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每小题3分,共27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迂讷(nè).B.嫁奁(lián).C.言筌(quán).D.仓廒(áo).【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敲榨”的“榨”书写错误,应写为“诈”。B.“砒霜”的“砒”读音错误,应读为“pī”。D.“金块珠烁”的“烁”书写错误,应写为“砾”。故选C。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横暴(hèng).砒霜(pí).畏葸(xǐ).便嬖(bì).间行(jiàn).朱拓(tà).搏髀(bì).央浼(měi).敲榨罪孽蹙缩翕辟)击瓮叩缶战战兢兢抢呼欲绝金块珠烁①这里所举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沧海一粟。....②马克思在很多研究领域广泛涉猎,浅尝辄止,有自己独到的发现。....③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④他这次不小心从楼梯上滚下来,除了左胳膊和右腿骨折,也算安然无恙。....⑤李峰数学学得很吃力,课堂上老师娓娓道来,李峰却不知所云,一头雾水。....⑥请您在公司里为我说番好话吧,不要再给我雪上加霜,我已经够受的了。....A.①④⑤【答案】CB.①②④C.①③⑥D.③⑤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语境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很多,所列举的不过是其中很微小的一部分。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②“浅尝辄止”使用错误。语境是马克思在很多研究领域广泛深入地研究,可改为“持之以恒”。浅尝辄止:指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不深入钻研。又指博而不精。含有贬义。③语境是推荐她来又把她劫走,闹得喧嚣混乱。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④“安然无恙”使用错误。根据语境左胳膊和右腿骨折已经是受伤,可改为“没有大碍”。安然无恙: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或忧患。现泛指人或物平安无事,没有遭受损害或发生意外。⑤“不知所云”使用错误。语境是说没有听明白,可改为“糊里糊涂”。不知所云:指言语紊乱、空泛。形容人说话逻辑混乱,表达不清,语无伦次。⑥语境是原来处境就不好,希望别人给说好话,别让自己再承受更大的损害。雪上加霜:在雪上还加上了一层霜,在一定天气条件下可以发生,常用来比喻接连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据以上分析看出,①③⑥全都正确。故选B。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你这么只凭________是不能交涉事情的。②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________。③那位画家一定画了________一夜,因为男子中学和女子中学里的教师们全接到一份。④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________卷下一天大雪来。A.义气C.义气历程里程不只不只沸沸扬扬沸沸扬扬B.意气D.意气里程历程不止不止纷纷扬扬纷纷扬扬)【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义气”,一指节烈、正义的气概;二指刚正之气;三指为情谊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此处语境是指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是不能交涉事情的,应用词语“意气”。②“历程”,经历过的事情。“里程”,指行程;比喻过程。此处语境是指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行程,应用“里程”。③“不只”,不但;不是单一的。“不止”,不停止;表示超出一定数量或范围;不仅;不限于。此处语境是指那位画家一定画了超出一夜,应用“不止”。④“沸沸扬扬”,形容人声喧扰,议论纷纷。“纷纷扬扬”,形容雪、花等多而杂乱地在空中飘舞或者形容消息、流言广为传布。此处语境是形容雪,应用“纷纷扬扬”。故选D。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A.①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等待)②如土委地(散落,卸落)③人君当神器之重(主持,掌握)④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B.①盘盘焉(盘旋的样子)②辟邪说,难壬人(为难)③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别,判断)④一鸡....瞥来,径进以啄(看).C.①素善留侯张良(喜爱,喜欢)②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③吾与点也(赞成)④审谛之,短小(谛听,....细听)D.①藉寇兵而赍盗粮(送给,付与)②则王许之乎(允许)③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④大礼不辞小让(谦....让)【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①盘盘:曲折,句意:曲折回环的样子。②难:责难。句意: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③判:判定,决定。句意: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④瞥:突然,倏然。句意:一只鸡突然走来,径直走近啄(蟋蟀)。C.①善:跟……交好。句意: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④谛:细察。句意:仔细地看它,个儿短。D.②许:相信。大王您相信吗?故选C。5.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路人)..