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民风民俗”这个专题,编排了一篇讲读课文《北京的春节》,三篇略读课文《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以及“口语交际·习作二”和“回顾·拓展二”。学习本组课文,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悠久和灿烂,感受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使学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民族自豪感受,有助于促进各族人民的团结统一。
单元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 ,读写23个词语,读记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了解藏戏的特点以及艺术形成过程;了解客家民居以及傣家竹楼的建筑特色;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4、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表达,学习抓住事物特点来写的方法。 5、调查了解民风民俗并加以整理,与同学交流,并写一篇习作。 教学重点: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并积累应用。
2、引导学生阅读时抓住文章主要内容, 从阅读中感受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通过学习课文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1、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感染,吸收民俗文化的智慧和营养。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6、北京的春天 7、藏戏
2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3课时 1课时
8、各具特色的民居 9、和田的维吾尔族 口语交际•习作二 回顾•拓展二
教学方法和手段:
1
1、课前组织学生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
2、以读为主,多读少讲,以读促悟,在读中感悟和思考,在读中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 3、自主学习与品读感悟相结合。采用自主学习方式,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方法学习课文,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4、组织学生调查访问、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再找一找、问一问、写一写、说一说,了解各民族的民风民俗,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6、北京的春节(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条理,分清详略。 2、自由读课文,形成画面感,表达自己的初步感受。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北京春节的年味。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 (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
(学生听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2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⑴ 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① 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② 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⑵ 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① 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
(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②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⑶ 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① 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② 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⑷ 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3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学生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总结并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组词。 2、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零七八碎、万象更新、男女老少、灯火通宵、日夜不绝、万不得已、截然不同、张灯结彩、各形各色。
板书设计: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 2、对比阅读《过年》《除夕》,体会作者在写作方法上的异同。 3、总结全文,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对比阅读《过年》《除夕》,体会作者在写作方法上的异同。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4
1、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
(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习俗:
5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五、布置作业
1、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2、完成《实践园地》。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教学后记:
6
7、藏戏(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藏戏面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你能说说你知道的戏曲名称吗?
2、上节课,我们随作家老舍一同感受了美好快乐的春节,我们的祖国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黑格尔曾经说过:“哪个民族有戏剧,就标志着这个民族走向成熟„„戏剧是一个民族开化的民族生活的产物。”生活在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就是一个古文化十分发达,堪称相当成熟的民族。她所创造的举世瞩目的藏戏艺术之神奇独特、灿烂辉煌,正好印证了世界智者有关民族成熟与否的论述。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课前大家对藏戏做了哪些了解?
(它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久远的戏剧之一。藏戏艺术,剧种流派众多,表演形式富有民族特色,《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萨雯蚌》《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苏吉尼玛》八大剧目已成经典,音乐唱腔韵味隽永,面具服饰五彩缤纷、瑰奇神异,名角新秀不断涌现。所有这些,无不昭示着藏戏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去领略有着悠久历史,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戏。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
2、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读后划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3、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词语。
4、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 读后交流、梳理:4~7段讲的是藏戏的形成,8~19段讲的是藏戏的艺术特色。
7
三、自主研读4~7段,感受藏戏形成的神奇
1、自由读4~7段,思考藏戏是怎么形成的,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说藏戏的形成,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提出需要补充的内容。
3、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表达,如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美好心愿,七位姑娘的义举,„„
4、把你的感受带入文中,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小结:这个传奇的故事深深扎根在藏民的心中,唐东杰布不愧被誉为藏戏的开山鼻祖,时至今日,在每一个藏戏剧团,都会供奉有他的画像,接受着一代代艺人的膜拜,也让我们顿生出几分神圣和肃穆感。
