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教学大纲 《Internal Medicine》
课程类型:必修课/专业课
总学时:189 理论学时:94 临床见习学时:95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
课程简介: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门学科,是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科学包括的范围,涉及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生理和病理过程,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发展的过程,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内科学的内容包括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内分泌系统及代谢、营养、风湿等常见疾病以及理化因素所致的疾病。由于其涉及面广、整体性强,与基础各学科及临床各科关系密切,所阐述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普遍意义,因而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内科学教学包括理论课、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三部分。
Internal medicine is a subject about clinical medicine, is one important part of it. The extents
of internal medicine refer to physical and pathological course of every organ and system in human, causes of diseases, developmental course, methods of diagnosis and measures of prevention. The cont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includes common diseases of different systems such as respiration, circulation, digestion, uropoiesis, haematology, endocrine, gastroenterology and metabolism, nutrition, rheumatism and diseases caused by chemistrophysical factors, etc. Internal medicine is basis for every clinical subject because of broad knowledge, good whole, close relation with basic and clinical subjects, the widespread meanings of contents described in medicine about theory and clinical practice. The teaching of internal medicine is consist of three parts: medical theory, clinical probation and clinical practice.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课程的性质:内科学是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一门专业课。
课程的目的:通过对内科学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熟悉和了解内科学领域新进展,使其为临床各科学习及以后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强调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强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将学到的基础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联系病因、发病机理、病理解剖、病理生理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以达到充分掌握理论知识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课程的任务:是在基础医学各课程的基础上,系统地传授内科学常见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与科学工作方法。为从事临床内科工作奠定基础,并为学习其他临床各科提供理论实践依据。在内科学教学的全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按照循序渐进由浅人深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活动。注意培养学生自学和讨论,亲自参加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和救死扶伤的良好医德医风。教学应以临床常见病,
多发病作为讲授重点,并适当介绍一些虽不常见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重要意义的疾病。
二、学时分配
章节及内容 总学时 理论学时 见习学时 教学方法 1. 内科学总论 1学时 1学时 讲授 2. 呼吸系统疾病 35学时 17学时 18学时
呼吸系统总论 1学时 讲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学时 讲授+见习 肺炎 支气管哮喘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肺脓肿 支气管肺癌 肺结核 胸膜炎 呼吸功能衰竭 3. 循环系统疾病 心力衰竭 原发性高血压 冠心病 心肌疾病 心律失常 心脏瓣膜病 感染性心内膜炎 心包炎 4. 消化系统疾病 胃炎 消化性溃疡. 肝硬化 肝性脑病 肝癌 急性胰腺炎 炎症性肠病 5. 泌尿系统疾病 泌尿系统总论 肾小球疾病概述 肾小球肾炎 肾病综合征 34学时 28学时 23学时 2学时 2学时 2学时 1学时 2学时 2学时 1学时 2学时 20学时 3学时 2学时 4学时 2学时 4学时 3学时 1学时 1学时 14学时 1学时 2学时 3学时 2学时 2学时 2学时 2学时 9学时 1学时 1学时 1学时 2学时 讲授+见习 讲授+见习 讲授+见习 讲授+见习 讲授+见习
(其中4学时) 讲授+见习 讲授+见习 讲授+见习 14学时
讲授+见习 讲授+见习 讲授+见习 讲授+见习
讲授+见习 讲授+见习 讲授+见习 讲授+见习 14学时
讲授+见习 讲授+见习 讲授+见习 讲授+见习 讲授+见习 讲授+见习 讲授+见习 14学时
讲授 讲授 讲授+见习 讲授+见习
(胸科医院见习)
尿路感染 2学时 讲授+见习 慢性肾功能不全 2学时 讲授+见习 6. 血液系统疾病 29学时 15学时 14学时
贫血概述 l学时 讲授+见习 缺铁性贫血 2学时 讲授+见习 再生障碍性贫血 1学时 讲授+见习 溶血性贫血概述 2学时 讲授+见习 出血性疾病概述 2学时 讲授+见习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学时 讲授+见习 DIC 2学时 讲授+见习 白血病 2学时 讲授+见习 淋巴瘤 2学时 讲授+见习 7. 内分泌系统疾病 11学时 4学时 7学时
内分泌系统疾病总论 1学时 讲授+见习 甲状腺功能亢进 3学时 讲授+见习 8. 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 13学时 6学时 7学时
糖尿病 4学时 讲授+见习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 2学时 讲授+见习 9. 结缔组织病和风湿性疾病 12学时 5学时 7学时
风湿疾病总论 1学时 讲授 类风湿关节炎 2学时 讲授+见习 系统性红斑狼疮 2学时 讲授+见习 10. 理化因素所致疾病 3学时 3学时
中毒总论 1学时 讲授 有机磷中毒 2学时 讲授
总 计 189学时 94学时 95学时
三、理论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篇 绪论
讲授学时 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对医学科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学科,是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学科。 2.两种医学模式。
【熟悉】熟悉内科学的范围,内容,学习的要求和方法。 1.内科学的学习方法:范围,内容,要求和方法。 2.内科疾病的诊断。
【了解】内科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进展。 1、病因和发病机制。 2、检查和诊断技术。 3、预防和治疗方面。
4、医学模式的转变: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5、增强法律意识。 6、循证医学。 7、中西医结合。
第二篇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章 总论
讲授学时 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
1.通过介绍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情况,加强认识呼吸系统疾病在人群中的常见性和对人民健康的危害性,提高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介绍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重点讲述与疾病的发病过程的关系;介绍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病因与易感因素,为各论的讲述建立基础。
3.重点讲述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依据临床治疗的规程,有次序地介绍病史的特点、症状特征、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的有关项目,结合病例来介绍一些异常的检查结果,突出讲述相关的临床意义。用实际图片来介绍一些专科的检查(包括胸片、CT、肺功能、支气管镜、同位素扫描等),使学生有一些初步的感性的认识。 【了解】
1.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概要。讲述一般的防治措施,早期诊断和明确诊断的重要性,简介一些新发呼吸道传染病如SARS、禽流感和新的国际或全国的诊疗指南,使学生认识到按照工作指南进行规范的诊疗的重要性。 2.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的展望。
第二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讲授学时 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掌握】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概念,本病与慢支和肺气肿的关系,本病与支气管哮喘的区别。 2.临床表现。
(1)咳,痰,喘和气短或呼吸困难四大症状及有关体征。
(2) 辅助检查①肺功能检查: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检查。②X线检查:COPD的影像特点。③实验室检查:血气检查,痰和血的常规化验,痰培养和药敏。 3.并发症:慢性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自发性气胸等。 4.诊断与分级。
