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自我实现:马斯洛与马克思思想的差异

2021-04-01 来源:易榕旅网
自我实现:马斯洛与马克思思想的差异

谭丽媛

【摘 要】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和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都是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都是人所追求的目标和动力,因此,二者有一定的相近或相通之处。但是,由于两种理论建立在不同的理论基础和视阈之上,二者之间又存在着根本性的内在差异。因此,文章从它们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研究路径和方法、内容侧重点、类型及实现途径以及结论上具体分析和比较,以期较科学地认识和评价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和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关于自我实现的思想,从而为当今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实现观提供借鉴。%Both Marxist theory on people's Overall development and Maslow's theory on self-actualization are about human development. And both theories are the destination and the motive power which the human have been pursuing for. Therefore, these two theories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However, these two theories are based on different foundations and fields of vision, so there are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nd this paper makes specific analysis and compare in their foundation, research route, content, type of self-actualization and the conclusion, in the hope of regarding and appraising Maslow's theory and Maslow's theory on selfactualization scientifically. Thereby, the ultimate goal is providing example for the young colleges.

【期刊名称】《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14)001

【总页数】4页(P14-17)

【关键词】自我实现;马斯洛;马克思 【作 者】谭丽媛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B08

西方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是西方当代对后工业社会反人性化走向反省的产物,它为处在被技术排斥和压抑的现代人们寻找自身价值和意义提供了精神动力,也曾在我国产生过深远而广泛的影响。随着当代中国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实现思想与大学生积极追求自我实现的心灵不谋而合,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参照模式。为此,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重新比较和评析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观,对于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自我实现观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实现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核心,也是马斯洛心理学的主旨所在。他毕生致力于自我实现理论的研究,把自我实现作为他个性理论的最高理想和追求的最高目标。在《动机与人格》中,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得以系统论述,并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发展。他认为,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即“成为他自己”。他说:“一位作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都无法安静。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一定要忠实自己的本性。”[1]也就是说,自我实现就是指人的潜能得以实现。而在马克思那里,虽然并没有为自我实现下过全面、概括、简明扼要的定义,但是他在

不同的条件下却针对具体情况分散地论及过自我实现。他把自我实现与个人自由、人的全面发展等作为同一概念使用的。[2]在马克思看来,个人的自我实现,即个人的全部才能和力量的完全自由地发展发挥[3]。他把自我实现规定为个人本质力量的实现。由此可见,马斯洛与马克思的自我实现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然而,作为两种不同的理论学说,如果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进行考察,就不难发现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与马克思的自我实现思想存在着许多根本性的内在分歧。 一、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与马克思的自我实现思想的差异比较 1.两者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不同

马克思的自我实现理论是建立在历史唯物论基础之上,他十分重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揭示人的需要和自我实现之间的内在关系,并以此构建自己的需要理论。首先,他从现实的人出发,从人的社会本质层面展开,把人置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他说:“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4]因此,自我实现的前提是人,但不是某种幻想的与世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于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2]其次,他从人的需要与自我实现之间的内在关系去阐述人的自我实现。他认为人的需要包括三个方面:生存或生理需要、谋生或占有的需要、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的需要。这三种需要呈阶梯状,既互相联系又彼此之间属于不同层次,后者以前者为前提又高于前者。因此,人的自我实现离不开人的自然属性,是一种建立在自然需要基础之上的更高的人的需要。再次,他强调实践对自我实现的重要性,他认为现实的人要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必须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由此可见,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从现实的人、人的需要以及实践三方面展开论述,为自我实现理论注入了坚实的理性基础。

而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则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之上的,其逻辑起点是抽象的人性

论和似本能论。马斯洛虽然反对把人的需要归结为人的本能,但是他又把人的自我实现所要实现的人的潜能,即人的基本需要看作是人的机体所固有的。他说:“人的欲望或基本需要至少在某种可以察觉的程度上是先天给定的”、“基本需要在某种可以察觉的程度上是由体质或遗传决定的。”[1]由此,马斯洛把人的自我实现扎根于遗传基因的“似本能”的需要系统,即五个层次(生理、安全、归属、自尊、自我实现)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得到满足,并最终使“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内在要求。

可见,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是自然主义的,因此,他看不到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只是到人的本性中,所谓内在的生物性、动物性、种族性中去寻找“自我实现”的根源,这就切断了“自我实现”产生、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实践根源,一开始就使他的“自我实现说”的前提和出发点建立在历史唯心主义的基础上了[5]。 2.两者的研究路径和方法不同

