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非对立

2023-04-06 来源:易榕旅网
  2001年9月      学 术 交 流        Sep.,2001总第98期 第5期      AcademicExchange       SerialNo.98 No.5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非对立

丁远坤

(孝感学院教育课部,湖北孝感432100)

[摘 要]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非对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两个不同类型的范畴;

教育在本质上应该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教育本体功能的回归;应试教育是对教育本质的异化,素质教育与考试并不相互排斥。

[关键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考试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1)05-0139-03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界最热点的问题。否定应试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之声不绝于耳,屡见文字。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的热潮也不断高涨。但到目前为止所形成的有关理论还很不成熟,而且存在着不少认识误区。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化,就是一大认识误区。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两个不可比的范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两个不可比的范畴。素质是“内容”,应试是“形式”,而内容与形式之间不具有可比性。素质教育是就教育目的而言的,它以全面提升人的素质为目标,应试教育则是就教育过程中成就评估、资源竞争、资格认证的一种测量手段而言的。这两类范畴是完全可以交叉、重叠的。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被视为应试教育的典型,但它与科举以前的不重考试而重门第、重“背景”的察举征辟———九品中正时代的教育在目的上并无本质区别。而科举时代的教育与工业文明时代兴起的惟智教育虽然都重视“应试”,但教育目的却全然不同。至于我国“文革”时期的“教育革命”,的确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学习活动被“革命”运动所代替“,学工、学农、学军”,淡化甚至取消以书本知识授受为主的课堂教学,强化“开门办学”,听起来似乎是挺“素质”的,但其目的却绝对与素质教育无关。说穿了,它无非是在保留前苏联式教育的“意识形态教育”色彩的基础上,除去其惟智教育的成分而增加其“三忠于四无限”的奴化教育和反智主义的“愚化教育”成分而已。“文革”时期的“教育革命”最大限度地损害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它不仅降低了人的知识水平,而且“培养”了说假话、趋炎附势和整人利己的恶劣品质。“文革”后,拨乱反正,教育新生,高考启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蔚然成风。高考的恢复,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的提高。可是另一方面,由于高考的负面导向作用,中小学书卷性、应试性日强,乃至20世纪80年代,书本至上、分数至上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人们贬之为“应试教育”。这里必须注意,应试教育并不是对现行基础教育的概括,只是对现行基础教育某些弊端的概括。这种教育使得人的主体地位屡遭挫折,作业、考试、分数无法幻变为学生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而且课堂上充满了达到这种发展的各种障碍。这种教育的负面影响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日渐强烈的思想震撼,也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立场和出发点。于是,素质教育出台了。素质教育的出台并不意味着对应试教育的全盘否定,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在继承和发扬现行基础教育一些优良传统的同时,坚持克服“应试教育”倾

[收稿日期]2001-02-18

[作者简介]丁远坤(1965-),男,湖北安陆人,湖北孝感学院教育课部副教授,从事教育学原理、教学论研究。

・139・

向。事实上,应试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运作过程中,也积累了许多有助于教育发展和学生素质提高的东西。如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思想,考试的各种规范,教学工作管理常规,各个学科的教学艺术以及标准化、同步化的学习训练等,都有可资素质教育借鉴或继承的东西。如果因现行的应试教育有些弊端而连这些合理的东西都统统加以否定,则无异于在泼洗澡水时,连小孩也一起倒掉了。

二、素质教育的提出,从本质上讲是教育本体功能的回归

自从教育产生以后,就存在着素质教育问题。我国教育素有注重人的素质培养的优良传统。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了“绘事后素”的观点,抓住了育人的根本,寓意极深。朱熹对“绘事后素”作了明确

[1]的注释“:礼必以忠信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为先。”这就是我国教育注重素质培养的渊源。关于教育

的本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也都作过不同的论述。在中国,孟子最早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荀子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说文解字》中说“:教,上

[2](P26)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陶行知也说教育乃“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3](P123)人”。在西方,夸美纽斯主张“: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人。”卢梭则认为“: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2](P50)人的形成由于教育。”裴斯泰洛齐明确提出“: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3](P300)[2](P8)方面的能力。”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这些论述揭示了一个共同的命题:教

育在本质上应该是素质教育。教育在本质上不是仅仅掌握一种知识,而是要使所掌握的知识成为培养能力的手段,从而提高一个人的整体素质。知识是有载体的、有形的,大小易把握;能力较之知识是无形的,较难以把握;而素质更难把握,因为它是更深层的无形。教育的本质就应是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外到内、由有形到无形的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并不排斥知识教育,掌握知识的多少,本身就是人的素质高低的一个标志,影响人的创造力的大小的一个条件。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做;它还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要学会已有的知识,而且要学会动手动脑搜集、加工知识,学会自我增长知识和生产知识,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消化、吸收知识,形成品格、道德,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并将其转化为基本素养和实践能力,这就是素质教育的内涵。面向新世纪,教育日益成为终身的过程,也听到了教育要从“素质关怀”到“人文关怀”的呼声。实际上,教育的本体功能就是对人的关注,关心人的问题,肯定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新世纪的教育则“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应该使每个人“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新世纪的“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

