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磁性金属有机骨架材料Fe3O4@NH2-MIL-53(Al)的制备及对铅的吸附研究

2021-09-01 来源:易榕旅网
第3 5卷,第9期 2 0 1 5年9月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 Vo1.35,No.9,pp2439—2443 September,2015 磁性金属有机骨架材料Fe3O4@NH2一MIL一53(A1)的制备及对 铅的吸附研究 赵方彪。,宋乃忠 ,宁维坤 ,贾 琼h 1.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2.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etal organic framework)是一种新型的有机无机杂化功能材料,因具有大的比 表面积、结构多样性和孔道可调控性,在气体吸附、催化、分离、生物医学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研究合 成了一种新型磁性金属有机骨架材料,首先通过溶剂热法合成纳米四氧化三铁,然后用聚乙烯吡咯烷酮对 四氧化三铁进行表面修饰,并在合成过程中引入氨基,制备得到了氨基功能化的磁性材料Fe3 04@NH。一 MIL-53(A1)。通过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表征手段,考察了Fe3 04@NH2一MIL-53(A1) 的晶体结构和功能基团。结合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研究其对铅的吸附性能。由于FesO @NH 一MIL-53 (A1)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及氨基对铅的配位作用,使磁性吸附剂对铅有较高的吸附能力。讨论了实验条件对 吸附效率的影响,优化了实验操作参数(pH值:6.0,吸附时间:120 rain)。从动力学和热力学角度研究了 Fe304@NH2一MIL-53(A1)对铅的吸附过程,分别通过Langmuir/Freundlich吸附模型和拟一级/拟二级动力 学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通过温度实验,计算了热力学函数,即吉布斯自由能变、焓变、熵变。另外, 用盐酸作为解吸液进行了多次吸附解吸实验,考察了该材料的再生性能,证明Fe304@NHz—MIL-53(A1)可 以实现重复使用。 关键词磁性;金属有机骨架;吸附;铅;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4 ̄.issn.1000—0593(2015)09—2439—05 中图分类号:0657.3 下对样品进行分离预富集,降低了试样与试剂消耗、减少了 引 言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重金属的污染变得越来 越严重。有些重金属能在人体和动植物体内蓄积,从而严重 试样污染、提高了操作效率,这些特性给样品分离提供了有 利的技术手段。磁性粒子本身吸附能力有限、稳定性差、易 团聚,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对磁性粒子进行表面改性。 目前,已有诸多关于磁性粒子改性并用于重金属吸附的报 威胁着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由于生物、环境等样品中重金 属的含量往往很低,即便使用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如原子吸收 光谱法(AAS)、原子荧光光谱法(AF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一 道,如羟基磷灰石[ 、钛酸盐[ 、壳聚糖[ ]、碳材料[ 、 大环化合物[ ]、苯硫脲[ 、沸石㈣等。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通过金属中心离子和有机配 原子发射光谱/质谱法(ICP-AES/MS)等,实现直接测定也 比较困难。因此,在测定前常引人样品预处理步骤。目前, 吸附法由于具有操作简单、速度快、效率高、不使用大量有 机溶剂等优点,被认为是从废水中提取重金属离子的最有效 体配位形成,具有三维的孔结构,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 配位聚合物。MOF是除沸石和碳纳米管之外的又一类重要 的新型多孔材料,在催化、储能和分离中得到了广泛应 用[11-13]。本实验制备了磁性金属有机骨架材料Fe。04@NHz— 方法之一。探寻高效、易得的吸附剂材料已经成为近年来的 研究热点。 MIL-53(A1),结合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研究其对 重金属铅的吸附。考察了实验条件对吸附能力的影响,研究 了Fe304@NHz-MIL-53(A1)吸附铅的动力学、热力学及吸 相对于传统的吸附剂来说,磁性吸附剂在外加磁场作用 收稿日期:2015—04—05.