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翻译语境模式中的交际意图探析

2023-08-11 来源:易榕旅网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oc Sci 2015年6月 June,2015 翻译语境模式中的交际意图探析 刘般若 (兰州财经大学外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摘要:意图性指语篇生产者运用语篇表达和完成他们意图的所有方式,是语言学和翻译研究所关注的论题。 在翻译语境理论框架下,对功能语旨和描写的观察可以推知语篇的交际意图。 关键词:语境翻译;交际意图;语篇轨迹;层级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15)06—0134—03 on Communicative Intention in Translation Context Model L Ban—I3J.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Lanzhou Gansu 730020,China) Abstract:Intentionality refers to the expression and all the completed ways by the discourse producers,which is the focus in lin— uigstics and translation researches.Withi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rnslatiaon context,the observation of the functional tenor and description can infer the communicative intention of the discourse. Key words:context translation;communicative intention;discourse trajectory;hierarchy 语言交际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行为,作为交际工具的语 篇要表达出各种的交际目的或意图。语篇是一种交际事件, 它必须满足成篇标准,意图性即是其中之一。衔接性和连贯 和非重叠的交错效应。 从认知的角度看,意图存在于对语篇的解释性使用中。 按Sperber和Wilsonon(1995)的观点,语言使用可分为描写 性使用和解释性使用两种;前者是对事物的直接表述;后者 则是对他人表述的转述。译者构建译语语篇就属于这后一 种情况。在特定翻译语境中充当释义人的译者,按照自己的 性针对的是语篇材料,而实际交际过程中与语篇材料密不可 分的是语言的使用者这一重要因素。语篇生产者为了达到 自己的意图必须使语篇衔接和连贯,但有时候他也会以违反 衔接和连贯原则的方式达到特定的语篇意图。也就是说,成 篇过程是语篇生产者的意图和语篇构建手段的互动。语篇 生产者为实现自己意图而在语篇表层结构上所留下的种种 翻译意图阐释和再现他的语境视野中所展示的作者意图。 作者的意图是暂时的,只存在于彼时彼地的源语语境中,存 在于交际发生时。交际事件一旦完成,意图也便随之终止。 译者对意图只能推知,即只能通过语篇表层结构获得某些线 索,进而对其意图做出判断。译语语篇与源语语篇是一种解 “痕迹”,即意图是语篇体现。 一、翻译语境模式中的交际意图 本文中的交际意图概念。既包含“意图的语篇体现”也 包含将交际意图概念置于翻译语境框架内而引发的更多理 论思考。 交际参与者心理世界中的思想意识、语言能力、审美观、 释性相似关系,而相似性是意图的函数,译者意图决定着译 语语篇在何种程度上,在哪些功能或意义上与源语语篇相 似。 源语语篇与源语语境的关联程度一般都高于相应译语 语篇与译语语境的关联程度。这是再现源语语篇意图的一 交际意图等因素形成的基础都是交际者从外部世界和语篇 世界摄取的直接或间接经验,也就是说,经验造就了交际者 的心理世界。而心理世界诸因素中,交际意图既是其他因素 大障碍。可以说,意图必须有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支撑,没 有这个支撑,意图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就更为凸显,译者对 作者意图的重塑自由度也就更大,造成曲解的可能性也会增 加。 在一定交际场合的具体体现,又同时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 当我们从研究者的视角讨论人际意义的时候,观察的是译 者、作者、译语语篇读者这些交际主体间的关系,是不同的交 际主体从自身的心理世界出发所形成的语境视野间的重叠 收稿日期:2015—03—06 然而这种社会文化因素支撑在汉语文化中并不存在,译 者便要承担重构意图的责任,也同时获得了重构意图的自由 空间。增量翻译和译注是译者经常使用的重构语境的方法。 作者简介:刘般若(1974一),男,兰州财经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语言学硕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第6期 翻译语境模式中的交际意图探析 135 一般来说,译者应该尽力提供关联性最强的源语语境要素, 以支撑作者意图的再实现。