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杭州灵隐寺园林规划设计

2020-09-19 来源:易榕旅网
浙江杭州灵隐寺

主要景观

一、三大殿

今日灵隐寺是在清末重建基础上陆续修复再建的,灵隐寺布局与江南寺院格局大致相仿,全寺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

1.天王殿正中面朝山门的佛龛供奉弥勒佛像,袒胸露腹,趺坐蒲团,笑容可掬;背对山门的佛龛供奉的是佛教护法神韦驮雕像,像高二米半,头戴金盔,身裹甲胄,神采奕奕。这尊雕像以香樟木雕造,是南宋留存至今的珍贵遗物。天王殿两侧是四大天王彩塑像,高各八米,个个身披重甲。其中两个形态威武,两个神色和善,俗称四大金刚。

2.正面是大雄宝殿,原称觉皇殿,单层三叠重檐,气势嵯峨,重檐高33.6米,十分雄伟。大殿正中是一座高24.8米的释迦牟尼莲花坐像,造像“妙相庄严”、“气韵生动”,颔首俯视,令人景仰,这是我国最高大的木雕坐式佛像之一,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宗教艺术作品。正殿两边是二十诸天立像,殿后两边为十二圆觉坐像。大殿后壁有“慈航普渡”、“五十三参”海岛立体群塑,共有佛像150尊,正中为鳌鱼观音立像,手执净水瓶,普渡众生,下塑善财童子及其参拜观音故事,善财童子参拜名师53位,第27参拜见观音得道成佛。观音两侧为弟子善财与龙女,上有地藏菩萨,再上面是释迦牟尼雪山修道的场景:白猿献果、麋鹿献乳,整座佛山造型生动,很有艺术价值。灵隐寺的原释迦牟尼佛像,于1949年大雄宝殿正梁因白蚁蛀空倒塌时被毁。现在这座佛像是在1953年重修寺宇时,由中国浙江美术学院的雕塑家和民间艺人们采用唐代禅宗佛像为蓝本共同精心设计的。佛像高十九点六米,比原先的释迦造像高一倍多,用近百块香樟木雕成。佛像造型端庄凝重,气宇轩昂,低眉细目,极具风采。

3.药师殿为近年重建,殿中供奉药师佛像及日光天子、月光天子。殿左,有重建的罗汉堂,陈列五百罗汉线刻石像。巍巍殿宇,森森古木,伴随着一批珍贵文物古迹。天王殿前左右各有石经幢一座。两经幢都有《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建,时大宋开宝二年己巳岁闰五月》题记。大雄宝殿前月台两侧各有一座八角九层仿木结构石塔,塔高逾七米,塔身每面雕刻精美,经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生前考定,两石塔亦雕造于吴越末年。灵隐寺珍藏的佛教文物,有古代贝叶写经、东魏镏金佛像、明董其昌写本《金刚经》、清雍正木刻本龙藏等等,都是弥足珍贵的宝物。

杭州市政协建言灵隐景区整治规划

时间: 2006-03-09 07:28:41 | [<<] [>>]

“在充分保护生态资源的前提下,保持和发展灵隐特色,完善宗教朝觐功能,恢复特色旅游服务,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体现历史的连续和发展,加强集体经济发展后劲,远近结合,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昨日下午,市政协召开灵隐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题协商会,为灵隐景区综合整治工作建言献策。市政协副主席马时雍主持协商会,副主席施锦祥、曾东元、韩国熹,秘书长徐泉海出席。

作为我市西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驰名海内外的佛教胜地,灵隐景区的保护与开发一直得到市委、

市政府的高度重视,1998年以来经过多轮的规划编制,各有关部门在农居拆迁安置、法云弄整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充分体现生态型宗教文化景区的特点,日前又推出了灵隐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丰富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

专题协商会上,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负责人和杭州园林设计院总工程师等介绍了灵隐景区综合整治工程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情况。与会委员、专家充分肯定了灵隐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时建言献策。马时雍希望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吸取委员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规划”,把灵隐景区建设成一流的生态型宗教文化旅游区。

新闻链接

灵隐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范围:东起一一七医院西围墙,南起普福岭寺至上天竺,西起天喜山脚,北过枫树岭、石人岭等至韬光,沿“五代坟”、灵隐寺后山墙至一一七医院西围墙。规划总面积为257.7公顷。

