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版2019-2020年语文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说明文阅读

2022-11-03 来源:易榕旅网
部编版2019-2020年语文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说明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共15小题) 1.

手机的指纹解锁真的安全吗?

①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但纽约大学及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两枚指纹之间的局部特征普遍存在相似性,因此手机或其他设备上的那些基于指纹的安全系统,要比想象中脆弱得多。

②系统的漏洞在于,用于身份验证功能的指纹传感器并不会捕捉用户指纹的完整图形,相反,它扫描储存的只有指纹的部分区域,而且许多手机还允许用户在系统里录入多个手指的指纹。只要用户的指纹与系统里保存的区域指纹相匹配,手机就会解锁。据研究人员推测,不同人的指纹区域之间可能存在足够的相似性,足以用来制造出虚假的“超级指纹”,从而骗过手机的指纹传感器。

③参与研究的一位专家表示:许多电子设备比如智能手机均开始将指纹传感器用于用户身份验证,但手机上的指纹传感器尺寸很小,扫描录入的只有一部分指纹。为了弥补这个不足,电子设备通常会在注册过程中,要求用户录入单个手指指纹的不同区域点,以确保其中至少有一个会在身份的识别过程中与获取到的指纹图象成功匹配。而正是这一点使得情况不妙。

④这位专家表示,由于指纹传感器的尺寸变小,提高传感器的分辨率就显得十分必要,这样才能捕捉到额外的特征点,如果不提高分辨率,那么将不可避免地损害到用户指纹的独特性。研究过程中的实证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

⑤研究团队目前正致力于如何解决这个突出的漏洞。其中包括需要开发出有效的反电子欺骗技术;在用户注册时谨慎挑选指纹的数量和类型;提高小型传感器的分辨率以便于提取更多特征点;提高利用细节点与纹理的识别技术;以及设计更有效的综合方案,从而将用户的多个指纹区域结合起来。

⑥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研究组组长称,“超级指纹”有点类似于一个黑客,试图用1234这种通用密码来破解PIN码(手机SIM卡的个人识别码)。1234这个密码大约有40%的几率是正确的,据他们估计,这个正确率有点高。

⑦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研究人员对8200枚指纹进行分析试验。通过商业指纹验证软件,研究人员每批次抽取800枚指纹,结果显示平均有92枚具备成为“超级指纹”的潜在可能性。(他们将“超级指纹”设计为在随机抽取的每个批次中,至少能够匹配于其中4%的虚假指纹。)

⑧相反地,在800份完整的试验样本中,研究人员只发现了一枚完整的可用作“超级指纹”的人造指纹。该组长表示,这并不奇怪,匹配部分指纹的成功率要比匹配一整枚指纹的高得多,然而大部分设备用来匹配的都是部分指纹。

⑨研究人员对取自真实指纹图象的“超级指纹”的特征进行分析,建立了一个算法用于创建合成“超级指纹”。实验表明,人造的合成指纹匹配的可能性更高,与某些真实的指纹相比反而更能骗过安全识别系统。而由真实指纹结合制成的“超级指纹”成功匹配了系统中26%﹣65%的用户指纹,其成功率取决于用户储存了多少指纹图象,并设定了每次最多尝试匹配5次的限制。

⑩用户在手机里录入的指纹越多,安全系统就越脆弱。专家表示,目前使用密码解锁手机仍是安全的。

(选自“环球网”)

(1)在有关“手机指纹解锁是否安全”的研究中,研究团队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请用原文中的一个句子回答。

(2)第⑦﹣⑨段中三处画横线的文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选文第⑥段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选文的说明顺序。

(4)读完文章后,如果你看到自己的爸爸使用手机指纹解锁,你会怎样跟他说? 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宜居城市

①美好的生活,离不开优美的环境,一座适宜居住的城市,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近年来,为了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一些国际组织经常举办评选宜居城市的活动,评选出来的宜居城市各具特色。

②一般来说,宜居城市应该具备这样一些共同特点。

③首先,宜居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加拿大的重要港口城市多伦多,被人们认为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这里一年四季风景如画,春天花木欣欣向荣,夏季海滩阳光灿烂,深秋树木艳丽多彩,冬日冰雪充满神奇。法国南部的小镇普罗旺斯,蓝天澄澈,空气新鲜。每到七八月间,紫色的薰衣草装饰着翠绿的山谷,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整个小镇充满了浪漫的气息。一座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可以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每时每刻都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温馨和惬意。

④其次,宜居城市具有合理的城市规划,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位于美丽的多瑙河畔,维也纳老城保存着大量巴洛克式、哥特式、罗马式建筑,这些建筑内部的卫生设备、供水、供暖、排污系统等都在不断地更新改建,但其外部却始终保持原样。虽然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那些被破坏的建筑也仍然按照原样进行修复或重建。维也纳的新建筑则集中在老城之外,现代气息浓厚。这样的规划原则,使这座城市兼具古典与现代气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有“北方威尼斯”之称,是一个地少人稠的城市,但是,与其他一些大城市的喧嚣和拥挤不同,阿姆斯特丹的城市交通网覆盖面广,发达高效,人们出行方便快捷。_____,这样的城市,为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⑤第三,宜居城市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墨尔本是澳大利亚的工业重镇,但同时又是一个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城市,维多利亚国立美术馆建筑宏伟,收藏着数量众多的艺术精品。维多利亚艺术中心为人们提供了芭蕾舞、戏剧、音乐会等丰富多彩的世界级演出。值得一提的是,墨尔本拥有全澳洲唯一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墨尔本皇家展览馆,它和著名的圣保罗教堂、弗林德斯街火车站等共同显示出这座城市辉煌的人文历史,令人驻足赞叹。墨尔本还以时装、美食、娱乐及体育活动著称。浓郁的文化气息,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⑥良好的生态环境,给人以舒适、惬意的享受;合理的城市规划,给人以有序、便利的感觉;浓厚的艺术氛围、丰富的文化浸染,让人们心灵受到洗礼,精神得到升华。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人们舒心、安心、放心。这样的城市就是宜居城市。

(1)读完这篇文章,说说宜居城市有哪些特点。

(2)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分析这一说明方法的作用。 (3)根据第④段内容,在文中横线处应填写的语句是 。(只填序号) 【甲】规划合理,再加之治安稳定,供给充足 【乙】治安稳定,供给充足,再加之规划合理

(4)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上文对宜居城市的说明,谈谈你怎样看待汽车与宜居城市之间的关系。

【材料一】早期的城市,没有汽车,街道的宽度适合马车与行人的出行,人们有步行的空间,人是城市的主人。汽车的出现,即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又促进经济发展。于是,人们大力发展汽车工业,还修建了快速路、主干路、支路等不同等级的道路。汽车改变了生活,也改变了城市。

【材料二】英国伦敦为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采取的措施有:开车进城要收费;动员社会知名人士徒步、骑车或乘坐公交车出行,因为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大;动员中小学生劝说家长[微博]不要开车送自己上学,并展开评比。仅几年时间,伦敦的出行情况就有了明显改变,虽然汽车保有量在增长,但汽车的出行量却没有增长。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桥是技术,也是文化

①按照科学定义,桥是一种架空的人造通道,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一大创举。桥的出现与不断完善,贯通南北、连接东西、跨越江海,表现了人类高超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

②《说文解字》里说:“梁,以木跨水,今之桥也。”木桥应是最早的桥梁形式之一,由跨河过江而引延到架于悬崖峭壁、楼阁宫殿,乃至城市空间的栈桥、天桥、高架桥等。现代桥梁纵使千姿百态,追根溯源,都可归于梁桥、浮桥、拱桥、索桥等几大类型。 ③中国自古有“桥的国度”之美誉。史料记载,商周时就有了浮桥;战国时出现了排柱式木桥、伸臂式木桥;南北朝时有木石混合的桥;隋唐时出现形式多样的石拱桥,如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历经多次强烈地震、战争和自然灾害等,逾一千五百年而不毁;宋时造桥技术突飞猛进,出现了各式各样新式桥梁,如名画《清明上河图》里雄跨汴河、极富美感的虹桥等,成为经典;明清时期西南地区还出现了藤桥、索桥等,如建于清康熙44年(公元1705年)横跨大渡河的泸定桥,就是由13根铁链构成的铁索桥。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堪称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

④桥作为实用与艺术的融合体,如梁桥的平直、索桥的凌空、浮桥的韵味、拱桥的涵影等,无不显示出工程与艺术结合的精妙风采。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说:“没有中国桥是欠美的,并且有很多是特出色的美。”

⑤许多古桥还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让工程技术与人文精神交相辉映,独具特色:长安灞桥的柳丝、扬州二十四桥的月光、苏州枫桥的钟声、西湖断桥的邂逅,还有钱塘江大桥下的怒涛、卢沟桥边的枪声,或寄寓一个美丽梦想,或承载一段历史伤痛,平添了一份别样的情怀。桥既是工程技术的化身,也是精神家园的载体。一座桥,一段故事,一份情怀。造桥人、过桥者、写桥人,共同演绎的故事,成就了丰富而独特的桥文化。 ⑥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桥梁建筑技术日臻完善。桥梁不只建在河江之上,早已延伸到大海

上、平原上、高山之间,桥路相连,桥隧相通,跨越更大的空间,连接更远的世界,创造出一个个伟大的工程奇迹,演绎了一串串精彩的桥梁故事。如杭州湾跨海大桥征服了举世著名的钱塘江大潮;丹昆特大桥长达165千米多,成为世界上最长的高铁桥;而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长达55千米,桥、岛、隧结合,成千上百的技术人员连续攻克了“五大制约性难题”,共同完成了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⑦一座桥,一个传奇,是非凡的人间奇迹!一座桥,一段历史,折射出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也成为了创新文化的显著标识!

(1)文章第③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结合每一段的内容说明理由。 (2)文章第⑥段画线语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请分别说明其作用。

(3)本文和《中国石拱桥》中都列举了“赵州桥”的例子,他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4)以下内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现代桥梁纵使千姿百态,归根结底,都可归于梁桥、浮桥、拱桥、索桥等几大类型。 B.赵州桥历经多次强烈地震、战争和自然灾害等,一千五百多年而不毁。

C.梁桥的平直、索桥的凌空、浮桥的韵味、拱桥的涵影等,都显示出工程与艺术结合的精妙风采。

D.桥梁早已延伸到大海上,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长达55千米。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候鸟的迁徙

①每年春天和秋天,人类会惊奇地仰望着天上那些成群结队、遮天蔽日而又神秘莫测的旅客﹣﹣候鸟。经过亿万年的自然进化,候鸟形成了每年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沿相对固定的路线往返迁徙的独特习性。全世界9000多种鸟类中,超过三分之一的鸟都是候鸟,每年迁徙的候鸟数量可达100亿只以上。

②同一季节,随着纬度的改变,气温会产生梯度性的变化,特别是北半球的大块土地在冬季被冰雪封盖,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许多鸟类不得不越过赤道,飞到南半球越冬。正因为这个原因,大多数候鸟的迁徙路线都呈南北方向,在北半球尤其明显。

③人们用多种方法观测候鸟的飞行路线,如望远镜观察、雷达探测、给鸟涂颜料和环志等,其中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是环志法。环志法是将金属或塑料做成脚环(或颈环、翅环),刻上环志国家、单位和编码,将环固定在候鸟的腿部(或其他部位),做好记录,将鸟放飞后,期望通过再次观测到它或回收脚环,这样能更好地了解被环志的鸟儿迁徙的时间、路线等数据。随着卫星应用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也在探索在大型候鸟身上安装小型无线电信号发射器,通过定向接收机接收信号来观测候鸟的行踪。

④经过长期监测,鸟类学家认为全世界候鸟迁徙路线主要有以下几条:东亚﹣澳大利亚、中亚﹣印度、西亚﹣东非、黑海﹣地中海、大西洋﹣美洲、密西西比﹣美洲和太平洋﹣美洲。这些迁徙路线就如一条条“高速公路”,任由鸟儿们飞来飞去,前往各自的目的地。 ⑤在迁徙的过程中,鸟类展示了非凡的智慧。硫磺鹀是美国东部随处可见的一种鸣禽,每年秋季,它们都会飞行3800千米,到达越冬地﹣﹣墨西哥南部、巴拿马等地。让人惊奇的是,它们是以星星为标记进行迁徙的。具体用来判断方位的是北极星中心约35°以内的北方天空,也就是说,在这个区域的大熊座、小熊座、天龙座、仙女座、仙后座等都是它们的路标,其卓越的导航本领让科学家惊叹不已。白颊林莺,从加拿大迁往南美洲时需要面

对飞行路线的选择:如果沿着美国海岸南下,经墨西哥、中美洲再到南美洲,就会减少死亡的可能,但路途遥远。然而,这些小鸟的选择是直接勇敢的飞越大西洋,并有规律地停留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的某些岛屿上休息。另外,白颊林莺还会选择好的天气和合适的风向,以使旅途更舒适,真是有勇有谋。

⑥对候鸟来说,迁徙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有乐趣。它们在迁徙途中要遇到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飞过大洋、翻越高山、穿越云层、迎着暴风雨、遭遇天敌,还有被人类捕食的危险……比如从英国出发的家燕,首先飞越英吉利海峡,穿过法国的比利牛斯山脉,跨过地中海,途经撒哈拉沙漠,再抗击热带风暴的袭击,抵达刚果的雨林,最后到达南非。经过超过10000千米、长达4个月的旅程,只有大约一半的成年个体能够存活下来。这是多么悲壮的旅程啊!

