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考数学培优专题复习反比例函数练习题

2024-01-15 来源:易榕旅网


一、反比例函数真题与模拟题分类汇编(难题易错题)

1.如图,已知A(﹣4, ),B(﹣1,2)是一次函数y=kx+b与反比例函数 (m≠0,m<0)图象的两个交点,AC⊥x

轴于

C,BD⊥y

轴于

D.

(2)求一次函数解析式及m的值;

(1)根据图象直接回答:在第二象限内,当x取何值时,一次函数大于反比例函数的值? (3)P是线段AB上的一点,连接PC,PD,若△PCA和△PDB面积相等,求点P坐标. 【答案】(1)解:当﹣4<x<﹣1时,一次函数大于反比例函数的值;

(2)把A(﹣4, ),B(﹣1,2)代入y=kx+b得 , 解得

所以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 x+

把B(﹣1,2)代入y=

得m=﹣1×2=﹣2;

(3)解:如下图所示:

),

设P点坐标为(t, t+

∵△PCA和△PDB面积相等, ∴

•(t+4)=

•1•(2﹣

t﹣

),即得t=﹣

∴P点坐标为(﹣ ,

).

【解析】【分析】(1)观察函数图象得到当﹣4<x<﹣1时,一次函数图象都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方;(2)先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然后把B点坐标代入y= 可计算出m的值;(3)设P点坐标为(t, t+ ),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到 • •(t+4)= •1•(2﹣ t﹣ ),解方程得到t=﹣ ,从而可确定P点坐标.

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菱形ABCD的顶点C与原点O重合,点B在y轴的正半轴上,点A在反比例函数y= (k>0,x>0)的图象上,点D的坐标为(

,2).

(1)求k的值;

(2)若将菱形ABCD沿x轴正方向平移,当菱形的一个顶点恰好落在函数y= (k>0,x>0)的图象上时,求菱形ABCD平移的距离. 【答案】(1)解:作DE⊥BO,DF⊥x轴于点F,

∵点D的坐标为( ∴DO=AD=3, ∴A点坐标为:( ∴k=5

,5), ,2),

(2)解:∵将菱形ABCD向右平移,使点D落在反比例函数y= (x>0)的图象上D′, ∴DF=D′F′=2,

∴D′点的纵坐标为2,设点D′(x,2)

∴2= ,解得x=

, =

, ,

∴FF′=OF′﹣OF=

∴菱形ABCD平移的距离为

同理,将菱形ABCD向右平移,使点B落在反比例函数y= (x>0)的图象上, 菱形ABCD平移的距离为

时,菱形的一个顶点恰好落在函数图象上.

综上,当菱形ABCD平移的距离为

【解析】【分析】(1)根据菱形的性质和D的坐标即可求出A的坐标,代入求出即可;(2)B和D可能落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根据平移求出即可.

3.如图直角坐标系中,矩形ABCD的边BC在x轴上,点B,D的坐标分别为B(1,0),D(3,3).

(1)点C的坐标________;

(2)若反比例函数y= (k≠0)的图象经过直线AC上的点E,且点E的坐标为(2,m),求m的值及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若(2)中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CD相交于点F,连接EF,在直线AB上找一点P,使得S△PEF= S△CEF , 求点P的坐标. 【答案】(1)(3,0) (2)解:∵AB=CD=3,OB=1, ∴A的坐标为(1,3),又C(3,0), 设直线AC的解析式为y=ax+b,

则 ,解得:

∴直线AC的解析式为y=﹣ x+ . ∵点E(2,m)在直线AC上, ∴m=﹣ ×2+ = , ∴点E(2, ).

∵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经过点E, ∴k=2× =3,

∴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

(3)解:延长FC至M,使CM= CF,连接EM,则S△EFM= S△EFC ,

在y= 中,当x=3时,y=1, ∴F(3,1).

过点M作直线MP∥EF交直线AB于P,则S△PEF=S△MEF . 设直线EF的解析式为y=a'x+b',

,解得

∴y=﹣ x+ .

