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2023-03-20 来源:易榕旅网
一、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们围绕优化经济软环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各地党委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善和优化经济环境的政策规定,取消、精简、合并、下放、转移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对减轻企业负担、治理公路三乱等方面进行不间断的明查暗访。这些都为改善投资环境,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干扰,减轻企业负担,解决“三乱”问题,推动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我们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方面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还需要做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

(一)在优化环境方面缺乏危机意识,思想观念落后

分析我们经济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其原因固然很多,但最核心的问题是思想观念问题。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对于经济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是促进发展的第一要素,缺乏优化经济环境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一些领导干部对于经济发展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要么熟视无睹,要么一筹莫展,更不用说用创新的思维解决这些问题。许多同志也常讲环境问题很重要,但行动上却无所作为,有的还自觉不自觉地成为经济环境的损害者。因循守旧,自我满足,怕担风险,不思进取,这些问题在各级干部、各个层面都不同程度地有所表现。所以,从思想观念入手,进一步优化和宽松经济环境已经迫在眉睫。

(二)政府部门和机关中的个别干部协调服务意识不强,没有形成良好的政务环境

当前,大部分政府部门和机关能自觉树立“优化服务为发展,经济发展我光荣”等思想,文明执法意识和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但是,仍有个别部门没有很好地履行职责,没有把工作重点放在搞好协调服务上,衙门习气严重,总想“管住”企业。一些具有行政职能的机关和事业单位,动不动就到企业检查验收,动不动就罚款收费。效益较好的企业,经常受到这样的轮番“轰炸”,真是苦不堪言。而企业需要他们帮助时,又常常是态度冷淡,推诿扯皮。此外,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部门之间配合不力,职能错位、越位、不到位的现象依然存在。政府难以从企业事务中完全解脱出来,企业也难以完全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由于职能转换不到位,一些部门还没有打破各自的利益格局,没有真正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管理体制,严重制约了我市经济的发展。

(三) 受利益驱动影响,乱罚款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

主要表现为有些执法单位存在以罚代管、重罚轻管、罚款不开票、多罚款少开票、收人情费、超范围收费、超标准收费、私立名目收费、重复收费、以及乱摊派钱物和强行搭车收费现象。还有个别执法和管理部门利用工作上的便利吃、拿、卡、要、报,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无利的事该干的不干,有利的事不该干的乱干。不依法行政,执法随意,徇私枉法,违法乱纪,管理和执法刁钻霸道,态度野蛮粗暴,甚至存在打骂管理对象的问题。也有些部门的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差,互相推诿扯皮。“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问题突出。以管理者自居,不讲奉献,只求索取,重管理轻服务,甚至只收钱不服务。

二、产生影响经济发展环境不正之风的原因

一是思想意识不健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资产阶级腐朽的思想文化侵蚀下,在封建残余不健康思想的影响下,一些部门和行业及所属人员的权利观、价值观、利益观出现倾斜,服务意识淡漠,认为有权不使,过期作废,存在不捞白不捞,捞了也白捞的错误思想。

二是利益观念不正确。一些部门和行业及所属人员受利益驱动,奉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信条,对中央和地方的政策规定置之不理,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自觉不自觉地成了不正之风的俘虏。一些地方从本地区的利益出发,擅立收费项目进行乱收费,对一些不正之风视而不见甚至纵容保护;有些部门和行业处处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坐支截留,私设小金库,变相下指标、定任务,把干部奖金福利同完成任务相挂钩,“逼着”大家搞“三乱”;少数个人为了一己私利,在行使权利的过程中处处给企业“设卡使绊”,以此来从企业身上揩油,中饱私囊。

三是制度体制不健全。造成三乱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经费拨付不到位,存在严重的以费养人问题,甚至出现不搞“三乱”,单位的协勤人员、临时人员就不能开支,油料费、车修费、办公费、招待费就没有来源,正常工作就不能运转。有相当部分单位经常会出现“等米下锅”的现象,而这个“米”指的就是通过搞“三乱”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三、解决影响经济发展环境不正之风的对策

1、强化教育、源头治理,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加强不正之风的源头治理,经常地、持久地强化对各行业、各部门的领导和干部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的教育,“三个代表”思想教育、“八荣八耻”的道德规范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工作纪律和行为规范教育等,使这些干部牢固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树立起“三个代表”思想的行政理念和“八荣八耻”道德规范,从思想上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认真行使自己的职能和职权,才能从源头上堵住不正之风的风源,才能实现纠风工作的治本效果。

