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姓渊源\\图腾与早期流布考
作者:卢鹰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1年第04期
【摘 要】 本文探析中华百家姓中的董姓源流及变迁。董姓主要源流有皇帝后裔、晋国史官、少数民族三说;以龙为图腾;以济阴、陇西为郡望;在先秦时期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在秦汉时期散布于今西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南等地区。 【关键词】 董姓;源流;图腾;郡望;流布
在当代中国姓氏人口中排名第29位的董姓一族起源于远古时代,相传为黄帝的直系后裔,以龙为部族图腾,以今山东定陶、甘肃陇西为郡望,在中国古代薪火相传,名人辈出,创造了颇为辉煌的姓氏文化。 一、董姓渊源 1、源自黄帝
中华万姓有别,但若追根溯源,可以说都是出自于共同的祖先炎黄二帝。董姓一族相传就是黄帝的直系后裔。据史籍记载,黄帝有子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其中有一支为己姓。到了帝舜时代,己姓中有飂叔安,生子董父。董父好养龙,蓄集了许多龙为帝舜服务,受到帝舜的嘉奖,封于川(今山东定陶县境),并因其名赐姓董。从此,董姓作为中华姓氏之一正式产生。而后世各地董姓人氏皆奉董父为他们的始祖。
还有一种说法是董氏出自于十二姓中的姬姓,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颛顼的后裔。飂叔安为颛顼裔孙,因受封于飂(今湖北襄阳一带),故世称飂叔安。飂叔安的儿子董父以养龙事帝舜,受封于川,并赐姓董,子孙遂以为氏。由于帝颛顼之后最赫赫有名者为祝融氏,因之古代一些姓氏学专著将董姓归入祝融八姓之列,其排列顺序为羋、董、彭、郐、妘、己、秃、曹,董姓位居第二位。
我们姑且不论董姓是远古时代的己姓分支还是姬姓分支,这两种说法中起码有三点是共同的:其一,董姓乃黄帝的直系后裔;其二,董姓的开山始祖是帝舜时代好养龙的董父;其三,董父的封地川位于今山东省定陶县境,即今山东定陶县是董姓一族的发祥地。
从史记记载中我们也知晓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董氏之得姓固然出于帝舜之所赐,但帝舜赐姓的依据是其始祖董父的名字,这在中华百家姓起源分类中应属于以名为氏或以字为氏的一种类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源自晋国史官
当历史发展到西周时代,董姓一族又增添一股新源流。据《左转》杜预注云:西周大夫辛有的第二个儿子在晋国为太史,“俱董督晋典”,因以为董氏,号称“千秋良史”的董狐就是他的后代。按《尔雅•释沽》的解释,“董督”二字的本意就是守或正,也就是负责和管理之意。“董督晋典”就是负责和管理晋国的史书典籍。因为当时的各级官职都实行世袭制,大夫辛有二子的后代世世相袭为晋国的太史,“董督晋典”。久而久之,他们就以职为姓,成为董氏了。这一支董姓家族在原晋国境内遗留下来的足迹印痕较多。如春秋时代今山西省闻喜县境内有一地方名为“董泽”,东汉时称作“董池陂”;战国时代魏国城邑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南)境内有一地方名叫“董亭”。董泽、董亭、董池陂这些地名的存在也引起了古代一些史学家的误解,认为这支董姓的缘起属于以邑为氏或以地名为氏的类型。实际上则是先有以职业为氏的董姓后,才有了这些与“董”字相关联的地名。这些地名恰恰是在晋国世为太史的董氏家族当年遗留下来的生活居留印迹。 3、源自少数民族
古代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有董姓者,构成了董姓人氏的第三个来源,但其中也有个别望文生义的错讹之处。如有人依据《汉书•景武昭宣元功臣表》中记载汉武帝时有散侯董舍吾(古今一些姓氏学专著误书为董金吾)以匈奴都尉降,便认定汉时的匈奴族就有董姓者。其实匈奴族未必就有董姓,这位匈奴都尉董舍吾与同时代降汉的原匈奴东胡王卢宅之、匈奴相国赵信一样,都是中原汉族流落匈奴后又归降汉朝的。
据《姓急就篇•上》记载:“汉牂牁大姓有董氏”,在东汉初年公孙述割据巴蜀时保境为汉。又据《新唐书•南蛮传》记载:“松外蛮……凡数十姓,赵、杨、李、董为贵族,皆擅山川,不能相君长。”汉代的牂牁郡辖境相当于今贵州省大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和云南省东部。唐时的“松外蛮”指居住在松州(治所在今四川省松潘县)辖境周边的一些少数民族。可见汉唐时期生活在今川、黔、滇三省境内的少数民族中有董姓者,且为大姓贵族。