修订日期:2015—06—25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0140101 l l2JC)资助 作者简介:赵方彪,1990年生,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通讯联系人 e-mail:jiaqiong@jlu.edu.cn 2440 附等温线。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第35卷 解吸实验:将吸附有Pb(1I)的吸附剂通过磁铁分离,用 水进行洗涤,之后转移至盛有1O mL 0.1 mol・L HC1的 刻度试管中,置于恒温振荡器上振荡,通过磁铁进行分离, 取上层清液用0.45 m微孔滤膜进行过滤后,通过FAAS测 定Pb(II)浓度。 1实验部分 1.I仪器与试剂 Ultima IV粉末X射线衍射仪(日本理学公司);Thermo Nicolet 670红外光谱仪(美国热电公司);AA-6300C火焰原 2结果与讨论 2.1吸附剂的表征 子吸收光谱仪(日本岛津公司);pH一3SC型酸度计(上海雷磁 仪器厂);KQ2200DB型数控超声清洗器(江苏昆山超声仪器 有限公司);恒温培养振荡器(天津欧诺公司);Milli-Q SP型 x射线衍射(XRD)常用来研究物质的晶体结构。合成的 纯水系统(美国密理博公司)。 乙醇、乙二醇、三氯甲烷(北京化工厂);正己烷、聚乙 二醇、醋酸钠、六水氯化铁、六水氯化铝、硝酸铅、硅酸四丁 酯、聚乙烯吡咯烷酮(阿拉丁公司,上海);氨基对苯二甲酸 (西格玛奥德里奇公司,上海)。实验中所用试剂除特殊说明 外均为分析纯。标准贮备液通过溶解优级纯硝酸铅制得。工 作溶液通过标准贮备液逐步稀释制得,每天新配。 1.2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测定铅的工作条件 波长:283.3 rLn;灯电流:1O mA;狭缝宽:0.7 nrn;点 灯方式:NON-BCK;;乙炔流量:2.0 L・min;空气流量: 15.0 L・min~。 1.3制备Fe3 04@NH2一MIL-53( ) 1.3.1制备Fe3 04 Fes。4的合成参考文献E14],称取1.35 g六水氯化铁, 溶于4O mL乙二醇中,搅拌30 min,形成透明的黄色溶液, 然后加入2.7 g醋酸钠和1 g聚乙二醇,搅拌30 min。将上述 混合液置于5O mL聚四氟乙烯内衬的反应釜中,200℃下反 应9 h,然后冷却至室温,用水和乙醇洗涤,6O℃下烘干。 1.3.2硅烷化Fe3 04 称取0.35 g Fe。04,加入250 mL乙醇、55 mL水,然后 加入l mL浓氨水、l mL硅酸四丁酯。常温下搅拌10 h,制 得硅烷化磁性微球。 1.3.3合成Fe3()4@NH2一MIL-53(A1) 称取0.3 g硅烷化磁性微球,加入100 mL三氯甲烷中。 然后加入溶有1 g聚乙烯吡咯烷酮的40 mL三氯甲烷,搅拌 10 h,用正己烷和水洗涤。加入4O mL水,称取0.439 6 g六 水氯化铝搅拌2 h,接着加入0.375 6 g氨基对苯二甲酸,将 上述混合液置于5O mL反应釜中,150℃反应5 h,冷却至室 温,用水进行洗涤。在60℃烘干,制得Fes 04@NHz—MIL- 53(A1)吸附剂。 1.4吸附解吸实验 吸附实验:称取10 mg Fe304@NH2-MIL-53(A1),加入 10 mL Pb(II)溶液中,置于恒温振荡器上振荡。吸附完成 后,用磁铁进行分离,取上层清液用0.45 m微孔滤膜进行 过滤后,通过FAAS测定Pb(II)浓度,按式(1)计算吸附量 Q一—V(co-c) (1) —m 式中,Q为吸附量(mg・g ),V为Pb(Ⅱ)溶液的体积 (mL),印为Pb(II)的初始浓度(mg・L1),C为Pb(1I)的 平衡浓度(mg・L_1),m为磁性吸附剂的用量(g)。 Fe3 04和Fes04@NH2-MIL-53(AI)的XRD图谱示于图1。 图1n是Fes o4的标准图谱,图16是本工作合成的Fes04的 图谱,可以看出与Fe。04的标准图谱(JCPDS no.19—0629) 完全对应一致,没有杂峰的存在,表明合成了纯的Fe304。 图1c是Fe3 04@NH2一MIL-53(A1)的衍射峰,与图16对比, 可以看出在1O.36。,15.17。,16.97。,26.71o出现衍射峰,这 些衍射峰与NH2一MIL.53(A1)的衍射峰吻合[1 。这表明成功 制备了Fe3 O4@NH2一MIL-53(A1)。 图2为Fe3 04@NH2一MIL-53(A1)和Fe3()4的红外光谱 图。在图2口中,576 cm 的峰是Fe—O的特征吸收峰。在图 26中,3 383 cm 和1 560 cm- 是氨基的吸收峰,1扫|sau菪H  024 cm 为S卜0的吸收峰,表明合成的吸附材料具有氨基功能 基团。 l一^^. ^. . h-_:_ 1._.-一L,.-’.fL一 L..乙JL』 .. ( .  I. I .I I . 40 60 80 2 。) Fig.1 XRD patterns of(口)standard Fe304,(6)prepared 04,and(c) 04@NIt2-MIL-53(A1) 4 000 3 500 3 000 2 500 2 000 l 500 1 000 500 Wave numer/cm" Fig.2 FFIR spectra of(n) 04 and (6)Fe3O4@NH ̄-MIL-53(AI) 第9期 2.2 pH值的影响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p口 。