2、突出重点、专项治理,是解决问题的重点任务

纠风专项治理是在十几年纠风工作中摸索实践的一条成功经验,它有利于集中时间、集中力量,统一行动,针对社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治理,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效果,对全面推动纠风工作意义重大。在开展治理工作时,一是要条块结合。由部门、行业和地方政府两方面相结合,针对不正之风的特点、规律,结合实际进行专项治理;二是要突出重点。每年都要确定一两个影响经济发展、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作为治理重点,达到以重点带整体,以整体促重点,实现政风行风明显好转;三是要监督检查。要继续实行两办督查室、政府纠风办、纪委效能室等多部门联查,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四是要抓好典型。要抓好正反两方面典型,好的要大张旗鼓地树,差的要公开批,违纪的要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迁就。五是要大力整顿交通秩序,杜绝公路三乱问题发生。在交通秩序管理中,要提倡严管理、优服务。要坚决

制止非法截车扣车、吃拿卡要等侵犯当事人利益的行为,严厉打击车匪路霸,为我市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交管部门对途经我市外地车辆的一般违章行为,要以批评教育、警告的方式予以纠正,一般不实施罚款、扣车、扣证处罚。如遇交通堵塞,可让重点企业和外地车优先通过,逐步形成制度,树立良好的对外和服务企业形象。要重点解决我市道路收费关卡过多的问题,促进市内外经济交流,建设“绿色通道”,切实减轻企业在交通费用方面的负担,提高运输效率。

3、严明纪律、强化监督,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

主要从制度、纪律、社会、舆论四个方面实施监督。靠制度去规范,凭纪律去约束,让社会去关注,用舆论去曝光。首先在制度上就要把权利置于阳光之下,实行阳光操作,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部门和行业,都要求做到挂牌上岗、公开办事程序、公开收费依据、公开收费标准、公开监督电话,以规范执法人员的行为;其次是要有严明的工作纪律,使每一个行政执法人员从事公务时都必须认真执行规则,严守纪律,接受监督,不超权、不越权、不推诿、不违规,否则就要受到责任追究;再次就是充分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推进阳光工程的进程,消除“暗箱”作业,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开展形式多样的评议活动,认真受理群众投诉,主动征求群众意见,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认真查处并给予答复;第四是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通过媒体的公开曝光、追踪报道、公布处理结果等,形成强大的正义之声,防止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滋长和蔓延。

4、围绕“热点”、评议行风,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

民主评议是指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来自社会各界的群众代表,对与人民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行政执法、经济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部门和行业的风气,在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有组织地进行公开评议,作出评价。其特点是“群众说好才算好”,其根本目的是促进被评议部门把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工作纳入部门和行业管理,推动部门和行业作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我们在下一步的工作,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手段,公开、公正、公平地搞好民主评议工作,不断创新和完善评议思路和方法,逐步实现评议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5、查办案件、典型警示,是解决问题的有力保证

解决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不正之风,在健全制度、搞好教育、监督检查的同时,对一些顶风违纪,屡教不改,性质恶劣的不正之风,我们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的职能,拿起纪律处分的利箭,严肃查处,公开曝光,该纪律处分的一定要予以纪律处分,绝不姑息迁就,以达到杀一儆百、警示教育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弘扬正气,打击歪风,营造出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工作环境。

一、引言

环境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研究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我国是人均占有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适合中国国情,也不符合当今世界环境与发展的潮流。在工业化的过

程中怎样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把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地统一于现代化建设中,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它既关系到我国当前的发展,更关系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依靠、相互促进。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必需的原料和能源,并容纳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废料,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只有保护环境资源才能促使经济长久发展,环境保护需要经济发展。客观事实说明,那种以盲目扩大投资规模、乱铺摊子为基础的经济增长,其增长速度越快,资源浪费就越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就越严重,发展的持续能力就越低。我国是人均占有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我国只有遵循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统一、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才能保证我们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目前我国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气污染严重

我国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燃煤造成的。北方采暖城市,大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检测值很高。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以及四川盆地等燃烧高硫煤的地区,酸雨出现频率增加。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硫排放的头号大国,是酸雨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并且随着汽车的大量增加,汽车尾气污染也日趋明显。 2、水污染呈现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在防治工业污染、加强废水处理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却大幅度增加,而对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远不能适应需要(处理的比例不足10%)。全国各主要城市的地下水普遍超采,近海城市海水入侵现象严重。 3、固体废物和噪声污染加剧

