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
答案
第 1xx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 1 节《 xx 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问题探讨
1. 粉色。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 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 ——粉色。
2. 提示: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 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有些学生可 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 产生诸多疑惑,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 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
二)实验
1. 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 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 Dd : dd=1 : 2 : 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 为3 : 1。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
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 1 0株豌豆杂交的结果,则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 现象,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 提条件之一。当对 10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2. 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假说是相吻合的。因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代 表孟德尔实验中的雌、雄配子,从两个桶内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彩球进行组合, 实际上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统计的数量也足够大,出现了 3: 1 的结 果。但证明某一假说还需实验验证。
三)技能训练
1 / 30
提示: 进行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
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旁栏思考题
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 一个雄配子不会。
(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 样才能出现
3 : 1的性状分离比。
五)练习 基础题。。
3. (1)在F1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 合成直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在 F1形成配子时,两个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 同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 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为
1 : 1。
(2)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即在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 离,分离后的
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3) 2。
4.(1)白色;黑色。
2)性状分离;白毛羊为杂合子,杂合子在自交时会产生性状分离现象。 拓展题
1. (1)将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配种,这样可在一个季节里产 生多匹杂交后代。
(2)杂交后代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杂交后代全部为栗色马,此结果说明 被鉴定的栗色公马很可能是纯合子;二是杂交后代中既有白色马,又有栗色 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为杂合子。
2. 提示:选择适宜的实验材料是确保实验成功的条件之一。孟德尔在遗传杂 交实验中,曾使用多种植物如豌豆、玉米、山柳菊做杂交实验,其中豌豆的杂 交实验最为成功,因此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这是因为豌豆具有适于研究杂
2 / 30
交实验的特点,例如,豌豆严格自花受粉,
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这样确保了通过杂交实验可以获得真正的杂种;豌 豆花大,易于做人工
3. 提示:凯库勒提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原子核中含有中子和质子的发现过 程等,都是通过假说 —演绎法得出结论的。 19 世纪以前科学家对遗传学的研 究,多采用从实验结果出发提出某种理论或学说。而假说 —演绎法,是从客观 现象或实验结果出发,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验证假说的研究方 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促进了生物科学的研究,使遗传学由描述性研究进入理性 推导和实验验证的研究阶段。
第 2 节《 xx 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问题探讨
提示:问题探讨的目的是活跃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 教师可以通过水稻杂交育种等实例,使学生自然地认识到任何生物都不止表现 一种性状,后代表现的特征可以是两个亲本性状组合的结果。进一步地思考讨 论,双亲的性状是遵循什么规律进行组合、传递给后代的在育种实践中人类如 何获得所需的性状组合为导入新课做好准备。
二)思考与讨论
1. 提示:豌豆适于作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有:( 1)具有稳定的易于区分的 相对性状,如高茎和矮茎,高茎高度在一m,矮茎高度仅为m左右,易于观察 和区分;( 2)豌豆严格自花受粉,在自然状态下可以获得纯种,纯种杂交获得 杂合子;( 3)花比较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孟德尔正是因为选用了豌豆做 杂交实验,才能有效地从单一性状到多对性状研究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才能 对遗传实验结果进行量化统计,所以科学地选择实验材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功 的重要保障之一。
