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学概论课后题答案

2024-01-15 来源:易榕旅网


(第二章:比喻、借代、对偶、反复、倒装、反讽。第三章:虚境与实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象征、荒诞。)(第三章:生命律动。第四章21,真实读者)

第一章 文学观念

名词解释

1、 文学概念: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是文学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学观念,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观念,不同群体有不同的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属于历史的范畴,是流动的变化的。

2、 文学四要素:美国艾布拉姆斯提出的,作品、艺术家、世界、读者

3、 文学活动:世界、作家、文本、读者四个要素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

4、 再现说: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5、 表现说:是指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代表人物渥滋渥斯《抒情歌谣集》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雪莱《为诗辩护》

6、 实用说: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文学的根本目的是外在的功利性。古代的“教化说”和西方“寓教于乐”(贺拉斯〈诗艺〉)

7、 独立说:强调文学是无关现实功利的独立艺术形式的创造。代表作家王尔德和波

德莱尔

8、 客观说: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既与读者不相干,也与作家不相干。代表俄国形式主义学派、英美新批评派、捷克和法国的文学结构主义、德国的文本主义批评

9、 体验说:强调作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孟子“以意逆志”、德国姚斯

10、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情感交流的语言组织。包含了文化形态、审美意识形态、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作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一种独特渠道、一种语言艺术。

11、 符号论文学概念: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代表作家卡西尔

12、 品质阅读: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13、 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

14、 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一定的中介作用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5、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16、 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准真理的世界。

17、 体验: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18、 移情:我们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事物里去,其结果是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更易于被我们理解。

19、 距离论:瑞士心理学家布洛,主张体验是一种拉开功利距离的体会。“雾海航行”

20、 出入说 王国维提出的。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还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21、 情致:黑格尔,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

问题

一、 文学四要素理论有何启示意义?

答:一切文学都有源泉,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的活动。

二、 文本与作品有何区别?

答:文本是一种无声的文字序列,作品是经过读者的阅读、理解和接受后,在读者的头脑中化为相互如生的具有诗意的艺术形象。

三、 再现说等六说的要点是什么?

答: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学观念是固定的、永远不变的。

四、 综合性的文学定义是什么?共有那几个命题?

答:1、综合性的文学定义是:文学作文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艺术语言。

2、共有五个命题: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是作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独特渠道、是一种语言艺术。

五、文学观念的演变有何规律?演变的原因是什么?

答:1、文学是由一个写实到写意,从写意到图案化,再从图案化又回到写实的过程。

2、有时代的原因及文学自身的演变。

六、广义的、狭义的和符号论的文化概念有何区别?

答:广义的文化概念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做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整体。

狭义的文化概念是:文化是个人素质及其程度,包括人受教育的程度、知识的多少、涵养的高低等。

符号论的文化概念是: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七、文学有什么文化意义?

答: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2、叩问人生的意义,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4、憧憬人类的未来,5、学习和丰富人们的语言。

八、品质阅读与价值阅读有何区别?

答:品质阅读: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价值阅读:是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的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

九、文学和历史文化有何异同?

答:文学重虚构、中情感、重诗意;历史重真实、重事实、重理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

十、文学与科学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科学为自然立法,文学艺术为人生立法;科学文化是自然之根,文学艺术是人生之根。

十一、我们怎样理解文学源于生活又改变生活?

答: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文学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反应。

十二、怎样理解审美活动?实现审美的条件是什么?

答:1、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的主体,在一定的中介作用下,对于客观美的关照、感悟、判断;

2、实现审美的条件是:主体心理层、客观对象层、中介层。

十三、文学的审美活动有何特点?怎样理解?

答:1、审美活动是到处都存在的;

2、人们的衣食住行中都存在审美,人的活动中无处不存在审美,而各种艺术活动中的审美,是审美活动中的高级形态。

十四、怎样理解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其内涵是什么?

答:1、人类的审美意识形态在一定的条件下,就要转变为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人类审美形态之一。

2、从性质上看,由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通性;从主体特征看,是认识又是情感;从目的的功能上看,是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

十五、经验与体验有何联系与区别?

答:经验是体验的基础,没有经验或没有起码的可供想象和发挥经验,就谈不到体验,但体验是对经验的意义和诗意的发现和升华。

十六、作家的体验对于文学创作有何意义?

答:作家的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机勃勃的活力、具有诗意的超越。

第二章 文学语言组织

名词解释

1、 文本: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是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成的整体语句或语句系统,有待于读者阅读。

2、 文学文本:是指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系统,是传达人生体验的特定语言系统,包括诗、小说、散文、剧本等形态。

3、 文学作品:指已经读者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

4、 文学文本四层面说:指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英加登对文学文本层面结构的划分:字音及其高一级的语音组合,意义单元,多重图式化面貌,再现的客体。

5、 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指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基本的语言特性,这种特性是其他一切特性所得以生成的基础。一是文学文本以语言的形式存在,二是文学中的语言具有自身的

特点,三是语言在文学中的具体存在方式是言语。

6、 文学中的语言:也就是文学文本的语言,是经过作家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意义的语言系统。

7、 语言结构:语言结构是语言集团言语的总模式,既是言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

8、 言语:是在特定语境下个人的说话活动。

9、 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10、 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音律两种形态。

11、 节奏:是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规律的起伏状况。

12、 音律: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

13、 文法层面:是指“作文”和“作诗”之法,即文学的创作法则。指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

14、 词法又称字法,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

15、 句法是特定文本内语句的构成法则。

16、 篇法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

17、 辞格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19、 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0、 借代: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21、 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22、 反复:就是通过一遍一遍地重复个别词语或句子,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23、 倒装:就是通过一遍一遍地重复个别词语或句子,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24、 反讽:从反面讽刺;用反语进行讽刺

25、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是指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

26、 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的毋须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

27、 音乐性:是指文学语言组织所具有的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

28、 陌生化:主要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来说的,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问题

一、 什么是文本和文学文本?

答:1、文本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2、文学文本是构成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系统,如:运用语言写成的特定小说、诗、散文和报告文学等。

二、如何区别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

答:文学文本是指由创作者创作出来,有待于读者阅读是语言系统,而文学作品是指已经读者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简言之,文学文本加读者阅读等于文学作品。

三、 什么是文学语言组织?

答: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实现,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四、 文学语言组织有哪些基本层面?

