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收入的来源挖掘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2021-01-04
来源:易榕旅网
——— 皇 全余新 450001) —— 从农民收入的来源挖掘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郑州大学新校区 河南郑州摘要:稳步提高我国农民的收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同时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当前我国处于农 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关键是要寻找农民增收的出路。本文就如何从农民的收入来源进行分析,试图挖掘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中图分类号:13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9—0116一O2 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农业和农村的经济结构也在 发生深层次的改变,近年米我国农民的收入结构呈现趋势性变化。农民 同时,现金纯收入占全部纯收入的比重由2002年76.7%提高到2007年 的85.2%,提高r 8.5个百分点。 的收入来源大体上分为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由于我国农业和农村内 部环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农民面临增收雉的严峻问题,这一问题的凸显 也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尤其是 受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制约农民收入的因素增多,农民的增收在国 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一、我国农民的收入现状 1.我国农民的收入绝对水平低。2005年以前,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 收入不足3000元。2009年我国农民收人较快增长,虽然预计全年农民 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但仅折合为735美兀,平均每天不足三美元。 更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其收入水平比全国平均值 还要低得多。 2.农户之间的收入拉大。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的自然禀赋不 同,经济发展基础不同,不同地域的农民在收入上存在的差距既有自然条 件的原因、历史的原因,也存在现有的制度性困境。特殊的农业结构和自 然资源布局,使得我国东西部农民收入差距有逐渐拉火的趋势。 3.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充满变数。在新的历史时期,“三农”问题再 次面临一个新关口,与农村经济相伴随的是越来越突出的矛盾:农业发展 缺乏动力,农村发展缺乏亮点,农民增收缺乏支撑。尤其从这次金融危机 冲击带来的国际大环境的变化,我国存自然灾害频发年份宏观经济的调 整和经济利益格局整合的形势看,农民靠政策性增收的空间有限…。同 时,我国农村土地的开发和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已经接近最大化,这一切必 将造成农产品成本上升,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提高变缓。 4.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近年来(2004~2008),城乡居民 年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首先,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不断扩 大,由6485.2元扩大到11024冗,城乡收人比有3.21:1扩大到3.32:1. 其次,自1998年来的11年问,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率为9.9%, 低了4.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再次,由于农业的弱势 产业特征,并受市场和自然环境的双重制约,农民收入的增加相对于在国 家政策强力保障下的城镇居民收入有更大的不确定性。 总之,当前影响我国农民增收的因素除了长期以来便已存在的二元 体制、农业和农村经济底子薄弱、城市化进程系统性推进不到位等顽疾 外,眼下由金融危edl, ̄l起的不断恶化的国际经济形势町能会进一步影响 国内实体经济的健康运行。因此,要实现建设新农村向小康社会迈进的 目标,需要各级政府继续推出更为具体的保护性、激励性措施。 二、我国农民收入的来源 在新的经济增长和发展阶段上,我国产能结构的优化以及农业和农 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农民的收入结构呈现多元化。农村居民纯收入 按来源可分为家庭经营纯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1.家庭经营纯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主要包括粮食生产和从事二、 三产业带来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近六成。 在家庭经营性收入中,目前最主要的是从第三产业所得到的收入。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于我国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加深,沿海等大批劳 动密集型企业受到重创,农村剩余劳动力一部分同流转向乡镇企业、民营 企业等一批可以吸收劳动力的企业。乡镇 业是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资源 和生产要素,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拓展农村内部就业空间的重要途径。随 着我国对乡镇企业扶持力度加大,农业产业链的拉大,农村的运输业等发 展较快,从而第三产业占更多的比重。 2.工资性收入。近年来由于城市工业化加速,工资性收人在农村居 民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四成。 2003~2007年,农村居民T资件收入增长了90.0%,占全年纯收入 的比重提高了4.7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1]b。l魅力中国 _Charming China 随着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和: 业化的推进,农民的兼业化程度加强,工 资性收入主要表现在作为劳动者外出务工的收入,其已经成为农民从事 非农生产的主要来源。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人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 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实质也就是农村剩余劳动的转 移问题。在此过程中,如何更好的安排农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中的就业 问题是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加的关键。 3.财产性收入。我国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主要来储蓄和土地转让及一 部分的自有财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 首先,中国国家统tt 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21.8万亿元,比 年末增加45,353亿元。