景区性质:以林幽溪清的生态环境为基础,集佛教文化、石刻艺术、民俗风情于一体,以观光游览、宗教朝觐为主要功能的生态型宗教文化旅游景区。

结构布局:景区总体划分为游览区和服务区两大块。游览区和服务区的分界自梅竺隧道沿梅灵北路,经南涧至合涧桥,再沿北涧至灵隐寺东围墙。游览区位于西侧,面积约145.36公顷,服务区位于东侧,面积约为112.34公顷。

导航:(通讯员欧燕萍记者张寅 杭州日报)(2006-3-9)

现在的灵隐寺园林,除寺内殿前殿旁还保存有一些假山、古树林木外,主要在于寺前的清溪流水沿岸,山泉之间曲径通幽,小桥飞跨。寺之山门前有冷泉亭、壑雷亭、翠微亭诸景。唐朝诗人白居易写有《冷泉亭记》来描述这里的景色。

浙江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史上,是可圈可点的。在这些或者华丽或者古朴的建筑中,没有哪一根椽木是无所谓的,没有哪一块砖瓦是无意义的。每一块纹饰,每一处雕栏,都浸蕴着浙江的山水气质,凝固着浙江的文化风尚。

浙江园林的造园史要追溯到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臣吴返越,命大夫范蠡“立苑于乐野”,在稽山鉴水之间建筑勾践小城和山阴大城,形成“八山中藏”的雄伟之势。当时的苑囿虽然仅仅是供奴隶主们狩猎娱乐的场所,但已经显露出了“妙极自然”的园林艺术意境。这种具有早期皇家园林性质的建筑,可视为浙江园林的滥觞。

到秦灭六国,天下归一,建宫立苑成了烘称大一统局面的最直接的方式,而汉承秦制,其宫殿苑囿的规模更为扩大,并开始四处寻觅造园良材。绍兴东湖便是因采石日久而形成的湖泊,人工斧凿与周围自然风景相得益彰,宛自天成。

魏晋南北朝的文人士大夫们崇尚清淡,礼佛养性,高逸循世,于是产生了数量相当多的寺院丛林园。当时的杭州西湖就是“山绕重湖寺绕山”的“佛国”。这一时期对艺术的要求是寄情山水,以隐逸、超脱为高尚。这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艺术追求深深地影响了寺院丛林园的造园理念。但见那些雄伟庄严、金碧辉煌的宗教建筑皆被构筑于峰石古朴、洞壑深幽的茂密山林中,成就了“深山藏古寺”这一宜隐不宜露的早期浙江园林的主题。处于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的灵、竺两山深处的灵隐寺就是那个时期的大手笔,苏东坡诗句“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脯”中描述了寺院宏大的规模;天王殿上康熙帝“云林禅寺”匾额中可以领会到清佳自然的造园意境;而峰峦岩壑中的精美佛像更是营造出佛在灵山拈花微笑的境界。

魏晋风度,玄学大盛,士人以佛入玄,追求“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的人格之美,自然山水成为体现玄学佛理的媒介。这就催化了自然山水园的产生。两晋之间,永嘉乱中,衣冠南渡。于是中州人物的狂放不羁、潇洒隽逸的林下风范与江南的雨丝风片、烟波画舫幻化为无数似水柔情,如梦佳期,消弭了永嘉之乱的创痛,开创了自然山水园林流播吴越的动人旅程。晋迁江左,中原衣冠钟情会稽山水,盛萃于越中之地。于是 “惊龙浮云”的羲之笔势挥洒出山阴兰亭的“曲水流觞”,赏山鉴水的谢公《山居赋》留存下东山始宁的“幽居之美”,还有永嘉楠溪江胜景更是在百家争鸣中源远流长。

唐宋两代诗词极盛,浙江文物阜盛,名士云集,主政之中颇多雅客文人。他们性喜游山历水,尽声色泉石之乐,为朝夕拥有诗情画意,不惜叠石造山,凿池引流, 将吟风弄月之作入园,从一角红楼、半 清泉中流泄出以诗画为主题的写意山水园。嘉兴五代时建造的烟雨楼取名于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宋代乡野小巧的落帆亭启迪了日后苏州耦园的建造;绍兴春波桥畔的沈园, 一壁两首《钗头凤》刻下陆游与唐琬的凄婉爱情。湖州在南宋时筑园风气极盛,北沈尚书园、赵氏菊坡园,也都是当时诗文造园的生动例证。

