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11心中的碑文之三—给武忠弼先生091022(1430字稿)

2022-07-09 来源:易榕旅网


心中的碑文(之三)

——给武忠弼先生

武忠弼先生(1919.3.19—2007.11.8),安徽定远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病理学教授。 先生童年即受同济出身的伯父武培明(1916年首届工科)、表叔杭承照(1936届医科)之熏陶,童心烙上同济印,及长先后入同济附中与同济医学院攻读,抗战时亲历同济长征路,毕业后得吴在东先生青睐而走上病理学道路,留校工作,直至辞世,可谓一生相伴同济母亲,八十余载“同济情结”。先生其名其人,犹如德国哲人莱布尼茨所言“前定和谐”:

一口心忠,忠医忠教忠同济

双弓百弼,弼左弼右弼往今

先生一生,就是一部同济—武忠弼版的《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个真正的同济人,以艰难烦恼不能摧我、而我必破艰难烦恼之坚强劲利,合以教条羁绊不能缚我、而我必解教条羁绊之智慧妙法——同舟共济,到彼岸去!

从懵懂顽童、青涩大学生之此岸,到达著名病理学家和德国科学院院士之彼岸。先生在我国开拓超微病理的教学与研究,著有《超微病理学基础》、《超微病理诊断学》,主编《中华外科病理学》,主译《里德病理学》,解读歌德《浮士德》,科学释疑病理切片,辩证剖讲西汉古尸,言传身教,做人做事。可叹先生:里德歌德德德信达,病理人理理理融通,十字纵横星明启;电镜心镜镜镜光亮,古疾今疾疾疾清准,太极阴阳道辉生。

从左倾氛围拘谨封闭之此岸,到达中德畅通交流之彼岸。改革开放伊始,先生就往返于中德之间,以民族的尊严、外交家的风度、谋略家的智慧、加之让德国人也赞赏的达意朴雅诙谐的德语,虽个子不高,却更得高大矜持的德国人之尊敬,获得“德国大众”百万马克捐助创建同济实验医学实验中心,参与筹建中德/德中医学协会,促成与德国十余所大学的合作,形成内外合力,发展同济医学。作为中德医学人文摆渡人,先后获得德国大十字勋章、首枚德国星级大十字勋章和德中医学协会的宝隆奖章等殊荣。

从生死迷界之此岸,到达生死明鉴之彼岸。先生知生知死,生为同济,是为同济人;死亦为同济,是为同济魂。为了生命的尊严、健康与幸福,人我同济,上下同济,师生同济,室所同济,院校同济,中德同济,堪为同济之文化符号。特别是看淡名利,尽心尽力,担任同济医学院副院长、中德医学协会副理事长等副职,与裘法祖先生一道,裘武同济,合为双璧。多次承汉沪同济邀请,演讲《百年沧桑同济情》,底气充沛,心声绕梁,俨然一部同济百科全书,且带金属般男中音演说。逝世前夕,昏迷中自语“最后一次给同学们做报告”,给同济人留下未竟之永唱,喃喃之震撼。

从一般人不够完善品性之此岸,到达丰富和合品性之彼岸。先生极具人格魅力,修得一种以严谨为特征的和谐——尊贵与谦卑,整洁与潇洒,正直与和蔼,认真与幽默,严格与宽容,原则与变通,细致与大气等等——诸多不无对立的人性品质的奇妙结合,内中蓄涵中华民族与德意志民族文化精华相融合之底蕴。

自1989年以来,先生退而不休,自谑“废物利用”,实为同济珍宝。然先生自视矍铄,事必躬亲,以烟草浓咖啡提神,昼夜劳作,加之耄耋之年,仍喜豪饮,未自顾惜。先生之老学生时也退休,每见先生继续上下班如康德般守时从窗前走过,默默亦感慨。年轻者未及续上,先生又提前别离,是为至憾。

呜呼:

先生彼岸,我心向往。 先生彼岸等我,我当奋力抵达。

先生大声呼吁的SK(Schnell Klasse),我要参加,“很快地成为最棒的!”我渴望先生之所热望。 先生之《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亦经亦径,由此前行,可到彼岸!

同济王蛇 敬上

2009年端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