设直线PM的解析式为y=﹣ x+c, 代入M(3,﹣0.5),得:c=1, ∴y=﹣ x+1. 当x=1时,y=0.5,

(3,﹣0.5). M

∴点P(1,0.5). 同理可得点P(1,3.5).

∴点P坐标为(1,0.5)或(1,3.5). 【解析】【解答】解:(1)∵D(3,3), ∴OC=3, ∴C(3,0). 故答案为(3,0);

【分析】(1)由D的横坐标为3,得到线段OC=3,即可确定出C的坐标;(2)由矩形的对边相等,得到AB=CD,由D的纵坐标确定出CD的长,即为AB的长,再由B的坐标确定出OB的长,再由A为第一象限角,确定出A的坐标,由A与C的坐标确定出直线AC的解析式,将E坐标代入直线AC解析式中,求出m的值,确定出E的坐标,代入反比例解析式中求出k的值,即可确定出反比例解析式;(3)延长FC至M,使CM=CF,连接EM,则S△EFM=S△EFC , M(3,﹣0.5).求出F(3,1),过点M作直线MP∥EF交直线AB于P,利用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得到高相等,再利用同底等高得到S△PEF=S△MEF . 此时直线EF与直线PM的斜率相同,由F的横坐标与C横坐标相同求出F的横坐标,代入反比例解析式中,确定出F坐标,由E与F坐标确定出直线EF斜率,即为直线PM的斜率,再由M坐标,确定出直线PM解析式,由P横坐标与B横坐标相同,将B横坐标代入直线PM解析式中求出y的值,即为P的纵坐标,进而确定出此时P的坐标.

4.一次函数y=ax+b(a≠0)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 (k≠0)的图象相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与x轴交于点D,点D的坐标为(﹣1,0),点A的横坐标是1,tan∠CDO=2.过点B作BH⊥y轴交y轴于H,连接AH.

(1)求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求△ABH面积.

【答案】(1)解:∵点D的坐标为(﹣1,0),tan∠CDO=2, ∴CO=2,即C(0,2),

把C(0,2),D(﹣1,0)代入y=ax+b可得,

,解得

∴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2x+2, ∵点A的横坐标是1,

∴当x=1时,y=4,即A(1,4),

把A(1,4)代入反比例函数y= ,可得k=4, ∴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

(2)解:解方程组 ∴B(﹣2,﹣2), 又∵A(1,4),BH⊥y轴,

,可得 或

∴△ABH面积= ×2×(4+2)=6.

【解析】【分析】(1)先由tan∠CDO=2可求出C坐标,再把D点坐标代入直线解析式,可求出一次函数解析式,再由直线解析式求出A坐标,代入双曲线解析式,可求出双曲线解析式;(2)△ABH面积可以BH为底,高=yA-yB=4-(-2)=6.

5.如图,四边形OP1A1B1、A1P2A2B2、A2P3A3B3、…、An﹣1PnAnBn都是正方形,对角线OA1、A1A2、A2A3、…、An﹣1An都在y轴上(n≥1的整数),点P1(x1 , y1),点P2(x2 , y2),…,Pn(xn , yn)在反比例函数y= (x>0)的图象上,并已知B1(﹣1,1).

(1)求反比例函数y= 的解析式; (2)求点P2和点P3的坐标;

(3)由(1)、(2)的结果或规律试猜想并直接写出:△PnBnO的面积为 ________ ,点Pn的坐标为________ (用含n的式子表示). 【答案】(1)解:在正方形OP1A1B1中,OA1是对角线, 则B1与P1关于y轴对称,

∵B1(﹣1,1), ∴P1(1,1).