⑦迁徙无疑是候鸟生活中最大的“冒险事业”,每年都会有无数的候鸟永远无法到达它们的目的地。但是,它们仍然会沿着一定的路线,春来秋往,从不失信。迁徙对候鸟来说,是使命,是责任,是一种承诺。

(选自《百科知识》,有改动)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候鸟。

B.本文主要采用空间顺序,对候鸟迁徙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C.第⑥段主要使用了分类别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候鸟在迁徙途中遭遇的苦难。

D.选文②﹣﹣⑥段从候鸟迁徙的原因、候鸟迁徙的观测、路线、智慧、困难五个方面依次介绍了候鸟迁徙的知识。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选文中“高速公路”“冒险事业”等词,使说明显得生动而有情趣;而“大多数候鸟迁徙的路线呈南北方向”中“大多数”一词可以删去,不影响文章的意思。

B.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已经可以在大型候鸟身上安装小型无线电信号发射器,通过定向接收机接收信号来观测候鸟的行踪。

C.硫磺鹀是以星星为标记进行迁徙的,具体用来判断方位的是北极星中心约35°以外的北方天空。

D.作者对候鸟迁徙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守信责任是肯定和赞美的。 (3)请联系选文内容,探究下面的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材料一】1985年,首次迁徙到昆明的红嘴鸥有9000多只,到2015年已达40500只。近年来,昆明已建成大量滇池湖滨湿地,许多候鸟都来昆明栖息繁衍。

【材料二】仙鹤是我国境内重要的迁徙鸟类。它们的越冬地和中途停留地,目前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保护,大多数都已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材料三】1985年12月,昆明市政府公布了保护红嘴鸥的通告。1982年,国务院决定,每年四月底五月初在我国开展“爱鸟周”活动,从2006年开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每年5月的第二个周末举行“世界候鸟日”活动。 5.阅读《春色正中分》,回答下列各题

春色正中分

刘汉杰

①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订立用以指导农业生产的农事历法,早见于汉代刘安的《淮南子》。所谓节气,即时节和气候。古人在观天识象的基础上,对每个季节进行了精细的划分:“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岁有二十四节气。”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这一天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恰逢春季之半,致名“春分”;又因是昼夜时长相等之日,古人也称其为“日中”“日夜分”。

②按古人“候应”之说,每候都有一个物候现象与之对应。春分有三候:初候玄鸟至,玄鸟就是燕子,燕子属于季节性候鸟,生活于北方的古人认为它“春分而来,秋分而去”;二候雷乃发生,春天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增大,天空开始打雷;三候始电,雨多了,闪电也开始出现。此时,甘霖滋润,万物勃发,人们可以欣赏到“花重锦官城”的美景了。 ③春分是农事播种的季节,与乍暖还寒的惊蛰节气不同,春分时节的气温回升较快,因此民间有“冷惊蛰,暖春分”之说。天气变暖,意味着农忙季节的开始,农谚讲“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讲,仲春二月,可以把树枝埋在土里,令其生长;可以种地黄,采桃花、茜草、土瓜根等。各地气候条件不一,播种的农作物也不一样。

④春分是祭祀的日子。春分时节有帝王祭日、百姓祭祖、春社祭神等祭祀活动。帝王祭日是春祭的重要活动,从先秦开始,祭日已经成为帝王的独享祭祀。明清之前,帝王一年之内要有多次祭日活动;明清之时,则固定在春分这一天,地点设在京城的日坛,祭日的仪式颇为隆重。百姓祭祖也在春分举行。此俗流行于浙江、福建、广东、江西等地,尤以南方的客家人聚居区为盛。祭祖一般从春分这一天开始,一直持续到清明之前。春分前后,还有一项祭祀活动﹣﹣春社祭神。社,为土地神;春社,即祭祀土地神的节日,也称“春社日”。《荆楚岁时记》记录了南北朝时期楚地春社的情形:这一天,四邻宗亲在神庙树下搭棚屋,宰牲祭神,祈求社神赐福,祈盼五谷丰登。

⑤春分有特有的饮食习俗,春分吃“春菜”。春菜可以泛指春天里的各种应时蔬菜,但在广东开平一带,春菜特指当地的一种野苋菜。每逢春分之日,村民们就到田野里采摘春菜,把春菜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俗言“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春分这天还有吃汤圆,喝汤面的习俗。汤圆不仅人们食用,还要分享给鸟吃:把煮好的汤圆用竹叉插着,置于田边地头,名曰“帖雀子嘴”。据说,这样能粘住麻雀等鸟的嘴,以防它们来啄食稻谷,以保年景丰收。春分酿春酒的习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在浙江于潜,民众春分造酒存于瓮,过三伏天糟粕自化,色赤味醇,谓之“春分酒”,预示着甜美生活长长久久。

⑥春分还有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俗话说:“春分到,蛋儿俏。”据说春分这天最容易把蛋立起来。人们选择一个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这种玩法简单的民间游戏叫“春分竖蛋”,深受百姓喜爱。在我国南方地区,春分日妇女多出游,称“踏青”;儿童则竞放纸鸢为戏,谚云“杨柳青,故风筝”。

⑦“促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绿野裴回月,晴天断续云。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诗人徐铉的《春分日》,道出了春分时节春色的美妙,万物的变化。 (1)本文第②﹣④段介绍了关于春分的哪些知识? (2)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古人在观天识象的基础上,对每个季节进行了精细的划分:“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岁有二十四节气。

②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春分这天还有吃汤圆,喝汤面的习俗。 (3)在民间,春分时节都有哪些游戏?

(4)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很多描写春天的语句,请你写出两句(本文中出现的除外) 6.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最令人畏惧的“海洋之狼”

①最令人畏惧的海洋猎手,既不是属于鱼类的大白鲨,也不是软体动物巨型乌贼,而是有着“海洋之狼”称号的哺乳类动物虎鲸。虎鲸是最厉害的海中猎手。

②虎鲸,又称为杀人鲸,属于海豚科,是海豚科体形最大的一类。虎鲸智商超高,以群体形式捕猎,攻击时速可达 50 千米/小时,用近 8 厘米长的牙齿撕碎猎物。虎鲸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动物,是大海里最完美的捕食猎手,任何动物都会被其猎杀。虎鲸组成的家族是动物界中最稳定的群体。虎鲸的一些复杂社会行为、捕猎技巧和声音交流,被认为是虎鲸拥有自己文化的证据。

③在阿根廷海岸,研究人员观察到一群虎鲸为猎杀一只海豚而设下陷阱。人们很早以前就在黑猩猩身上观察到这种有组织的伏击行为,但在海洋食肉动物中间,这还是第一次。但仔细想想,这其实并不出人意料。很久以前,英国人就给虎鲸起过“杀人鲸”的绰号。科学家在近 40 年的研究中,不断被它们高超的战略战法所震惊。针对每一类猎物,虎鲸都发展出了不同的捕猎方法。凭借这些不同的技巧,它们可以击昏鲨鱼、捕捉逃上冰面的海豹,甚至制服数量庞大的鱼群。

④除了智力超群,虎鲸还有一个极大的天然优势:平均体重 5 吨,平均身长 7 米,它们的机体是为战斗而设计的。它们耐力很好,可以和比自己身形更大的鲸鱼连续搏斗几个小时。它们是无可厚非的冲刺王,最高速度可达 50 千米/小时。可想而知,它们的捕猎活动很少有漏网之鱼。而它们的身体本身也是一件可怕的武器:抡起的尾巴犹如巨锤,脑壳硬到可以将鲨鱼一撞毙命。锦上添花的是,这些强大的食肉动物还自带回声定位功能。事实上,它们和蝙蝠或海豚一样,都会收发超声波。这些人耳无法听到的声波遇到障碍物会受到反弹,返回发送源。因此虎鲸能够在头脑中实时绘出周边环境的三维地图、牢牢盯住逃跑的猎物。这一本领可用于掌握某片有众多海狗栖息地海滩的确切地形,进而确认在哪里进行“海滩突击”的危险最小。

⑤虎鲸狩猎活动的高效还建立在它们的对话能力之上。事实上,它们非常健谈,能通过高声叫嚷以及每个家庭特有的哨声来交流。这些声音交流对于群体成员之间的协调合作不可或缺,比如在围猎鲱鱼群的时候。但狩鲸活动必须在绝对寂静中进行,以免猎物受惊逃脱。然而它们的进攻信号是什么?直到目前,这仍是一个谜。

⑥格陵兰研究人员发现,冰岛某些虎鲸掌握了空手道的“致命尖叫”:它们发出的大吼可以麻痹周围的鱼。虎鲸最令人着迷的一点是,它们非常喜欢说话,喋喋不休不断讨论。生物学家认为,虎鲸的语言远比人类复杂,甚至不同的族群还有各自的方言,群体之间操着相似的语言,但若话不投机,虎鲸就会吵起来,甚至讥讽对方。生物学家已经分析出虎鲸的讥讽语言,比如“怎么回事,谁把小海豹放走的”“不怕鲨鱼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

的队友”等话语,相当有趣。

(1)虎鲸为什么能成为大海中最完美的捕食猎手,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把题目改为“令人畏惧的虎鲸”应该更直接,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3)选文第④自然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阅读下面材料,结合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写出探究结论。

链接材料 为了把“虎鲸文化”传递下去,小虎鲸从刚出牙起便开始接受母亲训练。对一两岁的小虎鲸而言,玩弄成年虎鲸带回的死亡或昏迷猎物极为平常。小虎鲸也模仿成年虎鲸的动作,向猎物猛攻,再用尾巴拍击一顿,这看上去更像是一场玩耍而非训练。 7.固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空气污染会让人变笨吗

李旭

①近年来,每天出门前查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的浓度己经成为我们的习惯。然而,目前人们对雾霾危害的认识还仅停留在肺、口鼻腔、心脏、消化系统等身体层面上,而西方心理学界已经开始关注空气污染对人类心里健康和认知功能的长期害,空气污染不仅损害生活满度,还影响主现幸福感,还可能通过血液进入大脑,进而导致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损伤。

②早在20世纪初,研究者就注到了空气污染对认知功能的危害。墨西哥国家儿科研究所神经科学家莉莉安发现,墨西哥城的狗在晚年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痴呆症状,不仅方向感越来越差,它们甚至连自已的主人都很难认出。西哥城是墨两哥的首都,人口总数约为2120万,是西半球人口第二大城市;墨西哥城的臭氧和可吸入额粒物浓度均超出南美洲规定值,因“雾霾”而闻名。莉莉安和合作者发表在(毒性病理学》的研究报告就是以生活在墨西哥城的狗为研究对象。相比生活在几乎没有空气污染的城市的狗,研完者在墨西哥城的狗身上,检测到更为严重的呼吸道炎症,以及呼吸道黏膜和嗅黏膜屏障功能的损害。病理解剖分析的结果显示,墨西哥城的狗的大脑结构也表现出炎症增加的倾向,出现更多的淀粉样斑和种经 元纤维缠结。已有研究证实,这种淀粉样沉淀物的增多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虽然这一研究并没有直接指出空气污染和痴呆的关系,但也显示高污染可能会导作为大脑免疫细胞的神经胶质细胞出现发美症状。

③莉莉安等研究者又进一步采用核磁共振扫描技术来考察空气污染对儿童的大脑结构的影响。他们比较了长期居住在墨西哥城和长期居住于波洛蒂特兰市(这市空气质量远好于墨西哥城)的儿童,发现居住在首都墨西哥城的儿童其颞叶和顶叶的白质体积均低于波洛蒂特兰的儿童,并且在词汇和数字广度测验中的成绩显著低于对照组,因此表明空气污不仅损伤个体的认知功能,还可能导致大脑结构的异常。此外,从墨西号城因事故而去世的儿童及成年人的大脑切片中也观察到了淀粉样斑块的增加,以及神经胶质细胞的过度活跃,这表明空气污染对人类大脑功能和结构存在持续性的危害。 ④空气污染不仅会 ,还会 。

⑤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有4750万痴呆症患者,且每年新增约770万病例,探寻痴呆发病的机理成为各国科研机构的研究重点。上述研究已将空气污染和痴呆联系起来,而且得到越来越多实证研究的支持。加拿大科学家进行了一项以人群为基础的大型队列研完,2017年年初发表在英国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上,研究分析了加拿大安大略省

650万名年龄在20﹣85岁的居民的数据,以期找出居住在交通繁忙路段与痴呆、帕金森症和多发性硬化病三种老年 群常见疾病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居住于离主干通200米开外的人,居住在主干道 100﹣200米的个体发展为痴呆的风险增加2%,居住在主干道50﹣100米的个体发展为痴呆的风险增加4%,而居住在主干道50米以内的个体患痴呆的风险更高,增加了7%。

⑥大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堵严重,人们为了出行方使更倾向于选择居住在距离主干道较近的地方,而居住在交通繁忙的主干道旁,与之相伴随的空气污染和燥音污染却对个体的认知功能有潜在的危害。

(有改动)

(1)请说说本文标题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2)请在第④段的横线处填写合适的内容,使上下文连贯。 (3)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2018年十二月初,九江城区出现了雾霾天气,可见空气污染日渐严重,环境整治迫在眉睫。请你为家乡提供两项合理施以减少空气污染。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雁鱼铜灯

①在环境恶化的今天,环保已成为世人皆知的理念,但令现代人没想到的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古人就有了环保理念,还制造出了一种别致的环保灯具﹣﹣雁鱼铜灯。 ②1985年,山西省朔州市西汉墓地出土了一件足有半米多高,样子像一只大鸟的青铜器物。这件文物一出土,就立即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他们经过仔细查证,发现这是一件汉代灯具,其造型优美、独特,为大雁回首衔鱼的伫立姿态,雁额顶有冠,预部修长,身躯宽肥,雁身两侧铸出羽奚,双足并立,雁嘴里街着鱼形的灯罩,遂得名“雁鱼铜灯”。

