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工程文化与专业教育融合:转型期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04-03 来源:易榕旅网
2019年第1期总第297期亶龙江倉殺可究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No. 1,2019Serial No. 297工程丈化与专业教育触合:

转型期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老解海,马洪丽(哈尔滨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6)摘要:“工程文化与专业教育融合”是转型期的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径。当前,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现行 模式中存在丝单一专业教育或流于形式的人文素养课程等问题,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对工程人才规格的需求。“工程文化与

专业教育融合”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必然性。正确树立工程文化与专业教育融合观念、建殳有效融合机制、提升融合

使命,能够创新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关键词:工程文化;专业教育;转型;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 -2614(2019)01 -0148 -05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支 撑\"(,]0地方高校转型的本质是关注内涵建设和办学质量

艺术和文明的物证,具有社会文化价值,记录人类文明发展

的过程。工程具有艺术性,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由于地域、文

的提升,而提升的本质在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地方高校向 化、民族的不同,形成的工程文化不同。它是文化的载体,体

应用技术性高校转型的工作重点是在做好教育服务、科技服 现哲学理念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说,工程是文化的筋骨, 文化是工程的灵魂。工程文化是在工程项目建设的具体生 产时实践过程中产生、形成的、被普遍认同和接受的一系列、

务、信息服务、文化服务的同时,重视为国家、行业、地方等相 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专业、权威的咨询服务,发挥智库作

用,凝练特色,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地方高校工 程人才培养摄入工程文化能够提高所培养人才的人文素养、 审美层次、艺术设计,促进未来工程技术人员在项目规划设

一整套行为准则、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风尚,即工程人 员在建设中对各方面传统文化(建筑历史文化、城市特色文 化等)的继承和发扬,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追求工程建设的

计和建设实施过程中努力发现美和创造美,促进遗产的保护 与发展,让现代工程成为未来文化遗产。内在艺术价值等。因而,工程文化是将人、自然和社会联结

起来的桥梁,体现出工程人员看待自然的视角、思维方式及 其行业道德。当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体制及模式转向应得到高度重

视,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整体情况看,我国对人 才(包括工程人才)培养的模式(策略)研究大致呈现出以下 特点:首先,在研究视角上,多数研究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

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工程文化是在高校自身文化凝 练与沉淀的基础上,体现出来的一系列工程行业价值判断、 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艺术标准,其核心是文化化人、文化育

等不同角度着眼;其次,在研究内容上,关注教育教学工程中 人、文化树人。将工程文化融入专业教育体系、渗透到学校

的外部因素对作用于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内在作用机制的 研究。不难看出,无论哪种视角的研究大都忽视了文化要素

文化构建中,能够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

量和规格。而工程文化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是转型期的地 方高校探索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全新视域。的作用。工程人才培养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如 何使工程人才得到精致的培养,提高地方高校教育质量,促

进院校转型,从而促进城市品格的提升,文化起着关键性的 作用。一、现行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工程文化与专业教育融合是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大势

工程是研究人类社会和生活所需要建设的规划、设计、 所趋,而目前仍有一些高校教育实践中依然实行单一的专业 教育模式,有的院校即使将人文素养课程引人工程人才培养 中,但也存在严重脱节现象,人文素养等文化类课程在人才

建造和维护的工程领域,并以外在的形态彰显文化与特色。 工程是社会思想观念的一种表现方式和物化形态,成为固化

收稿日期:2018-11 -13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课题“转型期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中工程文化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编号:

GBB1319058)。作者简介:解 海,哈尔滨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工程管理与人才培养研究;马洪丽,哈尔滨学院科技处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教

育理论与管理研究。工程文化与专业教育融合:转型期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49培养过程中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特别是人文素养和职 业精神培养方面存在缺失。“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提出:“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

律、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⑷2013年11月24日, *总书记在山东考察调研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一个

具体表现为:一是在教育思想理念上,“传统的工程教育

注重学生的工程知识和工程能力,忽略了对学生价值观的培 养”⑵,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工程文化没有得到充分

