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四节 繁昌县

2023-01-02 来源:易榕旅网
第四节 繁昌县57′17′繁昌县位于皖南地区北部,芜湖市西部。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0°~31°与东经117°58′22′~118°之间。该县东沿漳河,与芜湖、南陵县为邻,南与南陵县相邻,西以黄5公里,南北宽36公里,浒河与铜陵县分界,北濒长江,与无为县相望。县境东西长38.

67%。现设12个乡,8个镇。县人民政府驻城总面积88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0.

关镇。

  一、县境历史变迁、县名、县城〔县境变迁〕

繁昌县是皖南地区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石器时代,江南地区先民就活跃在今峨山沈弄、峨溪东岸的缪家墩、荻港洞山、黄浒圩墩一带留下文物丰富的遗迹。商周遗址遍布县境,是江南地区经济发达的农牧业区。汉初的庐江郡置县命名春谷,故址位于今荻港镇南4公里的苏村一带的苏墩。县名历来不注命名本义,清洪亮吉在《晓读书斋杂录》中推测为:“五谷成熟皆较他县为早。每岁二月已莳种,六月中已有新谷,疑县名因春莳已种谷,故曰‘春谷’。”汉代春谷县幅员辽阔,相当于今南陵部分地区及繁昌、铜陵市、县范围,且县治今繁昌县境。春谷建县始见《汉书・地理志》丹阳郡条。它的前身为庐江郡东北部4个县及鄣郡。根据秦汉每郡统县一般都超过10个县,估计春谷县在西汉初已建县,而非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此年为春谷县改属新建的丹阳郡。

〔县名由来〕

繁昌县创建为东晋初年。繁昌县名,据《后汉书・郡国志》注引《帝王世纪》:“魏文帝登禅于曲蠡之繁阳亭,为县曰‘繁昌’。”《三国志・魏书・文帝纪》也说,魏文帝受禅台在繁阳亭,“以颍阴(县)之繁阳亭(今河南许昌南)为繁昌县。”县名以亭命名,本义为繁荣昌盛的意思。故县今属河南,晋属豫州襄城郡,安徽的繁昌县是由侨变实,并取代历史上的故县。

〔旧县治〕

今繁昌县境内县以上治所主要有古春谷县治、赭圻城、新港及今县城4处。春谷故城:位今荻港镇南4公里的苏村,西距黄浒河1公里,北邻长沟,为西汉至

2万平方米,堆东晋末年长达6个世纪的春谷县(阳谷)城遗址。古城遗址面积约有1.6米,城垣虽毁,但西北护城河仍遗存。现为苏村小学及小村庄。高厚0.

5公里,南距赭圻岭赭圻城:位于今繁昌县芦南乡5公里的赭圻山中,东距寨山1.

700米,为东晋至唐代的古城遗址,南依山岭,城临江滨,地势险要,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向为古战场,古城以后赭圻岭南而名。今遗址位于群山合抱的带状冲地,现仍存被山洪

5米,宽7米。其中,东段长18米,西段78米。此城初创于东晋冲断的夯土城墙高4.

兴宁二年(364年),为东晋权臣桓温所筑。《通鉴纪事本末・桓温废立》载,东晋大司马

・575・

桓温入朝,途中止之,桓温筑赭圻城以屯军。此处又有战鸟山、圻、坞的别称,据《太平寰宇记》称:“昔桓温驻赭圻,恒惧掩袭此圻。宿鸟所栖,中宵鸣惊,温谓官军至,一时惊溃。既定,乃群鸟惊噪,故相传为战鸟山。”坞、圻也因之而名。具体所指,史书记载纷纭,莫衷一是。如《读史方舆纪要》说,赭圻城在繁昌县城西南10里(5公里);《太平御览・州郡部》引《图经》说在南陵县西北有赭圻屯;《太平寰宇记》又说:“赭圻下流十许里有战鸟圻,孤在江中,本名孤圻山。”又说繁昌的磕山“旧名孤圻山,亦曰蜃居山。”还有康熙《太平府志》说:“战鸟圻,在(繁昌)邑西四十里”,“旧在江中”,“宋嘉

