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事业
一、名词解释
1、木铎:夏商周时期,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以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木铎成为早期新闻事业的象征。(木铎、金铎)
“木铎,金口木舌,施教时所振......”——朱熹
2、“露布” :指的是不加检封而公开发布的官方文书。
3、进奏院状:唐代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治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其性质接近于邸报,是一种原始状态的报纸,也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没有固定的名称,也被称为\"状报\"\"报状\"\"上都留后状\"\"留邸状报\"\"邸吏状\"\"报\"
4、开元杂报: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开元杂报”并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只是孙樵为了行文的方便而随意使用的称呼,意为有关开元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对于它的性质,新闻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认为它是一种报纸,是一种类似“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原件早已失存。
5、敦煌进奏院状:现在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是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因为沙州在今甘肃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于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家命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6、定本制度:所谓定本,是指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按照样本进行发报。定本制度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新闻审查制度,它反映了官方对新闻事业管理的加强。
7、《天变邸抄》:是一份专门报道发生在北京的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纸。报道不是由官方发布,而是抄报人自己编写的。属于临时发刊、大量复印出售、广为传播的那一类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
8、辕门抄:清朝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非官方的报纸。出版于各省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域,由熟悉当地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和报房采写编印发行。
二,解答题
1,为什么说中国的新闻事业起源于唐代?
①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
②百官要了解朝政,对外也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
③传播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唐代驿运发达。 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2,唐朝进奏院状的特点:
①不定期地由派驻首都的进奏院向地方传发,其读者主要是地方的藩镇和诸道长官。
②在行文上还保留着某种官文书的痕迹,但不同于一般的公文,它所提供的消息往往比正式的公文要早。
③提供的信息绝大多数属于朝廷的政治活动,有的和收阅者有直接关系,有的并无直接关系。
④它所提供的信息有不少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有些则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他们所着重传报的,往往是他们的主官们相对关注的那一部分内容。
3,宋邸报的特点:
特点(与唐相比)
1) 它是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统一编发给诸路州郡,向地方官员传播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领导机构)
2) 它已经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读者不再局限于少数藩镇长官,而是扩大到在京朝官、地方各级行政官员和广大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受众)
3) 信息量加大,新闻时效性有所加强。(时效性)
4) 它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文体)
5) 它已经由不定期转向定期发行。(发行周期)
4,宋小报的特点及意义:
特点:
1) “小报”有一支专业和业余的编排、采写队伍
2) 具有商品性格,且号之为“新闻”
3)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意
4) 小报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
意义及其局限:
1) 它为读者提供了许多官报所不载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
2) 小报的出版,打破了封建官报一统天下的局面,突破了官方对于新闻传播活动的垄断和封锁。
3) 小报表达了民意舆情,有一定的社会进步性。
4) 小报第一次突破朝廷官报作为政府政治宣传品的范围而走入市场,成为一种商品。
5) 局限:小报缺乏自己的言论,业务水准长期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影响相对有限。
5,明代“邸报”的发行制度:
通政司汇集各类章奏和地方上报的消息;六科收集和发布有关的诏旨和章奏;提塘将这些诏旨和章奏从六科抄出,经过筛选和复制,传发到省,再传到府县,通过辗转抄录,在官绅中传阅。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一、 名词解释
