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依是否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作,可以将法律事实大体上分为两类,即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3、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 或者免除处罚。 4、按照证据材料的来源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
5、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我国刑事诉讼中的管辖分为立案管辖(职能管辖)和审判管辖。 6、依民事权利的效力范围不同,可以分为绝对权与相对权。
7、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行为能力人。
8、债发生的根据有合同、不当得利、无因管理和侵权行为。
9、国家领土由领陆、领水、领陆和领水的底土以及领空等四部分组成。
10、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是民法的三大归责原则。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法的规范作用包括法的政治作用和法的社会公共作用。 ( 错 ) 2、国务院有权制定行政法规。 ( 对 ) 3、根据行为人的因素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还是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犯罪故意分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 对 )
4、特别代理是指代理权范围及于代理事项的全部。 ( 错 ) 5、依民事权利的效力范围不同,可以分为财产权与人身权。 ( 错 )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义务:是国家通过规定,对法律主体的行为的一种约束手段,是法律规定人们应当作出和不得作出某种行为的界限。
2、犯罪既遂:指犯罪人的行为完整地实现了刑法分则条文所规定的全部犯罪构成事实。 3、民事法律行为:指公民、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一种法律事实。 4、具体行政行为:指一系列有共同特征的行政措施的总和。
5、法人: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全国人大的职权。 (1)行使国家立法权; (2)监督宪法的实施;
(3)决定、选举和罢免国家领导人; (4)决定国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5)应当由全国人大行使的其他职权。 2、简述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1)必须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
(2)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进行防卫;
(3)防卫的目的必须是为了保护合法权利免受不法侵害; (4)防卫行为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
(5)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3、简述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1)民事违法行为的存在; (2)损害事实的存在;
(3)民事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4)行为人主观上须有过错。 五、论述题(共15分) 论述法与政策的区别。 答案要点:
(1)两者制定的机关和程序不同。前者由专门的国家立法机关依法定程序制定,后者由则出于多门。(4分)
(2)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法律通常采用制定法的形式,后者通常采用诸如纲领、决议、指示等等。(4分)
(3)两者调整的的范围、方式不同;后者所调整的范围比前者要广泛。(4分)
(4)两者的稳定性程度不同。法律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政策较大的稳定性。(3分)
《法学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如果具体分析一个完整的法律权利的,其内容实际上是三种权利要素的统一,即自由权、请求权和诉权的统一。
2、法的社会作用包括法的政治作用和法的社会公共作用。
3、依是是否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作,可以将法律事实大体上分为两类,即法律事件、法律行为。
4、任何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其结构至少包含四个部分,即条件、指示、假定、后果。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6、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缺位时,由副主席继任主席的职位。 7、不满14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
9、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案例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作废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10、犯罪预备、未遂、中止是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11、我国刑法所规定的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12、有期徒刑的刑期,数罪并罚时,最高不能超过20年。
13、我国刑法所规定的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14、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
15、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我国刑事诉讼中的管辖分为立案管辖、审判管辖。
16、根据证据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明关系不同,可以将证据划分为直接证据、间接证据 17、按照证据木料的来源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原始证据、传来证据
18、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五种强制措施,即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和逮捕。 19、依民事权利内容的性质,可分为财产权、人身权
20、依民事权利的效力范围不同,可以分为绝对权、相对权 21、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22、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行为能力人 23、所有权的取得方法分为为原始取得、继受取得两种。 25、依民事权利内容的性质,可分为财产权与_____。
26、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原则是民法的三大归责原则。 27、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
28、订立合同主要有两个程序,即要约、承诺
29、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机构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组成。 30、有限责任公司由2个以上50个以下的共同出资组成。 31、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可以采取发起设立、募集设立的方式。
32、国际条约、国际习惯是国际法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国际法最主要的渊源。
33、和平共处五项原是指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4、国家作为国际法主体应具备四个基本的要素,即:确定的领土、定居从口、政府、享有主权
