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十三五”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机遇及发展趋势前景预测

2021-03-19 来源:易榕旅网
网址:www.irinbank.com一、中国现代农业发展主要特征

第一,具备较高的综合生产率,包括较高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农业成为一个有较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这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标志。

第二,农业成为可持续发展产业。农业发展本身是可持续的,而且具有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广泛采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实现淡水、土地等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区域生态的良性循环,农业本身成为一个良好的可循环的生态系统。

第三,农业成为高度商业化的产业。农业主要为市场而生产,具有很高的商品率,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商业化是以市场体系为基础的,现代农业要求建立非常完善的市场体系,包括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离开了发达的市场体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农产品商品率一般都在90%以上,有的产业商品率可达到100%。

第四,实现农业生产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以比较完善的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的物质装备为基础,集约化、高效率地使用各种现代生产投入要素,包括水、电力、农膜、肥料、农药、良种、农业机械等物质投入和农业劳动力投入,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目的。

第五,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生物技术和生产模式,改善农产品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以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优质化、多样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

第六,实现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广泛采用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比较完整的紧密联系、有机衔接的产业链条,具有很高的组织化程度。有相对稳定,高效的农产品销售和加工转化渠道,有高效率的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的组织体系,有高效率的现代农业管理体系。

第七,实现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具有较高素质的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劳动力,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也是现代农业的突出特征。

第八,实现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通过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降低公共成本和外部成本,提高农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第九,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建立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包括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

二、2016年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于2014年12月22日-23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意味着农业的进一步规模化,在此过程中,种业、新型肥料、农机以及新型种植服务公司将从中受益。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www.irinbank.com一、农业现代化释放政策红利

“依靠改革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此次会议的主题。发展现代农业以及土改的政策可具体解读且不局限于:农业规模化、农业信息化、农资一体化、农业体市场化(农垦改革)。农业规模化经营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土地经营效率的重要途径,对农民收入和农地价值的提升也有推动作用,通过土地流转推动规模化经营是大势所趋。

在规模化种植下,未来的农业种植方式也将由传统小农经济模式向大农业、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从原有的过度依赖高投入农药肥料的竭泽而渔的种植方式向绿色、高效、安全、可持续的循环种植模式转变。

农业规模化以后对服务于农业的各个产业都将有积极影响,在农业规模化过程中,种业、新型肥料、农机以及新型种植服务公司均将从中受益。其中,种业发展首当其冲,加快现代种业发展将给种业龙头公司带来较大发展空间。农资一体化是未来大型种企的发展趋势,其协同效应将推动公司业绩的快速增长。而且,在土改机遇下,农资平台的构建是农资企业寻求突破的重要切入点。

农机行业也同样潜力巨大。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机的补贴力度,农机行业产值年均增长率超过20%。不过,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某些单一品种机械化率方面更是差距较大。随着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将在更广的范围内展开,进而将推动农业机械大型化发展。

以药肥一体化为代表的综合种植解决方案,日益受到种植户的欢迎。药肥一体化,即喷施农药和施用化肥在一个环节一并完成,以便大大降低人力成本。近年来,以拜尔作物科学为代表的国际农化巨头纷纷抢占国内市场。隆平高科开发的除草药肥产品在市场上获得积极反馈。

此前,诺普信与金正大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搭建商业合作平台,发挥双方在技术研发、市场渠道、品牌运营等方面优势,在药肥一体化、农资平台流通、先进农业服务推广等领域开展全面深度战略合作,其中重点包括了营销渠道、市场服务推广和新技术新产品的战略合作。

二、土地流转带来价值重估

土地流转本质是推进土地要素的市场化,其作用能有效改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激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提供广阔空间。顶层设计的出炉,为土地流转大规模铺开奠定了基础条件,后期相关政策将进一步加码。