则k=1×1=1,即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

(2)解:连接P2B2、P3B3 , 分别交y轴于点E、F,

又点P1的坐标为(1,1), ∴OA1=2,

设点P2的坐标为(a,a+2), 代入y=得a=

-1,

-1,

+1),

), -, ,

+, +

) ) =2

=2×=1,

=2

=2×=1,…

故点P2的坐标为(则A1E=A2E=2

-2,OA2=OA1+A1A2=2

设点P3的坐标为(b,b+2代入y=(>0)可得b=故点P3的坐标为((3)1;(

--

【解析】【解答】解:(3)∵ ∴△PnBnO的面积为1, 由P1(1,1)、P2(

+

﹣1,), ﹣

+1)、P3( ﹣ , + )知点Pn的坐标为( ﹣

故答案为:1、( +

).

【分析】(1)由四边形OP1A1B1为正方形且OA1是对角线知B1与P1关于y轴对称,得出点P1(1,1),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即可;

(2)连接P2B2、P3B3 , 分别交y轴于点E、F,由点P1坐标及正方形的性质知OA1=2,设P2的坐标为(a,a+2),代入解析式求得a的值即可,同理可得点P3的坐标;

(3)先分别求得S△P1B1O、S△P2B2O的值,然后找出其中的规律,最后依据规律进行计算即可.

6.如图,点P(

+1,

﹣1)在双曲线y= (x>0)上.

(1)求k的值;

(2)若正方形ABCD的顶点C,D在双曲线y= (x>0)上,顶点A,B分别在x轴和y轴的正半轴上,求点C的坐标. 【答案】(1)解:点P( 将x= k=2;

,y=

)在双曲线

上,

代入解析式可得:

(2)解:过点D作DE⊥OA于点E,过点C作CF⊥OB于点F,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B=AD=BC,∠CBA=90°, ∴∠FBC+∠OBA=90°, ∵∠CFB=∠BOA=90°, ∴∠FCB+∠FBC=90°, ∴∠FBC=∠OAB, 在△CFB和△AOB中,

∴△CFB≌△AOB(AAS), 同理可得:△BOA≌△AED≌△CFB, ∴CF=OB=AE=b,BF=OA=DE=a, 设A(a,0),B(0,b), 则D(a+b,a)C(b,a+b), 可得:b(a+b)=2,a(a+b)=2, 解得:a=b=1.

所以点C的坐标为:(1,2).

【解析】【分析】(1)由待定系数法把P坐标代入解析式即可;(2)C、D均在双曲线上,它们的坐标就适合解析式,设出C坐标,再由正方形的性质可得△CFB≌△AOB△BOA≌△AED≌△CFB,代入解析式得b(a+b)=2,a(a+b)=2,即可求出C坐标.

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的顶点A在x轴负半轴上,顶点 在 轴正半轴上,顶点B在第一象限,线段

的长是一元二次方程

的两根,

(1)直接写出点 的坐标________点 C的坐标________; (2)若反比例函数 (3)如图过点 作 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的图象经过点 ,求k的值;

轴于点 ;在 轴上是否存在点 ,使以 , , 为顶点的

三角形与以 , , 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若存在,直接写出满足条件的点 的坐标;若

【答案】 (1)

,垂足为 ,

(2)解:如图,过点 作

∵ ∴ 设 ∵

∴EC=12-x, 在RtΔBEC中, ∴ 整理得: 解得: ∴ ∴ 把

, , 代入

,得

, ,

(不合题意舍去),

, ,

=12, ,

(3)解:存在. 如图2,

若点P在OD上,若△PDB∽△AOP, 则

,即

解得:OP=2或OP=6, ∴P(0,2)或P(0,6); 如图3,

若点P在OD上方,△PDB∽△AOP, 则

,即

解得:OP=12, ∴P(0,12); 如图4,

若点P在OD上方,△BDP∽△AOP, 则

,即

或OP=4-2 );

(不合题意舍去),

解得:OP=4+2 ∴P(0,4+2 如图5,

若点P在y轴负半轴,△PDB∽△AOP,

,即

或-4-2

(不合题意舍去), ) 或

解得:OP=-4+2

则P点坐标为(0,4-2 故点 的坐标为:

【解析】【解答】解:(1)解一元二次方程 解得: 所以 所以

, , ,

【分析】(1)首先利用直接开平方法求出方程 OA=OC=6,进而得出A,C两点的坐标; (2) 如图,过点 作 设

的两根,从而得出

,垂足为 , 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

, EC=12-x, 在RtΔBEC中 利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求解并检验即可得出BE,OE

的长从而得出B点的坐标,然后 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 存在. 如图2, 若点P在OD上,若△PDB∽△AOP, 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得出

, 根据比例式列出方程,求解即可得出P点的坐标;如图3, 若点P在

根据比例式列出

OD上方,△PDB∽△AOP, 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得出 则

方程,求解并检验即可得出P点的坐标;如图4, 若点P在OD上方,△PDB∽△AOP,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得出

,根据比例式列出方程,求解并检验即可得出P

点的坐标;如图5, 若点P在y轴负半轴,△PDB∽△AOP, 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得出 可得出答案。

, 根据比例式列出方程,求解并检验即可得出P点的坐标,综上所述即

8.如图,直线y=2x+6与反比例函数y= (k>0)的图象交于点A(1,m),与x轴交于点B,平行于x轴的直线y=n(0<n<6)交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于点M,交AB于点N,连接BM.

(1)求m的值和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观察图象,直接写出当x>0时不等式2x+6﹣ <0的解集;

(3)直线y=n沿y轴方向平移,当n为何值时,△BMN的面积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答案】(1)解:∵直线y=2x+6经过点A(1,m), ∴m=2×1+6=8, ∴A(1,8),

∵反比例函数经过点A(1,8), ∴k=8,

∴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 .

(2)解:不等式2x+6﹣ <0的解集为0<x<1. (3)解:由题意,点M,N的坐标为M( ,n),N( ∵0<n<6, ∴ ∴ ﹣

<0,

>0

)×n=﹣ (n﹣3)2+ ,

,n),

∴S△BMN= |MN|×|yM|= ×( ﹣

∴n=3时,△BMN的面积最大,最大值为 .

【解析】【分析】(1)求出点A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解决问题; (2)由图象直接求得;

(3)构建二次函数,利用二次函数的最值即可解决问题.

9.如图,反比例函数 (﹣2,b),B两点.

的图象与一次函数y=kx+5(k为常数,且k≠0)的图象交于A

(1)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2)若将直线AB向下平移m(m>0)个单位长度后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求m的值.

【答案】(1)解:把A(﹣2,b)代入 得b=﹣

=4,

所以A点坐标为(﹣2,4), 把A(﹣2,4)代入y=kx+5, 得﹣2k+5=4,解得k= , 所以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 x+5;

(2)解:将直线AB向下平移m(m>0)个单位长度得直线解析式为y= x+5﹣m,

根据题意方程组

消去y得﹣ = x+5﹣m, 整理得 x2﹣(m﹣5)x+8=0, △=(m﹣5)2﹣4× ×8=0, 解得m=9或m=1,

只有一组解,

即m的值为1或9.

【解析】【分析】(1)先利用反比例函数解析式求出b=4,得到A点坐标为(-2,4),然后把A点坐标代入y=kx+5中求出k,从而得到一次函数解析式; (2)由于将直线AB向下平移m(m>0)个单位长度得直线解析式为y=

x的一元二次方程,再根据判别式=0得到关于m的方程,最后解方程求出m的值.

,又

与反比例函数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可组成方程组,且只有一组解,然后消去y得到关于

10.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中,直线

与双曲线

相交于点

A( ,6)和点B(-3, ),直线AB与 轴交于点C.

(1)求直线AB的表达式; (2)求

的值.

,∴m=1,n=-2,

【答案】(1)解:∵点A( ,6)和点B(-3, )在双曲线 ∴点A(1,6),点B(-3,-2), 将点A、B代入直线 ∴直线AB的表达式为:

,得

,解得

(2)解:分别过点A、B作AM⊥y轴,BN⊥y轴,垂足分别为点M、N,

则∠AMO=∠BNO=90°,AM=1,BN=3, ∴AM//BN,∴△ACM∽△BCN, ∴

【解析】【分析】根据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可得m和n的值,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

的表达式;作辅助线,构建平行线,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可得结论.

