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1、我国辽阔疆域(P3图5-2) 我国领土的四至点 最北端 最南端 最西端 最东端 14个陆上相邻国家 6个隔海相望国家 我国的海陆位置 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 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 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 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逆时针方向) 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海陆位置 濒临的海洋 主要岛屿 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靠亚欧大陆,东临太平洋) 太平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台湾岛(中国最大的岛)、海南岛(中国第二大岛) 疆域优势 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其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使这一地区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利于发展海洋事业。中国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此外,幅员辽阔的国土,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也为中国社会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从海陆疆域方面来看,中、英、美、蒙古的不同之处 中美:海陆兼备(美国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中国西靠亚欧大陆,东临太平洋) 英国:岛国蒙古:内陆国家 2、行政区划 三级行政区划 34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 全国行政区域基本上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乡(镇) 23个省 5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4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名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即省会或首府)P43、 P42图3-3 3、我国人口分布现状
我国人口数量众多(13.7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密度较高,而且分布很不均匀.黑河—腾冲线(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以东即东部人口十分稠密,黑河—腾冲线以西即西部人口比较稀少。 4、我国民族分布现状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汉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5%,而其余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5%。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汉族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的边疆地区。 5、我国地形的特点
地形种类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要占全国总面积的3/2;地势特点: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大致呈三级阶梯。
6、三级阶梯(书本P13图5-17) 第一级阶梯 界线 第二级阶梯 界线 第三级阶梯 平均海拔 4000米以上 地形类型 高原 主要地形单元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100—2000米 高原和盆地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500米以下 平原和丘陵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7、比较黄河、长江(P17 ~P21)
第 1 页 共 11 页
比较点 发源地 全长 注入海洋 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流经的省级行政区 黄河 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 5400多千米(中国第二长河) 渤海(山东省)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华北高原 长江 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峰 6300千米(中国第一大河) 东海(上海市)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贵州省、湖北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9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 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12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 上、中游分界点:宜昌(湖北省) 中、下游分界点:湖口(江西省) 雅砻江、岷江、乌江、湘江(洞庭湖)、汉江、赣江(鄱阳湖) 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武汉港、著名峡谷——虎跳峡、三峡工程 上、中、下游的划分 主要支流 主要景观 上、中游的分界点:河口(内蒙古自治区),中下游分界点:桃花峪(河南省) 渭河(陕西省)、汾河(山西省) “黄河第一坝”——龙羊峡大坝、开封附近的“悬河”、壶口瀑布、“塞上江南\"——宁夏平原 作用 危害 灌溉、发电 水土流失严重,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条河流;黄河下游断流、干旱、“地上悬河” 灌溉、发电、航运(黄金水道) 长江流域降水丰沛,干流水量大,容易造成洪涝灾害 原因 人类过度利用自然,滥用自然,造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 季风气候带来的弊端。人们不合理地占用河道、围湖造田,使河流、湖泊的行洪能力大大降低,更加大了沿岸地带发生严重水灾的可能性。 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 如何治理 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是治理黄河的根本,修建水库,使治沙和防洪并举,也是治黄的重要手段。 历史地位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明发祥地。 加固江防大堤、兴建水库、疏通河道、中下游禁止砍伐树木、裁弯取直、分洪蓄洪、开挖入海新河等措施。 8、我国南北差异 区域 内容 生活习惯差异 民居特色 饮食习惯 交通工具 气候差异 降水差异 农业生产差异 气温差异 气温带 1月均温 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年降水量 年降水量分布规律 主要粮食作物 主要经济作物 耕地类型 耕作制度 注重防寒保暖 喜吃面食 陆路交通 温带气候,比较干燥 低于00 c(<00c) 注重通风、散热、防雨 喜吃米饭 公路、铁路和水运 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比较湿润 高于00 c(>00c) 习惯上以秦岭-淮河为界,大体上将东部季风区划分为北方和南方 北方(秦岭-淮河以北) 南方(秦岭—淮河以南) 冬季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南北温差不大,全国普遍高温 少于800毫米(<800mm) 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小麦、玉米 花生、大豆、甜菜 旱地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水稻 油菜、甘蔗、橡胶、油棕 水田 一年两熟甚至三熟 多于800毫米(>800mm) 第 2 页 共 11 页
