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专题10 古典诗歌鉴赏(第06期)-2017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解析版)

2020-04-10 来源:易榕旅网


一、【2017届安徽合肥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忆昔 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 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 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 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 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①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②无忌: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③莫愁:女子的名字。《旧唐书音乐志》:“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谣。” 8.诗歌的前四句描写了昔日怎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5分) 9.结合全诗分析颈联(五六两句)典故在思想情感表达上的妙用。(6分) 【答案】

8.前四句描写昔日的繁华之景,和后面的衰败形成对比,乐景衬哀情,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

9.诗人把讽喻唐末王孙贵族生活奢靡之意寄寓在曹丕和信陵君这些历史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身上,这是

用典;诗人用传说中善歌少女的名字,讽喻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艰难,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也是用典。 【解析】 8.

试题分析:注意对前四句描写昔日的繁华之景的概括,然后分析和后文的关系:和后面的衰败形成对比,

再分析情感上的作用: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

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是开头,注意从开头的作用分析。重点注意对比的手法和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9.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

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

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是分析典故的作用。

二、【2017届福建厦门一中高三上开学分班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更漏子 毛文锡

春夜阑,春恨切,花外子规啼月。人不见,梦难凭,红纱一点灯。 偏怨别,是芳节,庭下丁香千千结。宵雾散,晓霞晖,梁间双飞燕。

8.清人陈廷焯云:“‘红纱一点灯’真妙”。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指出这一句有哪些妙处,并作简要分析。(5

分)

9.这首词由夜至晨,总共描绘了三处富有寓意的春景。请指出这三幅春景图,并写出它们各自的寓意。(6

分) 【答案】

8.①寓情于景。夜阑人静时分,红纱笼罩下的一盏孤灯,燃烧欲尽。既营造了凄凉的环境气氛,又写出了

闺中的思妇孤独不眠之情。(答烘托环境、心情也可)②运用象征。这灯是女主人公心灵的写照,它象征思妇那颗寂寞的心,它是思妇苦恋相思中燃烧的心,虽备受煎熬,却执着如一。(答到比喻亦可酌情给分)(手法1分,分析2分;答对1点3分,两点5分)

9.①花外子规啼月:似在声声呼唤远人归来。②庭下丁香千结:寓意思妇心中愁思凝结。③梁间双燕齐飞:

反衬闺中思妇形单影只。(每点2分,春景、寓意各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解析】 8.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

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比喻的修辞。 9.

试题分析:分别概括三处图景:花外子规啼月、庭下丁香千结、梁间双燕齐飞,然后分析寓意:似在声声

呼唤远人归来,寓意思妇心中愁思凝结,反衬闺中思妇形单影只。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

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进行分析,通过意象分析特征。此题注意注意概括画面的内容。

三、【2017届福建漳州一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

黄庭坚

故人昔有凌云赋,何意陆沉黄绶①间? 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 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 寄语诸公肯湔祓②,割鸡③令得近乡关。

注:①黄绶:黄色的印绶,低级官吏的标志。②湔祓:即荐拔。③割鸡:语出《沦语·阳货》,用作治理一县

的代称。孔子到了子由作县宰的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8.诗中“故人”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9.诗歌结尾运用了“割鸡”的典故,有何用意?请简要回答。(5分) 【答案】

8.(6分) ①怀才不遇。从首联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故人”才华横溢却沉沦于下等官吏,写出了人才的遭

受埋没。

②贫贱自守,不慕荣利,诗的颔联,写友人的为官,实是迫于生计,非其本愿,可以见出他贫贱自守,不

慕荣利的品格。

③放旷不羁。诗的颈联,豪兴犹在,盛年不再,在豪放旷达中含无限感慨。 ④抑郁不平。以“心犹不死”一句而论,貌似放达,内里却有种种牢骚抑郁。 (答对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即可)

9.(5分) 运用“割鸡”的典故,与首联描写故人才高位卑呼应(2分),表达了对被埋没的才识之士的

理解与同情(1分),对 “故人”怀才不遇的怨恨不平(1分),抒发了对现实政治的强烈不满之情(1分)。 【解析】 8.

二联对“陆沉黄绶”加以生发。“头白眼花”本应是儿孙绕膝、安度余年的时候,此时却还要奔走仕途。待到“儿婚女嫁”之后,才可望挂冠归去,终老家山。“儿婚女嫁”用《后汉书·逸民列传》中向子平的典故,

写友人的为官,实是迫于生计,非其本愿,见出他不慕荣利的品格。“心犹未死杯中物”,饮酒的豪兴尚不减当年,但“春不能朱镜里颜”,春天能使万物复苏,但不能恢复他青春的红颜(朱,这里作动词用)。豪兴犹在,盛年不再,颈联又是一个转跌,在豪放旷达中含无限感慨。即以“心犹未死”一句而论,貌似放达,内里却有种种牢骚抑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这类题目设问方式一般为“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

人公形象”“诗中刻画的某形象有怎样的特征”等。解答时要注意以下角度:①抓住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刻画人物的角度分析;②抓住环境的烘托渲染、他人他物的对比衬托等侧面描写塑造人物的角度分析;③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④积累常见的形象及特征,如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献身边塞、反对征伐,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等。一般的答题步骤为:①明确形象;(性格特征+身份);②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③形象的意义。 9.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用典手法。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指出用了什么典故,典故本身有什么寓意,

然后思考作者使用这个典故的作用。典故的作用一般有:(1)使立论有根据。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2)委婉表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即所谓“据事以类义”也。(3)减少语辞之繁累。诗句之组成,应力求经济,尤其近体诗有其一定之字数限制,用典可减少语辞之繁累。(4)充实内容、美化词句。用典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与丰富之内涵。

四、【2017届甘肃静宁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11分)

除夜有怀 崔 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8.试从炼字的角度赏析“乱山残雪夜”这句诗。(6分) 9.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赏析。(5分) 【答案】

8.(6分)①“乱”既指在一片乱山之中,也指作者心绪烦乱:“残”既扣住时令,又写出残冬余寒未消,

借此表现心境凄冷。②“乱山”“残雪”写出了诗人旅居的环境,也是在衬托作者旅居之夜的纷乱凄凉的心情。

9.(5分)尾联通过写除夕之夜诗人正在漂泊之中,把叹羁旅、思故乡、念骨肉、感孤独诸多纷杂的思绪归

结为“那堪”二字,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堪忍受异乡漂泊,希望早日结束羁旅生涯的愿望。 【解析】 8.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

生动的效果。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此类题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实在不会描述翻译诗句也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无论怎样答,一定要答出该字描写的对象,该对象有何特征。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作者思想感情,思考时,应结合着诗歌注释,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结

合着尾联的一般性作用,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尾联起点题、点睛的作 用。表达了岭夜除夕,诗人正在飘泊之中;明日新年,家家喜庆团圆,而自己又那堪如此飘泊,这就把因飘泊而引发出乡思之苦更推进了一层。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中的“哪堪”“漂泊”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五、【2017届广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上10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虞美人 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注】①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②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南朝宋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14.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上片的前两句写诗人日暮登楼所见,寥寥几笔,由下及上地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 B.本词用字精妙,“芙蓉落尽天涵水”中“涵”字写出了天空苍茫、水天一色的特点。 C.“贴云寒”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双燕背飞的心理感受,更寄寓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D.此词上片主写景,下片主言情,用语清婉雅丽,情真意切,不失为赠答词中的佳作。 15.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8分) 【答案】 14.C.

15.本词表达了诗人罢官之后的孤寂和落寞,不仅表达了对他乡友人的思念之情,更表达了自己想得到友

人慰藉的渴望之情。①诗人直抒胸臆,“浮生”一句写光阴荏苒,自己寂寥寡欢,只能借酒浇愁,孤独一生。②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借日暮时分登楼所见的花残香消、烟波荡漾与双燕分飞来寄托内心的孤寂。③用典,化用陆凯折梅相赠的典故,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定会给“雪满长安”的自己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表达渴望得到友人慰问的心情。④虚写(或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想象),下片后两句设想友人想念自己,登上高台眺望,即使道远雪阻也会寄给我江南一枝梅,更能显出迟暮怀人的深深情谊(念友情深)。(8分。情感3分,每点1分。抒情手法分析5分,写出一种3分,写出两种即可得5分。其中手法1分,结合词句分析2分。) 【解析】 14.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对于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

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本题也重点考查修辞手法“借代”“比喻”“拟人”。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15.【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通过抓住关键意象,和情感关键词来分析手法和情感。“贴云寒”,状飞行之

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是补叙之笔,交代前面所写,都是小楼东畔倚栏所见。把宏阔高远的视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

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题中诗歌中的“寒”。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六、【2017届贵州铜仁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满江红 江行和杨济翁韵 宋·辛弃疾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注】①作此词时,辛弃疾已年届40.是辛弃疾离开扬州溯江上行将赴南昌新任,在途中的抒怀。②楼观