5.鉴别诊断:肺结核,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癌,矽肺及其他尘肺等。 6.治疗。
(1)急性加重期治疗。 (2)稳定期处理。 【熟悉】
1.熟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 病理和病理生理。
2.重点讲明通气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和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形成。 【了解】
了解本病的预防.强调戒烟的重要性。
第三章 肺源性心脏病
讲授学时 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病因
2.临床表现:(1)肺、心功能代偿期(包括缓解期):主要是慢阻肺的表现。(2)肺、心功能失代偿期(急性加重期),①Ⅱ型呼吸衰竭:急性呼吸道感染为常见诱因。②心力衰竭:以右心衰竭为主。体循环瘀血。
3.并发症:(1)肺性脑病;(2)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3)心律失常;(4)休克;(5)消化道出血;(6)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4.实验室和其他检查:(1)X线检查;(2)心电图检查;(3)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4)血液生化检查及血气分析。
5.诊断和鉴别诊断:(1)诊断主要根据慢性肺、胸疾病史、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结合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如有右心衰竭的表现,则更易确诊。(2)鉴别诊断。 6.治疗:
(1)急性加重期:积极控制感染、通畅呼吸道并控制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以改善肺、心功能是治疗的关键。①控制感染;②通畅呼吸道;③控制心力衰竭:a.利尿剂;b.氧疗;c.血管扩张剂的应用;d.合并左心衰时纠正缺氧后使用强心剂;④控制心律失常;⑤加强护理工作。
(2)缓解期:防治原发疾病及急性呼吸道感染,促进肺、心功能恢复。
【熟悉】
1.发病原理和病理。 2.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机理。
3.心脏病变、心功能不全病理生理:(1)急性呼吸道一肺感染、肺动脉高压持续存在;(2)
心肌缺氧;(3)血液粘稠度加大;(4)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所致心律失常。 4.其它重要器官的损害。 【了解】
发病率、年龄、病程。预防。 (1)积极防治原发病的诱发因素。 (2)提倡戒烟、增强个人卫生和防护。
(3)开展医疗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第四章 支气管哮喘
讲授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病因和发病机理:介绍基因的易感性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哮喘的重要病因。以免疫学原理简述哮喘的发病机制,强调多种细胞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参与了气道慢性炎症的形成和持续,揭示其在临床治疗上的意义。
2.临床表现:介绍哮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重点介绍哮喘的临床特征,确诊的方法,诊断标准和常见的鉴别诊断。介绍哮喘分期和严重程度分级,强调对急性重度哮喘发作和危重度哮喘的认识。
3.防治:(1)讲述防治的总体原则(避免诱发因素 缓解气道阻塞 长期抗炎等);(2)讲述按照急性发作的严重程度来给予相应的治疗。强调首选的基础治疗是吸入糖皮质激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详细介绍重度哮喘发作的治疗措施,强调需要及时全身性使用糖皮质激素和联合应用多种平喘药物。同时积极控制呼吸系统感染和防治并发症。(3)缓解期处理:强调长期应用吸入抗炎药物的重要性,同时介绍避免诱因和综合处理的措施。 【熟悉】
1. 介绍哮喘分期和严重程度分级; 2. 介绍定义和流行病学的特点。
3. 强调气道炎症是重要的病理基础与反复发作的临床特点。 【了解】
平喘药物的作用机制。
第五章 呼吸衰竭
讲授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病因。
2. 分类:按血气分析分I型和Ⅱ型;按病程分急性和慢性。
3. 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1)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发生机理包括①通气不足;②通气/血
流比例失调;③肺动—静脉样分流;④弥散障碍;⑤氧耗量。(2)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对人体的影响:对中枢神经、心脏、循环、呼吸、肝、肾和造血系统以及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的影响。
4. 临床表现:(1)呼吸困难;(2)紫绀;(3)精神神经症状;(4)血液和循环系统;(5)消化和泌尿系统症状。
5、诊断:按有呼吸系统疾病病史,有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表现,结合血气分析诊断。血气分析项目(主要有PaO2 PaCO2、PH 、BE、HCO3)和氧合功能(CaO2、 Sa02)的正常值和意义。
6、治疗:(1)建立畅通的气道;(2)氧疗:指征、方法和注意事项;(3)增加通气量、减少CO2潴留;(4)呼吸兴奋剂的用法及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指征;(5)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6)抗感染治疗;(7)合并症的防治。⑧营养支持。
【熟悉】
呼吸衰竭概述是因肺功能严重损害所引起的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症。
【了解】
介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第六章 肺炎
讲授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概述肺炎的临床分类,包括病原学分类、地点分类(社区或医院获得性),解剖学分类。 2. 肺炎球菌肺炎
(1)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说明肺炎球菌生物特性,分型和致病性,机体的抵抗力和诱发因素。四个病理阶段和不典型改变,并说明不损害肺泡结构,消散后完全恢复正常。 (2)临床表现:①典型的临床表现。②严重中毒症状。
(3)并发症可并发感染性休克、心肌炎、胸膜炎、脓胸、心包炎和关节炎等。 (4)实验室检查和X线检查血象改变和痰培养结果,X线典型肺实变不多见。
(5)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症状、体征、胸部X线检查等作出诊断。与其它细菌性肺炎、SRAS、禽流感、胸膜炎、肺脓肿、肺结核、肺癌相鉴别。
(6)治疗:治疗原则1)年青人、无肺基础疾病的患者首先抗球菌为主的药物。2)有慢性肺部疾病患者首先用三代头孢菌素或诺酮类药物,指出青霉素G耐药的肺炎球菌肺炎近年增多,联合应用抗生素及综合治疗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对症及支持疗法。 (7)预后和预防:预后良好,但有基础疾病等会影响预后。 【熟悉】
1. 葡萄球菌肺炎:简介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临床类型,发病原理,病理特点,临床症状,诊断,治疗。
2. 克雷白杆菌肺炎:简介雷白杆菌肺炎的病理特点,临床症状、诊断和治疗。
3. 肺炎支原体肺炎:简介支原体的生物特性和肺炎支原体的致病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了解】
1. 指出病因诊断的重要意义。 2. 诊治进展。
第七章 肺脓肿
讲授时数: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临床表现:症状,肺实变体征,空洞体征,杵状指;并发症:大咯血、脓胸等。 2. 诊断:根据病史、典型症状,血像、X线胸片及胸部CT片综合诊断。 3. 实验室检查:痰特点,细菌培养,血像,X线检查及胸部CT片特点。
4. 治疗:抗生素治疗首选广谱+抗厌氧菌的药物,强调早期足量,足够疗程的重要性。抗生素的恰当选择。体位引流的重要性。 【熟悉】
1. 病因和发病机理:口腔或上呼吸道吸人,以厌氧菌感染占重要比例,血源性感染,继发性感染。
2. 病理:好发部位,病理变化及其演变。
3. 鉴别诊断:要与细菌性肺炎,支气管肺癌,支气管扩张,空洞性结核继发感染,肺囊肿继发感染等鉴别。 【了解】
1. 化脓性肺炎中心坏死,空腔形成机理。 2. 手术疗法的适应症,中医药治疗等。
3. 预后:早期诊断,早期彻底治疗对预后的重要性。 4. 预防:注意口腔卫生,避免诱因,加强护理。
第八章 肺结核
讲授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病因和发病原理:(1)结核杆菌、类型、生物特性;兼及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灶中不同生长速度的菌群组成及特点。(2)感染途径:呼吸道为主。(3)人体反应性:免疫力及变态反应。
2. 病理基本病理变化(炎性渗出、增生、干酪样坏死)及其转归,肺结核传播途径。 3. 结核菌感染和肺结核的发生与发展肺结核可分原发和继发。阐述演变过程。分述原发型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浸润型肺结核及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的病理和临床特点。顺带说明新的结核病分类法。
4. 临床表现:一般症状、呼吸道症状、体征。应注意部分病例无症状或不典型的临床表现。 5. 诊断和鉴别诊断:按临床表现、痰菌涂片抗酸染色检查、X线胸片可诊断,按病灶性质、是否排菌,确定其活动性。鉴别诊断应与肺癌、肺炎、支扩、肺脓肿、慢性支气管炎及其它发热性疾病相鉴别。
6. 治疗: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对结核病的控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化疗原则: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用药。强调药物与各结核菌群之间作用。 (2)化疗方法:常规化疗与短程化疗、间歇用药与两阶段用药。 (3)化疗方案:初治与复治的不同疗法。
(4)介绍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等抗结核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与副作用。
(5)考核疗效的指标、失败原因及对策。
(6)对症治疗:大咯血的处理、结核中毒症状的处理。 (7)中医药辩证施治。
(8)手术治疗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熟悉】
1. 实验室检查:(1)痰结核菌检查:涂片及培养的意义。(2)结核菌素试验:检查方法,OT与PPD的相应效价,阳性和阴性反应的意义。(3)X线检查:X线胸部透视、平片、体层摄影、萤光缩影的诊断价值,结核病灶在X线胸片上的征象特点。(4)其它检查:血像、血沉、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纤支镜、浅表淋巴结活检的价值。
2. 并发症:可并发脓气胸、自发性气胸、肺气肿、继发性感染、肺心病、支扩等。 【了解】
1. 概述:结核病是慢性传染病,其病理特点为结核结节和干酪坏死。我国的结核防治情况。 2. 预防:强调预防肺结核的重要意义。
(1)流行病学调查指标:感染率、患病率、死亡率。
(2)防痨措施:①防治系统 ②查出病人 ③管理病人 ④治疗场所 ⑤卡介苗接种:菌苗、接种对象、方法、反应和效果。⑥化学药物预防。
