哭就哭。而是爱不敢去强烈追求,不爱又不敢去断然决裂;感觉处在不冷不热的中间地带,生命处在一种不生不死的抑制状态。

其次是有城府,“会做人”,喜怒不形于色;乖觉圆滑,善于处世,精通关系学。既会对上逢迎,又会对下安抚,博得上下赞扬。温厚贤淑,成熟老道,“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人云守拙”,精于世事。可以进取时,“行为豁达”,“小惠全大体”;需要退守时,便“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第55回)能够在复杂的矛盾中应付裕如。

再次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宝钗的“无情”集中体现为一个“冷”字:冷情寡欲,冷漠处世,冷酷无情,直至心灰意冷。甚至连她吃的药也是“冷香丸”。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走,就连生气时要打死人的呆霸王薛蟠也泪痕不干,甚至痛哭一场,可宝钗听了,并不在意,反而说:“俗话说的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活该不是夫妻。”可见“无情”的宝钗,人性已经异化,已经丧失了“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

需要强调的是,宝钗的“无情”,是封建思想禁锢、异化的结果。作为“好好的一个清静洁白的女儿”,宝钗本还有着许多不可否认的“动人”之处:

一是“动人”的美貌:在如花似玉的美女群中,在“千红”“万艳”的“女儿国”里“艳冠群芳”,以致竟使宝玉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

二是“动人”的学识:通今博古,扎实全面。像她给宝玉讲南宗五祖求法嗣的故事和“绿蜡”典故、讲《醉打山门》中的北【点绛唇】、给惜春讲绘画理论、给黛玉讲医理药性等等,都是生动的例证。作为大观园中第一流的女诗人,只有黛玉可与宝钗比肩。总之,大观园中,宝钗的学识才艺,无疑是佼佼者。

三是“动人”的天性:宝钗的人性虽然大部分已被封建道德扭曲、异化,但在她灵魂中,除了封建礼教的污染区外,也常见一些善良美好东西的闪光。作家并没有把她写成一个被彻底否定的人物。她对大观园里的姐妹们都能与人为善,甚至体贴入微。

总之,宝钗除了“无情”之外,确实有许多“动人”之处。《红楼梦》的人物塑造艺术

人物塑造的特点:

1、注意形象的真实与自然。美女并非一无陋处,反面人物也非一付坏人脸谱。 2、写出性格的复杂与发展。对人物多侧面描写,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中刻画。如风姐、宝玉形象。 3、注意个性的独特与鲜明。如以人物诗词表现个性。同是咏柳絮,黛玉《唐多令》满纸愁苦,情调低沉;宝钗《临江仙》乐观开朗,一片雄心。

4、注意内心的冲突与微颤。善于深入人物心灵深处,写出感情与理性的真实搏斗。第33回宝钗探望宝玉时的内心冲突。

《红楼梦》人物塑造手法主要有:

1.善于将不同人物,特别是相近人物进行复杂性格之间的全面对照,使他的个性的独特性在对比中突出来。

如林黛玉、薜宝钗两人,都是美丽多才的女子。但一个是“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有时则矫揉造作;一个是“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有时不免任性尖酸;一个倾向理智,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的冷美人;一个执著于感情,具有诗人的热烈的感情和冲动;一个是以现实的利害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一个以感情的追求作为人生的目标。这样两个难以调和的性格在对比中,其独特性就异常鲜明地呈现了出来。

2.作品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精雕细凿地刻画人物。如通过周瑞家的送宫花、雪雁送手炉等生活细节,把黛玉敏感、尖酸的“小性儿”表现得淋漓尽致。

