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网众传播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对社会责任的影响

2021-06-22 来源:易榕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网众传播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对社会责任的影响

作者:薛小东

来源:《学理论·下》2016年第04期

摘 要:首先阐述了新媒体环境下,网众传播时代的到来,网众传播时代的时代特征、大学生媒介素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以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分析为基础,发现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指出从社会的责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学校的社会责任入手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

关键词:网众传播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4-0253-02

李克强同志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伴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网众传播已经到来。网众传播时代的到来使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扩大了,也使以往的交往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它诸多优势的背后却隐藏着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潘多拉魔盒”。网众传播时代下也凸显了传媒暴力问题,大学生这一对象往往把看到的暴力刺激转化为自己的意识,从而发生问题时不自觉地由这种错误意识支配行为,造成更严重的后果。网众传播很显著的特征就是快速、便捷,而这种传播特点使得我们所接受到的信息变得不那么严谨。传统媒体发布信息需要一定的时间,在采集、编辑、整理信息的过程中,传播者还能进行多次的思考和鉴别,这使得发布的信息更严谨。而新媒体环境下,网众传播发布信息相较于传统媒体来说,更快速、便捷。这就可能导致,传播者获得一条信息后,不经考证就将他发布出去,一定程度上使得一些虚假的、不良的信息泛滥于网络。所以说,就现在的传播环境来看,提高人们,特别是大学生,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因此,如何使媒体素养教育走进大学课堂,如何培养信息时代大学生的媒体批判能力、媒体观察能力、媒体监督能力等,如何使大学生群体成为具有批判性的、理性的、智慧的媒体消费者,如何指导帮助大学生借助媒体进行高效学习等问题,加强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进一步研究,拿出行之有效的培养策略则能够有效地指导当前高校对于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方向,并且能够敦促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不断地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实效性。 一、网众传播时代的时代特征

随着网络媒体的出现,受众中又加入了一个新的成员:“网民”,又有人称之为“网众”。网众传播”指的是由“网众”发起和参与,由“社会性媒体”中介的传播模式、现象与行为。“网众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播”指的是由“网众”发起和参与,由“社会性媒体”中介的传播模式、现象与行为。与传统的大众媒体相比,网众传播的媒介被称为“新媒体”,包括手机媒体、博客、微博等移动媒体。网众传播时代主要有以下几种时代特征:一是人人都是传播者。网众传播时代实现了以个人传播为主,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二是海量信息传播。自媒体时代也推动网众时代的到来,传播手段的改进,传播方式的革新使得信息呈现出了爆炸式的增长。三是传播自由化。网众传播时代下,网民主要有媒介搜集、获取、了解各种信息和意见的自由、以某种方式或形式将所见所闻所思形之于外的自由、传播某种信息和意见的自由等权利。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内涵构建

媒介素养的内涵包含了媒介知识、媒介能力和媒介道德三项内容。媒体素养教育的核心主要在于培养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认知能力、对网络信息的解读和评估能力、对网络信息的创造和传播能力、利用网络媒介信息来发展和完善自我的能力等四个方面。媒介素养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的内涵:第一个层面是个人能够意识到媒介对信息获得的重要,可以合理地分配和选择使用媒介的时间;第二个层面是掌握具体的、批判性的媒介使用能力,学会分析和质疑传媒的架构和信息;第三个层面是能够深入到传媒表层框架之内,进一步挖掘媒介信息之所以被生产出来的原因。

三、新媒体时期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现状分析及培养的价值诉求 (一)新媒体阅读的不安全性

新媒体阅读是依赖于网络而生存的,而网络促使了信息爆炸,造成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有些人往往利用网络这一途径,发表不实言论。大学生又恰恰处于思想尚未成熟的时候,不利于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在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进行阅读时,各色信息充斥其间,对于一些分辨力差、自控能力不强的大学生,往往会被有心人利用,酿成大错。 (二)新媒体阅读内容的无序性

