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坐标与参数方程题型和方法归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掌握极坐标与参数方程中几种常见题型的解法,体会恰当应用极坐标与参数方程解题的优越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逐步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情感及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严谨的求学态度.
教学重点:化归与转化思想的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极坐标与参数方程在解决弦长、最值、距离之积等问题的应用
教学方法:对比教学法,归纳讨论法
教学过程:
题型一: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的相互转化,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相互转化,极坐标方程与参数方程相互转化。方法如下:
xcosysinxy或xyytan(x0x(1)极坐标方程直角坐标方程22222直角坐标方程(2)参数方程圆、椭圆、直线的参数方程消参(代入法、加减法、sin2+cos21等)
直角坐标方程(普通方程)极坐标方程(3)参数方程
1、已知直线l的参数方程为
1x1t2y33t (t为参数)以坐标原点O为极点,以x轴正
2sin3cos0. C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曲线的方程为
(Ⅰ)求曲线C的直角坐标方程;(Ⅱ)写出直线l与曲线C交点的一个极坐标.
题型二:三个常用的参数方程及其应用
xarcos(为参数)222ybrsin(1)圆(xa)(yb)r的参数方程是:
xacosx2y2,(为参数)21(a0,b0,ab)2ybsin(2)椭圆ab的参数方程是:
xx0tcos,(t为参数)(3)过定点P(x0,y0)倾斜角为的直线l的标准参数方程为:yy0tsin
对(3)注意: P点所对应的参数为t00,记直线l上任意两点A,B所对应的参数分别
t1t2,t1t20PAPAt1t2ABt1t2t1t2,t1t20,③PAPAt1t2t1t2 为t1,t2,则①,②
2. 以直角坐标系的原点为极点,x轴的正半轴为极轴,且两个坐标系取相等的长度,
2t,x2(t为参数)2y3t.2已知直线l的参数方程是
2cos=2sin。曲线c的极坐标方程为
(1)写出直线l的普通方程和曲线C的直角坐标方程
(2).设直线l与曲线C相交于A,B两点,点M为AB中点,点P的极坐标为(3.2)
求|PM|的值。
x2y21变式2:经过点M(2,1)作直线l,交椭圆164于A.B两点,如果点M恰好为
线段AB的中点,求直线l的方程。
3、在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l经过点P(1,0),其倾斜角为,以原点O为极点,以x轴非负半轴为极轴,与直角坐标系xOy取相同的长度单位,建立极坐标系,设曲线C的
2极坐标方程为6cos50.
(Ⅰ)若直线l与曲线C有公共点,求的取值范围; (Ⅱ)设M(x,y)为曲线C上任意一点,求xy的取值范围.
x12cosC1y4sin变式3.已知曲线:(参数R),以坐标原点O为极点,x轴的非负半轴
3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曲线C2的极坐标方程为
(42,)cos()3,点Q的极坐标为4.
(1)将曲线C2的极坐标方程化为直角坐标方程,并求出点Q的直角坐标;
(2)设P为曲线C1上的点,求PQ中点M到曲线C2上的点的距离的最小值.
x3cosC:ysin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曲线(为参数),在以坐标原点O为2cos()14极点,以x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的极坐标系中,直线l的极坐标方程为2.
(1)求曲线C的普通方程和直线l的直角坐标方程;
(2)过点M(1,0)且与直线l平行的直线l1交C于A,B两点,求弦AB的长.
题型三:过极点射线极坐标方程的应用
6(0)6(R) ;(1)直线OP:
出现形如:(1)射线OP:
22(x3)(y1)9,以O为极点,x轴的非负xOyC7、在直角坐标系中,圆的方程为
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
(1)求圆C的极坐标方程;
6(R)与圆C交于点M、N,求线段MN的长.
(2)直线OP:
x5cos(y65sinxOy8、在直角坐标系中,圆C的参数方程为为参数), 以坐标原点为极
点,x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
(1)求圆C的极坐标方程;
(2)直线l的极坐标方程为0,其中0满足的值.
tan05,l2与C交于A,B两点,求AB23xacosP1,3y2sin,10、在直角坐标系中xOy中,已知曲线E经过点其参数方程为(为参数),以原点O为极点,x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
(1)求曲线E的极坐标方程;
11OB2(2)若直线l交E于点A、B,且OAOB,求证:值.
OA2为定值,并求出这个定
x4t2CC1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曲线1和2的参数方程分别是y4t(t是参数)和xcos,y1sin(为参数).以原点O为极点,x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
(1)求曲线C1的普通方程和曲线C2的极坐标方程;
([,])(2)射线OM:64与曲线C1的交点为O,P,与曲线C2的交点为O,Q,
求|OP||OQ|的最大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