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写作背景
此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时年47岁。这 时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已两年,这次被贬是因“乌台诗案”而起。元丰二年 (1078 )苏轼因写过讽喻新法的诗,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政治上遭受打 击,思想苦闷,经常游于江湖山水之间,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此 词。
4、赤壁三叹弹劾苏轼湖州任上谢恩的表文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乌台诗案--监察御
史--- 御史台一一团练副使闲职。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5、朗读停顿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 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橘橹/灰 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6、字词积累
浪淘他o)尽、初嫁了(I谄。)、纶(guan)巾、橘橹(q诒ng I。)、还酹(庙)
【整体感知】1、欣赏名家范读,体会音韵之美。大家感受到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
明确:豪放。
2、齐读。这首词是豪放词,体会词的豪放表达在哪些方面?
上阙:豪放之景,下阙:旷达之情。
【分析上阕】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点题目中 的\"怀
古\\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 缩了浩瀚的时空才巴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 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苏轼这三句,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磅礴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 为一。在这里,奔腾不息,滚滚东去的长江已不仅仅是一条江水的名称,而是滔 滔历史长河的代名词。\"浪淘尽\"将\"大江\"与\"千古风流人物”联系到一起。 作者面对波涛滚滚的江水发出感慨,把读者带到千古兴亡的历史气氛之中,抒发 了诗人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该句哪几个字用得好?
\"乱\":岩石山崖的奇形险怪。\"穿\":夸张手法,写出了陡峭山崖直插云霄 的高峻。\"惊\":本意为\"马骇也\",像惊马一样的波浪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 写出江水的汹涌澎湃。不但写出了波涛粗野凶暴的性格,而且还描述了急流影湃 的气势,同时仿佛可以听到狂涛拍岸的吼声,看到它不可阻挡的威力。\"卷\": 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彭湃的雪浪,\"雪\"比喻手法,水色纯白如雪。
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 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通过夸张、拟人、比喻修辞手法,寥寥数 笔便描绘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面,令人想到当年赤壁之战的壮阔场面,从而为下 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 襟和豪迈的气概。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结构上起何作用?
过渡句。\"江山如画\"承上,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一时多少豪杰” 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与江山之胜融为一 体。”一时多少豪杰”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铺垫。
由景及人,承上启下4、小结上阕:上阕写赤壁雄奇壮丽之景,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为英雄人物 出场作铺垫,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我们也仿佛回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只有这样的赤壁、这样的长江才能和英雄周瑜相配,这样的赤壁长江才能千呼万 唤出周瑜的形象。诗人通过长江写赤壁,使用写景这种描写手法,最终为人物出 场作出铺垫,这种写法叫?(板书:写景一衬托)我们齐读上阕,再次感受这 赤壁雄奇景。 【分析下阙】L \"遥想公瑾当年\"
一\"当年\"指周瑜指挥赤壁大战时,34岁,正意气风发。
2、”小乔初嫁了”——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才受
予他\"建威中郎 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后。①一个 \"初\"字突出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年轻有为。②一女子刚出嫁时是最美的,更何 况是江南美女小乔呢,有意用这国色天香的绝代美人嫁给他主要衬托周瑜的,这 是侧面描写,以美人衬托英雄,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
3、\"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椅橹灰飞烟灭。\"突出了周瑜什么风度?
——儒将风度:沉着潇洒,指挥假设定,具有非凡的将略和豪迈的气概。
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深谙兵法,八十万大军直下江南,不可 一也 当时周瑜只有34岁,诗人却描写他\"羽扇纶巾\"把周瑜描写成儒将,风 度翩翩。
4、\"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写出了周瑜临战前的沉着镇定,稳操胜券。曹操八十
万大军化为灰、化为烟。
苏轼刻画的周瑜小乔初嫁了年轻得意
雄姿英发英俊潇洒羽扇纶巾沉着闲雅 谈笑间指挥假设定橘橹灰飞烟灭足智多谋
——突出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抒发了对英雄的赞颂与敬仰之 情。
5、比拟思考:
引用典故方面,作者为什么只写到周瑜,而不写其他人呢?
(1)苏轼富有戏剧的\"不幸\"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多处。哲宗立:废新法,信旧
党,苏轼被召回, 与司马光意见不合不同意尽废新法,因而再次遭贬,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 州任地方官。以后新党再失势,他被远谪惠州,琼州(海南岛)宗即位:苏轼被 赦召回,途中病死于常州,终年65岁。
(2 )周瑜的\"幸\"
周瑜34时功成名就,事业上委以重任、建功立业、千古留名,婚姻上有小乔相 伴。
——通过周瑜少年英雄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周瑜年 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一时之英雄。而自己年将半百,却身遭 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万分中生发仰慕之情呢?苏轼对周瑜\"赞扬\"的 同时又是在慨叹自己。词人刻画周瑜的“雄姿英发、叱咤风云\"与自己的\"待罪 黄州、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怀古思今,比照反差强烈,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 又显出自己的壮志未酬,意在感慨自己报国无门,渴望能够建功立业。
【深入探究】有人认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含有消极情绪,你怎么看?
一被捕入狱,谪居黄州,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在他看来是怀才不遇,遭 人陷害,并使他壮志难酬。〃人生如梦\"两句,正是这种身受迫害、怀才不遇和 壮志难酬的悲愤,一种无人理解而寄托于江月的旷达。
——这种感慨,是由追慕古代英雄引起的。和周瑜那么年轻就建立了赫赫战 功而千古流芳比拟起来,就不能不激起自己一种老之将至而壮志难酬的深沉苦 闷,就不能不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惭愧。这种与英雄比照自愧功业无成的伤感,不 正包含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吗? 【梳理-总结】
这首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豪迈奔放,一泻千里。在对赤壁 景物的描写上和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表达了豪壮的情调。用衬托和比照的手 法,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更可贵的是,这首词还留给我们无尽的人生启示:每个 人的一生都必然遇到种种挫折和磨难,每个人的一生也必然面临许多项选择择和考 验,你将如何处理呢?从苏轼和他的作品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需要
的答案。 教学 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