由于网络信息的爆炸,各类信息充斥其间,而一个整合好的阅读平台又还没有出现,大学生往往在进行新媒体阅读时,花在搜索信息上的时间往往会大于阅读的时间。甚至在大学生进行信息检索时会被网络上丰富多彩的资讯所吸引,出现阅读时注意力不集中,阅读效率低等现象。有些大学生还喜欢“多任务”的阅读方式,例如边听歌边阅读,但是这样一种学习方式只是浏览性阅读,带有了一定的消遣性和娱乐性,不利于研究型的学习。 (三)新媒体阅读限制大学生的思维

在《浅薄》一书中,尼古拉斯·卡尔提道,“在网络中搜索时,我们没办法看到森林,甚至连树都看不到,我们看到的是树枝或书业,所以我们该如何抵抗这种碎片化带给我们的浅薄呢?”传统的阅读模式让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理解,但是新媒体繁杂的信息让大学生往往只看到了事物的表象,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久而久之,造成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丧失创造力。易于获取的信息,也让大学生在利用完这些信息后就弃之不顾,难以将这些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大学生的学习。李克强总理提到的”全民阅读”其实也是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很好的方式。合理地运用媒介获取和传播知识,将是我们大学生在网众时代最需要学习的。

四、大学生媒介素养与社会公共责任

*指出,公共安全无处不在。维护公共安全,必须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入手,推进思路理念、方法手段、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一)社会的责任

社会作为媒介的主场,需要尽到责任,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加强对网络、手机短信、社交媒体相关管理监督,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减少那些缺乏人文关怀精神,对弱势群众和底层人群偏见、歧视的报道,由此最大限度上降低报道对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新媒体传播方式多样,传播环境相对自由,给受众提供了海量信心,其中不乏不当信息、虚假信息。这就需要广播电视人员媒介素养的不断提高,加强德育教育,提高广电人员的社会责任,加强专业培训,提升广电人员专业素养。尤其是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来说,更会影响到他们的是非判断。所以社会负责的传播者要强化自身的传媒职业精神,按新闻职业道德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对新闻事件做出客观公正准确真实的报道。 (二)大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个体公民都是媒介公民。大学生更是社会新的一代,社会的后阶队,更应该主动担负起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社会责任。作为既是受众,也可能是传者的媒介公民,应从两方面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首先,作为媒介传播中的消费者,应能够理性辨别信息真伪,正确理解分析,提出批判意见,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完善精神和道德修养。作为一个理性的媒介公民,一定要善于正确分析所接触到的媒介信息,辨其真伪,不盲从,理性思考,能够对各种不同的信息发表自己的公正的评价,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学会自觉抵制媒介中的非法、庸俗、暴力等低俗信息,使得这些不良信息在媒介中,能够少一次被接受的机会,从自身做起,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 (三)学校的社会责任感

1.构建新型数字化图书馆,完善教学软件资源,构建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的平台,使之成为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重要场所。学校要不断增加图书馆的资源存储量,在储藏传统书籍类资源的同时,要不断增加高品质的媒介资源。多媒体阅览室要做到集电子媒介检索、光盘检索和互联网资源检索于一体,为读者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要不断提高图书馆网络系统及服务系统,选择优质的技术产品才能更好地满足媒介存储和媒介交换的需要,保证图书馆的顺畅运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这一门课程。将媒介素养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既是新媒体时代高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之举。一方面可将其纳入形式政策课程范畴,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来增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意识和能力。

3.建设先进校园文化,重视网络道德。学校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推动形成文明的校园风气,熏陶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要积极宣传学校各种各样的有关媒介素养的文化活动,让学生知道并能够参与到这些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媒介意识和媒介实践能力。要通过组织大学生参与文明修身承诺、文明上网等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自律能力,强化网络责任感,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媒介道德实践水平。

大学生提高媒介素养的教育建设工作,需要意识到的是,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环境不是仅仅局限在大学校园内的,社会有义务为大家创造一个健康绿色的学习环境。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大学生作为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他们的素质教育关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1]田维义.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J].现代传播,2004(6).

[2]吴鹏泽,杜世友.中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1). [3]宫淑红,张洁.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4]詹姆斯·波特.媒介素养第四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5]常正霞.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