答:有语音层面、文法层面、辞格层面。

五、 什么是语音层面、文法层面和辞格层面?

答:1、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言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音律两种形态;

2、文学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放方面的构成法则。

3、辞格层面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六、举例说明什么是节奏。

答:例杜甫《秋兴》有一句:江间---波浪---兼天---涌,全句四个停顿,有鲜明的节奏感。

七、举例说明什么是音律。

答:例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每一句都是有规律的平仄交替,这首诗既有规律有求和谐形成一种音乐美。

八、什么是文法层面?

答: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构成的法则是文法层面。

九、举例说明什么是词法。

答:例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词用得好的极致,他形象而富有代表性的描绘出春天动人的景致。

十、什么是句法和篇法?

答:句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句的构成法则;篇法又称章法是文

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

十一、什么是辞格层面?

答:辞格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这种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在修辞学中学通称“辞格”还称辞藻或

语格。

十二、文学语言组织存在着哪些基本的辞格层面?

答:存在三对六种基本辞格:比喻和借代、对偶和反复、倒装和反讽。

十三、结合具体实例谈谈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答:例黄河之水天上来,“天”违背了地理常识,但是突显了黄河的巨大气势和宏伟气象,这一描述成为黄河的千古绝响,在世人心中留下了真实的震撼体验,这就是审美特征。

十四、举例说明什么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内指性?

答:例“白发三千丈”这样的语言不符合事实,但更能表达出诗人内心极度的愁闷,这是遵循人的情感和想象力的逻辑行事,并不一定寻求外在的客观事实相符,这就是内指性。

十五、举例说明什么是文学语言组织的音乐性?

答:例毛泽东把《智取威虎山》中的台词“迎来春天换人间”改成“迎来春色换人间”,以色换天即是为了表意上的具体生动,更追音乐美,在全句平声中嵌入一个仄声,一举打破声音的平板格局而造成奇妙的跌宕起伏。

十六、举例说明什么是文学语言组的陌生化?

答:例郭沫若在《凤凰涅槃》中写的:我们新鲜,我们净朗,/我们华美,我们芬芳,/一切的一,芬芳。/一的一切,芬芳。/芬芳便是你,芬芳便是我芬芳便是他,芬芳便是火。/火便是你,火便是我,火便是他…….的就单纯日常语言的标准看似乎逻辑不通、颠三倒四,但是这种新鲜而奇异的诗句,产生一种陌生化。

第三章 文学形象系统

名词解释

1文学形象: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可感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作家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

2形象的概括性 :文学形象能够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称为文学形象的概括性

艺术至境:文学形象的三种高级形态: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统称艺术至境

4形象的概括性: 文学形象能够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称为文学形象的概括性。

5审美理想: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

6典型:典型是指定实型作品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富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典型是定实型叙事文学的艺术至境追求,应注意这个概念与传统典型论的区别,并结合具体作品分折来识记。

7特征化:在写实型作品中,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这是创造典型的基本方法。

8典型环境 :指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9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10虚境与实境:实境是指直接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又称“诗意的空间”

11生命律动:

12有我之境:就是诗人处在心情激动的情况下,去感受与自己没有利害关系的景物,并把内心情感贯注到客观景物中,使原本无情的事物有情况,他突出了主体观念性,具有很强烈的感情动态。

13无我之境:无我之境是诗人受到恬静优美景物的感染,从而在冷静中回味出来的一种境界,它并非纯然无我,而是审美主体,摆脱世俗生活之欲拘束传出平静的感情心态与

物具化。

14象征意象:文学象征意象是指以表达观念或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基本表现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15内心意象:内心意象是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艺术构思所形成的心中之象。

16泛化意象:泛化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统称。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

17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18荒诞:缺乏理性或恰当性的和谐,虚伪而不可信

意象应合:意义与形象对应和契合

19意象化: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问题

一、 文学形象的特征是什么?

答: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艺术概括性、审美理想性、审美属性。

二、文学形象系统是如何表现的?

答:文学形象的系统性表现在两种意义上:其一就是艺术世界的有机性而言、其二就是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其审美功能的互补性而言的。

三、举例说明什么是表意性形象、抒情形象和写实形象?

答:1、表意形象如苏轼的《庐山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的题目是《题西林壁》在佛家寺庙的墙上题这样的诗,实际上是赞美佛徒们置身世外,才能看破红尘的超越地位,这就是表意形象。

2、抒情形象孟浩然的《春晓》表现了诗人的惜春情怀,诗中的形象是为了抒情而存在的,这就是抒情形象。

3、写实形象杜甫《石壕吏》中写到: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课本136页)是对历史的实录,此诗使人们认识和感受到“安史之乱”中人民承受的巨大灾难,诗中的艺术形象明显有写实性,是写实形象。

四、试述人类知、情、意的精神需要与文学三种审美类型之间的关系。

答:文学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在审美的总前提下,以然要竭力满足人类对它提出的,关于知、情、意的精神需要。与人的知、情、意的审美需要相适应,并给文学形成三种类型“写实性形象、抒情性形象和表意性形象”,其实这也是人类知、情、意的审美观念的全面展开。

五、试述文学三种艺术至境形态的互补性。

答:文学三种艺术至境形态的互补性:“象征意向”偏重满足人们思考和幻想的审美需要,让人类按象征意向提供的几种模式创造出表意性艺术形象,以启人心智、思考哲理、驰骋理想;“典型”偏重满足人们认识社会人生的审美需要,让人类按典型的艺术范式去塑造写实性艺术形象,使人类通过文字认识生活、直观自身;“意境”偏重满足人类情感方面的审美需要,让人类按意境规范的几种基本模式创造出抒情作品,去陶冶人的性情、慰籍人的心灵。这样三种艺术星星并独立而又互补地共同满足了人类的各方面的审美需要。

六、 文学形象的概括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表现在:一种为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我们把艺术形象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

七、 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是怎样表现的?