四、自主研读8~19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1、出示研读主题:
( )的面具;( )的舞台;( )的演唱风格。
要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读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段落,把藏戏的主要特点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出来。
2、集体交流研读结果,说说你是从哪知道的? ⑴ 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⑵ 舞台: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⑶ 演唱: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动作丰富、不受时间限制 3、补充阅读短文,感受藏戏的地域文化特点:
阅读材料如下:有人跟我说,一听到藏戏,尤其是身在他乡,就仿佛又回到在辽阔的草原上,感受着高原的蓝天白云。这话并不夸张。藏戏的声音悠远而铿锵,象冰川汩汩的流水,又如高原遒劲的疾风,它是唱者全身气力的投入,它的感情充沛而丰富,曲调跳动而激越,带点悲伤,带点忧郁,更包含沧桑;藏戏是高原的艺术,自然融入的高原的气魄与雄浑。它那类似西洋咏叹调的唱腔能把人的心紧紧抓住,一顿一扬,忽高忽低之间,贯穿消融了人生的喜怒哀乐,因此听藏戏实际也是在感悟和体会,一曲一调,一章一节也许正应和了你心灵深处的真性情,所以有人在听时便边舞边合,这便是藏戏唱功的神奇了。
藏戏的形式也大有可说之处,仅面具就多样而且表意丰富,这有点象京剧,借助脸谱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形象,不过前者的色彩不是直接勾勒在人脸上,藏戏佩带的面具造型粗犷、抽象。从形状上分,藏戏面具有直板式的,也有形象立体的,而质地则多为皮革、绒布,也可以泥塑而成。至于颜色的表意:黑色代表阴险,红色代表权力,黄色代表智慧„„传统悠久,博大精深,这就是藏戏得以传世的根本所在了。
8
尽管短暂的接触,使得我至今还没有完整的欣赏过一场藏戏。但是以采访为机缘,在视听中感受震撼,在震撼中有所感悟,藏戏在我的西藏之行中已经注入了额外的意义,它也将我引入西藏的神奇之中。
读后交流:藏戏独特的地域特点体现在哪? 4、对照开头,体会写法:
⑴ 再读8~19段,请你试着用几句话概括藏戏的特色。 ⑵ 指名读1~3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概括的? ⑶ 评一评这样开头的好处。 5、总结:
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现实中的假、恶、丑。可以说,她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
五、作业
1、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2、完成《实践园地》。 板书设计:
戴面具演出
藏戏 有舞台 传奇来历:为民造福 开创藏戏
三五天没结束 教学后记:
8、各具特色的民居(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9
教学重点: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 教学难点:掌握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了解关于各地民居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介绍: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3、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4、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5、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了解民居特点
再读课文,画画批批,体会民居特点。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认真与文本对话,梳理民居特色,体会文化内涵。也可根据选学内容,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比如,分客家围屋组、傣家竹楼组,先分组读、议,再相互交流、补充。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置 作用 材料 结构 文化特征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10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研读课文,领悟说明方法。再次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抓住民居特点,边读边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民居特点介绍清楚的?让学生把运用的说明方法找出来,读读议议,体会表达的效果。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 (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 (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
(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
(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3、评议。 七、课外拓展
1、出示课后“资料袋”一组邮票,介绍来历:我国从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二日开始至一九九一年四月二十五日,总共发行四套民居邮票,即普二十三、普二十五、普二十六、普二十七,共发行二十一枚,从一分的内蒙古民居邮票开始至二百分的江西民居邮票,四套邮票全部为影写版,由北京邮票厂印制,这一幢幢风格各异的普通民居,是我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谋生存、图发展的历史记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民居建筑艺术上不朽的智慧结晶,也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俗风情的人文景观。票面上的民族建筑,造型生动,图案漂亮,这方寸之间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幅绮丽多彩的华夏民居风貌。有人夜憩竹楼,有人水上为家,有人把家驮在马背上,有人享受着窑洞中最古朴的大自然的恩赐„„
11
八、布置作业: 1、完成《实践园地》
2、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居邮票,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传价值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写一篇说明短文。
板书设计: 位置 作用 材料 结构 文化特征 说明方法: ①列数字: ②打比方: ③引用资料: ④举例子: 教学后记:
9、和田的维吾尔(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
12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教学难点:领悟表达方法 。 教学准备:歌曲《大坂城的姑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说说对维吾尔族的了解。
2、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还有着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现在,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 (如,日常食品馕、烤肉和“库乃其”都是在沙土坑中烤制成的;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晒干;天生爱花;能歌善舞等。)
2、快速浏览,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 3、讨论: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 (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三、深读品悟,感受地域与民族风情
1、默读课文,结合画出的句子,与小组同学交流:和田维吾尔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⑴ 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
① 轻声读第1自然段,想像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黑夜,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中传来热烈激昂的歌声。这歌声饱含着对黑暗与沙尘暴的蔑视,以豪气与乐观超越了可怕的黑暗与自然。
② 找一找文中的对比:被沙尘暴统治与破坏的夜──热烈激昂的歌声;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倾听──驾着马车迎风引吭高歌。这样的对比中不由得让人对和田维吾尔民族的豪气与乐观肃然起敬。
③ 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⑵ 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2、3自然段,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哪些与土息息相关?