2014年以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两次审议土地改革相关议案。12月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了《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会议聚焦集体建设用地的改革方案,争取确立坚持土地公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土改”三条底线。同时,具有生产经营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www.irinbank.com性质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将直接入市,扩张工商业用地市场规模,而宅基地也将在顺应人口合理迁移的基础上实现充分利用,成为农村经营性用地的重要补充。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将利好农业产业链相关企业。预计目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约为5000万亩,具有完全的工商业性质。农村建设用地入市后,将为相关公司带来两类利好:一方面,将带来对拥有大量此类资源的上市公司的价值重估;另一方面,农资企业可以通过进入该市场,在农村建设更多生产基地、站点和营销网络,从而提升产品和服务的渗透率。

国内推行土地流转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且当前具备“土地流转”概念相关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方面表现并不出众。因此,投资看点主要集中在土地储备规模以及当前股价下折算的单位农地购买成本两方面,土地储备规模较大且农地单位购买成本较低的龙头企业将首先受到关注。

三、农垦改革料成“排头兵”

推动农垦改革发展,增添农垦发展活力,也成为此次会议的内容之一。农垦系统有望通过改革最先实现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并通过示范作用带动周边发展。

2014年7月份以来,中央部委密集调研各地农垦系统,起草改革文件,农垦体制改革方案以及系列扶持农垦发展的新政策有望陆续出台。此前,农业部网站也刊文《农垦改革发展深入推进培育现代农业企业集团迈出坚实步伐》。

2015年,农垦系统将迎来加速变革的一年。农垦改革方案将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在产业发展战略、公司经营模式、生产领域变革方面,整个农垦将迎来改革的春风。农垦系统的改革将具有彻底性与先进性,农垦系统上市公司将直接受益,农资平台类公司也将分享成长蛋糕。

产业发展战略方面,农垦系统将遵循“内和外拓”的发展战略。对内,农垦系统将通过并购整合实现区域内高度辐射,通过战略联盟实现区域间协同发展。对外,农垦系上市公司将借助国家资本的力量积极拓展海外影响力。农垦系统将在国内外分别扮演“做市商”与“排头兵”的角色,以构建良性的农业产业发展方式、培育优质的国际农业巨头为最终目标。

三、“十三五”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机遇

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传统农耕文明的国家,改造传统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面临的挑战之严峻、使命之重大,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从机遇看,有五个有利条件:

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牵引作用更加有力。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www.irinbank.com工业化快速发展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信息化加快发展为改造现代农业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城镇化加速推进为进一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也拉动了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到2012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左右,工业化已经进入中后期阶段,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更多现代要素的能力大大增强;城镇化进程也不断加快,2012年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率达52.57%。

二、国家具备了支持现代农业建设的雄厚财力。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201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国家财政收入超过10万亿元,中央财政“三农”事业支出超过1万亿元,这些都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创造了重要条件。

三、技术变革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

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并不断更新升级,物联网、分子育种、先进农机具等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旱作节水、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理念和技术加快推广普及,这些都为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坚强保障。

四、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必将为现代农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党的十八大强调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创新发展、深化改革再度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加速成长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主力军。

五、全党全社会更加重视现代农业建设。

中央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不断加大支持和引导,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全社会关注现代农业建设的氛围更加浓厚,金融资本、工商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现代农业建设开辟了新的支持途径、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2016年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模现状

农业机械化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力量。2014年,中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突破60%;国家对农机购置补贴达到历史性的新高;农业新技术、新装备广泛应用于生产;农民对生产模式进行新的探求,各地根据自己需求探索出多种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模式;农业机械和生产薄弱环节装备购销两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一、农机工业总产值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www.irinbank.com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及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首次实施,2004年也成为我国新一轮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元年”。

十年间,中国农机工业总产值从2004年的895.8亿元一路攀升到2013年的3800亿元,年均增长率保持在两位数;2004年农机行业利润不足23亿元,而2013年已经达到236.92亿元;农业综合机械化率从2004年的34.3%,激增至2013年的59%。十年间,我国大中型拖拉机产量增长4倍,联合收割机年产量十年中增长了335%。2012年,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农机制造国与最大农机消费市场。