综上所述,董姓来源有三支:一支产生于帝舜时代,为黄帝的直系后裔,此为主要源流;一支产生于西周时代的封国晋国,是大夫辛有的后裔,为次要源流;一支出自于居住在大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亦为次要源流。但不管其源流多么复杂,今天的中华各地董姓人氏皆以帝舜时代的董父为他们的开宗立姓始祖。 二、龙为图腾
1、祖先董父以驯龙为业
当今中国社会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龙乃中华民族的传统标志和精神图腾,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其实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龙的形象一直为专制皇权所垄断,成为皇室贵族的独有象征,只有帝王才能自称“真龙天子”,只有帝王子孙才有资格被称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龙子龙孙”。一般平民百姓不仅与龙无缘,而且世世代代被龙的形象和权威压得喘不过起来,如果有胆敢触犯“龙威”或自称为“龙”、“龙子龙孙”的话,就会被定上“谋反叛逆”的罪名而招致杀身之祸。
在文明初始的英雄时代,龙并不具有如此专横的形象和权威,它只是作为一种传说中的神灵动物,与熊、豹、虎、鹿等其他普通动物一样,被一些氏族或部落推崇为自己的图腾。历史上除古越民族以龙为图腾外,在中华百家姓中,董姓是最早以龙为图腾和族徽的部族。 如上所述,传说中董姓始祖董父以驯龙为业,“龙多归之”,被帝舜赐姓董,并有了一个特别的名号“豢龙氏”。这实际上也就是说董父统率一支以龙为图腾的人数众多的部族成员为帝舜服务,不但获得了以名为姓的崇高荣誉,而且其图腾也得到了最高统治者帝舜的认可,并有了类似后世族徽性质的“豢龙氏”这一特殊名号。这种部族名号、姓氏的由来与其所尊奉的图腾密切相关的例子,在中华百家姓起源中还有很多。譬如与董父同时代的伯益,其部族以“玄鸟”即燕子为图腾,以驯服鸟兽为职业服务于帝舜,被帝舜赐姓嬴氏,其后裔就是后来削平六国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嬴政。“玄鸟”即燕子,属伯益所统辖的鸟兽类,作为嬴姓始祖,伯益名字中的“益”字与得姓“嬴”字,据现代秦史研究专家考证即为燕子的鸣叫声,同样与部族图腾紧密相连。
2、以龙为族徽,“出于蛇而优于蛇”
尽管传说中张牙舞爪的龙有着喜水、飞天、威武、灵异等多种禀性和神幻百端的诸般变化,但其形状却以蟒蛇之身最为常见,说明龙是由蛇脱胎变化而来的一种神灵动物。董姓部族龙图腾的形成亦与蛇有着极为深厚的渊源。上文已经提到,董姓是黄帝子孙中己姓的分支。据金文专家考证,“己”字本身就是一条身躯蜿蜒曲折的长蛇形状,说明己姓部族以蛇为图腾,并将这一图腾鲜明地标识在自己的姓氏名号上。龙即神秘化、夸张化的蛇,董姓以龙为图腾,不仅形象地体现了本部族源于己姓的本质,而且富有创造性地展示了本部族“龙出于蛇而优于蛇”的精神风貌。
当一个部族、姓氏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后,并非从此以后就固守营垒,一成不变,而是又经历了一系列裂变分化与重新组合的过程。中华民族是一个由多民族、多姓氏组成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就好像一棵参天大树一样,向下盘结着硕大的根基,根基又蔓延出许许多多的根须;向上伸张着粗壮的枝干,枝干又衍生出繁荣茂盛的枝叶。以龙为图腾的董姓之起源与发展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它上承以蛇为图腾的己姓,下启以龙为姓氏的龙姓,在中华百家姓中又增加了一位新成员。宋人章定编撰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中谈到龙姓的起源时说:“又,董父,己姓,赐姓豢龙氏”。可见龙姓是从以董父为始祖的董姓部族分化出来的一支,干脆以图腾为姓氏,形成了龙姓部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其政治制度仍保留着远古时代部落部族的遗风遗俗,其文字虽已走向成熟但仍保留着浓厚的原始绘画特点。古文字学家从发现的商代青铜器物铭文中考证出来了许多象形文字,这些象形文字大多是动物形象,如鸟、鱼、龙、马、凤、熊等。据认定这些象形文字就是古代的“族徽”,即氏族或家族的标志。其字形显然是由图腾演化而来,刻在贵重的青铜器上以表示家族拥有权。在这些“族徽”里,我们已经明确知道的鸟是商人和秦人的图腾,而凤为周人的图腾,熊为黄帝和楚人的图腾,而龙即是董姓人氏的图腾。在当时并非所有的部族或家族都具有标识“族徽”的资格,只有那些贵族才能享有此项特权。由此可知,以龙为图腾的董姓部族在商代政治生活中其身份和地位都是比较高贵的。 三、先秦和秦汉时期董姓流布 1、先秦时期董姓流布