③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意外的变故)..⑤于反覆不宜卤莽(反复变化)..⑦因其固然(当然)..⑨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A.①②⑤⑦【答案】D【解析】B.③⑥⑧⑩)②汝可以模拟得之(模仿)..④独夫之心(残暴无道、失去人心的统治者)..⑥可谓智力孤危(智谋和力量)..⑧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原地区)..⑩操童子业(孩童)..C.④⑤⑥⑧D.①③⑥⑨【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②模拟:想象、揣摩。句意:你可以凭此书揣摩我没有说完的话。⑤反覆:书信往返。句意: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⑦固然:牛体本来的结构。句意:顺着它本来的结构。⑩童子: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句意:是个读书人。排除有②⑤⑦⑩的选项。故选D。6.下列句中加点词有相同意义和用法的一项是()A.①故王之不王②是寡人之过也③杳不知其所之也④简能而任之....B.①二败而三胜②骊山北构而西折③根不固而求木之长④善刀而藏之....C.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③欲出力助上以抗之④无以,则王乎....D.①其若是,孰能御之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③奔车朽索,其可忽乎④吾其还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之,助词,主谓之间/助词,的/动词,到/代词,他。句意:①所以大王不能统一天下/②这是我的过错/③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④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B.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句意:①两次失败三次胜利/②它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③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④将刀擦干净后收了起来。C.以,连词,因为/介词,用/连词,来/动词,同“已”,止。句意:①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③欲出力助上以抗之/④(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D.其,助词,如果/代词,它/代词,这/语气副词,还是。句意:①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③用腐朽的缰绳驾驭飞奔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④我们还是回去吧。故选B。7.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是当时各国诸侯重要的政事。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B.理学是宋元明时期儒家思想学说的通称;分两大流派,一派是程朱理学,以二程、朱熹为代表,一派是心学,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C.“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等四位元曲作家,关汉卿位列“元曲四大家”之首。D.三驱,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等四位元曲作家”错误。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没有“王实甫”。故选C。8.下面几个句子是《红楼梦》中对人物肖像的描写,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①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②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③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④两弯似蹙非蹙绢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A.探春、惜春、李纨、王熙凤C.迎春、林黛玉、王熙凤、李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名著人物形象的能力。对人物肖像的描写也是《红楼梦》的成功之处。其中对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的描写更是凸显了他们不同的个性特征。①“肌肤微丰,合中身材”体现迎春肖像的特点,让人觉得亲切。②“俊眼修眉,顾盼神飞”体现探春的神采奕奕,精神抖擞,气质突出,美丽大方。③“一双丹凤三角眼”正是精明能干的王熙凤的典型特征。④“两弯似蹙非蹙绢烟眉”正是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的相貌。故选B。9.下列有关《红楼梦》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迎春、探春、王熙凤、林黛玉D.探春、李纨、林黛玉、王熙凤)A.衔玉而诞的宝玉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他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B.《红楼梦》很多人名展现了曹雪芹高超的谐音艺术。比如“甄士隐”即“真事隐”之谐音,“贾雨村”即“假语存”之谐音,“甄英莲”即“真应怜”之谐音等。C.姑苏城乡宦甄士隐可怜寄居庙内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因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不久以后的元宵之夜,女儿英莲被拐走。