3.在复杂关系的大背景下刻画人物,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如王熙凤与贾母、王夫人的关系,主要表现她对贾母等人的逢迎,以取得她们的宠信,巩固自己的地位。既突出了她的虚伪与做作,又表现了机敏诙谐,泼辣豪爽。写她与贾府大小管家奴婢的关系,表现她笼络利用与压制虐待并用的统治手段。写她与贾府外部的关系,表现她勾通官府,胡作非为的性格。总之,她一方面是当权的奶奶,治家的干才,似乎是支撑这个钟鼎之家的顶梁柱;另一方面又是舞弊的班头,营私的里手,从内部蚀空贾府的大蛀虫。治家与败家构成了她性格中的一对矛盾。 4、注意心理的冲突与震颤。 首先,《红楼梦》善于深入到人物的心灵深处,生动地写出感情与理性的真实搏斗。比如薛宝钗,作为一个青春少女,面对神采飘逸的富贵公子贾宝玉,产生爱慕之情是很自然的,但作为“完美”的淑女,封建的理性原则又迫使她必须掩埋爱的心迹。 其次,《红楼梦》善于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震颤。这特别表现在对热恋中的宝、黛心理的刻画。尽管宝黛痴心相爱,矢志不改,但他们却爱的那样痛苦,那样哀怨:欲得真心,却瞒起真心,以假意试探;结果求近之心,反成疏远之意;求爱之意,反成生怨之因。小说把一个贵族少女初恋时的那种细微曲折的心理,非常准确、生动而有层次地描绘出来了。

《聊斋志异》

一、填空题:

1、清初拟话本小说的创作,最有特色的是李渔的《无声戏》和《十二楼》。 2、《阅微草堂笔记》的作者是纪昀。 3、《聊斋志异》较好的本子是60年代初张友鹤整理出的一部会校会注会评本,简称“三会本”。 二、简答题:

1、简述《聊斋志异》诗化倾向的主要表现。

《聊斋志异》的诗化倾向,不仅表现于小说叙事中运用了诗句、诗意,还表现于许多篇章程度不同地带有诗的品格特征。(1)无论是抒情写景,还是叙事状物,都绘声绘色、多采多姿,非常优美。如《婴宁》中写王子服独行西南山中一段的文字富有诗的意境美,读之淡雅诱人。空灵而又鲜活,颇有诗的“镜花水月”之韵致。(2)《聊斋志异》语言生动传神。作为文言小说短篇的代表作,其语言保持了文言体式的基本规范,适应小说叙事要求,采用了唐宋以来古文辞日趋平易的特色,又揉合进了一些口语因素,小说人物语言尤为显著,形成叙述语言平易简洁,人物语言灵活多样的特点。叙事语言比一般文言浅近,行文洗练而文约事丰。多以四言句为主体,兼以散化,雅人雅语,俗人俚语,有庄、谐之别。潜心女以诗传情,闺房戏谑竟曲解经书,戏用孔孟之语,富有生活气息和趣味性。

2、简述《聊斋志异》“一书而兼二体”的创作特征。

纪昀批评《聊斋志异》“一书而兼二体”,主要是指摘传奇式的志怪,认为“燕昵之词,狎之态,细微曲折,摹绘如生。使出自言,似无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则何以闻见之”。 其一,《聊斋志异》不似《太平广记》等事以类聚性质的书,却兼有传奇和志怪两种题材的小说,所以说是“一书而二体”;其二,《聊斋志异》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但绝大部分这些故事却是细微曲折,娓娓道来,读之,使人顿觉书中之状历历如在目前,“传奇法,而以志怪”,也是“一书而兼二体”。蒲松龄的创作及《聊斋志异》展现出来整个面貌确实具体体现了这两方面的信息。

试析《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创作风格。

《聊斋志异》主要借鉴唐人小说的写作经验,并作以开拓,形成自己“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创作特色。《聊斋志异》的叙事方式、意象联想都接受了唐人传奇,同时又借鉴了魏晋志怪小说的创作经验。但传统的志怪小说,大抵“粗陈梗概”,旨在“发明神道之不诬”。《聊斋志异》用传奇“扩其波澜,施之藻绘”,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委曲多变。

作者有意将幻异境界与现实社会联结在一起,以寄托自己的孤愤和理想,使作品既驰骋天外,充满浓郁的浪漫气息;又立足现实,蕴含有深厚的生活内容。幻想性与真实性的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构成了《聊斋志异》的突出特点。