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它是1815年8 月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②最早的广告《告贴》;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痘娘娘悬人环运图》。1815年,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于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时间最长的近代中文报刊。郭士立创办、主编。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 基本特征。但宗教以不再是最最重要部分,大量篇幅用于宣讲伦理道德及宣扬西方科学文化(亦不再仅限于天文,而是扩展到机械、医学、地理等实用知识)。该刊1835年由“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续办,1838年停刊。郭士立曾说:“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它的出版意图, 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楚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中文近代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论文:《新闻纸略论》。
3,《遐迩贯珍》:创刊于1853年8 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以新闻为主的刊物,在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所占篇幅最多的是新闻报道和评论,既有中国和中外关系的新闻,也有反映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的新闻。 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共出版33期,以新闻为主,对太平天国报道详实,大量刊登介绍西方文明的文章,赠送副刊《布告篇》,刊登广告并开始收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
4,《申报》:原名《申江初报》,1872年创刊,创办人是英国商人美查,其目的是为了嫌钱,所以十分重视办报质量。而且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由赵逸如任经理,蒋芷湘任主笔,这在外国人所办的报刊中,是第一家。《申报》的创办与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是我国商业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
二、论述题
1,论述《申报》在同期报纸中的创新之处。
1) 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
2) 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本侵略台湾,美查为了了解事实真相,派人去台湾采访,是《申报》重视新闻真实性的反映。
3) 为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
4) 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
5) 还加强报纸的言论工作,认为在必要时要仗义执言
6) 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2、怎样评价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
1)、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A.为列强武力侵华和政治讹诈提供情报
B.为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提供信息和宣传服务
C.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2)、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A.它们为被封建统治者长期禁锢的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睁眼看世界的窗口。
B.它们所刊载的商业信息,也不可避免地为新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所利用。
C.它们所介绍的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也不可避免地为中国的一部分知识分子所吸收,中国的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都不同程度受到外报宣传的影响。
3)、外报的实践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
A.带来了近代报刊理念,体现了民主观念。
B.冲破了封建王朝对办报的种种束缚,客观上为国人办报提供了生存基础。
C.在印刷设备和技术上,外报也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物质基础。
D.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新闻工作者。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一、名词解释
《循环日报》:(1874— 1959)创刊于香港。大型日报, 王韬创办并任主笔(10年)。该报是中国第一家以政论为主、鼓吹变法自强的铅印报纸。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认为“循环”变法乃自强之道,能实现由弱到强的转变。以后办报立言成了资产阶级报业的传统。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政论报纸,也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之一。在版式上基本仿效外国人办的中文报纸,广告占报纸版面的3/4左右。同时,它经营各种文化事业。
《万国公报》: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刊,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萌芽,以政治宣传为目的。梁启超、麦孟华主编,双日刊。这是中国第一份免费赠送的报刊。因与上海《万国公报》重名,四个月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该报没有自己的印刷和发行机构,而是托《京报》报房代为排印,并随《京报》免费分送北京官绅。该报形式同于《京报》,雕版印刷,但其内容迥异,以讲论洋务为主,每期必有梁启超撰写的论说,宣传维新变法,受到具有维新思想的士大夫的欢迎。
《时务报》: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机关报。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旬刊,创办人有黄遵宪、梁启超、汪康年等。总经理汪康年,主笔梁启超,先后任撰述的有麦孟华、