③雁鱼铜灯整体由雁首、颈、雁体、灯盘、灯罩5部分套合而成,属于汉代釭灯的完美代表。在汉代,照明用的灯油大多用动物油脂制作,燃烧时会产生炭粒和大量油烟灰垢,而这些污染物会随着热空气挥发到室内,造成空气污染,影响人们的生活,而雁鱼铜灯却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这盏灯颀长的雁颈即为通导烟气的烟道,鱼腹、雁颈、雁体内部中空、相连,灯油燃烧时产生的油烟灰垢,会被收拢在鱼腹内部,然后通过雁颈导入盛水的雁腹,溶解在水里,以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尤其令人惊奇的是,雁体上的鱼形灯罩还有两块弧形屏板,可以自由转动,这样的设计不但可以调节灯光照射的方向,还能起到防风的作用。

④雁鱼铜灯独特的造型,还有别样的喻义。在古代,鱼和雁代表着古人的情感寄托,这可以从一些成语中看出端倪:“目断鳞鸿”形容望眼欲穿,盼望书信到来;“鱼沉鸿断”,表示音信断绝;“沉鱼落雁”形容女子容貌美丽……而在汉朝时,鱼和雁更是富裕生活和爱情婚姻的象征。古代定亲时,要送上一只大雁作聘礼,一方面表示诚实守信,不变故,另一方面表示要知辈分、懂安分,长幼有序,不僭越。因此,雁衔鱼代表着夫妻恩爱、生活富裕。汉朝时,室内家具普遍较矮,所以半米多高的雁鱼铜灯,堪称“豪华落地灯”。 ⑤雁鱼铜灯不仅融合了实用功能与环保理念,还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不仅体现了当时先进的设计制作工艺,也反映了当时人们高雅的生活情趣。而反观欧洲国家,直到15世纪

才由达•芬奇发明铁皮导烟灯罩,相比之下,雁鱼铜灯足足早了1400多年。

⑥迄今为止,雁鱼铜灯一共出土了3盏,其中山西博物院收藏的那盏通体锈蚀,彩绘所剩无几;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那盏彩绘大部分留存;而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那盏彩绘保留完整,十分精美。

(1)下面的说法哪一项不符合文意

A.“雁鱼铜灯”是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制造的一种别致的环保灯具,因其大雁回首衔鱼伫立的造型而得名。

B.“雁鱼铜灯”整体由衔鱼的雁首、雁颈、雁身、灯罩和灯盘等部分套合组成,内部中空,且彼此相连。

C.“雁鱼铜灯”在制造时,连接在雁体上的鱼形灯罩被设计成可以自由地转动,便于调节灯光照射的方向。

D.“雁鱼铜灯”以“雁衔鱼”为造型,还因为在汉朝时期,鱼和雁寄托了生活富裕和婚姻美满的美好愿望。

(2)西汉“雁鱼铜灯”被誉为“史上最早的环保灯具”,它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选文画线句子中,至少有两个词需要重读,你认为是哪两个?说说你的理由。 而反观欧洲国家,直到15世纪才由达•芬奇发明铁皮导烟灯罩,相比之下,雁鱼铜灯足足早了140多年。

9.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

①雨后,我们常能闻到泥土的清香味儿。这些清香从哪儿来呢?据专家研究,它来自土中一种叫“放线菌”的细菌。

②土壤是种类繁多的细菌的乐园。在显微镜下,你会观察到这样一类与众不同的细菌:别的细菌多是圆形、椭圆形的,而它们看起来却是丝状的。那些丝状细菌有的像一棵树,树上有时还着“果实”,有的像一根草,仿佛还开着花,煞是好看。这类细菌生物学上统称为放线菌。

③放线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所以你看到它长得像一棵树也好,一根草也罢,其实都只是一个细胞。那些奇形怪状的丝,是它的菌丝。菌丝覆盖了很大的空间,这对于寻找食物大有好处。放线菌能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正是这种物质,让我们能闻到一股泥土的清香。 ④为何雨后泥土的清香让人感受更明显呢?

⑤因为放线菌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细菌,它们一般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存。当土壤干旱的时候,它的菌丝就会在头部长出孢子。放线菌渐渐枯死后,留下的这些孢子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又会发芽,长成一个个放线菌。

⑥下雨时,雨水冲开了土壤,这些睛天时埋在土中的孢子长成的放就线菌随着空气中的小液滴四下弥漫。当它们被吸入鼻孔,我们就能感觉到一股泥土的清香。土地干旱越久就有越多的放线菌孢子存在,所以雨后泥上的清香在久旱之后尤其明显。

⑦放线菌的作用当然不只是让人闻到清香,它也是生产抗生素的宝库。时至今天,人类已经发现了50000多种抗生素,其中就有4000多种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如链霉素就是

从土壤中一种叫“灰色链线菌”的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四环素、氯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也都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

⑧放线菌的作用还不止于此,我们平常烹饪时调味用的味精,也是通过它们制造的。如今,它们还是科学家研究生物发育、加胞分化的便利材料。

(1)这篇文章是 说明文,采用了 顺序,主要说明了 和放线菌的作用。 (2)文章第2段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文章介绍了放线菌的哪些作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何雨后泥土的清香让人感受更明显呢”这句话独立成段,能激发读者的独立思考及阅读兴趣,引导读者去探究事物的本质。

B.放线菌不管它长得像一棵树,还是像一根草,其实都只是一个细胞。 C.放线菌虽然在土壤干旱时会枯死,但过后都会发芽,长成一个个放线菌。

D.“它们一般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存”一句中“一般”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不能删去。

10.阅读《基因疗法离我们还有多远》,完成下列各题。

①自1928 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到首次在医学上应用,花了13年时间。基因疗法也像青霉素等药物的发现、发明一样,不可避免地经历着曲折起伏的过程。因普通药物和传统疗法的局限性,生物制药公司从 20 世纪末开始把目光投向基因疗法。近年来,基因疗法更成为业内热门的领域之一,因为它可能成为癌症的终结者。 ..

②人类的许多疾病,包括癌症,都是由我们身体细胞内的基因缺陷造成的。就像盖房子必须要依赖图纸一样,构建我们复杂的躯体,也需要各种“图纸”,这就是基因蓝图。它们允许细胞制造出相应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再来控制应有的功能。如果基因发生突变,蛋白质就会随之改变,不再按照正常的方式工作。而基因疗法,就是试图通过修补失效的基因,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③基因疗法目前还处在“物以稀为贵”的时期。最典型的案例是,2015 年德国医生伊丽莎白•泰森为病人做了脂蛋白脂酶缺乏症的基因治疗,疗效很好,但十分昂贵﹣﹣一次治疗就花费了一百万美元,而且这种疗法仅针对一个人,只使用一次,成本非常高。

④基因疗法对遗传病的治疗有着巨大的潜力,可以预测,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疗法向公众开放。2016年4月,欧洲部分国家为一些修复免疫系统的基因疗法开了“绿.灯”。2017年,治疗失明的基因疗法也将在美国通过商业许可。 .

⑤不过,基因疗法的风险还是很大的。据行业杂志《基因工程与生物技术新闻》报道,前不久,就有三位患脑瘤的病人因服用基因试验药物而相继死亡。无可置疑,任何一种成熟可靠的药物或治疗手段都需要经过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有时还会以很多生命为代价。我们热切期盼着安全、廉价的基因疗法能早日造福人类。 (1)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既介绍科学原理,又列举真实事例,向读者普及了基因疗法的相关知识。 B.第①段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基因疗法也像青霉素一样会很快应用于临床实践。

C.第②段将基因蓝图比作“图纸”,生动地说明它对构建我们复杂的躯体有着重要作

用。

D.第⑤段补充说明了目前基因疗法的风险大,使说明内容更为全面。 (2)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近年来,基因疗法更成为业内热门的领域之一,因为它可能成为癌症的终结者。 ..②欧洲部分国家为一些修复免疫系统的基因疗法开了“绿灯”。 ..

(3)第③自然段运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 11.阅读下交完下列各题

“压力山大”的灭菌术

①超高压加工技术是当前备受各国关注的一项食品加工技术,主要用于冷杀菌。早在19世纪末,科学家就已经发现超高压的灭菌作用,但由于设备昂贵无法进入消费领域。20世纪90年代,日本明治屋公司首先将其应用于产品生产,最早是加工果酱。当时该技术引起了轰动,被认为是新世纪的食品技术。

②超高压灭菌是以水或其他流体传导压力的。一标准大包作大约是0.1兆帕,超高压灭菌的压力一般是100﹣1000兆帕(即1000﹣1000个大气压),相当于一个指甲盖承受成吨的重量。在强大的压力下,细菌的微观结构会发生变化。比如,大肠杆菌在40兆帕压力下长度会变长5﹣10倍,导致细胞壁、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最终会破裂死亡。超高压还会导致蛋白质结构的变化,破坏细菌体内的生物酶,进而破坏正常代谢功能以及DNA、核糖核酸等遗传物质的复制,导致细菌死亡。

③与传统热杀菌相比,超高压灭菌有很多优点。由于压力传导可以瞬间完成,且不受食物的形状、大小限制,因此它高效、快速,且杀菌效果均匀。

④超高压灭菌技术最适合对果汁饮料、浓缩果汁和果酱等液体进行灭菌。以酸性果汁为例,引起腐败变质的常常是酵母菌、霉菌和部分腐败细菌。而在400兆帕压力下处理10分钟,酸性果汁便可达到商业无菌状态,即使在室温条件下存放数个月也无任何腐败交质现象。其他研究中,草莓汁、菠萝汁、桑葚汁、荔枝汁、芒果汁、猕猴桃汁等,一般在300﹣500兆帕压力下就能达到商业无菌标准。

⑤食物常常在热加工面前“黯然失色”超高压却不破坏食物中的天然色素。热杀菌工艺还....会改变食物的香味成分,而超高压处理则不会对食物的香味有影响。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尤其是维生素类物质,容易在热杀菌过程中损失,而超高压处理则较少破坏食物的营养物质,比如维生素C大约能保留95%左右。超高压处理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食物的色泽、风味和营养,这是她与超高温灭菌相比最大的优势。

⑥此外,超高压处理的能耗更低,且没有污染排放,更符合现代环保的要求。

⑦超高压技术还可用于食物的快速冷冻和解冻,通过改善冰晶形成的过程,可以避免食物口感变差。经过超高压处理的肉类会变得松软可口,可以起到一定的嫩化作用。超高压也能改变蛋白质和多糖的凝胶特性。在淀粉类、奶酪等食品中已经有一些尝试性研究。总之,超高压技术的潜力还没有完全被开发,期待未来会有更多的新进展。 (1)第⑤段加点的“黯然失色”在文中的意思是 。 (2)第⑤段主要运用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 (3)阅读第②﹣⑥段,完成内容梳理。

超高压灭菌术:① 、②超高压灭菌术的优点:a. 、b. 、c.能耗低,

符合环保要求

(4)下列对第④段理解正确的一项

A.超高压灭菌术可杀死果汁中的醇母菌、霉菌及腐败细菌。 B.酸性果活经超高压灭菌后可以在恒温条件下长期地存放。 C.超高压技术只适合为酸性果汁灭菌且能确保到无菌状态。 D.该段在介绍事物的特点时主要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5)有人说文章第⑦段纯属多余,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12.

调好你的“食物钟”

①中学上生物课的时候就听老师讲过“生物钟”。生物钟是人体的一套复杂的调节机制,以24小时为周期,掌管着生物的“觉醒”与“睡眠”节奏。但也许你还不知道,人体中除了管理睡觉的生物钟,还有个管理吃东西的“食物钟”。

②食物钟,顾名思义,主要负责调节我们的进食、消化和营养摄取的时间。通常情况下,食物钟与生物钟是一致的,日常的运作程序几乎与生物钟保持着同步。人的大脑、胃和肝..

等内脏器官中部有感受器,可以接受食物钟传递的信号,这种信号一般被称为“食物相关的生物节律器”。依赖食物钟的调节,我们才有了一日三餐的吃饭习惯。

③食物钟对人体健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食物钟发生紊乱,健康就会受到影响。研究发现,食物钟紊乱会导致胰岛素紊乱,可能增加糖尿病和肥胖的风险,还与心血管疾病存在一定联系。但日常的一些生活习惯还是会扰乱食物钟,甚至造成食物钟紊乱。目前,常见的可能导致食物钟紊乱的饮食习惯有:不吃早餐、节食、暴饮暴食等。

④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晚睡晚起,生活毫无规律,早上都不怎么吃早餐。大量研究发现,经常不吃早餐会干扰食物钟,也会给健康造成影响。台湾研究发现,每周吃早饭次数低于一次的人,肥胖的几率更高;哈佛大学研究发现,不吃早餐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也更高;在儿童心血管健康方面的研究发现,长期不吃早餐还会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⑤节食,通常在爱美的女士中比较多。但节食其实不利于减肥,节食会造成饮食紊乱,食量反而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更容易发胖。

⑥暴饮暴食,主要就是指平时吃东西没有节制,大量进食。研究发现,暴饮暴食会给食物钟调控基因增加负担,进而可能扰乱食物钟,也会给健康增加隐患。所以,就算是过节,我们还是最好保持平时的饮食习惯。

⑦总之,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维持良好的食物钟,让“人体机器”更有效的运行,对健康更是有极大的益处。

(选文有改动)

(1)第①段从“生物钟”写起有什么好处?

