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小说《曾国藩》有感
唐浩明著的《曾国藩》 ,分别为血祭,野焚,黑雨三册。 《曾国藩》这书以史实为基础,通过作者巧妙的艺术加工和虚构,把曾国藩这个集各种矛盾人格的人物形象的重现在读者面前。
曾国藩在历史上是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一生都在为已到垂暮之年的封建制度而坚持着自己“忠君爱国”之道。他在咸丰三年,藉着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经过多年征战,把湘军练成了一支在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勇武之师,1864年,湘军在其弟曾国荃的率领下攻下天京,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可在消灭太平军后,曾国藩自减羽翼,裁撤湘军。之后历任朝廷要职,于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历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文正”。
历史对他有着太多的争论。其用刑苛酷,杀人如麻,正如书中写到的,他办“湖南审案局”,因为城中抢米,他派兵丁抓人,抓到的十三个人都杀掉,百姓看了说句“一下子砍了十三个脑袋,这杀人就跟剃头一样。么子曾大人,曾剃头!”。 “曾剃头”遍流传开来了。但高度评价他的人也不少,包括毛泽东和蒋介石,毛泽东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对曾国藩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
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
纵观全书,曾国藩治军、选材、用人、谋略、治家,莫不有他精巧之处。但能成就如此的伟业,我认为他最大的成功点,应该是有一颗经世治国的思想抱负。为国家社稷,利民安康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他有中国古代传统儒家思想,那种“兼济天下”的思想,以家国为重。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人生境界,没有这样一个天下至公至大的思想作为支撑,那么他的所有所作所为都不可能持续下去,更不要说取得非凡的成功。无论是为官,为军,为学,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若没有这样一个信仰,没有一个追求到底的心,想要成大事都是不可能的。正是他的信仰让他坚持下来,才有后来的金陵首功,伯仲封侯。回想当年靖港兵败,自己投水寻死,为长沙官场耻笑,缺了这份坚持怎能有后来的丰功伟业?
还有就是善于知人、用人、育人。当时湘军营中可谓幕府材盛,谋略之士、领兵将帅,人才辈出。曾国藩前期建湘军之初,便一直挖掘,网罗,培养一大批人才,其中不乏他的同乡、朋友、学生等等,并且在征战四方中,不断的提拔人才,培养人才。正是这些人才给他的事业带来无限大的能量。重要的人才主要有几点:1、在和太平天国征战时,提拔了像杨载福,康福,鲍超,赵烈文等一大批文官武将,为国家的安定出力不少。 2、培养出一位接班人李鸿章,并且青出于蓝胜于蓝,之后淮军替代了湘军,成为了顶梁柱。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无可估量,承续了曾国藩的衣钵。3、为中国的富强培育科技人才。包括金陵制造局、江南制造总局的人才,还有出国留学生的
派遣。4、对自己子孙后代的教育。他的后代在他的家风影响下都有所建树,甚至与他无关的很多人读了他的家训之后都受益匪浅,这也是世人的一大贡献,他的家书也成为后人研读的经典。
第三,是自身的不间断修炼。年轻时便诗文俱佳,几十年戎马生涯,依然为学不断。刚出山时,一味进取,一味挺进,这期间是曾国藩在不断的探索,其中的坚忍不拔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好多事情没有这种死战到底的精神是绝对无法达到的,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后又经人劝说,参以黄老之术,懂得了“岐黄可医身病,黄老可医心病”,认识到人身不能只是自己在强处用功,该谦该退的地方也应当用功。自身的修养可以说是能屈能伸,真的是如圆之环,不可穷尽。曾国藩真的实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世之道。
有人说他是愚忠,面对堕落腐朽的清王朝,看不到它的弊端,只是朝廷的工具。那是你站在历史之外,当身处其中,便知道这是为国为民。当王闿运向他游说自立为王时,桌上茶水写下的“狂妄,狂妄,狂妄”这就是一片赤诚的写照。他看到了世间生灵涂炭,尸横片野,忠于国家便是为天下黎民苍生,山河破碎里看不到天下独尊,血流成河里看不到封官加爵,多年征伐他深知兵戈之痛,“一将功成万骨枯”,这样的道路是千万人用鲜血和生命铺就的。儒家的思想不容许他这样做,平定太平天国就能为国家为百姓带来安康,看上去是为朝廷鹰犬,可是谁又看到其中的家国情怀?
曾国藩,这个站在历史潮流前的人物,太多的故事,太多的争论,都随着那场“黑雨”被冲入了万千书卷中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