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知行合一”是成功的关键

2022-01-25 来源:易榕旅网
“知行合一”是成功的关键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由明朝著名哲学家王阳明提出。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一、《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了纸上谈兵的典故: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赵括只有理论知识(“知”),但缺少应用实践(“行”),不懂得融会贯通,没有内化理论知识,却自认为已“通晓”兵法,结果打败而归。

二、《新序·杂事五》

《新序·杂事五》中记载了叶公好龙的故事: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叶公在“行”动上看似十分喜爱龙,但内心上(“知”)并非真正

喜欢,喜好只是流于表面,表里不如一,不可能将事情真正做好。

三、《传习录》

王阳明弟子记录的《传习录》中提到了王阳明本人对“知行合一”的解释:“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他强调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他提出知行合一,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