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改革开放的意义

2022-05-13 来源:易榕旅网
改革创新是推进党的建设的重要经验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这是党的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一条重要经验。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建设必须继续传承这一宝贵经验,进一步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改革创新是我们党90年来推进党的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

从1921年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的28年间,我们党在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征程中,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血雨腥风的险恶环境中,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特点和任务,制定相应的政治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党先后两次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在党员的发展上,党从过于强调工人成分到注意吸收农民、小资产阶级等阶层的优秀分子入党,并积极地加以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在党与军队的关系上,确立“支部建在连上”的建军原则,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作风建设上,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强调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通过整风对全党进行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促进党的团结。28年间,党的改革创新的全部实践,最终凝结成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毛泽东思想。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的29年间,我们党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进程中,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自身建设,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声。在吸收局部执政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围绕建立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党在执政的制度框架、队伍建设、执政方略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建立起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时,根据执政后可能增长的腐化风险,探索通过整风、整党、“三反”运动等形式,加强党的组织和作风建设,纯洁党的队伍,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党的八大强调对党的组织和党员的监督,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尽管这一时期,一度出现过“反右扩大化”、“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失误,但我们党培养了一大批执政的骨干力量,党的队伍经受了一系列重大考验,这是党的建设的主导方面。29年间,党的改革创新的全部实践,最终凝结成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和有益借鉴,为进一步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了基础。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的11年间,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开创了党的建设新局面。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党对执政方略进行拨乱反正,果断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开始思考“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等问题,

着眼于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大胆推进执政体制机制改革。党的十二大提出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体制的一系列具体思路。党的十三大提出以党政分开、政企分开为主要突破口,改革党执政的体制机制等主张。11年间,党的改革创新的全部实践,最终凝结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不仅推动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而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的13年间,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积极破解两大历史性课题,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现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发展。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党的十四大提出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强调把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十四届四中全会把党的建设提到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党的建设所面临和需要认真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即“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世纪之交,党提出“两个先锋队”、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等一系列创新思想,在实践上允许吸收其他社会阶层包括私营企业主中的优秀分子入党,实现了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13年间,党的改革创新的全部实践,最终凝结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进一步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十六大以来的历史新时期,我们党进一步开拓创新,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开创了执政能力建设的新格局。在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时代背景和各种矛盾凸显的条件下,党的十六大对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提出新要求。十六届四中全会阐述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方法途径,提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总体上形成了执政理论体系。党还先后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创先争优活动,提出并部署“一条主线、五大建设” 的党的建设新布局,使党的建设的改革与创新建立在推动执政实践发展的现实基础之上。相继建立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创新干部培训模式,培养治国理政领导骨干;制定和实施党内监督、党员权利保障、党政干部问责、巡视工作等党内法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组建巡视机构,为民主、依法执政奠定法律和制度基础。十六大以来党的改革创新的全部实践,最终凝结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要指针。 二、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改革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当今时代精神的核心。在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的过程中,只有遵循正确的基本原则,努力探索党的建设的科学规律,才能使党的建设不断与时俱进。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必须把握正确方向,必须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改革创新,历来是同党的历史任务,同党为实现这些任务而确立的理论和路线联系在一起的。历史实践证明,党的建设把握了正确方向,党就发展壮大;反之,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清醒认识、准确把握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确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党建目标,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保证。党建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我们党既敢于和善于在自己所领导的伟大事业中不断改革创新,又敢于和善于在自身建设中不断改革创新。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必须立足于世情、国情、党情,冷静观察和把握时代特征、环境变化及其发展趋势,把探索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与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联系起来,使党的建设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相一致。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必须体现科学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领导和推进发展始终是党的中心任务和工作大局。改革创新是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客观上要求党的建设随着改革创新而同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创新的产物和成果,包括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必须有利于提升执政绩效。党员干部队伍是党的执政事业的基本骨干力量。提升党的执政绩效,首先必须提高党员干部运用科学理论分析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与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要实施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考核评价办法,用是否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来检验提高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成效,用是否推动民生改善来检验增强党的宗旨观念的成效,用是否推动先进文化不断发展来检验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成效,用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来检验党风建设的成效。总之,把推动科学发展、提升执政绩效的任务与要求落实和融入到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和体现在改革创新的全过程。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必须坚持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是我们党90年来兴旺发达的重要经验。在党内,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