马克思把人的自我实现置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这一广阔背景下来考察,着重从政治经济学的整体分析方法,深刻地揭示了自我实现活动的本质源泉。马克思指出:“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6]他认为,只有对物质生产劳动进行唯物的、辩证的和历史的分析,才能揭示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和根源。因此,他从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所处的历史时代来谈论人的全面发展,把人的发展既看作一个过程,又把他看作为一个理想目标。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他主要是从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和雇佣劳动制度入手,探索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斯洛则从人的生理——心理进行考察,在调查研究和对个人进行整体分析的基础上,从微观层面展开论述。这种在人性论背景下考察杰出人物和普通人行为表现,并注重深刻的整体分析方法和经验描述的研究范式是很有意义的探索。然而,马斯

洛毕竟在研究人的时候缺乏一种历史的视野和唯物主义的眼光。他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将自我实现仅仅理解为个人内在固有本性的自我完善,对自我实现的本质进行了简单化的理解,认为“自我实现就是实现一个自我”[1]。他实际上将自我实现的人格看成是预成的,将自我实现看作类本质、人的本性的展开。由此可以见,马斯洛错误地将人性和人的本质看成是先天存在的,也是永恒不变、一成不变的,从而把自我实现这个人的现实的具体的发展的问题披上了先验的宿命色彩和主观成分。

在研究方法上,马斯洛遵循经验主义的归纳原则,从人的心理层面上对自我实现展开研究。他的自我实现理论的研究对象是“选自我本人认识的一些人和朋友,以及一些公众人士和历史人物”。 3.两者的内容侧重点和目标不同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方式出发,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个人所处的群体、社会关系联系加以研究。他认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6]他又指出:“在这个联合体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因此,他所指的自我实现不仅仅是个人的自我实现,还包括社会集体的实现。同时,个人的自我实现要与他人的自我实现相结合。他的自我实现理论构建的目标是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就是实现共产主义。他认为,“自我实现作为普遍人格,只有人类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之后才有可能”。[1]因此,在积极扬弃了自我异化的共产主义中,对人的本质的占有,“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占有、拥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6] 与马克思不同,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侧重点在于个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是“成为你自己”的一个过程,其理论目标是完满人性的实现。这在一定意义上对于人的自身发展完善提供了有益借鉴。然而,他坚持那些“自我实现”的人是:受自己的

个性原则而不是受社会原则的支配。这里,马斯洛脱离社会的具体发展条件去谈论人的自我实现,割断了自我实现的社会物质根源。因此,马斯洛脱离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所构建的需要模式,对于处在金字塔顶端的自我实现需要,并非所有人都能一层层超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实现对未来最高目标和境界追求的动机或愿望。因此,马斯洛所讲的纯粹的个人的自我实现,为人们设立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这样,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学说则只是为少数资产阶级提供辩护的学说,完全丧失了现实社会历史的基础,致使其自我实现越来越抽象化和神秘化了。 4.两者的类型及实现途径不同

马克思把人的自我实现形式分为三种:利己主义、自我牺牲、每个人的发展作为其他人发展的条件,这三种形式是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的不同的个人自我实现形式。同时马克思又科学地指出,个体自我实现本身的发展与决定这种发展的外部社会条件的形成,是一个同历史发展进程相一致的过程。

马克思把人的自我实现看作是一种能动的追求,是一个有自觉目的的社会实践过程。他所讲的自我实现,就是指人在劳动中获得主动支配权,获得自我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或物化,获得真正的自由,或者更简单的说,就是人的本质的实现。所以,马克思的自我实现论,可以称为劳动自我实现论,或者自我的本质实现论.[8]因此,自我实现是人的本质在实践中被确证,是人实现自身自由的主体自觉的、能动的自我发展过程。同时,他把个人的自我实现与集体的自我实现联系在一起,二者互为条件。他认为,个人的自我实现,只有通过社会、集体,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达到;只有把个人的自我实现与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为社会作出贡献,自我价值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人的自我实现才具有真实的价值和意义。总之,人的自我实现必然是社会性和实践性的辩证统一,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和实践的发展。

马斯洛则把自我实现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健康型自我实现类型;二是超越性的自

我实现。据此他还提出了自我实现的8条途径,从中可看出他所讲的自我实现主要是指个人的自我完善,是一个人生追求的过程。他认为,自我实现是对“自我”的体验并不断作出“成长的选择”。他说:“让我们把生活设想为一系列选择过程……作出成长的选择而不是畏缩的选择就是趋向自我实现的运动,一天做出多少次这样的选择也就有多少次趋向自我实现的运动。”[9]在个人自我实现与环境和文化的关系上,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者不要不受环境和文化的支配而进行自主活动,他们较少地依赖外部世界,更多地依赖自己的内心世界。[10]

