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我校留守儿童正处于道德品质形成、文化知识掌握和身体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却面临生活失助、学习失教、亲情失落、安全失保等诸多困难和问题的实际,在全校开展了以“共享阳光、共建和谐”为主题,以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为重点,以弥补“留守儿童”感情缺失、提高道德素养为内容,坚持“动真情、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的原则,大力开展了“爱心家庭”与“留守儿童”结对关爱行动,努力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工作网络,为“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
1、广泛征集“爱心家庭”、“爱心妈妈”、“代理家长”。
利用广播、网络等渠道广泛征集招募筛选“爱心家庭”、热心人士担任“代理家长”。组织教师、团干、团员青年、青年志愿者、关工委组织老同志志愿与“留守儿童”结对,在亲情上关爱,在生活上关心,在学习上鼓励,帮助“留守儿童”,及时调适和疏导其思想情绪,填补其情感空白,引导和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深入实施“关爱工程”活动
积极开展“关爱工程”活动,建立 学校“留守儿童”俱乐部,加强了对留守儿童和民工子女等特殊、弱势群体的关爱力度,通过建立“留守儿童” 和“民工子女”档案,建立健全“留守儿童”信息库,建立家长联系热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措施,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学习和生活的良好环境,使他们在情感、心理、生活、学习等方面都能与其
他孩子一样健康地成长。
3、深入开展关爱帮扶活动。按照“五个一”的帮扶方式,深入开展 “爱心家庭”与 “留守儿童”一对一的关爱帮扶活动。即“爱心家庭”每周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每月指导“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或通话一次,增强他们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每月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沟通一次,知晓他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状况;每月与“留守儿童”所在学校班主任联系一次,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每年陪“留守儿童”过一次节日,让他们感受浓浓的温情与关爱,逐步成为“留守儿童”生活的知情人、情感的贴心人、学习的引路人和成长的呵护人,引导关爱“留守儿童”健康全面成长。
4、抓好结合,注重实效。在整体联动中深化和提升关爱活动 一是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相结合,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家庭道德建设,融于结对活动之中;我校周奕滢获演讲比赛省优秀奖、县一等奖。
二是与学校教育、家长学校活动相结合,引入亲情电话、心理辅导等工作手段和载体,将教育、关怀和服务紧密结合起来;
三是与各类家庭教育阵地的活动相结合,依托社区、家长学校和网上家长学校等阵地,广泛开展了有留守儿童家长、爱心家庭代理家长共同参与的亲子互动活动。
龙源镇中心小学
2005.12
“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已成必然,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即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守在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中小学生。
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从二○○五年起,我校就在全镇范围内启动“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现将这一年多来的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确定了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了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全面推广“关爱工程”,为留守儿童营造了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还加强了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完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了广大未成年人的结合素质。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建立健全机制,发挥学校阵地的作用。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学校成立了以王俊臣校长为组长的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了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制度。
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
立了留守儿童的专门联系方式,通过联系制度的建立,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的制度。
在学校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全镇确立了七十一对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了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日记,培养了更多的优秀的教师成为“代理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4、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中心学校做到了每月召开一次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的座谈会。
5、建立了关爱留守儿童的应急机制。
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学校、家长(监护人)、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层层签订了安全责任书,明确责任,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6、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开设了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了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让他们削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
中心学校积极研究了科学考核评估的办法,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和完善了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学校和教师进行了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
(二)构建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
1、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 2、加强了委托监护人的培训教育。
3、加强同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合作,营造深厚良好育人氛围。 (三)明确职责,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1、加强了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 2、加强了对贫困留守的资助工作。
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将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纳入到“两免一补”、“济难救助”中来,确保他们完成国家规定义务教育。
3、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4、建立健全保障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包制度和机制。
5、建立关爱经验交流制度。
学校每期进行一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定期召开会议了研讨会、座谈会、定期举行经验交流、不断探索方法,新措施,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水平。
龙源镇中心小校
二○○六年十二月
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各级政府都非常关心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带进城的“流动儿童”和留在家乡的“留守儿童”。仅我们留守学生(父母都长期在外)近就占学生总数的70%,他们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随着年龄的增长,交友的不慎,一些孩子可能走入歧途,成为未成年案件中的“主力”。随着和谐农村的推进,这一批批农村的小主人的教育成了也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分析留守学生,他们大多属于“爱”的缺失。祖辈们的唠叨,独处时的孤单,课余时间的无聊,没有父母的关爱,缺少同龄孩子的乐趣,等等,这些构成寄居家庭的共同特点。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留守学生\"容易出现自卑孤僻,不合群,说谎等心理障碍。胡锦涛总书记对少年儿童提出的“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的要求。这也是针对留守学生的。我校在留守学生教育工作中,坚决贯彻团县委、教育局和镇党委的有关要求,将留守学生教育工作做实,做到位,做到学生家长的心中,做到学生进步成长。
本学期学校的活动有声有色,一系列的活动受到了多方关注,特别是留守学生家长的好评,多名家长打电话到学校表示感谢学校对孩子的关心,有力的推动了和谐校园的建设,使得我校在老百姓中的形象得到提升。
一、参加了全校留守学生“联谊会”。
在寒假起家假积极参加了学校举行的全校留守学生“联谊会”。近100名外出的留守学生回来,成绩显著提高,表现越来越好。
二、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合力。
学校原来的家访制度基础上,依据现有情况,实行不定期的家访,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与留守儿童远在外地的家长定期电话沟通,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对农村的老年监护人(如学生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给予一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管教留守儿童。
三、 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
对于每个人来说,家是温暖的,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学校就是他们温暖的第二家,老师就是他们对他们全权负责的“父母”,除了在学费方面进行减免,我们班还在日常活动中格外照顾留守儿童:班队会上给留守儿童更多倾诉的机会,课外辅导时让留守儿童位于最前面,组织“六一”演出也让留守儿童有更多的参与面,实践活动中细致地教他们自主生活、自护自救的知识,这一切就是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四、送温暖活动。 五、给父母的一封信。
学校应上级的要求,安排所有的留守学生给父母写了一封信,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等等向父母进行汇报。这项活动将延续。
总之,我校会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做得更好。让学生进步,让他们的家长安心,让领导们满意。
龙源镇中心小学 二○○七年十二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