随着我国农民的收入的增加, 农民储蓄有所增加,能更多地投资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但我国金融 体制的缺陷制约了农村经济尤其是县及县以下的地区发展非农经济的困 难比较大,反过来就难以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影响农民的增收。 其次,农村土地流转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了农业生产要素的 合理流动,提升了农村土地使用价值。土地流转完善和发展了农村土地 承包制度,解除了因承包关系土地对农民的束缚,改变了部分农民“亦农 亦工,亦商亦农”兼业化生产状态,使土地作为农业生产要素,能够进入市 场与其他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为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提供了重要资源。 4.转移性收入。由于我国近年来政策扶植力度及补贴的加大,农民 的转移性收入增加,但上升幅度不大。并且国家对农业的补贴支出集中 在流通环节,农民受益较少。比如,在粮食补贴中,国家耗费了7元钱,农 民只得到1元。这样的支农方式对农民的贡献率小,不是拉动农民增收 的主要因素。 温家宝总理在近口的两会指出继续实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增加 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嚣补贴,中央财政拟安排 贴资金 1335亿元,比上年增加60.4亿元。[2]随着转型发展的推进,我国农业 和农村发展的风险很可能会在局部地区集中释放,我国政府面向农民出 台的临时性收入补贴政策不仪仅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特例。 三、我国农民增收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分析 1.农民增收中的粮食安全问题。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都与农民这一 社会群体有关,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要实现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 “双赢”,首先,政府应按价值规律办事,全社会要容忍粮食价格上涨,粮 食安全不能以牺牲农民增收为代价,要统筹考虑;其次,国家要对调动农 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和农业科技进步给予政策倾斜,让农民能够自觉调 整农业生产结构,从事粮食生产,让粮食能够通过科技进步而增产、增收。 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从本质上讲,农民收入问题已经演 变为非农就业问题,开通城乡之间和城市内部的劳动力市场,是从根本上 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唯一选择。从长远和总体来看,提高农民收入的根 本途径是大规模创造非农就业机会并提高农民抓住非农就业机会的能 力,大规模的转移农村劳动力。 . 我国大晕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渠道主要分为国内的各地区各部 门问的转移和向海外的转移,其中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国内的转移渠道主 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首先,农业内部的转移。随着我国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财政投 入、农业产业化龙头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以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 农业内部也消化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但是如果没有劳动力的同步转移, 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投资对农民增收的长期、全局作用就会受到严 重限制。其次,向农村二、三产业的转移。在目前乃至相当长时期内,在 我国大中型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极其有限的形势下,小城镇建 设将是解决我国数量庞大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的根本出路,因而应 积极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拓展农村劳动力当地就业与转移空间,加速 —— 叁 7—————一 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难问题,一定要“跳出农业抓农业”,改变只 在农业内部找出路的思维定式, 持城乡统筹发展,把农民收入和一、二、 三产业的发展相联系,把农民收入问题和加快城巾化发展的步伐相联系, 由于上资性收人在农村居民纯收入中所^比重不断提高,埘增加农民收 入和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所以 金融危机影响不断扩大的今年 增加农民的T资件收入旺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亚鹏.《对我国粮食安全路径选择的思考——基于农民增收的分 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再次,向城市工业和城市扩张经营中转移。农民 完仝城镇化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这背后实际上是资源分配的问题,现在对 于农民工城市化过程中的最大阻力就在于城市对资源的垄断,城市不愿 意分享。由于我国不健全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制度使 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务工受到了残酷的限制。 3.土地的流转问题。中国农业生产力之所以难发展,原因就在于土 地难以规模经营,阻力在于农业人口大最过剩。通过土地流转;促进了农 业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了现代农业建设。由于近些年我国农村土 地流转速度加快,形势趋于多样化,主题趋于多元化,土地流转过程中也 存在很多问题:土地市场发育滞后,土地流转价格机制尚未形成;土地流 转程序不规范,政府的嗡管机制不健全;取消农业税费和增加补贴,引发 土地流转矛盾大量产生;征地补偿标准不一致,引发另类土地流转纠纷; 农村社保和农业保险制度滞后,制约土地流转等问题。 4.农村的金融体制问题。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农业生产的高投入与 低产出决定了农业贷款具有高风险性,日农户贷款数额较小,借款人分 散,贷款评估、审查和监测的交易成本高,大大影响_『金融部门向农民发 放贷款的积极性,是许多农业贷款难以落到实处。首先,政府应建立政策 性农业保险制度,分担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其次,政府应严格要求 农村金融机构要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基本经营方向,信贷资金要大部分 用于支持本地区农业和农民,进一步加大和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力 度,完善农户贷款办法,力争使更多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得到信贷支持。 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3). [2]黄延信.《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J].农村工作通讯2009(13) [3]黄永明.42008:湖南农民大增收》[J].经济2009(123). [4]蔡畴.《穷人的经济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王国生.《增加农民收入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5(4). [6]冯艳芳.《关于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5(4). [7]秦敏.