(1) 初居定陶。按《姓氏寻源》的记载,董姓的郡望为陇西、济阴。实则济阴在前,陇西在后,前者代表着董姓的发源地,后者代表着发展成为名门望族的地方。世泽与家声相结合,鲜明地体现了董姓播迁演变的历史轨迹。
帝舜时代董姓始祖董父的封地川在今山东省定陶县境,这里从西汉初年开始即为济阴郡治所。定陶在先前时期称为陶,位于济水之南,地势低平坦荡,水陆交通便利,农业经济发达,有“天下之中”的美誉,在春秋战国时代为东方一大经济都会。秦汉时期始更名为定陶,并成为济阴郡的治所。董父及其子孙就生活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奠定了后世董姓枝繁叶茂的最初根基。
优越的地理环境与发达的农业经济使远古时代的定陶成为帝颛顼之后裔活动最为集中的地方,所谓“祝融八姓”中的大多数姓氏都起源于此地。如名列“八姓”之末位的曹氏始祖一为帝颛顼玄孙陆终第五子,一为周文王第十三子振铎,皆源于定陶或距离定陶较近的地方,并与董姓有较为亲近的血缘关系。
史载董姓起源于定陶之后不久内部就分化为两支,一号豢龙氏,一号夷氏,两氏由于血脉相连,自然被其他姓氏视为同一体系。当夏王朝建立时,使用武力统一了全国,其中活动于东方的各个部族是其重点打击和征服的对象。董姓部族与以伯益为始祖的嬴姓部族一样,受到的打击最为沉重。《国语•郑语》记载史伯对郑桓公说:“董姓夷、豢龙,则夏灭之。”居于定陶的董姓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时因政治立场的分歧受到打击削弱是事实,但被完全消灭则未必为真,极有可能是被撤掉了封邑,全体族人被强制迁徙到其他地方,这种“亡其国而徙其民”的做法在夏、商、周三代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这也是董姓部族发展演变史第一次大规模的被动迁徙,从此董姓离开祖居地定陶,流散于全国各地。商族崛起并灭掉夏王朝之后,董姓又似乎出现了一些重新振兴并成为贵族的历史迹象。在商代考古发掘中董姓的传统图腾—“龙”作为“族徽”的被发现就透射出了这一方面的信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晋国史官。西周时代在晋国世代为史官的董氏是董姓部族中一支新的源流。西周大夫辛有的第二个儿子史佚其名,与孙子伯鼕在晋国为太史,“董督晋典”,此后便以董为姓。晋国原为周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国,其范围大致包括今山西省西南部,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西)。太史一职在中央相当于朝廷的秘书长,在封国相当于诸侯的秘书处长官,总管拟制行文、册命卿大夫、记载史事、保管图籍典册、组织祭祀等重要公务,地位显赫,实行世袭制,且有许多下属官员。总之,在晋国世为太史的董氏是卿大夫一级的世袭贵族,门庭高贵,声誉甚隆,以致后世仍流传着“晋有董史”的说法。
在政治舞台风雷激荡、经济体制变革剧烈、军事征战连年不休的春秋争霸时代,作为中原大国的晋国曾西击强秦,南征雄楚,一度取得了霸主地位,但由于后来国内六卿坐大,动乱不已,很快又衰落下去。世为晋国史官的董氏的政治地位与作用也在不断地下降沉落,因之对社会的激烈动荡变革似乎不太适应,对“乱臣贼子”欺君罔上、毁坏礼乐、枉杀无辜的举动时感激愤,仍然固守传统史官的职业道德和礼仪规范,秉笔直书,不为尊者讳和强者讳,出现了董狐这样一位赢得孔子赞誉和后世推崇为“千秋良史”的历史人物。董狐之后的董氏家族地位更是一落千丈,往往依附于一些新兴的豪门权贵,但却往往成为他们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如董叔在权臣栾盈与范宣子的激烈争斗中,被范宣子视为栾盈之党同朝中十臣一道问斩;依附于权臣赵氏的董安于遭人谗言构害而被迫自杀。降至战国,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太史董氏便从政治舞台上彻底消失了,族人一部分散居于三晋之间,一部分向东迁徙进入燕、赵两国境内,一部分向西转移进入秦国境内。
