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上海市人口空间移动的特点及趋势

2023-01-04 来源:易榕旅网
上海市人口空间移动的特点及趋势

人口分布是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是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近10年来,上海人口分布呈现中心城区人口减少、郊区人口增加趋势,这与上海城市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密切关系。随着生产型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区集中,大量就业人口向市郊流动,并把自己的生活区也转移到工作地附近。同时,郊区卫星镇建设初具规模,而中心城区则形成以商业和办公为主区域,居住人口逐步向外转移。

1 上海市人口发展的现状及特征 1.1 全市常住人口 201年上海常住人口构成图户籍常住人口600500外来常住人口单位:万人4003002001000 浦区卢 湾区徐 汇区长 宁区静 安区普 陀区闸 北区虹 口区杨 浦区闵 行区宝 山区 嘉定浦区东 新区金 山区松 江区青 浦区奉 贤区崇明县 黄

图1 全市常住人口1为23019148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 1

常住人口,是指普查登记的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常住人口。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

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零时的16737734人相比,十年共增加6281414人,增长37.53%。平均每年增加628141人,年平均增长率为3.24%。而最新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表明,截止2010年10月31日,上海外来常住人口总量已猛增至897.7万人,占39.00%。(见表1、图1) 表1 201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构成(单位:万人) 户籍常住人

区县 口 黄浦区 卢湾区 徐汇区 长宁区 静安区 普陀区 闸北区 虹

69.21 79.06

20 19.61

87.89

36.3

30.51

5.72

61.62

17.54

91.09

27.95

30.44

5.4

60.19

13.25 外来常住人口

合计 73.44 35.84 119.04 79.16 36.23 124.19 89.21 98.

口区 杨浦区 闵行区 宝山区 嘉定区 浦东新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县 合 计

68.95 1412.34

15.1 897.7

52.18

52.72

46.19

60.5

57.6

93.74

51.66

20.11

275.8

2020.43

55.75

82.82

88.29

76.61

96.75

120.37

109.16

27.53

67

136.69 217.12 164.9 138.57 2296.23 71.77 151.34 106.69 104.9 84.05 231

0.04

1.1.1 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985634人,占8.63%;15-64岁的人口为18703674人,占81.25%;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329840人,占10.1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3.63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9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下降1.34个百分点。 常住人口年龄构成2000单位:万人1500100050000-14岁15-64岁图2 人口数65岁及以上 1.1.2 人口地区分布及密度 全市常住人口的地区分布及密度如下表: 表2 2010上海各区人口分布与密度

占总人口比例总面积(平方人口密度(人/区 县 人口(万人) (%) 全 市 中心城区 2301.92 698.63 100 30.4 公里) 6340.50 289.44 平方公里) 3631 24137 黄浦区 卢湾区 徐汇区 长宁区 静安区 普陀区 闸北区 虹口区 杨浦区 近郊区 闵行区 宝山区 嘉定区 浦东新区 远郊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县 42.99 24.88 108.51 69.06 24.68 128.89 83.05 85.25 131.32 1084.99 242.94 190.49 147.12 504.44 518.30 73.24 158.24 108.10 108.35 70.37 1.9 1.1 4.7 3.0 1.1 5.6 3.6 3.7 5.7 47.1 10.5 8.3 6.4 21.9 22.5 3.2 6.9 4.7 4.7 3.0 12.41 8.05 54.76 38.30 7.62 54.83 29.26 23.48 60.73 2316.35 370.75 270.99 464.20 1210.41 3734.71 586.05 605.64 670.14 687.39 1185.49 34641 30907 19816 18031 32388 23507 28383 36307 21624 4684 6553 7029 3169 4168 1388 1250 2613 1613 1576 594 常住人口比重远郊区23%中心城区30%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近郊区47% 图3

如图2所示,常住人口分布于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的比例分别为30.4%,47.1%和22.5%。特征如下:

(1)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下降,郊区人口密度迅速上升

各区人口密度变化2000年500004500040000350003000025000200001500010000500002010年单位:人/平方公里市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山定浦区东新区金山区松江区青浦区奉贤区崇明县全浦湾汇宁安陀北口浦杨黄卢徐长静普闸虹闵行宝嘉

图4

随着人口总量的增加,上海人口密度也在不断提高。2000年以来,上海总人口以年均3.4%的速度增长,使得人口密度由2000年的2588人/平方公里,增

加到2010年的3631人/平方公里,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但是,“五普”时人口密度超过40000人/平方公里的黄浦区、卢湾区、静安区,2010年人口密度分别比2000年下降了11655人/平方公里、9952人/平方公里和7681人/平方公里,下降幅度依次为25.2%、24.4%和19.2%。中心区核心区域人口向郊区及中心区外围区域迁移,使得虹口区首次成为上海人口密度最大的区,该区2010年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6307人,与2000年基本持平,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黄浦区、静安区、卢湾区人口密度均在每平方公里30000人以上。普陀区是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增长最快的区。该区2010年人口密度为23507人/平方公里,与2000年相比每平方公里增加4326人,增幅为22.6%。另外,郊区人口密度显著上升。“六普”资料显示,近郊区与远郊区的人口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公里4684人和1388人,与“五普”的2600人和860人相比,增幅分别为80.2%和61.4%(见表2、图4)。

(2)人口分布呈现出城市化和郊区化并进的态势

各区常住人口数2000年6005002010年单位:万人4003002001000 浦新 区黄浦 区卢湾 区徐汇 区长宁 区静安 区普陀 区闸北 区虹口 区杨浦 区闵行 区宝山 区嘉定 区金山 区松江 区青浦 区奉贤 区崇明县东

图5

与“五普”时相比,全市17个区(县)中,常住人口总量减少的区有5个。其中,黄浦区人口减少14.46万人,降幅为25.2%;其次是卢湾区和静安区,分别减少8.01万人和5.85万人,降幅分别为24.4%和19.2%。此外,虹口区、长宁区的常住人口略有下降。中心城区减少的人口以及新流入的外来人口逐步扩散到郊区。与“五普”时相比,常住人口总量增幅超过50%的区有7个,依次为松江区(146.8%)、闵行区(99.6%)、嘉定区(95.4%)、青浦区(81.4%)、奉贤区(73.6%)、浦东新区(包括原南汇区)(58.3%)和宝山区(55.1%)。从绝对量来看,人口增加数量列前5位的是闵行区、浦东新区(包括原南汇区)、松江区、嘉定区和宝山区,人口增量均超过或接近70万人(如表2、图5)。中心城区核心区域人口的减少和近郊区域人口的增加,主要是近年来上海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之间的联动,这是城市人口分布变化的直接诱导因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郊区新城建设不断加快,城市布局进一步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深化等一系列因素,使得大批居民由中心区核心区域的原居住地迁往近郊区和中心区边缘区域的新建居住小区。其次是外来常住人口往往相对集中居住于城郊结合等近郊区域。由市区向市郊结合区扩散,这将成为本市人口再分布的主要导向,这种变化标志着长期存在的市区人口过于稠密的状况得到初步扭转。

(3)地铁沿线、城郊结合部及新兴工业园区人口数量增加迅速——以宝山区为

表3 2010年宝山区常住人口分布(单位:人)

户籍常住

街镇 友谊路街道

人口 91241

外来常住人口 45573

总人口 136

罗泾镇

28563

25766

吴淞街道

77217

26945

月浦镇

67912

71416

814 139328 104162 54329 172284 240185 11851750 66573 323 12763642 63870 512 371镇镇镇镇镇镇镇镇南淞山城市工业道泾村店境场行行罗街顾罗高大庙庙杨园张庙街道 400000顾村镇 350000300000250000罗店镇 200000150000100000高境镇 5000002010年宝山区常住人口分布图户籍常住人口122255 外来常住人口50029 78305 161880 单位:人街浦路月谊吴淞街大场镇 镇道142448 道229408 856 张友896宝庙行镇 29908 59707 15 区204杨行镇