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 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的重视,导致与工程文化相关的人文素养课程引入工程人才 培养的专业教育出现割裂、脱节现象;二是在课程设置上,过

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党的十八大报告指 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对于地方高校,转型期的

分强调“专业技能本位”,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即专业教

育及课程设置,忽视学生文化精神的培育,人文素养课程开

工作重心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也就是在全面

设数量较少,结构不合理,不成体系,导致培养出的工程人才 人文知识匮乏、文化缺失、职业能力差;三是在培养目标上,

提髙学生的理论功底、科学素质、人文素养和各种能力的同

时,还需要培养大批勇于追寻科学理想、富有创新意识、有益 于社会的合格人才。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召开国 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岀“引导一批普通

注重就业率,轻长远可持续发展,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指导下,忽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创业精神 的培育,“在培养过程设计方面,偏重学生的理论学习而弱化

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性高校转型”。这是中国进行高等教育 结构调整非常重要的战略步骤。教育部在2015年的工作计

了实践能力提升”⑶;四是在管理方式上,对于文化及人文 素养课程的设置及实施上,重视专项教育,缺少系统设计,将

划中,将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作为当前教育发展工作

文化育人片面理解为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等各种专项文化活 动,课程资源、活动主题分散,缺少系统顶层设计,使工程文 化融入专业教育流于形式,文化与人文素养课程实施没有达 成预期教育效果。重点之一,应用型转型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构和治理方式的 重要转变。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 的基本方略,创新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兴盛的主线,先进 的文化理念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最重要的动力之一。坚持

二、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工程文化与专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

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因此在转型期,地方高校工 程人才培养应专注于专业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有机融合,推进 工程文化与专业教育、人文素养的辩证统一。(一) 科学与人文融合必然马克思曾深刻揭示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自然科学是关 于人的科学,科学从一开始就与人性相关联,与人文拥有共

(三)工程教育认证要求1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7年11月修订)通用标准要 求毕业的学生“具备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力,即能够设计针

同的人类实践基础,科学认知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有机组 成部分之一,不具有特殊的独立性,无法超越人类其他文化

而存在,这就决定了科学与人文价值的互通。”“如果是人文 主义重新发现了对人、人的能力和人对各种事物的理解力的 信念,那么科学试验的新方式、革新了的世界观、企图征服和

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 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

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在工程 与社会方面,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

利用自然的新努力也应当归功于人文主义的影响。”(意大利 加林)由此可见,科学与人文以相互融合的方式存在。在人

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 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在职业规范 方面,要求毕业生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 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在沟通方面要求毕业生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

类社会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科学的发展为人类人文精神的发

展提供了必要的现实基础和条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不断发

展和提升。与此同时,人文精神对科技发展具有反哺作用。 在社会发展、科技创新过程中,人文精神能够引导科技的正

确、积极的发展方向,使得科技的发展具有文化性、文明性、 文艺性,促进社会文化以科技载体传承、发展。因此,人文与

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 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科技的作用不可替代。科学与人文的互融,是髙校工程文化 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⑸0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根基。2.《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课程设置标准要求《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高校在课程设置能支持毕业

(二) 国家宏观政策引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髙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 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同时,纲 要中第三部分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第三十二条

要求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课程体

系中规定“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

15% ),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

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⑹。由工程教育认证对工程人才培

150工程文化与专业教育融合:转型期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养目标及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可以看出,当前在工程教 育中实行工程文化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是工程教育发展与

综合素养的培训和示范较少或者没有取得实效。其根本在 于忽视了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或者说在一定意义上重视文

改革的必然趋势。(四)创新创业、工匠精神体现化,而没有切实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将工程文化贯穿于工程 专业教育始终,实施工程文化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能够使 工程人才培养在保障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的同时,发掘学生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社会竞争日趋

激烈,工程领域引领型发展基点在于创新创业能力、工匠精 潜在的更深层次的品质,使其具有艺术的、创新的、人文的情 怀,是工程人才培养的基础与积淀。神以及发展的驱动力。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从原来单纯 注重动手能力转变为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才的创新