35、国家的基本权利一般包括独立权、平等权、自保权、管辖权 36、国家领土由领陆、领水、以及领空等四部分组成。 37、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是涉外民事关系。
38、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效力包括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 二、判断题
1、法的社会作用包括法的政治作用和法的社会公共作用。 2、法的规范作用包括法的政治作用和法的社会公共作用。 3、法的评价作用属于法的规范作用的一种。 4、法的强制作用属于法的社会作用的一种。
5、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享有法律及行政法规的制定权。 6、国务院有权制定行政法规。
7、不满16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
8、犯罪过失可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9、根据行为人的因素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还是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犯罪故意分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10、按照证据木料的来源不同,可以将证据划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11、根据证据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明关系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 12、依民事权利内容的性质,可分为绝对权与相对权。
13、依民事权利的效力范围不同,可以分为财产权与人身权。 14、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15、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限制行为能力人。
16、特别代理是指代理权范围及于代理事项的全部。 17、一般代理是指代理权范围及于代理事项的全部。 18、所有权的取得方法分为为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两种 19、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
20、一般法律原则是国际法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国际法最主要的渊源。
21、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是国际法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国际法最主要的渊源。
22、国家作为国际法主体应具备四个基本的要素,即:确定的领土、定居从口、政府、享有主权。
23、国家的基本权利一般包括独立权、平等权、自保权和管辖权。 24、国家领土由领陆、领水以及领空等三部分组成。
25、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效力包括: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
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自由、请求、诉
2、政治作用、社会公共作用 3、法律事件、法律行为 4、条件、指示、假定、后果 5、两 6、副主席 7、14
8、从轻、减轻、免除、行凶、杀人、抢劫 9、强奸、绑架
10、预备、未遂、中止
11、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12、20年
13、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14、公安机关
15、立案管辖、审判管辖 16、直接证据、间接证据 17、原始证据、传来证据
18、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 19、财产权、人身权 20、绝对权、相对权 21、出生、死亡 22、完全行为能力人 23、原始取得、继受取得
24、不当得利、无因管理、侵权行为 25、财产权
26、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原则 27、死亡
28、要约、承诺 29、董事会、监事会 30、50
31、发起设立、募集设立 32、国际条约、国际习惯
33、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 34、确定的领土、政府、享有主权 35、独立权、平等权、自保权、管辖权 36、领陆和领水的底土 37、涉外民事
38、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 二、判断题
1、对 2、错 3、对 4、错 5、错 6、对 7、错 8、对
9、对 10、错 11、错 12、错 13、错 14、对 15、错 16、错 17、对、
18对 19、对 20、错 21、对 22、对 23、对 24、错 25、对 三、名词解释
1、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2、法律事实: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 3、法律责任:指人们对自己的违法所应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否定性法律后果。
4、法律制裁: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对违法者因其所应负的法律责任而实施的惩罚性措施。 5、宪法保障:指国家为了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而建立的宪法解释、宪法监督、违宪审查等一系列制度的总和。
6、犯罪构成:刑法规定的威风凛凛犯罪的必备要件所组成的集合体。 7、犯罪客体:犯罪活动侵害的、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利益。
8、犯罪既遂:指犯罪人的行为完整地实现了刑法分则条文所规定的全部犯罪构成事实。 9、正当防卫: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实施侵害的人所采取的必要的防卫行为。 10、紧急避险:指为了避免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少合法利益的行为。
11、民事法律关系:指由民法调整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12、代理: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此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
13、合同:是当事人之间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14、抽象行政行为:指国家行政机关制定法规、规章和其他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的行为。 15、具体行政行为:指一系列有共同特征的行政措施的总和。 四、简答题
1、我国《行政处罚法》所规定的行政处罚的种类有哪些? (1)警告; (2)罚款;
(3)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4)责令停产停业;
(5)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 (6)行政拘留。
2、简述法的规范作用。
法的规范作用,指法作为一种特殊社会规范自身所具有的、对人们的行为发生影响的性能。其主要内容包括: (1)指引作用; (2)评价作用; (3)预测作用; (4)强制作用; (5)教育作用。
3、简述法的社会作用。
法的社会作用,指法为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或政治目的而对一定的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其内容包括:
(1)法的政治作用;指法在调整政治关系、维护政治统治秩序方面的作用。 (2)法的社会公共作用。指法执行社会事务中表现出来的作用。 4、简述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特征:
(1)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在; (2)法律关系是体现意志性的社会关系;