57192

147372

564 127

淞南镇 宝山城市工业园

8619 88900

合 计

2

9948 1015884

69950

57397

347 18567 1904886

图6

宝山区上海近郊区,地铁1号线、3号线及7号线驶及,外环高速公路、上海绕城高速公路贯其东西,交通便捷。近年来,人口数量增加迅速,人口密度由2000年的2957人/平方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7029人/平方公里,外来常住人口占宝山区总人口的53.3%,其中大场镇,顾村镇,杨行镇,罗店镇,庙行镇外来常住人口已超过所在街镇的户籍常住人口(见表3、图6)。大场镇位于地铁7号线附近,毗邻中环路,总人口达到371856,是人口最多的一个镇,占宝山区总人口的19.6%。罗店镇毗邻罗店工业园区及宝山城市工业园区,吸引大量外来人口,使得宝山区成为外来人口的集聚地。 1.2 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

上世纪90 年代初期以来,外来人口已成为上海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资料显示,2000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为346.49万人;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截至2005 年10 月31 日,上海外来常住人口达到438 万。而最新 “六普”资料表明,截止2010年10月31日,上海外来常住人口总量已猛增至897.7万人,占39.00%(图6)。10年间共增加551.21万人,增长159.08%,平均每年增加55.12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9.99%。从人口增量结构分析,与“五普”相比,全市常住人口增量中,有87.75%是外省市来沪人员。特征如下:

外来常住人口数1000800897.7单位:万人60040020002000年346.49438.42005年2010年

注:2005年是抽样调查推算数据,2000、2010年是普查数据

图7

1.2.1 中心城区边缘、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成为外来常住人口的居住首选 (1)外来常住人口主要集中在浦东、闵行、松江、嘉定和宝山五区

从人口分布看,浦东新区、闵行、松江、嘉定和宝山等区是外来常住人口居住最为集中的地区,5个区共容纳外来常住人口575.97万人,占上海外来常住人口的64.2%,其中仅浦东新区(包括原南汇区)就有202.43 万,占22.5%。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居住成本相对较低和交通相对便利等是吸引外来人口居住的主要因素。

表4 2010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区县分布与比重 区 县 全 市 中心区 黄 浦 区 卢 湾 区 人口数(万人) 897.70 173.30 13.25 5.40 比重(%) 100 19.3 1.5 0.6 徐 汇 区 长 宁 区 静 安 区 普 陀 区 闸 北 区 虹 口 区 杨 浦 区 近郊区 闵 行 区 宝 山 区 嘉 定 区 浦东新区 (包括原南汇区) 远郊区 金 山 区 松 江 区 青 浦 区 奉 贤 区 崇 明 县 (2)近郊区外来常住人口最多

27.95 17.54 5.72 36.30 20.00 19.61 27.53 482.23 120.37 76.61 82.82 3.1 2.0 0.6 4.0 2.2 2.2 3.1 53.7 13.4 8.5 9.2 202.43 22.6 242.17 20.11 93.74 60.50 52.72 15.10 27.0 2.2 10.5 6.7 5.9 1.7 从人口分布来看,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各有外来常住人口173.3万、

482.23万和242.17万人,分别占本市外来常住人口总量的19.3%、53.7%和27%,与“五普”相比,分别增加43.23万、285.59万和181.77万人,增幅分别为33.2%、145.2%和300.9%。很明显,远郊区的外来常住人口有很大幅度的增加,近郊区和远郊区已成为外来人口生活聚居的首选。而中心城区则属普陀区外来人口最多,为36.3万人,卢湾区最少,为5.4万人(见表4、图7)。

图8

1.2.2 外来人口主要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性别比下降明显

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20-34岁外来人口数量超过该年龄段本市户籍常住人口数量。普查资料显示,0-14 岁年龄组的外来常住人口占全市外来常住人口总量的8.5%,与“五普”的11.4%相比,下降2.9个百分点;15-64岁年龄组人口占90.2%,与“五普”的87.5%相比,上升2.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年龄组人口占1.3%,与“五普”的1.1%相比,微升0.2个百分点。