答:文学形象必须是灌注了作家审美情感的,既揭示生活意蕴,又具有审美的价值形象。第一、直接给人以美的享受,第二、是通过批判丑恶所带来的审美享受,第三、是通过同情的目光,描绘弱者屈辱丑陋的形象以呼唤人性中求美求善之心的回归,第四、通过对社会和人生本质上的丑陋和荒谬的展示,表达人类生活的病苦和对美的渴望。

八、 简述西方典型论的三个阶段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答:1、17世纪以前,西方的典型观基本是类型说;18世纪后,开始了由重视共性道重视个性的转变,形成了个性典型观占主导的时期;进入20世纪之后,由于艺术中心的转移,西方关于典型的研究相对显得沉寂,而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却在社会国家中得到应用和发展,并成为中心议题之一。

2、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西方典型于“五四”以后传入我国,但真正的讨论和应用是在建国以后。

九、试述文学典型的特征。

答: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总体特征,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这种总特征,阿Q的许多行为都与他的“精神胜利法”息息相关。此外像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薛宝钗的世故圆滑,像王熙凤的心狠手辣等等,都是这些典型的总特征,使人物成为独特的“这一个”成为一个鲜活的富有魅力的生命。其次,文学典型还必须具有在总体特征制约下的丰富多彩的局部特征。

十、 文学典型是怎样体现丰厚历史意蕴的?请举例说明。

答1、凡是世界公认的典型,总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性格刻画,显示了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历史的内容,从而具有丰富的历史意蕴。

2、如鲁迅笔下的阿Q表现了巨大的思想深度和历史意蕴,阿Q的命运里道不见的“思想”仅有大的方面将有:对中国国民性的痼疾的认识;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和历史教训的总结,对辛亥革命时期历史面貌的认识和中国农村各阶层状况的分析等等,这便是典型提供的丰厚的历史意蕴。

十一、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1、文学典型以生命形式呈现出的无穷魅力;

2、典型的艺术魅力还来自它的真实性;

3、还来自它的新颖性,新颖性就是典型创造的独创性。

十二、简述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

答:首先,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表现为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没有典型的环境,典型人物就不能形成;另一方面,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典型环境实际上主要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其次,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是互动性关系,一方面典型环境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的基础,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在环境面前无能无力,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对环境发生作用。

十三、是述意境的特征。

答:1、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

2、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

3、生命律动是意境的本质特征;

4、韵味无穷的美感特征。

十四、举例说明意境虚实相生的结构原理和虚假与实境的关系。

答:1、例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的结构十分明显:除夕阳黄昏、春燕翻飞於六朝荒凉旧的画面是实境外,其余对六朝繁华景象的联想,对历史变化的洞察与领悟,对现实的联想与对比等,均在虚境之中,这数层意蕴均由实境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得来,由此可见,虚境的开拓

才是意境创造的目的所在。

2、虚实境的关系:一般来说,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者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作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因此才有神境、灵境的别名。再好的虚境也要由实境得来,虚境与实境看似两个部分,但一到艺术表现时,功夫全要落实道对实境的描写上。

十五、试述生命律动与意境美的关系。

答:生命律动是意境展示的生命本身的幽情状采,或曰生命本身的美,生命律动便是意境的本质特征。

十六、简述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

答:文学象征意象是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的,以象征为基础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它和典型、意境鼎足而居,也是达到艺术至境的高级形态之一,它的基本特征是:哲理性、象征性、荒诞性、求解性。

十七、举例说明什么是象征手法。

答:例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夸父》,(课本177页,此处省略)是一首立意警策的象征诗,表达了诗人对名族前途乃至人类命运的思考与担忧,全诗以象征手法表现了中国人仰慕西方文明、穷追不舍的现象,最后提醒我们,既然追不上了,何不迎头撞上去,从东方的“旭阳”那里寻求美好的未来。

十八、象征意向的求解性与意境鉴赏时的共鸣性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

答:余光中的《夸父》用的是象征手法,立意警策;而李白的《月下独酌二》(课本162页),是意境创造中化实为虚的艺术处理。

十九、何谓荒诞?荒诞性在文学作品是怎样表现的?请举例说明。

答:1、荒诞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

2、例中国古代神话中刑天,头被砍掉后,仍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继续战斗;还有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曾是人与兽的嫁接等等,都是现实中不可能有的事情。

二十、意象化的主要工作和常见方法有哪些?

答:作家营构文学象征意象的原则和方法称为象征意象化,它是象征意象创造的必经之途,它的原则可以归为以下三点:

1、 以荒诞意象表达真实的意念;

2、 在抽象思维指导下,实现最佳的象征意向组合;

3、 意象应合的原则。

二十一、象征意象在文学艺术中主要表现为哪些类型?请举例说明。

答:寓言意向和符号式意象两种。例:尤涅斯库的《秃头歌女》人物形象虽影子般模糊,但通过舞台组接了夫妇对面不相识的事,显示了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与隔阂集作家的忧虑和思考。这就是寓言式;再例:埃及的金字塔是取基大顶尖、象汉字的:“金”字

造型,这就是符号式。

第四章 叙事作品

名词解释

1叙事:叙事就是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2叙事时间:故事时间是故事中事件接续的前后顺序,也就是故事中所虚构的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过程;这个时间的顺序和长短是由所讲述的故事内容给出的。

3叙述视角:叙述视角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主要是四种;第三人称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述和人称或视角变换叙述。

4叙述标记:侮述标记是文本中出现的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

故事:故事是叙述内容的基本成份。组成故事的要素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由这些事件组织成因果线索完整的情节,发生这些事件的具体场景这个三个主要方面。

5事件:故事中人物行为及其后果。

6情节:按照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7情景: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

8扁平人物:具有类型性和漫画性,表现一种单一的特性或意念。

9表意性人物:不具有性格内涵仅仅表示某种抽象观念的人物。

10圆形人物:具有人性的深度,具有多重性格侧面,随作品发展而变化。

11性格人物:具有一定秉性、气质等心理与人格特征的人物。

12行动:是人物有目的的行为。叙述功能、叙述逻辑、符号矩阵。

13叙述功能: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

14叙述逻辑:根据人物在逻辑上的可能性而总结的人物行为模式。

15叙述动作: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叙述者、接受者。

16真实的作者与隐含的作者:创作作品的本人;当现实生活中的作者进入作品中的叙述活动时,便进入了一种与日常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常被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这就是隐含的作者。

17隐含的作者和叙述者:当现实生活中的作者进入作品中的叙述活动时,便进入了一种与日常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常被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这就是隐含的作者;隐含叙述者是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并不是不存在叙述者,“隐在”的叙述者实际上是隐藏在了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着人物,使他们说出叙述者需要叙述的东西。

问题

18叙述声音: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显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

19显在叙述者:讲述作品中语言的人

20隐在叙述者: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

21接受者与真实读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着潜在的接受者。他由叙述者所设定,隐含在叙述动作中。

一、 什么是现代叙事学?

