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建构
我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时间,其不但历经了我国社会政治的大变革阶段,还历经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昌盛阶段,现如今,其依然追随着社会的进步脚步渐渐转变着。本文将主要围绕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特征展开分析,并对其经典建构展开探究。
标签: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建构
现当代文学发展史可分为四大时期,第一时期处于五四运动时期,文学作品围绕政治展开;第二时期在1930—1940年,把文学作品投向工人阶级;第三时期在1950—1960年间,文学作品变成一种思想传播用具,服务于政党;第四时期则为“文革”时期,文学作品开始失去底蕴,逐渐服务于某一领袖,变成政治用具。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特征分析
纵观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四个发展阶段,可以发现文学是以社会进步过程为向导的,而其正处于社会动荡环境之中,因此,在文学中的政治气味比较浓重。把我国现当代文学与古典文学做比较,可发现前者发展渠道十分受限,过于关注政治让文学轻视了自然创作。要想实现天人合一,人们必须要学会怎样和自然和谐相处,所以我国古典文学中便开始出现大量尊重大自然的创作,但在现当代文学里,这种贴近自然的迹象几乎不复存在,仅有少部文学作品中才有所呈现,代表作家以沈从文为首。
历经时间长河的洗礼,文学作品展现出作者的个人意愿、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因此这些创作中又不乏开始出现倾斜现象,把社会、世界描写成自身幻想的画面,并未用绝对的客观公正眼光去审视。
在我国现当代文学里,基本一个阶段便有一种声音,然而文学的发展需要百家争鸣,并非全部作家均具备相同的渴望。在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现当代文学才渐渐向多元化发展,文学界开始步入正轨。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建构论述
在我国古典文学中,有些经典作品在代代相传中广泛被人们所翻阅、评论、甄选,被视为一种社会文化知识予以传递。就像《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一样,其不需要人们去评判,其已经在岁月中被视为一种经典巨作,早已被人们普遍的认可且在社会发展中逐渐地在这些作品中搜寻生活的价值和内涵,并且这些经典作品在人的一生之中不同阶段去品位,所拥有的感受也大有不同。以毕淑敏写的《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为例,其从幼儿时期一直到中年时期每次阅读《人鱼公主》这篇作品,所产生的人生顿悟均有不同。经典作品最大一个特点便是其自身就带有艺术魅力的光环,能世世代代熏染世人。而且经典作
品常常会变成文化的核心构成部分,文化同时还是经典作品形成的一大背景。现阶段,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发言权得以彰显,渐渐从社会与文化的视角来进行经典化进程,开始打造现当代文学的专属经典,推动其在多元化氛围中的进一步发展与延伸。那么我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建构究竟是怎样建设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研究:
首先,文学作品只能够被称之为经典,最关键在于其体现出的浓厚艺术底蕴,有着极其渊源且普遍的社会涵义。作品底蕴的展现不被时间所限制,就与我国古典文学创作相同,大部分均是在历经了长期的社会累积才被广大世人所认同和接纳,才可以在文学史中脱颖而出。因此,文学作品中有可能在当时发行阶段并未产生深刻的反响,但是却在社会与时间的沉积中,渐渐被列为经典之作。
其次,作品匮乏人性化,对人们综合素养的提高并未有较多辅助的创作也无法称之为经典作品。作品中倡导努力向上的生活态度,主张天人合一,人和大自然良好發展,这种作品对人们综合素养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可以在逐渐的渲染中让人们慢慢产生和谐的思想、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是能够划为经典之中的。例如:沈从文一生创下了大量湘西景色的文学著作,这些文章在当代社会的进步中固然能让人们产生共识,被作者用心描绘的生活环境所吸引,心之向往,这便能称其为经典文学作品。
然后,没有体现内容的作品是不能归为经典之中。在当代社会的进步过程中,经济的不断增加造成了文化互融的新兴景象,因此当代生活的开放性渐渐诞生出形形色色的现代诗。例如:对于梨花体诗来说,其简单易懂的一句白话,划分成各个小段落来描述就变成了梨花体,在互联网上存在大量这些杂七杂八诗歌的恶搞,对之前的古典文学作品来讲,样式虽然是新鲜的、有创意的,但是却缺失内容,因此便毫无意义可言。
最后,人文精神的展现。自孔子主张的以人文本思想之后,我国无论是哪一朝代的君主在治理国家中均会十分重视人文情怀。在文学作品之中,经典的文学作品赋有高度的文化底蕴与审美水平,是能在社会进步中予以人们相应的引导作用的。因此,经典的文学作品中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人文意识,就和冰心创作的文章一样,是一种爱的哲学,在促进儿童健康发展中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在其读物中始终占有主要位置。
【参考文献】
[1]张光芒,徐先智,陈进武.如何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01):195-202.
[2]张奂瑶,马会娟.中国现当代文学英译研究:现状与问题[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39(06):82-8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