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突破60%

2014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突破60%,达到61%以上,提前一年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全国农业机械化沿着“全面、全程、高质、高效”的轨道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有力的装备支撑。

近年来,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如玉米机收等重点薄弱环节机械化加快了推进步伐。农机合作社等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兴起,重要农时农机化生产,例如订单作业、耕种收一条龙作业服务模式被农民广为接受。水稻机械化种植、收获水平分别超过38%、81%,其中早稻机收率74.8%,同比提高近5个百分点,有效克服了持续阴雨天气给湖南等省“双抢”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通过政策带动、示范引导、完善技术服务等措施,推进玉米收获机械化,全国玉米机收面积超过3.2亿亩,较上年新增4500万亩,机收水平超过56%。

三、2014年全国完成农机深松整地达1.5亿亩

农业部为发挥深松整地对增产的促进作用,2014年启动1亿亩试点。由于上下一致高度重视,部署安排及时,政策扶持力度大,有力推动了各地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顺利实施,2014年共完成农机深松整地1.5亿亩,较好地完成了2014年目标任务。

我国适宜深松的耕地约7.2亿亩,其中东北、华北及黄淮海地区约占80%。深松时间主要集中在春播前和秋收后两个时间段,秋季深松面积约占全年的三分之二。2014年完成秋季深松整地1.07亿亩,加上春季深松整地4171万亩,全年累计完成作业面积1.49亿亩,超额完成1亿亩的目标任务。东北、华北及黄淮海地区作为深松整地作业的主战场,2014年共完成1.196亿亩,其中黑龙江省(含农垦)5912万亩,约占全省旱地面积的三分之一。

国家将深松机具列为农机购置补贴的重点,优先满足农民购买大型拖拉机、深松机具的需求。截至2014年11月15日,全年全国投入中央补贴资金6132万元,新增深松机、联合整地机17642台(套)。

四、大马力拖拉机、粮食生产急需机械销量上升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www.irinbank.com2014年,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预计达572万台,同比增长8.6%,增幅有扩大趋势。粮食生产急需的水稻插秧机、玉米联合收获机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保有量预计分别达66.5万台、34.3万台,同比分别增长9.7%、20.1%。

五、未来中国农业现代化投资机会分析

从全球范围看,与农业和农村相关的投资会选择六类企业:第一类是因农村收入提高而受益的企业,包括我国的伊利、蒙牛、光明。第二类是农业生产资料类企业,主要是肥料类企业。第三类是农业设备、农村建设类企业。第四类是食品原料供应类企业,比如新加坡丰益集团。第五类是终端食品生产、加工类企业。第六类是食品与生物能源类企业。

农业正成为投资机构追逐的热点。2006至2011年11月,中国农业领域共披露184起VC/PE投资案例,投资总额达50.19亿美元。其中,2010年农业领域私募股权投资出现爆发式增长,披露投资数量57起,投资规模24.15亿美元,均达历史最高水平;2011至2012年,全国已披露成立8只农业产业基金,超历年总和,总目标规模达60亿元以上。越来越多企业跨界进入农业,比如联想搞果树、网易养猪、武钢种土豆等。2013年大农业投资热度不减。资本追捧的农业热点也有变化,之前的投资热点集中在种业、有机食品、有品牌效应的食品生产商三大类企业上,并购活动集中在食品加工业。

六、“十三五”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

一、关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判断

(一)“十三五”我国现代农业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浙江大学卫龙宝课题组将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划分为:初步实现阶段、基本实现阶段以及全面实现阶段,“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应处于基本实现阶段的初期,这个时期以发展绿色高效农业、优化农作物品质结构和农业产业升级为主要特征。中国农业科学院胡志全课题组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划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基本实现阶段和全面实现阶段,我国整体上已经迈过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根据世界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判断,在资本积累、技术进步、政策支撑等条件作用下,“十三五”时期我国现代农业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二)区域不均衡将滞缓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进程。胡志全课题组通过测算发现,我国省际间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差距明显,由于差距过大,“十三五”期间,区域不均衡将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农业总体水平的重要因素。