D.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贾元春、懦弱的贾迎春、精明的贾探春、孤僻的贾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C.“因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不久以后的元宵之夜,女儿英莲被拐走”错误,应是英莲被拐走后甄家被烧毁。故选C。二、(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不少乡村在城镇化中使乡愁无处安放,导致人们产生强烈的担忧。B.留住乡愁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的问题。C.只要留住乡村物质文化记忆和非物质文化记忆,就能留得住乡愁。D.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是呵护乡村记忆的重要手段。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在结构上先总说,然后分别从留住、呵护、活化乡村记忆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最后总说,属于典型的“总分总”论证结构。B.第三自然段中用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举例,意在证明“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这个观点。C.文章以城镇化过程中“乡愁可能无处安放”为背景,提出中心观点“留住乡愁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D.文章提出中心观点以后,层层递进展开论证,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例如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12.文章第二段论证思路是如何展开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0.D11.C12.①首先论及“乡村记忆”的两种形态即“物质文化记忆”“非物质文化记忆”及两者间的关系。②然后再论及“乡村记忆”的功能,论述了“留住乡村记忆”的必要性。③最后,简要论述了如何“留住乡村记忆”。【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A.“使乡愁无处安放,导致人们产生强烈的担忧”错误,强加因果,曲解文意由“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可知,是因为“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导致人们担忧“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会不会”无处安放是疑问,而选项是肯定。B.“留住乡愁……就是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的问题”错误,曲解文意,以偏概全,由“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可知,“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只是其中的一项措施,不是全部。C.“只要……就”错误,表述绝对,由“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可知,原文是必要条件,选项改成了充分条件。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A.“最后总说,属于典型的‘总分总’论证结构”错误,文章在结构上先总说,然后分别从留住、呵护、活化乡村记忆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属于总分结构。B.“意在证明‘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这个观点”错误,由“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可知,意在证明“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D.“层层递进展开论证”错误,文本是总分结构,不是递进结构;“类比论证”错误,“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引用论证,“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等是举例论证,没有类比论证。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思路的能力。第二段共分为三层,第一、二句话是第一层,由“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可知,第一层论述“乡村记忆”的两种形态即“物质文化记忆”“非物质文化记忆”及两者间的关系。第三、四、五句话是第二层,由“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可知,第二层论述了“乡村记忆”的功能,论述了“留住乡村记忆”的必要性。最后是第三层,由“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可知,最后一层论述了“留住乡村记忆”的方法。三、(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颜太初杂文序司马光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①,例为令录。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盖年四十余。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选自《司马光集》,有删改)[注]①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B.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C.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D.