答:对叙事做作品的研究侧重于形式结构方面,较多的注意到叙事文学的抽象结构的关系,而不是一部作品的特色,因而又被称做结构主义叙事学。

二、如何对叙事层面进行划分?

答:一个是所讲述的故事内容、一个是讲述故事的语言组织、还有一个就是叙述行为,有的学者把这三个方面命为:故事、文本和叙述。

三、什么是叙述时间?

答:叙述时间指的是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相互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所谓

故事时间是故事中事件持续的长短和先后顺序,文本时间是叙述文本中叙述语言的长

短和前后顺序。

四、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间概念,前者是虚构的,只存与作品中世界时间的关系,而后者是与叙述行为直接相关的,存在于现实世界,现实的文本写作与阅读活动中的时间关系。

五、 叙述人称与视角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叙述视角的特征是有叙述者决定的,传统的叙述作品中,主要采用旁观者的口吻,既第三人称叙述;较晚近的叙述作品中,第一人称的叙述多了起来;还有一种较为罕见的第二人称叙述,总的来说就是三种: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叙述同时在具体的叙述中,有时会采取人称或视角变换的叙述方式。

六、 叙述标记在作品中的作用是什么?有哪些重要的标记方式?

答:1、叙述标记是文本中出现的,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

2、最明显的标记有标题,还有一些醒目的句段,常见的显目句段有:放在故事文本之外的序跋、题记类;另外有一些故事会在文本之后加一些与故事无关的议论表达作者的意见。

七、叙事作品中的人物的二重特性是什么?

答:从推动故事进展的作用上讲,人物是行动主体,格雷马斯称之为“行动素”从构

造形象的意义上讲,人物的性格也成为“角色”。

八、举例区分“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答:扁平人物是一种具有单一简单性格特征的人物。如: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司令胡传魁的粗鲁轻信、参谋长刁德一的阴险狡诈、地下通讯员阿庆嫂的足智多谋,这些人物的性格表现得十分鲜明而单纯。

圆形人物是指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点的人物。如:《水浒传》中的西门庆

就是标准的扁平人物,荒淫无赖、霸道就是他性格的全部,但是到了《金瓶梅》中,有时彬彬有礼,一副君子模样;有时会豪爽义气、周济朋友;有时会无法处理家里的妻妾争宠、像个无能的主子,总之比在《水浒传》里变得复杂多了,这就是圆形人物。

九、 如何运用行动研究的两种方式进行研究?

答:改善与恶化。从行动对人物命运的意义而言,一切行动不是改善就是恶化,在故事中,这两种基本类型的行动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复合起来。

十、 怎样区分作者、隐含作者与叙述者?

答:作者就是创造作品的本;当进入道作品中的叙述活动时,便进入了一种与日常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常被称为“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的意识,这就是隐含作者;叙述者是讲述作品中语言的人。

十一、怎样区分不同的叙述声音?

答:根据不同风格的叙述作品中叙述声音的不同表现情况,可以把叙述者大致区分为:显在叙述者和隐在叙述者两种情况。显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文本中明确的倾听道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是与显在叙述者相反的另一种情况,指读者在叙述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叙述的最典型的例子是戏剧文学,既“剧本”。

十二、接受者与真实读者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答:现实中客观存在的阅读作品的人就是“真实作者”,接受者是于叙述者相对的概念;接受者是指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倾听故事者。

第五章 抒情作品

名词解释

1抒情作品:抒情作品是专门用来抒情达意的,它是与叙事作品相对而言的另一类文学作品;具体地说,抒情作品指的是简要地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2广义的情感:人类主体性的一切方面

狭义的情感:人由于感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

艺术情感:对客观现实与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3抒情原则: 在抒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传情达意,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总是遵循着一定的抒情原则。作者在抒发情感、创作抒情作品的过程中,在处理情感与理性、

情感与现实、情感与语言等关系的问题上,有意无意间所遵循的原则,称为抒情原则。

4抒情的语法策略: 是指从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语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成熟、杰出的抒情作家都深谙此道。比如,诗人有所谓的“诗家语”它指的是与通常语言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常常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追求某种特殊的语言效果。

5抒情的修辞策略: 所谓抒情的修辞策略,是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从文学史和修辞史的角度看,抒情的修辞策略有许多,意象、隐喻、典故、悖论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四种。

6意象:心理意象是指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各种感性形象。

7隐喻: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8典故:是一种历史化的隐喻: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情状或环境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9悖论:是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非而是”的语句。

10原型意象: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如中国抒情传统中的“浮云、大雁、流水、杨柳”等。

11抒情母题: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

主题,如中国抒情传统中的“思归、怀乡、伤逝、惜别等”。

12联想群:大量特别的已知联想物,他们都是可交集可传播的

13文体的美学内涵:文体对应着某种特殊的秩序法则,反映着特定的美学设计和美学目的,反映着一种抽象法则和内在的信念。

14抒情诗:抒情作品的典型形态,一般用来指任何旨在表达感情的短诗。

15颂诗:颂诗最初也是一种歌,它可以是一种节奏鲜明、格调高昂的抒情诗,也可以是一种追求技巧、沉于冥思的抒情诗,既能表现集体情感又能抒发个人感受,通常用来歌颂神圣。我国《诗经》中就不乏颂诗,屈原的《橘颂》可列入颂诗的范畴。

16情诗:情诗是用来歌唱爱情的诗,要抒情作品中,它抒发的情感最为强烈、真挚和细腻,也最具个人色彩。如《诗经》

17哀诗:也称悲诗、挽歌,是用来悼念死者和表达悲哀之情的抒情作品,也有为死者安魂、令败者止悲的功用。我国楚辞中的《国殇》《哀郢》皆为哀诗中的佳作。

18抒情小品文:是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在中国,“小品”一词最早出现于《世说新语》,意为篇幅短小之文;西方的小品文起源于法国的蒙田,英国的培根紧随其后。西方抒情小品文具有这样的特点:第一,它注重描写个人的经历、境遇,抒发个人的情感、情绪;第二,它具有坦荡开阔的心胸和闲适恳切的调格。

问题

一、 结合作品阐明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

答:抒情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情感色彩斑斓、多种多样,如程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表现了对百年孤独的悲叹;朱熹的《春日》表达了生命瞬间获得的欢欣等。

二、情绪和情感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答:联系是:

1、情绪依赖情感,情绪的变化受情感及其特点的制约,情感也依赖于情绪,情感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情绪中表现出来;

2、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同一情感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情绪各不相同。

区别是:

1、 情绪主要源于人的生理需要,是由机体生理需要印发的体验;情感主要源于人的社会需要,是由机体的社会需要引发的体验。

2、 情绪产生较早,出生不久的婴儿既有痛苦和快乐的情绪表现;情感产生较晚,它是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的。

3、 情绪还有一定的情境性,它可以由一定的情境引发,一旦情境改变,情绪即告消失或转移,情感既有情境性又有稳定性。

三、艺术情感和日常情感的关系是什么?