2. 提示:如果孟德尔只是研究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很难从数学统计中发现
遗传规律,因为如果研究n对相对性状,将会有2n个性状组合,这是很难统计 的,也很难从数学统计中发现问题,揭示生物的遗传规律。这也是前人在遗传 杂交实验中留下的经验与教训,孟德尔恰恰借鉴了前人的遗传研究经验,改变 实验方法,从简单到复杂地进行观察、统计、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发现问题、 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3. 提示:如果孟德尔没有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他很难做出对分离现 象的解释。因为通过统计,孟德尔发现了生物性状的遗传在数量上呈现一定数 学比例,这引发他揭
3 / 30
示其实质的兴趣。
同时这也使孟德尔意识到数学概率,也适用于生物遗传的研究,从而将数 学的方法引入对遗传实验结果的处理和分析。
4. 提示:作为一种正确的假说,不仅能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还应该能够预 测另一些实验结果。
可参考教科书对 “假说—演绎法 ”的解释。
5. 提示:( 1)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对科学的热爱。孟德尔在维也纳大学进修 学习时,通过对自然科学的学习,使他具有生物类型是可变的,可以通过杂交 产生新的生物类型等进化思想。同时孟德尔还学习数学,使他受到 “数学方法可 以应用于各门自然科学之中 ”的思想影响,产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遗传学问题的 想法,使孟德尔成为第一个认识到概率原理能用于预测遗传杂交实验结果的科 学家。
(2)严谨的科学态度。孟德尔对杂交实验的研究是从观察遗传现象出发,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研究方法。这在当时是一种新 的研究思路,光是豌豆的杂交实验,他就没有局限于对实验结果的简单描述和 归纳。
(3)勤于实践。孟德尔在豌豆的遗传杂交实验研究中,连续进行了
8 年的
研究,并且对每次实验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发现了前人没有发现的问题 和规律。
( 4)敢于向传统挑战。孟德尔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 “颗粒性遗传 ”的思 想,这是对传统的遗传观念的挑战。
三) 旁栏思考题
从数学角度看,(3 : 1) 2的展开式为9 : 3 : 3 : 1,即9 : 3 : 3 : 1的比例 可以表示为两个3 : 1的乘积。对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如果对每一对性 状进行单独的分析,如单纯考虑圆和皱或黄和绿一对相对性状遗传时,其性状 的数量比是圆粒:皱粒二(315+108) (315+101)
: (101+32) =3 : 1;黄色:绿色二
: (108+32) =3: 1。即每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了分离定律。这无
疑说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可以表示为它们各自遗传结果的乘积,即 9: 3: 3: 1 来自于( 3: 1 ) 2。基础题
4 / 30
1. (1) 0 (2) X
拓展题
(1) YyR; yyRr°( 2)黄色皱粒,绿色皱粒;1 : 1;。( 3) YyRF或 YyR; 4;如果是
YyRF与 yyrr杂交,比值为黄色圆粒:绿色圆粒=1 : 1;如果是 YyRr与 yyrr杂交,比值为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 =1: 1: 1: 1。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一、概念检测
判断题1. X 2. X 3. X 选择题。。 二、知识迁移
因为控制非甜玉米性状的是显性基因,控制甜玉米性状的是隐性基因。当 甜玉米接受非甜玉米的花粉时,非甜玉米花粉产生的精子中含有显性基因,而 甜玉米的胚珠中的极核含有隐性基因,极核受精后发育成胚乳,胚乳细胞中显 性基因对隐性基因有显性作用,故在甜玉米植株上结出非甜玉米;当非甜玉米 接受甜玉米的花粉时,甜玉米花粉产生的精子中含有隐性基因,而非甜玉米的 胚珠中的极核含有显性基因,故在非甜玉米植株上结出的仍是非甜玉米。
5 / 30
三、技能应用
由于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有显性作用,所以在生物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如 果没有自然选择的作用,一般在一个群体中显性个体数多于隐性个体数。根据 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蝴蝶的绿眼个体数多,并且绿眼 样蝴蝶的紫翅个体数多,并且紫翅 ::白眼接近于3: 1;同 黄翅接近于 3: 1, 紫翅是显性性状,白眼和黄翅是隐性性状。 所以判断蝴蝶的绿眼和
四、思维拓展
1.提示:一对皮肤颜色正常的夫妇,生下白化病患儿, 基说明白化病属于隐性 因控制的疾病。
同时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携带白化病致病基因且表现型正常的夫妇,其后 代是白化病患者的几率为 25%。以此可以判断,人类正常皮肤与白化皮肤这对 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2. 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具有普遍性,因为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可分解为每 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结果的乘积,即两对相对性状遗传产生的性状组合类型数为 2X 2=22性状比例为(3 : 1) 2;故n对相对性状遗传产生的性状组合类型有 2n,其比例为(3 : 1)n。
第 2xx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 1 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问题探讨
1. 配子染色体与体细胞染色体的区别在于:
1)配子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 2)配子染色体是由体细胞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分别取出一条组成的。 二)旁栏思考题
1. 减数分裂的染色体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减数第二次分裂的 间期不复制。
2.初级精母细胞两极的这两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是自由组合的。 3.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出现了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形成,非姐妹染色单
6 / 30
体间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使得细胞两极各有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从 而使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为初级精母细胞的一半等行为。