当然这也不排除译者加入自己 的翻译意图,《中国翻译》的译者采取了加注的办法:“T0u— ched by an Angel”《天使的触摸》是近年来美国播映的一套 电视节目。在这个节目中,上帝派来的天使到人间来帮助生 活处于困境的人。用在这里指狗显然是一种反语,狗不是来 帮忙的天使而是来添乱的。我们从研究者的视角看,觉得译 注应酌情包括上面一个自然段中所列举的源语社会文化因 素,或者更进一步指出,作者的意图是一开篇就以强烈的对 比方式、冷嘲热讽地提出主题:尽管他竭力跟风逐流,他还是 无法像大多数美国人那样去爱狗。于是乎,作为研究者,我 们的视野和译者的语境视野就发生了很大的冲突,会引出一 系列的讨论和批评。 对作者交际意图的理解,是译者以自己的语境视野与源 语语篇的谋议过程。跨文化交际中的源语语篇被剥离了原 来的语境,会出现某种“意图的自由空间”。这个“空间”必 须由现时的交际参与者加以填充、调整。在译者的心理世界 诸因素中翻译意图至关重要,当译者认为源语语篇意图和自 己的翻译意图一致或与翻译意图结合而能产生新的人际意 义时,他就会倾向于充分再现或强化或增益他所领悟到的作 者意图。相反,当译者认为自己的意图和作者意图相左时, 则有可能造成对作者意图的改变、变通或扭曲。译语语篇所 体现的意图并非完完全全就是作者意图的翻版或作者意图 在新语境中的延伸。译者表达的意图只是和作者意图密切 相关。他或受作者意图的诱发,或在源语语篇中发现了可以 认同和发挥,可以服务于自己固有意图的东西。译者的翻译 意图未必产生于作者写作意图之后,译者的意图还可能在翻 译过程中,在与源语语篇的谋议中,发生某些变化。归根结 底,译语语篇的意图是对源语语篇意图的一种解释,一种在 译者语境视野中的阐释。而译语语篇的意图在读者语境视 野中又何尝不是一种重新阐释。人际意义就是在这样一条 无穷尽的阐释链中存在着、运作着、再生着。 必须将作者构建语篇的意图和语篇表层语符编序所显 示出的意图区别开来。也就是说,作者的意图和其语篇体现 之间,并不存在绝对实现关系。作者用语言符号表达自己的 意图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成功也有程度之分。有的 作者为未能淋漓尽致、准确到位地表达写作意图而遗憾,有 的作者又为自己作品产生了始料不及的效果而诧异。这说 明作者的真实意图和他构建的语篇所能够产生的实际效果 间是会有差距的。译者的翻译意图的最终表现形式自然是 译语语篇。但译语语篇所体现出的翻译意图与源语语篇所 体现的作者写作意图一样,也是抽象的意图和具体的语篇实 体特征间的一种不确定关系。而对译语语篇所体现的意图 的推知,还有待于不同读者的心理加工。所有这些因素都使 意图成为一个游移的概念,但意图又绝非虚无缥缈,不可捉 摸,它曾存在于语篇生产者的主观世界中,也以种种语言编 码形式体现在语篇中,使语篇具有了某种有待读者去领悟的 意义或功能潜势,构筑了读者借以和作者或译者意图进行谋 议的物质媒介。 另外还要区分作者明示的意图和暗示的意图。明示的 意图一般在译语语篇中也要明示,但暗示的就未必都要明朗 化了。暗示的意图属于发话人意图范畴,它激发了话语的生 成。这些意图可被理解,或至少有所觉察,但并不是翻译中 要加以翻译的那部分意义。不过不管是明示的或暗示的意 图,一般来说都要尽量保证源语语篇相关语境因素的再现, 即译语语言框架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诱发读者相应的心理 情景,使读者能够在新的语境中体味到作者的意图。 在译作的产生过程中,译者的意图和作者的意图是同样 重要的。传统的文学翻译理论可能过分强调了作者对语篇 释义的绝对主导作用,而忽视了译者在构建译语语篇的能动 操作中所注入的主观意图。而翻译理论的解构派思维有可 能有些矫枉过正,致使译者的意图被过分放大,成为对语篇 进行诠释的唯一权威,尽可随心所欲。合理的思考应该是: 作者的意图在译者的语境视野中浮现,在译者的揣摩和领悟 中存在。译语语篇构建中所体现的交际意图便是对这一意 图的认同、变通、改造、或颠覆。但另一方面,译者在试图彰 显自身印迹的时候,也应该以某种形式向读者有所交待,体 现出某种翻译伦理规范。 二、交际意图的语篇轨迹 本文翻译语境框架中,对意图的讨论聚焦于译者意图, 也就是以研究者的视角再现的与作者意图相比照的译者意 图。对交际意图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在两个级层上进行:篇章 和句群。在篇章级层,主要结合社会文化因素描写译者的整 体翻译意图;在句群级层则主要描写遣词造句中所体现出的 局部意图。 (一)篇章级层上的意图 篇章级层上的意图有两个含义。第一是译者的整体翻 译意图;第二是体现在整个篇章的修辞意图。 泽者的意图往往是无法直接观察到或原原本本溯得的, 但往往可以依据相关社会文化因素和有关资料进行推论与 论证。意图可分为两类:翻译意图和翻译策略。前者是翻译 的动机和目的;后者指对源语语篇的操控意向;前者指向社 会,指向外部世界;后者指向语言,指向语篇世界。 对翻译意图的探索有三条途径。第一种是引用译者所 言,作为直接理据。第二种是在引用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社会 文化因素,以历史的视角进一步分析推论。第三种是将翻译 个案研究置于跨时空比较框架中,或比较译者和作者的交际 意图,或比较不同译者的交际意图,或比较同一源语语篇在 不同时期的翻译意图。 对翻译策略的探究,实则是对译著所体现出的某种交际 伦理关系的判断。翻译活动中的伦理就是研究翻译活动的 主体间,也就是译者和作者、读者间的关系。