写意山水园滞留于都市, 多人为情思,少自然兴趣。于是人们将写意园林艺术植入自然胜区创造出各种意境的自然风景园(寺观园林)。 唐代诗僧韬光所建的韬光寺,虎跑水边的定慧寺,玉泉的玉泉寺,吴越国的南屏净慈寺、孤山智果观音院、报先寺,宝石山应天院以及宋代钱塘门边昭庆寺等等这些大型的园林组团成为灵隐寺之后的又一寺观园林艺术高标,有力地传承了西湖“东南佛国”的美名。同一时期的杰作还有观世音菩萨应化圣地—舟山普陀山、乐清雁荡山的寺观丛林,均声势浩大地彰显了园林艺术已经发展到了高潮。

待到靖康之耻的南宋,洛阳名园仓皇南下,在临安一带落地生根,吐尽芬芳,也招致了“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慨叹。时人吴自牧的《梦梁录》、周密的《武林旧事》、周尝的《临安志》以及西湖老人的《西湖老人繁胜录》中虽倾尽笔力也难书当时“丰亨豫大”的造园盛况。清波门外的聚景园,嘉会门外的玉津园,钱湖门外的屏山园,钱塘门外的玉壶园,新门外的富景园,葛岭的集芳园,孤山的延祥园,还有琼华园、小隐园等大量的皇家园林,均在湖山之间齐齐绽放。至于王公贵戚、富贾豪绅园林和寺观园林,更是不计其数。

如果说东晋时意气纵横的中州名士给浙江园林注入了更多的独立人格,那么南宋时才华淋漓的北方艺坛名家则给浙地山水带来了更多的艺术内涵。赵宋王朝千里南避,大批文人聚集临安,虽然隔江是刀光剑影,但西湖还是令文人们熬不住作画赋诗的雅兴,隔江犹唱“后庭山水”。“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点染西湖山水 。这期间,写意山水园的创作意境得到了加强。孤山的“梅妻鹤子”,苏堤的“六桥烟柳”, 三岛的蓬莱意境, 玉泉的净空禅韵, 以及根据南宋画院的水墨长卷题名的“西湖十景”。这些设计构思,这种造园手法别有一种清丽隐秀、简淡玄远之美。

华彩出现在明清一幕。风土清佳,园居为胜的私家宅园在明代兴筑一时, 人文富裕的越浙也又迎来了文人园的高潮,大小城郭庭院棋布。南腔北调徐文长在绍兴僻巷东倒西歪的青藤书屋中的整治出了青藤画派“一尘不倒”的笔触;监察御史韩宜可褒奖建舍苦读的乘龙快婿,将别业取名 “快园”;依河而立的百间楼深藏着礼部尚书董份的妩媚红颜,连绵的粉墙黛瓦的蜿蜒处分明隐约着小品的娇俏,长卷的沉静;兵部侍郎范钦修建了“天一生水”的天一阁守护他的心水收藏;西塘的西园则在几代文人园主的手里出落得墙角寒梅、空谷幽兰;还有明代处士骆骖的别墅--诸暨小天竺, 嘉兴彭氏园 ,都是这一时期的孑遗。相似的书生意气折射出的一代士大夫的风仪。明清鼎革之际,他们或披发归隐,或毁家纾难,以貌迂阔的方式为文人园的华彩乐章再添动人一笔。在袅袅越音与札札机声相唱和的临安府,西湖宅园、书院各尽其妍,辉煌城郭,使得浙地更加楼台迤逦,泉石星罗。万松书院是明代最有名的书院:理学家王阳明在这里讲学,写《随园诗话》的袁枚在这里读书,《梁祝》的爱情至今还在“十八