上述过程可使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半。这样再通过以后发生的两性配子结 合成合子的受精作用,就能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保 证遗传的稳定性。上述过程还可以使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类型多样,从而 增加了生物的变异,增强了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4. 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一个卵原细胞会分裂成一个较大的次级卵母细胞和 一个较小的极体。体,而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极体也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成 为两个含细胞质少的极体。最后三个极体退化消失,只剩一个卵细胞。
三)想像空间
不一样。受精过程中,仅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而精子的头部除了细胞 核外,只含极少量的细胞质。而细胞质中线粒体含少量 叶绿体也含少量DNA),对生物的遗传也有影响。
四)实验
1. 减数第一次分裂会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形成、同源染色体在赤道 板位置成对排列、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分别由两条染色单 体组成等现象。
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非同源染色体成单排列在细胞赤道板位置,移向 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
2. 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别排列在细胞赤道板的两侧, 末期在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由该细胞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组成,其数目是体细胞 染色体数的一半,每条染色体均由两条染色单体构成。
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的位 置。末期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
3. 同一生物的细胞,所含遗传物质相同;增殖的过程相同;不同细胞可能处 于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多个精原细胞的减数分裂,推测 出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连续变化。
DNA (植物细胞质中的
7 / 30
五)模型建构 讨论一
1. 代表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的同源染色体联会。 条。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 2 条。
3. 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在赤 道板位置成双排列,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减数第二次分裂过 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上,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成 为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个。 2个。 讨论二
1.每个配子都含有两种颜色的染色体。种。种。 六)技能训练
精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表 时期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染色体数目(条) 8 8 8 16 8
精原细胞形成精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表
细胞类型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 染色体数目(条) 8 8 4 4 七)第一小节练习
8 / 30
基础题 1. (1) V (2)谷(3)谷(4) X。。
4. ( 1)①这个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因为该细胞中出现了四分体。 ② 该细胞有 4 条染色体, 8 条染色单体。
③ 该细胞有 是非
同源染色体。
2 对同源染色体。其中染色体 A 与 C, A 与 D, B 与 C, B 与 D
④细胞中a与a; b与b, c与c; d与d是姐妹染色单体。
⑤ 该细胞分裂完成后,子细胞中有 2 条染色体。 ⑥ 参见教科书图 2 2。 (2)①4 条。②B , D; B, C。
拓展题有一对或几对没有分别移向两极而是集中到一个次级精(卵)母细 胞中,再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会比正常 的多一条或几条染色体。再如减数分裂过程(无论第一次分裂还是第二次分 裂)中,染色体已移向细胞两极,但因某种原因细胞未分裂成两个子细胞,这 样就可能出现精子或卵细胞中染色体加倍的现象。
如果上述现象出现,则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就会出现异常,由该受精卵发 育成的个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也不正常。由于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生物 体的性状又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那么当该个体的遗传物质出现异常时,该个 体的性状也会是异常的。例如,人类的 “21三体综合征 ”遗传病患者就是由含有 24条染色体(其中 21 号染色体是 2条)的精子或卵细胞与正常的卵细胞或精子 结合后发育成的。
八)第二小节练习
基础题 1. (1) V; (2) 2 (3) V
2. 提示:配子形成过程中,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 单体间可能互换部分遗传物质;中期时,同源染色体随机排列在细胞赤道板两 侧,导致了配子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因此,配子中染色体组成是多样 的。受精作用又是精子和卵细胞的随机结合,因此,后代的性状表现是多样 的。
由于减数分裂是有规律的正常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 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这样每个物种正常的雌、雄配子都含有该 物种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一半的染色
9 / 30
体,并且都是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 而受精作用时精卵结合使受精卵及其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又可以恢复该种生 物的染色体数目。性状是由染色体中的遗传物质控制的,生物前后代细胞中染 色体数目的恒定,保证了前后代遗传性状的相对稳定。
