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呼唤“诗心”的回归

2024-02-23 来源:易榕旅网
◆◆◆◆ 呼唤“诗心’’ 的回归 ◆曹子元 (湖州市吴兴区上强中学) 【摘要】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的时代早已过去,诗歌随着物质文明的繁华无可挽回的衰落了,但“诗心”却没有理由也不应该随同一 起消亡。一首《乡愁》和《再别康桥》,当然不可能挽救世道人心,更不是要把学生都培养成诗人,但是,我们可以让他们爱诗、读诗;让他 们在诗歌的海洋中吟咏性情;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精神,在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上放飞心灵。 【关键词】语文教学【案例背景】 “诗心” 审美 生2:而且我们会很自然的想象着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 新课程标准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应指 在水中的美景,就像一位妩媚的新娘。作者一定是对夕阳中的柳树特别的 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 喜爱,才能把它描绘的如此美丽。 维”“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如果说语文教育是学生受到审美教 育的重要途径,那么诗歌欣赏可以说是最直接的途径之一。 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象的诗词曲赋熏 染学生的灵魂,从而加深他们的文化底蕴,使语文教学沐浴在诗意的光 辉里。 师总结:原来徐志摩正是用了这一生花妙笔点出了夕阳晚照下柳树独 特的风韵。传达了自己无限喜爱之情。看来诗歌的语言确实非常凝练,可 分析意象: 我以为,诗歌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诗人,而是要让那些积淀着智 谓字字抵千金。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通过刚才的交流,很多同学都感受到了康桥的一草一木都包含了诗人 无限的深情。那么,《再别康桥》中的意象有哪些?你们能把它找出来吗? 学生很快便能找到诗歌中的意象,我进一步追问:其中有几个意象特 生1答:无限依恋。 生2答:还有淡淡的惆怅。 在学生思维之舟达到“情融融,志踌躇”时,进行总结:作者正是通过对 我以为,现代诗歌教学,应是一次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审美的享 到他们心里,唤醒他们的智慧灵气,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这也是我一直 思索的问题。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1.我们的诗歌教学究竟要带给学生些什么? 2.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应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受。诗歌教学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把美的种子播撤 别美,作者情感正是通过这些意象表达的,那么作者的情感究竟是怎样的? 【案例呈现】 教学片段一:《再别康桥》: 康桥,把一首传世经典留给了我们,自古多情伤离别。然而,诗人笔下的离 别却随着河畔的金柳,柔波里的水草在我们的心头不断荡漾,留给人们无 限遐思,原来离别也可以如此美丽,这样的离别又何妨多经历几回?诗人 把康桥的美。不仅留给了自己,也留给了我们,留在了我们心灵深处。 康桥美丽景色的描绘,传达了自己对康桥依依不舍,无限眷恋的深情,可以 说是:写尽康桥无限景,道尽离别无限情。此情此景,情景交融,怎能不令 《再别康桥》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徐志摩悄悄地把云彩留给了 人醉在心头。 教学片段二:《乡愁》 《乡愁》,一支经典的心灵之歌,从余光中的心底缓缓唱出,拨动着千千 万万读者的心弦,引起深深共鸣,世代传唱不息。这份恒久的感动使我有 我相信这首被选入“高中教材“的经典传世之作通过教师适时、适度、 足够的理由相信:诗心潜藏在每个人心中,我们的学生自然也不例外。 适量的点拨,学生思维在尝试和叩问中一样能体味诗句蕴涵的跳荡的情 诗歌的这份“美”的感悟和传递与年岁无关,更何况少年情怀总是诗。 在教学中,我将目标定位于“赏读”,对自己诗歌教学的思想(更确切地 说是期盼)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 在悠扬的乐曲《秋思》中,我先做了示范朗读,朗诵完毕,再看学生的表 投入…… 感,变平面文字为立体的形象、美妙的意境、鲜活动感的画面……我更深信 情,一片肃然,音乐还在流淌,学生似乎也受到了感染,轻声的朗读专注而 音乐依然如水般流淌,我用缓缓的声音动情地叙述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无不浸润着诗歌所 在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介绍了徐志摩后,我出示了与徐志 留下的印记。它早已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潜移默 摩的一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康桥的相关图片,介绍徐志摩的“康桥情 化中流传下来。因为诗中有爱,诗中有恨,诗中有温暖的友情,诗中有温馨 结”,激发学生对文本阅读探究的兴趣。 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这首诗(朗读时要求注意诗歌 子,说说理由。 