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排放量越来越大,处理和利用率比较低。近年来,未处理利用的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占用大片土地,已经成为二次污染源。城市区域环境的噪声污染严重,根据对39个城市的统计,平均等效声级高达72.6分贝,有近23个城市噪声污染处于中等污染水平。

(二)环境继续恶化的原因有:

1、长期沿袭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粗放经营来扩大经济规模,对资源的消耗大幅度增加,环境污染严重,主要表现为:由于技术、管理水平落后,企业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在生产过程中增加了污染;能耗水平高,单位产值的污染水平高,本来应该转化为产品的资源“异化”为污染物,资源消耗量的增加扩大了资源开发量,加剧了生态破坏。 2、产业结构不合理,使结构性污染严重

从经济发展过程来看,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处于以重工业为主的时期,其环境特征是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污染产生量和生态损失耗量高。在相同的产业结构条件下,由于科技贡献率低影响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水平,增加了单位产值的低污染量,而污染型产业结构雷同,又扩大了污染范围,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趋势。 3、环境科技和产业滞后

现有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技术不能适应环境保护的需要;环境科技的整体水平不高,高新技术应用较少,体现环境科技前沿水平的先导性研究不足;有的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有些还停留在成果阶段,科技成果的实用化、商品化和产业化程度较低,缺乏通用产业化的技术;环保产业规模较小,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较低,难以满足环境保护的需要。 4、环境资源的公共性和环境污染的外部性使污染严重

市场经济虽然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与效率利用,从而实现帕累托最优效率。但是,在环境问题上,在环境资源的利用上,市场机制失灵却是常见的现象。首先,环境污染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它表现为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而这种表现却不能在市场上反映出来,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或社会矫正,外部性负效应很可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公共资源的破坏。其次,环境保护具有正外部性。环境保护是一种为社会提供集体利益的公共物品和劳务,它往往被集体加以消费,它基本上属于社会公益事业,是具有正外部性很强的公共产品,这样就产生了“搭便车”问题。使市场机制提供环境保护这样的公共产品的供应严重不足。再次,环境资源具有公共性。这就可能导致所有人无节制地争夺使用稀缺资源。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结果是不可避免地导致资源的毁灭和环境的破坏,这被哈丁称为“公地的悲剧”。我国的公地现象尤为严重。 四、加强环境保护以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调整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因其粗放经营和盲目开发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以及环境生态的失衡,限制着生产力的发展,实践证明这种外延式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可取,我们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观调整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道路。要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中,不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提升产业层次,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优化产业结构,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用高新技术和生态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

(二)运用市场机制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

运用市场价格和信号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有效的环境管理方法。首先,通过对资源核算、计价,并有偿使用的方法,把生产过程的环境代价纳入成本,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其次,市场机制可激发技术进步,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有利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依靠科技发展“绿色产业”,通过环境标志认证,可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打破“绿色贸易壁垒”,有利于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第三、用市场机制可以解决环境问题中的“政府失灵”,环境问题的“政府失灵”是指由于政府行为导致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的失效,从而加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如我国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CDP核算方法有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没有把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代价包括在内,诱使人们单纯追求经济系统和经济增民速度,导致“有增长无发展”和“高增长,高污染”的现象。 (三)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解决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依靠科技进步研究开发无废、少废、节水、节能的新技术、新工艺,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如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可最大限度的减少原材料和能耗,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发展环保产业,开发推广先进的环保没备和技术,把科技成果转

化为防治污染的技术既可以保护环境又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因此,环保产业又被称为“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健全和完善法规体系,保障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环境法制、法规的建设是保护环境和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保障。环境法规作为调节人与自然关系手段,通过对行为主体的规范可预防或控制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发生,同时也是对以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良好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化和制度化。

环境是发展的命脉。在当前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对于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县级层面上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在部门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纪检监察机关应下大气力解决这些问题,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一、当前经济发展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有的部门存在部门利益化现象。一些单位下达任务指标,以罚代法、以罚代管,还有的将收费任务对外“承包”。少数部门和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吃拿卡要,受利益驱动致使“三乱”问题时有发生。

二是执法行为需要规范。有的部门各个科室多头执法,频繁到企业重复检查,导致企业花费大量时间陪同检查。有搭车收费现象,有些收费罚款弹性很大。

三是存在“中梗阻”现象。效率不高,不给好处不办事等问题,在个别部门中层干部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项目审批速度存在差异,领导过问就快一些,县里项目强于乡镇项目,大项目强于中小项目,这也反映了机关效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是服务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有的地方关于招商引资等相关政策出台的多,但外商真正落户后,有些很难落到实处,政策落实的监督检查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对策及建议