拓展题
提示: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减数第 一次分裂时两条 21 号染色体没有分离而是进入了同一个次级精(卵)母细胞, 再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就会形成含有 2条 21号染色体的精子或卵细胞;如果 减数第一次分裂正常,减数第二次分裂时 21 号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形成了 2 条 21 号染色体,但没有分别移向细胞两极,而是进入了同一个精子或卵细胞。 这样异常的精子或卵细胞就含有 24 条染色体,其中 21 号染色体是 2条。当一 个正常的精子或卵细胞(含 23条非同源染色体,其中只含有 1条 21号染色 体)与上述异常的卵细胞或精子结合成受精卵,则该受精卵含 47 条染色体,其 中 21 号染色体为 3 条。当该受精卵发育成人时,这个人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 目就是 47条,含有 3条 21号染色体。
第 2 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问题探讨
这个替换似乎可行。由此联想到孟德尔分离定律中成对的遗传因子的行为 与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行为很相似。
一条染色体上可能有许多个基因。 二)技能训练
不同的基因也许是 DNA 长链上的一个个片段。 三)练习 基础题。。 拓展题
1.这些生物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虽然减少一半,但仍具有一整套非同源染色 体。这一组染色体,携带有控制该种生物体所有性状的一整套基因。
10 / 30
2.提示:人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异,会严重影响生殖、发育等各种生命活 动,未发现其他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婴儿,很可能是发生这类变异的受精卵不能 发育,或在胚胎早期就死亡了的缘故。
第 3 节《伴性遗传》 一)问题探讨
该问题只有在学完本节内容之后,学生才能够比较全面地回答,因此,本 问题具有开放性,只
1. 提示:红绿色盲基因和抗维生素 D佝偻病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此 这两种遗传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
2. 提示:红绿色盲基因和抗维生素 D佝偻病基因尽管都位于X染色体上, 但红绿色盲基因为隐性基因,而抗维生素 D佝偻病基因为显性基因,因此,这 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不相同,红绿色盲表现为男性多于女性,而抗维 生素D佝偻病则表现为女性多于男性。
二)资料分析
1. 红绿色盲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2. 红绿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 三)练习
基础题。。。4. (1)AaXBXb妇),AaXBY(夫)。(2)既不患白化病也不患 红绿色盲的孩子的基因型: AAXBXB,AAXBXb,AaXBXB,AaXBXb,AaXB Y, AAXB Y
拓展题提示:雌果蝇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在 2 000〜3 000个细胞 中,有一次发生了差错,两条 X染色体不分离,结果产生的卵细胞中,或者含 有两条X染色体,或者不含X染色体。如果含XwXw卵细胞与含丫的精子受 精,产生XwXw丫的个体为白眼雌果蝇,如果不含 X的卵细胞与含Xw的精子受 精,产生OXw的个体为红眼雄果蝇,这样就可以解释上述现象。可以用显微镜 检查细胞中的染色体,如果在上述杂交中的子一代出现的那只白眼雌果蝇中找 到丫染色体,在那只红眼雄果蝇中找不到 Y染色体,就可以证明解释是正确 的/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11 / 30
、概念检测
判断题 1. X 2. A/ 3. X 4. A/ 5. X
选择题。。。(该显性基因位于 X染色体上)。。 二、知识迁移
1.设红绿色盲基因为 b,那么(1)XbY; XBXB XBXbb (2)。
2. ( 1 )表现型正常的夫妇,后代均正常;夫妇一方是患者,子女有为患 者/ 2)选择生男孩/
( 3)不携带/一对等位基因中,只要有一个是显性致病基因,就会表现为
患者(真实遗传)/
3. 是父方,可能是在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中,复制的 丫染色体没有分开,产 生了含有YY的精子。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1.提示:遗传物质必须稳定,要能贮存大量的遗传信息, 可以准确地复制出拷贝,传递给下一代等/ 2.提示: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答案 并不惟一,只要提出正确的思路即可/
(二)旁栏思考题因为硫仅存在于 T2 噬菌体的蛋白质组分中,而磷则主要 存在于DNA的组分中。用14C和180等元素是不可行的,因为 T2噬菌体的蛋 白质和DNA分子的组分中都含有这两种元素。
三)思考与讨论
1. 提示:细菌和病毒作为实验材料,具有的优点是:( 1)个体很小,结构 简单,容易看出因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细菌是单细胞生 物,病毒无细胞结构,只有核酸和蛋白质外壳。(2)繁殖快。细菌20〜30 min 就可繁殖一代,病毒短时间内可大量繁殖。
12 / 30
2.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设法把 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 观察DNA或蛋白质的作用。
3. 艾弗里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有细菌的培养技术、物质的提纯和鉴定技术 等。赫尔希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有噬菌体的培养技术、同位素标记技术,以及 物质的提取和分离技术等(学生可能回答出其他的技术,但只要回答出上述主 要技术就可以)。科学成果的取得必须有技术手段做保证,技术的发展需要以 科学原理为基础,因此,科学与技术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
四)练习 拓展题
1. 提示:实验表明,噬菌体在感染大肠杆菌时,进入大肠杆菌内的主要是 DNA,而大多数蛋白质却留在大肠杆菌的外面。因此,大肠杆菌裂解后,释放 出的子代噬菌体是利用亲代噬菌体的遗传信息,以大肠杆菌的氨基酸为原料来 合成蛋白质外壳的。
2. 提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作为遗传 物质至少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能够精确地复制自己;能够指导蛋白质合成, 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具有贮存遗传信息的能力;结构比较稳定 等。
分子结构 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提示:本节的问题探讨主要是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讨论交 流的能力。 二)旁栏思考题