(2)第④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②段中加点词“几乎”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4)从文中看,调好“食物钟”需要坚持的“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哪些? 1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情景记忆

①如果你参加了一场同学聚会,几天后再回想,当时的某些情景又会浮现在眼前,这样的记忆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情景记忆”。

②情景记忆有点类似录像。录像可以把事件的相关信息记录下来,收藏保存后,人们以随时拿出来重放。情景记忆也是如此,大脑会把与一件事情相关的景象,包括和情景相关的动作、声音、情感等方面的信息捆成一个包,存放在封闭的“记忆盒子”里。一个盒子存储一段记忆,多段记忆分别存储在不同的盒子里,它们彼此独立,互不干扰。

③通常情况下,这些记忆中的信息被埋藏在大脑深处,不会干扰人们当下的思维活;不过,当人们受到某些线索(如一首老歌、电影里的一个镜头)的启发时,“记忆盒子”会被打开,就会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④然而,情景记忆又不像录像那祥真实。记忆里的情节和图象会随着时光流逝而渐渐淡化,当人们再次回想时,往往会夸大其词或颠倒次序,使其真实性、可靠性大为降低,甚至对记忆中的情景重新给出解释和评价。记忆研究之父﹣﹣诺贝尔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说:“记忆确实是一种重组。”

⑤由此看来,情景记忆往往是不靠谱的。其中的道理很简单,记忆是动态的,会随时间流逝而变化。当人们重拾往事时,模糊的部分要得到充实,失去的部分要重新修订,其结果常常是,人们按照当下的想法和自己的意愿,来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使得描述的情况和原来发生的场景大不一样。

⑥虽然如此,由于情景记忆能记录过去发生的事情,情景记忆的内容常被画家们当作创作的素材。在照相机发明以前,许多伟大的作品都是在综合了亲历者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其鲜活场景具有很强的真实感,让观者如临其境,心驰神往。

⑦当你驻足在《清明上河图》前,你必然会被恢弘的画面所感染,也必然会被画中丰富的市井生活和传神的人物表情所吸引,而这一切,不可能仅仅是作家现场的临草,更多的则需要作家融合情景记忆来完成。

⑧西班牙宫廷画家委拉斯凯兹,他的很多作品就是根据他经历的生活情景进行创作的。其中有一幅画,画面中的核心人物是年幼的公主玛格丽特,周围是她的宫女、弄臣和小丑。画家精心设计,把场景选在阿尔卡萨王宫的画室里,让阳光从画的前上方射入,这样一来,画中的人物都沐浴在阳光下,包括站立在大画架前的画家本人。

⑨按理说,他站在那个位置上是没有办法作画的,因为从这个角度所见的人都是背光的。然而根据画家的记忆重组,画面上的人物形象清晰可见,整个画面温馨感人,这幅画作得到了王室成员的一致称赞。

⑩情景记忆的独特性,不仅在艺术领域里能给艺术家们提供创作的源泉,也能在日常生活中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拥有别样的生命印记。 (1)第②段中的“记忆盒子”有哪些特征?请作简要概括。 (2)说说你对第④段画线句的理解。

(3)以下文字放在哪一段后面比较恰当,请说明理由。

三年前,在美国某大学校图内发生枪击事件,在随后的警察询问中,5位目击证人对罪犯的描述竟然各不相同。 第 段后,理由是:

(4)下列对文章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景记忆能够保存与情景相关的人物动作、声音和情感等方面的信息。 B.从《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来看,情景记忆是画家创作的素材来源。 C.情景记忆有不靠谱的一面,通过它还原经历的生活事件都是不真实的。 D.画家们根据情景记忆创作的艺术作品,其鲜活场景具有很强的真实感。

(5)第⑩段中作者认为情景记忆“也能在日常生活中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请结合生活经历,说说你对“情景记忆”的认识。 14.阅读下列说明文,完成下列各题

细菌发电前景广阔

①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②说起细菌发电,可以追溯到1910年。英国植物学家利用铂作为电极放入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菌电池。1984年,美国科学家设计出太空飞船使用的细菌电池,其电极的活性物质是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菌。到了80年代末,细菌发电有了重大突破,英国科学家让细菌在电池组里分解分子,释放电子向阳极运动,从而产生电能。操作时还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物,来提高生物系统输送电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往电池里不断充入空气,用以搅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质的混合物。据计算,利用这种细菌电池发电,其效率可达40%,远远高于现在使用的电池的效率。即使这样,还有10%的潜力可挖掘。

③利用细菌发电原理,可以建立较大规模的细菌发电站。计算表明,一个功率为1000千瓦的细菌发电站,仅需要10立方米体积的细菌培养液,每小时消耗200千克糖即可维持其运转发电。这是一种不会污染环境的“绿色”电站,而且技术发展后,完全可以用诸如锯末、秸杆、落叶等废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糖液。因此细菌发电的前景十分诱人。 ④现在,每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美国设计出一种综合细菌电池,里面的单细胞藻类可以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然后再让细菌利用这些糖来发电。日本科学家同时将两种细菌放入电池的特种糖液中,让其中的一种细菌吞食糖浆产生醋酸和有机酸,而让另一种细菌将这些酸类转化成氢气,由氢气进入磷酸燃料电池发电。

⑤人们还惊奇地发现,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最近美国科学家在死海和大盐湖里找到一种嗜盐杆菌,它们含有一种紫色素,在把所接受的大约10%的阳光转化成化学物质时,即可产生电荷。科学家们利用它们制造出一个小型实验性太阳能细菌电池,结果证明是可以用嗜盐杆菌来发电的,而盐代替糖,其成本就大大降低了。由此可见,让细菌为人类供电已经不再遥远,不久的将来即可成为现实。 (1)结合全文内容揣摩,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划线句说明细菌发电的历史较长。

B.第②段说明细菌发电的过程很简单,只需要加入糖类就可以了。 C.细菌发电的原理很复杂,但都要细菌参与,并与其他物质发生转化。 D.本文是按时间先后顺序予以说明的。

(2)下面对选文主要说明内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主要说明了细菌发电的前景广阔。

B.本文主要说明了细菌发电共有三点优势。 C.本文主要说明了细菌发电的原理。 D.本文主要说明了什么是细菌。 (3)下面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④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美国设计的综合细菌电池具体说明细菌发电的原理。

B.第⑤段“人们还惊奇地发现”这句中的“还”字在结构上起递进作用。

C“在把所接受的大约10%的阳光转化成化学物质时,即可产生电荷。”句中的“大约”一词去掉后句意不会发生变化。

D.第⑤段中“惊奇地发现”的内容是:用嗜盐杆菌发电能大大降低成本。 15.阅读《恐惧时人体会如何反应?》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恐惧首先是一种生存机制。当我们的感官觉察到某种事物可能会对我们造成威胁时,大脑便会激活一系列身体反应,让我们奋起抗争,或是赶紧逃脱。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凯瑟琳•布朗洛维博士解释说:“通常来说,这些都是可能会让你丧命的东西,如登高、猛兽、闪电、蜘蛛、在漆黑的小巷中追在你身后的人等。人们一般会对这些事物做出特定的恐惧反应。”此外,由于受文化民俗等的影响,人们可能会对一些特定的事物感到恐惧,如黑猫或恐怖小丑等。

②布朗洛维指出,恐惧是由大脑颞叶中一处名叫杏仁核的结构进行调节的。当紧张的情绪激活了杏仁核之后,杏仁核便会让你暂时无法做出清醒的思考,好让身体调集起全部能量、应对威胁。这时大脑释放出的神经化学物质和激素会使心率上升、呼吸加快、肠道的血液减少、更多的血液流入肌肉,让你做好战斗或逃跑的准备。

③身体在面对可能致命的事物时,有一些反应是从远古的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但如今已经用处不大了。比如当我们的皮肤由于恐惧而出现鸡皮疙瘩时,胳膊上也会寒毛直坚,但这既不能帮助我们和敌人战斗,又不能帮助我们迅速逃离。但在远古时期,人类祖先身上本来就生着厚厚的毛发,如果毛发竖了起来,就会使体型显得更大、更吓人。

④吓得呆若木鸡也是一种常见的反应,就像被车灯照到的鹿会吓得一动不动一样。布朗洛维指出,正被天敌追捕的动物身上常常出现这种行为。“如果你一动不动的话,天敌就有可能看不见你,不会注意到你,你或许就能逃过一劫。”

⑤人类在婴儿时就会感到恐惧,他们可能会害怕吵闹的声音,突然的移动以及陌生的面庞等。幼儿则会害怕一些成人知道并不存在的东西,如床底下藏着怪物,衣柜里藏着绷带怪人等等。儿童要到7岁左右,才能区分真实存在的威胁和想象出来的威胁。

⑥与其它动物不同的是,人类能够对恐惧情绪进行分析处理,一旦判断出自己并非身处危险之中,便不会再害怕了。“我们也会受到惊吓,但我们不会像受惊的免子那样直接跑开,而是会对情境做出重新评估。如果意识到自己并不需要战斗或逃跑,”布朗洛维说道,“然后就一切照旧。”

⑦生活中,有些人甚至会故意让自己体验惊恐的感觉,如看恐怖片、坐过山车等。他们追求的是恐惧感褪去之后、在身体释放的化学物质影响下产生的狂喜感觉。 (1)简要概括,恐惧时人体会有哪些反应。

(2)第⑥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恐惧只是人类进化形成的一种生存机制。 B.恐惧时人体的所有反应都是对我们有益的。 C.人类在婴幼儿时期就会感到恐惧,其与成人无异。 D.与其他动物不同,人类能够理性面对恐惧。

说明文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共15小题)

1.【分析】文章采用逻辑顺序,先指出研究成果,发现手机指纹识别存在的漏洞,再介绍解决漏洞的实验过程,最后得出结论。 【解答】(1)考查说明内容。

文章结尾直接有一句话可以作为该替的答案“用户在手机里录入的指纹越多,安全系统就越脆弱。”

(2)考查重点词语的作用。

“分析实验”“实验样本”“实验表明”这些文字表明了说明内容是真实可靠的,具有权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等。第⑥段画线句把“超级指纹”比作“黑客”,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超级指纹”解锁的原理,应用“超级指纹”解锁的安全性。

(3)考查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顺序:有条有理地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本文先说明了研究成果“手机或其他设备上的那些基于指纹的安全系统,要比想象中脆弱得多”,接着说明“手机指纹识别存在的漏洞”,然后介绍解决漏洞的实验过程,最后得出结论“用户在手机里录入的指纹越多,安全系统就越脆弱”。这是逻辑顺序。 (4)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抓住文章中与该问题有关的句子“手机或其他设备上的那些基于指纹的安全系统,要比想象中脆弱得多。”“用户在手机里录入的指纹越多,安全系统就越脆弱。专家表示,目前使用密码解锁手机仍是安全的。”首先告诉爸爸,指纹解锁并不是非常安全,而且指纹越多越不安全,再说目前密码解锁手机是安全的,建议爸爸用密码解锁。 答案:

(1)用户在手机里录入的指纹越多,安全系统就越脆弱。

(2)这类文字表明后面的阐释是实验的结果,强调阐释内容的真实性、可信性、权威性,进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超级指纹”解锁的原理,使说明更浅显易懂。

(3)逻辑顺序,先指出研究成果,发现手机指纹识别存在的漏洞,再介绍解决漏洞的实验过程,最后得出结论。

(4)示例:爸爸,手机指纹解锁并不安全,据专家研究,目前的不安全系数较高,您还是

使用密码解锁吧,这样更安全。

2.【分析】这篇说明文,运用逻辑顺序介绍了宜居城市共同的特点: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合理的城市规划;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宜居城市会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让生活更美好。

【解答】(1)本题考查筛选有效信息即对说明对象特点的概括。通读文章,根据三、四、五段的中心句便可得出宜居城市特点,在最后一段的总结中,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宜居城市各具特色,但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合理的城市规划;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宜居城市会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让生活更美好。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析。答题时,根据句子特征找相关的说明方法,注意表说明方法的语言标志。回答格式:这段文字运用了(说明方法),(准确地/具体地/生动地/清楚 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例如本文:例举加拿大多伦多和法国普罗旺斯的环境优美、适合居住,运用举列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宜居城市应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一特点。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关键语句的能力。仔细阅读上下文,一切都需要从文章中进行具体判断。本段的第一句“宜居城市具有合理的城市规划”就提到规划,所以首先是规划合理,故选:甲

(4)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解答时,把握宜居城市的特点,联系所给材料进行分析。 选文主要介绍了宜居城市的特点,所给材料介绍了汽车的发展与英国治理汽车尾气的例子。英国在建造宜居城市的过程中,不仅提供了便利的汽车,又修建不同等级的道路;为减少尾气,城市鼓励民众环保出行。这一系列政策行动表明只有进行合理的规划,才能更好地建造宜居城市。由此可见,对汽车出行进行合理规划才能有利于宜居城市建设。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1)宜居城市各具特色,但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合理的城市规划;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宜居城市会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让生活更美好。 (2)举例子,举加拿大多伦多和法国普罗旺斯的环境优美、适合居住的例子,从而说明宜居城市应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一特点。 (2)甲

(4)宜居城市一要有合理的规划,让人们生活更快捷,二要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汽车出行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出行和生活带来便利,让人们出行方便快捷。但为了能高效地出行,需要修建不同级别的道路,使交通网覆盖面广,这就需要城市合理的规划。同时,需要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以保证良好的生活环境。综上,要对汽车出行进行合理的规划,才能有助于宜居城市的建设。

3.【分析】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桥。首段引出说明对象,然后依次介绍了桥的发展历史,桥的艺术性,桥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现代桥梁事业的发展。最后一段总结全文。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解答】(1)本题考查段落顺序的分析。解答段落顺序能否调换的问题,一般看段落间是否有什么写作顺序,或是与前文的某句话内容相照应。这里三个自然段都有自己的中心句,第3段主要介绍中国自古有“桥的国度”之美誉,介绍了中国桥的发展过程,主要突