① “民以食为天”,维吾尔族人的吃几乎离不开土。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惊叹。
13
② 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晾晒。想象那样的情景:在寂静广阔而又单调的沙漠上,各色的衣服犹如巨幅抽象画。而能够在这样的背景下画出如此有创造力的画家,只能是热爱生活、热爱土地的维吾尔人。
③ 和田维吾尔人的吃和穿,都离不开他们深深热爱的土地。 ⑶ 爱美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第5自然段,为什么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 ① 画出作者打比方的句子,体会“美不胜收”。
② 爱花、种花、绣花,衣着如花,姑娘似花,维吾尔族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美丽地生活着,正像坚强的花朵,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仍然尽情地吐露芬芳。
⑷ 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提升认识,体会写法
1、结合全文,说说对句子的理解,“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2、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
(全文和每段都有中心句子,使文章脉络清晰,易于把握;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五、布置作业:
1、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或语段抄写下来。 2、完成《实践园地》。 板书设计:
9、和田的维吾尔 豪气与乐观的 酷爱土地的 爱美的 能歌善舞的 豁达乐观的
教学后记:
14
口语交际·习作二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的智慧和营养。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3、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4、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教学重点:
1、把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与同学交流,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回顾课文,激发兴趣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展示图片,向学生介绍某种民风民俗。
二、畅所欲言,感受各地民风民俗 1、小组内交流
(1)交流内容:对课外阅读、调查、上网查找、亲身经历等所了解的民俗进行交流。(如,节日习俗:元宵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春节等;民族舞蹈、服饰、饮食、民居;民间工艺品等。)
(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介绍了的民风民俗有什么特点,是怎样介绍的;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介绍的同学要耐心回答;推选代表,介绍本组最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商议怎样介绍才能给全班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要做到善于组织和利用手中的材料,说得详略得当,生动有趣,条理清晰等。)
2、各组推选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召开民风民俗发布会
1、各组推选代表参加民风民俗发布会,确定发言顺序。
15
2、明确发布会有关要求:
(1)发言人要讲清楚某种民风民俗的特点。 (2)讲完后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3)对某种民风民俗感兴趣并有所了解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3、评选最佳发言人:共同讨论哪位发言人介绍的民风民俗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口齿清晰,态度大方,解答耐心细致;条理清楚,民风民俗特点突出,运用本组所学的一些表达方法。
4、引导大家总结:我国有56个民族,疆域广阔,民风民俗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吃穿住行,礼仪、姓氏、节日、工艺品,处处有历史文化的积淀。
四、作业布置:课下浏览“国家文化网--民风民俗”和“央视国际网--国家地理-民风民俗”,去领略更多的民族风情。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开启思路:
1、师: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所想要介绍的民风民俗。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也可以是通过调查访问了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或者是在口语交际课中听到的。
2、请大家把了解到的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选择三个难忘的写在本子上。然后将写在本子上的三个“民族风俗习惯”进行筛选,找出一个比较独特、新鲜的、也许别人不知道的材料。这个过程叫选材。
3、展示学生的材料,并请学生简要说说为什么选这个材料的理由。
4、仔细回味。请大家再一次仔细回忆一下自己了解到的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以及感受。待会儿和同桌讲讲。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请在自己的心里默说一遍,也可以列出简要的提纲。
5、同桌交流。每人都说一遍,说不清楚的地方,互相启发,互相补充。 6、指导全班交流。
16
7、请大家讨论一下,如果让自己写一写民风民俗你会怎样写?可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讨论:①你最想介绍的哪种民风民俗?②你准备从几个方面来写清楚民风民俗的特点?③你准备采用怎样的方法表达你所获得的感悟和想法?(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8、集体交流。教师紧扣本次习作训练重点,回忆本组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和口语交际课中评为“最佳发言人”的同学采取了哪些方法来介绍民风民俗的,引导学生把民风民俗的特点和当时的感受说清楚。
二、佳作引路:
1、为了帮助大家写此次作文,老师特意为大家带来了一篇优秀的习作,供大家欣赏。读一读下面的佳作,说一说你的收获。(展示佳作,学生阅读)
2、请大家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讨论:①作者选择了什么习作内容?②作者从几个方面来写民风民俗的或写出民风民俗的特点?③你学会怎样的表达方法,说说你所获得的启示、感悟和想法?