1. (1)当时科学界已经发现的证据有:组成D NA分子的单位是脱氧核苷 酸;D NA分子是由含4种碱基的脱氧核苷酸长链构成的;(2)英国科学家威 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3)美国生物化学家鲍林 揭示生物大分子结构的方法(1950年),即按照
X射线衍射分析的实验数据建 立模型的方法(因为模型能使生物大分子非常复杂的空间结构,以
完整的、简 明扼要的形象表示出来),为此,沃森和克里克像摆积木一样,用自制的硬纸 板构建D NA结构模型;(4)奥地利著名生物化学家查哥夫的研究成果:腺嘌呤 (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 (C)的量这一碱基之间的数量关系。
13 / 30
2. 沃森和克里克根据当时掌握的资料,最初尝试了很多种不同的双螺旋和三 螺旋结构模型,在这些模型中,他们将碱基置于螺旋的外部。在威尔金斯为首 的一批科学家的帮助下,他们否定了最初建立的模型。在失败面前,沃森和克 里克没有气馁,他们又重新构建了一个将磷酸 —核糖骨架安排在螺旋外部,碱 基安排在螺旋内部的双链螺旋。沃森和克里克最初构建的模型,连接双链结构 的碱基之间是以相同碱基进行配对的,即 A与A、T与T配对。但是,有化学家 指出这种配对方式违反了化学规律。 1952 年,沃森和克里克从奥地利生物化学 家查哥夫那里得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
(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
于是,沃森和克里克改变了碱基配对的方式,让 A与T配对,G与C配 对,最终,构建出了正确的 DNA模型。(三)思考与讨论2.提示:主要涉及物 理学(主要是晶体学)、生物化学、数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知识。涉及的 方法主要有: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方法,其中包括数学计算法;建构模型的方法 等。现代科学技术中许多成果的取得,都是多学科交叉运用的结果;反过来, 多学科交叉的运用,又会促进学科的发展,诞生新的边缘学科,如生物化学、 生物物理学等。
3. 提示:要善于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要善于与他人交流和沟通,闪 光的思想是在交流与撞击中获得的;研究小组成员在知识背景上最好是互补 的,对所从事的研究要有兴趣和激情等。
四)模型建构
虽然只含有 4 种脱氧核苷酸,但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却是千变万化的。碱 基对千变万化的排列顺序使 DNA 储存了大量的遗传信息。
2. 提示:(1)靠DNA分子碱基对之间的氢键维系两条链的偶联;(2)在 DNA双螺旋结构中,由于碱基对平面之间相互靠近,形成了与碱基对平面垂直 方向的相互作用力(该点可不作为对学生的要求,教师可进行补充说明)。
五)练习
基础题 1.(1)胞嘧啶;( 2)腺嘌呤;( 3)鸟嘌呤;( 4)胸腺嘧啶; 5)脱氧核糖;( 6)磷酸;( 7)脱氧核苷酸;( 8)碱基对;( 9)氢键; 10)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片段。
14 / 30
拓展题••• A= TG= C「.A+ G=T+ C「.A+ G/ (A+G+T+ C)= T+ C/ (A+ G + T+ C)= 50%也可以写成以下形式:A+ G/ T+ C= (T+ G)/ (A+ C)= (T+ C)/ (A+ G),, = 1规律概括为:在DNA双链中,任意两个不互补碱基之和恒等,并为 碱基总数的 50%。
复制
(一)问题探讨提示:两个会徽所用的原料应该选自一块石材;应先制造 模型,并按模型
制作会徽;应使用电子控制的刻床;刻床应由一名技术熟练的 师傅操作,或完全数控等。(以上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测回答,事实是 原料确实选自一块石材,但由于时间紧迫,两个会徽是由两名技术最好的师傅 手工雕刻的)。验证的最简单的方法是:将两个印章的图形盖在白纸上进行比 较(学生也可能提出更科学、更现代化的方法)。
(二)旁栏思考题提示:本实验是根据半保留复制原理和 DNA 了。
三)练习
基础题 1.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和胸 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2 .模板、原料、能量、酶,双螺旋,碱基互补配对。 。 。
拓展题提示:可能有 6 个碱基会发生错误。产生的影响可能很大,也可能 没有影响(这一问可由学生做开放式回答)。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
答案和提示(一)问题探讨提示:本节 “问题探讨 ”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体 会碱基排列顺序的多样性。(二)资料分析
1.生物体的 DNA 分子数目小于基因数目。生物体内所有基因的碱基总数小 于 DNA 分子的碱基总数。这说明基因是 DNA 的片段,基因不是连续分布在 DNA 上的,而是由碱基序列将其分隔开的。
2.提示:此题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遗传效应的含义,并不要求惟一答案。可以 结合提供的资料来理解,如能使生物体发出绿色荧光、控制人和动物体的胖 瘦,等等。
DNA 密度的变化
来设计的。在本实验中根据试管中 DNA 带所在的位置就可以区分亲代与子代的
15 / 30
3.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 三)探究
1. 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 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特定的排 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 DNA分子的特异性。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 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2.提示:在人类的DNA分子中,核苷酸序列多样性表现为每个人的 DNA几 乎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DNA可以像指纹一样用来鉴别身份。
3. 提示:可以从进化的角度来分析基因为什么不能是碱基的随机排列。
基础题1. (1) V; ( 2) X。3•提示:从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条件来分析:
1 )在细胞增殖过程中能够精确地进行复制;( 2)能够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3)能够贮存足够量的遗传信息;( 4)结构比较稳定。 拓展题
1. 提示:并非任何一个DNA片段都是基因,只有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片段 才是基因。2.提示:DNA包括基因与非基因的碱基序列。3.提示:这一观点是有 道理的。但在日常生活中,如报刊、杂志、广播等传播媒体常将基因与 DNA这 两个概念等同使用,因此在具体情况中,要留意区分。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和提示(一)问题探讨
提示:此节问题探讨意在引导学生思考 DNA在生物体内有哪些作用,又是 如何发挥作用的。一种生物的整套 DNA分子中贮存着该种生物生长、发育等生 命活动所需的全部遗传信息,也可以说是构建生物体的蓝图。但是,从
DNA到
具有各种性状的生物体,需要通过极其复杂的基因表达及其调控过程才能实 现,因此,在可预见的将来,利用 DNA分子来使灭绝的生物复活仍是难以做到 的。
