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

2021-07-24 来源:易榕旅网
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

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屏山中学 陈艺

摘要: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语文教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相关教学工作的开展,我们要善于挖掘课本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念,并在中西文化交融中促进文化共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华夏几千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丰富绚烂的文化,并在文化的涵养中阔步向前。源远流长的文化当是我们的无上荣耀,然而若论及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感,恐怕答案有些令人遗憾。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喜欢传统文化的几乎都是上岁数的人了,年轻人提到这些都不管不顾认为是过时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文化是先辈给我们留下来的丰厚遗产,蕴含了民族的观念、价值及各种风俗民情,有着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每一个华夏子孙,都有必要多了解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继承、弘扬优秀文化,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一个思想相对完整的人,既要有现代化的文明理念,也当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素养,在积累传统文化过程中,培养人文精神,提升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底蕴。语文教学中含有丰富的文化元素,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肩负着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引领学生感悟传统文化,并在辨别、反思中,形成文化认同感,形成民族认同感。传统文化在弘扬、累积,提升人文素质的同时,自然也会与语文教学形成良性互动,促进语文教学的进良好开展。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与传统文

化的有机结合呢?

首先,我们要善于挖掘课本中的传统文化[1]。《廉颇蔺相如列传》之中,蔺相如之所以能宽容廉颇,最终将相相合,正是因为他们他们具有崇高的爱国情怀。而辛弃疾之所以“书愤”,感叹“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杜甫哀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大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都正是因为对国家,对人民的沉重的爱恋。以孔子为先行者,屈原、杜甫、王勃、范仲淹是”经世致用”的儒派追随者。以庄子为先行者,陶渊明开辟了隐逸之风,其隐士生活为人生境遇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甚至还有李白、苏轼受儒、释、道三家影响而形成的洒脱、旷达人生观。

但好的东西,不见得人人都会喜欢,何况离我们有些距离的传统文化。枯燥地宣扬屈原、杜甫的爱国精神,空泛地吹嘘李白、苏轼的洒脱,无端地拔高隐逸避世的高洁情怀,虚华地夸饰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样的传统文化是死的,学生学起来很痛苦,难以接受,甚至反感,毫无意义。只有活起来的传统文化学生才会好学、乐学,并有所收获。这就对我们老师提出了要求,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善于选择恰当的文化传播方式方法,营造良好的文化教学氛围,起到弘扬传统文化的中坚作用,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一堂好的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文化相关教学活动,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需多方寻找途径,让传统文化相关知识丰富起来,具有可观可感的特色。《边城》里含有诸多传统节气文化元素,提得最多的是端午节。记得我第一次上相关课程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阅读第一部分,请学生们提炼边城的端午节气特色”,同学的回应不太热烈。后来到另一个班级,我补充提问家乡端午的节气特色,并播放一些端午节日图片和课本里端午节日的一些剪辑视频,在音画兼之的氛围里让同学们谈今夕节日对比中的感悟,同学们反映较大,兴致较高,对传统文化有了较深的认识和反思。一堂充满兴趣的传统文化课程,

要有精心的设计,要有氛围的感召,要有生活的叠加,要有思维的跳动。

任何一种东西,要有实践的意义,才有学习的意义。学习传统文化,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是我们的最终的目的,重要的是我们当在扩充文化视野的基础上,构建积极的人生价值体系,寻求人生的途径和智慧。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要能感悟烛之武的国家意识,大局观念,还要学习他说服秦君的语言智慧。学习《归去来兮》我们在歌颂陶渊明的高风亮节之时,也不妨联系时代背景和陶渊明自身性格,提提陶渊明的处世哲学,结合现实引导学生合理定位自我,定位人生,构建和谐的内心世界,寻找幸福的真谛。只有当传统文化与生活相遇,才能迸发出鲜活的力量,给人智慧,点亮人生。在学习孔子之所谓“君子”时,不妨把“仁”、“智”“勇”与钓鱼岛事件相联系,提醒学生理性爱国,把匹夫之勇放在末端。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思想局限,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必然或多或少带有历史局限的印记。《论语》涉及的仁义礼让,《离骚》、《登高》相关的爱国爱民,《游褒禅山记》议论的谨慎为学,是我们应该弘扬与传承的优良文化。而诸如《孔雀东南飞》里面涉及的婚姻包办制,忧国忧民的杜甫、感时伤世的屈原对君王的愚忠,《祝福》涉及的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封建宿命论等思想则是应当摒弃和批判的文化。在这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弘扬传统文化,须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引导学生以辩证的态度吸纳有益的传统文化,完善自身人格,更好地融入现实人生。

同时,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传统文化之时,我们还要注意多种文化元素的调和,有原则的坚守,防止顾此失彼,矫枉过正,让传统文化的学习反而变成了思想的负担。譬如儒家的入世与道家处世的精神博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学习意义何在?用道家的出世思想来评价陶渊明,陶渊明是心性逍遥之人;用儒家的入世来评价陶渊明,陶渊明就是一个逃避者。在谈及这些问题的时候,如果我们能谈山论水,告诉学生无论哪一样选择,其实都是有所原则的坚守,这样就既能丰富学生的人生路径,也能坚定学生的人生态度,

传统文化的学习将更有实效性。

此外,我们要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在经济全球化,地球一个村的时代大背景下,星巴克住进故宫,耐克受热捧,“苹果”走进千家万户的种种现象告诉我们,文化互动的趋势不可遏制,唯有顺遂潮流,以机遇意识沉着应对 [2],方能实现共建共赢。对学生们亲睐情人节,漠视传统七夕节;对学生们圣诞节欢送苹果,而在端午节、中秋节却难得有互送粽子、月饼的现象,我们放在第一位的不应该是苛责,面对“走”进来的文化,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做好其与传统文化的交融衔接,懂得“堵”不如“疏”的道理,捋顺学生心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重建传统文化共识。

参考文献:

[1]蔡艳红.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及其开发利用〔M〕.辽宁师范大学毕业研究生论文集,2005

[2]李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及保护〔J〕.中国传统文化概论,20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