= 口岛0I1aj0sD《 2441 对_口 3J ll0 口.10s拟一级动力学方程如式(2) lg(qo—qt)=lgq 一 f (2) 分别移取所需浓度的Pb(Ⅱ)溶液于刻度试管中,用 HNOa和NaOH溶液调至所需pH值,Pb(Ⅱ)的初始浓度为 10 mg・L一。加入10 mg Fe3 04@NH2一MIL-53(A1)吸附剂, 式中q 和口 分别表示在时间t时和吸附平衡时的吸附量, 在273.15 K振荡2 h,FAAS测定Pb(1I)浓度。结果示于图 3。在低pH值时,吸附剂对Pb(1I)的吸附能力较弱;随着 pH值的增大,吸附能力逐渐增强;在pH值大于6.0时接近 单位是rag・g~,意 表示拟一级动力学常数,单位是rain~。 走 和 的值分别由lg(q --q )对t作图所得直线的斜率和截 距计算得到。 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如式(3) 平衡。这是由于吸附剂含有氨基,在低pH值时被氢离子质 子化,导致对Pb(Ⅱ)的吸附能力比较弱。随着pH值的增 大,氨基的配位作用逐渐增强。但是,当pH值过高时,Pb 上一土+ £ qt 是2g 。g (3) … (II)倾向于沉淀,不利于吸附[1 。因此选择pH值为6.0。 1o0 8O 60 40 20 2.3吸附时间的影响 在固定Pb(1I)溶液的初始浓度、pH值及溶液体积的实 验条件下,考察了吸附时间对吸附效率的影响。如图4所示, 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吸附效率先增强,当吸附时间为120 arin时,吸附基本达到平衡。这是由于在吸附开始时,吸附 剂具有较大的孔隙和较多的氨基,随着时间的延长,孔隙已 被金属离子占据,而氨基与铅配位达到饱和,因此吸附效率 不再发生明显的变化。 0 40 8O l20 16O 200 Time/arin Fig.4 Effect of contact time on the adsorption of Pb(Ⅱ) 2.4吸附动力学 为研究影响吸附的速控步骤和吸附过程的动力学规律, 分别通过拟一级动力学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动力学数 据进行拟合。 式中是z表示拟二级动力学常数,单位是g・mg_1・min, 愚z值由t/q 对t作图所得直线的截距中得到。 拟一级和拟二级动力学方程的结果如图5和图6所示。 结果表明, 04@NH2-MIL-53(A1)吸附Pb(Ⅱ)的过程可 以通过拟二级动力学模型更好地拟合,说明吸附速率易受初 始浓度影响,主要为化学吸附。 一..∞宦如q!III一_ 1.O0 加 m 5 O.5O 0 5O 100 15O 200 Time/min Fig.5 Pseudo-first-order kinetics plots for the adsorption of Pb(Ⅱ)ontoFe304@NH2一MIL-53(A1) O 5O 1OO l5O 200 Time/arin Fi导6 kinetisc plots for the adsorption of Pb(Ⅱ)onto Fe304@NH2-MI ̄53(AI) 2.5吸附等温线模型 吸附模型被用来分析吸附量和吸附浓度的关系,最常用 的吸附模型为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其线性形式如 下: Langmuir线性模型 垒:— +旦 (4) O 2442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其中K和n属于经验常数,c 和q 同式(4)。 第35卷 [其中c。和q 分别为平衡浓度和吸附量(mg・g ),q 为单 分子层的最大吸附量(mg・g1),b是Langmuir常数(L・ mg一 )。 将吸附数据用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分别拟 合,得到的b,K, ,R 示于表1。比较两种模型可以看出, Langmuir方程的线性相关系数R 更大,因此,吸附过程更 ]Freundlich线性模型 log(q ):1。g(Ce)+l。gK (5) 加符合Langmuir模型。 Table 1 Parameters of the Langmuir and Freundlich isotherms for Pb(Ⅱ)adsorption 2.6吸附热力学 三铁进行表面修饰,既分散了硅烷化磁球,又能通过聚乙烯 吡咯烷酮中的e—O键和Al的中心离子配位,且与MOF 中的有机配体存在疏水作用,从而使合成的磁性吸附剂具有 (6) (7) (8) 热力学参数——吉布斯自由能变(△G)、焓变(△H)和熵 变(△S)的值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得到 Kd一盟 f 较高的稳定性 ” 。 Table 2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cycles for Pb(Ⅱ) AG一一RTlnKd lnKa一 一 式中R(8.314 J・tool ・K )为理想气体常数,丁为热力 学温度(K),Kd为热力学平衡常数,△H和AS的值可以由 lnKa对l/丁作图所得直线的斜率和截距计算得到。