(二)思考与讨论一 1.提示:可以从所需条件、过程中的具体步骤和过程
中所表现出的规律等角度来分析。例如,转录与复制都需要模板、都遵循碱基 互补配对规律,等
16 / 30
等。碱基互补配对规律能够保证遗传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2. 转录成的RNA的碱基序列,与作为模板的 DNA单链的碱基序列之间的碱 基是互补配对关系,与 DNA双链间碱基互补配对不同的是,RNA链中与DNA链 的A配对的是U,不是T;与DNA另一条链的碱基序列基本相同,只是 DNA链 上T的位置,RNA链上是U。(四)思考与讨论三
1. 对应的氨基酸序列是:甲硫氨酸 —谷氨酸 —丙氨酸 —半胱氨酸 —脯氨酸 — 丝氨酸 —赖氨酸 —脯氨酸。
2. 提示:这是一道开放性较强的题,答案并不惟一,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 力和发散性思维。
通过这一事实可以想到生物都具有相同的遗传语言,所有生物可能有共同 的起源或生命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等等。
3. 提示:此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旨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不必对答案作统 一要求。可以从增强密码容错性的角度来解释,当密码子中有一个碱基改变 时,由于密码的简并性,可能并不会改变其对应的氨基酸;也可以从密码子使 用频率来考虑,当某种氨基酸使用频率高时,几种不同的密码子都编码一种氨 基酸可以保证翻译的速度。
五)思考与讨论四
1.提示:此题旨在检查对蛋白质合成过程的理解。可以参照教材中图 表示方法来绘制。
2. 提示:根据mRNA的碱基序列和密码子表就可以写出肽链的氨基酸序 列。 六)想像空间
DNA相当于总司令。在战争中,如果总司令总是深入前沿阵地直接指挥, 就会影响他指挥全局。
DNA被核膜限制在细胞核内,使转录和翻译过程分隔在细胞的不同区域进 行,有利于这两项重要生命活动的高效、准确。
46 的
基础题; UGCCUAGA;A 3; 3;半胱氨酸、亮氨酸和谷氨酸。。
17 / 30
拓展题 1.提示:可以将变化后的密码子分别写出,然后查密码子表,看看 变化了的密码子分别对应哪种氨基酸。这个实例说明密码的简并性在一定程度 上能防止由于碱基的改变而导致的遗传信息的改变。
2.提示:因为几个密码子可能编码同一种氨基酸,有些碱基序列并不编码氨 基酸,如终止密码等,所以只能根据碱基序列写出确定的氨基酸序列,而不能 根据氨基酸序列写出确定的碱基序列。
遗传信息的传递就是在这一过程中损失的。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1. 水中的叶比空气中的叶要狭小细长一些。 2.这两种形态的叶,其细胞的基因组成应是一样的。
3. 提示:为什么叶片细胞的基因组成相同,而叶片却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形态 二)资料分析
1.没有。实验证据指出了原有的中心法则所没有包含的遗传信息的可能传递 途径,是对原有中心法则的补充而非否定。
2.遗传信息从RNA流向DNA、从RNA流向RNA的结论是确信无疑的,而从 蛋白质流向蛋白质的途径是有可能存在的。
三)旁栏思考题
提示:此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基因与生物的性状并非简单的 系。
对应关
(四)批判性思维提示:此题旨在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评价基因决定论的 观点,认识到性状的形成往往是内因(基因)与外因(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 的结果。
五)技能训练
1. 提示:翅的发育需要经过酶催化的反应,而酶是在基因指导下合成的,酶 的活性受温
18 / 30
度、 pH 等条件的影响。
2. 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而性状的形成同时还受到环境的影响。 六)练习
基础题。2.( 1)y; (2)y; (3)乙
拓展题因也正常时,果蝇的红眼才能形成;如果红眼基因不正常,即使所 有其他涉及红眼形成的基因都正常,果蝇的红眼也不能形成。
2.提示:生物体内基因的数目多、作用方式复杂,难以单独对其进行研究, 生物体的异常性状为科学家研究相关基因的作用提供了一个突破口,使科学家 能够从异常性状入手,分析性状异常的个体的基因与正常个体的基因是否存在 区别,存在哪些区别等问题,从而建立起性状与基因的对应关系。因为性状是 由基因控制的,如果某一性状发生异常,并且能够稳定遗传,说明控制该性状 的基因发生了突变。根据异常性状的遗传方式,还可以分析出控制该性状的基 因是位于性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是显性还是隐性,并且可以预测这一性 状将来的遗传规律。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提示: DNA 分子携带的遗传信息发生了改变。但由于密码 的简并性,
DNA 编码的氨基酸不一定改变。如果氨基酸发生了改变,生物体的 性状可能发生改变。改变的性状对生物体的生存可能有害,可能有利,也有可 能既无害也无利。
二)思考与讨论一
1. 图中谷氨酸发生了改变,变成了缬氨酸。
2.提示:可查看教材表 4-1,20 种氨基酸的密码子表。
3. 能够遗传。突变后的 DNA 分子复制,通过减数分裂形成带有突变基因的 生殖细胞,并将突变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三) 思考与讨论二 种精子; 223 种卵细胞。
19 / 30
2.需要有 246+1 个个体;不可能。
3. 提示:可以从染色体上基因的多样性、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子形成的过程以 及基因重组等角度思考。生物体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在减数分裂形成生殖 细胞的过程中,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 行重新组合。人的基因约有 3 万多个,因此,形成生殖细胞的类型也非常多, 由生殖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的受精卵的类型也就非常多。所以,人群中个体 性状是多种多样的。
四) 旁栏思考题
因为紫外线和 X 射线易诱发基因突变,使人患癌症。 五) 批判性思维
这种看法不正确。对于生物个体而言,发生自然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但 是,一个物种往往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就整个物种来看,在漫长的进化历程 中产生的突变还是很多的,其中有不少突变是有利突变,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 意义。因此,基因突变能够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六) 练习
基础题 1. (1) V; (2)谷(3)X。。。 拓展题
1. 放疗或化疗的作用是通过一定量的辐射或化学药剂干扰肿瘤细胞和癌细胞 进行 DNA 分子的复制,使其产生基因突变,从而抑制其分裂的能力,或者杀死 癌细胞。放疗的射线或化疗的药剂,既对癌细胞有作用,也对正常的体细胞有 作用,因此,放疗或化疗后病人的身体是非常虚弱的。
2.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对疟疾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这说明,在易患疟疾的
地区,镰刀型细胞的突变具有有利于当地人生存的一方面。虽然这个突变体的 纯合体对生存不利,但其杂合体却有利于当地人的生存。