才成人已去:此句是化用苏轼诗句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思是说三国时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

8.对于词中的 “怪”“长为客”“头先白”,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简要分析。 (6分) 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心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答案】

8.“怪”,奇怪,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往事虽然记得,却模糊,蕴含着久别重逢之慨;“长为客”,长期客

居他乡,不但写出了词人长期为官他乡而深怀忧愤,而且也表达了自己无奈之感;“头先白”头发先白了,战争还未胜利自己的头发却先白了,写出了战争未胜利而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的感伤与悲叹。(每点2分,全对5分)

9.①大半生不如愿的失意与无奈。“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可笑我忙忙碌碌,却有三十九年做得

不对,长期做来去匆匆的过客。表达了作者对不如愿的大半生耿耿于怀,忙忙碌碌却终究是自己无法左右的“常为客”的失意与无奈。②渴望建功立业却又因未如愿反先老而遗憾。下阙通过对往昔英雄人物曹操、刘备的追忆与今朝他们了无陈迹的叹息, 抒发了作者既渴望能如英雄一样建功立业,又因“旌旗未卷头先白”而遗憾。③对人事多乖的感叹。“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可叹人世间的悲欢,不过是在循环往复,从古至今都是如此。表达了作者对命运不如已愿,人事多乖的感叹。(每个2分,意思对即可。若答时光匆匆,人生如梦 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首先解释字面的意思,然后结合诗歌的主旨分析这些词语的深刻含义。 9.

试题分析:重点结合诗歌中的重点词语“笑”“长为客”“吹尽”“人已去”“头先白”“叹哀”。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重点结合诗歌中的重点词语“笑”“长为客”“吹尽”“人已去”“头先白”“叹哀”。 七、【2017届海南海口一中高三上10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登余干古县城①

刘长卿

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飞鸟不知陵谷变②,朝来暮去弋阳溪。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1年,诗人此时从岭南潘州南巴(今广东茂名南)贬所北归,途经余干。②陵谷变:出自《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cǎn,同“惨”)莫惩”,该诗强烈地谴责了周幽王荒淫昏庸,误国害民,造成陵谷灾变。

8.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首联对全诗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6分) 【答案】

8.诗的尾联抒发了作者对古城由盛到衰的历史慨叹,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唐朝国势衰微的忧虑,暗讽了唐王

朝统治者荒淫昏庸,误国害民。手法一:运用典故,借古讽今。“陵谷变”这一典故,暗示了余干古县城由盛到衰的沧桑巨变,含蓄表达了对唐王朝国运的忧虑,寄寓了诗人对国家衰弱、人民困苦这一情状的感慨之情;作者借古讽今,通过周幽王昏庸误国,造成陵谷灾变,暗讽唐王朝统治者昏庸误国,造成余干古城由盛而衰。手法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手法,表达作者深沉的慨叹。飞鸟不知道古城的变迁,依然飞到这里觅食,朝来暮去。飞鸟非人,本来无情,自然不会知道古城的变迁;然而人是有感情的,人能够感受到古城由盛到衰的历史变迁,人也能从中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变迁。手法三:以景结情,寄予作者深沉的历史慨叹。古城早已荒芜,只剩下无知的飞鸟朝朝暮暮在弋阳溪边的秋草中觅食,作者就是通过这荒凉的古城飞鸟图寄予深沉的历史慨叹。

(5分。概括思想感情2分;写出任意一种手法并具体分析3分,如写出其它手法,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9.奠定了全诗凄清悲凉的感情基调。(1分)首联承接题目,直写诗人登上余干古县城的所见所闻。(1分)

首句从空间上着笔(1分),远望孤城仿佛与白云平齐,极言其孤高(1分);第二句从时间的角度极言其“古” (1分),写古城似乎亿万斯年以来就一直这样荒凉。(1分) 【解析】 8.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歌的题材是借古讽今类的诗歌,从古城的衰微感叹唐王朝的衰微。抒情方式注意直接和简介的抒情,还要注意一些手法的运用。 9.

试题分析:首联是景物描写的诗句,注意景物的内容和意境的特征,再结合诗句的位置分析铺垫和奠定情

感基调的作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

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是开头,注意从开头的作用分析。

八、【2017届河南南阳一中高三上第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南定楼遇急雨

陆 游

行遍梁州到益州,今年又作度泸游。 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 人语朱离逢峒獠,棹歌欸乃下吴舟。 天涯住稳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

【注】①诗人入蜀,奔走八年,奉召自成都东归,途经泸州,写下此诗。②朱离:形容异地语音难辨。③峒獠:指西南山地的少数民族。

8.本诗颔联有何精妙之处?请简要赏析。(5分)

9.本诗以“愁”字作结,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因何而愁。(6分) 【答案】

8.①这两句描绘了山重水复、风横雨急的图景。江上、山间风雨相挟,随着萧萧风声,透过森森雨幕,但

见百川千流,奔腾呼啸,竞赴眼底,冲进楼中。②“争”为“争相”,“竞相”之意,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山洪奔涌的景象;“乱”写出风劲雨急的动态场景。③紧扣标题“急雨”,更充分地表现了“急雨”的特点(或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9.①羁旅漂泊之愁。首联连用梁、益、泸三地名,写出诗人久居蜀地,不断变换行程的羁旅之苦。②客居

他乡之愁。诗人客居他乡,“人语朱离”,难免思乡。③前路茫然之愁。诗人登高望远,仰对茫茫云天,欲向谁语;俯视迢迢原野,不辨去路,怎不生愁?④去留两难之愁。诗人“住稳”蜀地,使他依恋难舍,留也难安,去也难安。 【解析】 8.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语言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如本题“争”字使用拟人的手法,写江水因急雨到来而水势奔

涌,争相奔流的形态。“乱”字写出了风狂雨暴的动态。 9.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客居他乡之愁。诗人客居他乡,“人语朱离”,难免思乡。前路茫然之愁。诗人登高望远,仰对茫茫云天,欲向谁语;俯视迢迢原野,不辨去路,怎不生愁?

九、【2017届黑龙江哈九中高三上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此寄

白居易

朝来又得东川信,欲取春初发梓州。 书报九江闻暂喜,路经三峡想还愁。 潇湘瘴雾加餐饭,滟预惊波稳泊舟。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注】本诗为作者元和十二年冬在江州所作,当时作者的弟弟白行简将于次年春天从梓州赴江州,先以信告知作者,这是白居易接到信后答复他的一首诗。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9.请鉴赏尾联运用的艺术手法。(6分) 【答案】

8.作者乍喜还愁。(1分)乍喜是因为有得来信,得知弟弟将要在初春时来江州与自己相会;(2分)但

转念想到弟弟途中要经过潇湘瘴疠之地和三峡惊波,因而又不禁为弟弟沿途要经历的环境过于恶劣而担心和忧愁;想要托江水寄去自己的两行泪水而不得,更是平添一丝愁绪。(2分)

9.尾联作者主要运用了反衬(对比)、拟人、想象的手法。(答对两种即可得2分)作者以江水之无情衬

托自己之有情,将江水拟人化,写自己欲托江水寄去自己思念弟弟的眼泪,想象江水不肯为自己而回头西流(具体分析,2分);新颖而又奇特,突出自己对弟弟的思念与牵挂之情。(分析效果,2分) 【解析】 8.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

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题中的“暂喜”“想还愁”。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请鉴赏尾联运用的艺术手法。”这是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答题关键词“艺术

手法”“ 尾联”考生答题时,要以手法为主,结合诗句,从意象、情感方面赏析。先分析尾联中“不肯向西”的江水,明显将物做人来写,拟人手法。属于主观臆想,想象手法,也属于虚写。另外尾联前半句写诗人有情,后半句写长江无情,以无情衬有情,反衬手法。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

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

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拟人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十、【2017届黑龙江双鸭山一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此时柳宗元已经被贬为柳州刺史。

8.简要分析颈联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5分)

9.首联“黯然”一词统领全诗,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6分) 【答案】

8.颈联“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桂岭瘴来云似墨”中,

诗人用比喻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2分)“洞庭春尽水如天”,诗人用比喻写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相见很难了。(2分)

9.①兄弟之间的骨肉分离之情。(2分)②诗人被贬、政治上历尽磨难,屡屡失意愁苦之情。(2分)③

诗人“万死投荒”,长期流放在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差点“万死”的愤懑与孤独。(2分) 【解析】 8.