(三) 工程文化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达 成的路径与动力转型期地方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在于着力提高 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强,并 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优秀的工程文

创业和工匠精神,强调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创业、工 匠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作用、彼此促进。工程文化融入工程

人才培养有益于工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价值观的 树立,创新创业文化环境的构建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塑造。工程文化是高校工程与工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工匠精 神培养与社会工程人才需求相互贯通的契合点,它为社会创

化能在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高尚

的道德情操、文化艺术鉴赏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工程文 化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理念,即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在传授

新发展提供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因此,转型期地方高校工 程人才培养模式应强调工程文化的重要性,以创新创业精

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道德品质和责任意识

神、工匠精神作为价值取向、精神引导,在专业教育中重视文 化生态系统构建,促进创新创业、工匠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 机融合,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实现具有工匠精神的卓越工程

的培养,注重专业训练与文化素养的养成,从而为社会提供 专业技能高超、人文情怀浓重、艺术设计与鉴赏能力的工程

人才。因而,工程文化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工程人才培 养目标达成的路径与动力。人才、具有人文精神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前仍有一些

髙校,在理工科教育实践中仍然忽略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导 (四) 工程文化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 新的优势与关键致培养岀来的毕业生,虽然具备较高的技术技能,但情商有 待提高,缺少职业价值观、修养和道德的培养,工程人才文化

当前,许多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陈旧、体系僵化,培养 出来的人才不适合社会需求,追根溯源,症结在于忽视了文 化知识的重要性,未将文化要素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工程人

艺术品质不高,使得在实际工作中打造的技术产品缺乏文化 艺术性。基于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工程文化融入

工程人才培养的专业教育势在必行。才的特质和要求需要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的 同时,更强调学生在职业情境中的策划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等。而当前一味地以专业教育模式来强化学 生的理论知识,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学习在工程人才培

三、“工程文化与专业教育融合”高校工程人才

培养的必然(一) 工程文化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工程人才培养理念更 新的协同与引领养过程中缺乏有机的统一。这种模式严重制约创新型工程 人才的培养,成为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障碍,必须进行 彻底改革,实施工程文化与专业教育融合。转型期高校在工程人才培养中实施工程文化与专业教 育融合机制,能够使社会工程管理理念、经营方式、群体观念 和群体意识、团队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等融入工程人才培养 体系中,从而使教育及管理者形成工程人才培养新理念,为 社会培养创新型工程师。工程文化与专业教育理念融合,相

四、转型期地方高校工程文化与专业教育融合

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策略(一)工程文化与专业教育融合观念:正确树立创新型大 工程教育文化理念互协同,以特色文化引领教育思想,更能凸显大学特色。在 高校土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工程文化的培育,注重工程文 化育人路径的选择与构建,包括教育与管理理念、人才培养

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灵魂。

国际上工程教育体系的主要两个代表: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 英美体系;二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体系。美国所构建 的工程技术教育体系主要是在传统大学内生长起来的体系,

目标、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实践环节等方面,起到 教育思想、人才培养理念引领作用。(二) 工程文化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工程人才培养素质提 升的基础与积淀相对忽视较低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如工匠、技工的培养,而 德国的工程教育体系几乎与美国同时始于19世纪初,但在 发展过程中却形成与美国迥然不同的工程技术教育体系,它 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分为高、中、低等三个层次,尽管层次不

工程人才培养与其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一样,需要融合 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 素养。以往现实中的工程专业教育注重了前两点,而对学生

同,但三者地位平等。可见,不同的文化观念形成不同的人

工程文化与专业教育融合:转型期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才培养模式,工程文化在影响教育者的教育理念、价值判断

1512. 构建以专业课程为主、以工程文化为辅的课程体系工程学科课程体系的设置既是工程人才专业能力培养 的核心,也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在转型期,地方髙校在构建

的基础上,规范和引领着人才培养标准与发展方向。地方高校在工程人才培养中要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根

据社会和经济发展形势,创新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形成工程文化教育理念。“应结合高校自身长期形成的文化