章太炎等。石印,书册式。每期约3万字,印刷较为精美清晰。内容首先是论说,其次是皇帝谕旨,大臣奏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从第二期起有域外报译分成西文报译和东文报译、法文报译。报译的分量最大,占全刊的一半以上。
报章文体: 报章文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盛行一时的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显的文体,其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由王韬最先运用,以梁启超运用最好,也称“时务文体”、“新民文体”,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二、简答题
1、王韬的新闻思想及其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新闻自由的思想:放宽言禁,允许国人办报。
王韬及其所办的《循环日报》,对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报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循环日报》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最大的贡献在于它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以“立言”为目的,利用报纸纵论中外形势,指陈时弊,褒贬得失,提出建议。开创了新的报章文体,直抒胸臆,平易畅达。他是我国近代用专文表达报学思想的第一人。
2、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
1) 创办者:身份复杂;
2) 性质:为私营性质,不带政党色彩;
3) 内容:支持洋务运动,主张政治革新;
4) 立场:鲜明反侵略爱国思想;
5) 业务:参照和模仿外人在华商业报纸;
6) 生存环境:经济收入不足,政治上遭官府打压,外报排挤。
3、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
1) 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
2) 新闻报道中夹带评论。
3) 编辑工作有所改进。
4) 重视新闻采访工作。
5) 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
4、如何评价维新派办报活动的作用于贡献。
1) 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
2) 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3) 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
4) 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的限禁。
5) 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
6) 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
一、名词解释
《清议报》:1898年在日本横滨创刊,梁启超主编,以时事评论为主,维新派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机关报。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内容:一是要求“尊皇攘后”,归政光绪,二是宣传君主立宪。
《新民从报》:1902年梁启超在横滨创办,大型综合性杂志。主编梁启超,宗旨是“开民智”、“造新民”,曾连载《新民说》。成为保皇会最主要的言论机关。 鼓吹保皇立宪,在与《民报》的笔战中惨败。 内容丰富,编辑严谨,印刷精美。“中国报界前此未有”。
《中国日报》:我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的机关报,中国最早的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刊。1900年在香港创办,孙中山亲自筹划。陈少白担任社长兼总编辑。既是舆论机关又是革命活动联络机关。
《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1905年创刊于东京,是一个大型时事性政论月刊,设有论说、时评、谈丛、选录等栏目。胡汉民、汪精卫、章
太炎、陈天华等参与编撰,孙中山撰写的发刊词中提出了“三民主义”。
《大公报》:1902年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英华)主持。该报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2-1916,由英敛之主持,是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
第二阶段1916-1926,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
第三阶段1926-1949,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中国新闻史上最著名的日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第四阶段1949-现在,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苏报》三个阶段:
①1896年由胡璋创于上海,文字低劣;
②1899年,由陈范买下,倾向变法改革;
③1902年,与革命性学校爱国学社合作,由学社师生每日为《苏报》撰写论说,开辟“学界风潮”,成了革命党人的言论机关,后聘章士钊为主笔,以“第一排满,第二排康”
为办报方针。
“竖三民”:于右任于1909、1910年先后在上海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作出了很大贡献。
二、简答题
1、简述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过程
时间:1906-1907
实质: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斗争
双方主将:《民报》:汪精卫、章太炎、孙中山
《新民丛报》:梁启超
论战内容:
第一,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清统治。这是整个论战的中心。
第二,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
第三、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第四、革命会不会引起列强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结果: 以改良派的失败和《民报》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新民丛报》失败的原因:
