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乐

2021-12-08 来源:易榕旅网


断肠声里唱《阳关》——唐代文人与音乐

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多个类别中,文人音乐无疑是一个独特的音乐文化现象和具有“高文化”特点的音乐文化类型。它是以文人音乐家为主体,在今天传统音乐的分类名称上与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和宗教音乐相对而言的,而在音乐主体和传承上,它们相互间又有复杂的关联。历史上,文人群体曾经广泛参与和创作了古琴音乐、词调音乐、戏曲音乐等多种音乐形式,文人音乐的历史可以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学习音乐算起,汉末魏晋时期是文人音乐较为成熟的阶段,其标志是一批以蔡邕、院籍、嵇康为代表的文人音乐家的出现,以及他们创作和演奏的琴乐作品,如《酒狂》《广陵散》,还有他们记录。赞美和讨论古琴音乐的文字,如蔡邕的《琴操》,嵇康的《琴赋》等。由于南北朝以来西域音乐和文化的影响,唐代文人音乐呈现出不同于前代的特点,其内涵也更为丰富。唐代文人音乐最具代表性的形式是琴乐和诗乐。

唐诗中与音乐有关的诗歌,以咏琴诗最多。如李白、岑参、白居易、元稹、张籍、韩愈、曹邺、陆龟蒙、僧皎然、道士吴筠、女道士李季兰等,都有咏琴诗作传世。其中,在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如李白的《听蜀僧弹琴》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唐朝文人大多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爱好音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尚。白居易是一位深谙音乐之道的文人,他有着极高的音乐鉴赏能力。《全唐诗》中载有白居易诗篇2800余,其中涉及音乐方面

的诗作约330首,许多均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他诗歌中透露出的音乐信息反映出中唐时期社会音乐生活各个侧面。作为中唐音乐的见证人,白居易以文人特有的敏感和卓越的才华为我们描绘出中唐时期的音乐文化面貌,如《立部伎》《胡旋女》《五弦弹》《西凉伎》《骠国乐》《法曲歌》等。其中《废琴》一诗写到:“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这首诗描绘的是古琴在唐代的一种存在状态,在当时崇尚外来文化审美风尚的引领下,与琵琶、筚篥、箜篌、蝎鼓等众多外来乐器相比,古琴“淡无味”的风格并不为人们所喜爱,在社会上古琴是备受冷落的。但是在文人圈里,古琴音乐仍然有其无法代替的魅力。“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这首《船夜援琴》同样出自白居易,在新声迭出,外来音乐充斥身边的情形下依然将古琴视为自己的知音好友,这也代表了当时大多数文人士大夫们对古琴的态度,古琴音乐是他们守望的精神家园,他们积极地发展古琴文化,使之在唐朝进入比较兴盛的时期,其表现为斫琴艺术的发展、古琴记谱法的完善、琴曲和琴学理论的丰富等,在古琴音乐历史上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一提的是,古琴制作领域得到空前发展,蜀地成为制琴的重要基地,最为著名的是四川的雷氏家族,他们所制的琴被世人尊称为“雷琴”“雷公琴”“雷氏琴”。雷公琴精

妙无比,从木材的使用和选择,到琴内腔槽腹的制作都与众不同,因此声音的特点十分鲜明,至今传世的唐琴有“春雷”“九霄环佩”“大圣遗音”“飞泉”“玉玲珑”等。

唐诗中有许多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人称为“唐声诗”。在唐代,诗歌入乐歌唱成为当时流行的风尚,李白、王维、王昌龄、刘禹锡等许多诗人的名作被谱入乐曲中。如史料记载:“每一篇成,乐工争以赂求之,被声歌,供奉天子。”《阳关三叠》唐代最为流行、传唱最久的一首声诗作品。

《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三叠”是指同一个曲调反复咏唱三遍。每叠又分前后两段,前段开始加了一句“清河节当春”作为引句,其余均用王维原诗。唐宋时期的《阳关三叠》已有不同传谱,今存明、清时期的琴谱中有三十余种。《阳关三叠》的版本,词和曲多有不同,有的差异甚大。现流传最广的版本原载于明代《发明曲谱》(1530),后经改编载于清代琴家张鹤编纂的《琴门入学》(1867),该谱与明代万历年间杨掄《太古遗音》(1609)中的传谱曲调基本相同,歌词已发展成包括长短句的多段作品。因此,现流传的《阳关三叠》至少是有三四百年历史的琴歌作品,也是我国音乐作品中的精品。

——玥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