第九章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讲授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临床表现:强调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着重阐述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咯血的特点;癌压迫症状及转移症状;肺癌的肺外表现如肢端肥大,关节疼痛,内分泌失调,神经肌肉综合症,钙磷代谢障碍等常为早期症状。
2.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X线表现:①肺癌本身的征象:a .中央型为肺门肿块;b. 周围型肺癌的特点;c. 癌性空洞的特征 ②支气管阻塞引起的征象:a. 局限性肺气肿;b. 段或叶的肺不张;c. 阻塞性肺炎 ③肺泡细胞癌(单个结节性、弥漫性)。④骨质破坏。(2)痰脱落细胞检查(包括胸水癌细胞检查),强调新鲜、深咳、反复检查。(3)支气管纤维镜检查,可
作灌洗、毛刷、钳取等检查。(4)活体组织检查:浅表淋巴结。(5)放射性核素肺扫描。(6)化验检查,①相关抗原(癌胚抗原),②酶。(7)开胸探查。
3. 诊断:强调早期诊断。(1)对可疑肺癌病人作有关检查。(2)对40岁以上的人作定期普查如胸部X线,癌胚抗原等检查。
4. 鉴别诊断:主要与肺结核(结核球,肺门淋巴结结核,急性粟粒性肺结核)、肺炎、肺脓肿、结核性胸膜炎等鉴别。
5. 临床分期:决定临床分期有三方面的因素,原发肿瘤(T),淋巴结(N) ,远处转移(M),具体按肺癌TNM分期。
6. 治疗原则:根据不同分期的治疗原则。 (1)手术指征。
(2)放射治疗指征、禁忌症。 (3)化疗原则:按细胞类型选择药物。 (4)免疫治疗。 (5)中西医结合治疗。 【熟悉】
1. 病因:吸烟,职业性和理化性致癌因子,大气污染和肺癌的关系。
2. 病理和分类:(1)中央型和周围型:简述其发生,发展的特点。(2)细胞分型:鳞状上皮细胞癌,小细胞未分化癌,大细胞未分化癌,腺癌(包括细支气管一肺泡癌)等的好发部位及生物学特性(发展快慢),淋巴管和血行转移。 【了解】
1. 概述简述近十余年来国内外肺癌发病状况和趋势,人群普查和早期诊治的意义。 2. 预防:建立防癌措施,普及防癌知识(戒烟,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防止大气污染),普查。 3. 预后:肺癌的预后取决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第十章 胸膜炎、胸腔积液
讲授时数: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诊断和鉴别诊断思路:根据年龄、病史、临床表现、X线检查、超声波检查、胸膜活检、胸腔穿刺液检查等可作出诊断。根据胸液的性质进行鉴别诊断:漏出液、渗出液、血性胸液、乳糜胸液。渗出液应鉴别结核性胸积液、肺炎、肿瘤、风湿热结缔组织病。漏出液应与心、肝、肾功能不全和营养不良等鉴别。 2. 治疗
(1)结核性胸膜炎的治疗:①一般治疗 ②抗结核治疗 ③胸腔穿刺抽液 ④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指征 ⑤对症治疗。
(2)脓胸的治疗:控制感染, 胸腔穿刺排脓,胸腔冲洗给药、必要时肋间闭式引流。慢性脓胸的外科适应症。
(3)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手术治疗可能性,化疗等。
【熟悉】
1. 临床表现:症状、体征与机体反应性和积液量的多少有关,与原发疾病有关。 2. 辅助检查:X线检查,包括CT断层,超声波检查、胸膜活检,结核菌素试验,强调胸腔穿刺液实验室检查的重要性,纤支镜检查,痰、胸水脱落细胞学检查等。 【了解】
1. 概述:说明胸腔液循环机理,各种病因(感染、肿瘤等)可致胸积液。
2. 病因:局部和全身因素。中青年病人中结核病为其常见病因,老年病人中要注意考虑恶性因素。
第三篇 循环系统疾病
第一章 心力衰竭
讲授时数: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慢性心力衰竭 【掌握】
1. 心力衰竭临床表现:(1)左心衰竭:以肺淤血和心排血量降低表现为主。症状有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心悸、疲乏无力、头昏失眠、尿少、苍白,体征除原有心脏病的体征外,有左心增大,第一心音减弱和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奔马律,肺部湿性罗音和紫绀。(2)右心衰竭:以体循环淤血的表现为主,症状有上腹部胀痛,纳差、消化不良和呼吸困难。体征有水肿、肝肿大,颈静脉怒张,紫绀。右心室增大,三尖瓣区有收缩期杂音,右心奔马律。(3)全心衰竭:左右心衰竭的临床表现同时存在,但常以一侧为主。
2. 诊断要点:主要为病史和左、右或全心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必须包括病因,解剖部位,病理生理改变和心功能分级。
3. 鉴别诊断:急性左心衰竭主要与支气管哮喘的呼吸困难相鉴别,右心衰竭与心包疾患,肝硬化和肾脏疾病引起的水肿相鉴别。
4. 治疗原则:①原发病防治;②调节心力衰竭代偿机制,减少其过分激活心脏负面效应。③缓解心衰的症状。
5. 掌握洋地黄制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合理应用。 【熟悉】
心力衰竭定义,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特征。 【了解】
在心力衰竭认识、治疗方面的进展。 急性左心衰竭
【掌握】
1. 心力衰竭临床表现:发病急骤,急性左心衰竭以肺水肿为主要表现;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咯泡沫痰,烦躁不安、发绀、大汗淋漓。体征:心率增快,奔马律,血压下降甚至休克,
双肺布满湿啰音及哮鸣音。
2. 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主要靠典型的症状与体怔。应与支气管哮喘鉴别。
3. 治疗:应迅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包括①体位:坐位。②给氧:高流量。③吗啡。④快速利尿。⑤血管扩张剂。⑥洋地黄类制剂。⑦氨茶碱。⑧确定治疗病因。
【熟悉】急性左心衰定义,病因,发病机理(急性弥漫性心肌损害,严重的心律失常,急性容量负荷或压力负荷过重,急性血流动力学改变。)和病理生理特征。 【了解】急性左心衰认识、治疗方面的进展。
第二章 心律失常
讲授时数: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常见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诊断要点,处理原则。 【熟悉】
常见的心律失常的病因和分类。 【了解】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1)冲动形成异常(2)冲动传导异常。
第三章 原发性高血压
讲授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床表现:一般表现,并发症表现。
2. 诊断和鉴别诊断:强调早期诊断的重要性。必须警惕并除外继发性高血压:肾实质性高血压(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孟肾炎等)、血管性高血压(肾动脉狭窄、主动脉缩窄)、内分泌性高血压(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3. 防治原则和药物选择:应强调早期、综合治理和个体化,降压药物包括利尿药、β受体阻滞剂、a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及其他等。 【熟悉】
本病的临床类型及危险度分层。 【了解】
1. 发病机理:陈述与发病有关的因素:重点介绍神经体液学说。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及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的关系。
2. 病理:细小动脉痉挛以至硬化是本病血管形态改变的主要特点,并常累及靶器官脑、心、
肾等,造成器质性病变及功能障碍。
第四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讲授时数: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冠心病的临床类型(无症状型、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缺血性心肌病型和猝死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 2. 心绞痛的分型和预后。
3.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①先兆:梗死前心绞痛。②症状:严重而持久的心前区痛,心律失常、低血压和休克、心力衰竭。全身症状、胃肠道症状。③体征:心脏体征、血压及其他。
4. 急性心肌梗死分型:ST段抬高型和非ST抬高型。 (1)急性心肌梗死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2)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鉴别诊断:典型症状、特征性心电图变化和血清酶学增高为三大依据。
(3)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和治疗:并发症包括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心脏破裂,心室膨胀瘤、栓塞、心肌梗死后综合征等。治疗原则:及早发现,及早住院并加强住院前处理,限制和缩小心肌梗死面积,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 【熟悉】
1. 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2. 冠心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严重而持久的心肌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并出现心律失常、心泵衰竭等。
3. 冠心病病理和病理生理:冠状动脉病变:不同冠状动脉病变引起不同程度和不同部位的心肌梗死。冠脉内血栓形成,梗死面积与心泵衰竭程度的相关性,心肌病变,心肌梗死的病理过程及相应的心电图表现。 4. 冠心病二级预防。 【了解】
1. 冠状动脉的解剖和灌注范围。 2. PCI、溶栓等治疗措施的进展。
第五章 心脏瓣膜病
讲授时数: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二尖瓣病变和主动脉瓣病变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原则。 【熟悉】
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病变的病因,病理解剖,病理生理。
【了解】
本病的并发症,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外科治疗的指征。
第六章 感染性心内膜炎
讲授时数: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病因: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草绿色链球菌,其次为金黄色及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及真菌,立克次体及衣原体也可致病。 2. 临床表现 3. 诊断和治疗原则。 【熟悉】
病理,发病机制及预防方法。 【了解】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症及鉴别诊断。
第七章 心肌疾病
讲授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心肌病的分类,扩张型和肥厚型心肌病病理特点和相关辅助检查方法。 2. 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 【熟悉】