太初虽贱而夭.治:研究、讲究除:授予官职穷:走投无路夭:寿命短))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慕嵇康、阮籍之为人.B.观其《同州题名记》.C.翕然效之,浸以成风.D.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则智者尽其谋.今逐客以资敌国.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B.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C.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D.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颜太初读先王之书,掌握其义理之后,不是仅仅称道它,借此向世人夸耀并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实践。B.颜太初看到青州牧行事荒淫放荡,一味效仿嵇康、阮籍,影响恶劣,故作《东州逸党》诗以讽,并上报给皇上。C.颜太初博学有文,性格耿介,其文章不受世人重视。作者充分肯定了其作品的价值,并将所得文卷集结成册。D.作者在记录颜太初生平时,对其人、其文表达了欣赏的态度,同时对其仕途坎坷和命运遭际寄寓了深切的同情。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2)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答案】13.C14.B15.A16.B17.(1)颜太初一向与属令交好,可怜他冤枉而死,创作《哭友人》诗,郓州牧也因此被罢免。(2)太初做人,其实宽厚温良有治理政绩,并不是狂妄的人。【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他学习先王文章,不研究章节句子。B.句意:就改任颜太初为河中府临晋主簿。C.“穷:走投无路”错误。穷:穷尽,完结。句意:为什么他的仕途和寿命都这样完结了呢?D.句意: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之,助词,的;/动词,到。句意:慕嵇康、阮籍的为人;/项伯连夜赶到刘邦的军营。;/那么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B.其,意义和用法相同,助词,他的。句意:读他的《同州题名记》谋略。C.以,连词,而/连词,来。句意:一致效仿他,浸染一久竟成为风气;/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D.于,介词,在/介词,对。句意: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世的人看颜太初的官职不能撼动别人,文章又多爱指摘攻讦,那些有缺点毛病的人就很厌恶看他的言论,即使得到了他的文章,也不是很重视,所以丢失的居多,我只得到两卷他的书。“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中“太初官职不能动人”是主谓宾结构,意思是颜太初的官职不能撼动别人,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D;“不甚重之”是动宾结构,“之”是“重”的宾语,应在“之”后断开,排除C。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故作《东州逸党》诗以讽,并上报给皇上”错。原文“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意思是颜太初厌恶他成为了搅乱风俗的根本,创作《东州逸党》诗来讽刺指责他。诗歌于是传到了皇上的耳朵,皇上立刻处治了青州牧的罪过。可看出并未上报给皇上。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素”,平素,平时,一向;“善”,交好;“坐是”,因此;“废”,黜废,免官。(2)“宽良”,宽厚温良;“治行”,为政的成绩。参考译文:鲁国人颜太初,字醇之,时常对这种情况感到愤然。他学习先王文章,不研究章节句子,一定要推就文章的道理罢了。颜太初已经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耀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景祐初年,青州牧有因荒淫放荡做事,慕嵇康、阮籍的为人,当时各个地方的士大夫都喜欢他没有伦理纲常的拘束,一致效仿他,浸染一久竟成为风气。颜太初厌恶他成为了搅乱风俗的根本,创作《东州逸党》诗来讽刺指责他。诗歌于是传到了皇上的耳朵,皇上立刻处治了青州牧的罪过。又有郓州牧不满属令的清廉正直、与自己政见不同,用罪名来诬告属令,并在狱中将他严刑拷打至死。属令的妻孩弱小不能为自己上诉,颜太初平素与属令交好,可怜他冤枉而死,创作《哭友人》诗,郓州牧也因此被罢免。当时有人推荐颜太初说他博览群书有文才,皇帝下诏征用他为国子监直讲。恰好有御史平素与颜太初不友好,向皇帝进言,说颜太初太狂妄褊急,不可以担任学官。诏书一到所到达的地方,就改任颜太初为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做人,其实宽厚温良有治理政绩,并不是狂妄的人。从临晋改任为应天府户曹,掌管南京学,在睢阳去世。旧的制度,判、司、簿、尉任职八年的考核,没有因欠国家税而评定为下等,照例担任令录。即使是愚昧懦弱衰老,并没有什么功绩的人。用任职的年数来累积,也一定能得到这个职位。然而颜太初才干见识如此优秀,参加进士科考试进入官场将近十年,最终没能脱离判、司、簿、尉的队列直至终身,死时年仅四十多岁。唉,天要使儒者丧生,使天下一定达到大乱的地步啊!坏人和不懂道理的人结伙诽谤好人,大奸大恶的人一定会被铲除吗?为什么他的仕途和寿命都这样完结了呢?当世的人看颜太初的官职不能撼动别人,文章又多爱指摘攻讦,那些有缺点毛病的人就很厌恶看他的言论,即使得到了他的文章,也不是很重视,所以丢失的居多,我只得到两卷他的书。同州又得到了他所创作的《题名记》,现在收集成册并为它作序。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将来见到他的文章,读他的《后车》诗,就不会忘记借鉴警惕;读他的《逸党》诗,就不会破坏礼节道义;读他的《哭友人》诗,那么残酷的官吏也会心怀愧疚;读他的《同州题名记》,那么当地官长也就知道什么是不良的政令、腐败的统治。从这点来说,他的文章实在是有好多益处啊。四、(17分)