的亲情。 诗歌是文字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 教法,设置了“多元感悟品读、自由交流感受”的环节,尊重学生个人的文本 的感情和节奏)。并找出诗中最能打动自己的或者说自己觉得最美的句 美的华彩乐章。在创设了诗意氛围的前提下,我毅然抛开条分缕析的传统 生1:这首诗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写“金柳”时,用“新娘”来形容。 阅读和情感体验。让课堂由教师的“一言堂”走向学生的“多言堂”。在这 读后有种魂牵梦绕的感觉,很美。作者在诗的首尾用了“悄悄”,不仅使首 尾呼应,还让我们感到作者似乎不忍打破康桥的美。康桥的安详。 生2:这首诗不像其他离别诗那样刻意渲染“悲”的气氛,它显得平静因 乎他与康桥融为一体 过程中,我惊喜地看到思维碰撞出的火花,学生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想 在比较阅读中,我选择了席慕容的同名诗歌《乡愁》,让学生在比较中 中,表述自己的观点: 象。和诗意的表达,足以让我重新审视以往对他们过于片面的评价。 而让人觉得真实。他把康桥写得圣洁了,康桥也把他的心洗的澄净了,似 进一步领略不同诗歌风格所具有的恒久魅力。在学生发言之后,我参与其 我认为,席慕容的《乡愁》,堪称纯诗,似远山的呼唤,来自生命之源的 随着讨论的深入,同学对诗句内涵的理解也渐趋深入。我适时进一步 叮咛,以纯净的生之碧露洗涤创伤,人类永远都需要这样的诗歌,因为它能 点拨:诗的第二节,“那河畔的金柳……”金柳,古人常常用柳来象征离别, 使人不断的感悟人之所以为人,诗之所以为诗的道理,而它对读者的吸引, 折柳送别可文人笔下的柳都是绿柳,翠柳,徐志摩却用金来形容柳,这是为 什么? 一如未受污染的山水青空对久在俗世凡尘的世人的吸引,透明、飘逸、纯净 如水。 生1:我觉得这个金字用的很精妙,因为柳树是在夕阳的照射下,所以 镀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非常形象生动。 而余光中的《乡愁》,我想将把它称为社会诗,至诚慷慨、迷茫悲凉,一 个时代的悲欢,一个人或一代人的哀痛真实的呈现(下转第27页) 70 07/2012 ◆◆◆◆◆ 小学数学教学中师生交流之我见 ◆刘雪芹韩红营 (山东省昌邑市都昌小学) 【关键词1数学教学 交流一教师 学生 人一起去到动物园玩,儿童票是每人5元,大人票是每人8元,团体票每人 、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心态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上。让学 是6元(5人以上、包括5人),请大家设计好最合算的购票方式。上课的时 生大胆的说话.表达自己的想法,增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这样教师才能够 候,我将这道题布置下来,大家开始思考,不一会都有了自己的想法。 知道学生的问题所在。小学生年龄小,如果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进行指 学生甲:我认为,10个人都买团体票,比较便宜,因为团体票6元,比成 责。必然会让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削减,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也变得唯 人票便宜2元。 唯诺诺,不敢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交流也就成了形式。 学生乙:我认为,买8张儿童票和2张成人票,比较合算,因为儿童票只 在面对数学题的时候。如一道数学题:有3个透明的杯子,每个杯子里 要5元。成人票要8元。 装lOOg水,里面分别放5g、25g、45g的白糖,请问怎么知道哪个辈子的水更 甜呢? 学生丙:我认为,让2个大人和3个小孩买团体票,再让其他5个小孩 买儿童票。这是最好的办法,我听了同学的建议,没有立刻下结论,而是继 有的学生随口说出:“上去喝一口不就知道了么?”如果此时,教师对他 续让学生发表更多的看法。并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受 说:“你就知道喝,我让你们用数学的方法去判断。”如果教师这样说的话。 到激励,纷纷表达出自己的看法,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大声地“争吵”起来。 很容让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不敢说话了。在此刻,教师应该用一种委 我则用微笑的目光进行“调节”。这样,由于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可以 婉的方式表达:“同学们,除了用嘴巴喝水判断,大家还有什么办法知道哪 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十分浓烈,他们在讨论”“争辩”中积极思考,及 个杯子里的水更甜些呢?”这样学生才不必因为失言而受责备,便敢于畅所 时地与我交流,这样我可以准确把握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学习方式、学习习 欲言了。 惯以及他们的缺点,为以后更好地教导他们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二、教师要准备好充足有效的教学材料 数学是揭示事物中数量与形体的本质关系的科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 师生之间要想进行更有效的交流,准备好充足有效的材料。可以让学 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教育的 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也是师生之间深入交流的 组织者、领导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应该 前提。 