当温度 为293.15 K时,AG,△H,AS分别为一4.88 kJ・mol~, 10.4O kJ・tool胛。,57.21 J・tool ・K一。△G<O,说明吸附 3结论 过程可以自发进行;△H>0,说明吸附过程为吸热反应,温 度升高有利于吸附过程的进行;AS>0,说明吸附过程是熵 增大的过程。 2.7 Fea 04@NI-I2一MIL-53{AI)吸附剂的再生性能 合成了FeaO @NH2一MIL-53(A1)磁性复合材料,通过 XRD和FTIR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该材料对Pb(1I)的吸 附性能。pH值的考察实验表明,在较低的pH时,吸附剂具 吸附材料能否重复利用是衡量其优良与否的一个重要参 数,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采用静态吸附法,将Fes()4@ NH。一MI 53(A1)做为吸附剂,0。1 tool・L HC1溶液做为 解吸剂,对10 mg・L1 Pb(II)进行连续三次吸附解吸实验, 有较低的效率,当pH 6.0时,吸附效率达到最大。吸附时间 的考察实验表明,120 min之后吸附效率基本没有变化。吸 附等温线实验表明吸附过程符合Langmiur吸附模型,最大 吸附量达到62.8 mg・g。动力学实验研究证明吸附过程 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重复使用三次,Fea04@NHz— MI 53(A1)对Pb(1I)的吸附能力无明显变化,解吸效率保 持在85 以上,说明该吸附剂具有较好的再生性能,可实现 重复使用。在吸附剂制备过程中用聚乙烯吡咯烷酮对四氧化 References 符合拟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吸附主要为化学吸附。通过热 力学的研究,证明合成的磁性吸附剂对Pb(11)的吸附是吸 热过程,且自发进行。对该材料进行了再生性能的考察,表 明Fe。()4@NH2-MIL-53(A1)可以实现重复使用。 Cui I ,Wang Y,Hu L,et a1.RSC Advances,2015,5:9759. Feng Y,Gong J L,Zeng G M,et a1.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10,162:487. Zhang I ,Wang X,Chen H,et a1.Clean-Sol1 Air Water,2014,42:947. Zhu Y,Hu J,Wang 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2,221:155. Yang G,Tang L,Lei X,et a1.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14,292:710. Fan L,Luo C,Sun M,et a1.Colloids and Surfaces B-Biointerfaces,2013,103:523. Ye J J,Liu SX,TianMM,et a1.Talanta,2014,118:231. Tian M M,Chen D X,Sun Y L,et a1.RSC Advances,2013,3:22111. Beyki M H,Shemirani F.RSC Advances,2015,5:22224. Wang S,Wang K,Dai C,et a1.Chemica1 Engineering Journal,2015,262:897. Sohrabi M R,Matbouie Z,Asgharinezhad A A,et a1.Microchimica Acta,2013,180:589. Taghizadeh M,Asgharinezhad A A,Pooladi M,et a1.Microchimica Acta,2013,180:1073 Zhang T,Zhang X,Yan X,et a1.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13,228:398. 第9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443 Deng H,Li X L,Peng Q,et a1.Angewandte Chemic-International Edition,2005,44:2782. Chen J,Liu R,Guo Y,et a1.ACS Catalysis,2015,5:722. Wang J,Zheng S,Shao Y,et a1.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2010,349:293. Lu G,Li S,Guo Z,et a1.Nature Chemistry,2012,4:310. Qian X,Zhong Z,Yadian B,et a1.