由于外来人口流动主要目的是经商和工作,所以流入上海的外来人口也以青壮年人口为主。普查资料还显示,2010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中,20-34 岁的青壮年人口为 422.03万人,占外来常住人口的47%;劳动年龄人口(男性15-59岁,

女性15-54岁)为783.35万人,占87.3%,与“五普”相比,又上升1.2个百分点(见表2)。普查资料还显示,20-34岁这个年龄段的外来常住人口为422.03万人,占上海常住人口的57.7%,即这个年龄段外省市人口已明显超过户籍人口。

表5 不同年龄组外来常住人口数及比重

年龄组 总计 0-5岁 6-9岁 10-14岁 15-19岁 20-24岁 25-29岁 30-34岁 35-39岁 40-44岁 45-49岁 50-54岁 55-59岁 60-64岁 65岁及以上

人 数(万人) 897.70 38.80 20.31 17.49 57.18 161.82 144.78 115.43 110.35 98.51 59.69 25.41 24.53 12.05 11.35 比 重(%) 100.0 4.3 2.3 1.9 6.4 18.0 16.1 12.9 12.3 11.0 6.6 2.8 2.7 1.3 1.3 外来常住人口不同年龄人口数180160140单位:万人1201008060402005岁0-109岁-1415岁-1920岁-2425岁-2309岁-3435岁-3940岁-4445岁-4509岁-5455岁-5960岁-6564岁岁及以上6-

图9

2 上海人口未来发展趋势

根据目前上海人口现状、人口发展自身规律和上海“十二五”规划分析,上海人口未来发展趋势将呈现以下特点: 2.1 外来人口数量逼近户籍人口

“六普”资料显示,外省市来沪人口与上海户籍人口比从“五普”的1:3升到2010年的2:3。从年龄构成来看,在全市常住人口中,17-43岁年龄段中,每岁组都是外省市来沪人口比上海户籍人口多,即青壮年人口中,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倒挂。根据人口发展自身规律和大城市的集聚效应判断,未来上海外来人口数量将逼近户籍人口。因此,保障来沪人员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合法权益,促进本地人口与来沪人员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创造条件让来沪人员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是上海人口管理的重要内容。 2.2 人口分布的郊区化特征更加明显

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已促使上海人口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根据上海市城市规划,“十二五”时期上海城市建设的重心将向郊区转移,在郊区基本形成与中心城区功能互补、错位发展、联系紧密的新城群。嘉定新城、松江新城将初步确立长三角地区综合性节点城市地位,集聚100万左右人口;浦东临港新城、青浦新城、奉贤南桥新城具备较高能级的城市综合集聚辐射功能,集聚60万—80万人口;金山新城、崇明城桥新城对周边地区发展的服务带动作用将明显增强,集聚20万—40万左右人口。所以,未来上海人口分布郊区化特征将更加明显。 2.3 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由负向正转化

自从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上海从1993年起至今,已经连续18年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数,2010年为-0.6‰。但是,从近几年户籍出生人数来看,每年出生人口有所增加,出生率在长期连续下降后开始回升,户籍人口自然负增长势头减弱。主要原因是上世纪80年代生育小高峰时期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现在相继进入婚育期,符合政策生育两孩的家庭逐步增多。因此,未来上海户籍人口自然增长将会进一步提高,逐步从负转向正。 2.4 “老漂族”陆续进入,社会保障压力加大

在897.7万外省市来沪人口中,20-34岁青年人有422.03万,占47%。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将在上海陆续成家立业、扎根上海,成为“新上海人”。他们的父母一是为了帮助孩子照顾第三代,二是上海医疗条件比较好,吸引他们离开家乡来到上海,成为在上海的“老漂族”,这将加重上海的养老负担。虽然全市每年完成增加1万张养老床位的市政府实事目标,但与每年增加20万左右老年人相比差距还很悬殊。因此,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改善为老服务设施,将是未来上海各级政府和全社会所面临的一项

重大任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