染色体变异 答案和提示
20 / 30
一) 问题探讨提示:参见练习中的拓展题,了解无子西瓜的形成过程。 二) 实验
两者都是通过抑制分裂细胞内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 极,而引起细胞内染色
三) 练习 基础题1. (1) £ 拓展题
1. 西瓜幼苗的芽尖是有丝分裂旺盛的地方,用秋水仙素处理有利于抑制细胞 有丝分裂时形成纺锤体,从而形成四倍体西瓜植株。
2. 杂交可以获得三倍体植株。多倍体产生的途径为: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 子或幼苗。 3. 三倍体植株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因此,不能形成种 子。但并不是绝对一颗种子都没有,其原因是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有可能形成 正常的卵细胞。
4. 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替代。方法一,进行无性繁殖。将三倍体西瓜植株进行 组织培养获取大量的组培苗,再进行移栽。方法二,利用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 物处理二倍体未受粉的雌蕊,以促进子房发育成无种子的果实,在此过程中要 进行套袋处理,以避免受粉。
人类遗传病
答案和提示(一)问题探讨
1. 提示:人的胖瘦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有的肥胖病可能是由遗传物质决定 的,有的可能是后天营养过多造成的,但大多数情况下,肥胖是由于遗传物质 和营养过多共同作用的结果。
2. 提示:有人提出 “人类所有的病都是基因病 ”。这种说法依据的可能是基因 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这一生物学规律。因为人体患病也是人体所表现出来的性 状,而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从这个角度看,说疾病都是基因病,是有一定道 理的。然而,这种观点过于绝对化,人类的疾病并不都是由基因的缺陷引起 的,如由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就不是基因病。
二) 练习
(2)X。3.填表
21 / 30
基础题 1. (1) £ (2)谷(3) X
2.列表总结遗传病的类型和实例。
拓展题提示:该女性不一定携带白化病基因;她未出生的孩子可能患白化 病。 由该女性的弟弟是白化病的事实可知其弟弟的基因型为
aa,因而推测其父
母的基因型为Aa,则该女性的基因型有两种可能:AA和Aa, AA的概率为,Aa 的概率为。该女性携带白化病基因的概率为,根据她丈夫携带白化病基因的情 况,其后代携带白化病基因和患白化病的可能性分为三种可能:( 1)丈夫不含 有白化病基因;( 2)丈夫含有一个白化病基因;( 3)丈夫是白化病患者。遗 传咨询师需要根据该女性的丈夫是否是白化病患者,或者是否有家族遗传病史 来作出判断,提供遗传咨询。
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 答案和提示(一)问题探讨
提示:此节问题探讨意在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育种 方法。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二)思考与讨论一杂交育种只能利用已有基因的重组,按需选择,并不 能创造新的基
因。杂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育种进程缓缦,过程繁琐。 这些都是杂交育种方法的不足。
(三)思考与讨论二诱变育种的优点是能够提高突变率,在较短的时间内 获得更多的优良
变异类型。诱变育种的局限性是诱发突变的方向难以掌握,突 变体难以集中多个理想性状。要想克服这些局限性,可以扩大诱变后代的群 体,增加选择的机会。
四)练习 基础题
。。3.基因突变;X射线;紫外线;激光。 拓展题
提示:可采用杂交育种的方法,遗传图解可参考教科书插图 6 1绘制。优点 是育种的目的性较强,能够获得具有优良性状、淘汰不良性状的品种。缺点是 育种周期长,过程繁琐。
22 / 30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答案和提示(一)问题探讨考,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遗传学知 识,如不同生物的DNA在结构上的统一性、几乎所有的生物都共用一套遗传密 码等。
二)练习基础题
1. 基因工程的操作通常包括以下 4 步:( 1)获得目的基因(外源基因); (2)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形成重组 DNA分子;(3)将重组DNA分子导入 受体细胞;(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
3. 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农杆菌、动植物病毒等。 拓展题
1. 提示:这是因为在基因水平上,人和细菌的遗传机制是一致的。细菌和人 的遗传物质都是DNA,都使用同一套遗传密码子,都遵循中心法则。因此,通 过基因重组,细菌能够合成人体的某些蛋白质。
2. 提示:例如,可以向客户说明农场具备相应的安全检测设施和措施,已经 领取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产品中所含有的成分都是自然界天然存在的 物质,产品经过试用表明对人体无害等。 3.
炎患者的希望!!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1. 这是拟态现象,使枯叶蝶不易被天敌发现。
2. 枯叶蝶的祖先种群中出现翅似枯叶的变异个体后,由于这种变异是可遗传 的有利变异,这种变异的个体生存和留下后代的机会多,久而久之,使这类蝴 蝶具有翅似枯叶的适应性特征。
提示:例如,转基因土豆一肝”等。
23 / 30
3. 这与对枯叶蝶适应性的解释看似矛盾。其实,翅色鲜艳的蝴蝶可能具有其 他防御敌害的适应性特征,如翅上有类似猛禽眼睛的眼斑,等等。
二)思考与讨论
1.在西方国家,当时 “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仍占统治地位,人们普遍认为 所有的物种都是上帝创造的,自古以来既没有物种的绝灭,也没有新物种的产 生。
2. 达尔文认为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最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生物界通过 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这一观点否定了 “神创论 ”,不能为当时的宗教观念所 容,因此,遭到许多人的攻击、谩骂和讥讽。
3. 人类与其他生物有着共同的起源。人类是生物世界的成员,而不是凌驾于 其他物种之上的 “主宰 ”。
4. 马克思在这封信中所说 “我们的观点 ”是指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 激励国人奋发图强,使中华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 “ Science aims to discover facts, but leaves us free to choose our own values. 意思是 “科学的目的是发现事实,但是却留给我们选择自己价值观的自由。 ”言 外之意是虽然科学否定了上帝造物说,但并不意味着排斥相关的宗教信仰。作 者之所以在书的最后一页写这句话,与所在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