1. 原发性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扩张型和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原则。 2. 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激素;临时心脏起搏器的适应范围。 【了解】
1. 特异性心肌病的临床要点。 2. 心肌炎实验室检查内容及意义。
第八章 心包炎
讲授时数: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急性心包炎临床表现:全身症状(随病因而异):心前区疼痛,心包积液的压迫症状;体征:心包摩擦音,心包积液的体征,心包填塞的体征。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心包穿刺以解除心脏压塞(心包填塞)及心包切开引流的适应症。
2. 缩窄性心包炎的临床表现:左、右心舒张受限所引起的症状体征,慢性心脏受压的体征。治疗为对症治疗,早期施行心包切除手术治疗。 【熟悉】
心包炎诊断、诊断依据与鉴别诊断。 【了解】
1、心包炎病因:包括感染性: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非感染性:自身免疫、肿瘤性、代谢疾病、物理因素、邻近器官疾病等;病理解剖与病理生理特点。 2、缩窄性心包炎病因、病理生理。
第四篇 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章 胃炎
讲授时数: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急性胃炎的定义,知道何为急性糜烂性胃炎。
2. 慢性胃炎临床分类: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和病变在胃的分布部位,结合可能病因分类。 3. 慢性胃炎诊断:指出确诊主要依赖胃镜检查和胃粘膜活检。 【熟悉】
1. 急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包括诱因、急性感染、理化因素,应激、血管因素;临床表现和诊断:消化道症状和全身表现。确诊有赖于急诊胃镜检查。
2. 慢性胃炎临床表现:指出慢性胃炎病程迁延,大多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可有部分消化不良的表现。阐明胃体胃炎和胃窦胃炎的不同临床表现及其产生的病理生理基础,指出前者在国内少见。
3. 慢性胃炎治疗:对症治疗:补充维生素、心理治疗定期随访等。 【了解】
1. 急性胃炎防治:去除外因、对症治疗。
2. 慢性胃炎病理: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学特征。萎缩性胃炎,应严密随访。
3. 慢性胃炎实验室和其他检查:介绍胃液分析、血清学检测及幽门螺杆菌的检测方法。介绍胃镜检查的主要发现和诊断价值。
第二章 消化性溃疡
讲授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临床表现:消化溃疡的临床特点:慢性过程;周期性发作;症状呈节律性;症状:疼痛:
部位,性质,规律,影响因素;体征:溃疡活动期剑突下可有压痛点,缓解时无明显体征。特殊类型的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无症状性溃疡;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复合性溃疡;幽门管溃疡;球后溃疡。
2. 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掌握各并发症的主要症状及体征,以出血为重点。
3. 诊断:分析病史,确诊需要依靠内镜检查和(或)X线钡餐检查。X线钡餐检查:溃疡的X线征象有直接和间接两种,龛影有诊断价值。胃镜检查和粘膜活检:介绍胃镜检查的价值,可靠性,镜下所见及粘膜活检的意义。
4. 鉴别诊断:鉴别诊断需考虑: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胆囊炎和胆石症;胃癌;胃泌素瘤。着重论述良、恶性溃疡的鉴别。
5. 治疗:治疗目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一般治疗:精神、生活、饮食、习惯等。戒烟、酒,慎用非甾体消炎药等。 (2)药物治疗:抑制胃酸分泌药治疗;保护胃粘膜治疗;根除HP治疗适应症及方案;NSAID致溃疡的机理和治疗及预防;溃疡复发的预防。 (3)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熟悉】
1. 病因和发病机制:基本的发病原理是由于对胃、十二指肠粘膜有损害作用的侵袭因素与粘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去平衡的结果。扼要介绍以下主要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和胃蛋白酶;非淄体抗炎药;遗传因素;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应激和心理因素;其他2、危险因素:吸烟、饮食、病毒感染。
3. 病理:好发部位、数目、大小;溃疡的病理解剖及其演变。 4. 实验室检查:
(1)幽门螺杆菌检测:简介几种常用的幽门螺杆菌检查的意义。 (2)胃液分析。 (3)血清胃液素测定。 【了解】 1. 发病率 2. 内镜诊治进展。
第三章 炎症性肠病
讲授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消化系统表现腹泻;腹痛;其他症状;体征。全身症状。肠外表现。
2.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分型:根据病程经过分型:1.初发型 2.慢性复发型 3.慢性持续型 4.急性暴发型。根据病情程度分型:1.轻型 2.中型 3.重型。根据病变范围分型。根据病期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
3. 溃疡性结肠炎的并发症:中毒性结肠扩张,直肠结肠癌变,其他并发症。 4.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特点及病变好发部位。 5. 溃疡性结肠炎的与Crohn病的主要鉴别要点。 【熟悉】
1.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依据:临床症状及病理组织学检查。鉴别诊断应注意鉴别的疾病有: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炎、血吸虫、Crohn病、大肠癌、肠易激综合征。
2. 治疗主要采用内科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中医中药等,手术治疗指征。 【了解】
1.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原因不明,可能因素有以下几点:感染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精神因素。
2. 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血液检查;粪便检查;结肠镜检查;X线钡剂灌肠检查。
3. 预后:影响预后的因素。
第四章 肝硬化
讲授时数: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肝硬化常见病因。
2. 临床表现:重点讲解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表现。 (1)代偿期。 (2)失代偿期。
a 肝功能减退的临床表现:全身症状;消化道症状;出血倾向和贫血;内分泌紊乱 b门静脉高压症:脾大;侧枝循环的建立和开放;腹水:阐述腹水形成的机制。 c肝触诊
(3)诊断:主要诊断依据:病史、临床表现、肝触诊、实验室检查及肝活检。
(4)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感染,肝肾综合征,原发性肝癌,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肝肺综合征)及治疗。 【熟悉】
1. 鉴别诊断:重点讲解肝大、腹水、出血及昏迷病例的鉴别。 2. 治疗:
(1)一般治疗:休息、饮食、支持治疗。 (2)药物治疗。
(3)腹水的治疗:限制钠、水的摄入,利尿剂,放腹水加输注白蛋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腹水浓缩回输,腹腔-颈静脉引流。 (4)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治疗。 (5)并发症治疗。
(6)肝移植手术。
3. 预后:影响因素、死亡原因。 【了解】
1. 发病机制:阐述肝硬化的演变发展过程。
2. 病理:病理分型:小结节性肝硬化、大结节性肝硬化、大小结节混合性肝硬化;肝细胞坏死、肝细胞再生、形成再生结节、纤维组织增生、导致假小叶形成。因肝内血循环障碍而产生门脉高压。 3.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第五章 原发性肝癌
讲授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临床表现:详细讲述以下各项:肝区疼痛;肝大:肝呈进行性增大,质地、表面、边缘、压痛等;肝硬化征象;恶性肿瘤的全身性表现;转移灶症状。
2.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阐述AFP的临床意义及诊断价值。
3. 鉴别诊断: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继发性肝癌、肝硬化、活动性肝病、肝脓肿、邻近肝区的肝外肿瘤、肝良性占位性病变。 4. 治疗原则: 【熟悉】
1. 病理分型:按大体形态分型、细胞分型;转移途径。
2. 并发症: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癌结节破裂出血,继发感染。 3. 实验室和其它检查。
(1)肿瘤标记物的检测:甲胎蛋白(AFP):阐述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γ-谷氨酰转移酶同工酶Ⅱ(γ-GT2);异常凝血酶原(AP);α-L-岩藻糖苷酶(AFU);其他。 (2)超声显像。
(3)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显像。 (4)X线肝血管造影。 (5)放射性同位素肝显像。 (6)磁共振显像。 (7)肝穿刺活检。 (8)剖腹探查。
【了解】
1. 原因和发病机制: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黄曲霉毒素、饮用水污染、其他。 2. 预后:决定预后的因素。
6. 预防:积极预防肝炎、肝硬化,防止感染。
第六章 肝性脑病
讲授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临床表现:肝性脑病的定义;神经系统表现和脑电图的分期改变。引起肝性脑病的常见诱因。
2. 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肝病病史、神经系统症状、诱因、肝功能损害及血氨增高。扑翼样震颤和典型的脑电图改变有重要参考价值。
(2)鉴别诊断:凡有精神症状的病例,特别是患有肝脏疾病者,应警惕肝性脑病的可能;与引起昏迷的其他疾病鉴别:中枢神经感染、脑血管意外、糖尿病、低血糖、尿毒症、镇静安眠药过量等。
3. 治疗:治疗采用综合措施。 (1)消除诱因。
(2)减少肠内毒物的生成和吸收:饮食;灌肠或导泻;抑制细菌生长。
(3)促进有物质的代谢清除,纠正氨基酸代谢的紊乱:降氨药物,支链氨基酸,GABA/BZ复合体拮抗药,人工肝。 (4)肝移植。
(5)其他对症治疗: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保护脑细胞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治脑水肿。 【熟悉】
1. 病因:大部分是由各型肝硬化(病毒性肝硬化最多见)引起;常见诱因。
2. 发病机制:迄今未明。主要学说有以下几点:氨中毒学说,γ-氨基丁酸/本二氮卓(GABA/BZ)复合体学说,胺、硫醇和短链脂肪酸的协同毒性作用,假神经递质学说,氨基酸代谢不平衡学说。 【了解】
1. 病理生理改变。
