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古代十大最杰出的教育家

2023-10-16 来源:易榕旅网


中国古代十大最杰出的教育家

一、孔子(春秋时期: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文化地位: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

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尊为儒家始祖。

重要著作:孔子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一生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另有说《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主要杰出教育思想:

(1)孔子创立“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教育方法论。

(2)孔子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3)著名观点:“三人行,必有我师”。

(4)著名观点:“温故而知新”。

(5)著名观点:“举一反三”。

二、孟子(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文化地位:孟子,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世称孟子,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邹邑(今山东省邹县)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孔子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重要著作: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孟子》一书,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和孔子的《论语》并列。至五代,后蜀主孟昶下令将《易》《书》《诗》《礼》《周礼》《仪礼》《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书写刻石。《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曾参和孔子之孙子思的著作,这样,《孟子》一书便与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平起平坐。

主要杰出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义、善。孟子的主要教育思想有如下:

(1)孟子提出性善论观点:认为人生来具有仁义礼智四种“善端”,只要每人扩充善性,压抑物欲之性,自身反省。他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置学子于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

(2)启发教学与深造自得。“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3)因材施教与坚持标准。“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4)循序渐进与专心有恒。“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三、荀子(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

文化地位:荀子。中国古代哲学家、教育家,世称荀子。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

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思想之集大成者。他曾几次游学于齐国的稷下学宫,并三为祭酒(学宫领袖),在稷下先生中被称为“最为老师”(最受尊重的老师)。

重要著作:荀子其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书中。 荀子还整理传承了《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典籍,为传播保存儒家思想文化做出巨大贡献。荀子总结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的思想在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影响。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地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主要杰出教育思想:

(1)荀子提出“人性朴”论,其观点:“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值得一提的是,荀子认为教育在“善伪”中有巨大作用。荀子重视环境的影响。经过长期的“积”和“渐”,教育可以使人发生质变。“人性朴”,即人性经过改造是可以从善的。

(2)荀子重视德语,提倡:长虑顾远、积善成德、培养德操。这些与孔孟的思想有相同之处。

(3)荀子对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他认为做教师要具备四个条件:有尊严、有威信;有丰富的经验和高尚的信仰;循序渐进、不凌不乱地进行教学;能了解精细的道理也能加以发挥。另外还要有广博的学识和高深的学问。

四、墨子(战国时期: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

文化地位:墨子,姓墨名翟,战国初期鲁阳人。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人称“布衣之士”。他创立的墨家学说,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还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时有“非儒即墨”之称。

重要著作:墨子是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 《兼爱》 、《非攻》、《节用》、《节葬》、《天志》 、《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成为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主要杰出教育思想:

(1)墨子认为教育目的:培养“兼士”,实现“贤人政治”。即培养为理想社会--“贤人政治”或“仁政德治”而服务的人。在墨子看来,这种人才必须符合三条标准,即“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2)墨子的兼爱论:做到“视人身若其身,视人家若其家,视人国若其国”。通过实行“兼爱”,达到“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辱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理想状态。墨子“爱”的对象是所有的人,从客观上讲是一切人都相爱的。

(3)墨子重视节用教育:“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统治者如果能从百姓的直接需要和利益出发,减少与民无利的开支,百姓就会安居乐业,

国家就会积累财富。

(4)墨子重视思辩教育。包括思想方法、形式逻辑以及辩论才能的教育。墨家所说的“辩”学,就是今天的逻辑学。

(5)墨子重视生产知识技能教育:他强调生产、军事科学技术知识及自然科学知识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兼士”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

(6)墨子的教学方法:“不扣必鸣”“述而且作”“言行一致”和“量力而为”。“不扣必鸣”,即使人们不来请教,教师也应该主动地上门去教。“述而且作”,对于过去好的东西要继承,对现在有价值的就应当进行创造。“言行一致”,凡是说话不守信用,心无诚意,在行动上必然不果断。“量力而为”,一个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难以同时进行几个方面的学习,所以就应该量力而学。

五、董仲舒(汉朝时期: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

文化地位:董仲舒,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推明孔氏 抑黜百家\"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一生历经四朝,公元前

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重要著作:董仲舒的著作很多,尚存的有《天人三策》、《士不遇赋》、《春秋繁露》及严可均《全汉文》辑录的文章两卷。

主要杰出教育思想:

(1)董仲舒德育方法强调:“谨小慎微”,采取“众小成多、积小致巨”、“渐以致之”的方法。

(2)董仲舒主张立太学,设痒序,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提出了人才素养的观点。并且主张养士与选士并举,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3)董仲舒在教育上,主张以儒家《六经》为教材,道德教育则以三纲五常、正谊明道为内容。

(4)董仲舒在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上,提出了多连博贯、学贵专一、勉强学问和以仁安人、以意正我、明于性情、必仁且智的主张。