【考点定位】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

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

用了比喻表现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9.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统摄全诗的字或词(诗眼)的理解和把握,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因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字或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考生对全诗的整体把握程度。对于这类题目,考生要从该字突出情感方面考虑。本题要抓住诗歌内容和情感方面来分析。

十一、【2017届湖南长沙一中高三上月考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南柯子 十里青山选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 ①“那人家”的“家” 此处用作与尾词,无实意。 14.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先写”十里青山”的远景,在写“潮平路带沙“的近景,远近结合,呈现出空间辽远的画境。 B.既写眼前所见“青山朝平,残月、晓霞“,又写耳中所闻”数声啼鸟“,使景物具有立体感生动感。 C.“白露“既指露水的清凉特点,又表明了节气物候的特征。 “百露” “清风”两句都强调白昼的结

束。

D.“数声啼鸟怨年华”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抒发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 E.全词中横交织,营造了一种特别的意境,上阕着重从空间方面着笔,下阕,主要从时间方面落笔,

写景抒情,情寓于景。

15.结合全词,赏析词的最后三句。(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6分) 【答案】 14.CD

15.①荷花本无知,虽然把他当作有情之人向他发问,芥子拟人(移情)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词人

风趣的性格。(2分)②自然由眼前景而追忆往昔事,人是从时间方面来写,照应上片,“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1分)③通过设问引出今昔对比,引发对当年乘醉赏荷花的美好生活的回味,同时也寄寓着对如今远在天涯寂寥漂泊的生活的厌倦。(3分) 【解析】 14.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词上片着重从空间方面着笔,首二句便直接铺叙景物,展示出一幅“青山隐隐水迢迢”的

画境。“十里青山远”是远望所得之景。“十里青山”本已含“远”,而这里更著一个“远”字,不仅点出“行人更在春山外”的意境,而且透露出词人不知归期的惆怅寂冷心态。“潮平带路沙”是近看所得之景。词人的视线由“十里青山”的远景观赏收回到眼前之景,由赋山转向摹水,点出行人的具体环境。第三句由写所见过渡到所闻。远处一带青山,偶尔可以听见“数声啼鸟”,这对欢乐人来说,便是青山绿水、美景如画;莺歌燕舞,良辰美景的赏心乐事,但对感触特多,凡心未尽的词人来说,却似乎觉得啼鸟在怨年光的易逝,青春易老了。这便是词人的心理情感移入到鸟啼声所引起的移情联想。由鸟的啼怨,词人不期而然地涌起又是“凄凉时候”,又是“远在天涯”的感叹了。这是词人长期的漂泊以及对这种生活的厌倦情绪的反映。下片主要从时间方面落笔。“白露”既指秋凉的夜露,又表明了节候。“清风”句紧承前句强调白昼的结束。这两句紧承“啼鸟怨年华”的命意,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时间推移的进程。“绿杨”句承前写景。杨柳堤岸,浓荫密处,微风过后,荷香飘拂,那荷花又大又丽,正撩人情思。站在荷塘边,词人突然想起来了,原来有一年,也是这个时候,他到过此地,在附近的酒家买酒喝,并乘着酒意还来观赏过荷花。他禁不住又是感叹又是喜悦,于是向着塘里的荷花问道:“荷花啊,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这一问颇含韵致,荷花在佛教徒的心目中,本是最圣洁的东西,所以释迦佛像都是坐在莲花上的。而如今词人虽为和尚,看到莲花想起的却是它那世俗的美艳,并将荷花与自己醉中赏花的事紧紧联系起来,这就表明了词人虽名为和尚的真实心态。这里词人由眼前景而追忆往昔事,仍是从时间方面来写,照应上片“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全词从时空两方面构思,写景抒情,情寓于景,意象清悠,意境清晰。词作设色明艳,对比和谐,色彩艳丽,美感很强。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合全词,赏析词的最后三句。”,这是一道分析诗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首

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最后点明情感及表达效果。“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荷花本无知,虽然把他当作有情之人向他发问,拟人(移情)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词人风趣的性格。自然由眼前景而追忆往昔事,人是从时间方面来写,照应上片,“又是凄

凉时候,在天涯”。通过设问引出今昔对比,引发对当年乘醉赏荷花的美好生活的回味,同时也寄寓着对如今远在天涯寂寥漂泊的生活的厌倦。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赏析诗句答题步骤:第一步: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比如题中“荷花本无知,虽然把他

当作有情之人向他发问”。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联系手法,分析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比如题中“拟人(移情)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词人风趣的性格”。答案构成: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意境分析三注意:一注意:描绘图景将诗句与想象结合。描绘诗中图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二注意:概括意境特点应多角度。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这两个词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动静、视野、荣衰、明暗、气势等。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淡静美、清丽隽永、感伤哀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绪基调。三注意:分析作用要具体。

十二、【2017届湖南衡阳八中高三实验班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采桑子 【宋】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14.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阕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 15.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6分) 【答案】

14.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

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15.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一、 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

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解析】 14.

舟的流动感。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概括画面内容和分析诗句作用的题目,分析诗句的作用注意诗句的位置,注意统领

全诗,概括图景注意意象的描绘,意境的概括和情感的分析。如本题,“西湖好”是一篇之眼,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15.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好似一道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题目,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进行解释,最有

点明效果,效果一般要结合诗歌的情感进行分析。

十三、【2017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白 帝 杜 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①戎马:战马。归马:从战场归来的马。②诛求:索要,征收。

8.诗歌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9.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

8.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奇险阴森(荒凉昏暗)的暴风骤雨图。(1分)运用了衬托手法,以云从城门中涌

出、雨在城下落下衬托出白帝城地势的高峻。(2分)同时,也运用了视听结合手法,暴雨使江水猛涨发出雷霆一般的涛声是听觉形象,日光暗淡使草木失色是视觉形象,有声有色地表现出突降暴雨的情形。(2分)

9.作者以暴风骤雨暗喻动荡时局,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2分)通过描绘荒原上无主的战马、遭遇血

洗的村庄,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2分)选取被盘剥殆尽、无依无靠的寡妇这一典型形象,表达了对贫苦百姓的同情以及对官府横征暴敛的憎恨。(2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

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例如首联和颔联关键景物“云出门”“雨翻盆”“急峡”“古木苍藤日月昏”,可根据这些景物描写,从衬托和视听结合的角度分析其表现出的突降暴雨的情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描绘诗中主要景物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候既要忠于原诗又要

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加以创造,再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即可,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恬静优美、闲适安宁、朦胧迷离等,注意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通过景物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诗歌中的“云”“雨”都与白帝城构成衬托关系,然后再从视听角度分析概括。 9.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

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本题,考生在思考时,就要根据诗歌注释,抓住关键词,结合着写作背景分析其表达的作者情感即可。

十四、【2017届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谕悲秋者 南宋·楼钥

黄云万顷一时收,喜见高空风露秋。 岁事及今将告毕,人生到老盍归休。 固知景物能与感,亦有痴人苦过忧。 胸次果然无一累,岂容秋月使人愁。

8.这首诗首联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5分)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

8.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天高气爽的秋景图。(2分)秋风吹过,天空明朗无云,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喜悦之

情,(2分)也为下文表达内心的感悟奠定了基调。(1分)

9.整首诗以劝谕悲秋者的语气,表达了作者放达开朗的胸怀,展示出一种积极的生活观。(2分)作者以

“谕悲秋者”为题,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引出自己内心的感悟:人生到老,何不像秋天一样,放下诸事来休息呢?很多人为秋天而感到伤感忧愁,然而,如果能够放开胸怀,心无挂碍,那么,秋天又怎能引发人的伤感呢?(4分) 【解析】 8.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中开头或末尾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可以从这写方面来考虑:

1)点明诗歌的基本信息,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季节人物等。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直接照应题目,

点明时间“傍晚”地点“空山”季节“秋天”;再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就点明了人物“我和客人”事情“送别”时间“晚上”地点“江边”。

2)衬托人物性格。比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就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的高超琴技从而使听

众都沉浸在美妙的琵琶声中以及琵琶女内心的凄凉。

3)营造一种氛围和意境。比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开头两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就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凄冷阴森的氛围。

4)表达人物心情。这是景物描写的终极与核心作用,所用的景物归根结底是要为情感的含蓄与巧妙表达服

务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正面衬托,即一般所说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比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最后一句以“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做结,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一是反面衬托,即一般所说的“以乐景写哀情,一倍曾其哀乐”。如白居易《琵琶行》“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中即以美好的春天涌动的江水绚丽的花朵和明月夜来反衬作者内心的寂寥和愁苦。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

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注意抓住标题中的“谕”和诗中的“喜”“盍”“岂”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

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十五、【2017届江苏苏州中学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皇恩•出京门有感

李俊民

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惆怅天涯又离别。碧云西畔,举目乱山重叠。据鞍归去也,情凄切! 一日三秋,寸肠千结。敢向青天问明月。算应无恨,安用暂圆还缺?愿人长似,月圆时节。

(1)“杨花如雪”这一写景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2)请简要说明这首词上阕的行文思路。(4分)

(3)“一日三秋,寸肠千结”两句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1)①交代了离京的时间(即暮春)(1分);②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凉气氛(1分);③用杨花的纷乱如

雪,烘托离京时心绪的烦乱(1分)。

(2)诗人先写离别时的情状(1分),接着写“忍泪”的原因(1分),再写前路的艰险(1分),最后写

登程后的凄切心情(1分)。

(3)①夸张、对偶;②表现离愁之重、思念之苦以及与在京亲友们的情谊之深。 【解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联作用(1)从内容上来看:统领全文,点明题旨, 奠定情感基调,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

种感情.(2)从结构上来看: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照应/呼应题目中的……(分值一般很高,尤其应该注意);呼应结尾 ;(3)从效果上来看:①、符合作用体效果的要求 ②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小说中还有设置悬念的作用;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考生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请简要说明这首词上阕的行文思路。”这是考查诗歌的内容,通过抓住关

键“上阕的行文思路”,梳理诗歌内容,诗人先写离别时的情状,接着写“忍泪”的原因,再写前路的艰险,最后写登程后的凄切心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其实是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首先应审清题干,答题区间在上片,通过抓住关键

“上阕的行文思路”,梳理诗歌内容。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一日三秋,寸肠千结’两句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通过抓住关键意象,和情感关键词来分析情感。首先答出修辞手法,只答“对偶”不得分;答到“离愁之重、思念之苦”等意思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

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题中诗歌中的“上高楼” “江山改”“尽白头”。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十六、【2017届江西吉安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段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B.“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C.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D.“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E.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15.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

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分) 【答案】

14.