三)旁栏思考题
这是由于受当时遗传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基因与性状的 关系,不清楚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基础题。
2.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可以做如下解释: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会产生 各种可遗传的变异,其中就有抗药性强的变异。在未使用抗生素时,抗药性强 的变异不是有利变异,这样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不占优势;使用抗生素以后, 抗药性弱的个体大量死亡,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机会产生更多的后代,一段时间 以后,抗生素的杀菌效果就会下降。这一解释未能深入到基因水平,没有说明 基因突变在进化中的作用。
24 / 30
拓展题现在的许多濒危物种之所以濒危,很大程度上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因此,一般来说,人类对濒危物种的保护,是在弥补自己对自然界的过失,不 能说是干扰了自然界正常的自然选择。当然,如果某一物种的濒危纯粹是由于 这种生物适应能力的低下,或者源于自然灾害,则当别论。
2.提示: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不可能完全隔绝,人也不可能离开自然界而生 存,因此,人类的进化不可能完全摆脱自然界的影响。但是,人类毕竟早已远 离风餐露宿、 “与狼共舞 ”的时代,工农业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 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婴幼儿死亡率显著下降,平均寿命 显著延长,来自自然界的选择压力在变小,来自人类社会内部的选择因素在增 加。
这两题的目的是活跃思维,不一定求得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说出的支持或 反对的理由合理即可。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提示:学生可以按如下思路展开想像:一个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对个体生 存和繁殖后代的贡献越大,拥有该基因的个体就可能越多。
二)思考与讨论一
1.(1)A 配子占 60%,a 配子占 40%。
(2)子代基因型频率:AA占36%; Aa占48%; aa占16%。 (3)子代种群的基因频率:A占60%; a占40%。
(4)亲代基因型的频率 AA (30%) Aa (60%) aa(10%配子的比率
A(30%)A(30%)a(30%)a(10%子代基因型频率 AA(36%) Aa(48%) aa(16%子代基因频 率A(60%) a(40%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同子一代一样。
2.对自然界的种群来说,这五个条件不可能同时都成立。例如,翅色与环境 色彩较一致的,被天敌发现的机会就少些。
25 / 30
3.突变产生新的基因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基因 还是减少,要看这一突变对生物体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
三)探究
A2的频率是增加
1.树干变黑会影响桦尺蠖种群中浅色个体的出生率,这是因为许多浅色个体 可能在没有交配、产卵前就已被天敌捕食。
2.是表现型。比如,天敌看到的是桦尺蠖的体色而不是控制体色的基因。 四) 资料分析
1.由于这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都不够多,基因频率可能是不一样的。 2.不一样。因为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3. 不同岛屿的地形和植被条件不一样,因此环境的作用会有差别,导致种群 基因频率朝不同的方向改变。
4. 不会。因为个体间有基因的交流。 五)旁栏思考题
最先在裸露的岩石上生长的植物往往是地衣,地衣的出现促进岩石的分 解,形成土壤,为苔藓植物的生长创造条件。
六)技能训练
1.假说甲: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起源于同一种灰色鱼。假说乙:湖
I中原来
只有红褐色鱼,湖n中原来只有金黄色鱼,发洪水时,这两个湖中的鱼发生混 杂在一起。
2.假说甲没有考虑到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也没有考虑洪水的作用。 3. 这一证据支持假说乙。
4. 如果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 们不是一个物种。
七)思考与讨论二
26 / 30
1.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厌氧的单细胞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中。 2.多细胞生物大约是在寒武纪出现的,它们生活在海洋中。 是一片荒芜,生物都生活在海洋中。
5. 恐龙是在中生代后期绝灭的。物种绝灭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复杂的。恐 龙的绝灭有利于哺乳动物的繁盛。
八)第一小节练习 基础题。。
4.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如果没有突变,就不可能产生新的等 位基因,基因重组也就没有意义,生物就不可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也就不可 能进化。
拓展题
1.提示:如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
2.提示:如果气候等其他条件也合适,并且这个种群具有一定的繁殖能力, 该种群的个体数会迅速增加。否则,也可能仍然处于濒危状态甚至绝灭。
九)第二小节练习
基础题 1. (1) V; (2) A; (3) V
2.生活在峡谷北侧的种群发生了突变,由于突变的随机性,同样的突变没有 发生在峡谷南侧的种群中。由于这两个种群被河流隔开,彼此没有交配的机 会,也就是没有基因的交流,所以两个种群发生明显的分化,有可能演变成两 个物种。
拓展题
提示:雄虎和雌狮杂交生出的后代是虎狮兽,雄狮和雌虎杂交生出的后代 是狮虎兽。目前还没有虎狮兽和狮虎兽交配并生出可育后代的证据。
十)第三小节练习
基础题 1. (1) V (2)谷(3) X。
4.当时陆地上还
27 / 30
3. 有性生殖的出现,使基因重组得以实现,增加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因而 使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
拓展题
1. 提示:假如那样,生物界纷繁复杂的现象就很难用统一的观点和理论来解 释,作为生物学基本观点之一的进化观点将难以建立,生物学就不可能形成现 在这样一个科学的框架体系,学习生物学将缺少基本观点和方法的指导和统 领。
2.提示:生态指的是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进化指的是生物界的历史演 变;如果把进化看做由各种生物表演的一部历史剧,那么,上演这部历史剧的 舞台就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
物种进化的表演受舞台背景的制约,舞台背景
28 / 3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