2.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血氨、脑电图、诱发电位、心理智能测验。
3. 预后:诱因明确或门体分流所致者预后较好;暴发性肝炎所致者预后最差。
4. 预防:积极预防肝病;避免诱因;及时发现肝性脑病前驱期和昏迷前期的表现并进行适当治疗。
第七章 急性胰腺炎
讲授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临床表现:腹痛的诱因、特点、体位、缓解方式等。症状重、体征轻。
2. 诊断:重点阐明诊断要点,诊断标准及病情的追踪观察。重症胰腺炎诊断要点:1)腹膜炎表现;2)休克症状;3)血钙下降;4)腹水;5)淀粉酶突然下降;6)肠麻痹;7)Crey-Turner
征或Cullen征;8)正铁血白蛋白阳性;9)脂肪坏死;10)消化道大出血;11)低氧血症;12)白细胞、尿素氮、血糖等的改变。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胆石症和急性胆囊炎、急性肠梗阻、心肌梗死。
3.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淀粉酶、血清脂肪酶测定的临床意义。 4. 治疗。
(1)内科治疗:监护、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血容量、解痉镇痛、减少胰腺外分泌、抗菌药物、抑制胰酶活性、腹膜透析、处理多器官功能衰竭。 (2)中医中药。 (3)外科治疗。 【熟悉】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2. 病理:分为水肿性及出血坏死型。
【了解】
1.并发症。
(1)局部并发症 胰脓腺肿、胰脓囊肿。
(2)全身并发症 消化道出血、败血症及真菌感染。
2. 预后:水肿型好,出血坏死型的重症病死率高,各种影响预后因素。 3. 预防:积极治疗胆道疾病、戒酒及避免暴饮暴食。
第五篇 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章 泌尿系统疾病总论
讲授时数: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肾脏疾病的常见症状:详细介绍急性肾炎综合征、肾病综合征、无症状性尿异常、慢性肾功能衰竭、尿频一排尿不适综合征等肾脏疾病综合征临床表现。 2. 肾脏病的实验室检查:
(1)蛋白质的定义、发生机制及分类。 (2)血尿的定义、发生原因及定位诊断。 (3)白细胞尿及其临床意义。 (4)管型尿及临床意义。 3. 肾脏各综合征的分类以及特点。 【熟悉】
1. 肾脏的组织结构及其生理功能。 2. 常用的肾脏功能测定方法。 3. 肾脏疾病的诊断及防治原则。
【了解】近年来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及基因诊断与治疗的进展。
第二章 肾小球疾病概述
讲授时数: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肾小球疾病的临床表现。 (1)蛋白尿的发生机制。
(2)肾小球源性血尿与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的鉴别。 (3)肾小球疾病时水肿、高血压的发生机制。 2. 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型与病理分型。 【熟悉】
1. 肾小球疾病的免疫学与非免疫学发病机制。 2. 初步认识急性肾功能衰竭与慢性肾功能衰竭。 【了解】
肾小球疾病的分子生物学进展及基因诊断。
第三章 肾小球肾炎
讲授时数: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主要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原则。 2.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3. 急进性肾小球的主要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 【熟悉】
1. 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强化治疗”原则。 3. 加重慢性肾炎的各种因素。 4. 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的措施。 【了解】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
第四章 肾病综合征
讲授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肾病综合征的5个病理类型的特点及临床表现。 2. 肾病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 肾上腺皮质激素与细胞毒药物的使用原则。
【熟悉】
肾病综合征的常见并发症的防治。 【了解】
环孢素A、霉酚酸酯在顽固性肾病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第五章 尿路感染
讲授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尿路感染的易感因素。 2. 尿细菌定量培养的临床意义。 3. 尿感的定位诊断。 4. 急性膀胱炎的诊断与治疗。 5. 急性肾盂肾炎的诊断与治疗。 6. 尿路感染的鉴别诊断。 7. 尿路感染的并发症。 【熟悉】
1. 人体对细菌侵入的防御机制。 2. 尿路感染的途径。 【了解】
1. 再发性尿路感染的治疗选择。
2. 妊娠期尿路感染,男性尿路感染,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处理。
第六章 慢性肾功能不全
讲授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尿毒症的临床表现: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各系统症状及其发生机制。 2. 延缓慢性肾衰竭发展的措施。 3. 各种并发症的治疗。 4. 透析疗法的指征。 【熟悉】
1. 慢性肾衰竭进行性恶化的机制。 2. 慢性肾衰竭的临床分期。 3. 促使肾功能恶化的常见因素。 【了解】
1. 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疗法的特点。 2. 肾移植的适应证、方法、预后。
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第一章 贫血概述
讲授时数: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贫血的定义、按细胞形态学及病因学分类。
2. 诊断具体步骤:包括病史采集,深入了解与贫血有关的理化因素接触史,慢性失血史及其他疾病史、家族史。全面的体格检查,应特别注意与造血系统有关的体征:皮肤、粘膜、淋巴结、肝、脾、骨骼压痛等。实验室检查:血象,网织红细胞、骨髓检查、血液学方面特殊检查等。综合上述资料,然后作出诊断。 2. 贫血主要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方法。 【熟悉】
各种常见贫血的血液学检查特点。 【了解】
贫血主要的治疗手段。
第二章 缺铁性贫血
讲授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缺铁性贫血概念。
2. 铁的需要量高而摄入不足,吸收不良等对血红蛋白合成的影响;失血、尤指慢性失血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发病原因。
3.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特征、原发病的临床表现。
4. 血象、骨髓象、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血清铁蛋白、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骨髓铁染色检查对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意义。
5.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强调病因治疗的意义及铁剂治疗,重点介绍口服铁剂的种类、用量、方法、和注意事项。说明注射铁剂应用指征、种类、用量和副作用等。 【熟悉】
1. 诊断的步骤及依据,治疗性试验对诊断的价值。
2. 简述缺铁贫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海洋性贫血、慢性感染性贫血及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的鉴别。 【了解】
1. 正常人体内铁代谢过程,包括铁的总分布、来源、吸收、运输、利用、排泄和贮存等。 2. 缺铁性贫血的预防。
第三章 再生障碍性贫血
讲授时数: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发病机理学说:a、造血干细胞缺乏。b、骨髓微环境缺陷。c、免疫机制异常。 2. 急性型和慢性型的临床特点。 3. 再障的鉴别诊断:
(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 (2)“非白血性”白血病。 (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4)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5)其他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
4. 再障以及急性(重型)再障的诊断标准。 【熟悉】
1. 急性和慢性型血象、骨髓象、骨髓病理改变特点,强调骨髓改变的不规则性。 2. 治疗
(1)病因治疗。
(2)支持治疗,特别强调控制感染、成分输血的重要性。 (3)急性再障: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免疫抑制治疗
(4)慢性再障:刺激骨髓造血药物:包括雄激素、碳酸锂、其他药物(如EPO等);改善骨髓造血微环境的药物(如654-2等);糖皮质激素;环孢素A(CSA);脾切除;中医中药。 【了解】
1. 继发性再障的病因。
2. 强调劳动保护和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防止滥用影响造血系统的药物和有关化学物品。
第四章 溶血性贫血概述
讲授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溶血性贫血的概念。 2. 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学分类。 3. 血管内、外溶血的定义。 4.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步骤。 5.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熟悉】
1. G-6PD缺乏禁用或慎用的药物。
2. 脾切除对某些溶血性贫血的价值,输血时要注意的事项。 【了解】
溶血的发病机理及防治的重要性。
第五章 白血病
讲授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急、慢性白血病的分类标准:根据细胞的分化成熟程度;根据自然病程。 2. 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3. 急性白血病FAB分型及MIC/M分型的定义。 4. 慢粒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应的鉴别要点。 5. 急、慢性白血病的治疗原则。
【熟悉】
1、概念、发病情况分类。 2、目前对各种病因的认识。 3、发病机制的认识。 4、急性白血病实验窒检查。
5. 急非淋方案及急淋方案的药物组成及毒副作用。 7. 疗效的判断标准(CR、PR及NR)。 【了解】
1. 慢淋白血病的临床分期、诊断、治疗和预后。 2. 慢粒的治疗进展。
3. 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急、慢性白血病治疗中的进展。
第六章 淋巴瘤
讲授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淋巴瘤的临床表现。
2. 淋巴瘤的诊断依据、分期和治疗原则。 (1)淋巴瘤的诊断依据主要是淋巴结病理活检。