11.对于某一函数给出如下定义:若存在实数p,当其自变量的值为p时,其函数值等于p,则称p为这个函数的不变值.在函数存在不变值时,该函数的最大不变值与最小不变值之差q称为这个函数的不变长度.特别地,当函数只有一个不变值时,其不变长度q为零.例如:下图中的函数有0,1两个不变值,其不变长度q等于1.

(1)分别判断函数y=x-1,y=x-1,y=x2有没有不变值?如果有,直接写出其不变长度; (2)函数y=2x2-bx.

①若其不变长度为零,求b的值; ②若1≤b≤3,求其不变长度q的取值范围;

(3)记函数y=x2-2x(x≥m)的图象为G1 , 将G1沿x=m翻折后得到的函数图象记为G2 , 函数G的图象由G1和G2两部分组成,若其不变长度q满足0≤q≤3,则m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答案】(1)解:函数y=x-1没有不变值; ∵函数 ∵函数

有-1和1两个不变值, 有0和1两个不变值,

∴其不变长度为2; ∴其不变长度为1;

(2)解:①

函数y=2x2-bx的不变长度为0,

方程2x2-bx=x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b+1)2=0,

b=-1, ②∵2x2-bx=x, ∴

1≤b≤3, 1≤ ≤2,

函数y=2x2-bx的不变长度的取值范围为1≤q≤2.

(3)1≤m≤3或m<-

【解析】【解答】解(3)依题可得:函数G的图像关于x=m对称, ∴函数G:y=

当x2-2x=x时,即x(x-3)=0, ∴x3=0,x4=3,

当(2m-x)2-2(2m-x)=x时, 即x2+(1-4m)x+(4m2-4m)=0, ∴△=(1-4m)2-4×(4m2-4m)=1+8m, 当△=1+8m

0时,即m

- , 此方程无解,

∴q=x4-x3=3-0=3; 当△=1+8m∴x5=①当-∴x6∴x4-x6∴m=1, 当x6=x3时, ∴m=3, 当0此时0∴q=x4-x6当1此时0∴q=x4-x6当m此时x5∴q=x5-x6

mx5mx5

1时, x4 , x63(舍去); 3时, x4 , x63(舍去);

0, 0,

x3=0(舍去),x4=3,

0,

3(不符合题意,舍去), m

0时,即m

, x6=0时,

- , 此方程有解,

∵x3=0,x4=3,

②∵当x5=x4时,

x3=0(舍去),x4=3,

3时, 3,x6

0,

x3=0(舍去),x4=3(舍去),

3(舍去);

综上所述:m的取值范围为:1m

3或m < - ,

、函

【分析】(1)根据题目定义即可得出函数y=x-1没有不变值;再分别求出函数 数

的不变值,从而求出其不变长度.

(2)① 由已知条件得方程2x2-bx=x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即根的判别式△=(b+1)2=0,从而求出 b=-1;

②由题意得2x2-bx=x,求出方程的根,再根据1≤b≤3,即可求出 函数y=2x2-bx的不变长度的取值范围.

(3)依题可得:函数G的图像关于x=m对称,分情况讨论写出函数G的解析式,根据定义和一元二次方程求出值,再分情况讨论即可得出答案.

1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y=kx+b(k≠0)与双曲线y= 相交于点A(m,

3),B(﹣6,n),与x轴交于点C. (1)求直线y=kx+b(k≠0)的解析式;

(2)若点P在x轴上,且S△ACP= S△BOC , 求点P的坐标(直接写出结果). 【答案】(1)解:)∵点A(m,3),B(﹣6,n)在双曲线y= 1,

∴A(2,3),B(﹣6,﹣1). 将(2,3),B(﹣6,﹣1)带入y=kx+b,

上, ∴m=2,n=﹣

得:

解得

x+2

∴直线的解析式为y=

(2)解:

x+2=0时,x=﹣4,

当y=

∴点C(﹣4,0). 设点P的坐标为(x,0), ∵S△ACP= ∴

S△BOC , A(2,3),B(﹣6,﹣1),

×

×|0﹣(﹣4)|×|﹣1|,即|x+4|=2,

×3|x﹣(﹣4)|=

解得:x1=﹣6,x2=﹣2.