3、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4、怎样写好民风民俗呢?
(1)仔细回顾从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结合自己的选材想一想:自己准备怎样写,才能把内容写得清楚、具体,才能凸现所写民俗的特点。
(2)文章的重点段落,要具体地叙述。可以学习按一定顺序(如按时间顺序,总—分—总等),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写好民风民俗一要具体,二要生动。所谓具体,是指要有生动具体的细节,人们是如何活动的,有哪些做法等等,都要写具体。所谓生动,是指要有精彩的细节描写。文章内容的叙述要生动感人,引人入胜。
三、一气呵成:
1、师: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常常让我们感到自豪,感到力量。想一想,哪个民风民俗是你最难忘的?拿起笔来,把这个民风民俗写出来吧。
2、学生自由习作,老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注意习作过程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及时解决。
四、作业布置:写一写自己所要介绍的民风民俗
17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同伴交流
1、在小组里自己读一读作文,把你自己认为是精彩的句子或段落画出来。在你的作品中,至少找出五处你认为写得最好的内容。
2、请对照习作要求评一评,是否把民风民俗写具体,把感受写清楚,请同学提一提修改意见。
3、小组内互相交流批改。注意学习别人的长处。 4、小组里推荐一篇习作或一个语段参加全班展评。 二、创新行文
1、请各小组推荐出来的小作者上台读一读自己的习作,要说说推荐理由。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后赏评。什么地方写得好?有什么好的建议?
2、请两至三名学生读自己的作品,教师与同学边听边提修改建议。在学生互相点评习作时,教师抓住学生的点评,加以指导、归纳,对于学生瞬间的灵感和偶得的佳句等及时抓住,让这星星点点的智慧火光发扬光大。
3、请你用同样的方法再读自己的作品,二次创新成文。也可以找同学来进行互相修改。 三、评选最佳
1、小组评选最佳。最佳项目越多越好。 2、班级评选最佳。最佳人数越多越好。
3、获得最佳的作文,重新抄写,配上插图,在班级习作园地展览。 4、鼓励获得最佳的同学向报刊社投稿。 四、取长补短
1、请小组同学或自己的好朋友为自己的习作写一写评语。
2、将全班学生的习作装订成集,编成一本民俗作品集,共同商议起个醒目的题目。
回顾·拓展二
教学目标:
1、和同学交流从本组课文中了解到的民俗以及文法。
18
2、阅读并背诵古诗《元日》《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 3、阅读《有趣的标点》,了解标点符号的妙用。 教学重点: 1、阅读背诵古诗。 2、体会标点符号的妙用。
教学难点:掌握并正确利用本组课文中学到的文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学生自由读一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明确交流的内容。 指名说说本次交流的内容。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组长负责归纳,总结。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的情况。 二、日积月累 (一)阅读《元日》
老师导读:王安石是我们熟悉的诗人了,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他的古诗——《元日》。 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读通。 指名读,集体评议。 全班一起读一读。
再读古诗,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指名反馈:你的脑海里呈现了一番怎样的画面?
老师小结:“元日”是阴历正月初一。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阅读《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 老师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读好题目。
指名说说这从题目中了解到了什么?(时间,地点)
教师:那么“夜桂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这还得从“云中落桂子”的传说说起。(传说月宫中有桂花树,每到中秋之夜,嫦娥都会向人间抛撒桂花)
学生自由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19
通过这首诗,我们了解到了有关月亮的传说,还了解了中秋节人们有赏月的习俗。中秋节还有哪些习俗呢?(吃月饼、吃团圆饭等)
三、趣味语文
学生自由阅读《有趣的标点》,找出文中标点使用不同的地方。 任何反馈:文中《清明》绝句中的标点发生了几次变化,各是什么变化?
老师小结:由于标点符号的不同,一首诗竟发生了这么多的变化,真有趣啊!标点虽小,却救全条性命。我们来看看这位书生是怎么利用标点救自己的。补充阅读。
多么神奇的标点符号啊!同学们,可要用好标点符号。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再次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希望同学们能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元日》《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 2、阅读关于标点符号的小故事。 3、完成《实践园地》。
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