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业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最为显著,学习成绩差是引起大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大学生在学业方面是同龄中的优秀者,但由于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不同,很多学生存在学业问题,如果对这种现实不能正确地接受和对待,逃避或否认现实,就会引发心理卫生问题。大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焦虑过度、学习动力缺乏、学习动机过强、学习成绩不理想、注意力涣散、记忆减退及考试焦虑等问题。
2人际关系问题
同高中阶段相比,大学生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学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原因之一。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必备条件,它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乃至身心健康。目前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比较严重,在人际交往中经常表现为很少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系疏远,唯我独尊,猜疑心理很重,嫉妒心强。与此同时,又因为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一些大学生既渴望交往又害怕交往,导致产生孤独、自卑、恐惧、烦恼、抑郁等不良症状。一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性格敏感多疑,不愿或害怕与他人交往,常感到自卑、孤独和寂寞,觉得大学生活空虚、无聊、乏味,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3情绪问题
进入大学后,社会角色的换位引起许多心理冲突,一些基础相对较差、能力相对较弱、个性不够坚强而又不能正确对待挫折的学生,就可能产生各种消极情绪,从而产生内心的痛苦和不安,易出现情绪困扰,主要表现为:
3.1抑郁对任何事都感到悲观失望、郁闷、寡欢、意志消沉、自卑内疚、失眠等,它出现的原因大多是客观性的,如考试失败、情场失意、交往困惑、亲人病故、奖学金未评上、入党没批准等等,这种抑郁情绪在经过一段时间后,轻度的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但严重的往往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心理咨询及治疗,就会形成心理疾病,造成严重后果。
3.2焦虑通常包括自信心、自尊心的丧失,失败感、罪恶感的增加等,是由几种情绪混合而成的情绪体验。大学生入校后,有些同学发现大学并非是自己理想中的“伊甸园”,现实并非如他们憧憬的那么美好,开始感到失望,过分担心将来,紧张和焦虑过度,严重者还会导致身心疾病,如忧虑症、神经衰弱、恐惧症、疑病症、强迫症等,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
3.3自卑一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总感到别人瞧不起自己;做事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敢与人交往,不敢实践,因而抑制了自己的才华和进取的时机。自卑感的产生大致是由于缺乏社交能力、事业及恋爱屡遭挫折、家境条件不好等造成的。
3.4冷漠一般表现为对外界的任何刺激都无动于衷,漠不关心,既不与人交流思想感情,也不多管闲事,一副冷若冰霜的样子,对学习成绩满不在乎,对集体活动不热心等等。
4恋爱与性的问题
爱情作为人类美好的情感被大学生所向往和体验,而大学生的恋爱也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因恋爱引发的心理困扰、矛盾、冲突与挫折也在大学生中自然存在着。
4.1恋爱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能够遵守正常的人际交往道德和行为规范,也有少部分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有时难以把握住自己的情感,易冲动,好走极端。当前大学生恋爱特点主要表现为:(1)低龄化。有些大学新生一进校门就开始寻觅恋人。(2)公开化。当前的大学生谈恋爱比较公开,校园里热恋的男女同学同桌吃饭,众目睽睽之下相互依偎搂抱也不足为奇。(3)从众心理。有的同学本来无意谈恋爱,但同寝室其他同学都有男(女)朋友,自己没有,觉得不好意思,为满足虚荣心也去找一个。(4)轻率心理。有的大学生把恋爱当作一种感情体验,搞多角恋爱,寻找精神刺激,填补空虚,打发寂寞的课余时间。奉行“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情感体验。(5)逃避心理。有的大学生在失恋后陷入痛苦、消沉、不能自拔的境地,甚至出现轻生的念头。
4.2性心理主要是指与性生理、性行为有关的心理状况,也包括异性交往、恋爱、婚姻等与异性有关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已进入青年中期,随着性心理的发展,会出现一系列的性心理行为,但由于性知识的匮乏,使一些学生常常陷入苦闷和彷徨之中。
5大学生活适应问题
生活环境对一个人来说是千变万化的,大学生从家庭到学校,再从学校到社会,这种变化是角色成熟的主要经历,能不能完成角色转换是大学生能不能继续适应生活的关键。来到大学后,大学生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自然环境等方面都面临着全面的调整适应。由于目前大学生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普遍较弱,所以,在大学生中生活适应问题广泛存在,主要表现在生活能力、自理能力以及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弱等方面。
6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6.1新生与特困生群体
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要承受大学学习的压力又要学会独立应付自己的日常生
活,还要规划自己的未来,容易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而随着高等教育收取学生学费,加之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加大,贫富悬殊的扩大,造成高校贫困生也越来越多。调查研究发现,特困生群体有较高的人际敏感焦虑,抑郁和躯体症状明显高于非特困生[3~5]。
6.2毕业生群体求职与择业问题
这个问题是高年级大学生常见问题。随着我国高校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和扩招政策的实行,一方面使更多的学生有了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择业难度。有些学生缺乏走上社会的心理准备,在跨入社会时,他们往往感到很多的困惑和担忧。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涯、求职需要些什么样的技巧问题,都会或多或少给他们带来困扰和忧虑,主要表现为毕业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发展方向等的不确定,找工作“碰壁”带来的挫折感,就业压力等等。由上可知,大学生存在种种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面对这些问题应该采取相应措施。从高校层面上看,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为学生提供适应、发展、学习、潜力开发、压力、人际关系、异性交往、恋爱、择业等方面的指导;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创建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与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板报、橱窗、校报等宣传媒体广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有关提高心理素质及如何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等知识[6]。通过这些措施让学生熟练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常见心理不适的应对方法,提高心理素质。从大学生个人层面上看,大学生应努力做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不对自己过分苛求,把奋斗目标确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以内;对他人期望不要过高,以避免失望感;学会情绪的自我调控,排除愤怒情绪;多找朋友倾诉,以宣泄抑郁情绪;自我娱乐,防止心境压抑;不盲目与他人竞争,以避免过度紧张;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适当扩大人际交往;积极寻求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