1、要增强部门服务发展意识。发展是第一要务,服务是执政宗旨。企业发展有个逐步规范的过程,要教育和引导执法人员正确认识和理解企业,多帮少罚。要持续开展作风建设活动,树立“服务发展是功臣、破坏环境是罪人”的理念,切实解决在行风、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2、严格规范行政和执法行为。严肃执法程序,严禁部门下达收费和罚款任务,全面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彻底根除由部门利益驱动引发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行为。

3、进一步提高机关服务发展的水平。有关行政审批单位全部进入服务中心挂牌办公,是解决办事效率低的成功经验。要把分散受理的项目统一进驻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制作《项目审批流程图》和《审批服务指南》,将审批事项、审批方式、审批时限及前置条件等进行全面公开,限定“一揽子”手续最长办结时间。

4、建立机关效能建设长效机制。继续开展行评活动,严格评议结果的运用,并将行风评议向机关中层和乡镇基层站所延伸。实行部门服务经济环境工作专项考核,作为部门评先树优和主要负责同志任用的重要依据。

5、以铁的纪律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对故意拖延、效率低下、不能按时办理的,要追究责任;对故意设卡刁难、乱收费、不按规定执法和不给好处不办事的,要严肃查处。要抓一批

反面典型,教育干部、警示干部,促进部门行风的好转。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有效利用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安全生产事故频次,防止突发环境事件,确保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制定并执行环保政策和措施,致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我国民生工程的关注点。 中国化工业价值链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显赫的地位,但是,环境污染问题,在化工领域尤其是中小化工企业存在的问题,是不可懈怠和轻视的;改善化工安全生产和化学品安全管理体系,增强企业安全防患意识,提升环保部门的环境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采取治理和应对突发环境事故,是当前急不可待的任务。 我们能够借鉴国际最佳实践和企业成功经验,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提升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能力,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地区区域性经济发展中,已经注意到了本位主义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所带来的最终恶果,国家环保总局(现环保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开展的清洁生产运动、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示范项目,以促进中小型企业的认知和意识,足有收效。 安全地生产、清洁地生产,企业的获益包括:提高安全生产、环保能力,降低事故、员工受伤和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以及改善与加强当地社区、工业、价值链、买方市场的综合效益,相关经验将作为成功案例,为中国企业的环保工作,提供宝贵经验。 国际劳工组织估计,1.6亿人在受到包括环境问题在内的各种影响,每年约有230万男子和妇女与工作有关,包括近36万死亡事故,估计有195万宗与工作有关的疾病的疾病死亡。由此总总,全世界平均4%GDP的总量被消耗掉,有什么“低碳经济”可言呢?对于生病的工人的保护,每年的费用在持续发生,疾病和损伤引起的就业——不仅是劳工权利,而且是一项基本人权。 对于中国,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而不危及后代人的利益,政府,地方政府和业界应制定和实施更加严厉的安全生产、清洁生产、高效利用自然资源等法规和政策,以减少对中国本土、人类环境的污染。 国家对环境保护问题,包括环境污染的防治与控制、自然生态保护、核安全监管、环境安全保护等,政策应当先行。对于以省级主要领导执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也应当充分利用经济杠杆策略,过去比较注重经济份额的考量,以“政绩”应迅速转为对国家法规和政策执行力的考量,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过程。

人口与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的重大课题;中国将进一步以发展为主题,继续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生态建设,保护和治理环境,大力促进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口与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的重大课题。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正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当今世界,亚洲地区已成为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亚洲地域广阔,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亚洲历史悠久,文化多样,发展活力旺盛;亚洲人民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勤劳智慧、勇于开拓创新,曾为人类文明和世界历史进程做出过巨大贡献。

他强调,中国作为亚洲大家庭的一员,一向把自身的发展看作是亚洲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亚洲乃至全世界的贡献。新中国成立53年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地区发展还不平衡,要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还需要进行不懈的努力。进入新世纪,中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继续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生态建设,保护和治理环境,大力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亚洲各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全国人大愿与各国议会继续加强交流,加深了解,增强信任,扩大共识,为不断促进亚洲各国议员和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新的贡献。 一是:计划生育.即要提高人口素质,又要提高人口水平, 二是:晚婚晚育.