答:艺术情感即是艺术家的自我情感、又是人类的情感、即是内容的情感、又是形式的情感,在这个意义上说,自我表现论和人类情感论都是具有片面性,都不能完美揭示审美情感的本质,尽管艺术家表现的是人类情感,但必须找到自我情感与人类情感的交切点、重合点、结合点,使人类情感和个人情感融合为一体。

四、关于抒情本质,有哪三种看法?其代表人物和核心内容分别为何?

答:1、舒发情感既表现情感、、传达情感、投入情感。

2、表现论(情感论)首倡学者是法国欧盖尼.弗尔龙,随后许多理论家相继提出了自己的表现论,其中最著名的是克罗齐科林伍德、托尔斯泰的传达论,认为抒发情感就是传达情感;19世纪约翰.罗斯金的投射情感论,他把“移情、投射”称为情感误置。

五、情感和表现的互动关系是什么?

答:它们彼此相互激荡、相克相生。一方面,情感是通过表现得以定型的,只有通过表现,艺术家才能够明确自己究竟要表现何种情感,离开了表现的媒介,情感只是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模糊感觉;而不是后来抒情作品中的清晰表现出来的情感。另一方面,表现的方式、途径、策略又是由情感性质、类型所决定的,不同的情感由于性质和类型的不同,需要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途径和策略加以处理。

六、 托尔斯泰的传达论的内涵是什么?

答:第一、它强点情感的重要性,艺术家所要着力传达的不是思想意识理性、观念,

而是情感。这是艺术与哲学、科学的根本区别之处;

第二、艺术只是传达情感;

第三、传达必须借助某种外在符号,如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辞只有借助这些外在的符号,才能传达艺术家的内在情感。

七、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抒情原则的核心内容和代表人物分别为何?

答:1、古典主义情调古典又崇尚理性,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布瓦洛。

2、浪漫主义特别倚重情感,一般来说浪漫主义情调情感的自然流露、强调直抒胸臆,代表人物是:华兹华斯、黄遵宪。

3、象征主义有广、狭两义。狭义的象征主义指19世纪中叶以法国为核心形成的一个文学运动,学界通常将其视为西方第一个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波德莱尔.、兰波和马拉美及瓦莱里;广义的象征主义是指西方19世纪中叶以来,一种有别于传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学运动。

八、抒情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答:第一是诚挚性原则。情的最基本原则是诚挚和可靠,它要求艺术家在抒发情感时必须真诚可靠,并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真挚感受。

第二是独特性原则。情感并不是一般概念,而是主体在某一特定环境中,为了某一特定环境事情,而产生的某一特定感受。

第三十感染性原则。区分真抒情艺术与假抒情艺术有一个无可怀疑的标准,就是是否具有感染性。

九、抒情 的途径有那些?请结合具体作品说明抒情作品中与情的关系、景与情的关系。

答:1、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途径。

2、如冯延己《及晏羊》中的逍遥、相羊是声与情的关系。另外《西厢记》长亭送别时,崔莺莺送张生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切都是那样的衰败荒凉,一切都是那么令人感伤。凉秋与悲愁融入一体,极其和谐地表现了主人公的离别,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患难恋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境,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十、结合作品说明抒情的语法策略。

答:如“春风右路江南岸”中的绿字已经改变了词性,由形容词变成了动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名词推出了六个鲜明的形象,而没有采用通常的名词加动词句,这极大的消弱了其叙事功能,变相的强化了抒情功能。如上两例从语言结构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就是语法策略中的一种。

十一、抒情的修辞策略有哪些?请结合具体作品说明。

答:抒情的策略有:意象、隐喻、典故、悖论。

1、 意象在抒情理论中,可以粗略理解为“心理画面”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2、 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如:“婚姻是一座城堡,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婚姻是一条河,既有美丽的浪花,又有看不见的漩涡” 等

3、 典故是使事用典,作者借彼之意,写我之情,如李商隐的《重有感》王帐牙旗争上游,安危须共主君,窦融表已来三殿,陶侃军宣次石头……这首诗是希望昭义节度使刘从谏出兵长安,请除宦官解救文宗,李商隐借用历史上两个事件,超越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并而谨慎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性建议。

4、 、悖论是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是而非”的语句,如臧克家《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就包含了悖论,这里的死法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指生理学意义上的死亡和存活,一指社会学意义上的死亡和永生。

十二、中西抒情传统的差异是什么?

答:中国的文学传统是以抒情文学为主导的传统,西方文学传统则是以戏剧学、叙事文学为主导的传统。

十三、抒情作品的题材特征是什么?

答:抒情作品的原初形态和典型形态是抒情诗。

十四、抒情作品的结构特征是什么?

答:抒情作品在选材上的特点必定影响其结构特点----跳跃性。黑格尔称为“抒情的

飞跃”从一个意念不经过中介,就跳到相隔很远的另一个意念上去。诗可以随情感和意念流动,略过一般过程的交代,甩开按部就班的叙述,在节与节、行与行之间大幅度的跳跃。

十五、举例说明原型意象和抒情母题的关系。

答:如自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而且“柳与留”谐音,这都暗示柳树与离别情绪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为使柳树成为表达离别情绪这一母题的原型意象奠定了基础。

十六、抒情诗的特征是什么?以此来说明抒情诗(包括颂诗、情诗、哀诗)的不同特点。

答:抒情诗是抒情作品的典型形态,它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体,它产生的初期是与乐、舞台为一体的。|

颂诗的特点:最初也是一种歌,它可以是一种节奏鲜明、格调高昂的抒情诗,既能表现集体情感,又能抒发个人感受,通常用来歌颂神圣;

情诗的特点:情诗是用来歌唱爱情的诗,在抒情作品中,他抒发的感情最为强烈、真挚和细腻,也最具有个人色彩。

哀诗的特点:哀诗也称为悲诗、挽歌,是用来悼念死者和表达悲哀之情的抒情作品,也有为死者安魂、事败者止悲的功用,哀诗大多抒发物伤其类、同病相怜的忧伤情感。

十七、抒情小品文的特征是什么?