∴点P的坐标为(﹣6,0)或(﹣2,0).

【解析】【分析】(1)利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可求出点A、B的坐标,再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出直线AB的解析式;(2)利用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可求出点C的坐标,设点P的坐标为(x,0),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结合S△ACP= S△BOC , 即可得出|x+4|=2,解之即可得出结论.

1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正方形ABCD的四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2,4),B(-2,-2),C(4,-2),D(4,4).

(1)填空: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当双曲线 时,k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2)已知抛物线L: 点E,F,过点B的双曲线

(a>0)顶点P在边BC上,与边AB,DC分别相交于

(k≠0)与边DC交于点N.

(k≠0)与正方形ABCD有四个交点

①点Q(m,-m2-2m+3)是平面内一动点,在抛物线L的运动过程中,点Q随m运动,分别

求运动过程中点Q在最高位置和最低位置时的坐标.

②当点F在点N下方,AE=NF,点P不与B,C两点重合时,求 ③求证:抛物线L与直线

的交点M始终位于 轴下方.

【答案】 (1)36;0

的值.

当m=-1, 最大=4,在运动过程中点Q在最高位置时的坐标为(-1,4) 当m<-1时, 随m的增大而增大,当m=-2时, 最小=3, 当m>-1时, 随m的增大而减小,当m=4时, 最小=-21, 3>-21,∴ 最小=-21,点Q在最低位置时的坐标(4,-21)

∴在运动过程中点Q在最高位置时的坐标为(-1,4),最低位置时的坐标为(4,-21) ②将点B(-2,-2)代入双曲线得 N点横坐标x=4,代入

,∴k=4,∴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 ,∴N(4,1) ,BP=

,CP=

可得

由顶点P(m,n)在边BC上,∴

E点横坐标x=-2,F点横坐标x=4,分别代入抛物线 E ∴BE= ∴

又∵AE=NF,点F在点N下方, ∴ 化简得

③由题意得,M ∵二次函数

∴当m=1时, 取得最小值为 当

或4时, 最大为

,∴

对称轴为m=1,

, ,

,F ,CF=

, ,

当m=4时,抛物线L为 E点横坐标为-2,代入抛物线得 F点横坐标为x=4,代入抛物线得 ∵E点在AB边上,且此时不与B重合, ∴ ∴

,解得 ,∴

,∴E ,∴

当 同理可得E

时,抛物线L为

,F

∵F在CD边上,且此时不与C重合 ∴ ∴

,解得 ,∴

综上,抛物线L与直线x=1的交点始终位于x轴的下方.

【解析】【解答】(1)解:由点A(-2,4),B(-2,-2)可知正方形的边长为6, ∴正方形面积为36;

当反比例函数在一、三象限时,若经过B(-2,-2)则 过D(4,4),则

,根据图像特征,要有4个交点,则0,若经过C(4,- ,根据图像特征,要有4个交点,则-8,若经

当反比例函数在二、四象限时,若经过A(-2,4)则 2)则

综上,k的取值范围是0【分析】(1)由坐标求出正方形的边长,即可求出面积,讨论反比例函数在一、三象限和二、四象限时,利用数形结合求出k的范围;(2)①由题意可知,

分别讨论Q点符合条件的坐标;②将点B(-2,-2)

和F

,CF=

,再根据

,进而可求

的值;③由题意得,M ,当m=1时, 最小为

时, 最大为

,当

,当 AE=NF

, 可推出

, 或4

代入双曲线,可求k=4和N(4,1),再表示出点E

,可推出

BE=

,再分别讨论当m=4时,根据E点不与B点重合,列出不等式可得 时, F点不与C点重合列出不等式可得

,即可得证.