第一、《民报》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坚持的改良道路更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第二、《民报》立论以事实为依据,《新民丛报》只是推测,难以说服读者;
第三、《民报》一方论战力量雄厚,参与论战的有二十余人;而《新民丛报》则势单力薄,只有梁启超一人孤军奋战。
论战的意义:
a 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使三民主义逐步深入人心。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b 为辛亥革命作了组织上的准备,许多改良派的支持者转变立场加入同盟会。
c 促进了革命派报刊的发展。
2、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特点
1)资本主义的形式,封建主义的内容。
2)无法取信于民,在实践上缺乏全面实施的社会基础。
3)无法制裁外报,染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3、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两个阶段:
1.戊戌变法时期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去塞求通。提出四条要求: “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艺要书”
2.1899-1911。变法运动失败后康梁等流亡海外,接触了更多的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新闻理论,梁启超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办报经验的基础上,汲取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
1) 报纸的两功能: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
2) 四原则:一是宗旨定而高(报纸不能以“牟利”、“媚权贵”为宗旨,而要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宗旨);二是思想新而正(报纸要选取别国的新思想来贡献给本国国民);三是材料富而当(要做到知识丰富、全面,而且又要对材料严格选择,使读者“阅一字得一定之益”);四是报事确而速(要准确而且迅速的报道时事,要重视时事报道)
3) 提出“党报”概念;
4) 舆论观,舆论之敌、舆论之母、舆论之仆;健全舆论须备“五本”;
5) 报刊宣传方法:“浸润”和“煽动”
6)新闻业务主张:论说四原则;采写五要求。
7)在言论自由方面,热情礼赞“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认为具有这三大自由的报刊具有无穷的力量
8)评价:
a.积极性:具有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对推动当时报界反封建斗争和提高报界自身素质有一定积极意义。
b.局限性: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片面夸大舆论的作用和报纸的力量,吹嘘单凭报纸舆论就能改变社会制度。把群众视为愚氓,主张在“向导国民”中使用“骇”、“过两级”的方法,更不足取。
4、苏报案的基本情况
起因:1903年陈范聘请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章明确提出了“第一排满,第二排康”的办报方针。《苏报》设 “学界风潮”和 “舆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
1903年6月,《苏报》向读者推荐邹容《革命军》、发表章士钊《读 革命军 》、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痛斥康有为“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主张,更以轻蔑
口吻直呼光绪其名,说他和慈禧皆“汉族公仇”,言论激烈。
经过及结果: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拘捕了章太炎,邹容自动投案,后《苏报》也遭查封。经多次开庭,1904年法庭宣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二年,《苏报》永远停刊。
清政府同自己的臣民打官司,而由租界当局审判,威信失尽;章太炎、邹容把法庭变为宣传革命的讲坛,赢得了社会舆论的尊敬。
影响:这次官司历时10个多月,国内外媒体进行了广泛的报道,极大地扩大了革命的影响,推动了革命的发展。革命党人又在上海创办了多家革命报刊。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1、简述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的繁荣及其原因。
繁荣:
1) 报界黄金时代。
2) 各级政权机关报。
3) 党会林立,政党报纸数量多,发展快。
原因:
1) 旧的禁令的废除
2) 新的自由新闻法律体系在中国的建立
3) 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和推动
4) 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
5)国人与业界对报刊和报人的过高期待和自诩
2、简述癸丑报灾的前因后果。
“癸丑报灾“——袁世凯用残暴的手段对报界实行专制统治。他迫害新闻界,捣毁、查封报馆,逮捕、驱逐、杀害报人的事件时有发生。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的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的500家少了三分之一。1913年是农历癸丑年,这段历史在被称为“癸丑报灾”。
3、简述黄远生的新闻业务活动特点和新闻思想。 黄远生的新闻通讯特点表现在: (1)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2)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3)是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4)是语言通俗生动。
5)发明了“新闻日记”这种体裁,用日记的形式报道或评论当日新闻。
新闻思想:“四能“的要求,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一、名词解释
《新青年》: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成为主要阵地。陈独秀创办。1920年9月,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