三是: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

人类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也离不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的建设、环境的治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在经济运行与宏观控制中重视人口因素特别是其质量与素质因素,重视资源生态环境因素,对于不顾外部性问题的经济增长是一种制横、抑制。 人口素质提高与人口质量保障,以及资源保护性开发与生态建设环境治理,从不同层面对于经济增长具有基础性作用和推进意义,它们是可持续性经济增长的基本前提与必要条件。 经济社会与资源生态环境相协调是人类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则与指导思想。在经济社会活动中,把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增长这三者内外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妥善处理这三者的关系,有利于科学合理有效的解决人口问题、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经济增长问题以及消除或规避其间的多重矛盾,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在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中,在国民经济运行规则的建立中,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如何协调处理三者关系亟待人们做出系统性理论贡献与政策贡献及可操作性对策贡献。

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了环境的严重破坏,具体表现为:第一,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引起的

消费需要,必然导致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的开民,从而造成了生态平衡的失调。第二,人类为了生存,生产众多的工业产品,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结果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第三,人口增长造成的生态平衡的失调和生存环境的污染反过来又影响人口的素质和人体的健康。 总之,人口增长过快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直接有关。也就是说,人口增长过快是世界环境退化的原因之一。因此,要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速度,消除人口爆炸对环境的冲击。同时,还要努力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协调好人口 资源 环境 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中国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与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方面,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但就中国的国情而言,人口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中国人口数量众多、增长量大,给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可以说,中国的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解决,包括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 1.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总是和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纠缠在一起:一个是环境问题,另一个就是人口问题。从环境问题本身来看,它的产生似乎同人口增长没有什么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但是,自从8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和经济几乎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加上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给我们这个地球增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这同样是摆在人类眼前的事实。发达国家作为世界环境污染的主要出口商,他们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产、生活垃圾和废物的处理不当造成的,人口增长在其中的影响微乎其微。与发达国家截然相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则是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增加,这使本来已经相当脆弱的生存环境受到更加严重的破坏。在这些国家中,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好似一对苦难的孪生兄弟,而这两者的关系实际上又相当复杂。

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模式。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是,为了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致遭受根本性的破坏,人类的选择又显得十分有限。促进经济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同时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有必要明确一点,为了实现经济的增长,人类目前所采取的某些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有背于人类和地球的长远发展目标的。意识到这一点的意义在于,人类已经开始努力改进以往的不利做法,并力图去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克服种种阻力,人口问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发展中国家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妥善地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这使今后的种种努力显得更为艰巨,也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2.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与土地与粮食

中国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同时它也说明了中国人口对土地和粮食的压力。中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农林牧副渔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

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则是沙漠、戈壁、冰川、石山或荒漠,利用难度很高,成本极大。1952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6.2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2.8亩。当时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5.5 亩。虽然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一倍,却是中国50多年的最高水平。1997年,中国的耕地面积约为14.3亿亩,人均只有1.15亩,比1952年下降了一倍多。1952-1997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近2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亿5千万,人多地少的矛盾大大加剧。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还将进一步下降。预计15年后,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1亩以下。由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加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目前,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为1.5亿,到本世纪末,很可能突破2亿。人口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不仅表现在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且表现在对土地环境的污染破坏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徘徊不前。由于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迫使农民高强度地使用耕地,使耕地的污染和退化严重。目前,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办法是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使土地的结构遭到破坏、肥力下降、板结贫脊。耕地资源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中国的粮食生产在过去的50多年里有惊人的提高。1949年,中国粮食产量为 2264亿斤,人均产量416斤;1997年总产量增长到9883亿斤,人均产量约为800斤。在这期间,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但是由于同期人口总数从 5.4亿增长到12.36亿,使人均产量增长不到1倍。目前,农业生产是困扰中国政府的一大问题。政府年年强调粮食播种面积,但我们仍然感到粮食供给处于紧张状态。中国的粮食亩产现已接近世界最高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潜力已远不如过去,因此,为支持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就必须降低人口的增长速度。

3 人口与森林和草原

尽管中国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资源,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森林资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中国的人口增长对木材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一方面是对木材制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对薪柴的需求。这种需求驱使人们对森林的大量坎伐。据统计,在全国140个森林局中,已有61个局处于过度采伐状态,25个局的森林资源已经基本枯竭(曲格平,李金昌,1991年)。目前,中国的用材、薪柴、纸浆和其他林业经济产品的供应都很紧张。与此同时崐,由于人口增长对粮食和耕地的需求,加剧了开荒毁林的过程。随着牧区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草原出现了超载放牧和过度开垦的现象,其后果是草原的沙漠化。中国的沙漠专家警告:如果不采取措施,到本世纪末,将有8万平方公里土地沙漠化。由于森林和草原的破坏,使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多达50多亿吨,涉及11个省区,主要在黄土高原和南方的丘陵地区。黄河每立方米水含沙量在37公斤以上,为世界第一。长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也达到了1公斤以上,为世界第四。长江上游多为红色土壤,土层最薄的地区只有4厘米,土层下则是坚硬的岩石。森林的开采、草原的沙化和水土的流失与人口增长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减少牧业和林业人口,实现人口的产业结构转变,是缓解森林和草原生态环境危机的一项根本性的措施。