《对增加农民收入的几点建议》[J].商业现代化2006(8). [8]绕文山.我国农民收入现状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 [9]姜学洙.《略论影响增加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农 村经济,2009(6). [10]陆业.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几点思考[J].巢湖学院学报,2004. (上接第115页)转而采取新经济政策,允许发展部分资本主义,试图迂 回过渡到社会主义。这实际上是被迫部分通过卡夫丁 峡谷,同时另外新 辟卡夫丁栈道,最终进入社会主义通途。”后来斯大林提前结束新经济政 大成就。中国革命也正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在苏联的影响与帮助之 下走向了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_f丁的道路,从而取得胜利的。俄国和中 国不是在西方的帮助之下而是在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包围之中走上社会 主义道路的。巾国等其他落后国家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借第二次世界大 战西欧资本主义受到严重削弱的机遇而走【 社会主义道路的。俄国和 中国等成功走上社会主义时,西方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取得胜利、发达资 本主义的援助等能实现“跨越”思想的主要条件并不存在。 在 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同列宁当年的新经济政策 相似,中国也是立足于l本国国情,着力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电是属于部分 通过卡夫丁峡谷,同时在卡夫丁峡谷之旁开辟新的途径,也就是公有制 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同时存在、一并发展,建设有中同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才是真正的既坚持又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策,加快消灭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急于建成社会主义,再后来一批落后国 家照抄照搬苏联模式建成社会主义,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大批原来 的社会主义国家又倒退到资本主义道路,这表明它们还无法 通过“卡 夫丁峡谷”。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同样证明了不可能完全跨越卡夫丁峡 谷 同样,中国的实践证明了落后国家要实现社会主义,卡夫了‘峡谷是 难以完全跨越的。现实中的中国革命的胜利并未按照跨越卡夫丁峡谷 所需的四个条件的思想进行,俄国和中国能走上社会主义是在列宁“一 国胜利论”思想的指导下得以实现的。列宁根据一战期间本国特殊的历 史情况,突破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同时胜利论”,而提出“一国胜利 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由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政治经济 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加剧,列宁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一个或 几个国家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小一定能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突破, 却很有可能任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兀产阶级可以利 用这些成熟的主客观条件,小失时机地夺取政权,凭借无产阶级专政,发 展社会生产力,可以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 (下接第120页)总的来说,中国特色新农村的建立,必须长远的经济利 益和重大的社会效蒜两者兼顾,这就要求我们在村庄的发展方向上必须 对村庄进行深入分析,对各类资源优势进行深度挖掘和合理评估,确保 走出最适合的路线。唯有这样,才能让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内部协调, 种类多样的新面貌,富有崭新的时代特征。 四、规划设计应重视群众参与,体现民意 村庄整治规划的最终目的是为村庄的村民在居住上、工作上及文化 需求J二提供良好的空间设施和环境,因此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广泛征 求群众意见,让大多数人了解规划,这是做好整治规划的必要条件,也是 [1]马克思这里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指 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 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 [2] 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5.87—8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342. 为r规划能够有序实施,土地的合理调整足它的根本保障。由于历 史造成的各种原因,按照规划实施,许多村民不能原址拆建,怎么办?既 要符合规划,又要满足村民建房的愿望,就必须在土地流转机制上做文 章。可采取通过将全村所有白留地收归集体的方式,连同各类擅自占有 的私有地一起收归集体,按地势、地块因素划分为农户自留地、农户建设 规划自身的客观要求。要提高规划T作透明度,引导和增强了群众参与 城乡规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群众参与规划,我们的规划方案才能从根 本I:体现规划为村庄服务的宗旨。群众参与的规划,我们的规划方案才 能从根本上体现为村庄服务的宗旨。重视群众参与规划,就是要在规划 设计中,组织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社会地位、代表不同集团利益的人在 不同程度上的参与。村庄整治规划要考虑到村庄的社会、经济、文化的 各个方面,如村庄生态环境建没、工程规划等都是整治规划所要求的内 容。在编制过程中,要求真务实,注重经验的积累,借“新视野、新农村”、 “四化”的规划工作思路来指导今后的村庄整治规划编制丁作,严格按照 村庄整治规划的深度来设计,努力将我国新农村的规划建设推上一个更 高的水平,从而加快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步伐。 五、规划的实施 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三大块。通过调整,为新村建设、科学规划的实施, 手J‘下了良好的基础,杜绝了村民建房乱占用地现象。当然,为保证规划 的顺利实施,必须强化管理。要制定相关村的村庄规划建设管理若干规 定,要求村民建房严格按规定执行。村民建房上报审批前,先有村之两 委进行现场踏勘,不符合规划的不上报。规划审批后,由镇规划员放样, 村之两委组织检查,做到违法建没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对不符合规划, 严重影响规划的房子,坚决予以拆除。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广大新农村 成为体现全面小康要求、具有现代化锥形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陈为邦.在贯彻施行《城乡规划法》会议上的讲话,2008. [2]方明,刘军.新农村建设政策理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8. [3]方明,董艳芳.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8. ar洲nngChi魅力中国魅力中国-a I. ~1 1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