15.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2分)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2分)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2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中选项是从表达技巧上赏析诗歌,A项“漏声断”滴漏声停止;D项“动静结合”或‘动

静互衬”,常用于实景描写,这里诗人写的是梦境,属虚写。所以开头就渲染了一副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壮阔的词境中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

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诗歌的虚与实,通常包括四种内涵:1.实,指诗人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虚,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2.实,指客观有形的物象;虚,指主观的无形活动。3.实,指具体描绘;虚,指抽象的议论。4.实,指眼底景象;虚,指意中景物。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是虚景。又如《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实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虚景。题中诗人写的是梦境,属虚写。 15.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

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像杜牧(唐)《过华清宫》与杜常(宋)《题华清宫》的异同比较,畅当(唐)《登鹳雀楼》与王之涣(唐)《登鹳雀楼》优劣的比较。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题中主要是情感比较;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十七、【2017届内蒙古鄂尔多斯一中高三上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阙 题① 刘眘虚②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①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②刘眘虚,唐代诗人。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早年逝世。 14.如果为这首诗拟一个题目,下列选项中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山居即兴B.咏物寄意C.暮春思归D.青溪怀古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 B.“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C.“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D.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16.这首诗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两句堪称妙笑,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5分) 【答案】 14.A 15.B

16.(6分)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到很远的

地方。【理解或翻译诗句】(2分)诗人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或视听嗅结合,多种感官结合)【手法】不但赋予春水以气息与活力,(1分)而且通过这迷人的景致传达出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情感】(2分) 【解析】 14.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首诗所描绘的景物及其所表达的意境来看,不是写自己山居的闲适,而是写友人山中隐居

的幽趣。清新自然,婉转流畅,全诗按空间顺序写来,使读者仿佛随着诗人走访了这位隐者的别墅。由远及近,从外向里而行。全诗写景生动,抒情质朴,表现了自甘淡泊而又自得其乐的畅适胸怀。诗人诗作不多,此诗却是精品,为历代所传诵。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和手法。这首诗所描绘的景物及其所表达的意境来看,不是写自己山居

的闲适,而是写友人山中隐居的幽趣。清新自然,婉转流畅,全诗按空间顺序写来,使读者仿佛随着诗人走访了这位隐者的别墅。由远及近,从外向里而行。全诗写景生动,抒情质朴,表现了自甘淡泊而又自得其乐的畅适胸怀。诗人诗作不多,此诗却是精品,为历代所传诵。A“孤寂”应该为“宁静”。C“直抒胸臆”的理解与分析失当。D“淡淡的忧伤”错。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

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16.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

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

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

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十八、【2017届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乌夜啼 李 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州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

【注】秦州女:唐代李善注引《纤锦回文诗序》曰:“窦韬,符国秦州人。被徙沙漠,其妻苏氏。韬临去别

苏,誓不更娶,苏氏织锦,作回文诗以赠之。”

8.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黄云城边乌欲栖”一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5分) 9.这首诗是如何突出表现织锦秦州女的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8.①本诗描绘出傍晚时分归鸦栖枝,织锦秦州女空房中思念丈夫,自伤孤寂的情景。(3分)②“黄云城边

乌欲栖”一句突出城边景色之暗淡,渲染(营造)了凄凉气氛,奠定了诗歌之感伤基调。(2分) 9.①以归乌夜啼渲染氛围,为下句表现织锦秦州女思亲念远的孤苦作铺垫。②化用窦滔妻苏氏织锦赠回文

诗的典故,使织锦秦州女思念丈夫的情感内蕴更加丰厚。③“隔窗语”或“停梭怅然”等细节描写细腻,让人能真切感受到思妇的孤寂哀伤。④“泪如雨”运用了比喻(夸张),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独自哀伤的思妇形象。 【解析】 8.

试题分析:第一问描绘图景画面首先要结合具体的意象用简洁优美的语言加以展示,其次要概括画面的意

境特点。诗中描写了傍晚时归巢的乌鸦,目睹归鸦而独守空房思念丈夫的织锦女子,整个画面感伤凄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

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是开头,注意从开头的作用分析。 9.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

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十九、【2017届宁夏育才中学高三上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涧中题 柳宗元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注:①南涧:地处永州之南,作者谪居时作。②亭午:正午,中午。③期(qī):约会。【来源:】 14.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句交待了游览的时令、地点,“集”字更多地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B.“始至”句写出游览之感,初来这里别有感触,稍入深涧似觉忘了疲惫。 C.“去国”句意思是被贬离京后,灵魂出窍,只能一边流泪一边怀念故人。 D.结句表明以后有人迁谪来此,看到此景,或许能真正理解这种落寞心情。 E.回旋的风“一萧瑟”,碧树的影“久参差”,是从听觉上写出了风与影的和谐。

15.苏东坡曾云:“柳仪曹(柳宗元)诗,忧中有乐,乐中存忧,盖绝妙古今矣。”说说你对《涧中题》

中“乐忧”的理解。(6分) 【答案】 14.CE

15.被贬后,游南涧,寄情山水,本是解人烦闷的乐事,诗人也似乎找到了所得,忘记了疲劳。然而羁鸟

鸣叫,寒藻漂浮,却又偏偏勾引起他的苦闷和烦恼。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去国怀人,那种孤寂与悲愤无法摆脱,忧从中来。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需结合全诗来分析。C项“灵魂出窍”错误。E项“是从听觉上写”错误,这是从视觉上写

的。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综合考查诗歌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

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一般考查的内容涉及诗人的情感分析、意象特点、表达技巧等。如本题E项“是从听觉上写”错误,这是从视觉上写的。 15.

③②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诗中“独游亭午时”是写游玩之乐;“去国魂已远”是写被贬之忧。

二十、【2017届山东寿光现代中学高三上10月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8分)

杂诗八首(其二)

陶渊明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1)让作者“悲凄”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4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前六句的作用。(4分) 【答案】

(1)①身边没有知己,只有自己的影子相伴,心中的感慨无人诉说。②时光流逝,一去不返,自己的远大

志向无法实现。(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前六句写太阳沦落西山,清冷的月亮升到空中,寒风吹入房内,枕席分外冰冷,渲染出一派凄凉、悲

愁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有志难酬、孤独愁闷的情怀作了充分的铺垫。(4分。分号前后各2分,只答出“渲染凄凉的氛围”和“为下文抒情作铺垫”即可得满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句答出:心中的感慨无人诉说;时光流逝,自己的远大志向无法实现。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

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进行分析,通过意象分析特征。

(2)试题分析:先答出前六句的内容:太阳沦落西山,清冷的月亮升到空中,寒风吹入房内,枕席分外冰

冷,然后答出意境特征:渲染出一派凄凉、悲愁的氛围;再从结构和内容答出作用:为下文抒发有志

难酬、孤独愁闷的情怀作了充分的铺垫。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

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是开头,注意从开头的作用分析。

二十一、【2017届山西太原外国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小题。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

8.词的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9.下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5分) 【答案】

8.上片前两句描写了在和风轻拂的春日里,薄云迅飞,池馆内外燕子争相衔泥筑巢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每

处1分,共3分)以乐景写哀情(或“以乐衬哀”“反衬”1分)。词人自比沈郎,将眼前春意盎然的景象与自己的衰弱形成强烈反差。(2分,意思相同即可。)

9.表达了诗人凄凉孤寂、思乡的感情。 (2分)“鸿雁”是书信的代称,“不闻鸿雁信”表达思乡而不得消

息的苦恼;“鹧鸪”叫声常有凄切思念之意,它的啼叫也勾起词人的故旧之思; “落花”含有悲情的意思,借“落花”进一步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凄凉和孤寂。(3分,每个意象分析1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围绕主要意象对诗句进行描绘,然后概括意境特征,点名情感,作用注意答出以乐景衬哀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

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 9.

