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倪瓒山水画艺术特色

2020-04-30 来源:易榕旅网


浅析倪瓒山水画艺术特色

倪瓒作为元代著名南宗山水画派的代表人物,创造了独特的折带皴,其绘画风格师法董巨,作品个性鲜明笔墨奇峭简拔,画面简淡,境界旷远,格调前所未有,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从倪瓒的生平开始简单的介绍了倪瓒的绘画历程,从倪瓒的绘画文脉传承再到倪瓒绘画的用笔、意境以及倪瓒绘画风格对后世绘画所产生的影响。倪瓒作为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他温顺怪谲,被奉为名流却无意功名。他的画无论如何私己却吸引着大批的公众。他那特有的绘画风格的形成并不完全取决于其人生的态度、个性的怪癖和审美趣味,还包括他生平的经历有关。作为我国文人画史上的巨子,清代的文人画家更是把它奉为难以企及的楷模,影响所至,在明末清初的江南人家甚而以有倪画作为鉴别门风清浊的标志,可见倪瓒绘画的影响深远。

一、倪瓒山水画之文脉传承

你攒的绘画在学习董巨的基础上自成一派,笔法简疏情调幽寂是他的风格特色。倪瓒早些年因为加入全真教享有特权,收集了大量的字畫名帖,因尊崇董源的绘画思想,细心钻研追求其中的情调幽寂。从倪瓒的许多作品中也可看出受董源影响深远,倪瓒师从董源,但却不拘泥于董源。倪瓒学诸家之所长,不拘泥于一家之长,刻苦钻研学习荆、关绘画特色,深受影响。倪瓒不拘泥一家之长,倪瓒还是北宋奇伟怪异的艺术家兼鉴赏家米芾的崇拜者,还学习宋代米氏父子的米家云山,米氏父子的 “不取工细,意似便已”,给倪瓒的启发诸多,也具有米氏般的两种秉性:洁癖与宽厚。在艺术创作上相互影响甚密。所以倪瓒创作风格中所表现出的高逸潇洒、情调幽寂并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对传统特点的推陈出新。倪瓒的绘画方式和吴镇“墨戏”之说实质是一样的,两人同知同道,书画之后可以会心一笑了。

二、倪瓒山水画用笔

对于倪瓒绘画的用笔,多为干笔淡墨,以干淡笔墨层层交织,多皴擦基本没有渲染,更加疏简、简淡、单纯,吴其贞曾对倪瓒的作品做出高度评价在《虞山林壑图轴》中,倪瓒的绘画手法异常细腻,多用皴法表现,松石浑然天成,表现出倪瓒绘画手法的高超。

望云山石浑厚,得其自然之妙。”反映了他晚年绘画的自然浑穆的面貌。倪瓒学习前人笔法,创造折带皴,原因也是多样的,他是元季末世的另类文人,儒家的积极入世的“道”在他心中停留,使他成为一个淳雅质朴的人,竭力避免喧嚣纷扰的俗物,一次次的悟道、修禅,喜欢幽静独处,但又担心孤寂没人打破而毁于枯寂……第二是学习、吸取书法用笔的特点,师法二王,深受二王影响,用笔多讲究转折顿挫,他山水画特点深受二王笔法影响;第三是受描写环境所影响。在描绘太湖的景色时几处简单的皴擦点染就把太湖中的清幽深远表现的淋漓尽致,画中茅亭中绝无人迹,不受尘世污染,不过倪瓒的画中,树石仍然很写实,更加注重绘画意境的传达,对于自己的绘画风格更加自由的挥洒。

三、倪瓒山水画意境

“平淡之中孕育了境界,中国画中的山水画就是如此,自由的笔墨挥洒交织而成。”欣赏倪瓒的画,可以得到的是一种幽静、豁达,他更多是的表达一种平淡与幽静,平复我们激动易怒的心境,更加深刻的理解生活的意义,赶走我们生活的压抑和烦闷,是一种彻底的隐逸寻求的是一种恬淡的生活,会明确自己的人生观念,倪瓒的人生即使如此,对于生活的理解,对于自然的静悟和对自身的思考。既清静无尘,又冷寂幽淡,似隔烟笼雾,这当然是画家心目中未受世俗尘垢污染的环境,形成了独特的“一河两岸”的构图,画面空寂萧散,透露出了淡淡的忧伤。倪瓒所变现出来的是时代的表达,是对于元代文人的郁闷凄苦的深刻理解,他从中表达了文人绘画特点所要表达的高雅和自身的“逸气”,倪瓒山水画中多“计白以当黑”,画面大面积留白是倪瓒山水画的绘画的明显特点,留给的人们对于画面的无限遐想,是一种思想的感悟和碰撞,在画面中的统一所要体现自己对于思想的感悟。

四、倪瓒山水画的影响

倪瓒开创了新的画风,其“化方为圆、萧散简远”差生巨大的影响,沈周师法董巨,钻研倪瓒的绘画风格,从中得到了许多启发,如《仿倪山水图》等,董其昌曾对倪瓒做出高度的评价赞扬倪瓒的山水画具有无法企及的高度“一人而已”。董其昌也大力推崇倪瓒,提倡学习倪派绘画创作风格,使得倪派简淡画风尤为盛行。倪瓒的绘画中包含着儒学、道教、禅宗的思想柔和,不仅仅是一种思想的表达,这与他早期经历有关,从一开始的道家思想接触禅宗是他心路的历程,是对于理想的追求和感悟。

元代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更新换代的国家,既然不能改变什么,一部分的前朝士大夫选择了寄情山水,对明清山水产生巨大影响,明清山水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时代,外族侵略、阶级统治,许多士大夫选择了反抗、归隐。石涛给于倪瓒高度的评价,认为倪瓒之后难有企及之人,在中国山水画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的一笔,作为“胸中逸气”的杰出代表,倪瓒所展现的是对于人生的感悟、对于情感的表达和对整个绘画的理解,做到了深刻的解剖,再结合对直接与此相关的“不求形似”来看,这在中国绘画的发展上是划时代的重大意义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