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中,需结合学科(专业)特色进行课程体系 的科学设计与组织,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特点和学科发展特色,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反复积淀、提炼 和升华而成为广大师生认同和遵循的理想信念、价值信念 等,,[710将工程文化、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相融合,将工程

首先,搭建专业课程与工程文化课程相融合平台,奠定 人才培养基础。在公共理论基础课的设计中,增加文化艺术

设计课程,并将其设为公共必修课,并设置相应突岀工程文 化及人文文化课程,即建立专业公共理论课程、文化艺术设 计课程、工程与人文文化课程相结合的公共基础课程平台。

文化从隐性教育资源变为显性现实资源,创建工程文化教育 基地,搭建人文素质教育平台,培养学生工程文化意识与素

养。在工程人培养目标的设置中,要体现工程文化育人的精 髓,体现工程的环境保护、低碳发展的理念。工程对环境的

通过公共理论基础课平台搭建,学生在完成专业基础理论知 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艺术情怀。其次,将工程文化与专业教育融合于实践教学活动平

影响巨大,应该在本科就开始相关环境保护类课程、哲学课 程。在促进专业成长能力培养的同时,关注学生的环保意

台。加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学科竞赛、 学生科研、探索性设计、素质拓展活动、专题讲座报告、社团

识,加强教师和领导层面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紧迫性,吸收、培 养环保低碳方面的师资力量,开设相关课程。融合人类情 感、信仰等文化的意义。(二)工程文化与专业教育融合机制:重新解构工程人才

活动、职业培训、创业训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

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及 学校氛围的渗透中,通过个性培养、文化活动、学科竞赛等辅

培养模式要件助型活动,推进工程专业教育与工程文化的深度融合。再次,搭建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平台,实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教育理念为指导,在一定的教育制 度保障下,依托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现人才

现工程文化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实

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的总和。人才培 养模式是关于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操作式样,以培养 目标和培养规格为导向、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依托、以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具体实现形式,直接运用于受教育 者。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重点是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建

现。通识教学环节平台包括人文、社会、景观、自然科学、工 程技术等课程,着眼于为学生构筑宽厚的学科基础和宽广的

发展空间,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科 学素养,使学生拓宽基础、沟通文理、增强能力、健全人格。

通过专业课程、实习实践活动课程与工程文化教育的融合模 式构建,培养工程人才的积极人格,使其具有尽责性、宜人

设。德国的应用技术性大学均开设艺术通识课和选修课,同 时设有艺术团、音乐会。这些文化类课程的开设使德国制造

性、情绪稳定性等优秀人格特征。“大学生的人格培育是一 项循序的系统工程,培育过程从底层到高层逐渐递进,不仅

的产品既美观又实用,符合人的心理需求,并成为精美的艺 术品。以此为借鉴,地方高校在工程人才培养中,要重视设

需要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人文精神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

置人才培养要件,强化工程文化功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设等间接的人格培育手段为背景,还需要形成大学生健全人 格、职业人格和职业成功人格的分层培育路径,最终实现大 学生从符合社会要求到健全人格个体大专业人才再到卓越

1.创建基于行业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在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创建基于行业共性基础上的

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对不同类型工程人才所应具备知

人才的不断提升”⑼。最后,搭建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平台,搭建跨学科、交 叉学科与交流合作课程平台,实现工程文化与专业教育的有

识、能力和品格进行区别化的定义,引领工程人才分类培 养\"[810人才培养要突出产学研结合,突出工程文化教育的

特性,重视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将高校文化、工程文 机融合、协同创新。提升工程文化与专业教育融合层次,培 养复合、交叉人才,拓展辅修和双学位专业范围,依托学校的 优势和特色,促进多学科交流融合,利用髙水平国外开放课

化、企业社会文化有机结合,互融共长,相互协调配合。将工 程专业的共性与髙校专业自身条件的个性相结合,将行业知

识的共性要求与社会需求的个性特点结合,实现“和而不同” 程和实验教学共享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课程,进行特色教 育,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采取不同于研究性大学的差异化发展的 战略,探索和完善地方高校培养一流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