试题分析:注意借助“鸿雁”“落花”“鹧鸪”等意象分析诗人凄凉孤寂、思乡的感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

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借助“鸿雁”“落花”“鹧鸪”等意象分析诗人凄凉孤寂、思乡的感情。 二十二、【2017届陕西西安一中高三上期中】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骤雨打新荷 元好问【元代】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蹙红罗。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琼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注】元好问,金亡不仕,潜心著述,是金元之际成就最高的诗人。本篇作于元初。 8.曲的上半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9.从“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态?请结合元曲内容简要分析。(5分) 【答案】

8.①借景抒情。绿叶浓荫、石榴花初绽、鸟语蝉鸣,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盛夏风景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

对生活的热爱。②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绿叶浓荫和红罗是静景也是色彩,鸟语蝉鸣是动景也是声音,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景色惹人喜爱。③比喻。一阵“骤雨过”,就像无数的珍珠杂乱地分撒而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雨的情态。

9.社会发生了沧桑巨变,作者感觉自己无能为力,只有以“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来自我安慰,暗示了

作者对现实生活和元朝统治者的不满。 【解析】 8.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

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绿叶浓荫和红罗是静景也是色彩,鸟语蝉鸣是动景也是声音,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景色惹人喜爱。

9.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只有以“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来自我安慰,暗示了作者对现实生活和元朝统治者的不满。

二十三、【2017届四川双流中学高三上定时训练五】阅读下面孟浩然的两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岁暮归南山(1)

北阙(2)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3)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①这首诗是玄宗开元十六年,年已40的孟浩然在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好友王维住处所作。②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3)青阳,指春天。

5.诗人在两首诗中都含蓄表达了对待出仕的态度,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态度是否相同。(6分) 6.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价《岁暮归南山》一诗时说:“结句意境深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

分) 【答案】

5.不相同。《岁暮归南山》是万念俱灰又无可奈何。(1分)“休上书”“归敝庐”表明自己对求仕的心

灰意冷,“明主弃”“故人疏”“白发”“年老”表明仕途阻断,报国无门,最后抒发自己求仕而不得之后的无可奈何的情感。(2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不甘寂寞,渴望被举荐。(1分)“端居耻圣明”表明他不甘寂寞;“欲济”“观垂钓”“羡鱼情”表明他积极求仕,渴望被举荐。(2分) 6.寒冷的冬夜,一轮冷月透过松树,将清冷的光辉照进窗内,给诗人以清虚空寂之感。(紧扣“意境”,

描述意境,2分)这句诗以景结情,语意双关,(指出手法,1分)既是对眼前清冷、寂寥的实景客观描写,也是诗人求仕不得后内心愁苦与无望的真实写照,含蓄委婉,极有韵致。(紧扣“深妙”,分析意境的含意与作用,2分) 【解析】

5.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

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先抓两首诗的标题,初步把握情感方向,然后结合诗句中对于自己的遭遇、处境以及心情描述的内容进行分析。 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价《岁暮归南山》一诗时说:‘结句意境深妙。’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从题干来看,鉴赏的目标是“结句”,这就指明了方向。应先理解其意思,“松月夜窗虚”,寒冷的冬夜,一轮冷月透过松树,将清冷的光辉照进窗内;再分析技巧,“松”“月”“窗”,结句写景,这是以景结情,一语双关,既是眼前之景,又是内心之情;最后结合以景结情的妙处进行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高考诗歌鉴赏炼句题着眼于诗歌描景、抒情、情景交融、推陈出新、创意出奇等几个方面出

题。解题要领是这样的:(1)解释该句的意思。(2)点明手法,展开联想分析句子描述的景象。(3)点出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同时考生要从题干中抓思路,比如本题中,“结句意境深妙”,“结句”给出目标,“意境”这是暗示学生结尾的方式——以景结尾,这就明确了结尾的技巧。

二十四、【2017届西藏山南地区二中高三上第三次(11月)考】阅读下面这首两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南定楼遇惫雨

陆 游

行遍梁州到益州,今年又作度泸游。

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 人语朱离逢峒獠,棹歌欸乃下吴舟。 天涯住稳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

注:①陆游,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入蜀八年,先在汉中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供职,后调回成都任职。至宋孝宗淳熙五年二月,奉诏自成都东归。顺江而下,途经泸州,登南定楼作此诗。②梁州:此指汉中。益州:此指成都。③泸:泸水,指金沙江经泸州这一段的江流。④朱离:同侏离。形容异地语音难辨。峒獠(lao):旧时称居住在西南山地的少数民族。⑤棹歌:鼓桨而歌。棹,船桨。欸乃:桨橹声。 8.颔联中“争“乱”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

8.“争”字和“乱”字。一个“争”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在风雨之中,重岩叠嶂,百川千流,竞赴眼

底的情形。一个“乱”字,形象地写出暴风急雨倾入南定楼的景象。江上风大,山间雨急,风雨相挟,纵横奔突。

9.①首联行踪的变化,颔联途中的风雨,隐含宦游羁旅之苦。②颔联中的“江山重复”,表现出诗人对山

川之胜的赞赏。③颈联中的“棹歌欸乃下吴舟”,表现出诗人归乡途中的急切与喜悦。④尾联表现出诗人留也难安、去也难安的矛盾迷茫的愁情(留恋蜀地与思乡的矛盾)。 【解析】 8.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常规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

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本题一个“争”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在风雨之中,重岩叠嶂,百川千流,竞赴眼底的情形。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情感时,重点分析诗句的内容和

作者的抒情句。①羁旅漂泊之愁。首联连用梁、益、泸三地名,写出诗人久居蜀地,不断变换行程的羁旅之苦鉴赏阅读答案 陆游《南定楼遇急雨》 行遍梁州到益州②,今年又作度泸游古诗词鉴赏。②

客居他乡之愁。诗人客居他乡,“人语朱离”,难免思乡。③前路茫然之愁。诗人登高望远,仰对茫茫云天,欲向谁语;俯视迢迢原野,不辨去路,怎不生愁?④去留两难之愁。诗人“住稳”蜀地,使他依恋难舍,留也难安,去也难安。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前路茫然之愁。诗人登高望远,仰对茫茫云天,欲向谁语;俯视迢迢原野,不辨去路,怎不生愁?去留两难之愁。诗人“住稳”蜀地,使他依恋难舍,留也难安,去也难安。

二十五、【2017届西藏拉萨中学高三上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题目。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8.颈联中哪二字最为传神?请指出并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环境的“清”的?从中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案】

8.“邀”“纳”最传神,(1分)“邀”是“邀请”的意思,拟人手法,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

样,把月光写得很有人情味;(1分) “纳”是“接纳”的意思,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生动形象。(2分) 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1分) 9.运用反衬。(1分)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蝴蝶翩飞,蜘蛛织网,以动衬静,反衬白天的清静以及村居

环境的清幽;(1分)风吹帘动,溪声嘈嘈,以声衬静,反衬夜晚的清静宁谧。(1分)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清闲、恬淡的心境(1分)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2分) 【解析】 8.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

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

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本题要求指出这两个字,然后再进行分析。“邀”“纳”将月光和溪水写的恬静优美,生动传神。故应是这两个字。 9.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诗歌的情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

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此处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表达自己归隐田园的愿望。学生表述合理即可。 二十六、【2017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醉落魄

辛未九月望和答庆符

胡铨

百年强半,高秋犹在天南畔。幽怀已被黄花乱,更恨银蟾,故向愁人满。 招呼诗酒颠狂伴,羽觞到手判无算,浩歌箕踞巾聊岸。酒欲醒时,兴在卢仝碗。

【注释】①庆符:名张伯麟。当时秦桧主和,庆符说:“夫差,而忘勾践之杀尔父乎?”秦桧听说大怒,将庆符关入监狱,打得体无完肤,流放到吉阳军。时作者亦因上书力诋和议,请斩秦桧,被诬为“讪谤”,也被贬到吉阳军。②巾聊岸:掀起头巾露出前额,不拘形迹。③卢仝碗:唐代诗人卢仝饮茶的碗。卢仝写有《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有“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句。

8.有人说这首词的“更恨银蟾,故向愁人满”两句“无理而妙”,请结合词的上片加以赏析。(5分) 9.简要分析这首词中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6分) 【答案】

8.明月本无情,作者却说它故意对着自己变满,看似无理,实则非常巧妙。作者满怀无法锄奸复国的激愤

烦乱心情,偏又逢皓月圆满,便把一腔的怨情向“银蟾”倾泻而去,更深层次地表现了词人的愁绪。 9.这首词塑造了一位虽遭贬谪但心忧国事,壮志难酬又希图解脱的爱国诗人形象。诗人触犯秦桧被贬天南,

