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2023-04-01 来源:易榕旅网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

第一章 走近细胞

1.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2.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原核生物有且仅有核糖体(唯一细胞器)

真核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

原核生物包括蓝(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 3.细胞学说(施莱登、施旺)仅揭示了统一性(结构、功能)

4.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有植物无)→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单细胞生物及属于个体也属于细胞)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5.细胞中的化学元素,分大量元素

微量元素(新铁臂阿童木猛Zn、Fe、B、 Cu、Mo、Mn)基本元素C、H、O、N 最基本元素C

6.细胞与非生物相比,组成元素种类相同含量不同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和差异性。(生物有选择的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物质) 7.细胞内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

蛋白质是以氨基酸(20种必需氨基酸8种婴儿多一种组氨酸非必需氨基酸12种)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生物大分子。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作肽键。

肽键数=脱水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1)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2)多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8. 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蛋白质的盐析是可逆的变性(高温、过酸、过碱、重金属盐离子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注意肽键没有被破坏)是不可逆的

9. 核酸(元素组成C、H、O、N、P)是由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连接而成的长链,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核酸分DNA和RNA两种。DNA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构成,碱基是A、T、G、C。RNA由一条核糖核苷酸链构成,碱基是A、U、G、C。 10. 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元素组成C、H、0

分为单糖(不能水解的糖)、二糖(蔗糖(果+葡)麦芽糖(葡+葡)乳糖(葡+半乳糖))和多糖(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糖)

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 植物体内的储能物质是淀粉

人和动物体内的储能物质是糖原(肝糖原和肌糖原) 纤维素植物细胞壁成分可以被分解但无法被人类分解

1 / 4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1. 脂质(元素组成C、H、O、N、P)分脂肪(元素组成C、H、O)、磷脂(元素组成C、H、O、N、P)和固醇(元素组成C、H、O)等。

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固醇包含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脂的运输。)

12.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C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13.水在细胞的各种化学成分中含量最多。水在细胞中以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形式存在,绝大部分是自由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和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参与化学反应,运输物质。结合水主要以结晶水的形式存在。自由水/结合水越高新陈代谢越快,越低抗逆性越强。

14.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形式存在。(Mg合成叶绿素Fe血红蛋白I甲状腺激素)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维持渗透压、酸碱度。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15.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磷脂双分子层是基本骨架,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决定膜的功能)越多。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点。细胞膜的功能有: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控制作用是相对的);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直接、间接、胞间连丝)。

16.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17.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

18.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9.核糖体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20.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的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21.高尔基体与动物细胞的分泌物和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2.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 23.中心体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24.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25.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6.模型的形式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27.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具有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28.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分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有不动的)是可以运动的。

2 / 4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注:糖蛋白位于细胞膜外侧

29.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被动运输(自由扩散(脂、气、水)、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大分子的运输是胞吞和胞吐。其中需要载体的是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消耗能量的是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30.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除自变量外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31.除了一个因素以,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作对照实验。一般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32.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33.分子从常态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34.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低温0°-4°保存酶)

35.ATP(三磷酸腺苷)分子简式:A-P~P~P。细胞内ATP(含量极低)与ADP相互转化(转化极快)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细胞中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能量的。

36.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分别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上进行,CO2在第二阶段产生,水在第三阶段产生。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酵母菌、乳酸菌等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作发酵。溴麝香草酚蓝鉴定CO2(蓝变绿变黄),重铬酸钾(酸性,浓硫酸)鉴定酒精(橙色变成灰绿色)。

37.色素的提取(研磨过滤法:1、无水乙醇提取色素2、SiO2研磨更加充分3、CaCO3防止叶绿素被破坏)和分离(纸层析法:1、分层原因(胡黄ab)溶解度不同2、宽窄不同(ab黄胡)含量不同)。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极少吸绿),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这些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膜上,光合色素的功能吸收、传递、转换光能。

38.光反应阶段是在类囊体膜上进行的,产物有[H]和ATP。暗反应阶段是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的,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39.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有二氧化碳浓度、水分多少、光照强度、光的成分以及温度的高低等。 第六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40.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效率越低。细胞核的控制的体积是有限的。

41.自然状态下有性生殖的生物从受精卵开始,要经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逐渐发育为成体。细胞的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42.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DNA均复制):有丝分裂、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减数分裂。

43.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减数分裂不具有细胞周期)。

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DNA复制有关蛋白质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和分裂期(前期:两消两现 中期:着丝点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形态稳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后期:着丝点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在纺

3 / 4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锤丝的牵引下向两级运动。末期:两现两消)。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间期。

有丝分裂的意义:保证了亲子代遗传性状的稳定

44. 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制作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解离:盐酸酒精1:1混合

染色:龙胆紫、醋酸洋红、改良苯酚品红溶液 根尖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45. 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细胞分化具有持久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分化的直接原因蛋白质的种类数量不同 根本原因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6.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保持着细胞全能性。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是具有全能性的。

47.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有利清除)坏死(不利清除)

48.癌细胞的特征有: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球形)、表面发生变化(糖蛋白减少,细胞粘附性降低细胞易于扩散)。

49.致癌因子大致分为三类: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癌变是一种多基因累积效应。

4 /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