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掌握他们的动态,这样才会对症下药。让学生主动 例如,在上课前,我为学生准备这么一道数学题:“有8个小孩,2个大 积极地参与进来,潜在的创新意识才会被激发出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上接第70页)在诗中,以久而弥新的时空穿透力叩击心灵。如果说纯诗 红地绽放着美丽。时间无痕,但记忆有痕,如果有一个名字是当提到诗人 能使人的心轻轻飞逸泊近浩月,那么社会诗恰似流星直坠大地,深深透视 时,就会从他们脑海浮现的,这个名字必然永不遗忘;如果有一首诗是当想 天下兴亡,人生忧患。纯诗和社会诗是横越大漠的鸟之双翼,是苦海慈航 到诗时,就会从他们心底流过的,这首诗必然永远动人。如果康桥能伴随 的舟之双桨,不可或缺。 着这样的诗人,这样的诗歌在多年以后仍能带给他们无尽的遐思和向往。 我的结论是:诗歌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 我想,这已足够。 悠扬的《秋思》之音再次在教室里缓缓而奏,此时,学生的朗读有了充 而余光中的《乡愁》,看起来是一首很简单的现代诗歌,从头至尾 沛的情感投入。或许,情感的相通与交流,原本便能让富有生命的文字在 无一华丽的诗句,但其实它的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短短的十几行字中 每个人的心灵翩飞。 蕴涵了中国的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充溢着荡气回肠的浓浓的愁绪。 有人说。余诗是用最狠心的别离成就最醇美的乡愁,而这种最能够打动 【案例反思】 人心的浓得化不开的愁绪,却要让从未曾尝过背井离乡之苦的学生进 多年来,诗歌教学也像其他文体教学一样,偏重于诗歌的思想意义,偏 入到诗人所创设的感情环境中去领会、感悟,我以为确非易事。所以在 重于让学生谈思想上的认识或启发,过分强调了道德教育的渗透。我以为 教学中,我暂时摒弃了现行教育中所盛行的“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一 这一现状丢失了诗歌本身应有的特征,同时在条分缕析、支离破碎的解读 主导思想,尝试着用自己的赏读和情感体验去拨动他们的心弦,给予他 中,很难想象学生能从中获取多少美好的情感体验。在教诗歌时,关注诗 们以诗歌美好的情感浸润。自古至今,一篇篇名诗佳作,之所以传诵千 歌本身具有的文学特征,引导学生从情感体验出发。以审美地方式去感受 古,流芳百世,是因为作者的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 诗歌美的意境、感人的魅力。激发学生自觉地产生与作家情感的共鸣;品味 心血和生命。教师教这些佳作,自己首先应认真体会作品中的感情。 诗歌的恒久魅力? 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熏陶,教师自己要先“进 基于这一思想,对于这两首含蕴深厚,审美情味具有较高价值的经典 入角色”,真正把作者给予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始终相信:先 之作,我采取的方法是激发他们的诗情、诗趣,让他们带着一颗诗心走进诗 感动自己,才能感动他人。 歌、吟咏诗歌、从而爱上诗歌,甚或爱上文学。尽管这很难.但我认为引导 但不管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情感浸润”,还是以学生为主导的“自主探 学生向这样的高度进发,当是语文老师的职责,也是语文老师的权利。 究”,我都希望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诗歌永恒的魅力,从而走近诗,走近《诗 《女神》《草叶集》……走近诗人,走近屈原、徐志摩、泰戈尔、 在《再别康桥》一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是“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同 经》、唐诗宋词、学之间自主交流,相互启发。理性的反观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还存在着许 惠特曼……由文面而文心,去品去悟。去发现……我相信:思维解冻了就会是 多遗憾:如“自主探究”教学背后,必须有深厚的积淀和丰富的语言,但学生 条春溪,感悟会随着溪水无尽地蔓延;我更深信:诗歌离学生并不遥远。 一语言积累不够,不能自然表达自己的思想。既然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就 我很赞同周国平对诗歌、诗人的解说:诗是激情的流露,太功利、对世 应该给他们充分的时间,但本堂课未能让学生深入的感悟和理解;而且学 对事对人没有好奇心、没有强烈的关怀的人就不会有真正的诗歌。所以, 生被动式学习已成习惯,很难从被动的角色中马上走出来。课堂上似乎很 无论读诗还是学诗,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世对事对人的好奇心和真诚的关 精彩,很活跃,但仔细算算,也就几位学生在唱主角。 怀,唤起一种美好的情感。这也许正是诗教的真谛。 呼唤“诗心”的回归,或许该从我们自身做起,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保留 但我觉得学生至少是在“尝试”着“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方 式去表达”了。学生的思想像一朵朵灿烂的鲜花,虽稚嫩无比,但却姹紫嫣 一份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 07/2012 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