出不同朝代桥的外形变化;第4段介绍“桥作为实用与艺术的融合体”所具有的特点;第5段主要说明了“许多古桥还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由此可见三段的内容,由介绍外形到,这三段内容从外形的设计技术再到其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再到文化内涵,是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来介绍的,这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所以三者之间不可调换。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细读第五段画线语句可知,列举了中国一些著名的大桥,这是举例子。同时还有准确的数字,这是列数字,两种说明方法综合运用,具体准确地介绍了中国在桥梁建筑上创造的奇迹。

(3)本题考查理解举例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本文列举了“赵州桥”的例子,是说明“隋唐时出现形式多样的石拱桥,如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中国石拱桥》中列举了“赵州桥”的例子,“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它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可以看出其主要特征是:历史悠久、雄伟壮观、结构坚固、形式优美。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这是一道选择题,从文中找出与四个选项相对应的内容,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作出正确的选择。

A.正确,根据文中“现代桥梁纵使千姿百态,追根溯源,都可归于梁桥、浮桥、拱桥、索桥等几大类型”一句可知;

B.正确,根据文中“如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历经多次强烈地震、战争和自然灾害等,逾一千五百年而不毁”一句可知;

C.正确,根据文中的“桥作为实用与艺术的融合体,如梁桥的平直、索桥的凌空、浮桥的韵味、拱桥的涵影等,无不显示出工程与艺术结合的精妙风采。”一句可知; D.错误,文中指出“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长达55千米”,但并不..表示以后依旧是世界上最长的。 故选:D。 答案:

(1)不能,第③段说明了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堪称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第④段说明了中国桥梁是实用和艺术的融合体,第⑤段说明了许多古桥还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这三段内容由技术到艺术再到文化,这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客观规律。

(2)举例子 列数字 通过列举杭州湾跨海大桥和丹昆特大桥,有力证明了中国在桥梁建筑上创造的奇迹。运用具体的数字对丹昆特大桥的长度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加精准、严密。 (3)本文是为了说明隋唐时出现形式多样的石拱桥,进而说明中国自古有“桥的国度”之美誉。《中国石拱桥》是为了具体生动地说明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 (4)D。

4.【分析】这是一篇说明文。第一段提出说明对象。第二段到第六段分别介绍了鸟类迁徙的原因、监测、路线、智慧和困难。最后一段总结全文。说明顺序是总分总的逻辑顺序。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A.有误,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是候鸟的迁徙;

B.有误,本文分别介绍了鸟类迁徙的原因、监测、路线、智慧和困难。是逻辑顺序。 C.有误,第⑥段主要使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D.正确。 故选:D。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信息的能力。

A.有误,“大多数”一词则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不可以删去; B.有误,原文是“科学家也在探索”,而不是已经; C.有误,北极星中心约35°以内,而不是以外; D.正确。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概括几则材料的内容时,答案的格式一般是谁的什么事或谁怎么样。答案的内容要能概括所有材料的内容。材料一介绍了近年来,昆明已建成大量滇池湖滨湿地,许多候鸟都来昆明栖息繁衍。材料二介绍了仙鹤是我国境内重要的迁徙鸟类,目前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保护。材料三介绍了昆明市政府、国务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了不同的“爱鸟”活动。据此可概括为:人们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候鸟,其生存环境得到改善,迁徙中受到的伤害在减少,数量在增加。 答案: (1)D (2)D

(3)人们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候鸟,其生存环境得到改善,迁徙中受到的伤害在减少,数量在增加。

5.【分析】这篇说明文首先由二十四节气引出说明对象“春分”,并介绍了春分的命名,然后依次从候应现象、农事播种、祭祀活动、饮食习俗、游戏活动五个方面具体介绍了春分的有关知识,最后引用《春分日》诗歌作结。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细读②﹣④段,可知第二段介绍的是候应现象,第三段介绍的是农事活动,第四段介绍的是祭祀,据此解答即可。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根据标志性语言判断说明方法类型。 ①引用古人对每个季节进行了精细的划分,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 ②列举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春分的习俗,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本题考查理解提炼文章内容信息的能力。根据第⑥段,“人们选择一个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这种玩法简单的民间游戏叫′春分竖蛋′,深受百姓喜爱。在我国南方地区,春分日妇女多出游,称′踏青′;儿童则竞放纸鸢为戏,谚云′杨柳青,故风筝′。”可提炼作答。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写出描写春天的古诗句,且不出现错字即可。这样的诗句有很多,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等等。 答案:

(1)候应现象、农事活动、祭祀活动 (2)①引用 ②举例子

(3)春分竖蛋、踏青、放纸鸢。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6.【分析】这篇说明文首先引出说明对象“虎鲸是最厉害的海中猎手”,接着具体介绍了虎鲸能成为大海中最完美的捕食猎手的原因。最后还指出虎鲸的语言远比人类复杂,甚至不同的族群还有各自的方言。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概括。通读全文,抓住原句或关键句子来理解,由第二段“虎鲸智商超高,以群体形式捕猎”可知,虎鲸智商超高;第四段“除了智力超群,它们耐力很好”可知,虎鲸身体强大耐力好;由第五段“虎鲸狩猎活动的高效还建立在它们的对话能力之上”可知,虎鲸对话能力强。

(2)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原题目:最令人畏惧的“海洋之狼”,将“虎鲸”比作“海洋之狼”,生动形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令人畏惧的虎鲸”就很普通了。 (3)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细读划线句可知,将虎鲸的尾巴比作巨锤,这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这种说明方法生动地说明了虎鲸的身体本身也是一件可怕的武器。

(4)本题考査対材料的探究能力。仔细阅读材料内容,“小虎鲸从刚出牙起便开始接受母亲训练”“小虎鲸也模仿成年虎鲸的动作”,联想到父母対孩子的教育,作为孩子一定要从小开始接受训练,有意识地去观察与模仿,在快乐氛围中学习与成长。作为家长,对孩子的习惯养成影响很大。 答案:

(1)①智商超高 ②身体强大耐力好 ③对话能力强

(2)不同意,说成“海洋之狼”更加形象生动,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更能体现虎鲸像狼一样的智慧和群体捕猎的特点。

(3)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虎鲸的尾巴比作巨锤,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它强壮的身体是一件可怕的武器,表现其具有强烈的杀伤力。

(4)示例: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母亲对孩子的培养与教育决定了孩子的习惯养成。作为孩子一定要从小开始接受训练,有意识地去观察与模仿,在快乐氛围中学习与成长(意对即可)

7.【分析】本文一开始就指出空气污染不仅损害生活满意度,影响主观幸福感,还可能通过血液进入大脑,进而导致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损伤。接着从空气污染对儿童的大脑结构的影响和空气污染与痴呆的关系两个方面介绍了空气污染对认知功能的危害。最后指出如何建立个体对空气污染的合理风险感知,如何降低空气污染对人类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危害则是目前巫待解决的问题。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说明文题目的理解。首先,明确说明对象,以免答题时表达有误或有缺失。此文通过标题,我们了解到说明对象可能是“空气污染”,读完文章之后,则可以确定为“空气污染给人带来的危害”,所以标题点明了说明对象。其次,观察标题独特之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文标题“空气污染会让人变笨吗”采用问句作为标题,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新颖别致,营造了一个悬念,能吸引读者阅读。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第④段,“不仅……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所以“不仅”承接上文“空气污染对儿童的大脑结构的影响”,“还”引出下文“空气污染增加痴呆的风险”。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解答时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他们比较了长期居住在墨西哥城和长期居住于波洛蒂特兰市(这市空气质量远好于墨西哥城)的儿童,发现居住在首都墨西哥城的儿童其颞叶和顶叶的白质体积均低于波洛蒂特兰的儿童”运用的是举例子和作比较。结合整个句子来看,作者通过举这些实例和比较,来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空污染对人类大脑功能和结构存在持续性的危害。 (4)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减少空气污染方法如,超市不再无偿提供塑料袋以减少环境污染;对北京的汽车尾排放实行严于国家标准的排放标准;从烧煤为主改为烧天然气为主等。 答案:

(1)特点:采用问句的形式。作用:点明文章的说明对象,指出空气污染与人类大脑之间的联系,易于读者理解;用问句作为标题,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2)损害大脑结构;增加痴呆风险

(3)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文中列举了莉莉安等研究者对长期居住在墨西哥城和长期居住于波格蒂特兰市的儿童进行研究的例子,通过对两座城市研究结果的比较,具体有力地说明了空气污染对人类大脑功能和结构存在持续性的危害。

(4)鼓励绿色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及时清理和妥善处置工业、生活和建筑废渣,减少地面扬尘。发挥绿植的净化作用,扩大绿地面积。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等

8.【分析】这篇说明文,开篇就引出说明对象“雁鱼铜灯”。接着介绍了“雁鱼铜灯”名字的由来,“雁鱼铜灯”的创新性,“雁鱼铜灯”造型寄托了生活富裕和婚姻美满的美好愿望。最后介绍了“雁鱼铜灯”丰富的文化内涵。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信息筛选能力。 ABD.正确;

C.有误,原文是“雁体上的鱼形灯罩还有两块弧形屏板,可以自由转动”,不是“鱼形灯罩”可以自由地转动。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信息筛选能力。由“这盏灯颀长的雁颈即为通导烟气的烟道,鱼腹、雁颈、雁体内部中空、相连,灯油燃烧时产生的油烟灰垢,会被收拢在鱼腹内部,然后通过雁颈导入盛水的雁腹,溶解在水里,以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可知,“雁鱼铜灯”燃烧时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由“雁体上的鱼形灯罩还有两块弧形屏板,可以自由转动,这样的设计不但可以调节灯光照射的方向,还能起到防风的作用。”可知,“雁鱼铜灯”可以调节灯光照射的方向,还以防风。

(3)本题考查文句中关键词语的表现力。“直到15世纪才由达•芬奇发明铁皮导烟灯罩,相比之下,雁鱼铜灯足足早了1400多年。”此句最重要的两个词是“才”、“足足”。“才”强调了欧洲国家发明铁皮导烟灯罩比较晚,“足足”突出强调了雁鱼铜灯出现的时间之久。 答案:

(1)C

(2)①“雁鱼铜灯”燃烧时产生的油烟灰垢通过雁颈导入盛水的雁腹,溶解在水里,以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②雁体上的鱼形灯罩还有两块弧形屏板,可以调节灯光照射的方向,还能起到防风的作用。

(3)“才”“足足”两个词重读。突出了雁鱼铜灯出现的时间比欧洲国家发明铁皮导烟灯罩早很多年。这样重读,很好地表现作者对于雁鱼铜灯的喜爱之情。

9.【分析】文章首先由下雨后的清香味引出说明对象“放线菌”,接着介绍什么是放线菌,然后介绍放线菌能释放出一种化学学物质让我们闻到清香,再介绍雨后泥土的清香让人感受更明显的原因,最后说明放线菌的广泛用途。

【解答】(1)本题考查说明顺序及说明内容的辨析。阅读全文,了解内容,本文主要是介绍了关于“放线菌”的有关知识,属于事理说明文;所以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主要说明了泥土散发清香的原因和“放线菌”的作用。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画线句子把放线菌比作“一棵树”“一根草”,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放线菌菌丝丝状的特点。

(3)本题考查的是筛选信息的能力,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找出合适的内容填写即可。根据七八段中“放线菌的作用当然不只是让人闻到清香,它也是生产抗生素的宝库。”“我们平常烹饪时调味用的味精,也是通过它们制造的。如今,它们还是科学家研究生物发育、细胞分化的便利材料。”提取概括即可。 (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根据文章中的“放线菌渐渐枯死后,留下的这些孢子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又会发芽,长成一个个放线菌”可知,C项“都会发芽,长成一个个放线菌”与原文表述不一致。 故选:C。 答案:

(1)事理;逻辑;泥土散发清香的原因

(2)主要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放线菌菌丝丝状的特点。 (3)①散发清香生产抗生素 ②制造味精 ③是研究生物发良、细胞分化的便利材料 (4)C

10.【分析】文章开头就点明了说明对象“基因疗法”,紧接着说明了基因疗法的治理聊原理是通过修补失效的基因,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基因疗法发展潜力巨大,但是成本非常高、风险大,尚在应用探索阶段。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第①自然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基因疗法也像青霉素一样会不可避免地经历着曲折起伏的过程。“很快应用于临床实践”说法错误。 故选:B。

(2)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①“可能”表示估计,起限定作用。表示基因疗法成为癌症的终结者存在极大的可能,体

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②“绿灯”意思是欧洲部分国家已经同意使用一些修复免疫系统的基因疗法,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第③自然段列举2015 年德国医生伊丽莎白•泰森为病人做了脂蛋白脂酶缺乏症的基因治疗的例子,用了“一百万美元”这样具体的数字,说明目前用基因疗法治疗疾病费用昂贵,成本很高。 答案: (1)B

(2)①“可能”表示估计,说明基因疗法成为癌症的终结者只是一种展望和猜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运用比喻(或者打比方),说明欧洲部分国家已经同意使用一些修复免疫系统的基因疗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3)举例子,列数字;说明目前用基因疗法治疗疾病费用昂贵,成本很高。