时徙江岸。”《清史稿・地理志》说得更加糊涂,既称繁昌县磕山,“一名蜃居

山”,又说“芜湖县有‘战鸟山,一名孤圻山,对岸孤立为枭矶。”此后,赭圻城为东晋军事重镇,并以镇将兼州刺史,曾为南豫州治所。陈太建末,北江州及侨置繁昌县改治赭圻城。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废北江州及南陵郡、繁昌县,南陵县改治赭圻城,改属宣州。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改属宣城郡。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属池州。贞观元年(627年),改属宣州。长安四年(704年),南陵县迁治今县城,赭圻城废为乡镇,后圮毁。此处筑城至废前后长达340余年。

繁昌县初侨地址已难觅遗址。自南唐复置繁昌县后,作为县城共有2处。

新港镇:旧县城为原唐南陵县延载乡。南唐升元间(北宋的曾巩在《繁昌县兴造记》中说置于唐昭宗(即889~905年),在延载乡增设繁昌县,至明天顺元年(1457年),迁县治于金峨乡(今县城城关镇),改名旧县镇,作为县城长达5个多世纪。1958年以地处长江南岸,改名新港镇。繁昌县在第一个县城立县140多年并无县城,以江为险,“常编竹为障以自固,岁辄更之。用材与力,一取于民,出入无门关,宾至无舍馆”,十分破陋。至北宋,也是治所屋庳破露,“至听讼于庑下。”庆历七年(1074年)十月,才由县令夏希道在故竹障基础上初建成垣,房舍一新,并建成城墙,使县城初具规模。元、明间,因繁昌县小,时制不重视修筑县城而无大型建城工程。天顺元年迁治后,旧县废为乡镇。现新港镇东南和东北仍保存两段夯土城墙基和护城河。

〔城关镇〕

唐为南陵县金峨乡。明天顺元年(1457年)迁县城至此,至今不变。旧城初无城池等城防设施。崇祯八年(1635年),知县罗明祖始议建城,仅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古老而新兴的新县城。

此外,抗日战争期间,繁昌县自民国27年(1938年)起,先后迁驻柯家冲、中分村、五桂墩、泉水井、牧冢亭;28年春,迁往赤沙八分村;33年5月,迁往泾县章家渡。短短的7年间,临时县政府驻地共有7次迁徙。

〔疆域变迁〕

繁昌县建县前后行政区域变化大。东晋初,侨置于春谷县境内并无实土。东晋后期,经土断后,侨于今南陵、繁昌、芜湖等县交界处,至隋平陈而撤销。南唐升元间(曾巩说复置于唐昭宗时),重置繁昌县,使今县境大体奠定。建国后,县域主要变化有:1950年,将长江中流与无为县交界的黑沙洲(22平方公里)、天然洲(9平方公里)由繁昌县划属无为县;1952年1月,将县西永丰圩2个乡(15平方公里)划属铜陵县。此外,县・576・

三门。十一年(1638年)二月,由知县张继曾继续筑成土城。两年后圮,由知县冯洪孜建成。现是全县的政

境西北因长江大堤崩塌,江堤3次退筑,使陆地面积略减。  二、历史沿革繁昌县的历史沿革必须溯及古春谷及迁置的南陵县。〔西汉〕

春谷县,楚汉之交属九江王国(都六,今六安市城北乡张巷村白沙城)庐江郡(治鄱阳,今属江西波阳境)。汉高祖四年(前203年)七月,属英布淮南王国(仍都六)庐江郡。十一年十月,属刘长的淮南国(改都寿春,今寿县城关镇)庐江郡。文帝七年(前173年),庐江郡直属汉廷。文帝十二年,为刘喜的淮南国(仍都寿春)领郡。十六年四月丙寅,改属庐江王国庐江郡(均治鄱阳)。景帝四年(前153年),庐江郡归汉。元狩二年(前121年),改属鄣郡,改鄣郡为丹阳郡(改治宛陵,今宣州市区)。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丹阳郡属扬州刺史部(监察区)。

〔东汉〕

春谷县属扬州(先后治襄安、历阳、寿春)丹阳郡(治宛陵。汉末,改治建业,今南京市)。兴平元年(194年),入孙吴,仍属扬州丹阳郡。

〔三国・吴国〕

春谷县属吴国扬州(治建业,今南京市)丹阳郡(初治芜湖。后改治建业,今南京市。嘉禾间,改治宛陵,今宣州市区)。

〔西晋〕

咸宁六年(280年)三月入晋,春谷县仍属扬州(仍治建业。晋末,避讳,改建康)丹阳郡(治宛陵)。太康二年(281年),改属扬州宣城郡(仍治宛陵)。

〔东晋〕

春谷县仍属扬州宣城郡。大兴元年(318年),在春谷县境内侨置襄城郡、县、繁昌县,属豫州。苏峻、祖约乱(327~328年),在春谷县境内侨置庐江郡,春谷县改属之,旋复旧。宁康二年(374年),罢襄城郡、县,并入繁昌县,改属侨置的淮南郡。太元八年(383年),改春谷县为阳谷县,仍属扬州宣城郡。义熙九年(413年),撤销阳谷县,并入芜湖县,不久撤销芜湖县,并入襄垣县。今县境属侨置的繁昌县,属扬州淮南郡。