(一)(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注】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清兵南下,他参加抗清斗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志存恢复。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酬答诗,整首诗情切意深,凝练精纯的诗句颇能打动读者的心,感染力极强。B.该诗抒写在晚秋背景下,诗人两鬓斑白、漂泊无依、与故人分隔天涯但肝胆犹存的情怀。C.“黄花”既照应重阳节,也使人体会到“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情味。D.这首诗是诗人崇高人格与深厚学力的外化,笔墨矜重,不假巧饰,格调质朴,清新飘逸。19.清人沈德潜《明诗别裁》曾评论顾炎武的诗有“风霜之气,松柏之质”,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案】18.D19.“风霜之气”指历经磨难、饱经沧桑后的苍凉之气。诗中“是日惊秋老”,交代时间到了秋天,时光飞逝,秋老人亦老,表达了诗人迟暮之悲;“相望各一涯”“离怀”体现了诗人与朋友分隔两地所带来的离愁;“逐客已无家”写出了神州易主的家国之悲。“松柏之质”是指坚贞守志、矢志不渝的精神品格。诗中“天地存肝胆”中“肝胆”既可指自己与王处士之间的友谊,也指自己的爱国之志,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江山阅鬓华”表达了作者虽已衰老,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清新飘逸”错。该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萧索景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熔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苍凉,悲壮凝重的风格。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风霜之气”指历经磨难、饱经沧桑后的苍凉之气。诗中“是日惊秋老”,意思是重阳节这一天突然发现已经到了晚秋时节,不免心惊。交代时间到了秋天,时光飞逝,秋老人亦老,表达了诗人迟暮之悲;“相望各一涯”,意思是你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瞩望。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友情;“离怀销浊酒”,意思是离别思念的情怀唯有靠浊酒排遣,“离怀”体现了诗人与朋友分隔两地所带来的离愁;“逐客已无家”,意思是我流落在外如同被放逐一样,已经无家可归。写出了神州易主的家国之悲。“松柏之质”是指坚贞守志、矢志不渝的精神品格。诗中“天地存肝胆”,意思是我且把自己这一腔报国的忠肝义胆留存给苍天大地,其中“肝胆”既可指自己与王处士之间的友谊,也指自己的爱国之志,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江山阅鬓华”,意思是让故国的江山见证我斑白的鬓发,表达了作者虽已衰老,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二)名句名篇默写。(8分)
2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借盘庚之事道出了自己的行事准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也是改革家刚决精神的高度概括。(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展现中国传统建筑独特审美特征——连廊回旋、飞檐高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4)词人常借“流水”意象或叹春归何处,或抒吊古伤今之情。其中,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和王安石的“_________________”(《桂枝香·金陵怀古》)堪称典范。(5)《红楼梦》中甄士隐在梦中到太虚幻境,见到牌坊上的对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宝玉在梦中也到此处看见此联。【答案】①.度义而后动②.是而不见可悔(故也)⑥.六朝旧事随流水③.廊腰缦回④.檐牙高啄⑧.无为有处有还无⑤.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解析】⑦.假作真时真亦假【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度”“缦”“啄”“劫”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五、(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北上①·1900年—1934年,沉默者说徐则臣你永远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事。我从城里回来,半道上遇到蕙嫂的孙子二蛋。十五岁的二蛋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哑巴爷爷哑巴爷爷,每一个字都噎得伸长脖子,出——出事了!我问什么事。二蛋说,如——如——如玉奶奶被日本人的狗咬——咬——咬死了!我头脑嗡地响起来,右腿被坏掉的左腿绊了一跤,摔到地上。二蛋把我扶起来,终于理顺了舌头,哑巴爷爷,咱们先回家再说。我把毛驴和褡裢扔给二蛋,撒开腿就往家里跑。院子里站满了街坊邻居。如玉的尸体停在院子里的一领草席上,盖着我们家最白的一块白布。儿子、儿媳妇、两个孙子跪在尸体旁边,小孙女被儿媳妇揽在怀里,她不知道哥哥和大人们在干什么,只是惊恐地看着白布呈现出的奶奶的身形。血渗透白布,变成紫黑色,触目惊心。邻居们给我闪开一条路,我两腿一软,跌倒在地上。如玉。我沙哑的嗓子里这辈子都没喊出过如此结实粗壮的声音,我把嗓子都喊破了。如玉。白布,我只掀开了一个角,惨不忍睹。如玉脸上和身上已经没有一块好皮肉,全被那条狼狗撕烂了。狼狗被放开来去抓小孙女的,如玉拦在中间,狼狗一个跃起扑上来,如玉抓住狼狗两只前腿,同时被撞倒在地上,无论狗怎么咬怎么抓,她始终都没松手。如玉的两手像两把钳子死死地固定在狗腿上,直到她被狗撕烂并抓破内脏,直到死。因为如玉拖住了狼狗,小孙女才得以逃脱,被八岁的小孙子背着跑回了家。三个日本兵从东岳庙回来,还要渡河到对岸。