4、人口与矿产和能源

中国是世界上能源储藏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各种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有不少矿产

资源储量在世界上居前列。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并不高。由于人口迅速增长,高耗能工业广泛建立及能源价格长期偏低,使中国的能源供给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各种预测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激化,能源利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将进一步加剧。近年来,中国农民滥采矿藏的问题十分严重,这无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对自然环境的直接冲击。为保证矿产能源的长期和有效供给,提高开采效率和减少开采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之一。

5、人口与水资源

中国陆地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虽然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利用难度较大。原因在于:一是时间分布不均匀,水资源东南多、西北少;二是时间分配不尽人意,大部分降水量集中在夏季,而且年际变化大。人口的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人口的增长使水资源短缺现象更为突出。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增加了一倍多,相当于人均水资源减少了一倍多;与此同时,生活、生产用水量急速增长,逐步出现了大片的缺水现象。以北京市为例,1962年前,北京市的水资源是供过于求,此后,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的发展,使用水量急剧上升, 1970年基本上处于供需平衡状态,此后,水资源危机开始出现,目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北京市生产和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

(2、人口的增长间接地使水资源总量下降。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导致“围湖造田”,破坏了地表水;二是人口增长导致对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减少了地下水的总储量。由于超采地下水,一些城市发生了地面下沉,一些沿海城市还出现了海水侵入,影响了地下水的质量。

(3、 人口经济活动导致了水体的严重污染。目前,中国每年的废水排放量约为350-400亿吨,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业废水平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水体。地下水的情况也与此类似,大部分城市地下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北方城市地下水的硬度逐年上升。 6.总结

就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而言,中国已经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总体上的协调。但是,要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共进,必须改变就人口论人口、就资源论资源、就环境论环境、就经济论经济的单一倾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有利于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同时,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本身也应该以保护和促进长期发展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建立起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多因素综合治理的总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人口和计划生育是关键问题。

高度重视和认真分析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强化工作措施,真正把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抓紧抓实,全力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宏观格局,总是受到各种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长期的综合作用。中国人口分布的东密西疏的不平衡性,正是人口分布规律的反映。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条件,自然条件的差异也影响着人口分布的差异。

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方面,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措施:要协调好人口 资源 环境 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中国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与两型社会。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平原盆地地区多,山地、高原地区少;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沿江、临海公路,铁路沿线地区多,交通不便的地区少。人口分布这种不平衡状况,是旧中国多年来生产分布不平衡、不合理的产物。1、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少。2、全国人口在省、区的分布,其所占的比例和密度差异很大。影响我国人口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由于我国人口处于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时期,绝大部分人口都从事于农业生产活动,东部地区的湿润区域及平原、盆地与河谷地带的生态环境最适宜发展农业生产,从而集聚和分布了较多的人口。反之,在自然条件较并、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西部地区,土地开发利用受到限制,人口分布稀疏得多。

解决人口问题的办法:

1、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关于这个政策,我不多说了,其良好的作用应该肯定,中国30来少生育30000万人口就是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当然这个政策有待进一步改进,如果把人口控制和国家的养老保险结合起来,这个政策的效果会更好(这个问题有待将来论述)。今后这个政策依然不能放松,要在改进中提高。

2、人口问题说到最后还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发达国家的经济和人口问题后我发现,在经济起飞时,每个国家的人口都会高速增长,当该国GDP达到10000美圆/人时,人口增长就会停止,然后人口总量会稳定,当人均GDP达到20000美圆时,人口会呈现下降趋势。西方几十个发达国家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个结论。中国上海市人口增长已经出现停滞状态,为什么?上海市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0美圆。中国其他地方还没有达到这个指标。什么时间整个中国达到人均GDP10000美圆呢?2030年前后会达到,到时候,中国人口会达到历史的高峰,---15亿左右。经济发展速度提速、社会运转速度加快、抚养成本的增加等因素在这里限于篇幅就不展开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