由此可见,马斯洛把自我实现看作是人的纯粹孤立的、封闭的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过程,而没有认识到自我实现本质上是人能动的社会化的成长过程,没有将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的能动性与环境的作用结合起来,只是片面地追求个人价值和主观能动性。正如沙莲香教授指出:“在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始终没有个人对社会的奉献,也没有自我实现与社会生活条件之间的联系。他的需要模式完全以个人中心主义为立论基础,主要是要求社会满足个人,而没有个人为社会服务,结果,竟形成了这样一种个性,即一种基本从社会中获得的吸收型(或享受型)个性”。[11]实质上,只承认少数人的自我实现,把大多数人所创造出的良好条件为少数人自我实现提供前提,这仅仅是一种在私有制社会中的以剥削他人、牺牲他人为代价的自我实现。 5.两者的结论及命运不同

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最高需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达到。他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4]又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个人的独创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4]这是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深入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得出来的正确结论。因此,马克思所讲的自我实现,是一个建立在科学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的,有层次

的、历史的、每个人的自由联合体,它不仅为人类构建了一幅人类发展的美好图景,也是人类通过每一代的不断努力才可以实现的目标。

然而,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则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深深打上了个人主义的烙印,他宣扬“自我实现”,要求社会能够起到促发人的潜能的作用,他认为,“相对健康的人(即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的人)有可能在美国文化中产生。”[1]然而,马斯洛所讲的“健康的人”和“健康的社会”是非常抽象的,也是不现实的。他认为在美国这样的“健康的社会”中,只要是“相对健康的人”就能达到“自我实现”的理想,这只能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善良愿望和空想,是和美国的现实相去甚远的[12]。后来,马斯洛在晚年也意识到单单靠自我实现的药方不足以根治现存的病态社会,于是他求助于更高级的“第四种心理学”,即超越个人的自我实现的那种心理学。

与此同时,从马斯洛所描述的自我实现者的特征来看,现实中的人的绝大多数即使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也很难达到自我实现的标准。因此,它不可能真正地成为健康人格的标准,而只能是理想的健康人格追求。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不仅不可能每一个人都能完成“自我实现”,而且也不可能实现一个人潜能的充分、全面的发展。事实证明,当七十年代西方社会普遍出现了经济萧条、人们的低级需要的满足出现了危机之际,以自我实现为代表的健康人格理想从此受到了西方公民特别是青年人的抛弃。因此,由于马斯洛的阶级局限性和唯心史观,从而导致他的自我实现理论脱离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视野,这就不得不使他的理论的社会效应背离自己的美好、善良愿望,最终导致其自我实现理论走向了心理学上的乌托邦。 二、总结及对当今中国的启示

综上所述,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与马克思的自我实现观点有一定的相似性,甚至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互补性。但是马克思的自我实现观点在当时的社会批判理论氛围中主要关注的是人的异化、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他从宏观的角度,对人的自我

实现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马斯洛则基于当代工业化时代中被技术排斥的人和个人的自我实现,从微观层面对个人的自我实现展开了详细的论述。我们应从二者的比较与分析中,汲取二者的合理因素,指导我国青年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实践。 面对当前许多大学生在西方思想洪流中无法把握自我而走向自我实现的误区的情况,我们应警惕大学生的价值观危机。我们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借鉴马斯洛思想的精华,结合我国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自我教育。使当代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自我实现的过程是倾向于服务社会而不是专注于自我的过程;自我实现的主要途径是工作,是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通过工作实现自我潜能的过程,也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过程。要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在发展自身完善自身的过程中,使个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一致,把个人利益与国家、社会利益的实现统一起来,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实现个人的合理发展,满足个人的合理需要。 参考文献:

[1] (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程朝翔,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9,61,186,406,145.

[2] 常若松.以马克思主义重评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观(上)[J].教育科学,1995,(3):15. [3] 韩东屏.马克思恩格斯自我实现思想发微[J].江汉论坛,1988,(1). [4] (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11,63,100.

[5] 赵甲明.马斯洛自我实现说评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58

[6]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87,63,85.

[7]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

民出版社,1995.6,294.

[8] 钟克钊.马克思的自我实现论[J].实事求是,1994,(2):34. [9] 林方.人的潜能与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259. [10] 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6,134. [11] 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11,221. [12] 余永思.马斯洛“自我实现”论的理论基础和社会作用[J].高校理论战线,1991,(4):5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