11.【分析】文章第①段引出说明对象“超高压加工技术”;第②段主要介绍说明超高压灭菌术灭菌的原理;文章③~⑥段采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说明超高压灭菌术的优点;第⑦段是对超高压技术的展望。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解题时要解释词语本义,结合文章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分析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黯然失色”指相比之下,事物仿佛失去原有的色泽、光彩。在文章中的意思是:热加工使食物中的天然色素会受到破坏,从而改变食物的香味成分。可结合“热杀菌工艺还会改变食物的香味成分,而超高压处理则不会对食物的香味有影响”理解作答。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本段文字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作比较,把“热杀菌工艺”和“超高压处理”对在保留食物色泽、风味、营养等方面进行比较,突出地说明了超高压对食物处理的优势。据此理解作答。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文章第②段主要介绍说明超高压灭菌术灭菌的原理;文章③~⑥段采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说明超高压灭菌术的优点。其中③④段说明超高压灭菌术的高效、快速、杀菌效果均匀的优点;第⑤段说明超高压灭菌术最大限度的保留食物的色泽、风味、营养的优点;第⑥段说明说明超高压灭菌术能耗低,符合环保要求的优点。据此可填写作答。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有误,根据第④段内容,“醇母菌、霉菌及腐败细菌”应该是“是酵母菌、霉菌和部分腐败细菌”。 B.正确。

C.有误,依据文本中的“以酸性果汁为例”可知,“超高压技术只适合为酸性果汁灭菌”的说法是错误的。

D.有误,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不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故选:B。

(5)本题考查对文章说明内容与段落之间的关系。文章第⑦段写的是超高压技术在食物快速冷冻和解冻食物加工方面的研究探索。本文主要介绍的是超高压技术灭菌术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从远景展望的角度看,可以认为是不多余,是对超高压技术的展望;若从本文介绍说明的是超高压技术在灭菌方面的相关内容来看,又似乎是多余的。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热加工使食物中的天然色素会受到破坏改变食物的香味成分

(2)作比较,把热加工与超高压在灭菌中对食物造成的影响进行比较,强调突出超高压处理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食物色泽、风味、营养这一优势。

(3)①超高压灭菌术灭菌的原理;a.高效、快速、杀菌效果均匀 b.最大限度的保留食物的色泽、风味、营养 (4)B

(5)第一种:不多余。第⑦段写的是超高压技术在食物快速冷冻和解冻食物加工方面的研究探索对这一技术的未来展望,是对本文说明对象超高压作了总结与展望。所以不多余。

第二种:多余,因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超高压技术灭菌术,只要介绍说明的是超高压技术在灭菌方面的相关内容,而第⑦段的内容是关于在食物加工方面的内容,这与本文主要内容不一致,所以多余。

12.【分析】本文第①段,以“生物钟”的定义引出说明对象﹣﹣“食物钟”;接着第②段,解释什么是“食物钟”;然后第③~⑥段,具体分析食物钟的作用以及导致食物钟紊乱的几种饮食习惯;最后第⑦段,指出维持良好的食物钟,对健康才更有益,以此来总结全文。

【解答】(1)本题考查分析说明语段的作用。解答此题可从内容、结构、说明方法三个方面来思考。结合本段内容来看,作者开篇就写中学时代就熟悉的“生物钟”,目的是为了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管理吃东西的“食物钟”,同进起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2)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从句子内容来看,列举了台湾、美国等不同的研究发现,是举例子说明方法的具体运用,以此来说明经常不吃早餐对身体的健康有害。

(3)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结合句子先说明词语的意思,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再强调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即可。“几乎”,就是差不多的意思,在句中表示限制。意思是说,食物钟与生物钟二者差不多是保持一致,但也不是完全的一致。最后不要忘记强调一下,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4)本题考查说明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解答此题相对简单,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会发现文章第③段指出:常见的可能导致食物钟紊乱的饮食习惯有:不吃早餐、节食、暴饮暴食等。再根据④~⑥段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这三者的危害是最大的,我们可以分别给出对策:坚持吃早餐;不过度节食;不暴饮暴食。 答案:

(1)从大家熟悉的生物钟写起,便于读者接受和理解,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同时针出本文的说明对象。(2分)

(2)第4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经常不吃早餐会干扰食物钟,也会给健康造成影响。(2分)

(3)不能删去。“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在这里起限制作用,说明了食物钟日常的运作程序和生物钟差不多保持着一致,删去后表示两者的运行程序完全保持同步,与实际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

(4)坚持吃早餐;不过度节食;不暴饮暴食。(3分)

13.【分析】这篇说明文,第一段首先引出说明对象“情景记忆”,第二段介绍了“记忆盒子”的特征,三至五段介绍了情景记忆往往是不靠谱的特点,六至九段介绍了情景记忆能给艺术家们提供创作的源泉,第十段总结:在日常生活中情景记忆也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说明对象的特征的分析概括。仔细阅读第②段,概括出说明对象的特征。由“情景记忆也是如此,大脑会把与一件事情相关的景象,包括和情景相关的动作、声音、情感等方面的信息捆成一个包,存放在封闭的′记忆盒子′里。一个盒子存储一段记忆,多段记忆分别存储在不同的盒子里,它们彼此独立,互不干扰。”可提炼概括要点。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诺贝尔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说:“记忆重组”,这是从这句话“记忆里的情节和图象会随着时光流逝而渐渐淡化,……甚至对记忆中的情景重新给出解释和评价。”得出来的结论。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所给句子“三年前,在美国某大学校图内发生枪击事件,在随后的警察询问中,5位目击证人对罪犯的描述竟然各不相同。”与第⑤段“人们按照当下的想法和自己的意愿,来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使得描述的情况和原来发生的场景大不一样。”所写内容是一致的,都是说明情景记忆往往是不靠谱的特点。应放在第五段后面。

(4)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ABD.正确;

C.错误,“都是不真实的”说法太绝对。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拓展能力。能根据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情景记忆在日常生活中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语言简洁顺畅,表意清楚明白即可。如,情景记忆的内容可以用来当作创作的素材;情景记忆能让人回忆起过去的事情,真实再现过去的场景。 答案:

(1)①能把情景事件储存起来;②一个盒子存储一段记忆,多段记忆分别存储在不同的盒子里;③储存在记忆盒子中的记忆内容,彼此独立,互不干扰;④记忆中的事情被埋藏在大脑深处,不会干扰人们当下的思维活动;⑤受到某些线索的启发时,“记忆盒子”就会被打开,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2)当记忆被唤醒时,再次描述往往会夸大其词或颠倒次序,使情景的真实性、可靠性大为降低,甚至对记忆中的情景重新给出解释和评价。

(3)放在第⑤段后;理由:列举的美国某大学枪击事件目击证人描述罪犯各不相同的事例,具体说明了第⑤段情景记忆往往是不靠谱的特点。 (4)C

(5)①情景记忆也能像录像那样,能让人回忆起过去的事情,真实再现过去的场景。②情景记忆又是人们按照当下的想法和自己的意思,来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往往不完全真实的内容。③情景记忆可以使用在文学艺术创作中。

14.【分析】文章采用逻辑顺序,第①引出说明对象,第②段说明细菌发电的发展历史,第③段说明用细菌发电原理,可以建立较大规模的细菌发电站,第④段说明发达国家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第⑤段说明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ACD.正确;

B.有误,②段讲进行细菌发电时要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物,还要往电池里不断充入空气,用以搅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质的混合物等。可以看出细菌发电的过程很复杂,并且需要加入一些其他的物质。 故选:B。

(2)本题考查说明内容的筛选。解答此题,学生要根据文章的题目和内容综合分析,概括作答。说明文的题目一般是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另外说明内容也可根据文中多次出现的语句寻找出来。根据文章的题目“细菌发电前景广阔”,以及文中多次提到的“细菌发电”“利用细菌发电原理,还可以建立细菌发电站”等可知,本文说明的内容即是“细菌发电前景广阔”。故选:A。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有误,第④段划线句子举美国设计的综合细菌电池的例子,说明每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B.正确;

C.有误,“大约”表示估计,说明紫色素是将接近于10%的阳光转化成化学物质;如果去掉,则变成正好是10%,这就与事实不符,过于绝对化。

D.有误,惊奇的内容是:①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为电能的特异功能;②用嗜盐杆菌发电能大大地降低成本。此项表述不全。 故选:B 答案: (1)B (2)A (3)B

15.【分析】文章采用逻辑顺序,第①段引出说明对象恐惧,介绍什么是恐惧,第②至⑤段说明恐惧时人体做出的反应,第⑥⑦段说明人类能够对恐惧情绪进行分析处理。 【解答】(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作答此类问题,一定要认真读题,仔细分析文本,根据题目的要求,结合文本中的关键性提示语句,即可作答。本题根据第二段中的“这时大脑释放出的神经化学物质和激素会使心率上升、呼吸加快、肠道的血液减少、更

多的血液流入肌肉,让你做好战斗或逃跑的准备。”,第三段“当我们的皮肤由于恐惧而出现鸡皮疙瘩时,胳膊上也会寒毛直坚,但这既不能帮助我们和敌人战斗,又不能帮助我们迅速逃离。”,第四段“得呆若木鸡也是一种常见的反应”可作答。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第⑥段划线句子把受到惊吓的人会重新评估自身情境与受到惊吓的兔子直接跑开进行对比,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类能够理性面对恐惧。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A.有误,根据原文“恐惧首先是一种生存机制。”可知,“恐惧只是人类进化形成的一种生存机制。”的说法太绝对化。

B.有误,根据第三段中的“身体在面对可能致命的事物时,有一些反应是从远古的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但如今已经用处不大了。”可知,“恐惧时人体的所有反应都是对我们有益的。”的说法太绝对化。

C.有误,根据第五段中的“幼儿则会害怕一些成人知道并不存在的东西”可知,“人类在婴幼儿时期就会感到恐惧,其与成人无异。”的说法错误。 D.正确。 故选D。 答案:

(1)心率上升;呼吸加快;肠道的血液减少,更多的血液流入肌肉;皮肤出现鸡皮疙瘩并寒毛直竖;吓得呆若木鸡。

(2)作比较。把受到惊吓的人会重新评估自身情境与受到惊吓的兔子直接跑开进行对比,突出说明了人类能够理性面对恐惧。 (3)D

二、现代文阅读

2.非文学作品阅读

不做“空心人”

亲爱的同学们:

祝贺你们从世界各地汇聚于此,成为新一代复旦人。希望在你们身上。

今天凌晨五点多钟,我独自在校园走了很久,感受到一种特别而久违的宁静、肃穆。我知道这宁静和肃穆,在世上任何别的地方,都永不可被复制,它封存于我心底,瞬间被这熟悉的一草一木激活了。站在当年的教学楼前,真是百感交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物质条件相对匮乏,有时,我带着两块干面包一头扎进图书馆,深夜才会出来。但那些年复旦浓厚的理想主义氛围,一个穷学生心中的万丈豪情,穿透时光的铁幕,仍时常叩击我的内心。仿佛也是在警醒我,在一个人内心,真正不可消逝的,到底是些什么。

钱穆先生曾说,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对传统,应怀有温情和敬意。对我们的个人

史,又何尝不是如此?离开复旦的三十多年中,每当我苦闷、矛盾、彷徨之时,复旦时期的无数细节,先生们给我的种种教诲时时浮现。可以说,母校对我灵魂的滋养、对我内心的教育从未中断、从未停止,也永远不会终止。

同学们,你们生于本世纪初,是崭新的一代人。持续深入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数千年未有的巨大进步,物质生活和人本身生存状态的丰富性、多样性,哺育了你们。你们是在信息时代出生并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人。整体上看,这一代人视野开阔,聪慧敏锐,自信而独立。

我的儿子是这一代人中的一个。我有个保持了十多年的习惯,在他读书和生活的每一个关键时刻,会写一句话送给他,让他去反复体味。在他赴国外读书时,我写了五个字送给他,叫:不做“空心人”。

为什么有这么一句呢?我是在警示他,对这一代人高度信息化的生活方式,要保持足够清醒的审视和反省。

曾有一个你们的同龄人,这样对我描述他的状态:睡眠之外,时时刻刻在刷屏,明知绝大多数信息无聊无趣,甚至扭曲、有害,仍止不住地去刷。但越刷屏,就越有信息饥饿感。一旦手机离手,就会失魂落魄。信息的海量堆积不仅没有带来内心的充实,反而总觉得内心空荡荡的。

我知道这已经是个常态。这个时代对信息消费的依赖性,正在逼近一个危险的临界点。但真正让我担忧的,还不是这个。我发现,即使是面对难得一见、瑰丽雄奇的自然奇观,面对渴盼亲情的家中长辈,面对他人的痛苦遭遇,很多人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无动于衷、一种超然的淡漠、一种对现实的疏离感,甚至是麻木。高度的信息化,有着把这个星球每个角落的人都有效联通起来的神奇能力,但同时,它本质上也加剧了每个个体内心的“孤岛状态”。所以我告诫儿子:不要被物质和消息的过度消费“空心化”,成为“空心人”。 我当然不是在否认信息化对人类发展的的澎湃推动力。这种推动力是无与伦比的,是无法被颠覆的。我在想,在高度信息化的生存中,人本身如何不沦为一种快速消费品。 越是在众声喧哗中,越需要一颗真正安静下来的心。越是快速变化的时代,越需要一颗真正慢下来的心。我期待同学们能够成为这样的自觉者。

世界上所有的美,都需要一种高度的专注和漫长时间的淬火。读书、求知,当然更不例外。在信息时代,整个社会的“速生、速成”的心理惯性,事实上得到了强化。我期待同学们从这种强悍的惯性中,挣脱出来。

在时代的屏幕上瞬间自生自灭的文字,越是浅陋粗鄙,就越需要有人能以“坐得十年冷板凳”的勇气,舍弃眼前之利、萤火之光,创造出能昭示一个时代良心和品质的精神产品,穿透这个时代流传下去。