[4]由”。综上所述,教育本来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对教育本体功能的呼唤。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

能构成一对对立的范畴。

三、应试教育是对教育本质的异化,并非与素质教育对立

应试教育是以升学考试为教育的惟一价值取向,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它使教育的本质异化了。我们知道,在学校教育制度的历史和现实中,考试是作为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服务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被创造出来的并被运用于教育实践的,其本身不应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和理念。然而在我国(也有其他国家),考试以及升学却成了指挥、支配、控制甚至主宰教育的力量。本来考试只是一种手段,可应试教育把这种手段异化为目的,把考试绝对化了、僵化了,从而把中小学教育演变成为以分数为惟一尺度的”一刀切”的教育。以考分为依据选拔人才的教育,虽然也培养人,但其着眼点是选择人,选拔也就意味着淘汰。正如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所说,应试教育是以牺牲2/3为代价,来造就1/3的所谓英才。这种教育观立足于这样一种假设“:随着学生沿着教育的阶梯上升时,具备必要的天赋才能或习得的技能与态度,从而成功地越过更高的阶梯的人会越来越少。”因此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鉴定少数可以进行

[5]并完成中学学程、然后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所以,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人忽视多数人的淘汰式选拔

教育,是围绕考试要求,考什么、教什么,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实施的是不完全的教育。其最大弊端就是一切工作围绕考试来进行,阻碍了人的全面、和谐和充分的发展,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残缺、主体性丧

・140・

失,从而从根本上背离了教育的真正目的。

但是我们不能由此而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对立的。对立观是错误的,切不可从一种片面性滑向另一种片面性,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矫枉切忌过正。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扬弃,绝不是全盘否定。由于素质教育本身也是一个持续的不断的创新过程,它就不可能太完善(事实上这种完善的教育又在何时出现过呢)。所以我们也不要寄希望于它的完善。实践告诉我们,应试教育的缺陷恰是它的完善———在应试上太完善了,在追求自己目标上太成功了,以致整个教育在本体功能和时代精神上

(以及在考试之外的各方面)趋于失败。素质教育不是应试教育的对立面,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发展的

体系,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永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不断变化的、不断创新的过程。科学性是它的内容,丰富性是它的内涵,多样性是它的形式,创造性是它的灵魂,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使之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则是它的精神实质。所以,实际上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一个理想目标,一个优化过程,一种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那种“素质教育是个筐,五花八门往里装”的做法,只能是对素质教育资源的破坏性开发。

同时,素质教育本身与考试不形成排斥关系。当我们说,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大“瓶颈”是现行的考试制度时,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彻底取消考试制度。考试,是考评的一种形式、手段,是经人类几千年的实践证明了的有效手段。而且,考试这种形式本身是“中性”的,无优劣之分。实施素质教育不是要废除考试,而是要改革和完善考试,实现考试的科学化,使之服从并且服务于提高国民素质这个总目标。任何教育活动都需要考试,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同的是,将考试作为手段而非目的。所以,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其本质区别不在于有没有考试的问题。考试本身是无辜的。问题在于考试本身固有的功能是否得到正确的、全面的发挥?考试背后的“指挥者”以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去发挥考试的功能?事实上,我国科举制度衰落的原因不是考试本身的问题,而是考试内容问题,即片面单一、脱离实际。素质教育目标要求的考试应该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评定。考试内容应强调科学性,不应引导学生死记硬背,而要考察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理智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实施素质教育最关键、最现实的问题是加快考试、评估制度的改革,建立符合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的考试评估制度,发挥其在推行素质教育中的积极导向作用。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取消考试,实施素质教育就一定要否定应试教育。

[参 考 文 献]

[1]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6).[2]王道俊,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王天一,等.外国教育史(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4]石鸥.素质教育研究取向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1999,(3):26.[5]丁远坤.素质教育四题[J].孝感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1):42.

Quality-orientedEducationandExamination-orientedEducation

ArenotOppositetoEachOther

DINGYuan-kun

(EducationDepartment,XiaoganUniversity,Xiaogan432100,China)

Abstract:Quality-orientededucationandexamination-orientededucationarenotoppositeto

eachother.Theyaretwodifferenttypesofcategories.It’sthequality-orientededucationthatisthenatureoftheeducation,anditistheregressionoftheeducation’snoumenonfunction.examination-orientededucationisthedisassimilationofthenatureofeducation.Thenecessaryexaminationandthequality-orientededucationdonotrepeleachother.

Keywords:quality-orientededucation;examination-orientededucation;examination

〔责任编辑:常延廷〕

・1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