14.如图,抛物线

与 轴交于 、 两点,与 轴交于 点,且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和顶点 的坐标; (2)判断 (3)点

的形状,证明你的结论; 是 轴上的一个动点,当

的周长最小时,求 的值.

【答案】 (1)解:∵ 点在抛物线上, ∴

,解得

, , ,

为直角三角形,证明如下: 中,令 ,且 为 ,

可得 ,

,解得

∴ 抛物线解析式为 ∵

∴ 点坐标为

(2)解: 在 ∴ 为 ∴

由勾股定理可求得 又 ∴ ∴

, ,

为直角三角形;

(3)解: ∵

∴ 点关于 轴的对称点为

如图,连接 ,交 轴于点 ,则 即为满足条件的点,

设直线 解析式为

把 、 坐标代入可得 ∴ 直线 解析式为

,解得 ,令

,可得

, ,

【解析】【分析】(1)把A点坐标代入可求得b的值,可求得抛物线的解析式,再求D点坐标即可;(2)由解析式可求得A、B、C的坐标,可求得AB、BC、AC的长,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判定△ABC为直角三角形;(3)先求得C点关于x轴的对称点E,连接DE,与 轴交于点M,则M即为所求,可求得DE的解析式,令其y=0,可求得M点的坐标,可求得m.

15.如图,在矩形ABCD中,AB=6,BC=4,动点Q在边AB上,连接CQ , 将△BQC沿CQ所在的直线对折得到△CQN , 延长QN交直线CD于点M .

(1)求证:MC=MQ

(2)当BQ=1时,求DM的长;

(3)过点D作DE⊥CQ , 垂足为点E , 直线QN与直线DE交于点F , 且 BQ的长.

【答案】 (1)解: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 ∴DC

AB

即∠MCQ=∠CQB,

∵△BQC沿CQ所在的直线对折得到△CQN ∴∠CQN=∠CQB, 即∠MCQ=∠MQC, ∴MC=MQ.

,求

(2)解:∵四边形ABCD是矩形,△BQC沿CQ所在的直线对折得到△CQN, ∴∠CNM=∠B=90°,

设DM=x,则MQ=MC=6+x,MN=5+x, 在Rt△CNM中,MB2=BN2+MN2 , 即(x+6)2=42+(x+5)2 , 解得:x= , ∴DM= ,

∴DM的长2.5.

(3)解:解:分两种情况:

①当点M在CD延长线上时,如图所示:

由(1)得∠MCQ=∠MQC, ∵DE⊥CQ, ∴∠CDE=∠F, 又∵∠CDE=∠FDM, ∴∠FDM=∠F, ∴MD=MF.

过M点作MH⊥DF于H,则DF=2DH,

又 ∴

, ,

∵DE⊥CQ MH⊥DF, ∴∠MHD=∠DEC=90°, ∴△MHD∽△DEC ∴ ∴MN= ∴BQ=NQ=

或2.

∴DM=1,MC=MQ=7,

②当点M在CD边上时,如图所示,类似可求得BQ=2. 综上所述,BQ的长为

【解析】【分析】(1)由矩形的性质得出∠B=90°,AB=CD=6,CD∥AB,得出∠MCQ=∠CQB,由折叠的性质得出△CBQ≌△CNQ,求出BC=NC=4,NQ=BQ=1,∠CNQ=∠B=90°,∠CQN=∠CQB,得出∠CNM=90°,∠MCQ=∠CQN,证出MC=MQ.(2)设DM=x,则MQ=MC=6+x,MN=5+x,在Rt△CNM中,由勾股定理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3)分两种情况:①当点M在CD延长线上时,由(1)得:∠MCQ=∠CQM,证出∠FDM=∠F,得出MD=MF,过M作MH⊥DF于H,则DF=2DH,证明△MHD∽△CED,得出

,求出MD= CD=1,MC=MQ=7,由勾股定理得出MN即可解决问题.

②当点M在CD边上时,同①得出BQ=2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