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生认知结构的教学更有效
2021-10-08
来源:易榕旅网
一 课改与课堂教学 深入学生认矢口结构的教学 更有败 ●郭红兵 读陈华忠老师的《“接受” 与“探究”同样精彩》(见《教 育时报》3月2日《课堂》版)一 文,很受启发。其实,陈老师所 谈的就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 题。华东师范大学周彬副教授对 此有过这样的论述: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并不是看课堂教学过程如何,而是看课堂 教学产生的学习结果如何。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则进一步明确指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 学生有意义学习的结果。由此来看,好的教学,关键在于它是否能切实改善或提高学生学 习和解决问题的品质与能力,而非其外在附着的形式。所以说,我们给予学生的,不仅仅 是知识,还应该包括知识传递过程中的经验、教益等有利于提高有意义学习保持与深化的 非显性内容。这才是课堂教学的旨意所在、价值所存。 以此审视陈老师援引的课例,我认为教师演示刘徽“割圆术”的过程,尤其是思维破 开的核心环节,就存在此方面的欠缺(见原文)。这让我想起听过的同样一节课,执教教 师的处理,与之相较,或许会有更大的启发。 师:好,我们回头观察一下手中的圆,我们在“化圆为方”的时候之所以遇到困 难,是因为圆是曲线,那么,我们能不能在圆中找到一些“直”的线索?如果有的话, 我们不就可以走下去了吗? 生:噢,圆有直径和半径,它们是直的。 (众生恍然大悟,教师板书) 师:大家看。圆的直径、半径都是直的,如果它们能在“化圆为方”上起作用,那 就好了。 生:对呀。 师:现在,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什么? 生:把它们露出来。 (教师赞许,生动手又止) 生:老师,半径和直径都有无数条。 72 师:我们不妨先露出一条,观察一下。 (生沿直径剪得两个半圆) 了。我们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下一步该 师:好了,我们得到两个半圆。有“直的” 怎么办? (生表示无法继续下去) 师:其实这也是困扰很多人的问题。不过, 三国时期魏国的科学家刘徽经过思考, 走出了下一步。大家猜猜他走的思路是什么? 生:不知道。 师(指板书):刚才我们用了直径,还差什么没用? 生:半径。 师:对了,他就是进一步发挥了半径的作用(PPT展示半圆8等分及剪开的过 程),下一步该怎么做? ’ 生:把它们插在一起。 师:刘徽照办。 (PPT展示)怎么样? 生:不错,不过一条边直,另一条边上凹凸不平。 师:差了一点,是吧?刘徽也发现了,下一步怎么办? 生:多分一些试试。 师:大家和刘徽的想法一致。 (PPT展示半圆32等分)这样呢? 生:还是不行。 师:不过和先前相比,有什么改善? 生:好多了。 师:也就是说分得份数越多越直,对吗? 生:对。 师:这下我们就有目标了,下一步呢? 生:猛分。 师:这个“猛”很有趣,什么意思? 生:多得不能再多。 师:也就是无限次.对吗? 生:对。 () ̄iPPT展示:得到一个近似长方形,学生欢呼) 奥苏贝尔提出过三个主要影响有意义学习和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观念的可利用性、 观念的可辨别性和观念的稳定性与清晰性。回梳上述过程我们不难勾画出教师对此细致人 微的刻画和教学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影响全景,学生思维由混沌至清晰,由含混到精确,由 无序达有致的体验,生动而完整地贯穿于知识形成的始末。 当然,我们不能就此断言,如此教学就一定会优于“全程的告知”,但教学作用的对 象毕竟是学生,而非知识的简单登记,所以,对学生的研究不可或缺。教学越深入到学生 的学习过程,就越会触及学生认知结构的变化,解放教师对各种教学形式的依赖,这样课 堂才会深入到教育过程的核心。 (摘自《教育时报》2ol1.3.23)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