二、关于“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农产品供需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需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我国居民人均大米、小麦等谷物消费从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就开始呈下降趋势,而畜产品、水产品和蔬菜水果等高附加值农产品占食物消费的比例持续快速增长。但是,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滞后于优质化、多样化和专用化的需求结构变化,牛羊肉、奶类、优质高端苹果等高品质产品供需矛盾加剧。“十三五”期间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思路是,重点保口粮,统筹兼顾棉油糖、蔬菜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www.irinbank.com等其他农产品生产,充分挖掘饲草料生产潜力,大力发展草牧业,促进粮食主产区的农牧结合、粮经饲兼顾,努力提升大中城市的“菜篮子”产品自给能力。

(二)国内农业支持政策困境初显,应充分发挥收入补贴、保险补贴等“绿箱”政策作用。新时期国内农业政策面临很大困境:一是支持和保护政策导致农产品接近价格“天花板”;二是WTO“黄箱政策”限制使国内农业生产补贴增加的空间受限。“十三五”期间,政府应全面减少对口粮之外的农产品的政策干预,总结我国棉花和大豆差价补贴政策试点的经验,适时推出对糖类、油料、玉米等产品的差价补贴政策。扩大“绿箱”支持,适度增加对农民收入的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将部分属于“黄箱政策”的农业补贴转变为“按历史面积补贴”的绿箱补贴;提高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增加农业保险覆盖的品种范围,逐步探索建立巨灾风险保障机制;增加对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科技创新能力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需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四化同步”,必须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依靠创新驱动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十三五”期间,应紧紧围绕条件建设、技术创新、集成示范、成果转化四大环节,瞄准关键技术突破、创新机制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率提高四大目标,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基础。

(四)农业发展面临巨大人才缺口,应加大农村人才培养力度。“十三五”期间,人才将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一是我国农业产业在世界竞争格局中仍处在产业链的中低端,农业科技人才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二是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空心化”,农村实用型人才“青黄不接”;三是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老化问题严重。决策部门设计“十三五”农业产业发展及农业项目支持方案时,要将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促使项目推进与人才培养齐头并进。

(五)农业生产的环境负效应日益凸出,要加大对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支持。我国为了保障国内较高水平的“粮食自给率”,忽视了水土资源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十三五”期间,应在促进农业生产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一是要推进农业秸秆的综合利用;二是要强化对化肥农药使用的管理,推广实施精准施肥等技术;三是要加强对规模化畜禽养殖粪污排放的管理。通过农业投入品减量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相结合的途径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六)“十三五”农民增收面临严峻挑战,需加快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宏观经济步入“新常态”,一是导致农产品需求和出口下降,农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减少,加上非农劳动力需求下降,可能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失业率上升,农民收入下降;二是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幅放缓,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下降,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反贫困产生不利影响。“十三五”期间,应加快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持续较快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持续较快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持续较快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持续较快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加大扶贫和救助力度,持续较快增加农村贫困人口收入。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www.irinbank.com三、关于“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

(一)“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现代化目标应更突出多元化。四川大学王国敏课题组在系统梳理典型发达国家工业化、城市化阶段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定位与选择后发现,在工业化发展的初、中期,一般将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增加农产品供给为主要目标;在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一般以控制城乡差距和促进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在工业化发展的后期,在重视农业生产功能同时,更重视其各种社会生活功能、文化功能、心理功能、生态环境功能,一般都将建立多功能农业作为主要目标,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业现代化目标应在继续强化保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消除收入差距,突出农业的社会和生态功能。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标体系需作适当调整。“十三五”时期,在设定农业发展目标时应在“十二五”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增加或更新农业抗风险能力、质量监管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指标。将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和农业成灾率作为衡量农业生态安全的指标;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三品一标”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和农产品商品率作为衡量质量安全的指标;将农产品对外贸易总额、农产品进出口依存度、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和农业对外投资净额作为优化国内国际战略布局的指标,并分别确定目标值。