〔南朝・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宋取代东晋,繁昌县属扬州淮南郡。大明五年(461年),淮南郡改属南豫州。泰始三年(467年),淮南郡复属扬州。五年二月丙申,改属南豫州。六月壬午,改属扬州。升明二年(478年)九月丙午,改属南豫州。

〔南朝・齐〕

升明三年(479年)四月,入南齐,繁昌县仍属南豫州淮南郡。建元二年(480年),淮南郡改属扬州。永明二年(484年),复属南豫州。

〔南朝・梁〕

中兴二年(502年)四月,入萧梁,繁昌县仍属南豫州淮南郡。普通六年(525年,一说天监四年),在东晋的南陵戍(今贵池市西南6公里)置南陵郡、县,属南豫州。

〔南朝・陈〕

・577・

太平二年(557年)二月,入陈朝,繁昌县仍属南豫州淮南郡;在南陵郡、县治置北江州。太建五年(573年),置宣州(治宛陵),淮南郡改属宣州。太建末,繁昌县改属北江州南陵郡,迁繁昌县及北江州治赭圻城。

〔隋朝〕

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废北江州、南陵郡及所管石城、临城、定陵、故治、南陵

5个县及治于赭圻城的繁昌县,重建南陵县(治赭圻城),改属宣州(治宣城县,今宣州

市区);今繁昌县为南陵县部分地区。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改宣州为宣城郡,属扬州刺史部监察区,南陵县仍属之。

〔唐朝〕

武德四年(621年),南陵县(仍治赭圻城)改属池州。贞观元年(627年),复属宣州。宣州属江南道(地理区)。长安四年(704年),南陵县迁治青阳城(今县城关镇),赭圻城废为南陵县乡镇,今繁昌县境属南陵县北部地区。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南陵县属江南西道宣州。天宝元年(742年),宣州改为宣城郡。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宣城郡复名宣州。乾元元年(758年)十二月,宣州改属浙西道节度使辖。贞元三年(787年),宣州改属宣歙道(治宣州,今宣州市区)。十二年十二月乙亥,改属宣歙池都团练观察使(驻宣州)辖。大顺二年(891年),改属宁国军节度(治宣州)。天复三年(903年),废宁国军节度使,改为都团练观察使(仍驻宣州),余仍之。

〔五代十国・吴国〕

唐亡,地入十国中的吴国。吴恢复宁国军节度,仍治宣州,南陵县仍属宁国军宣州。〔五代十国・南唐〕

天祚三年(937年)十月,入南唐,仍建节宁国军,治宣州,南陵县属宣州。南唐升元(937~943年)间(一说唐昭宗)析南陵县北部5个乡地重置繁昌县(治延载乡,今新港镇),改属西都江宁府(治今南京市)。

〔北宋〕

开宝八年(975年),平南唐。五月,改南唐的雄远军为平南军。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升平南军为太平州,将已属建康军的芜湖、繁昌2个县改属太平州(治当涂县,今同)。太平州在北宋初年,属江南东路。至道三年(997年),属江南路。天禧二年(1018年),复属江南东路。

〔南宋〕

繁昌县仍属太平州。太平州初属江南东路建康府。建炎四年(1130年),太平州改属江南路建康府。绍兴初(1131年后),复属江南东路建康府。德太平州降元。

〔元朝〕

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太平州为太平路(仍治当涂县,今同),繁昌县属太平路,太平路属江淮行省。二十八年,太平路改属江浙行省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江东建康道。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朱元璋渡江,拔采石,取太平,改太平路为太平府(历清末不变)。翌年七月,太平府改属大宋龙凤政权的江南行中书省(治应天府,今南京市)。龙凤六年(1360年)闰五月,陈友谅陷太平府,很快为吴军(朱元璋时称吴王)收复。・578・