3. 设置工程文化与专业教育顶层一致目标将核心素养引入专业课堂培养,在顶层设计上实现人文

和质量标准。坚持服务行业与区域经济,应用为本,能力为 上,重在实践,全面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理念。坚持特 色化办学,凝练核心能力的理念,全力打造独具特色和优势

与专业教育设定共同目标现实融合,培养学生规范严谨、精 益求精、诚实守信、敬业乐业的优秀文化品质,实现把职业文

的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化的精髓与学校的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有效融合,从而提升

152工程文化与专业教育融合:转型期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科学、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弘扬 “大国工匠”精神。实现工程文化与专业教育的本质融合,相互交叉,相互促进,

并将工程文化与专业教育融合理念不断融入工程人才培养

工程文化与专业教育融合使命:提升师生人文素(三)的各个环节,切实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加强科学素养、 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提升,也要注重价值观念、 道德规范、思想观点、身心素质等方面的深入引导,构建多层

养,培养合格工程人才教师是实现教育功能的关键性要素。地方高校的转型, 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在一般意义上,合格的教师需 具有高尚的师德、过硬的专业素养与业务能力。在工程文化

次、多角度的工程文化育人模式”〔冋,从而促进工程实践人

才规格的实质飞跃。与专业教育融合背景下,工程专业教师在具有较强的人文素

养与情怀的同时,还需具有文化艺术专业素养及审美鉴赏能 力。为此,工程专业教师应自觉增强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不 断提升人文艺术科学文化底蕴,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潜移默化

参考文献:[1] 黄达人.大学的转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2] 朱荣福,等.基于专业认证理念的工程文化[J].建设价值

地影响学生,以培养工程伦理意识和责任意识、具有审美能力 和艺术气息的工程人才,从而促进学生以高尚的人文情怀从

工程,2017(6) :253,[3] 王迎军,李正,项聪.基于“41”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 :15,事工程建设,从而为地方区域、城市特色建设提供人才库。因此,在工程文化与专业教育融合过程中,要多角度、多 渠道地丰富人文教育课堂,采用相互交融的知识网络,定期 举办文化讲堂及学术讲座,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开设经典阅

[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

[ZJ.2010.[5] [6]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7年

11 月修订)[EB/OL]. http://www. ceeaa. org. cn/main! newsList4Top. w? menuID =01010702.[7] 邓文娟,邹继军.工程文化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

读等选修课程,以及各种文化活动弘扬传统文化氛围,举办 学生文化作用展览等交流平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工程 文化与专业教育融合中,凸显人文精神,只有历史文化、工程 文化教育在高校工程专业教育中发挥作用,才能使工程学生

索——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 2013(11):220.具备改造社会的能力、较高的人文素质、正确的价值观和人

[8] 吴蓝迪,张炜.国际工程联盟(IEA)工程人才质量标准

比较及其经验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

生观,从而适合未来的现代化工程的需要。综上,地方高校在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突岀自身文化

117.[9] 解海,宁凯,刘亨荣.基于五大人格模型的大学生人

格培育路径研究——以黑龙江省工程类大学生为例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7):143.与学科(专业)发展特色,进一步彰显工程文化特色,并与工

程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构建中国特色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改革,结 合区域及城市文化发展特色,融合学校自身发展方向,努力

[10] 王小宁,刘娜,李勇威.“卓越计划”背景下高校工程

文化育人模式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7(2):84.On Training Mode of Engineering Tal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in Transitional Period: Integration of Engineering Culture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XIE Hai, MA Hong - li(Harbin University, Harbin 150086,China)Abstract: ** Integration of engineering culture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M is a new approach to the training mode of engineering tal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At presen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engineering talents training

mode, such as a singl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r a mere formality of humanities courses, can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new era for engi­neering talents. ** Integration of engineering culture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M has a solid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alistic inevitability. The correct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cept of integration of engineering culture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effective

integration mechanism and the promotion of integration mission can innovate the training mode of engineering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

niversiti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specifications of talents training.Key words: engineering culture ; professional education ; transformation ; training mod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