年近半百,因报国无门而抑郁愤懑。因此招集友人赋诗狂饮,放声高歌,放浪形骸,表现了作者内心极深的忧愁。又借卢仝饮茶的典故,力求排解胸中的不平之事。 【解析】 8.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

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立足原诗,结合题干的提示分析。词人愁绪满怀,偏又逢皓月圆满,

便把一腔的怨情向“银蟾”倾泻而去。这与上句的“无理”,更深一个层次地表现了词人的愁绪。如“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唐•金昌绪),辛弃疾的“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祝英台近》)等。这都是一种看似无理,实则含有更深的理在的埋怨。 9.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着词的注释,从作者的身份、词中的言行举止来分析。由注释可知,词人因

上书力诋和议被贬,故得出词人是一个爱国主义形象;“百年强半,高秋犹在天南畔”交代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怒,故可得出壮志难酬的形象;“招呼诗酒颠狂伴”写出了一个赋诗狂饮、发泄忧愁的形象。综合起来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题考查对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分析,诗歌中没有直接可用的表现人物特点的修饰词,需要

根据人物所生活的环境和其寻诗的行为揣摩概括其形象特点。答题步骤要先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从人物生活和营造的环境分析。注意文下注释。如本题全词抒情由隐而显,层层递进;或曲折传达,或正面抒写,刻画了一个身虽遭贬,却能不屈不挠、豪气不减的爱国诗人形象。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句子来分析。

二十七、【2017届重庆一中高三上10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出塞作 王维

居延城①外猎天骄②,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③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③。

【注】①居延城:在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北部。②猎天骄:这句话是说唐时强悍的吐蕃将士在郊外打猎。③空碛(qì),空荡无边的大沙漠。④霍嫖姚,即霍去病,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官至嫖姚校尉。

8.诗歌的颔联塑造了吐蕃健儿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5分)

9.诗歌的颈联写出了唐军将士的英勇,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怎样做到的?(6分) 【答案】

8.(1)三四句写出吐蕃健儿盘马弯弓”勇猛彪悍的形象(2)暗示边情的紧急(3)为诗的下半部分做了铺

垫(或衬托出后文唐军将士的英勇)

9.(1)用两相对比(衬托)的写法,前两联写吐蕃的强悍,气势咄咄逼人;再写唐军雍容镇静,应付裕如,

有攻有守,以一种压倒对方的凌厉气势夺取最后的胜利。(2)颈联一个“朝”字和一个“夜”字,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3)借”用“护羌护卫” 、“破辽将军” 、“霍嫖姚”典故比喻将能卒勇,比直接描写更能启发读者,更有余味之感。(4)朝廷将把湘玉柄的剑,以角装饰的弓和戴着珠勒口的骏马,赐给德胜的边帅,赏功慰军,间接写出将士的作战英勇。 【解析】 8.

试题分析:此题分析“人物形象”及作用。首先注意诗下的注释,三四句写出吐蕃健儿盘马弯弓、勇猛强

悍,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作了铺垫。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中没有直接可用的表现人物特点的修饰词,需要根据人物所生活的环境和其寻诗的行为

揣摩概括其形象特点。答题步骤要先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从人物生活和营造的环境分析。注意文下注释。如本题三四句写出吐蕃健儿盘马弯弓”勇猛彪悍的形象,暗示边情的紧急。 9.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颈联的内容、手法和思想。此联对军事行动本身没有作具体的描写,而只

是选取具有曲型意义的事物,作概括而又形象的叙说,就把唐军紧张调动,英勇作战,并取得胜利的情景写出来了,收到了词约义丰的艺术效果。如本题五六句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

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

二十八、【2017届河南八市重点高中高三上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满江红•中秋寄远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令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注】孤令:即孤零。

8.本词所刻画的月亮具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9.同是望月怀远,本词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 【答案】

8.①浮云遮月。作者用“快”“怕”两个动词写出对月亮被浮云遮住的担忧,唤来笛声吹破浮云。②明亮

清凉。用冰壶比喻月夜的天地一片清凉洁爽。③中秋月圆。“玉斧修时节” 运用典故,表明刚经玉斧修磨过的月亮,又圆又亮。

9.①苏词认为即使远隔千里也能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表现出对天下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以及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②辛词以“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人情未必看承别”叹息月亮圆时少、缺时多,情人之间不得如愿长聚的遗憾。结句又化幽怨的情感为对相逢的期待,想象相聚时向情人尽情诉说相思之情。 【解析】 8.

【考点定位】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写景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有以下几个(1)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

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2)色彩角度。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9.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

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抓情感的关键词,比如本题中的“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人情未必看承别”,可以体会作者的心境。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本题的第二首的情感可抓住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这句景中带情的句子来分析情感。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二十九、【2017届贵州遵义市高三上第一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出塞作① 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②,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③,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④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⑤。

【注】①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奉使出塞宣慰,这首诗就写于此时。②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指吐蕃。③乘障:登城守卫。④玉靶:镶玉的剑柄,借指宝剑。⑤霍嫖姚:本指西汉霍去病,这里代指崔希逸。

8.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该诗的颈联与唐代诗人李贺《雁门太守行》的第二联对战争的描写有哪些不同? 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8.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吐蕃健儿趁着秋天草枯之际在一马平川的草原上驰骋射猎的场景(2分);突出

了吐蕃骑兵的强悍和打猎声势之大(1分),渲染边关剑拔弩张的紧张局势,为下面写唐军的应敌做铺垫,衬托了唐军的从容镇定、英勇善战(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9.①写作手法不同:《出塞作》第三联冷静客观地记叙(白描)唐军防守和进攻的情景。《雁门太守行》

第二联则用饱含感情的描写,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战地气氛。(3分;其中“观点”1分,“不同点”各1分)②侧重点不同:《出塞作》第三联没有对交战的场景做具体描写,只描述唐军将士白天登城守卫和夜间渡河出击两个应敌行动,突出了唐军将士的从容镇静,应付自如;而《雁门太守行》第二联描写战斗时号角震天的气势和激战之后血流满地的场面,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惨烈和伤亡惨重。(3分;其中“观点”1分,“不同点”各1分,注意:如无“观点”,但所答“不同点”能看出“观点”也可给满分。) 【解析】 8.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景物形象之法:提问形式: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2.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3.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答题步骤:第一步: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联系诗人的生平,分析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答案构成: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意境分析三注意:一注意:描绘图景将诗句与想象结合。描绘诗中图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二注意:概括意境特点应多角度。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这两个词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动静、视野、荣衰、明暗、气势等。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淡静美、清丽隽永、感伤哀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绪基调。三注意:分析情感要具体。诗歌情感分析切忌空洞,要

答具体。 9.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该诗的颈联与唐代诗人李贺《雁门太守行》的第二联对战争的描写有哪些不同? 请

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写景角度,同时又是比较类题目。该以角度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比较赏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写景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有以下几个(1)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

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2)色彩角度。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本题就是从写景角度的异同分析答题的。 三十、【2017届河南八市重点高中高三上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寒诗,完成文后各题。

苏秀适中① (末)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④苏秀连中:从苏州到秀州(令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4.下列对这首宋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 B.“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且喜溪流岸岸潆”

引用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

C.颈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

D.颈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E.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 15.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

BE。

15.特点:雨大,及时。①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结合,表现雨

大;②运用叠词的手法,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③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时。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B项不是“引用”,而是“化用”。E项语言风

格不是“诙谐风趣”而是“简明洗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主要考查的内容有表达技巧、情感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

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分析。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如本题B项“且喜溪流岸岸潆”引用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错误,诗句的内容发生变化,这是化用。 15.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题考查对意象的分析,同一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的景物描写特点各不相同,要抓

住原诗中的“一夕骄阳转作霖”可知及时;“溪流岸岸深”可知,雨大。答题步骤先分别概括两句景色特点,然后分别具体分析两句诗所表现的的具体景色及特点。至于是如何表现的,可以从想象、叠词、视触觉结合等角度思考。表达技巧题的答题要点是:指出技巧后要分析诗歌如何运用了这种技巧,还要结合意境和情感分析技巧的表达效果。如运用叠词(化用)的手法,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时。 三十一、【2017届河南新乡市高三上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11分)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

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飘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

意境。

B.“寻思”两句直抒胸臆,不仅有故国覆灭、封侯梦想破碎的叹惋,也有当下不能为国建功的自嘲。

C.“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自己如同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

适其志的庄周一样,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

D.“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尽忠的无限惆怅之情。 E.“露泣”两句由“新秋”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对仗工巧。 15.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

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CD

15.①本诗中的“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是说中夜生起愁思,于是弹琴读书。幽幽琴声响遍屋里,诉

说着无边无际的愁,满床书卷翻遍,愁思难解。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无法解脱的深广复杂的愁苦、忧思之情。(3分)②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乐琴书以消忧” 是说弹琴读书能获得快乐而消除忧愁,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摆脱忧愁缠绕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3分)(每点3分,共6分) 【解析】 14.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

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

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均考核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15.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句分析诗歌情感基调,本诗中的“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抒发了无法解脱的深

广复杂的愁苦、忧思之情。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乐琴书以消忧”抒发了摆脱忧愁缠绕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

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主要比较

诗歌的情感。

三十二、【2017届河南新乡市高三上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6~17题。(11分)

西江月 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⑤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

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

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

“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

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17.请从表达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6分) 【答案】 16.BC

17.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16.