答:抒情小品文是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它也是较为典型的抒情作品。主

要有两大特点:1、在内容上高度自由。一是题材广泛、二是题材多样多样

2、在形式上灵活多样。一是文体丰富、二是表现方式、三是篇幅方面。

第六章 文学的风格

名词解释

1、文学风格: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2、创作个性: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也是风格形成的内在依据。

3文采: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之一,指作品中的言语色彩,也即语言的特殊组成,是风格的存在方式。

4情调:作品中的情感格调

5气势:文学作品中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的运动状况。

6氛围:弥漫于作品的特定气氛,往往与景物、环境结合构成意境和情境。

7韵味:指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具有含蓄美。

8刚柔说:中国传统的风格分类理论,即把文学风格区分为阳刚和阴柔两大类,属于

简分法。

9豪放派:宋代形成的词学流派。有人认为是范仲淹开其风,有人则认为是苏轼发其端。就其成就和影响来说,当推苏轼和辛弃疾,故有“苏辛词派”之称。风格特色是气象恢弘,境界雄奇,文势奔放。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

10婉约派:宋代形成的词学流派。以柳永、秦观、李清照为代表。婉约派的风格特色是情思绵密,语气吞吐,格调 温雅。代表作有柳永的《雨霖铃》。秦观的《踏莎行》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11风格美:指风格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魅力,是区别不同风格类型的标志。不同的风格类型有不同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魅力,它是作家在文学史上争得坐标位置的一种艺术力量。

12时代风格:指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13民族风格:指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民族的特征,是该民族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14地域风格:是某一地域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地方特点

15流派风格: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形成的共同特色。

问题

一、 如何理解和评价文学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的观点?

答:风格是散文或诗歌的语言表达方式,既:一个说话者或作家如何表达他要说的话,可以从几个方面理解:作品的辞藻,既词语的运用,句子结构和语法,修辞的目的和手段等,最终都是

由语言形式呈现出来的。

二、如何理解和评价文学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的观点?

答:作家的精神气质充实浸透他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致,思想感情、审美情致决定语言格调,文章所流露的风采才华,都是作家创作个性的表现。各个作家按照自己的创作性进行创作,作品

的风貌就各不大相同,正如他们的面貌各个不同一样。

三、怎样看待文如其人、文品既人品、风格既人格的说法?

答:这些习惯性用语有较大的模糊性,适用于笼而统之,冷冷而谈的场合,但如果较真起来,却是不甚准确的,我国各个朝代都有例子证明。

四、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有何区别?

答:日常个性皆有之,如性格气质、禀赋才能、处事思维习惯、表达方式等。创作个性并非人皆有之,它是在创作实践中,也只有通过实践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来也没有从事过创作

的人,无所谓创作个性,充其量只具有创作潜能。

五、文学风格是什么因素决定的?

答:当作家在规范语体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合自己的自由语体,并与作品的其它因素相结合的时,使形成了文学风格。

六、 文学风格主要由哪些审美要素构成的?

答:主要是由文采、情调、韵味、气势、气氛构成,这五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密切相关。

七、 我国古代文论对文学风格的划分和风格审美的特征的论述有何特点?

答:1、对风格的分类有简繁两法,趋势是由简到繁。二元对立式的繁殖递加;2、对风格范畴的概括十分简约,而对风格的审美多取描述的方法,且常用形象化的比喻,以激发欣赏者的审

美联想,强调感性的体悟和比较去识别不同的风格,而避免做出严格明确的规定。

八、 社会历史条件如何影响作家个人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答: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作家生活于时代之中,不能不感受到时代的气息,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要渗入时代文化的因素,表现出时代性。

九、 文学风格为什么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

答:文学风格总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形成和发展的,并为一定的文化所渗透,从而成为一定的文化特征,但从文化学的角度来分析,文学风格就是由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

派风格和个人风格等几个层面构成的,构成为有机的统一体,无论哪种风格,最终都统一于作品风格。

第七章 文学创作

名词解释

1创作主体:已经处于创作过程中的作家个体。离开创作过程则不是。

2创作客体:写作客体,即与写作主体发生对应关系、写作主体认识视野中的一切认识对象。

3艺术直觉: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意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4艺术灵感: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

5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

6艺术想象: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7艺术理解: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的理性思维活动。

8创作动机:作家、艺术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

9创作冲动:艺术家由于某种事物的启发而产生的强烈的创作愿望。

10艺术构思: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激起的创作冲动驱使下,对创作对象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11艺术概括:主体从一定创作动机出发,对选定的材料进行提炼加工的过程。艺术综合、艺术简化。

12艺术简化:创作中对所写的事件和人物只寥寥几笔勾勒特征,对无关细节完全省略。

13艺术变形: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

问题

一、 什么是创作客体?

答:文学创作客体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加工改造的对象,文学创作客体来源于生活,但不能说一切社会生活都是创作客体,这是因为只有进入创作过程的社会生活现象才能称得上是文学

创作客体。

二、创作主体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1、暂时放弃对现实的直接功利性关注;

2、想象力被充分调动起来;

3、向创作对象投入强烈的情感。

三、如何理解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关系?

答:主体是客体的主体,客体也是主体的客体。

四、艺术直觉与艺术知觉的异同何在?

答:1、两者的对象不同;

2、艺术直觉带有明显的主观性,认知直觉则排斥任何主观色彩;

3、艺术直觉的过程带有强烈的情感性,而认知直觉的过程则没有或较少情感色彩。

五、如何理解艺术情感与自然情感的区别?

答:艺术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没有自然情感就不可能有艺术情感。

六、在文学创作中艺术灵感有何重要意义?

答:在艺术活动中,艺术灵感是一种特殊的思维状态,它具有神奇的创造力。

七、创作冲动与创作动机的区别是什么?

答:创作动机虽然给整个创作过程以重要影响,但他最终的目标却在创作过程之外,或者是作品风格,或者是个人利益、或者是社会状况,创作冲动则始终指向创作过程本身。

八、艺术概括的特点与作用是什么?

