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牛白血病前病毒Taqman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022-03-30 来源:易榕旅网
・ 12 ・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4年第1期 牛白血病前病毒Taqman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李凯航鞠厚斌杨显超 宁 昆 王 建 (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上海 201103) 【摘要】设计并合成荧光引物,建立了Taqman荧光PCR体系,可快速检测全血样品中的牛白 血病前病毒DNA。所建立的荧光PCR体系可特异检测牛白血病病毒核酸,而对牛病毒性腹泻一 粘膜病毒(BVDV)、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以及羊胎肾细胞(FLK)、牛布鲁氏菌扩增均呈 阴性反应,对pBST—pol重组质粒的检测敏感性可达0.32拷贝。重复性实验的Ct值变异系数介于 0.67 ~1.16 之间,稳定性实验的Ct值变异系数为3.14 。采用建立的Taqman荧光PCR体 系和OIE推荐的套式PCR对94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两者定性符合率达到97.87 。 关键词:牛白血病前病毒;Taqman荧光PCR;引物 地方流行性牛白血病是由牛白血病病毒 (BLV)引起的牛的一种慢性肿瘤性疾病。其特征 为淋巴样细胞恶性增生,进行性恶病质和发病后的 高死亡率 。此病在19世纪末被发现,但到1969 年才由美国的Miller从病牛外周血液淋巴细胞中 分离到 。目前此病遍及全世界,我国7O年代在安 徽发现首例后,继而在各省市发生 。近年,我国牛 群该病血清阳性率已从4%升高至3O ~1.4 阳性对照质粒的构建 BLV的pol基因由PCR扩增获得,通过TA克 隆得到pBST—pol重组质粒并经序列证实,确定为 该基因阳性质粒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A26O/A28O 吸光值测定质粒浓度,一30℃保存备用。pBST质 粒购自Novagen公司,胶回收试剂盒购自TAKA— RA。 1.5 荧光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荧光PCR试验在ABI7500荧光PCR仪上进 行,对引物浓度、dNTP浓度、探针浓度和热启动 Taq酶浓度等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dNTPs、Taq 酶等均购自TAKARA公司,引物和探针由invitro— gen公司合成。 60 “ 。 目前对于牛群内BLV感染的普查通常基于血 清学试验如ELISA,可以很好地估计BLV在牛群 内的流行情况。但样品仅依靠血清学检测并不 够,Martin等 报道同样一批可疑样品,间接 ELISA的检出率为10 ,而依靠PCR方法的检出 率可达到17 。对于大量样品BLV的检测,有必 要建立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PCR检测方法,这有 利于针对牛白血病流行病学感染情况彻底进行 调查。 1.6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试验 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 毒、牛布鲁氏菌、羊胎肾细胞(FLK)作为4个对照样 本提取核酸,各取2 作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同 时设蒸馏水为阴性对照组。 将计数后的pBST—pol质粒进行1O倍梯度稀 释,阳性质粒(3.2×10 copies/mL)按1:10 ~1: 10 进行相同的3组稀释,从每个梯度中各取3 p.L 模板进行荧光PCR检测。 以相同稀释度的阳性质粒作为模板,并以10倍 梯度稀释成3个不同梯度的模板(1:10 ,1:10 , 1:10。),重复10次反应。 1材料和方法 1.1 病毒与临床样品 牛病毒性腹泻一粘膜病毒(BVDV,种毒 AV69)、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种毒 AV20)、羊胎肾细胞(FI K)购自中国兽医药品监察 所,牛布鲁氏菌样本为牛布病II型活疫苗,血清学 阳性牛的EDTA抗凝血样品由本中心采集保存。 1.2核酸提取 样品的核酸提取采用AXYGEN公司AxyPrep 体液病毒DNA/RNA小量试剂盒(Cat No. 51304),一20℃保存备用。 1.7 荧光PCR与套式PCR的比对 1.7.1样本的前处理:无菌尾根采集上海市1O个 规模化奶牛场临床疑似牛EDTA抗凝血样本共94 1.3 引物的设计 采用AB公司Primer 5.0软件,根据BLV pol 份,4℃冰箱待检。样本核酸提取参考AXYGEN 公司AxyPrep体液病毒DNA/RNA小量试剂盒说 明书。 基因序列设计的特异性引物和荧光探针序列如下: 上游引物C1:5,_AACCCCACCTTCCCATGAC一 3’;下游引物C2:5,_TGGTAGGAGGTTAATCT— GATTGTGAGT一3’。FAM-CAGGCCCTTTCTC— 1.7.2 套式PCR检测:参考OIE推荐的套式PCR 引物序列合成,PCR结束后克隆取阳性重组质粒进 行序列测定,最后将采集的94份全血样品同时进行 荧光PCR方法检测,将结果进行对比。 GAGCCCTCTG—TAMRA引物由Invitrogen公司 合成并标记荧光基团,扩增全长71 bp。 2 结果 2.1建立了3O uL荧光PCR反应体系:上、下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