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劳动”及“劳动教育”的内涵

2021-07-04 来源:易榕旅网


“劳动”及“劳动教育”的内涵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特征,社会的一切物质、文化财富都始于劳动。“劳动”在我国最早出现在《三国志魏志华佗传》:“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是指体育活动。《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专指体力劳动或“进行体力劳动”。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他将劳动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实际上,劳动的内涵随社会发展而变化,在农业社会主要是指用体力劳动,脑力和体力劳动分工尚不明显;在工业社会劳动主要是指是以加工和制造业劳动为主,动手和动脑的社会分工日趋明显。在后工业社会或信息化社会,管理劳动、科技劳动等脑力劳动越来越重要,体力劳动则成为市场底层劳动。

那什么是劳动教育?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也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辞海》将“劳动教育”归为德育的内容之一。《教育大辞典》侧重从实践出发,强调劳动教育即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使学生获得工农业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中国百科大辞典》将劳动技术教育解释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指出其由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部分组成。2015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从政策层面对劳动教育内涵进行阐释:(1)一门学习生产技术、培养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课程;(2)以兴趣小组、社团等方式进行的实践活动;(3)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4)家务劳动。在此劳动教育是指通过学校课程、实践活动、生活劳动等使学生充分体验劳动过程,培养学生未来生活和工作中必备的劳动意识、技能、精神和习惯,培养学生成为尊重热爱劳动、自立自强的社会公民的一种教育形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