越是有人觉得心里空荡荡的,就越需要另一群人懂得,应该往这种空荡荡中填补些什么。越是有人不再确信什么,觉得“爱”、“理想”、“信仰”成了过时的、陈旧而虚张的概念,就越是需要另一群人把这些词,高高地举在头顶。对内心贫乏的人来说,这些词是空的。而对内心丰富的人来说,它们永远是有血有肉的,是新鲜的。

对大自然、对现实的变迁、对世间的悲欢离合,我们内心的触角都要敏感地、密切地去感受它们,催生清新的生命感,不必去过度转述网络上苍白的“二手人生经验”。只有这样,明确的信念才会产生,生命的内在热度才不致流失。

教育的根本要义是什么,今天在场的老师们远比我有权威来作出阐释。我对它有九个字的个人解读,叫:“有所学,有所成,有所爱”。同学们根据个人兴趣、能力结构和社会需求,选定了自己的专业,这是有所学。最终,在一些专门领域形成独到见解,有了贡献,成就了更好的自己,甚至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这是有所成。这一步,在大师林立、治学传统根深蒂固的复旦,也是能做到的。

。 。一个人,对求知、求真理没有非同一般的执着,没有一种内心的灼热,没有百折不挠的坚忍,自然匹配不了一个爱字。没有固守社会良知正义、突破一己局限的家国情怀,自然也难以体察到这个境界。有所爱,意味着献身精神、一种信仰;意味着可能需要放弃很多,也需要有深刻的自省能力时时唤醒自己。

这一定是个长期的、艰苦的锤炼过程。在今天世界上,一些大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她的校园里,有更多的学生懂得:要把求知、求学上的怀疑精神,与对生命价值的确认和信仰的形成融为一体。把对科学的“冷眼”观察、冷静探索,与做人做事的古道热肠融为一体。把探求真理的坚韧不拔,与生活中怜小怜弱、恤残恤孤的生命柔情融为一体。只有这样一颗“有所爱”的心,才不会空掉。我们才不致沦为一个“空心人”。

在这里,我还要把英国小说家毛姆在名作《月亮与六便士》的两段话,送给同学们。 一句话是“遍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月亮”。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克制对唾手可得的实际利益的诱惑,要有一种超越性的、更宽阔的眼界。有时候,抬头看月亮,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啊,因为利益的羁绊,不是那么容易破掉的,尤其是生活在承受重负之时。另一句话是:“我用尽了毕生的力气,只是抵达了生活的平凡”。这句话中包含的力量,正好与前一句形成互补。平凡,是每个人都想着要去突破的。但平凡的真味、深味,又恰恰是在人生绚烂至极、归于平淡之后。人光有超越的一面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从平凡中汲取智慧的能力,也要有一种自知平凡的谦卑。

同学们,四年之后,当你们从复旦毕业之时,一定会有某种强大的心灵共性,在你们和我之间形成。也唯有如此,一所伟大学校特有的精神气质才会永恒地存在。 谢谢大家。愿每一位同学都有美好的前程。

(选自复旦大学2018新生开学典礼演讲,有改动)

(1)把下面的思维导图填写完整,厘清文章脉络。

(2)在文中划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自然 (3)文末引用《月亮与六便士》的话有何用意?

(4)演讲稿中提出“不做‘空心人’”的观点也值得我们深思,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认识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 (1)①有“坐得十年冷板凳”的勇气;②将教育的根本要义解读为“有所学,有

所成,有所爱”。

(2)最困难也最要紧的是要“有所爱”。

(3)文末引用《月亮与六便士》的话,意在寄语新生,期待青年学生开阔眼界、辩证看待平凡,形成强大的心灵,同时借助名著中的言论,论证不做“空心人”的论点,使论证更丰富,更有说服力。

(4)示例:我认为“空心人”指的就是心灵空虚的人。心灵空虚了,就会开始迷失自己;心灵空虚了,往往就会忘记存在的意义。我们如果不想成为“空心人”,就要有从平凡中汲取智慧的能力,也要有一种自知平凡的谦卑。要有一颗“有所爱”的心,要坚定自己的信仰和良知,努力去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解析】【分析】(1)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前往后梳理文章的内容,第一到五自然段首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不做“空心人”。第六到九段论述空心人的概念及为什么不要做空心人。第十段到十三段论述怎样做才不会成为空心人,作者认为要有“坐得十年冷板凳”的勇气,才能挣脱“速生、速成”的心理惯性,才能创造出能昭示一个时代良心和品质的精神产品。第十四段到十六段论述教育的要义,作者认为教育的要义可以用九个字来解读:有所学,有所成,有所爱。最后几段作者寄语心声,以期形成强大的心理共性,共创美好前程。

(2)结合语境分析,文章第十四段到十六段论述教育的要义,这三者相比较起来,前两者都比较容易实现和理解,因此作者在简单论述所学和所成后,就把论述的中心放在论述有所爱上,从第十五段内容“ 一个人,对求知、求真理没有非同一般的执着,没有一种内心的灼热,没有百折不挠的坚忍,自然匹配不了一个爱字。没有固守社会良知正义、突破一己局限的家国情怀,自然也难以体察到这个境界。有所爱,意味着献身精神、一种信仰;意味着可能需要放弃很多,也需要有深刻的自省能力时时唤醒自己”可以看出要做到有所爱并不容易,从第十六段最后一句:只有这样一颗“有所爱”的心,才不会空掉。我们才不致沦为一个“空心人”可以看出有所爱的重要性。据此可知横线上应该补写的内容为:最困难也最要紧的是要“有所爱”。意对即可。

(3) 结合语境理解与分析,文末的内容是寄语新生,作者引用的是文末引用英国小说家毛姆在名作《月亮与六便士》的两句话,一句是“遍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月亮”,已在期待新生要有一种超越性的、更宽阔的眼界;一句是“我用尽了毕生的力气,只是抵达了生活的平凡”意在期待新生要正确看待平凡。 从论据的角度来分析,这两句话其实也可作为道理论据,非常有力地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据此分析及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时只要能结合本文论点及自身实际谈自己的理解,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即可。如: 我认为“空心人”指的就是心灵空虚的人。心灵空虚了,就会开始迷失自己;心灵空虚了,往往就会忘记存在的意义。我们如果不想成为“空心人”,就要有从平凡中汲取智慧的能力,也要有一种自知平凡的谦卑。要有一颗“有所爱”的心,要坚定自己的信仰和良知,努力去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故答案为:⑴ ①有“坐得十年冷板凳”的勇气;②将教育的根本要义解读为“有所学,有所成,有所爱”。

⑵ 最困难也最要紧的是要“有所爱”。

⑶ 文末引用《月亮与六便士》的话,意在寄语新生,期待青年学生开阔眼界、辩证看待平

凡,形成强大的心灵,同时借助名著中的言论,论证不做“空心人”的论点,使论证更丰富,更有说服力。

⑷ 示例:我认为“空心人”指的就是心灵空虚的人。心灵空虚了,就会开始迷失自己;心灵空虚了,往往就会忘记存在的意义。我们如果不想成为“空心人”,就要有从平凡中汲取智慧的能力,也要有一种自知平凡的谦卑。要有一颗“有所爱”的心,要坚定自己的信仰和良知,努力去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点评】⑴此题考查分析议论文论证思路的能力。一般议论文的结构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答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逐段分析并概括所写的内容,把能合并的内容进行合并。最后再按题目要去答题。

⑵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要理解上下文的内容,然后再据此补写出合适的内容,注意要和上下文的语气一致。

⑶此题考查分析引用论证方法及作用的能力。 引用论证是“道理论证”的一种,也叫“引证”,即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答题时还有结合语境分析其作用。

⑷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联系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初的温暖

①男孩小时候家里很穷,甚至有时连上学的本子也买不起,常常用完了正面用反面。一天,班里来了位新生,是个漂亮的女孩,扎着鲜艳的蝴蝶结,背着一个让全班同学都眼红的书包。

②女孩跟他成了同桌。她的文具盒里装满了各种漂亮的笔和橡皮,她还有很多崭新的方格本,甚至有精装的笔记本。男孩偷眼看,心里既嫉妒又眼馋。

③男孩自尊心很强,怕女孩笑话,本子用完便不再用反面,也就不记笔记,只靠脑子记。女孩感到很奇怪,有一天问他,他说:“会了,不用记了。”女孩好像明白了什么,主动拿出两个本子给他,男孩拒绝了,女孩羞红了脸,几天不和他说话。有一次,班里组织看电影,每人交5分钱,男孩没有钱,就没有报名。女孩高兴地跑到他跟前,说:“明天下午看电影,我替你把钱交了。”男孩气恼地说:“我不去,用不着你给我交。。”女孩委屈地哭了,说:“你以后还给我还不行吗?”男孩没有再说话,勉强答应了她。

④第二年,女孩的家要搬了,男孩不知道要搬到哪儿,只觉得有一种留恋的感觉,仿佛丢了东西似的。知道她走的日期后,那一天他没有去上学,早早地候在一个十字路口——县城开往外地的车辆都要经过这。终于,一辆大货车开了过来,女孩和她的哥哥站在车厢里。女孩看见了他,高兴地向他挥手,男孩想跟她说点什么可没有说出来,车速很快,一溜烟从眼前过去了。

⑤第二天上学,班里一个女同学给男孩送来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包,说是同桌留给他的。男孩打开,是厚厚一摞没用过的各式作业本,还有她用过的漂亮文具盒,里面装满了铅笔,还有一支能抽水的钢笔。笔中间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送给我最好的同桌。”

⑥男孩哭了,他突然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那天起,他的心知道了什么叫疼痛。

⑦那个文具盒,他一直保存着,有时候拿出来看看,眼前会晃动着一对鲜艳的蝴蝶结,一跳,一跳……

⑧几十年过去了,男孩读完大学,又读了博士,打拼多年后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阅尽沧桑后,他越来越怀念那个当年跟他同桌的小女孩,于是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寻找那个叫王丽晨的女孩。

⑨电视台的记者闻讯后,邀请他做了一次访谈,面对现场的许多观众,他把藏在心底的那段往事说了出来,说到动情处,他几次哽咽,说如果能见一见当年同桌的女孩,此生也就无憾了。

⑩主持人问他:“为什么非要见她呢?相见不如怀念,保留最初的那份美好,为她祝福,不是很好吗?” ⑪他摇了摇头。

⑫主持人又说:“丽晨现在已经步入中年,也许已经发福,也许过得很不如意,如果是这样,你还会执意见她吗?”

⑬他说:“是的,我想当面对她说声谢谢。另外,如果她有什么难处的话,我想尽自己所能帮她一把。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着她,甚至没有一天忘记过她,小时候,因为贫穷,我看过太多的冷眼,但她给了我最初的温暖,这成了我生命的动力……”他已经泪光莹莹,“我想看见她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温暖的阳光……” ⑭几天后,他收到一封信:“亲爱的刘同学,不瞒你说,那天我就坐在观众席上。之所以不见你,并不是因为你太富有,或者我已经老了,而是有些美只适合放在心里,就像一坛陈酒,一旦打开味道就淡了。感谢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活在你心里,如果你对我心存感激,那就在心里保存那份最初的美好并把它传递下去吧。”

⑮信是那位主持人写的,王丽晨是他的妹妹。她已于三年前病逝。 (1)文章以“最初的温暖”为题可谓独具匠心,请简述这个标题的妙处。 (2)根据文章情节的发展,请在第⑥段的横线处补写出男孩此时的心理活动。 (3)第④段写到了女孩的哥哥,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这一人物的出现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4)请简析第⑮段在全文中的表达效果。

(5)结合文章主题,说说这篇文章给了你哪些启示?

【答案】 (1)强调了男孩第一次感受到温暖的重要性;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成为全文的情感线索;寓示了文章的主题;标题新颖温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因为自卑与嫉妒,对同桌太不好了;但她却不记恨,还来不及向她道歉。 (3)为主持人的出现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4)交代文中那封信的来历;为文章画上完整的句号;使文章产生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 (5)真善美是美好社会和人生的动力;懂得感恩是做人的品德;要学会珍藏美好,传递爱心。

【解析】【分析】(1)本文的标题不包括修辞手法的使用。从内容上看,男孩第一次感受到来自别人的关心和温暖,从此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标题的作用在于强调了男孩第一次感

受到温暖的重要性;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从结构上来说,标题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成为全文的感情线索;并且新颖温馨,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根据上下文的情节发展可以得知,女孩体谅到男孩家庭条件不好,经常给予他帮助。但是男孩不仅没有感激,反而因为自尊心比较强而对女孩发了脾气,对女孩产生了一定的伤害。但是女孩不仅没有记恨他,反而把自己最宝贵的文具送了他。通过故事情节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男孩内心可能充斥着后悔、自责、遗憾、歉意、伤感等情感。解答时,结合上述情感,补充原文即可。

(3)结合选文最后一段可以得知,女孩已经在三年前去世了,所以在男孩发了寻人启事后,是女孩的哥哥代替她对男孩进行的回信。第④段中写到女孩的哥哥就是为了给下文埋下伏笔。

(4)从内容上来看,第⑮段交代了上文那封信的来历,为文章画上了完整的句号。从表达效果上来看,该段落揭示了上文关于“信”的谜团,使得文章产生了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

(5)本文的文章主题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和赞美懂得感恩的品格,本文讲述了女孩对男孩传达的关心和帮助,长大后的男孩对女孩的感恩,以及女孩的哥哥给男孩写信传达出的温暖。因此学生获得的启示可以围绕上述文章主题展开。