④①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

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

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

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分别考核手法和内容。 17.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

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综合考核手法,注意区分。

三十三、【2017届河南新乡市高三上模拟】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8~19题。(11分)

钱塘观潮 施闰章

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 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 鸱夷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注】①鸱夷:皮袋,这里借指潮神伍子胥。据《吴越春秋》等记载,春秋吴国大夫伍子胥因劝谏吴王夫差而被疏远、赐死。伍子胥临死时,嘱咐家人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或者把头割下来悬挂在南城门上,以便看到吴国的灭亡。吴王大怒,下令用鸱夷把他的尸体包裹起来,投入钱塘江。后来伍子胥化为钱塘江潮潮神。

1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表明作者是在雨中观潮,潮水来时,在迷蒙的雨点和潮水冲击下,

海色随潮水展开。潮来时浪涛飞向钱塘江上的观潮台,极写潮水声势之大。

B.颔联“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同时运用了比拟、夸张、视听结合等修辞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

仿佛驱赶着千军万马,又仿佛将千万座山席卷而来的气势,惊心动魄。

C.“绝岸愁倾覆”中运用一个“愁”字,通过写岸边峭壁被潮水拍打时生怕被冲垮,写出了诗人对潮

水冲垮堤岸的担忧之情。

D.“轻舟故溯洄”一个“故”字,写江中弄潮儿故意在潮水上涨时随着潮头起伏腾跃,在水中回旋,

写出了弄潮儿的高超本领。“故”与“愁”两字的对举富有生趣。

E.前三联写观潮所见之景象,诗人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极力描写潮声之大,水势之猛,写实中渗透想

象,描摹形象生动,体现了作者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

19.诗歌的尾联对表现诗歌的主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8.BC

19.①最后一联,把钱塘江的滔天巨浪及其排山倒海的不凡气势,想象成是伍子胥充满遗恨的冤魂兴起的

(2分)。②借以江潮的怒态象征伍子胥的“遗恨”之大之强(1分)。③表达了作者对伍子胥充满深深的同情、惋惜与慨叹(2分)。④深化了诗歌的思想主题(1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B“视听结合”不是修辞手法。C这里的“愁”字是拟人的手法,通过写岸边峭壁被潮水拍打时

生怕被冲垮,写出了潮水的气势。(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

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

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均考核艺术手法。 19.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分析想象的典故的运用。

三十四、【2017届江苏苏州市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秋 思① 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注】:①本诗写于嘉泰三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②火牛:古代火攻的一种战具,双角

绑上利刃,尾巴绑上易燃物点燃令其冲向敌军,最早春秋时齐将田单破燕军时用了火牛。③元龙百尺楼:汉末许汜去下邳看望陈登(字元龙),陈不理睬他,自卧高处的大床上,让许卧下床。后来刘备对

许氾说:“我要是陈登,当卧百尺楼上,让你以地为床。”后来便用“元龙百尺楼”形容崇高的形势,或表示高下悬殊。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5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案】

(1)参考答案:通过西沉的残月、凋零的井梧(上下句各写出一个典型景物并概括出特点,得1分,单单

写出“月”“井梧”不得分)等肃杀萧条之景(概括出意境得1分,其他如凄清、凄凉等亦可)表达了作者的寂寥悲凉之情(概括出情感得2分,其他如悲痛无奈、孤独苍凉等亦可),融情于景(点出效果1分,情景交融亦可)。

(2)参考答案: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之情2分;不服年老,壮怀激烈的情怀2分;已入暮年的无奈2分;

报国无门的痛苦2分。(四点中的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残月照着幽深的巷子,只听见砧杵敲打之声,周

围越发静寂,令人内心失落空荡;风吹水井边梧桐树,摇落黄叶满地,这便是故园的秋天。诗人选取了“砧杵”“深巷”“月”“井梧”这些有代表性的意象,营造出一幅冷落、凄清的画面,也就越发烘托出诗人的寂寞悲苦之情。诗人的情因景生,诗中的景也正是诗人情感的外显。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借景抒情手法,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

这首词,这首诗(词)写了怎样的景,抒了什么样的情?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答出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情景交融或是以景结情等,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写了怎样的景,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本词句中写的是寂寥悲凉之景,抒发的是寂寞愁苦的悲情,可答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

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

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十五、【2017届江西九江十校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文后各题。

孤雁儿 世人作梅诗

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①北宋朝廷南迁后,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在移官湖州途中不幸病故,这首词即为悼亡之作。 8.上片“沈香断续玉炉寒”一句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6分)

9.“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案】

8.“寒”字用得好。词人由于心情不好而没有添香,致使香消炉“寒”。一个“寒”字,既深化了对内心情

绪的刻画,又突出了环境的凄冷(炉寒)与心境之痛苦(心寒)。

9.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一边是小风疏雨,一边是泪下千行,痛苦之深,使泪水多于雨水,表达了词人

对丈夫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 【解析】 8.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

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和炼结构方面考虑。如本题“寒”字用得好。词人由于心情不好而没有添香,致使香消炉“寒”。 9.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

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古诗词阅读答案孤雁儿 世人作梅诗① 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古诗词鉴赏。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一边是小风疏雨,一边是泪下千行,痛苦之深,使泪水多于雨水,表达了词人对丈夫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

三十六、.【2017届山东泰安市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①。 风含翠篠②娟娟净,雨褒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释:①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沧浪:指汉水支流沧浪江。《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缪。”随遇而安之意。②孫:通“彼”,细小的竹子。③裒(yl):滋润。

(1)简析颔联中“含”“裒”两字的表达效果。(4分) (2)诗的后四句写了一个什么样的:“狂夫”形象?(4分) 【答案】

(1)“含”:有小心爱护的意味,感情色彩浓郁,写出了风之微、风之情。“裛”:滋润,有“润物细无

声”的意味,写出了雨之细小。

(2)写出了一个生活贫困、饱经患难、故友疏远,却随遇而安、疏狂不羁的诗人形象。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炼字的技巧。一般是动词和活用了的形容词。本题直接要求简析颔联中“含”

“裒”两字的表达效果,首先要分别解释“含”“裒”两字在诗句中的含义,然后结合诗句描述,最后点出情感、效果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

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本题的“含”“裛”两个动词运用极细腻生动,“含”比通常写微风的“拂”字感情色彩更浓,有小心爱护意味,则风之微不言而喻。“裛”通“浥”,比洗、洒一类字更轻柔,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则雨之细也不言而喻。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怎样把握人物形象:(1)要知人论世,了解诗人遭遇、风格、流派、志趣、抱负。(2)分

析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心理,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3)分析诗中词句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人物思想感情;借助意象、重要词语,运用典故、想象、比喻等技巧,感知人物形象。如本诗后四句通过写诗人的现实生活“凄凉”“恒饥”“欲填沟壑”的可悲可叹之事,来刻画他的“狂夫”形象。

三十七、【2017届山东烟台市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省试湘灵鼓瑟

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①“湘灵鼓瑟”,摘自《楚辞·远游》。传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

变成了湘水女神;她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②云和瑟:云和,古山名。③冯夷:传说中的河神名。

(1)简析“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中“凄”“入”两字的表达效果。(4分)

(2)有人评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两句诗是堪称绝唱的神来之笔。你认为它妙在何处?请简要

分析。 (4分) 【答案】

(1)“凄”,“凄苦”,这里或用为动词,意思是琴声能使坚硬的金石为之凄苦;“入”,“进入”意思是琴声穿透力强,能传到高空的苍穹中去。诗人巧用动词,加以想象,写出了琴声的深沉哀婉和清丽高亢,突出琴声的艺术感染力。

(2)①以景结情;②转换巧妙,注意是虚实和动静之间的转化。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解析】

(1)试题分析:首先答出两个字的含义,然后分析作用。此题主要从突出琴声的特征的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方面考虑。

(2)试题分析:注意答出手法以景结情和虚实、动静之间的转换。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主要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三十八、【2017届四川绵阳高三11月第一次诊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金·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赢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识姓名?