元年(1275年)二月,

〔明朝〕

吴二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立明朝,改元洪武,繁昌县仍属江南行省太平府。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罢江南行省,太平府改属中书省。十三年正月,太平府直隶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太平府改隶南京,后又称南直隶。天顺元年(1457年),繁昌县治由延载乡迁至金峨上乡(今县城关镇),余仍之。

〔附 南明〕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初为宗室福王控制区,后为南明弘光政权所辖,仍明旧制。

〔清朝〕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靖国公黄得功在保护弘光帝逃遁中,与清兵鏖战于今繁昌县板子矶,战死于战舟中,地入清。顺治二年五月十六日,清军定江南,仍明旧制,繁昌县仍属南直隶太平府。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太平府改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池太道(治芜湖县,今为芜湖市老城区)。康熙元年十二月甲子(1663年2月

2日),改为安池太道(改治池州,今为贵池市区)。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

太平府属两江总督管辖下(清十大总督之一,初名江南江西河南总督,后名江南总督,再易名两江总督,至清末不变)的安徽省(治安庆府,今为市区)安池太道(还治芜湖县)。二十一年十月乙亥(1682年10月31日),裁安池太道,太平府改属江安十府储粮道(专业道,治徽州府,今歙县徽城镇)。雍正十一年十二月癸亥(1734年1月20日),太平府改属安徽省安徽宁池太广道(治安庆府)。十二年十月庚戌(1734年11月3日),安徽宁池太广道迁治芜湖县(今市区)。咸丰五年十月十三日(1855年11月22日),安徽宁池太广道改名徽宁池太广道(迁治宁国府,咸丰十年迁治祁门县),改属浙江巡抚兼辖。

太平军失败后,太平府复属安徽省徽宁池太广道。同治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

23日),正式定道为省以下区划,太平府仍属安徽省徽宁池太广道(改治芜湖县)。光绪

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太平府改属皖南道(治芜湖县),余仍之。

〔附 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期间,繁昌县为太平军驻守重地。咸丰三年(1853年)十二月,太平军进驻旧县镇。十九日,占领繁昌县城。太平军创建安徽省(省府驻安庆郡,今为市区),改太平府为宁江郡,改治芜湖县,因避韦昌辉讳,改繁昌县为繁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繁昌县直属安徽省。3年6月2日,改属安徽省芜湖道(治芜湖县)。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

民国16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宣布按孙中山先生建国大纲规定废道。8月,安徽省政府成立,繁昌县属安徽省。次年8月,正式废芜湖道。21年4月2日,繁昌县改属安徽省第二区,首县为芜湖县。10月10日,改属第二专区(驻芜湖县)。27年

4月15日,改属皖南行署区(驻屯溪镇)第二专区。7月,撤销第二专区,改属第九专

县。

区(驻泾县)。当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三山、横山、荻港、桃冲、库山、旧县、峨桥等地。

・579・

次年,在繁昌县网罗汉奸筹建“繁昌县自治委员会”。国民党繁昌县政府迁往本县八分村。

29年6月20日,日军攻陷繁昌城,很快被收复。29年8月6日,繁昌县改属皖南行署

第六专区(专区先后驻宣城县、泾县。抗战胜利后,迁驻芜湖县)。31年上半年,汪伪“繁昌县政府”成立,驻荻港镇。33年5月初,繁昌县政府流亡于泾县章家渡。抗战胜利后,34年9月2日,繁昌县政府从章家渡迁回县城。11月,撤销皖南行署,繁昌县属安徽省第六专区(驻芜湖县,今市区)。37年12月4日,繁昌县改属安徽省皖南行署(先后驻宣城县、屯溪镇)第六专区(驻芜湖县)。

〔中国共产党建政〕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自民国30年3月在县境建政。7月,在无为县白茆洲创建铜繁行政办事处。32年5月,铜繁行政办事处改为临江行政办事处;秋,设繁昌县行政督导处。33年5月,在赤沙设南繁芜行政办事处。34年4月,在赤沙成立繁昌县民主政府,直至36年2月撤销繁昌县民主政府。38年4月21日,繁昌县全境解放。5月5日,繁昌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3日,改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芜当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建国,繁昌县仍属皖南行署芜当专区。1950年5月25日,繁昌县改属皖南行署池州专区。1952年3月28日,繁昌县改属皖南行署芜湖专区。1968年6月19日,繁昌县革命委员会成立。1980年1月29日,繁昌县改属宣城地区。

1981年12月17日至22日的县第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将繁昌县革命委员会改

称繁昌县人民政府。

1983年6月7日,繁昌县改属芜湖市,至今未变。

・58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