作为西周至春秋时代晋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董姓家族,在今山西省境内留下的遗迹甚多。如前文提到的“董泽”、“董池陂”、“董亭”等。董泽(东汉时称作董池陂)所在地闻喜县、“董亭”所在地万荣县均位于今山西省西南部,与史籍记载相吻合,如实地反映了董氏在原晋国统治中心地带起根立姓的历史。另外,今山西境内南部有董封、中部有董村、北部有董半川等地名,是否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的董姓族人在今山西省境内由南向北的移徙过程,尚待进一步考察研究。
2、秦汉时期董姓流布
(1)陇西望族。秦与西汉时期,董姓的播迁与演变呈现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姿态,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但以黄河流域为主,出现了一些豪门贵族,如东海董氏、陇西董氏、广川董氏、匈奴董氏、云阳董氏等,其中以陇西董氏为望族巨宗。
陇西董氏源出于秦朝末年西楚霸王项羽所封的董翳。董翳原是秦军都尉,其先祖极有可能是晋国董氏的后裔,在战国时期由三晋移入秦国。巨鹿大战后,董翳因规劝秦军统帅章邯投降项羽有功,在垓下分封时被项羽封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今陕西省延安市),成为“三秦王”之一。当汉中王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偷袭关中并包围雍王章邯,拉开楚汉战争序幕时,翟王董翳与塞王司马欣一起投降了刘邦,并主动取消王号。大约在汉文帝至汉景帝时期,董翳的裔孙率领全体族人迁徙至陇西郡居住,为陇西董氏开基立宗,遂成当地一大望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秦时的上郡辖境相当于今陕西省北部和内蒙古乌审旗,汉时的陇西郡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水市东部地区,治所在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南)。两郡距离虽近但不接壤,为什么董翳曾为“陕北王”而其后裔子孙却要向陇西迁徙呢?个中原因尚难清楚,但推断起来极有可能与董翳的“翟王”封号有关。在古代“翟”通“狄”,特指秦时活动于西北高原的一支少数部族—狄戎。狄戎为陇西四戎之一,其居住地就是今甘肃临洮县一带。董翳既被封为“狄戎之王”,在楚为秦之降将,在汉又为楚之降将时,当然受不到西汉统治者的重用,降汉之后即从史书上消失了踪迹,其后裔也忍受不了这种冷落,便跟着散落于陕北高原的狄族后裔向陇西迁徙。由于董姓来自经济发达的东方,文化程度远较当地少数民族为高,自然成为一郡望族,为当地百姓所尊重敬仰。大约到了西汉昭帝或宣帝时期,董仲舒少子之孙慕陇西董氏之名,率领全体族人离开故居广川,迁至陇西,合群归宗,更大大增强了董姓部族的力量与声望。自此以后,董姓后裔便以陇西作为自己的郡望了。
陇西为汉时西北名郡和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为了发展西北和经营西域,两汉统治者采取了移民实边的经济军事战略,使陇西郡人口不断增加,在西汉平帝时已达二十三万之多,并出现了包括董氏在内的一些巨室望族,如中华百家姓中还有李、牛、彭、辛、边、关、闵、时等姓氏皆以陇西为郡望。同时由于陇西地近羌胡,居民多尚武力,工骑射,养成了剽悍勇猛的习气。董姓子弟自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军征战者不乏其人。如东汉末年的董卓起家临洮,性格粗犷,臂力过人,尽与凉州豪帅相交结,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因战功升迁前将军、凉州牧。在黄巾起义爆发后率家兵及西凉军马入洛阳,挟汉献帝西迁长安,酿成了千古浩劫“董卓之乱”。
(2)东海董氏。据《汉书•陈胜传》记载,在秦末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中,有铚(地名,在今江苏邳县境)人董起兵围东海郡郡守于郯(今山东郯城北),后归入刘邦义军。西汉王朝建立后被封为成侯,子孙世袭侯爵之位。按此东海董氏当为董姓始祖董父的直系后裔,在秦时散居于今山东省境内和江苏省北部。
(3) 广川董氏。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东)董氏以汉武帝时著名儒家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上《天人三策》,著《春秋繁露》而闻名于史书。董仲舒先祖当为源于西周春秋时代在晋国世为太史的董氏一族,在战国时期由三晋移居广川。董仲舒前赴长安为官后,举家移徙茂陵(今陕西兴平市东北),子孙皆以学问渊博而位至高官。大约在昭帝或宣帝时期,董仲舒少子之孙又回归故里广川,但居住未久又举家移徙陇西,与董翳后裔合宗为陇西望族。后其家族中又分离出一支至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居住。在秦汉时期的董姓中以广川董氏分支最多,流布范围最广。