翻译问村民河工家住哪儿,直接找到我家门上。如玉正带小孙女玩沙包。隔壁儿子家的门开着半扇,儿媳妇当时在堂屋做刺绣。防止节外生枝的最好办法,就是尽快把日本人打发走,如玉决定去给他们摆渡。水不凶猛的时候,如玉经常帮我摆渡,她的两只手因此骨节粗大,东西抓得牢靠。她把小孙女抱进儿子家的院门,然后关上门,跟着日本人和翻译去了渡口。快到码头,小孙女追过来了,身后跟着小孙子,他被他娘派出来看着妹妹。儿媳妇根本不知道日本人找上门要摆渡。日本人走得快,已经上了船。如玉让小孙子赶快带妹妹回家,她要往船上走;船动了,事就没了。小孙子背上妹妹往回走,这时候牵狗的日本兵松开了狗绳,狼狗迅速跳上岸要去追小孙女。如玉一闪身堵住狼狗的路,狼狗受了刺激,一跃而起向如玉扑来。蛮子营最靠边的住家离河边还有一段距离,邻居们听见有人叫了几声又没了声息,就没当回事。等两个孩子回到家词不达意地叫来我儿子,如玉已经仰面朝天死在荒草里,衣不蔽体,整个人被狼狗撕得稀烂。为了从狗腿上掰下她的手,如玉的十指的骨节被日本人生生折断。日本人自己把船渡到对岸,缆绳都没系,跳上岸就跑。船顺水漂流,搁浅在一个弧形的拐弯处。我守了如玉两天,白天黑夜地坐在她身边。天热了,不能再不入土。我让儿子、孙子和二蛋把河滩上所有的野花都采回来,放进如玉的墓穴里。她的身底下铺满了花,她的身上盖满了花。我要让她像我第一次闻见她时那样香,让她带着一身的香味离开这个世界。我和儿子在她的墓穴旁边又挖了一个坑。儿子问,挖这个干吗?我说,死了埋我。葬完如玉,我这一生也可以结束了。马可·波罗说,中国是世界的尽头。我去日本兵小分队驻扎的营地附近仔细转了一圈,回来把如玉埋的坛子从院子里的银杏树下挖出来。左轮手枪还在,三十三年不用还跟新的一样;子弹也一颗颗精神饱满,一点锈迹都没生。吃过晚饭,我把小孙女抱在怀里,跟儿子、儿媳妇和两个孙子说,我去看看你们的娘和你们奶奶。我让儿子、儿媳看好三个孩子,让两个孙子看好妹妹。天太黑,他们以为我去如玉的坟边坐坐。我的确去了如玉的坟边。我坐在她身旁抽了一袋烟,跟她说了几句话。到头来我竟不知道该跟她说什么了。站起身时我说,如玉,等等我,到那边我还要对你好。我摸摸腰后和裤兜,枪硬邦邦的,子弹哗哗地响。(有删改)文本二:北上·2014年,在门外等你徐则臣马思艺三岁那年,日本鬼子越过山海关进犯通州,放狼狗咬死了马思艺的奶奶,她爷爷不干了。他要为老婆报仇。孤身一人夜闯日本鬼子小分队的驻地,一口气灭了十几个小日本,那条狼狗更是被他活活撕成两半。那天夜里,如果不是有个小日本好东西吃得太多,消化不了拉肚子,一个活口都不会留下。那小日本在背后给了马福德两枪。蛮子营的老少爷们儿去收尸时,马福德的两只眼还大睁着。那真是个纯爷们儿。蛮子营的男丁从那时候起,就被家人教育,做男人要向马福德学,一定要对老婆好,不惜拿出命来对她好。二蛋就牢记了这个教导,后来二蛋娶了马福德的孙女。(有删改)【注】①2019年,徐则臣的《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小说叙写了1901年—2014年这个时间段关于京杭大运河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近现代中国史。2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第一段通过几处破折号的巧妙运用,形象地写出事发突然,二蛋因报信跑得急促,气息断断续续的情景,也使故事趋于紧张。B.小说描写了如玉为了保护小孙女马思艺,与日本人的狼狗殊死搏斗的悲壮而惨烈的情景,令人震撼,表现了如玉英勇无畏、爱家护亲之情。C.文本一“我”让孩子们把河滩上的野花都采回来,放进如玉的墓穴里,为小说增添了唯美浪漫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小说的悲剧性。D.“葬完如玉,我这一生也可以结束了”“如玉,等等我,到那边我还要对你好”等句语意丰富,表达了马福德为妻报仇的决心和对妻子的挚爱。2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如面对妻子的惨死,“我”“两腿一软,跌倒在地上”,哭喊如玉“把A.小说善用细节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嗓子都喊破了”等细节,写出其失去亲人的悲痛。B.文本一主要运用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手法正面塑造马福德的形象,文本二“那真是个纯爷们儿”则通过他人的评价侧面烘托,使人物形象更丰满。C.小说语言富有表现力,“我摸摸腰后和裤兜,枪硬邦邦的,子弹哗哗地响”,枪的质感和子弹的声响,有力地表现了马福德为妻复仇的坚定和果敢。D.叙述视角的巧妙转化,让两则文本所在章节的内容紧密联结,使马福德报仇故事更完整,也便于读者了解马家后人在当下的生活。23.小说中常常以第一人称“我”来进行叙述。文本一即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24.有人认为小说主人公是马福德,也有人认为主人公是如玉,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答案】21.C22.B23.①“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以第一人称叙述,拉近了和读者之间的距离,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组织文字,展开情节,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作品的感染力。②“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小说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做串起故事情节,听闻噩耗,葬妻寻仇,使情节更加紧凑、集中。③“我”又是事件的亲历者,以“我”的亲身经历来写为妻复仇的过程,适于心理描写,便于直接抒情,更直接地表达马福德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24.示例一:本文主人公是马福德,理由:①小说主要情节围绕马福德展开,作为亲历者,贯穿整个故事情节。②马福德是小说着力刻画的人物,小说重点表现其有血性、有情义、英勇无畏、爱家护家、奋起抗争的精神。③马福德是小说主题的集中体现者,讴歌了以马福德为代表的普通百姓在乱世中爱憎分明、勇于抗争的精神。④从情感倾向角度,可以看出作者对马福德的肯定与赞美,是作者情感的主要寄托。示例二:本文主人公是如玉,理由:①小说主要情节围绕如玉的遭遇展开,这是引发后续故事的主要原因。②如玉是小说着力刻画的人物,小说重点表现其沉着冷静、英勇无畏、誓死护亲的精神。③如玉是小说主题的集中体现者,讴歌了中国女性既充满柔情又勇毅果敢的精神。