《每周评论》: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是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于1918年12月在北京创刊。由陈独秀主编,他和李大钊都是主要撰稿人,鲜明地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并倾向社会主义。从第26期起,在胡适接手主持下,挑起 “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成为宣传实用主义的刊物。
四大副刊:《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晨报》的《晨报副镌》副刊、《京报》的《京报副刊》。前两个在上海出版,后两个在北京出版,时人共称“四大副刊”。
二、 简答题
1,简述新青年创办的经过及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和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在其中的作用
创办经过:《新青年》:(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成为主要阵地。陈独秀创办。
1918年1月,第4卷第1号开始,实行轮值主编制。1920年9月,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
贡献: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成为主要阵地。1920年9月,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
陈独秀:《新青年》的创办人、主编、主要撰稿人。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政论家。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了有发刊词性质的纲领性政论《敬告青年》一文。广大青年推崇陈独秀是“思想界的明星”。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发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李大钊:揭开《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页。 李大钊是《新青年》编辑部中接受并宣传十月革命的第一人,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新阶段。
鲁迅:掀起反对封建礼教之浪潮。
2,我国在新闻工作在五四时期有何重大改革
1) 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
2) 政论在报刊中再现辉煌
3) 新文风的出现
4) 副刊的革新
5) 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 时期的新闻事业
一、名词解释
《向导》:中共中央第一个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周报。1922年9月创刊于上海,1927年停刊。它以报道评论国内外政治时事为主要内容,在中国民主革命运动中引导了当时的社会舆论,被国内外读者誉为“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中国青年》:1923年10月20日在上海创刊,32开本周刊,团中央机关刊物,最多时发行两万份,1927年10停刊。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先后担任主编。它的基本内容有: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工作生活学习,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评述时事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各种反动的错误的思想做斗争。文风上,既洋溢着革命热情,又有理论分析,深入浅出,亲切感人。
成舍我(1898-1991),五四运动进入低潮期,军阀之间连年混战,报纸成了军阀官僚争权夺利的工具。成舍我有鉴于此,决定辞去《益世报》职务,办自家民营的报纸。他的愿望,“第一是要说自己想说的话;第二是要说社会大众想说的话”。1924年4月16日,《世界晚报》创刊。仅用二百元大洋创办了一份报纸,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堪称奇迹,成
舍我成功地创立了他的第一个“世界”。 成舍我给晚报立了四项宗旨:一,言论公正;二,不畏强暴;三,不受津贴;四,消息灵确。晚报对于社会政治与时事,敢于持批评态度。
新记大公报 : 1926年9月(民国15年)由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三人合作接办的《大公报》以“新记公司”而定名。1926年发行的“新记”《大公报》,开创了《大公报》在新闻界新的起点。1926年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后,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并长期以此为标榜,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二、简答题
1、中共早期报刊的主要特点
方针:把党的报刊作为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党性原则,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领导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
基本任务:继承与发扬“五四”时期报刊的革命精神,以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革命斗争为基本任务。
文风上:党的报刊坚持了“五四”时期倡导白话文的正确方向。
对象:以广大工人为读者对象的同时,要面向民众,面向社会,扩大影响范围。
2、简述“诚言事件”。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专门成立“出版处”,编印出版《诚言》,出过 3 期,共散发和张贴110 万份。群众把宣传品上的“诚言”涂改为“谣言”、“贼言”等,上海《申报》
和《新闻报》刊登《诚言》。引起上海人民的极大愤慨。在爱国力量的舆论压力和说服下,《申报》刊登向全国人民道歉的启事。 “《诚言》事件”,标志着帝国主义报刊欺骗宣传的再次破产;同时也说明,中国任何报刊都必须坚持反帝、爱国的方向,否则必将为人民群众所唾弃。
第八章 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
一、名词解释
《红色中华》:报是“红中社”的主要出版物,1931年12月11日创刊于江西瑞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也是我国在人民政权下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报纸。《红色中华》它配合党政工作,积极组织宣传报道,鼓动工农群众参加工农民主政权; 指导苏区各级政府的工作;报道全国革命斗争形势。对于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被誉为“全苏区人民的喉舌”。