答:艺术概括是指创作主体从一定创作动机出发对其选定的材料进行进一步提炼加工的过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既有普遍性又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来。

九、结合中国古代诗词谈谈艺术简化的意义。

答:艺术简化是指创作过程中作家对所写事件和人物志寥寥几笔,将其特征勾勒出来,而对于那些大量、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完全省略。如:《水浒传》写武松只是了那些表现其性格特征

直接相关的事件,而对于他的那些无关紧要的生活细节就完全省略了;再如:《红楼梦》写林黛玉的心理活动往往极为详细,而写其外貌则极为概括,这就是艺术简化手法。

十、结合西方现代派作品阐述艺术变形的特点。

答:艺术变形是指作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在创作过程中,有意将描写的对象以扭曲、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如“西方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写主人公一觉醒来发现了自

己变成了大甲虫的情节就是变形的手法。这是典型的艺术变形,变形乃是现代派文学

的主要创作手法。

第八章 文学接受

名词解释

1文学消费:为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活动。

2文学传播: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产品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

3接受心境:文学接受者在阅读前与进入阅读时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基本心理状态。

4期待视野:是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前理解”的心理状态。

5预备情绪:接受者从现实关注向文学接受跃进的中间环节,受作品基本特质激发而产生的特殊情绪。“前审美”心理。

6审美心理结构: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

7审美心理结构同化:作品信息与心中的审美结构相致,并得到强化与巩固。

8审美心理结构顺应:作品信息与心中的审美结构严重不一致,而通过自我转换来适

应作品。

9作品的召唤结构:作品中留有不确定性和空白点需要接受者将其具体化的文学作品本身。

10作品的具体化:是指接受者在阅读中完成作品、实现作品的创造性的接受过程。

11审美效果:接受者在审美体验高潮阶段或实现阶段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一系列心理效应与最终成果。

12心灵共鸣:读者与作品之间实现了活跃的情感交流及对应关系的阅读心理现象。

13文化认同:是指通过文化接受而产生的作家与接受者,接受者与接受者之间对某种文化价值的相同或相近的评价

14文学的社会交往:通过文学接受而形成或传播普遍社会价值观的过程。

15文学批评:以文学接受为基础,以一定理论与方法,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问题

一、 文学消费与一般商品的消费有何异同?

答:有三个方面的不同:

1、在消费需求与目的上,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主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以实用性、功利性为目的;文学消费则主要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以审美性、娱乐性为目的。

2、在消费方式与评价上,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都能造成实物的减少和破旧,引起价值有形或无线的损耗,而文学消费则只损耗产品的物质形式方面的价值,其内蕴的文化审美价值并不因传播与接受而减损。

3、在消费实现上,一般物质产品以被使用和主体的享受为消费实现,非艺术、文学的精神产品,一般也是以某种知识、观念的汲取与引用为消费过程的终结,它们都是为消费而消费,并不对产品本身构成新的生产与再生产,文学消费则是名副其实的消费,又富有创造意义的生产,两者同步进行,构成了消费实现。

二、主要的文学传播方式有哪几种?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答:文学的传播有口头传播、书写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三种。

口传有三个特点:首先它是面对面的直接传播,有利于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其次,口传方式主要靠语言进行,部分靠非语言符号,如手势、表情等进行,因此它们是视听口传,口传比文字传播具有更大的信息量;在此,口传方式使传播内容不能固化下来,相反,它在口口代代想传中处于不断地变动、修改、丰富补充状态。

书写印刷传播方式的特点:首先是非直接的单行信息传递;另一方面,文学生产者与文学消费者之间也相互隔离,变得陌生;其次,是文字符号的单一性与非直观性。

电子传播方式的特点:首先,电影、电视是视听复合的信息传播;其次,影视提供的

直观性是空前的真实与虚假的混合。

三、如何理解文学消费的主动性与受动性?

答:因为消费者只有先以一定的货币支付方式换取文学产品的拥有权,然后才能进入鉴赏,接受精神活动,因此,文学消费作为物质形式的消费与一般商品的消费,总是消费过程首先发生的行为。

四、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主体条件?

答:文学接受要满足三个方面的内在素质:接受者的语言文字能力;接受者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接受者的审美能力。

五、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客体条件?

答:文学接受的客体条件要满足三个条件:满足接受者的阅读需求;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复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

六、期待视野具体分为哪几个方面?

答:期待视野可分为三个方面:文学的期待、生活的期待、价值的期待。

七、预备情绪具有什么特征?

答:预备情绪具有三个特征:审美性、朦胧性、期待性。

八、如果理解审美心理结构同化与顺应的双向建构关系?

答:同化是让作品适合结构,顺应时让结构适合作品,这是结构与作品的两种方式,一般来说,顺应总是同化失败后的选择,但在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阶段或不稳定的状态中,顺应应占居着重要甚至主导的地位。

九、如何理解文学接受活动的创造性?

答:这样理解文学活动的创造性:作家创造出文学作品,只是完成创造任务的一半,另一半则是留给接受者去具体完成。作家创造作品是创造活力,接受者阅读作品也是创造活力。由于接受者的创造是建立在作家创造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一般称为再创造。

十、 如何从审美效果理解文学具有的社会功能?

答:审美效果是文学功能的具体实现,效果与功能之间,有结构的相同与层次的对应关系。尽管审美效果以文字功能的现实存在为前提,但离开了接受者与具体的接受过程,文学功能与社会作用是无法实现的。

十一、如何理解文学接受中的心灵共鸣?

答: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共鸣是以作品为媒介的不同心灵之间的共鸣,因此,心灵共鸣的含义是指: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接受者与作家或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感情沟通,也指不同的接受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产生的大致相同的激动、兴奋的审美体验。

十二、如何理解文学的社会交往?

答:文学的社会交往是指通过文学接受而形成或传播普遍社会价值观的过程。

十三、如何理解文学的批评意义?

答:文学的批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对接受者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

十四、如何理解文学的批评方式?