(2)临床表现(以进行性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最为典型,脾也可肿大,全身症状包括发热、盗汗、消瘦)。
(3)根据浸润的范围可将淋巴瘤分为四期:I期(I、IE),Ⅱ期(Ⅱ、ⅡE),Ⅲ期(Ⅲ、ⅢS、ⅢE、ⅢSE),Ⅳ期。所有分期又可按有无全身症状(主要指发热、盗汗及6个月内体重减轻1/10或更多)分为A、B两组,A组无全身症状,B组有全身症状。
(4)淋巴瘤的治疗方案有放疗、化疗和生物治疗。治疗原则是I、Ⅱ期以放疗为主,化疗为辅,Ⅲ、Ⅳ期以化疗为主。放疗为辅,手术治疗仅限于病理活检及某些特殊局部病变,化疗以MOPP与CHOP为常用方案,肿瘤负荷低时配合生物治疗。
【熟悉】
淋巴瘤的病理分型。 【了解】
1、淋巴瘤的分类进展。
2、淋巴瘤治疗的新进展(应用单克隆抗体,靶向治疗等)。
第七章 出血性疾病概述
讲授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正常止血和凝血机制:血管因素、血小板因素、凝血因素是止血的三个要素;扼要介绍凝血过程中三个阶段,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及相互联系。 2. 出血性疾病的分类方法。 (1)血管因素所致的出血性疾病。 (2)血小板质和量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 (3)凝血功能障碍。 (4)抗凝或纤溶失衡。 (5)复合性止血机制异常。 3.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步骤。
(1)病史:过去出血史、家族史、药物和化学品接触史、过敏史、外伤、原发疾病等。 (2)体征:出血的特点、部位。 (3)实验室检查。
(4)过筛试验:束臂试验、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的临床意义。
(5)确诊试验及特殊试验。 【熟悉】
1. 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机制,简介抗凝血系统和纤溶过程在凝血平衡中的意义。 2. 止血药的分类及应用。 【了解】
了解本病的治疗原则。
第八章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讲授时数: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急性型和慢性型的临床特点。 2. 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2)鉴别诊断需与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Evans综合征等鉴别。 3. 治疗:
(1)一般治疗,包括感染灶的清除(如慢性扁桃体炎、HP等)。 (2)糖皮质激素,达那唑及其他。 (3)脾切除适应症及注意事项。 (4)免疫抑制疗法。
(5)其他:免疫球蛋白、血浆交换治疗、中药。 (6)支持疗法:浓缩血小板悬液的应用。 (7)急症处理。 【熟悉】
1. 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明确血小板计数和形态,出血时间,血块收缩试验,束臂试验,血小板生存时间,血小板功能测定。
2. 重点介绍血小板表面相关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骨髓检查的意义。 【了解】
感染、抗血小板抗体、肝脾(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血小板生成障碍、雌激素、毛细血管损伤等因素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第九章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讲授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DIC的定义。 2. DIC的常见病因。 3. DIC的临床特点。
4. DIC的诊断标准,实验室检查对DIC诊断的意义和价值。 【熟悉】
1. DIC的治疗原则。 2. DIC的鉴别诊断。 【了解】
1. 不同疾病引发的DIC诊断和治疗的特点。 2. DIC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
第七篇 内分泌系统疾病
第一章 总 论
讲授时数: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常见内分泌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原则。
2、诊断:临床症群为主要诊断依据。诊断内容包括功能诊断、病理和定位诊断、病因诊断。 3、防治原则:强调预防为主的重要性。治疗原则按功能诊断分为功能亢进和功能减退两大类。功能亢进者以手术切除、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等抑制的疗法为主,功能减退者以激素替代治疗及病因为主。
【熟悉】内分泌疾病的分类和基本病理。内分泌腺体和激素、激素的分类和作用机制。内分泌系统功能调节:包括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相互调节、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及反馈机制、神经内分泌系统和物质代谢的相互调节、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相互调节等。内分泌病的分类及基本病理:基本按功能、病变部位及病理解剖分类。
【了解】临床分泌学的范围,与临床各学科的关系及其在临床上的重要性,了解国内外的内分泌学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讲授时数: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Graves病临床表现:甲状腺激素过多和肾上腺素能活动增强所致高代谢症状群、精神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及运动系统等临床表现。①不同程度的弥漫性甲状腺肿大,可伴有血管震颤和杂音。②、不同程度眼征,突眼分非浸润性和浸润性(恶性)。③特殊临床表现:甲状腺危象、甲亢性心脏病、淡漠型甲亢等的临床特点。
2. 诊断:多数病例可根据症状和体征做出初步诊断,对不典型病例需选择必要的辅助检查以帮助诊断。
3. 鉴别诊断:甲亢与单纯性甲状腺肿、神经官能症、恶性肿瘤、结核病等鉴别。Graves病与其它甲亢鉴别。
4. 药物治疗:硫脲和咪唑类药物作用原理、适应症、剂量与疗程,其主要副作用粒细胞减少与药疹;有时可致粒细胞缺乏。 【熟悉】
1. 甲状腺危象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原则;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的基本概念及病因分类。
2. Graves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Graves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未完全阐明,认为是在遗传基础上,因感染、精神创伤等应激因素而诱发;与免疫机制有关,属自身免疫性疾病。 【了解】
1. 同位素和手术治疗的适应症。了解以下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及应用。
2. 甲状腺激素(T3、T4)升高一般相平行,但亦可仅T3或T4升高。总T4、T3测定受甲状腺激素结合球蛋白(TBG)浓度的影响。游离T3 、T4为激素的活性形式,其测定不受TBG浓度的影响。
3. 甲状腺摄131I碘率:Graves病时增高,且不为外源性甲状腺激素所抑制。
4. TSH测定和TRH兴奋试验。 5. TSH受体抗体的检测。
第八篇 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
第一章 糖尿病
讲授时数: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临床表现:糖尿病典型症状是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1型和2型糖尿病临床特点。
2. 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应根据家族史、现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检查,并需与继发性糖尿病相鉴别。强调糖尿病的诊断线索、及时进行血糖检查、早期诊断的重要性。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的诊断内容尚须包括临床类型及有关并发症。
3. 治疗:强调糖尿病综合治疗原则,磺脲类、双胍类、胰岛素治疗的适应症。
4.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强调早期诊断的重要性。对可疑患者及早进行尿糖、尿酮、血糖、血酮、CO2CP等检查以明确诊断。酮症酸中毒昏迷与脑血管意外、高渗性昏迷、低血糖昏迷、乳酸性酸中毒之间的鉴别诊断。 【熟悉】
1. 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糖尿病的主要致病原因。简要介绍病毒感染、自身免疫、肥胖、应激、妊娠等环境因素对本病的意义,指出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是致1型糖尿病的主要环境因素,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环境因素。 2.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依据和治疗原则。
3.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诱因,如感染、不适当中断胰岛素治疗、创伤、妊娠等。 【了解】
1.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及糖化血浆白蛋白测定意义,血浆胰岛素和C肽测定的意义。自身抗体(GAD、ICA、IAA等)测定的意义。 2. 糖尿病教育和自我血糖检测的重要性。
3.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继发缺氧、周围循环衰竭、肾功能衰竭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
第二章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
讲授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痛风的定义。
2. 临床表现:无症状期、急性关节炎期,痛风石和慢性关节炎期,肾脏病变。
3. 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血尿酸的正常值,尿尿酸测定,滑囊液痛风石内容物检查,影
像学检查
4. 痛风的诊断,痛风的治疗:痛风一般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期治疗,发作间歇期和慢性期处理,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治疗。 【熟悉】
1. 原发性痛风的发生原因:尿酸排泄减少和生成增多,痛风的无症状期:高尿酸血症。 2. 痛风的鉴别诊断。 3. 痛风的预防。 【了解】
1. 嘌呤代谢和调节机制 2. 继发痛风的原因。
第九篇 结缔组织病和风湿性疾病
第一章 总 论
讲授时数: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范畴。
2. 实验室检查(自身抗体谱)的种类与临床意义。 【熟悉】
1. 风湿免疫疾病的治疗原则。 2. 风湿免疫病治疗药物的分类 3. 常用药物的名称 【了解】
病理和影像学检查。
第二章 类风湿关节炎
讲授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关节症状、关节外症状、其他临床类型。 2. 辅助检查:类风湿因子意义,X线特征。 3. 诊断要点和诊断标准及早期诊治的重要意义。
4. 鉴别诊断:与风湿热、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的鉴别。