主体。发展党内民主不仅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关系到社会民主的推进和完善。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员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提高,给发展党内民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为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打开了新的视野。坚持发展党内民主,就是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就是要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维护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被选举权和监督权,同时进一步健全民主集中制,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的环境,积极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全体党员的创新活力,使改革创新成为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必须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永葆先进性的力量源泉。我们党自成立以来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各种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化、多元化,对密切党群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尊重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在制定和贯彻政策措施时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切实把握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这个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把党的奋斗目标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必须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改革创新就无从谈起。统筹兼顾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全局眼光和战略思维,加强对党的建设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协调思路、配套措施,既着力在党的建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又努力使党的建设与其他方面建设有机衔接、协调推进,确保党的建设始终沿着科学轨道顺利推进。要以解决党的建设中的重点、热点、难点等实际问题为突破口,统筹党的建设全局,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领域党的建设,既整体谋划,又分类指导,努力发挥党组织的整体效能,实现党的建设的全面发展。在新形势下,特别要统筹推进城乡党的建设,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实现城乡之间党的基层组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帮互助、共同前进;要注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加强在进城务工人员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开展党的工作,积极探索新途径,努力取得新突破;要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领导和指导,以党的建设带动和促进其他各类组织建设。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要求党的建设按政党活动规律办事,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遵循原则,把握规律,从实际出发,大胆改革创新,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立足实践,与时俱进,以思想建设创新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必须牢牢把握思想建设创新这个关键。党的思想建设的改革创新必须与时俱进,立足中国实际,反映时代要求。新时期党的思想建设要改革创新,就是要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勇于开拓创新,勤于总结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始终坚持用开放和民主的观念分析问题、指导实践,使党的思想建设始终与时代同步伐、与社会发展共进步;就是要始终坚持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观察现实、预测未来,使党的思想建设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就是要坚持用理性和科学的尺度把握党的建设、评价是非得失,保证党的思想建设始终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前进;就是要坚持用大胆探索的精神和科学求是的态度去研究问题、破解难题,在不断探索和试验中,解决新问题、取得新经验、积累新成果。在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更需要我们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以全局的眼光和战略思维来观察和分析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勇于突破那些已被实践证明不正确或不适合变化了的情况的判断和结论,努力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研究探索党的建设实践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努力推进党的思想建设迈上新台阶。

发扬民主,规范管理,以组织建设创新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必须准确把握好组织建设这个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新时期要推进党的组织建设科学化,首先必须坚持发扬民主。坚持发扬民主,就是要保障党员权利,疏通和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充分发挥全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是要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与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保证党的路线和中央的决策顺利贯彻执行;就是要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健全各级党委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更好地发挥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推进党的组织建设科学化,还要规范对干部的选任和强化对干部的管理。按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要围绕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决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领

导集体;要扩大民主、完善考核、推进交流、加强监督,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全面贯彻德才兼备的原则,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要重视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党干部;要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党的战斗力基础。

抓住根本,务求实效,以制度建设创新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必须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个根本。制度创新事关根本和全局。如何把中央规定的制度规则进一步细化为具体的机制和办法,如类似保障党员权利的有关制度,党员管理和发挥作用的有效制度,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制度,以及规范和监督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程序制度,都应该是我们要抓紧研究建立的重点。采取措施使有效的制度得到认真执行,也需要改革和创新,这也是党的制度建设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方面,要勇于开拓,勤于探索,加大制度建设和创新力度,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及时将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成果转化为制度成果,不断完善党的建设和党内生活的制度机制。另一方面,要根据新情况新变化,抓住党的建设中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抓住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最期待解决、党的建设最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集中攻坚,务求实效,努力在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带动整个党内制度建设,逐步建立起内容完备、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科学管用的党内制度体系。

突出重点,强化保障,以作风建设创新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新时期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必须全力强化作风建设这个保障。只有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对党的作风状况有清醒的全面的估计,才能既看到主流,又注意到问题的严重性,才能立足于现实,保持清醒头脑,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探索适合党的作风建设的新方法。新时期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探索,确保党的一切工作顺应时代进步潮流,永葆党的先进性;必须积极探索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有效的方式、方法,开创党群干群工作的新局面。同时,要突出重点,强化措施,集中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发扬优良传统,加强思想教育,努力把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总体规划,惩防并举,以反腐倡廉建设创新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是一项庞大系统工程,必须解放思想,总体规划,大胆改革,着力创新,整体推进,惩防并举,既要立足于解决眼前反腐败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又要有利于反腐败惩防体系的长远建设和发展。新时期必须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党建工作的重要位置,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

理,惩防并举,预防为主”的方针,联系实际,努力探索新时期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新路子、新办法。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努力从源头上防止和克服腐败现象。要加强制度建设,严肃党的法纪,形成靠制度管人、管事的有效机制,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要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严肃查处党员干部的违法行为,营造风清气正、政通人和的良好环境。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使中国开始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焦点。苏东剧变之后,邓小平同志指示要韬光养晦,不当头,不扛旗。江泽民同志担任党的总书记时,中国一再表示要和平崛起,和平发展。胡锦涛同志更是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概念。可是,中国的低调掩盖不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之所以引人注目,主要有三个重要因素:一是中国的成就是在社会主义旗帜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苏联解体后,西方的一些学者认为社会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历史可以终结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较量已经以资本主义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世界将成为自由主义世界的一统天下。可是,中国不仅仍然坚持高扬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旗帜,而且,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再一次得到展现。二是中国取得成就的道路是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道路。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坚定了西方人的欧洲中心论思想。西方人认为,他们的价值观是普世的,他们的道路是成功的唯一可能。这对于不满意西方的做法,不愿走西方道路的发展中国家来讲,中国道路的特点必然引起他们的关注。而对于西方国家来讲,中国道路的特点和成就也已经形成了对欧洲中心论及西方模式的挑战。特别是中国道路的一个重要特点,即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西方人无论怎样指责和批评,他们都不得不承认,中国共产党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取得伟大成就的领导力量。三是中国取得的成就是基于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党的思想路线的基础上,于1987年召开的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并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从此,改革的成败得失,要来自实践的检验,即“三个有利于”。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取得成就的重要环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