答:正确的批评方式能够产生好的批评作品;反之,不正确的批评方式将导致不合格或伪劣的批评作品。一般而言,批评方式有三个特点:审美体验、理性分析、价值判断。

十五、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的内涵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的内涵是:方法是历史的观点与美学的观点相结合,是融合了历史批评的美学批评。在他的批评方法中,历史的观点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它既是作品的思想内容的批评、有是作品艺术形成的批评;既是社会的历史的批评、有是文学的、审美的批评。

第九章 文学的源流

名词解释

1模仿说:是一种最古老的艺术起源理论。它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善于摹仿,艺术即起源于人类的摹仿本能,艺术是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代表人物有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斯多德。前者摹仿自然、后者摹仿社会人生。

2巫术说:主张原始人的一切创作活动都包含着巫术的意术,都是原始巫术的直接表现,因为巫术的思维法则的推动才促成了艺术的诞生。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文化人类学家泰勤与弗雷泽。

3游戏说:认为艺术与游戏一样,是一种非功利性的纯粹审美的生命活动,艺术起源于人类摆脱物质与精神束缚、追求自由天地的游戏本能。代表人物是席勒与斯宾塞。

4劳动说:即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理论,认为原始艺术是适应着劳动的需要并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倡导者是俄国的普列汉诺夫。

5诗歌: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一种高度凝练,充满情感与想象、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之美的文学体裁。

6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和特殊境遇、语言具有审美性的一种文学体裁。

7小说: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性格、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社会生活环境的具有虚构性的文学体裁。

8剧本:指供演出或拍摄用的戏剧、电影、电视的文学底本,是一种以人物台词为主要手段、事件与场景较为集中、具有一定的戏剧冲突的文学体裁。

9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19世纪盛行于欧美的文学思潮。它的兴起是在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英法风行。三四十年代,法国的司汤达、巴乐扎克,英国的狄更斯、萨克雷是其杰出的代表,现实主义是面对现实生活的,它要求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刻画、描写、

其态度是客观的。现实主义并非对生活照相式的复写,而是要提炼、塑造出典型。

10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在欧洲盛行的文学思潮。它是对古典主义的一种反叛。浪漫主义侧重表现的是理想境界,注重于主观情感的抒发。其次在艺术形象的构思上,按照作家主观的情感逻辑而不是生活本身的逻辑,去想象和创造形象和理想境界。最后它往往着力于寄寓了主观理想的大自然的抒写。

11现代主义:是19世纪后斯到20世纪初期蔓延西方及全世界的文学思潮。它的主要派别有象征主义它的初起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法国的波德莱尔为代表。20世纪初是现代主义流派起的年代出现了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未来主义、以德国为中心的表现主义,以英美为中心的意识流,以法国为中心的超现实主义等。

现你主义主张表现论,反对再现论,强调主观性。自我表现。其次,现代主义作家重视艺术想象,强调艺术直觉,提出心理现实主义的理论,把内在的想象高置于客观现实之上。第三,现代主义文学注重形式的创新,在语言形式、叙述方法、结构安排等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

问题

一、如何评价模仿说、巫术说、游戏说和劳动说?

答:模仿说:艺术产生于人的模仿本能,合对模仿的作品感到快感,不仅主张艺术对自然的模仿,而且也主张艺术对社会人生,包括人真实感情的模仿。

巫术说:巫术说主张原始人的一切创作都包含者巫术的意义,都是原始巫术的直接表

现,由于巫术的思维状态法则的推动才促成了艺术的诞生。

游戏说:游戏说认为艺术与游戏一样,是一种非功利性的纯粹审美的生命活动,艺术起源于人类摆脱物质与精神束缚、追求自由天地的游戏本能。

劳动说:劳动说既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理论,认为原始艺术是适应劳动的需要,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目的。

二、为什么说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精神活动?

答:因为劳动是人类早期精神活动的基本原因,也是原始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人类早期精神活动、艺术活动,艺术活动赖以产生的物质基

础------人的灵巧双手、发达的大脑、语言能力、感觉能力与认识能力,只有在这个前提下,人们才可以从事各种精神活动,才能开始文学艺术的创作。

三、人类早期精神活动的“合力”具体指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是指原始思维及其特征,认知需求的满足和审美艺术的萌芽,三种精神活动形式与内涵的合力。

四、如何理解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前提?

答:因为文学作为人类的精神活动产物,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他紧接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伴随着社会的形成而诞生。它既是人类生活的反映,又是社会意识的表现,随着

社会生活和社

会意识的历史时态演进,文学也产生相应的变迁,所以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文学的发展是以社会的发展为前提,同时,又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社会发展影响文学发展的机制是什么?

答:主要有四个方面影响机制:文学与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文学与普遍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文学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变化;社会发展与新的文学观念的形成。

六、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不平衡关系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答:主要有两种表现形态:

1、从艺术形式来看,某种艺术形成的巨大成就,只可能出现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上,随着生产的发展,这种艺术形态反而会停滞或者衰落。

2、从整个艺术领域来看,文学的高度发展,不是出现在经济繁荣时期,而是出现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时期。

七、为什么说魏晋时代是文学观念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答:因为在魏晋之前,广义的文学既文化的文学观念占据了主导的地位,而汉末魏初时代,文学方面起了一个很大的变化,用近代的眼光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

如近代所说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八、文学审美特征的自觉与文体艺术理论发展有何关系?

答:对文学审美特性认识的深入,有利于文学形成的探求与文体艺术理论的发展。

九、各名族之间的交流机制有什么具体内容?

答:各名族之间的交流机制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1、各名族文学的相互交流并不是孤立发生的,他总是出现在各名族政治、经济交流的同时或之后,而地域、语言上的接近,则有助于文学相互交流的产生和扩大。

2、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社会关系愈是相似,他们的文学愈能相互影响,大致相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相似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都会强化不同民族的文学共鸣,产生相互作用。

3、不同名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不总是表现为对等的作用关系,也就是说,由于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一民族对他民族文学的影响往往比自己受到对方的影响还要大些。

十、怎样理解不同的文学体裁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渗透?

答:不同体裁之间没有一条绝对的鸿沟,它们之间的互渗、杂交和边界模糊是文学史上的常见现象。

十一、怎样理解文学思潮?

答:文学思潮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流行的文学观念与文学潮流,它与特定的社会思潮、哲学思潮相关联,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段内文学的主要趋向,同时它又影响、规范同一时代中相当一部

分作家的创作活动。

十二、什么是文学流派?

答:对一个作家的学习、模仿,如果渐成气候,发展充分,也会直接形成文学流派,文学史的文学流派,一般具有两个基本特点:

1、 一个文学流派内部的作家总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文观念和审美理想。

2、 一个文学流派内部的作家,他们的文学创作大抵会表现出类似的文学风格和美学趣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