5. 治疗:治疗目的和正确的治疗方案。⑴、一般治疗:急性期与慢性期的活动休息问题,保护关节功能锻炼,理疗与饮食等。⑵、药物疗法:非特异性对症治疗。非甾体类消炎药与激素的应用。改变病情药物:金制剂、雷公藤、青霉胺、免疫抑制剂。⑶、矫形外科治疗。 【熟悉】
基本病理变化:滑膜炎、血管炎。 【了解】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毒、免疫、遗传。发病机理:体液和细胞免疫机制。
第三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
讲授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临床表现:多系统损害的特点(发热、肌肉关节症状、皮肤损害、肾、心、肺、消 化道、中枢神经系统等)。
2. 实验室检查:重点是免疫学检查项目和意义。 3. 断要点及诊断标准。
4. 鉴别诊断:与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肾小球肾炎或肾病综合征、溶血性贫血等鉴别。 【熟悉】
1. 治疗:强调疾病教育意义(包括避免诱因:如药物、日光、妊娠等)。
2. 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中草药的选择和评价、介绍一些治疗方法(如:血浆置换,环孢素A)。 【了解】
1. 病因:介绍可能有关的因素(遗传、感染、激素、环境、药物)。 2. 发病机理:自身免疫疾病。 3. 病理:基本病变,肾脏病变类型。
第十篇 理化因素所致疾病
第一章 中毒总论
讲授时数: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中毒的诊断方法及急性中毒的救治原则。
(1)诊断方法:依据毒物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强调临床表现重要性,必须根据病人临床情况边救治边搜索资料、检测毒物,边诊断的原则。
(2)救治原则:立即终止接触毒物;支持基本生命功能;清除进入人体毒物;对症处理;防治并发脏器功能衰竭。 【熟悉】
1. 急性中毒的急救措施;根据毒物入侵途径及临床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1)清洗、催吐、洗胃、吸附、导泻及纯氧通气等方法。
(2)血液净化疗法,重点利尿排毒,简单介绍血灌,血透及血浆置换的适应症。
(3)介绍常见药物与对抗解毒剂。 【了解】
引起急性中毒的一些常见毒物的毒理及其相应主要临床表现,按刺激腐蚀性,缺氧窒息性,抑制酶活力,麻醉作用及干扰细胞生理功能等分类,列举常见毒物的毒理及其相应的临床表现,一旦遇到急性中毒能迅速诊断与应急处理。
第二章 有机磷中毒
讲授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急性有机磷中毒的诊断及其毒理与临床表现。
1. 诊断:病史,临床表现重点概括大蒜味并五大特征性症状及阿托品试验。 2. 胆碱脂酶活力测定临床意义,呕吐物,尿或支气管分泌物检测有机磷。 3. 中毒程度判断:列表说明轻、中、重、极重的分级根据。 4. 鉴别诊断:与急性胃肠炎、中暑及急性脑血管意外等鉴别。
5. 毒理与临床:重点抑制胆碱酯酶活力,胆碱能神经从兴奋到抑制的临床表现。 【熟悉】
1. 急性有机磷中毒的抢救措施。
2. 清除毒物是抢救的关键、洗胃或剖胃洗胃,必要时作支气管肺泡冲洗。 3. 复能剂作用原理与合理应用。 4. 阿托品生理拮抗剂合理应用。 【了解】
阿托品和胆碱酯酶复能剂的解毒原理、副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项。
四、思考题:
1. 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特点有哪些,其诊断及诊断依据是什么? 2. 心源性哮喘与支气管哮喘如何区别?
3. 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应与哪些疾病鉴别,治疗措施? 4. 慢性肺心病的诊断依据、分期、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5. 慢性肺心病的急性加重期的治疗原则?心衰治疗用药特点? 6. 肺结核的诊断依据,与哪些病相鉴别?大咯血的处理? 7. 常用抗结核药的主要副反应有哪些?
8. 结核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及治疗措施有哪些? 9. 胸腔穿刺的适应症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10. 胸腔积液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指征及注意事项。 11. 肺炎的诊断依据,应与哪些疾病作鉴别? 12. 肺炎球菌肺炎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13. 肺炎的治疗措施及如何处理休克型肺炎?
14. 肺脓肿的诊断依据是什么?应与哪些疾病作鉴别?其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案是什么?
15. 肺癌的早期诊断应注意哪些方面,应与何种疾病作鉴别? 16. 呼吸衰竭的分型,诊断依据是什么,血气分析各项指标临床意义。 17. 肺性脑病的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 18. 氧疗的指征、方法及注意事项。 19. 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及机械通气的指症。 20. 使用呼吸兴奋剂的指征及注意事项。
21. 呼衰时发生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的机理和处理方法。 22. 心瓣膜病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23. 二尖瓣狭窄的典型听诊有哪些内容?
24. 高血压病的诊断依据(分期分型),应与何种病鉴别? 25. 高血压急症的诊断和处理原则,降压药物的选择及使用原则。 26. 冠心病的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及处理原则有哪些?
27. 心绞痛的临床类型,心肌梗塞出现休克、心衰或心律失常时如何处理? 28. 如何终止心绞痛发作和预防发作?
29.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及治疗计划有哪些? 30. 心肌炎的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并发症及常见病因有哪些? 31. 心肌病的诊断依据、分型、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有哪些?
32. 心功能不全的诱因,左 、右及全心心衰的分型,其治疗原则有哪些? 33. 使用洋地黄的注意事项,洋地黄毒性反应的表现及处理。 34. 对心功能不全病人如何使用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 35. 急性肺水肿有哪些临床表现,如何处理? 36. 心律失常的诊断依据、鉴别及处理。 37. 如何识别房性、交界性、室性早搏?
38. 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的病因,临床 和心电图特征,中止发作的首选药物是什么? 39. 病窦综合征的病因,临床和心电图特征?处理原则是什么?
40. 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塞的病因,洋地黄中毒所致心律失常的识别和处理方法。 41. 慢性胃炎的分型、常见的病因是什么,其确诊的方法是什么? 42. 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处理、及治疗原则。 43.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依据,与哪些疾病鉴别? 44. 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依据及治疗措施。
45. 肝硬化的诊断依据及分期?腹水的成因、其并发症及治疗原则是什么? 46.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
47. 肝性脑病的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有哪些?其分期及治疗有哪些?
48. 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估计预后及其严重性的实验室检查有哪些? 49. 如何定出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措施? 50. 慢性肾炎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51. 糖皮质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的原则是什么? 52. 试述肾盂肾炎的诊断据、鉴别诊断及治疗措施。
53. 脓尿和菌尿对肾盂肾炎诊断的意义。 54. 引起尿路感染的易感因素有哪些? 55. 如何诊断尿路感染?
56. 如何区别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 57. 重症急性肾盂肾炎如何治疗?
58. 抗生素在急、慢性肾盂肾炎的选择原则、疗程和治愈标准是什么? 59. 肾病综合征可发生哪些常见并发症?
60. 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病理类型的临床表现有何不同? 61. 肾病综合征的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62. 肾病综合征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基本原则。
63. 慢性肾衰竭的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及治疗措施是什么? 64. 试述尿毒症的症状、引起电解质紊乱的原因及其表现。
65.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依据、治疗原则、实验室诊断标准及铁剂治疗的注意事项。 66.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及溶血性贫血的筛选步骤是什么? 67. 再障的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是什么? 68. 急性再障与不典型再障的特点是什么? 69. 白血病的诊断及总疗程的化疗方案。
70. 试述淋巴瘤的诊断、分型及其依据、分期及治疗方案。 71. 特发性血小板养活性紫癜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72. 特发性血小板养活性紫癜如何与单纯性紫癜、过敏性紫癜、血友病相鉴别? 73. 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养活性紫癜免疫抑制剂使用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74. 甲亢的临床特点、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及治疗措施是什么?
75. 糖尿病的诊断依据是什么?1、2型糖尿病如何鉴别?治疗措施是什么? 76. 糖尿病人昏迷的鉴别论断?
77.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方法,小剂量胰岛素如何应用?补碱、补液、补钾的原则是什
么? 78. 什么是痛风?
79. 痛风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原则?
80. SLE的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表现特点是什么?
81. 免疫学检查有哪些,与哪些疾病相鉴别及其治疗方法是什么? 82. 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治疗方法;诊断和鉴别诊断是什么? 83. 常见的风湿免疫性疾病有哪些?