3、论述《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一、暴露现实社会的政治黑暗,同情人民的反抗斗争。 1、不少作品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官场的黑暗给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如《席方平》。 2、作品在揭露吏治腐败的同时,对土豪劣绅横行乡里、仗势欺人的罪恶行径,也多所揭露。如《红玉》。

3、小说不仅批判了封建官吏豪绅的贪暴不仁,同时也颂扬了一些官吏的清正廉明和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隐含着作者的孤愤和追求。如《胭脂》、《诗谳》

二、抨击科举制度的弊端和危害。蒲松龄经历科举失意之痛,有着更深刻体验。科举对士子的腐蚀、毒害,深刻地反映在他作品中。其名篇有:《考弊司》、《司文郎》、《叶生》、《贾奉雉》、《王子安》等。包含了作者深刻的心理反省。用对比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从另一个侧面对科举制作以讽刺。

艺术特色一、“用传奇法,而以志怪”。《聊斋志异》主要借鉴唐人小说的写作经验,并作以开拓,形成自己“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创作特色。其叙事方式、意象联想都接受了唐人传奇,同时又借鉴了魏晋志怪小说的创作经验。

二、“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大量的非现实性艺术形象的塑造成功,是《聊斋志异》的主要艺术成就。这些形象塑造的基本方式是:以他们作为“人”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为核心,巧妙地融合进他们作为“物”的自然属性或幻想属性,使之成为一种人性和物性复合统一的艺术形象。这样,这些花妖狐魅既多具人情,和易可亲,使人忘其为异类;又蕴含着他们本体的固有气质和超现实的神异性,让人觉得可望而不可即,大大增强了形象的美感。

三、情节结构,大都委婉曲折,避免平铺直叙。既有一定的模式性,又有生动灵活性。故事的第一种模式是人入异域幻境,其中有入天界、入冥间、入仙境、入梦、入奇邦异国,多种情况用作故事的框架,任意装入现实社会的或作家个人心迹的映象。如《梦狼》、《席方平》等是如此。第二种模式是狐、鬼、花妖、精怪幻化进入人世间。此类妖鬼花魅在六朝志怪中仍是鬼怪,少人情。如《红玉》、《青凤》等。

4、试对《聊斋志异》中“知己之爱”的爱情观作一评析,并谈谈它与《红楼梦》中的“知己之爱”有何区别。

《聊斋志异》强调以生死不渝的道义之爱为基础的恋爱原则,体现了一种进步的爱情观。例如《连城》乔生与连城的爱情,对他们的生死不渝的“知己之爱”作以热情的赞颂。《瑞云》写以品德为基础的知己之爱,与传统的“郎才女貌”的爱情观迥然不同。《乔女》写孟生不嫌乔女黑丑,想娶

她为妻;乔女为报孟生的知遇之情,于孟生死后,不顾世俗非议,以寡妇之身为他抚养遗孤,教子成材,至死不谕。

《红楼梦》中的知己之爱则强调了以思想观念的趋同作为爱情基础的新的婚姻爱情观。它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儿女真情”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描写.宝黛的初识既不是才子佳人的一见钟情,也不是浪子荡妇式的欲心如火,而是在似曾相识的惊异之中,彼此的心灵受到了无名的震憾。其对知己之爱的描写突破了以往人们对爱情的诠释,有着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聊斋志异》以爱情婚姻为题材

(1)肯定青年男女的真诚相爱,自由结合。如《青凤》写耿去病与狐女青凤相恋,知青凤为狐女,感情真挚,终获幸福。《婴宁》、《王桂庵》、《绿衣女》、《红玉》等都表现这一主题。 (2)强调以“知己”之爱为基础的恋爱原则,体现了一种进步的爱情观。

例如《连城》乔生与连城的爱情,对他们的生死不渝的“知己之爱”作以热情的赞颂。

《瑞云》写瑞云与贺生之间以品德为基础的知己之爱,与传统的“郎才女貌”的爱情观迥然不同。(3)揭露封建势力对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压抑,赞颂他们的反抗斗争。