注: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②春官:指礼部,礼部执掌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 B.“敝裘赢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 C.“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 D.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

邓州进发。

E.本诗采用了比兴、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疏密有致、言简意丰、含蕴深厚、耐人寻思

的艺术效果。

15.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 【答案】

14.CE(对一个2分,全对5分)

15.情感:①希望终老田园;② 心念国事;③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无奈之情。(6分,每点2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C“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情”错;“未能免俗”,是借用古人成语。据《世说新语·任诞》载,

②①

阮成家贫,七月七日,富人在庭中晒衣,皆纱罗锦绮,阮咸以竿挂大布犊鼻裤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日:“未能免俗,聊复尔耳。”这里,诗人用此,有自我解嘲之意。全句意思是说:我未能免俗,所以应聘出来做官;但是,自己对此也感到可笑啊。E“比兴”,错,这首诗首先在谋篇布局的法度上,更为严密。本诗的曲折变化,已如前所述。另外,第一、三联叙事写景,是实写,第二、四联是说理抒情,是虚写,虚实相生,疏密有致,波澜层出,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

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

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15.

试题分析:正大五年(1228)十月,元好问母亲逝世,按当时礼俗,元好问从河南内乡县令的任上,辞官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

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

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

三十九、【2017届浙江慈溪市高三上11月联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昭君出塞图 王思廉①

黄沙堆雪暗龙庭,马上琵琶掩泪听。 汉室御戎无上策,错教红粉怨丹青②。

注:①王思廉:元初诗人,历经宋、金灭亡等历史事件。②《西京杂记》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指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21.在描写人物上,王诗主要运用 手法,突出王昭君出塞时内心的悲苦,杜诗主要运用 手法,突出王昭君出塞后命运的悲惨。(2分)

22.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主张好的诗歌要

在在叙事之外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请结合两首诗歌中的“怨”,分析作者是如何借昭君之怨来“出己意”的。(5分) 【答案】

21.衬托。对比。(2分)

22.王诗,表面上写昭君“怨恨”画工的险诈而不得被君王所见,(1分)实际上作者将矛头指向统治者,正

因为御敌无策,才导致个人悲剧的发生,对统治者的无能予以强烈地批判。(1分)杜诗,表面上写王昭君怀念故土不得归的怨恨忧思,(1分)实际上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漂泊西南思念故乡之情,以及不被君王赏识、怀才不遇的遗恨,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2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题干得知,这是考查考生诗句鉴赏诗句艺术手法的能力。王诗,用“黄沙”“堆雪”营造气氛,衬

托昭君愁苦的心境;用旁人“掩泪听”琵琶之悲伤衬托弹琵琶的昭君的悲苦、哀怨。杜诗,用昭君早年故乡的雄奇壮丽与和亲塞外的凄凉结局对比,突出昭君命运的悲惨。

【考点定位】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

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22.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

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比如题中“汉室御戎无上策”。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

分析这些诗句。

四十、【2017届福建四地六校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11分)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原

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绿”借喻指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

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

如实描写,道出了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

离散的亲人的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

的诗人形象。

1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答案】

11.AD (答对一个给3分,答对两个给5分)

12.(1)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2分)(2)①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

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2分)②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2分) 【解析】 11.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

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

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三个选项分别为手法和情感。

12.

试题分析:首先答出描写的内容: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作用从情感: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

悲凉和结构: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的角度作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

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注意是诗歌的中间的句子和景物描写的句子。

四十一、【2017届福建四地六校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列这首宋诗,完成13-14 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之夜。 13.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5分)

14.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

13.“嫌”,嫌弃(1分),作者衷心感谢这盘残灯不嫌弃自已,描写了客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

情景。(2分) “嫌”字把残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孤灯”不嫌弃诗人的情态,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无奈与自嘲。(2分)

14.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与忧虑,病中的感伤,客中的孤寂,思归的病苦,老之将至的无奈。(每小点2分,

答对三点6分。) 【解析】 13.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

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和炼手法的方面考虑。 14.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野哭、病眼、乡音、无伴、思归、发稀从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与忧虑,

病中的感伤,客中的孤寂,思归的病苦,老之将至的无奈的角度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野哭、病眼、乡音、无伴、思归、发稀从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与忧虑,病中的感伤,客中的孤寂,思归的病苦,老之将至的无奈的角度作答。 四十二、【2017届湖南株潭岳益五市十校高三12月联考】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送陆鸿渐①栖霞寺采茶

(唐) 皇甫冉

采茶非采菉②,远远上层崖。 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 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 借问王孙草③,何时泛碗花。

送陆鸿渐山人采茶 (唐) 皇甫曾

千峰待逋客④,香茗复丛生。 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 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磬声。

【注】:①陆鸿渐:唐代被尊为“茶圣”的陆羽,字鸿渐。他和这两首诗的作者皇甫冉、皇甫曾兄弟都是

好友。②菉:草名。③王孙草:代指茶叶。④逋客:避世之人。 14.下面对两首诗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5分)

A.皇甫冉之诗使用了虚写(想象)的手法,想象陆鸿渐到高高的山崖上采茶,在春风中采满一筐茶叶,

晚上沿着山路去山村人家借宿。

B.皇甫曾之诗全篇写实,远处的重峦叠嶂和丛生的茶叶正在迎接陆鸿渐采摘茶叶,陆鸿渐在山中烟霞

中独自穿行,住在清幽的山寺,喝着清冽的山泉水,在夜里孤灯独对,在磬声中思念朋友。 C.《新唐书∙陆羽传》说:“天下普遍好饮茶,其后,尚茶成风。”说明饮茶之风的真正盛行是在中晚唐

开始。两位诗人通过送陆鸿渐采茶来写茶、论茶,表达了对茶的深深喜爱之情。

D.皇甫冉之诗表达了对陆鸿渐去风景幽美的地方采茶的羡慕,皇甫曾之诗通过刻画陆鸿渐危险和辛苦

的采茶生活,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和牵挂。

E.这两首诗基本上体现了唐代茶诗的审美情趣,既脱俗又入俗;既有清高超旷的人格追求,又有脉脉

的人间温情;既追求深远、空灵的诗境,更注重雅静、闲适、淡泊诗境的营造。

15.这两首诗都为送陆鸿渐采茶而作,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相同?(6分)

【答案】

14.BD(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

15.第一首诗通过想象陆鸿渐危险和辛苦的采茶生活,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和牵挂,借询问朋友什么时候

能回来,自己能够喝到朋友所采之茶,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3分);第二首诗借想象朋友在孤灯独对之夜,听着寂寞的磬声思念自己,表达了对对方的思念(3分)。 【解析】 14.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

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

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15.

试题分析:这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和关心。但表达方式有所不同第一首诗“非采菉,远远上层崖。”

想象朋友陆鸿渐要登上高高的山崖方能采到好茶,“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一天的时间才能采满筐,写出采茶的艰辛,“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晚上只能借宿于山村人家。前三联通过想象危险和辛苦的采茶生活,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和牵挂;“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借询问朋友什么时候能回来,自己能够喝到朋友所采之茶,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第二首诗“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写出远处的重峦叠嶂和丛生的茶叶正在迎接陆鸿渐采摘茶叶,陆鸿渐在山中烟霞中独自穿行,住在清幽的山寺,喝着清冽的山泉水,把采茶的环境写得优美超然,表达出羡慕之情;“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磬声”借想象朋友在孤灯独对之夜,听着寂寞的磬声思念自己,表达了对对方的思念。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

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

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十三、【2017届江西兴国中学、兴国三中、平川中学等四校高三上第一次联考】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鹧鸪天(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1)。不如随分(2)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注释(1)仲宣:王粲,字仲宣,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其《登楼赋》抒写去国怀乡之思,驰名文坛。(2)随分:随便,随意。

14.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词作开首便点明这是深秋时节的一天,带着寒意的阳光透过琐窗,洒落在室内庭院中的梧桐树已失

去往昔婆娑身影。

B.这首词开头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气氛,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C.词作上片前两句叙写由远及近,把自己深深的愁绪与痛苦,附着于外在物事的描写上,颇让人咀嚼。 D.“秋已尽,日犹长”,这两句中有种主观感受与客观实际之间的反差。 E.词结句“饮酒”“赏菊”写闲情,写雅事,可见词人情感旷达。 15.“喜”“宜”二字与全词的情感基调是否一致,请结合全词分析。(6分) 【答案】

14.CE (选对一项得3分,两项全对5分,多选不得分)

15.一致。(1)喜”“宜”,似写欢乐,实是写悲。喜苦茶,说明酒饮得特别多;酒饮得多,表明愁重。“宜”

表面是说香气宜人,实是借香写环境之冷寂,因为只有清冷寂静的环境中,熏香的香气才更更能使人明显感觉到。(2分)(2)①开头两句写寒日梧桐,借景抒情,绘出了作者的孤独和寂寥透②下片前三句借写秋日长的主观错觉和王粲典故透出 词人孤身漂泊思归不得的幽怨③最后两句表面达观,实则隐含无限乡愁,故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是孤寂悲凄的。(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 14.

试题分析:C由近及远E表面达观,实则隐含无限乡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

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

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

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分别为手法和情感。 15.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

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和炼手法的方面考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