84. 常见的自身抗体有哪些,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85. 风湿免疫病治疗药物的分类?每一类各有哪些常见药物?
五、理论及见习考核形式和要求:
(一)理论考核形式和要求
闭卷考试,2小时。
(二)见习考核形式和要求
不单独考核,按平时成绩计算。
六、推荐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内科学》第七版 陆再英、钟南山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七、参考文献及书目:
1、《实用内科学》 第十三版 2、《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第三版 3、《发热疾病的诊断与病例分析》 4、《内科症状鉴别诊断学》 5、《案例式内科学》 6、《心血管病学前沿-基础与临床》
八、相关网站:
广州医学院内科学精品课程网站
陈灏珠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胡品津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林兆谦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张树基 罗明绮 科学出版社 刘世明主编 科学出版社 陈敏生、刘世明、罗健东主编 科学出版社
第一、二临床学院内科学教研室编制
《内科学》见习大纲
课程类型:必修课/专业课
总学时:189 理论学时:94 见习学时:95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
一、见习目的和任务:
见习目的:在内科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较全面地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熟悉和了解内科学领域新进展,使其为临床各科学习及以后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强调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强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将学到的基础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进一步巩固理论课讲授的知识。
见习任务:重点培养学生临床逻辑思维能力、临床实践技能、临床独立处理问题能力, 以及临床科研思路。通过内科学临床见习,使学生对理论课讲授的知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掌握内科学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掌握临床医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从而为以后内科临床实习工作奠定基础,为继续学习内科学各专科知识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见习方法及要求:
床旁带教。
上午学生分组进入病房,1位老师带8~10名学生床旁见习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规定的疾病,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分组对选择的病人进行病史询问和体检,老师进行补充和纠正,强调互动式的研究性教学方式,开展PBL教学。 下午在教室进行病例分析和讨论。 见习时间安排表
序号 实验名称 学时 1 呼吸系统疾病见习及病历讨论 18
(其中胸科医院见习4学时)
2 循环系统疾病见习及病历讨论 14 3 消化系统疾病见习及病历讨论 14 4 泌尿系统疾病见习及病历讨论 14 5 血液系统疾病见习及病历讨论 14 6 内分泌系统疾病见习及病历讨论 14 7 风湿系统疾病见习及病历讨论 7 总 计 95
三、各见习内容的基本要求:
一、呼吸系统疾病见习
安排学时:18学时(其中胸科医院见习4学时) 见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肺炎链球菌肺炎的病理和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重症肺炎的治疗。 2. 肺脓肿的诊断、治疗原则和方法。
3. 肺结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抗结核药物的正确使用,大咯血的处理。 4. 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5.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类型、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发症、哮喘急性发作的病情严重度的分级和治疗。
6. COPD的定义和诊断要点(包括临床表现、X线、肺功能和血气分析等检查)及COPD的严重程度分级。
7. 呼吸衰竭时的血气分析改变、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 8. 呼吸衰竭时的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治疗方法。
9.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10.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解剖学部位分类、组织病理学分类以及肺癌的临床分期、临床症状、诊断和治疗表现。 【熟悉】
1. 急性和慢性呼吸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2. 葡萄球菌肺炎、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绿脓杆菌肺炎、真菌肺炎、军团菌肺炎和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原则。 3. 肺脓肿的病因、发病机制和鉴别诊断。
4.肺结核X线特点及与病理变化的关系,痰结核菌的检查方法,结核治疗原则和方法(包括结核菌素试验的方法、意义及卡介苗的接种);结核性胸膜炎的防治方法。 5. 引起慢性阻塞性呼吸功能障碍的原因。 6. 转移性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了解】
1. COPD的病因、发病机制、病变特点、鉴别诊断和治疗。 2. 阻塞性肺气肿的病理生理和病理改变。
3. 社区、院外感染所致细菌性肺炎在菌种上的不同。 4. 脓胸的治疗原则。
5.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
6. 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方法。 7. 支气管扩张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8. 结核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与变态反应、免疫力的关系。
二、心血管系统疾病见习
安排学时:14学时
见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心脏瓣膜病常发瓣膜病变的病理生理—血流动力学改变,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 2. 高血压诊断、鉴别诊断和基本治疗方法。 3. 冠心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 4. 心包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5.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6. 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
7. 原发性心肌病的分型,扩张型和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诊断依据和处理原则。 8. 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洋地黄类制剂、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合理应用;急性左心衰的抢救方法。 9. 常见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心电图特点。 【熟悉】
1. 心脏瓣膜病的并发症、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手术适应症。 2. 高血压的分类、心血管危险分层及高血压急症的抢救措施。 3. 心包炎的常见病因。
4.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及易患因素。 5. 心肌炎的病因及治疗原则。
6. 各型心肌病的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改变要点。 7. 心功能不全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分类。 【了解】
1. 心脏瓣膜病与风湿活动的关系、诊断治疗方法的进展。 2. 与高血压有关的发病因素及发病机制。
3. 冠心病的病因、易患因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 4. 心包炎的分类及病理生理特点。 5.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理特点。 6. 心肌炎的病因及分类。
7. 限制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和主要鉴别诊断。 8. 心律失常发病原理和临床分类方法。
三、消化系统疾病见习
安排学时:14学时 见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胃炎的临床表现。
2. 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 3. 肠结核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 4.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
5.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 6.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 7. 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8. 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熟悉】
1. 胃炎的防治原则。
2.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3. 肠结核的并发症及治疗原则。 4.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方法。
5. 肝硬化的并发症、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6. 原发性肝癌的防治。 7. 肝性脑病的防治。 8. 急性胰腺炎的预防和治疗。 【了解】
1. 胃炎的分类、病因及发病机制。 2.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 肠结核发病机制和病理分型。 4.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5. 肝硬化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6. 原发性肝癌的原因和病理分型。 7. 肝性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
8.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分型。
四、泌尿系统疾病见习
安排学时:14学时 见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结合临床病例加强对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的认识。 2. 结合病例,掌握肾病综合征糖皮质激素的具体应用。
3. 结合病例,参与制定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尿路感染的诊疗计划。 4.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分期、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熟悉】
1. 留取中段尿的方法。
2. 结合病例,熟悉慢性肾衰竭的治疗,加强对各种代谢紊乱的认识,参与制定慢性肾衰竭各阶段的治疗措施。 【了解】
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活检术。
五、血液系统疾病见习
安排学时:14学时 见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特征、原发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对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意义及治疗要点。
2. 急、慢性再障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3. 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思路及防治。 4. 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要点。 5. 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分型、分期及治疗原则。
6.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7. DIC的临床表现。 【熟悉】
1.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要点。 2. 急、慢性再障的治疗要点。
3.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4. 浆细胞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5. 骨髓增殖性疾病的分类。
6.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分型及诊断要点。 7. DIC的实验室诊断。 【了解】
1. 造血干细胞移植在造血系统疾病的应用。 2. 成分输血在血液系统疾病的应用。
六、内分泌系统疾病见习
安排学时:14学时 见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Graves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特殊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适应证及主要副作用。
2. 糖尿病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及常见并发症,掌握本病的分型,发展规律、诊断和鉴别诊断。
3. 糖尿病的综合治疗措施及饮食治疗原则、口服降糖药治疗及胰岛素治疗的适应证。 【熟悉】
1. 甲亢危象的处理原则。
2.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与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原则。 【了解】
1. 甲亢同位素及手术治疗的适应症。
2. 糖尿病病理生理。
七、风湿性疾病见习
安排学时:7学时 见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临床表现:SLE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的特点;RA的全身及关节症状,包括关节外症状,特别是关节症状的特点。
2. 实验室检查:有关的临床免疫学检查及免疫荧光检查。SLE:抗核抗体,抗ds DNA抗体、抗Sm抗体、抗CCP抗体、狼疮细胞现象、血清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补体改变及皮肤狼疮带试验等。RA:血清蛋白电泳、类风湿因子、抗核周因子抗体测定、关节滑膜液检查、x线检查等的临床意义。
3. 诊断依据和鉴别诊断:SLE、RA国际上一般采用的诊断标准,结合病例讨论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熟悉】
1. SLE、RA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1)SLE的治疗:一般原则,药物治疗:非甾体类消炎药、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原则和方法、血浆置换术等。
(2)RA的治疗: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第一线为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第二线为慢作用抗风湿药,包括金制剂、青霉胺、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第三类为糖皮质激素。 【了解】
SLE、RA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特点。
第一、二临床学院内科学教研室编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