【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为小说增添了唯美浪漫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小说的悲剧性”错误。文章不是悲剧,而是歌颂人物沉着冷静、英勇无畏、誓死护亲的精神。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动作、外貌等描写手法正面塑造马福德的形象”错误,文本一没有“外貌描写”。B.“文本一主要运用语言、故选B。【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叙述人称的作用的能力。“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以第一人称叙述,拉近了和读者之间的距离,由“我从城里回来,半道上遇到蕙嫂的孙子二蛋”等句子可知,文本一运用了第一人称叙述故事,马福德讲述了自己从城里回来,遇到二蛋,得知如玉被害,内心焦急,然后跑回家中,看到如玉被害的惨烈模样,内心愤恨,以及挖坑埋葬如玉,让如玉等着自己等事件。主人公马福德是故事的讲述者,同时又是事件的亲历者、主人公,第一人称更给人以真实感,便于展示马福德愤恨、伤心、痛苦等内心活动,直接表达马福德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组织文字,展开情节,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作品的感染力。“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结合“哑巴爷爷哑巴爷爷,每一个字都噎得伸长脖子,出——出事了!我问什么事。二蛋说,如——如——如玉奶奶被日本人的狗咬——咬——咬死了!我头脑嗡地响起来,右腿被坏掉的左腿绊了一跤,摔到地上”“我让儿子、孙子和二蛋把河滩上所有的野花都采回来,放进如玉的墓穴里。她的身底下铺满了花,她的身上盖满了花。我要让她像我第一次闻见她时那样香,让她带着一身的香味离开这个世界”“马思艺三岁那年,日本鬼子越过山海关进犯通州,放狼狗咬死了马思艺的奶奶,她爷爷不干了。他要为老婆报仇。孤身一人夜闯日本鬼子小分队的驻地,一口气灭了十几个小日本,那条狼狗更是被他活活撕成两半。那天夜里,如果不是有个小日本好东西吃得太多,消化不了拉肚子,一个活口都不会留下”可知,小说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做串起故事情节,听闻噩耗,葬妻寻仇,使情节更加紧凑、集中。“我”又是事件的亲历者,结合“我去日本兵小分队驻扎的营地附近仔细转了一圈,回来把如玉埋的坛子从院子里的银杏树下挖出来。左轮手枪还在,三十三年不用还跟新的一样;子弹也一颗颗精神饱满,一点锈迹都没生”“我让儿子、儿媳看好三个孩子,让两个孙子看好妹妹。天太黑,他们以为我去如玉的坟边坐坐。我的确去了如玉的坟边。我坐在她身旁抽了一袋烟,跟她说了几句话。到头来我竟不知道该跟她说什么了。站起身时我说,如玉,等等我,到那边我还要对你好。我摸摸腰后和裤兜,枪硬邦邦的,子弹哗哗地响”可知,以“我”的亲身经历来写为妻复仇的过程,适于心理描写,便于直接抒情,更直接地表达马福德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本文主人公是马福德,理由:由“我从城里回来,半道上遇到蕙嫂的孙子二蛋”等句子可知,文本一运用了第一人称叙述故事,马福德讲述了自己从城里回来,遇到二蛋,得知如玉被害,内心焦急,然后跑回家中,看到如玉被害的惨烈模样,内心愤恨,以及挖坑埋葬如玉,让如玉等着自己等事件。主人公马福德是故事的讲述者,同时又是事件的亲历者、主人公,小说主要情节围绕马福德展开,作为亲历者,贯穿整个故事情节。马福德是小说着力刻画的人物,由“我和儿子在她的墓穴旁边又挖了一个坑。儿子问,挖这个干吗?我说,死了埋我”“如玉,等等我,到那边我还要对你好”“他要为老婆报仇。孤身一人夜闯日本鬼子小分队的驻地,一口气灭了十几个小日本,那条狼狗更是被他活活撕成两半”可知,小说叙述了马福德在如玉死后,不惜生命为如玉报仇的事件,并且要在死后对如玉好。小说重点表现其有血性、有情义、英勇无畏、爱家护家、奋起抗争的精神。马福德是小说主题的集中体现者,由“孤身一人夜闯日本鬼子小分队的驻地,一口气灭了十几个小日本,那条狼狗更是被他活活撕成两半”“蛮子营的老少爷们儿去收尸时,马福德的两只眼还大睁着”可知,马福德的妻子如玉被害后,他对侵华日军充满愤恨之情,因此孤身闯入驻地,一口气灭了十几个小日本,体现了马福德对侵华日军的愤恨之情,讴歌了以马福德为代表的普通百姓在乱世中爱憎分明、勇于抗争的精神。从情感倾向角度,结合“蛮子营的老少爷们儿去收尸时,马福德的两只眼还大睁着。那真是个纯爷们儿。蛮子营的男丁从那时候起,就被家人教育,做男人要向马福德学,一定要对老婆好,不惜拿出命来对她好”可知,认为马福德是个纯爷们儿,做男人要向马福德学,一定要对老婆好,不惜拿出命来对她好。可以看出作者对马福德的肯定与赞美,是作者情感的主要寄托。本文主人公是如玉,理由:结合“十五岁的二蛋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哑巴爷爷哑巴爷爷,每一个字都噎得伸长脖子,出——出事了!我问什么事。二蛋说,如——如——如玉奶奶被日本人的狗咬——咬——咬死了!我头脑嗡地响起来,右腿被坏掉的左腿绊了一跤,摔到地上”可知,马福德讲述了自己从城里回来,遇到二蛋,得知如玉被害,内心焦急,然后跑回家中,看到如玉被害的惨烈模样,内心愤恨,以及挖坑埋葬如玉,让如玉等着自己等事件。小说主要情节围绕如玉的遭遇展开,这是引发后续故事的主要原因。如玉是小说着力刻画的人物,结合“三个日本兵从东岳庙回来,还要渡河到对岸。翻译问村民河工家住哪儿,直接找到我家门上。如玉正带小孙女玩沙包。隔壁儿子家的门开着半扇,儿媳妇当时在堂屋做刺绣。防止节外生枝的最好办法,就是尽快把日本人打发走,如玉决定去给他们摆渡”“小孙子背上妹妹往回走,这时候牵狗的日本兵松开了狗绳,狼狗迅速跳上岸要去追小孙女。如玉一闪身堵住狼狗的路,狼狗受了刺激,一跃而起向如玉扑来”“如玉脸上和身上已经没有一块好皮肉,全被那条狼狗撕烂了。狼狗被放开来去抓小孙女的,如玉拦在中间,狼狗一个跃起扑上来,如玉抓住狼狗两只前腿,同时被撞倒在地上,无论狗怎么咬怎么抓,她始终都没松手。如玉的两手像两把钳子死死地固定在狗腿上,直到她被狗撕烂并抓破内脏,直到死。因为如玉拖住了狼狗,小孙女才得以逃脱,被八岁的小孙子背着跑回了家”可知,写了如玉为了保护小孙女马思艺,与日本人的狼狗殊死搏斗的悲壮而惨烈的情景,令人震撼,表现了如玉英勇无畏、爱家护亲之情。小说重点表现其沉着冷静、英勇无畏、誓死护亲的精神。如玉是小说主题的集中体现者,结合“我让儿子、孙子和二蛋把河滩上所有的野花都采回来,放进如玉的墓穴里。她的身底下铺满了花,她的身上盖满了花。