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引き家族/Shoplifters
週一晚的新竹大远百威秀,本片上座率约七八成,《小偷家族》
或许会成为是枝裕和导演在台湾票房最好的一部作品。我想一方面要归功于近十年来是枝裕和的家庭剧题材在国际影展的成功,和本地片商的经营,当然另一个的塬因在于本片在坎城影展拿下了金棕榈大奖造成的新闻话题效应。
其实这十年来是枝裕和的导演生涯在影迷心目中看法是有些分歧的,《横山家之味》被认为是导演的代表作,《我的意外爸爸》甚至在坎城拿了评审团奖,却也有不少人认为导演逐渐的商业化、电视剧化(导演也自言一些作品是接案之作,如《奇蹟》《海街日记》),前两部作品《比海还深》《第叁次杀人》评价两极,似乎导演创作来到了一个急待突破转型的关口。
《小偷家族》的出现以及登顶像是对之前各方质疑的最好回应,死忠的影迷乐见导演的回归,之前不满意的影评人及观众目前看来大都肯定这是导演近来最好的作品,连之前不喜欢是枝裕和的日本市场都创下导演个人卖座记录(当然也是近几部作品在票房上的经营有成)。而导演坦言把他十年来在思考的议题都放入了这部电影之中,可说是集大成的一个总结,金棕榈则代表了国际影坛对他多年创作的最大肯定,接下来是枝裕和将离开日本前往法国拍片,或许真的是一个新阶段的展开,想想这剧本也实在写得太好了点。
也因此看完这部新片时,个人感觉是很复杂的。熟悉导演过去作品的影迷自然会发现《小偷家族》几乎是是枝裕和十年来所有作品的总合,不但有《横山家之味》的家族心结,《空气人形》的情慾与孤独,《奇蹟》的儿童视角,《我的意外爸爸》家庭血缘的辩证,《海街日记》生活况味,《比海还深》的不成材大人,连最后《第叁次杀人》的探监镜头都短暂地重现,质问犯罪背后的复杂心理。但最直接的联想,或许是更早期的《无人知晓的夏日清晨》。
新旧两部片都是关于「异常」的家庭样貌,《无人知晓的夏日清晨》直接切入母亲遗弃她四位孩子的前夕,观众必需在整部电影里看着时间不断的推移下,这群孩子如何努力地维持家庭却又必然逐渐崩解地于心不忍,其中不断引人思索关于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关係,以及生存其中却像不存在似地被隔离的困境。《小偷家族》某种角度来看是反其道而行的,电影不从异常家庭的成形过程着手,而是直接展现
一幅家庭图像,再不断以角色相处中给出的各式线索营造出谜团与悬念,让观众去推测这群看来不像真的一家人的角色是如何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因此《海街日记》式的家庭生活细节并不只是用来展现新成员逐渐融入新生活的过程,反而因各式不安的线索让这一家人的关係一直处在无法界定的状态,剧中人越肯定家人间的爱,其背后的动机就更加引人怀疑。
而同时这家庭的时间仍然继续前进,稳定的状态因新成员的加入以及男孩的成长,也开始显露无以为继的破口,如果这是一种反传统家庭的多元成家,这新的家庭也是处在流动的状态,甚至不比传统家庭来的稳定。其中当然牵涉到经济上的困境,造成他们必需不断犯罪的事实,而家人间的感情甚至是创造家庭的执念,并没有产生让他们和社会重新接轨的契机与动力,反而更加深了被隔离的状态(无法上学、无法正常工作、无法安葬)。
这或许是是枝裕和对家庭题材思索的超越,过往他总是在传统家庭的结构中找寻破口去挖出人性的空间,《小偷家族》反而是一群陌生人如何刻意的形成新的不稳固关係,那狭小混乱的居住空间成为这群人被四周新的住宅大楼所代表的社会挤压排除的象徵。这其中当然必需追问是怎样的时代与社会样貌产生出这样的家族,剧本并没有积极地往外延展去探究社会结构的问题,而是营造出整体社会氛围模煳的暗示(或许正因为议题太多,反而不适合聚焦)。故事更多是往内去
看角色的心理状态,而在剧本的精心设计下,这部份却也充满了暧昧的解读空间,他们是真正的家人,还是利益关係的连结?
这是两者同时存在或许无关对错的关係,就像《第叁次杀人》结尾杀人兇手对其犯案动机死不鬆口,是枝裕和也不愿就此说死,但观众心知肚明,角色间的情感必然是真的,自私算计也必定存在,这是「小偷家族」得以存在的基础,这是「真实」的复杂样貌。只是过往是枝裕和的家庭设计都是藏在自然的家族关係之中,这次却是刻意而为的製造出一个家庭,过往写实手法的重覆反而成为了形式符号的展演,建构出电影中的幻觉空间。当最后电影透过审问的形式直接问出何谓家人何谓亲情时,「真实」 的神秘已然被拆解,如同《第叁次杀人》的结局一般。
这样急欲解答急欲展演议题的迫切,或许正来自导演对日本社会现状的关切,据说不少右翼观点的评论批评本片呈现日本社会丑恶的一面,也因此《小偷家族》可能是枝裕和最政治的作品之一。近年看过几部六零年代日本新浪潮导演描述日本战后社会困境的电影,以大量的暴力、犯罪、肉体意像来展现战后日本的生存焦虑与困境, 《小偷家族》被不少人认为拍出了些许今村昌平的风格,或是导演自言大岛渚《少年》的影响。是枝裕和身为新一代导演自然不再直接关注日本的战争伤痕,但现代的日本也处在新的危机状态,经济失落、少子化、人际疏离、性别暴力、世代焦虑与贫穷,虽然是枝裕和一贯的温情让他并没有在电影中挪用过于激烈的意像,但这也像是属于导演的
战败电影,必需让观众检视「战争」的死伤,然后才有机会重新站起,这也让片尾的父子告别多了意在言外的深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