四、关于“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重大政策创设

(一)“十三五”农业现代化重大政策导向需进一步明确。卫龙宝课题组提出,鉴于“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业现代化所处的阶段和面临的挑战,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需牢牢把握“一个中心”、“两个联动”以及“三个抓手、三个关键”。“一个中心”即以“工业反哺农业”的农业现代化思路为中心。“两个联动”即建立“农村—城镇”、“农民—居民”联动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机制。“三个抓手、三个关键”即坚持以生产为抓手,关键在于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本、劳动力、科技的有效投入;坚持以经营为抓手,关键在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以销售为抓手,关键在于创新农业销售途径。

(二)“十三五”农业现代化重大政策创设要瞄准重点问题。我国农业现代化面临三个重点问题。一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二是营养供应水平不高;三是农村绝对贫困依然严峻,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挑战。“十三五”时期农业现代化政策创设应做好三件事,一是建立农业科技责任制,完善农业创新体系;二是修订农业区域规划,推进农业协调持续发展;三是实施农村小康工程,逐步消灭农村绝对贫困现象。

七、中国现代农业未来发展前景预测

随着“三化同步”战略的提出,可以预见,农业现代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以下从经济发展趋势和诱致性创新理论两个维度展望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

(一)经济发展趋势与农业现代化展望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www.irinbank.com1、经济结构变动与农业现代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效果逐渐凸显,三次产业协同性增强。第一产业产值占比由2000年的15.1%下降到2010年的10.1%,降速趋缓;第二产业占比基本保持平稳;而第三产业占比迅速上升。2003-2011年,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均保持较快发展态势。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工业整体素质的稳步提升,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然而,从城乡结构来看,2010年城乡二元结构系数仍高达4.76,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可见,城乡二元结构仍旧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因此,只有将农业现代化放在首要位置,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才能突破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统筹”的发展瓶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根本要求。

2、消费结构变化与农业现代化展望工业化、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水平的提升,必然促使人们改善消费结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近年来,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逐步加强,

关注的重点除了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外,还集中在产品品种的创新和品质的提升等多方面。与此同时,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食物消费需求的转化,

必然导致农业结构的进一步转化。这就要求农业生产要满足市场需求,农业品种结构要进一步优化,农业要朝着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也要求农业生产经营者不断提高农业的产销一体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同时也要求市场形成一系列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体系。

3、劳动力流动与农业现代化展望

2011年,我国农业产值占GDP比重下降为10、0%,但是农业就业人员仍高达34、8%,这表明我国就业结构仍存在脱节现象。与此同时,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农村劳动力将进入结构性短缺阶段。这就要求努力实现“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方向转变”,用现代化的经营服务体系培养新型农民,引导和带动用现代物质条件和科学技术装备和改造农业。

(二)诱致性创新理论与农业现代化速水

佑次郎和拉坦(1985)发展了诱致性创新理论,运用大量历史数据、生产函数模型、理论推导证明了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是经济体系内变量引起的,并且强调在任何一个经济中,农业的发展都要依赖于资源禀赋、文化禀赋、技术和制度的相互作用。他们还指出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失败与世界农业不平衡是由于不利条件阻碍或延缓了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的诱导过程;这些不利条件包括市场扭曲、文化环境、研究机构与科学家的不完善和缺乏等;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www.irinbank.com这些不利条件主要是由不合理制度与政策造成的。基于诱致性创新理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重视对教育与研究的大量投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并强化制度创新和改革的能力。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