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2014,39:14496 Synthesis of Magnetic Metal Organic Framework Fe3 O4@NH2-MIL-53 (AI)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 to the Adsorption of Lead ZHAO Fang-biao ,SONG Nai-zhong ,NING Wei—kun2,JIA Qiong 1.College of Chemistry,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 2.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2,China Abstract Metal organic framework,a novel class of organic inorganic hybrid functional materials,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s of gas adsorption,catalysis,separation,and biological medicine due to its 1arge specific surface area,diverse structural, and adjustable channe1.In this work,a new amine functionalized magnetic metal-organic framework materia1 was synthesized. Nano—Fes04 was prepared by a solvothermal method,after which polyvinyl pyrrolidone was employed to modify Fe304.Finally, amino groups were introduced to prepare Fes04@NH2一MIL_53(AI).The cryst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groups of the material were characterized by means of X-ray diffraction(XRD)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ry(FT IR).Combined with flam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FAAS),the adsorption of lead by the magnetic adsorbent was investigated.The magnetic adsorbent possesses high adsorption capacity because of the large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Fe3 04@NH2一MIL_53(A1)and the coor- dination between amino group and lead.Experimental conditions affecting the adsorption percentage were discussed and the aN— perimental operation parameters were optimized(pH value of 6.0 and adsorption time of 120 min).Kinetics and thermodynamics studies were conducted for the adsorption process.Langmuir/Freundlich and pseudo first-order/pseudo-second-order models were applied to analyze the experimental data.Thermodynamic functions,i.e.,changes of Gibbs energy,entropy,and enthal- PY,were calculated from temperature experiments.In addition,the regeneration of the adsorbent was considered with hydro— chloric acid as the desorption solution.Several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illustrating that the Fe3 04@NH2一MIL_53(A1)adsorbent can be used repeatedly. Keywords Magnetic;Metal—organic framework;Adsorption;Lead ion;Flam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Received Apr.5,2015;accepted Jun.25,2015) *Corresponding author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