1934年10月3日《红色中华》出至第240期后,红军主力长征转移。中国共产党中央分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在条件极端艰苦的情况下,由瞿秋白总负责,继续不定期出版《红色中华》报。1935年2月5日,根据中央开展游击战争、停止集中作战的指示,《红色中华》停止出版工作。
《生活》周刊 : 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机关刊物,1925年10月在上海创刊。1926年由邹韬奋接编,从此在内容与形式上都进行了不断的改革。此刊的宗旨以九一八事变为界,有较显著的变化。此前,邹韬奋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出发,主张开明政治和振兴实业,在此思想的指导下,《生活》周刊以“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会改造”为宗旨,强调为民主说话,注重短小精悍的评论、有趣味有价值的报道内容。他的小言论
写得很有特色,很受读者欢迎。邹韬奋接办《生活》周刊两年间,发行量大增。因时局变化,1929年第5卷起,《生活》周刊渐以重职业教育变为以时事政治为主要内容,开始将“主持正义的舆论”,引导读者关心政治作为刊物的宗旨。
“六刊一报” :《生活》周刊、上海《大众生活》、《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抗战》三日刊、《全民抗战》、《大众生活》(香港版)
范长江: 中国现当代著名记者。1933年下半年开始为《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和《大公报》撰稿,从此开始他的新闻生涯。1935年7月,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开始了西北采写的历程。1936年8月,长江穿行千里戈壁,深入内蒙古西部,考察日寇觊觎这一地区的实况,后来写了通讯《忆西蒙》。 1936年夏,范长江回到天津,成为《大公报》的正式记者。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范长江为了解真相,不惧危险,到了西安。经周恩来引见到延安采访。他于1939年加入共产党,从一个爱国的民主进步记者成为一名自觉为民族和阶级利益而奋斗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
斯诺:美国新闻记者、作家
1928年秋到中国,任职于《密勒氏评论报》和《芝加哥论坛报》。
1930年到1932年,他担任美国 “统一新闻协会”驻远东游历记者、驻北平代表,报道 “一·二八”淞沪抗战,写作《远东前线》一书。
1933年到1935年,在北平任燕京大学新闻系新闻学讲师。在这期间,他热情支持、报道 “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潜心编译出版《活的中国》一书。1936年6月到10月进入陕北红色区域采访活动了4个月。连续发表数十篇陕北访问报道。撰写出版《红星照
耀中国》一书,为了便于在沦陷区和国民党统治区发行,书名改换成较为稳妥的《西行漫记》。
斯诺是进入革命根据地采访的第一个外国记者,《红星照耀中国》的问世,被评价为 “标志着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斯诺本人被推崇为20世纪新闻记者中的 “一代风骚”。
他撰写的《大河彼岸》一书,被称为了解新中国的 “百科全书”。
《中国报学史》: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是 中国新闻史研究开山之作。本书分别就管饱读展示其,外报创始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民国成立以后,报界现状等阶段,全面系统的评价报纸发展的历史,有明确的历史分期和报刊分类,为中国报刊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二、简答题
1、简述国民党的新闻统制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1) 在全国组建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络;以《中央日报》、“中央社”和中央广播电台为核心的全国性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络形成。
2) 控制和利用民营新闻事业
3) 国民党政府颁布的新闻出版法规
4) 设立新闻控制机构,实行新闻出版检查制度
2、简述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特点和意义
3、简述史量才对《申报》的改革。
“九一八”前后,《申报》开始改变先前保守的政治态度和单纯营业性质,转向爱国进步立场,要求抗日和民主,批评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首先,言论态度鲜明,加强政治时事评论;1932年《申报》连发了三篇时评:《剿匪与造匪》、《再论剿匪与造匪》、《三论剿匪与造匪》,态度鲜明地反对内战。
其次,革新副刊《自由谈》,聘青年作家黎烈文任主编,改变长期庸俗的趣味主义编辑方针,主张文艺的进步与近代化。《自由谈》成为反文化 “围剿”的进步文化阵地;
再次,聘请李公朴等主持开展社会文化服务事业,有流通图书馆、新闻函授学校、业余补习学校、妇女补习学校、申报服务部等,团结培养大批青年走向进步,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第四,创办和出版书刊:《申报》月刊,俞颂华主编;发行《申报年鉴》、《中华民国新地图》等。
这一系列改革既服务了社会,又增强了报纸声誉,促进了报纸销路。
蒋介石1934年杀害了史量才,这一事件使人们进一步看清了国民党政权的法西斯面目。
4、论述“韬奋精神”以及邹韬奋的报刊理论
韬奋精神:
韬奋逝世后,毛泽东曾为他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这是对“韬奋精神”的精辟诠释。
报刊理论: 1、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的大目标的工具。
2、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
3、办报刊要有创造精神,造成报刊特有的个性或特色。
4、文风要明显畅快。
5、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性新闻与广告的关系。
6、新闻工作者应有“视事业如生命”的精神、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学。
1937年,韬奋在国民党的监狱中写道:“我在二十年前想要做个新闻记者,在近日要做的还是个新闻记者——不过意识要比二十年前明确些,要在‘新闻记者’这个名词前面,再加上‘永远立于大众立场的’一个形容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