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徐霞客故居
作者:汤明建
来源:《浙江林业》2018年第03期
徐霞客是中国杰出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为了追寻这位“千古奇人”的踪迹,我走访了徐霞客故居。
徐霞客的故乡在今江苏省江阴县马镇乡南场岐。这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农村,四围青山,一湾绿水。粉墙青瓦的民舍,阡陌纵横的田野,一切都显得那样和谐与安谧。偶尔从河上传来咿呀的橹声,打破了周围的岑寂。
沿着徐霞客走过的乡间小路向前。那一道道脚印和车辙,不就是当年徐霞客留下的屐痕和足迹么?我复又向前走去。不远处出现一座古石桥矗立在绿水潋滟的小河上,桥梁上刻着“胜水桥”三个大字。就在这座桥下,当年徐霞客登船起航,开始他万里远游的生涯。我伫立桥头,遐想起来,似乎看到少年徐霞客芒鞋竹笠,肩背行囊,向母亲拜别的身影。“志在四方,男子事也”,岂能做“藩中雉、辕下驹”困守在家里?慈母的教诲,更加坚定了他“问奇于名山大川”的决心。岁月悠悠,300多年的时光流逝了,唯有这座默默无言的石桥,依旧静静立在河边。
穿过一片竹林,走过几行菜畦,前方就是徐霞客故居,正在鸠工重建,按原来的布局,一楹三间明式书房,粉墙青瓦、木格花窗。
院内有罗汉松一棵,是徐霞客亲手从小盆中移植到院子里的,如今已长大成材。你看它身披绿裳,正婆娑起舞呢!我在小院中,摩挲相对,盘桓良久。才从罗汉松身上悟出一条道理:不要做那盆中景,要学那院中松!
出了故居大门,遥遥看到一片青灰色的建筑,黑漆的大门,门楣镌刻着精美的砖雕,这里就是“晴山堂”。现在是徐霞客纪念堂,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徐霞客为了庆贺母亲久病新愈,取“晴转南山”的意思,所以叫“晴山堂”。
走入正厅,只见迎面高悬着“晴山堂”的横匾,出于现代文人手笔,显然也是重建的。正中陈列着徐母教子的群雕,再现了当年的历史风貌。值得庆幸的是堂内两壁嵌着的76块名贵石刻,仍然保存完好。徐霞客当年搜罗整理了一些文人题赠,刻之以石,后世广为流传的拓本《晴山堂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一直被人们与唐碑宋碣并重。其中很多手笔出于元明知名的文人和书画家,如倪瓒、宋濂、董其昌、米万钟、文震孟、黄道周等。徐霞客曾经请人为母亲作《秋圃晨机图》,一时名流多有题赞,现在画早已失传,通过文字尚能了解它大致的内容。图中描绘的是秋天清晨,徐霞客的母亲坐在果实累累的篱豆架下纺纱织布的情景。其母心胸开阔、识见高超,而且勤劳持家。每年秋日,徐霞客远游归来,把各大名山采来的瑶花琪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奉献给母亲,把路上所见所闻向母亲汇报。当听到儿子登悬岩、凌绝壁、滑陡坡、下深潭之时,其母丝毫不担心,反而感到莫大的快乐。
我站在石刻前,择要吟读。其文学价值、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如此之高,使我流连忘返。
晴山堂后园,是个幽静的去处。篱菊傲霜鸡冠凝血,翠竹森森。我心中骤然袭来一阵怅惘,啊,这里不就是徐霞客先生永远安眠的地方吗?不由把脚步放轻,唯恐惊醒先生的旅思幽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