如《鸦头》写狐妓鸦头,与王生相爱,鸨母不许,她毅然随王私奔,后被鸨母追回,囚禁暗室,“鞭创裂肤,饥火煎心,”仍矢心不贰,最后和王生团聚。再如《连城》、《寄生》等,都表现此主题。 (4)追求理想的家庭婚姻生活

《香玉》写黄生与牡丹花妖香玉、耐冬花妖绛雪的关系,也洋溢着一种夫妇互尊平等的气息。《聂小倩》写宁采臣与鬼女聂小倩夫妻彼此体贴的亲密关系。 (5)提倡男女真情,尊重女子人格。

在描写爱情的作品中,作者塑造了许多“情痴”、“情种”的形象,刻画了他们对爱情的坚贞专一。其中女性形象,如香玉、莲香、秋容、小谢、小翠、红玉等,她们坦直、善良,热情大方,在追求婚姻幸福生活的过程中,热烈大胆,富有主动精神,绝少其他同类作品中那些多愁善感、随人主张女性特征。一些男性主人公形象,亦大多情怀专一、疏放动人。

1、清代最优秀的弹词作品首推陈端生的《再生缘》。 2、《 绿野仙踪 》和《 镜花缘 》是清中叶较有特色的两部长篇小说。 3、清乾嘉之世,在昆曲日益衰落的同时,被称为“花部(诸腔)”的地方戏走向兴盛。 4、清中叶成就较大的传奇作家是蒋士铨,现存剧作以《红雪楼九种曲》最有名。 1、“格调说”:沈德潜的论诗主张。以儒家诗教为根本,强调诗歌须“格高,调响”,要有高华雄壮、富于变化的美感;同时,更加强调诗歌“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的教化作用; 恪守“温柔敦厚” ,“中正和平”的创作原则;在体格上则主张宗唐黜宋。 2、“性灵说”:袁枚的论诗主张。他提倡作诗应当抒写个人的“性情遭际”,写个人的“灵感”,直抒胸臆,有真性情,辞贵自然,强调独创。这种文学思想对封建正统的文学观念无疑是一个冲击,体现了一种革新精神,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3、桐城派:清代康熙年间,由方苞开创,刘大櫆、姚鼐继承发展的散文流派,因三人为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其论文主张向先秦、两汉及唐宋古文家学习,讲究“义法”,强调义理、考据、辞章合而为一,要求语言雅洁,并以阳刚、阴柔来分析文章风格,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4、常州词派:清代的重要词派。由常州人张惠言开创,周济进一步加以发展而成。其论词反对浙西词派寄兴不高的词风,提出创作要依据儒家“诗教”,尊崇词体,强调词的“意内言外”、“比兴寄托”的作用以及“深美宏约”的审美特点,对其时平庸词风的扭转和词风的倡导起到积极作用,而其末流,又流于穿凿附会。

诗歌背诵

1.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2.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3. 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 4.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5.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孺线。

6. 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7.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8.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上多。 9.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0. 寻他一春伴侣,只断红相识夕阳间。未忍无声委地,将低重又飞还。 11. 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 12.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13.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14. 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 15. 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

16. 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17. 疏狂情性,算凄凉耐得到春阑。便月地和梅,花天伴雪,合称清寒。 18. 魑魅择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19. 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艳景似残秋。 20. 三户已亡熊绎国,一成犹启少康家。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21.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22.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23. 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24. 季子平安否? 便归来,平生万事,哪堪回首? 25. 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

26. 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兄怀袖。 27. 寻他一春伴侣,只断魂相识夕阳。

28.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29.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30. 三户已亡熊绎国,一成犹启少康家。 31.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

32. 为问东风吹老,几度枫江兰径。千里转平芜。 33.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34. 疏狂情性,算凄凉耐得到春阑。便月地和梅,花天伴雪,合称清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