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司马迁
司马迁是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又跟着汉武帝到各地出巡,见识多广,也便开始着手写《史记》这一历史着作。直到他为李陵辩护之后,得罪了汉武帝,遭受到腐刑的惩罚。但为了完成《史记》,忍辱偷生。他所受的挫折,所承受的痛苦之巨大是今人难以想象的,当时他也曾想到了死。生死的抉择,他毅然选择了生,从此他提起笔树立了忠臣义士的形象,造出了一个毅然耸立的人生。终于一部3000年的通史《史记》得以着成。
历史总爱蒙着面纱,等待被那些见微知着的人揭开。美好与丑陋,阴谋与背叛,忠诚与奸淫,在他笔下倾泻开来,仿佛上演着一出一出的独角戏。而他笔下的古人,也是真正的人,是历史舞台上的戏子。他们人生的血泪和欢颜,却因司马迁而能够留在泛黄的书页间,然后,两千年过去,他们的戏,依旧可以被我们观看,并且由衷感慨。在那个繁华而苍凉的年代,他以一颗历尽劫难却仍鲜活丰盛的赤子之心,一笔一画的描刻历史,为它染上同自己一样的纯蓝。因为司马迁也明
白自己也将是历史中的一员,在他为他人写好剧本后,睡去了,永远的睡去了。
使我感到好奇的是,他那种是怎样的意志,竟能让他在痛苦的边缘奋不顾身。那是坚韧不拔的意志,他正是靠着这样的信念,才留下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豪言壮语,才成就了《史记》这样的鸿篇巨制,才铸就了流芳百世的辉煌。我不禁长吁一声,如果是我,怕是没有这份坚强。刚上了他写的一篇《报任安书》,我才明白这样一个史官的难处。司马迁用千回百转之笔,表达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愤激不平之气和曲肠九回之情。不同的选择,在我看来,有的时候活着比死去更难能可贵。在艰难的命运面前,个人的抗争也许软弱,但由此而彰显的精神与刚毅,再渺小也是永恒。
司马迁,这个悲情英雄的执着,让人记住的不仅是历史,也让人记住了这本史家绝唱的背后,那个曾受腐刑的司马迁,那个经历坎坷人生,却拥有钢铁般意志的司马迁……一个人,无论在碰到多大的打击与挫折,只有精神不倒,所有都能够持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