我要让她像我第一次闻见她时那样香,让她带着一身的香味离开这个世界”“小孙子背上妹妹往回走,这时候牵狗的日本兵松开了狗绳,狼狗迅速跳上岸要去追小孙女。如玉一闪身堵住狼狗的路,狼狗受了刺激,一跃而起向如玉扑来”可知,为了打发日本人,她去给他们摆渡,当日本兵放狗去追小孙女时,她用血肉之躯拖住了狼狗,保护了后代,讴歌了中国女性既充满柔情又勇毅果敢的精神。六、(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材料二:“大者不能,小者不为,是弃国捐身之道也。”①——《荀子》【注】①大事不会做,小事不去做,这是亡国灭身的道路。请结合上面两则材料,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800字。(1)上面两则材料引起了你哪些联想与想象?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2)请结合上面两则材料,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答案】例文:不要因为不为而说不能不能,即没有做某事的条件和能力。明明知道这件事情不切合自己的实际却偏要去做,去幻想,是所谓不能,就像孟子所说的“挟泰山以超北海”一类,目标无限地超越自己的能力。不为,却是不管有没有能力都不去做,譬如“为长者折枝”,不实践,不努力,何来的“有所作为”呢!有的人常常会混淆这两个概念,假使你遇到一道数学题,看了三两分钟没有头绪,便扔下笔说:“我不能。”你尽了自己最大努力吗?你尝试过所有的方法了吗?你求助于他人了吗?没有尽全力,便没有资格说“不能”,充其量只能是“不为”,这些人便以“不能”为借口,来掩饰自己的“不为”。事实上,只要我依顺事物的客观规律和属性,就没有不能,再加上我们改掉自身陋习,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也就没有了无为。古人说的好“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有人认为铁棒不能磨成一根细针,实际上这种人就是不为的人,只要他们刻苦努力,付诸行动,铁棒就会磨成针。居里夫人不理会外界对她的嘲笑,埋头苦干,终于发现了新元素——镭。爱迪生不惧失败,敢于行动,在经过上千次失败后发明了历史性的创造——电灯。也有人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一种敢于探索,勇于推陈出新的精神。在一些消极悲观者眼中,这一切属于白费力,我们不能改造生活的环境,不能推翻老祖宗的定理。事实上,这些人亦是不为,他们不走探索,不去求知,怎会跟上时代的步伐?美国学者加福佳利用中国火箭的反冲力大胆想象,研究出第一个离开地球表面的火箭,有了他的基础,更多敢于说能的人站了出来,他们研发了载人火箭,绕球卫星,宇宙飞船。这在以前那些顽固派眼里,是根本不可能的,简直是妄想。哥白尼通过大量观察和实验,提出了与当时已经深入人心的地心说相驳的日心说,这无疑是对权威的一次重大打击,日心说也离正确答案更近。当然,与客观事物的属性规律相违背时,我当然要坚决的说一声:“不能”。前段时间有人宣称开发出一种催化剂,只要有足够的水,就能产生出源源不断的石油,对于这个消息,不用看其结果,我们利用所学知识就能说:“不能”。有些事物是不能的,也是不为的,因为它违背了客观实际,比如说台独分子闹独立,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要台独,中国人会不答应,世界和平人士也不答应,这是不能也不为的。我们作为学生,正处在吸收知识的黄金时节,我们要放开眼光,对于一切正确的符合客观的事物多说我能,而不要因为不为而说不能。【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一,摘自齐宣王和孟子的一段对话,为了帮助齐宣王搞清楚“不能”和“不为”的区别,孟子用一个譬喻来生动说明,(用)胳膊挟着泰山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自己客观能力不足确实不能做到;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为”,主观意愿不肯做。可见,材料一解释了“不能”与“不为”两个概念的内涵,前者指自身客观能力不足,后者指主观意愿消极不为。材料二出自《荀子大略》,意思是,大事没有能力做,小事不愿意去做,这是亡国亡身的道路。从反面指出这样的生命状态对于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都极为不利。导语中有“联系社会现实”的要求,论据的选用应贴近时代生活。以上两则材料意图引导考生对“不能”与“不为”的关系进行思辨。“能”“不能”“为”“不为”之间可以构成多组思辨关系。“能而为之”当客观能力达到一定条件时,“当仁不让”“在其位谋其政”“敢为人先”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内核之一。“能而不为”“不为”背后的原因是多样的,但根据材料指向,主要在于主观意愿的消极懈怠与逃避,联系当下的高知啃老族,躺平族等现象,值得我们警醒深思。“不能而为”需要我们辩证地来看待。一方面“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进取精神极大地调动激发着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从纵向时序看,自古以来无数仁人志士舍身为国的事迹沸腾着我们的民族热血,新时期一代又一代先锋人物攻坚克难让沧海桑田、天堑通途、上天下海……无数不可能的“神话”成为现实;从横向来看,一个个平凡的生命诉求聚拢起来成就了举世瞩目的盛世宏音,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实在是考生行文极好的切入口。另一方面,当人类盲目自信到狂妄自大,强行“逆天”而为,必将酿成难以挽回的后果,比如“疫情”“山火”“全球变暖”“霸权”……需要我们重拾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不能而不为”当客观能力实在不足以支撑对目标的追求,不妨暂且“善刀而藏之”,把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为将来蓄力。考试在行文时,在诸多角度中,可以集中对一组概念进行思辨,也可以勾连他组多向度立意。比如先反面批驳“能而不为”,然后正面强调“能而为之”,再进一步肯定“不能而为”,层层开掘,深挖立意。立意:1.不要因为不为而说不能。2.应该有所为。3.避免不能和不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