(4) 匈奴董氏。匈奴董氏即指前文所提到的汉武帝时期以匈奴都尉降汉被封为散侯的董舍吾及其后裔。董舍吾本人并非匈奴族,当是原晋国董氏的后裔,由于原来的居住地处于边塞,在匈奴族南下侵扰时其族人被掠往大漠,生活习俗已被匈奴化,而董舍吾甚至官升都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降汉后因其食邑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便举家移居阳城居住。董舍吾之子董安汉、孙董贤世袭散侯之位。后董贤因诅咒下狱病死,其后裔仍世居阳城。
(5)云阳董氏。云阳(今陕西淳化县西北)董氏故居为巨鹿(郡名,治所在今河北平乡县西南),汉武帝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迁各地豪强至云阳,董氏亦在其中。至董恭起家为官御史,拜爵云中侯。其子董贤为哀帝宠臣,屡官黄门郎、驸马都尉侍中、大司马卫将军,位至三公,拜爵高安侯,贵重无比,势倾朝野。哀帝死,董贤与其妻自杀。董贤之父董恭、弟董宽信遭朝廷贬斥,举族徙合浦(今广东合浦县东北),为岭南董姓之祖。董贤之母不愿远徙岭南,自回故郡巨鹿。
(6)东汉诸董。东汉时期董姓已流布天南海北,举其要者有如下诸族:
陈留(治所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南陈留故城)董氏开基者为汉光武帝时洛阳令董宣,以不畏豪强权贵、执法严明而著称,光武帝赞其为“强项令”,京师称其为“卧虎”。后汉末年著名女诗人蔡文姬身陷匈奴,被曹操用金璧赎归,再嫁于同郡陈留董祀。董祀当是董宣一族之后裔。 牂牁董氏源出西南少数民族,在公孙述割据巴蜀时起兵抗拒,保境为汉。与赵、杨、李三姓为郡中大姓望族。
句章(今浙江余姚东南)董氏之祖为董仲舒六世孙董黯,其祖辈为躲王莽之乱,从北方迁徙南方,定居句章,此为董姓在今浙江省境内开基立宗的最早记载。董黯事母至孝,在母亲死后手刃面辱其母的邻居王寄并至官府自首,汉和帝以其为母复仇,下诏免罪释放。
南阳(今河南南阳市)董氏中有董班少为太学生,躬耕陇亩于家乡,后清流领袖李固被外戚梁翼所害,董班星夜奔赴洛阳,守尸痛哭,十日不去,梁太后怜其情切,下诏特许其敛尸而葬,后谢绝官府征辟,隐身山林。
孝感(今湖北孝感市)董氏之祖为董永,自青州千乘(治所在今山东高青县高苑镇北)迁徙而来,寓居于此,曾卖身葬父,千古传为佳话。民间传说中董永与织女的故事即由此附会演变而来。
广汉(治所在今四川广汉市北)董氏在西汉末年为躲王莽之乱,自中原迁居蜀地,旅居于绵竹。东汉灵帝时有董扶官至侍中,见中原大乱在即,求官为蜀郡属国都尉,后去官归里,教养子孙,遂成广汉望族。三国分立时任蜀汉侍中守尚书令的董允即为其裔孙。
济阴为董姓的祖居地,东汉末年有董昭曾官河南尹,冀州牧、徐州牧,曹丕代汉建魏时迁大鸿胪,晋封右乡侯。
除此而外,在东汉时期的关中右扶风、兖州的山阴、冀州的河间、幽州的乐浪、益州的犍为等郡亦有董氏散居其间。从其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于西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南等地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 (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纂.中华书局,2008. [2] (宋)郑樵.通志•氏族略,中华书局,1987.
[3] (宋)邓名世撰,王力平校注.古今姓氏书辩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4] 巫声惠编著.中华姓氏大典.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5] 袁义达,邱家儒编撰.中国姓氏大辞典.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 [6] 董小康.董姓源流.寻根,2010.03. 【作者简介】
卢 鹰(1959-)男,陕西省委党校教授,研究方向为秦汉史、中国文化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