相送”,舍不得化蝶远去。

清兵的沉沉铁蹄踏碎了京杭运河上的楼船箫鼓、西子湖畔的油壁香车。百年后的清中叶,西风东渐,清风雅月的文人园的主流地位悄然松动;异军突起的是杭州吴山城隍阁前的万头攒动、湖州南浔古镇的鬓影衣香——身家浩荡的商贾园林在这里粉墨登场。杭州丁家山麓“蕉石鸣琴”的“水竹居”、金沙港“小筑一方”的“金溪别业”、苏堤上的红栎山庄与收藏治园的蒋庄、南屏北麓今蜷还琴的汪庄,疏落绰约,傍山依水,与西湖诸胜相映,互斗其巧,各逞其胜,将大好湖山点缀得热闹非凡;南浔“鹧鸪溪”畔“诗窟净香”的小莲庄、皇御河畔“野寺神马”的颖园、篆书金刚的适园、“南楼春晓”的述园以及如今已是踪迹难寻的宜园和绍兴的省园都无不景象杂陈、个性昭昭。演绎鹤雀相争的汾阳别墅,氤氲于元宝街中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故居(芝园)更是稚拙而急切地诉说着一个新兴阶层的审美趣味、价值趋向。然而岁月依然难以割舍书卷的清香,在寂寞深院为文人园锁住一隅的天堂。南浔的嘉业堂凭借着“四象八牛”的富庶艰难地承托起一个奇迹;古梅会里的曝书亭在名儒朱彝尊手中依然古调独弹;海盐绮园的三生石上文人园的旧日精魂不绝于耳;孤山脚下的文澜阁将乾隆帝的《四库全书》在风雷激荡中妥帖收藏。 晚清的太平天国狂飙给了江南传统文人园最后一击。狂飙过后,海风劲吹,那堵高高的风火墙难以抵挡西学东渐的脚步,早期海派园林的嘹亮号角又绿江南堤岸。 西湖风光甲天下,半是湖山半是园。杭州西湖上的园林盛况(到了晚清)一直绵延不替,杭州北山街民初的“澄庐”、“省庐”、“孤云草舍”、“秋水山庄”、“抱青别墅” 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还有南浔懿德堂、小莲庄的东 阁,也都是各具特色的章节。嘹亮号角交织着绕梁余音。在欧陆诸风大行其道的年代,浙派印人建立的西泠印社师法三代,俨然是一位超逸的隐者书写着千年唐韵、韩柳文章。如今已是人去书亡的湖州潜园,成就了文人园临去时摄人魂魄的秋波一转——一个值得记忆的阳春白雪的时代,伴着数不尽的风流文采飘然远逝。

人往风微,树影如画,园庭依旧,神驰千载,晚明士大夫寺院答愿的香火,南宋志士“寻芳上翠薇”的蹄痕,魏晋人物舣舟弄笛、雪夜访戴的翩翩帆影,春秋诸侯成王败寇的冷冷刀光……都在枝杈纵横间纷纷隐现。香火明灭,蹄痕渐杳,岁月倥偬,可他们高扬的个性、卓越的审美趣味与磊落的节操,仿佛还长久地驻留在这更深之夜的高墙峻宇间,默默地吐放光华。

古人云:“诗言志”、“诗缘情”,所以意境也就是诗境。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 长久以来,佛教作为我国古代的主要宗教之一,在与道教的长期纷争过程中,逐渐融入了魏晋玄学和道家思想,成为中国化的佛教,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尤其是中国佛寺园林在哲学、美学等方面深深地留下了佛学的烙印。佛教通过“教”与“禅”两方面与中国古典园林发生了形式上和意境上的关联,从而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中重要的一支——寺庙园林。本文以文献考证和实地调查为核心的研究方法,自觉应用结构主义、解释学等现代哲学理路,以佛寺园林为主要研究对象,从选址、建筑、植物、理水四个方面揭示了其如何体现佛教的“教”与“禅”,即佛学意境在园林中的塑造。该文最后通过分析现代园林意境的转变,总结现代园林在意境题材方面的拓展,进一步明确现代园林意境研究的重要意义,并通过一些优秀的实例加以分析探讨,旨在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探索园林意境的继承和发扬,并展望现代园林意境的发展。 本论文研究的佛教寺庙园林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结合时代的特征而撰写的,对于在当今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园林绿地,体现现代园林风貌,将会大有裨益,并希望将现代园林设计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