近社会文化因 素中的翻译发起人、赞助人也可以纳入翻译活动的主体范 畴,译者和他们的关系也是伦理关系的一种。大致说来,当 译者看重和作者的关系时就会遵循所谓“再现伦理”,看重 和读者的关系时就会遵循“服务伦理”,而同时看重和两者 的关系时就遵循“沟通伦理”。译者视野和作者视野的重合 越大,就越体现出一种再现伦理倾向;译者视野和读者视野 的重合越大,就越体现出一种服务伦理倾向;而如果译者努 力使自己的视野和作者、读者的视野的重合度取得平衡,那 他遵循的就是沟通伦理。对翻译策略的判断主要依赖平行 136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语篇和可比语篇的分析比较,译者自述有一定参考价值,翻 译事件发生时期的主流翻译伦理可为个案分析提供有用的 些功能单位不受语篇级层的限制,一个功能单位可表现为不 同的语言或非语言成分,出现在语篇的各个层次或位置。我 们现在讨论的人际意义同样是由不同语篇级层上的功能标 记组成的,是在一个句群或整个篇章中运作的功能链。重建 功能链的手段不外乎再现源语语篇某些词语的语用意义,使 某些人际意义前景化和强化或增加某些细节描写等。 (二)句群级层上的意图 参照系。 翻译意图会受到译者心态的影响甚至制约。所谓译者 心态可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是译者的从业态度,是为名 利而译还是为学术或艺术而译。为名利则会胡猜乱译、投机 取巧,以期取得某种经济或职位利益。为学术或艺术则重视 学术道德或职业操守。宁肯损失稿酬也要精益求精,将翻译 的过程看成研究探索的过程。第二是译者和赞助人或发起 人、监管人、领导者之间在权势、权威、社会或学术地位方面 实际交际中,一个句群往往会以某个意图为主导。最常 见的可以包括:叙述、描写、质疑、讽刺、表情、宣布、评论、批 评、责备、反驳、承诺、指令、感召等。翻译过程中常常出现不 同意图间互相转换的现象。这种转换有的是有意为之,有的 的对比的强弱。如译者处于弱势,则易产生敬畏、惧怕的心 理。这种心态会使译者在翻译操作上畏首畏尾,刻求“忠 实”,不敢越源文之雷池。而如果译者处于强势,则会倾向于 则是由于运用了某个语言框架而使然。如果是前者,就可以 结合译者在思想意识和审美观的制约下的整体翻译意图加 以描述,并探讨译者作为作者意图的“易”者所造成的读者 让自己的认识和诗学观在具体操作中发挥较多的作用,甚至 主导性和压倒性的作用。第三是译者对作者或源文的好恶。 如果译者被迫或被动地去完成某篇他不喜欢甚至厌恶的源 文的翻译,他会处于一种无奈的心境之中,这对翻译操作也 会产生影响。第四是译者的情感,即法国释义派所谓“情感 输入”。译者在翻译活动或过程中的心情和感觉,也会对源 反映问题;而如果是后者,也就是说译者的主导翻译思路在 语言上,而不在意图的更换上,也同样是值得研究的。因为 这也会局部的扭曲作者意图,而局部意图的变化所造成的累 积效果就会对篇章的整体意图产生重要影响。 叙述和评论体现着两种不同的交际意图:叙述旨在动 语语篇的分析和对译语语篇的构建产生微妙的影响。第五 是自译者的翻译心态。由于译者本身就是作者,其翻译时的 经验构成和写作时的经验构成相同或非常相近,往往会觉得 自己应享有比一般意义上的译者更多的翻译自由。 作、事件的辅陈,评论旨在表明态度、判断。前者是动态画面 的流动,而后者是概念的固化。 综上所述,交际意图既可由篇章和句群两个级层的某些 语言、修辞特征推知,也体现在整个篇章的交际取向上。对 功能语旨的观察和描写既可以以语篇特征为依据推知,也可 以分析包括译者自述在内的有关资料和社会文化背景资料 提供的语篇外因素。 贯通全篇或相当长的语篇片断的修辞意图,是由看似分 散无关实则相互配合的一系列词语组成的、系统体现作者意 图的一条功能链。Nord(1997)颇有创建地称之为“纵向单 位”。语篇被视为一个最大单位,它由许多功能单位组成,这 参考文献: 『1]Harvey,K.Translating Camp Talk:Gay Identities and Cultural Transfer.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2000. [2]Koster,Cees.The Translator in between Texts:on the textual presence of the translator as an issue in the methodology of COB‘ parative translation description.Translation Studies Perspectives on an Emerging Discipline,2003. [3]李运兴.再谈翻译语境的性质——答彭利元[J].中国翻译,2008,(05):78—79. [4]刘小妮,涂靖.试论前景化和交际意图的传递[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01):127—130. [5]辛斌.言语行为、交际意图和预示语列[J].外语学刊,1999,(01):30—34. [6]张德禄.论语言交际中的交际意图[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03):24—28. [7]旷战.关联顺应视阈下跨文化交际意图的动态激活[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O2):128—132. (责任编辑吴明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