(5)董仲舒提出教师应遵循“圣化”的原则,即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注意学生的才性特长,把多种教学原则合理地结合运用,注重教学上的综合效应。

六、程颢(北宋:1032年~1085年)、程颐(北宋:1033年~1107年)(二程)

文化地位:程颢,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

程颐,教育家。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北宋洛阳人。为程颢之胞弟。

重要著作:程颢一生著述不少,又长期讲学,有后人效《论语》等将其言论辑录成册。二程的著作有后人编成的《河南程氏遗书》、《河南程氏外书》、《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二程粹言》、《经说》等,程颐另著有《周易传》。其中,二程的学说后来由南宋朱熹等理学家继承发展,成为“程朱”学派。尤其是《二程集》是一部重要的理学著作,书中第一次把“理”作为宇宙本体,阐述天地万物生成和身心性命等问题,奠定了以“理”为中心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其中,程颢的识仁﹑定性,程颐的性即理﹑主敬﹑体用一源等许多重要哲学概念和命题,都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来的,为后来许多哲学家所沿用,对宋明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要杰出教育思想:

(1)程颢观点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养圣人,“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程颢还提出,读书以期“讲明义理”,注重读书方法,“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为此者乃“学者之大患”。

(2)程颐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圣人。在教育内容上,主张以伦理道德为其根本,“学者须先识仁。仁者蔼然与物同体,义、智、信,皆仁也。”教育以德育为重,强调自我修养,其途径为致知、格物、穷理。“致知则智识当自渐明”,致知乃在穷理,即尽天理。致知的办法是“格物”。

七、朱熹(南宋时期:1130年~1200年)

文化地位:朱熹,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重要著作: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主要杰出教育思想:

(1)朱熹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他制定了《童蒙须知》、《程蒙学则》和《训蒙诗》等,作为父兄在家教育子弟的守则。他认为只有从小打下基础,学成技能,长大以后

才能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在小学的基础上,他还主张对学子进行高深的教育,即大学。

(2)朱熹重视教学与读书方法。一是他十分注重学习目的教育,认为一个人要求学,必须先“立志”,“立志不定,如何读书”。

二是他注意穷理与笃行。穷理就是从理论上认真研究学问;笃行就是“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的实践功夫。穷理与笃行并提,就是知行结合。三是首倡循序渐进与熟读精思,还明确提出教师的任务是指引学生读书。他还主张严格要求,明细规定,多从积极方面教导,少从消极方面防止。

八、颜之推(南北朝时期:531年~约595年)

文化地位:颜之推 ,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字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颜之推著有《颜氏家训》,这是他一生关于士大夫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后世称此书为“家教规范”,在家庭教育发展史

上有重要的影响。

重要著作:,颜之推博学多识,一生著述甚丰,所著书大多已亡佚,今存《颜氏家训》和《还冤志》两书,《急就章注》《证俗音字》和《集灵记》有辑本。

主要杰出教育思想:

颜之推观点认为:教育子女是做父母的重要而严肃的课题。他把儒家的“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他主张从“胎教”开始,并对“胎教”提出严格的要求。当然“胎教”之法是否科学有待研究,但他十分重视幼儿教育。他认为一般人家没有条件进行“胎教”,也要从婴儿期进行教育。他主张“父以教为事”,但反对一味溺爱“姿其所欲”,把孩子娇惯成家庭的暴君。“少成若天性”,以后再教育就困难了。

九、韩愈(唐朝时期:768年~824年)

文化地位: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汉族,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死后谥号“文”,故后代文献多称韩文公。

重要著作: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他韩愈

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主要杰出的教育思想:

(1) 韩愈认为:要善于识别人材、培养人材。指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 韩愈提倡:勤奋刻苦、独立思考。“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惰。”。

(3) 韩愈在教学方法上注意生动活泼。

(4) 韩愈重视师道和学无常师。

十、王安石(北宋时期:1021年~1086年)

文化地位:王安石,人称半山居士。汉族江右民系。封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故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盐埠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重要著作:王安石闲居10年,除读书赋诗外,仍用功著述。他将过去完成的三经(《周礼》、《诗经》、《书经》)“新义”加以修订,纠正其中错误。他还花费许多功夫写成《字说》二十四卷。对文字的含义加以探究,以成一家之言。王安石主撰《三经新义》。王安石的新学著作除《三经新义》外,还有《字说》二十四卷、《易义》二十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备子解》十四卷、《老子注》二卷、《淮南杂说》

十卷。以上著作,除《洪范传》今存于他的文集中之外,其余均已佚。

主要杰出教育思想:

(1)王安石认为:从“教”、“养”、“取”、“任”四个方面系统论述了人才的培养、管理、选择和使用。他的观点认为,人的品德才能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和个人的主观努力。如果缺乏“受之人”的教育,“受之天”的禀赋再优越也难以成才。

(2)王安石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造就“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的治国人才。他重视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才干,同时也强调封建伦理道德的修养,特别是政治立场的一致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