(3)法律关系是特定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5、简述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主要特点。 (1)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 (2)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 (3)权利和义务的现实性; (4)权利和义务一致性。 6、简述全国人大的职权。 (1)行使国家立法权; (2)监督宪法的实施;
(3)决定、选举和罢免国家领导人; (4)决定国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5)应当由全国人大行使的其他职权。 7、简述刑法的基本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
(2)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3)罪刑相适应原则。
8、简述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1)必须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
(2)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进行防卫;
(3)防卫的目的必须是为了保护合法权利免受不法侵害; (4)防卫行为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被告实行; (5)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9、简述上诉的概念。
上诉指法定的诉讼参与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每一审未生效的判决或裁定时,依照法定程序要求上级重新审判的诉讼行为。
10、简述我国《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证据的种类。 (1)物证、书证; (2)证人证言; (3)被害人陈述;
(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与辩解; (5)鉴定结论;
(6)勘验、检查笔录; (7)视听资料。
11、简述民法的基本原则。 (1)平等原则; (2)诚实信用原则; (3)权利神圣原则; (4)公共利益原则。
12、简述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民事法律关系:指由民法调整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特征:
(1)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的社会关系;
(2)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具体的权利、义务关系;
(3)民事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现的社会关系。 13、简述法人的概念。
法人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14、简述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民事法律行为:指公民、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一种法律事实。 15、简述权利的概念。
权利指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对法律关系主体可以自主决定作出某种行为 的许可和保障手段。 16、简述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1)民事违法行为的存在; (2)损害事实的存在;
(3)民事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4)行为人主观上须有过错。 17、知识产权具有哪些法律特征。 (1)知识产权具有无形性; (2)知识产权具有法定性; (3)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 (4)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 (5)知识产权具有时间性。 18、简述婚姻法的基本原则。 (1)婚姻自由; (2)一夫一妻; (3)男女平等;
(4)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5)计划生育。
19、简述结婚的法定条件和禁止条件。 法定条件:
(1)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2)必须达到法定婚龄; (3)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 禁止结婚的条件:
(1)禁止一定范围内的血亲结婚; (2)禁止患有一定疾病的人结婚。
20、简述我国《继承法》规定的法定继承人的范围。 第一顺序继承人: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继承人:兄弟姐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 对公婆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和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女婿可列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21、论述法与政策的区别。 答案要点:
(1)两者制定的机关和程序不同。前者由专门的国家立法机关依法定程序制定,后者由则出于多门。
(2)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法律通常采用制定法的形式,后者通常采用诸如纲领、决议、指示等等。
(3)两者调整的范围、方式不同;后者所调整的范围比前者要广泛。
(4)两者的稳定性程度不同。法律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政策较大的稳定性。 22、国家作为国际法主体应当具备哪些基本要素? 国家作为国际法主体应具备四个基本的要素,即: (1)确定的领土; (2)有定居从口; (3)有一个政府; (4)享有主权。 五、论述题 1、论法的作用。 答案要点:
法的作用指法对人们的行为或一定的社会关系发生的影响。 通常可以把法的作用分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
(一)法的规范作用,指法作为一种特殊社会规范自身所具有的、对人们的行为发生影响的性能。其主要内容包括: 1、指引作用; 2、评价作用; 3、预测作用; 4、强制作用; 5、教育作用。
(二)法的社会作用,指法为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或政治目的而对一定的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其内容包括: 1、法的政治作用; 2、法的社会公共作用。
2、试论述法与道德的区别。 答案要点:
(1)两者起源的时间不同; (2)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
(3)两者的具体内容规定不完全相同; (4)两者实现的方式和手段不同; (5)两者调整的范围不尽相同。 3、论国际法的特征。
(1)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
(2)国际法规范是经由国家之间的协议形成的,国家的同意和国际社会的“公认”是国际法的效力根据;
(3)国际法的调整对象主要是国家之间的关系; (4)国际法的实施主要依靠国家的自身行动。 4、论权利的概念和特征。 答案要点:
权利是指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对法律关系主体可以自主决定作出某种行为 的许可和保障手段。
特点:
(1)权利的本质是由法律规范所决定,得到国家的认可和保障;
(2)权利是权利主体按照自己的愿望来决定是否实施某种行为,因而权利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
(3)权利是为了保护一定的利益所采取的法律手段。 5、论结婚的法定条件和禁止条件。 法定条件:
(1)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2)必须达到法定婚龄; (3)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 禁止结婚的条件:
(1)禁止一定范围内的血亲结婚; (2)禁止患有一定疾病的人结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