故答案为:⑴ 强调了男孩第一次感受到温暖的重要性;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成为全文的情感线索;寓示了文章的主题;标题新颖温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⑵ 因为自卑与嫉妒,对同桌太不好了;但她却不记恨,还来不及向她道歉。 ⑶ 为主持人的出现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⑷ 交代文中那封信的来历;为文章画上完整的句号;使文章产生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 ⑸ 真善美是美好社会和人生的动力;懂得感恩是做人的品德;要学会珍藏美好,传递爱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文章标题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作文章线索;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语带双关;⑥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⑦吸引读者兴趣。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人物的心理活动总是和当时的情景有紧密的关系,因此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一定要弄清楚当时的情景,即语境。

⑶本题考查分析文中某一人物的作用。答题时要分析出这一人物对情节发展的作用以及对塑造主要人物和表现主旨的作用。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结尾段作用的能力。文章结尾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分析其妙处。

⑸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从文章中获得什么启示或感悟这样的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能扣住人物、内容和主旨从一两个侧面谈自己的感悟或启示即可,切忌脱离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空谈。

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香椿的味道 李红霞

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当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桠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温情,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③春风催荣了万物。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地“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④于是,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就可以了。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的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等回来,又会吃上一大碗。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可母亲却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放上醋,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过,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消失了。这种干香椿只要保存得好,可以吃一年,直到又吃上那暗红的嫩芽。

⑦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可母亲却说这样的才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

(选自《人民周刊》2017年5期,有删改)

(1)通读全文,以“香椿”为线索,在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

盼香椿→________→炸香椿→________

(2)从修辞手法(任选一种)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3)第④段描写母亲炸“香椿鱼儿”的一系列动作,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谈谈你对“香椿的味道”的理解。生活有百味,联系生活,说说哪一种“味道”让你印象深刻,说一说原因。 【答案】 (1)扒香椿;吃香椿

(2)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香椿芽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在枝尖绽放时的勃勃生机,表现了作者看到香椿发芽时愉快的心情。

示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香椿树比作老者,把香椿芽比作蝴蝶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初绽时的美丽,表现了作者看到香椿发芽时愉快的心情。

(3)通过对母亲的一系列动作生动传神(描写细腻),表现了母亲技艺娴熟(做事利落、勤劳能干)。

(4)①香椿本身的味道、母爱的温暖、童年的快乐、春天的味道。

②示例一:红烧肉的味道。红烧肉是爸爸的拿手好菜,但他在外地工作不能经常回家,每次回家都给我做香喷喷的红烧肉,那里面有父亲的味道。

示例二:眼泪的味道。眼泪中不只有苦涩与悲伤,它是经历风雨与挫折的见证,让我更加自信坚强。

【解析】【分析】(1)文章以“香椿”为线索,依次写了我盼香棒,然后是扒香椿,母亲为我炸香椿,最后写我吃香椿。

(2)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与比喻两种修辞,选择其中的一种结合句意来分析即可。如:把香椿树比作老者,把香椿芽比作蝴蝶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初绽时的美丽,表现了作者的愉悦心情。

(3)解答此题先找出动词,结合人物的身份与行为目的来分析。母亲先是“择好、码好,洗净,腌一下”,然后打鸡蛋、和面、搅匀,再炸。一系列的动作井然有序,可见母亲的技艺娴熟。

(4)结合本文的内容来看,标题本义指香椿本身的味道,文章主要写了母亲为自己做香椿,自己童年时对香椿的痴迷,而且还是爱吃故乡的香椿,可以看出这里的味道,还包括母爱的温暖、童年的快乐、故乡的眷恋,还有那独特的春天的味道。第二问考查学生拓展延伸及个性解读的能力。这是一种主观性较强的题目。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的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均可。可写妈妈做的各种食物的味道,如手擀面、饺子、葱花油饼等,或是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故答案为:⑴扒香椿;吃香椿;

⑵ 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香椿芽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在枝尖绽放时的勃勃生机,表现了作者看到香椿发芽时愉快的心情。

示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香椿树比作老者,把香椿芽比作蝴蝶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初绽时的美丽,表现了作者看到香椿发芽时愉快的心情。

⑶ 通过对母亲的一系列动作生动传神(描写细腻),表现了母亲技艺娴熟(做事利落、勤

劳能干)。

⑷ ①香椿本身的味道、母爱的温暖、童年的快乐、春天的味道。

②示例一:红烧肉的味道。红烧肉是爸爸的拿手好菜,但他在外地工作不能经常回家,每次回家都给我做香喷喷的红烧肉,那里面有父亲的味道。

示例二:眼泪的味道。眼泪中不只有苦涩与悲伤,它是经历风雨与挫折的见证,让我更加自信坚强。

【点评】⑴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的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注意一是由于事件的复杂性,在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二是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⑵本小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别和使用效果。不难判断出拟人和比喻,答题关键点在于结合句子的具体内容并深入到作者思想情感、文章主旨的分析层面。

⑶再记叙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情节安排等等要素都是指向一个写作意图:文章主旨。本小题通过考查人物行为动词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 ⑷本小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紧扣题目要求、言之有理即可。

5.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别把我当陌生人

尉克冰

①“记住,路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一切食物和饮料!只要离开位子,回来时一定要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

②去年夏天,我坐火车去新疆开会。三千多公里的路途,没有同伴。出发前,家人这样反复叮嘱我。

③刚走进包厢时,我心里很忐忑,不知道这一路上要面对些什么人。一个男人进来了,身后有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大概是他女儿。随后,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蹦蹦跶跶地过来了,她妈妈紧跟在后面。整体环境不错,我精神放松了很多。

④晚上10点多,我锁好门,把手提包压在枕头下面,躺下。不知不觉,已到深夜。在似睡非睡中,我听到了扭动门锁的声音,接着,“哗啦”一声,门被打开了,我猛地打了个激灵,紧张不已。一个黑乎乎的脑袋探了进来,借着通道幽暗的灯光,我看到那是一个身材高大,样子凶悍的男人。此时,包厢里其他人还在熟睡,我吓得头皮发麻,浑身哆嗦。他打探一番后,挤进门来。我不知从哪里来了勇气,大喝一声:“干什么的?”

⑤“我,我上车呀。”那个男人被我的喊声吓了一跳,接着他把行李拖了进来。原来真是上车的。虚惊一场!

⑥早晨醒来,我赶紧摸了摸枕头下面,包在。随便吃了早点,又躺下看书。中间出去过几次,回来后,我都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在这样的环境里,当心无大碍。

⑦包厢里,两个孩子在嬉闹,大人们都很安静。我拿出零食吃的时候,挺想给那两个孩子,可担心遭到拒绝,又忍住了。我想,上车前,他们的父母一定无数次告诫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

⑧“阿姨,你怎么躺了半天也不下来玩儿?”小姑娘仰着脸,忽闪着大眼睛对我说。 ⑨我笑了笑,赶快从上铺下来,和孩子们玩了起来。“阿姨,吃荔枝吧!”小姑娘用她胖嘟嘟的小手递给我一颗饱满的荔枝。我愣了一下,连忙接过荔枝,轻轻地说了声谢谢…… ⑩孩子给每个人都发了一颗荔枝,包厢里的每个人都伸手接着,小姑娘笑了起来,眼睛像弯弯的月亮湖。那颗荔枝,我一直攥在手里,舍不得吃。小小的荔枝,如同两个世界的缩影。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孩子的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那把坚实的锁,紧闭的门彼此敞开了。

⑪于是,在我们的包厢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的小包厢成了快乐的大家庭。美食共享,格外香甜。我把最好吃的都留给了小姑娘,还抱着她,给她讲故事,把她原来松散的头发编成漂亮的小辫,给她拍了很多照片。孩子对我也越来越依恋,一会儿看不见我,就到处找。或许是她离开妈妈太久,我是个母亲,我身上有妈妈的味道。那天夜里,她是在我怀里睡着的。

⑫第三日清晨,快到终点站了,可我的心里却平添了一丝怅惘。车停了,人们如潮水般从车身里漫出。我抱着小姑娘,她爸爸帮我提着大行李箱。孩子紧紧搂着我的脖子,趴在我肩上。就要和他们分别了。我依旧紧紧抱着孩子,我们脸贴脸。她父亲将她抱走那一刻,她哭着大声喊“阿姨”!我心里好难受,背过身去。

⑬手机响了,收到朋友发来的短信:“出门在外一定要小心,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任何食物和饮品!”我笑了笑,走进人海中……

(1)请阅读选文,根据提示,将选文中表现“我”心情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空格上。 刚进包厢时,忐忑 →深夜包厢门被打开时,A________→想给孩子零食时,B________→快到终点站时,C________→与小姑娘分手时,D________。 (2)结合文意,解释第⑪段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或许是她离开妈妈太久,我是个母亲,我身上有妈妈的味道。

(3)请结合语境,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对选文第⑩段画线句进行赏析。

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 (4)请说说本文开头段和结尾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5)请发挥想象,在第⑪段横线处补一段话,将包厢里大人小孩活动的场面生动地描写出来。(50字左右) 【答案】 (1)紧张 ;担心 ;惆怅 ;难受

(2)母亲身上特有的温情及母亲对孩子的关爱。

(3)该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成人的内心世界比作“荔枝皮”,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成人自我设防、互相间缺乏信任的特点;把孩子的内心世界比作“荔枝瓤”,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孩子纯洁、率真的特点。这里运用比喻使文章更具感染力。该句还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用孩子的真诚、单纯与成年人的缺乏信任、相互戒备进行对比,突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答出其中一种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即可)

(4)内容上:开头段用家人的叮嘱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结尾段用朋友短信的内容与包厢里人们的友好相处形 成强烈对比,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彼此信任,真诚相待”的主旨,引入深思。 结构上:开头段引出了下文的故事。结尾段与开头段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5)示例:小姑娘像只美丽的小蝴蝶翩翩起舞,小男孩绘声绘色地为大家讲精彩的故事,大人们亲亲热热地拉起了家常。(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解析】【分析】(1)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了解散文的组材线索,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来感知文本内容,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过程,能做到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情感变化相一致,学生表述合理即可。

(2)了解词语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这里能和文章的中心主题紧密结合起来理解,意思表达正确即可。

(3)学生应注意语言赏析的常见题型: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答题方法:①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修辞之美------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表述合理即可。

(4)某一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中考中记叙文经常出现分析文章某一段在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

(5)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内容设计合理,表述正确,具体应符合人物的年龄等特点即可。

故答案为:⑴紧张;担心;惆怅;难受 ⑵母亲身上特有的温情及母亲对孩子的关爱。

⑶该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成人的内心世界比作“荔枝皮”,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成人自我设防、互相间缺乏信任的特点;把孩子的内心世界比作“荔枝瓤”,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孩子纯洁、率真的特点。这里运用比喻使文章更具感染力。该句还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用孩子的真诚、单纯与成年人的缺乏信任、相互戒备进行对比,突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答出其中一种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即可)

⑷内容上:开头段用家人的叮嘱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结尾段用朋友短信的内容与包厢里人们的友好相处形 成强烈对比,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彼此信任,真诚相待”的主旨,引入深思。 结构上:开头段引出了下文的故事。结尾段与开头段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⑸示例:小姑娘像只美丽的小蝴蝶翩翩起舞,小男孩绘声绘色地为大家讲精彩的故事,大人们亲亲热热地拉起了家常。(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中人物思想变化的概括。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 在相应的段落中进行分析理解。找到答案。

⑵本题考查词与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了解词义,结合语境进行具体的分析,还要注意对文章主题的了解,要深层次地了解词语。

⑶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要注意题干的要求,从规定的角度进行赏析句子。赏析时要注意句子的内容的了解,表达的主题思想。同时要注意常用的答题模式。

⑷本题考查文段的作用。考生要注意平时对文段作用的理解,结合文章的内容、主题、表

现手法、表达方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

⑸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注意表达要得体,语言要简洁,内容要合理。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馒头、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儿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搬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有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噬。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自言自语(他可不在乎这个):“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

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1)分析下列句子反映的人物心理。

①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

②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

(2)汪曾祺的作品语言,看似平淡的语句极有韵味,极有情致。赏析文中划横线部分。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3)本文开头两段详写,结尾两段却略写,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

(4)汪曾祺说:“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滋润人心。”结合此篇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①表现了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鄙夷的心里。②表现了老头对别人的鄙夷感到气愤。

(2)①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②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比,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3)①浓厚的渲染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②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

(4)①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自己的尊严。②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同情、理解和尊重。

【解析】【分析】(1)①从语句中的“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小伙子没有理他”可以看出,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鄙夷的心理。②语句“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通过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了“老头”因为别人的鄙夷而感到气愤的心理。作答时要注意结合语境。

(2)文中画线句是采用了对人物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表现了“老头”从愠怒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并交代“打架”事件的结局,“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语与之前的叫阵情形形成鲜明的对照,前后呼应,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3)文章开头详细介绍了设置故事的场景,为“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给读者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这样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给读者留下无限的遐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据此理解作答。 (4)作者刻画的这个“老头”,虽然平凡,但是他也有喜怒哀乐,也在意别人对他的态度,作者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特别是第四段,老人生气时没人理他没人帮他,作者也想借此表现对老人深切的人文关怀,呼唤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 多同情、理解和尊重。这正好切合了汪曾祺所说的“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滋润人心”这一写作目的。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①表现了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鄙夷的心里。②表现了老头对别

人的鄙夷感到气愤。

⑵①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②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比,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⑶①浓厚的渲染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②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

⑷①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自己的尊严。②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同情、理解和尊重。

【点评】⑴考生要熟读文本,了解文本内容,注意文本中人物之间的关系,注意联系具体的语境来对人物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语言表达效果的理解。考生要仔细审视句子,从描写方法、表现形式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结构详略安排的理解。考生要注意联系文本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平时考生要掌握常用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⑷考生要结合文本内容和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要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进行回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