河流水文及内河航运的差异 河流少,水量小,冬季结冰,不利于航运 河湖众多,水量大,冬季普遍不结冰,便于航运 地形 主要能源资源的差异 南方地区多丘陵 北方地区多平原 煤、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煤、石油、天然气资源短缺,水资源丰富 水资源短缺 9、我国东西部差异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农业 工业 交通通信 教育 人才资金技术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的优势 发展历史 人口 民族 特大城市 地形 气候 资源环境 东部 东部地区平原广阔 较为湿润 水资源丰富,但矿产和能源短缺,且工业污染严重 有较深厚的文化、经济、政治基础 东部人口多,且分布十分稠密 主要是汉族人 西部 西部内陆地区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气候干旱 有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但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严重. 灿烂的历史文化 西部人口数量较少,且分布比较稀少 少数民族聚居最集中的地方 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南京、重庆、西安、成都、乌鲁木齐、呼和浩特 沈阳 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发展农业 工业发展条件优越,比较发达 交通通信发达、方便 发达 较为丰富 经济发展较快、较为发达 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农业。交通通信教育发达,城市众多,人才资源丰富,为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大部分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较差 比较缓慢、不发达,但能源工业发展潜力大 交通通讯设施落后 教育水平、思想观念较滞后 短缺 经济发展缓慢,与东部相比发展不平衡 广袤的土地、壮美的山川、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独特的民族风情、灿烂的历史文化 经济发展的劣势 矿产和能源资源短缺,严重的工业污染困扰着东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严重,大部分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较差.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差距较大 南北方交流与互补 东西部交流与互补 南水北调工程 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 11、如何设计一条科学、合理的旅游线路? 答:旅游线路的设计要全面考虑旅行的目的、行程时间、交通情况、经济条件等综合因素。 12、中国主要铁路线 主要铁路线 京九线 京广线 京沪线 京哈线 陇海线 兰新线 线路走向 北京—九江—南昌—深圳—香港九龙 北京—郑州—武汉—株州—广州 北京—天津—济南-徐州—南京—上海 北京-沈阳—哈尔滨 连云港—郑州—西安—兰州 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 综合探究五认识宝岛台湾
1、台湾的位置:台湾省位于我国东南海域,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东边是太平洋.主体是台湾岛,此外有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兰屿、绿岛等200多个岛屿构成
2、台湾的位置重要性:从海上交通来角度:台湾位于中国沿海南北航线咽喉,东亚通往东南亚,亚洲通往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的交通十字路口,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第 3 页 共 11 页
3。台湾之最:台湾降水最多的地方:火烧寮台湾最高的山:玉山 台湾最长的河流:浊水溪台湾最大的湖泊(旅游景点):日月潭
4、台湾的气候:台湾省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只有南部沿海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台湾的降水东部多,西部少(夏季风的影响以及地形的影响)
5、台湾的地形特征:台湾山地多,平原少。山脉集中分布在岛的中部和东部,只有西部沿海有较为宽广的冲积平原和盆地。可见,台湾地形特征: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小,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浙江省地形也是以山地和丘陵为主)
6、受地形的影响,河流短小,落差大,水能丰富;自东向西流。 (不修建东西方的铁路:地形影响)
7、矿产分布:台湾山脉西部多产铁、石油,北部火山区有丰富的硫磺矿,东侧有铜、铁 比较点 地理位置 红松之乡(小兴安岭东北三省) 黑龙江中北部的小兴安岭,亚洲最大的红松原始森林有“红松之乡”之称,是我国著名的林区 自然环境 小兴安岭纬度高较高,山地,冬季寒冷,夏适宜林木生长。(温带季风气候) 人文环境 铁路纵贯南北、公路四通八达 (森林火车) 建筑:窑洞音乐舞蹈:信天游、腰鼓 服饰:白羊肚巾(防风沙)语言表达:高桑的民歌饮食习惯:面食文化:皮影戏、秦腔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区) 古老而现代的首都(北京) 东起太行山脉,西到乌鞘岭,北抵长城,南连秦岭,华北平原北部;北京的西、北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 范围:黄土高原垮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地(第二阶梯) 两面为太行山和长城,东临渤海湾,南面是千里中原 40°N 116°E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作为首都,北京是国家机关所在地,中南海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 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夏季与热同期,降水集中、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季温暖,降水集中夏季,蒸发小,总体湿润,形成暴雨;地势平缓,略有起伏。 处在的问题 (北京例外) 长期过量开采,森林资源急剧减少 对林下野生菌和药材进行毁灭性挖掘,对林区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 裸露的黄土在雨水和河流的强烈冲刷下大量流失,是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原因:自然原因:土质疏松,地表植被裸露,降水多集中夏季; 人为原因:毁林开荒,滥砍滥伐、过度放牧等 故宫:清明两朝的皇宫,又名紫禁城。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群建筑 鸟巢:国家体育场 胡同、四合院:北京的古建筑 改进的措施 1. 抚育并合理地经营与管理森林 2. 模仿森林自然发育来采伐森林 3. 建立红松自然环境保护区 4. 新的经营方式:把木材的枝丫、断木等剩余材料加工成雪糕棒;用锯末栽种木耳 1. 造林种草 2. 退耕还林 3. 建立拦泥沙、坝淤地工程 4. 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和开发 重要提示 植被:多是针叶林,红松是世界上珍贵树 黄土高原的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黄土高原文化(黄土高原又称“鸦金高原”) 燕、金、元、明、清 北京最早成为“蓟” 8。工业和人口分布特点:分布在西部西区 (西部开发历史悠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人口稠密,交通便利)
9、主要城市:台北:台湾最大的城市,是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高雄:台湾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第二大城市,其临海工业区是台湾最大的工业区。•新竹:台湾高科技产业的摇篮(硅谷)•台南:记载台湾开拓建设的历史
10、水稻---海上米仓甘蔗—东方糖库水果之乡-—-香蕉菠萝
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 4 页 共 11 页
第一课北方地区(温带季风气候)
第二课南方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 比较点 自然环境 水乡孕育的城镇(太湖地区) 富庶的四川盆地(四川) 位置:长江三角洲的南缘平原为主,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位置: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 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棋布,灌溉条件优越,土壤肥沃,农业高产地区,四通八达的水路为贸易提供了便利 人文环境 城镇的兴起与发展 主要城市:无锡、苏州、上海、嘉兴、杭州、湖州等 “太湖三白\":(银鱼、白鱼、白虾)、快船、“过三桥” 特色:水房屋特点:临河而建,“人在水上住,船在窗下行” 古镇:盛泽、南浔、周庄、西塘、同里、乌镇等 都江堰水利工程农业: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主要农作物:水稻、油菜籽畜牧产品:肉猪、家禽 丰富水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天然气、芒硝、井盐“千年井盐:自贡)野生动植物资源:大熊猫、金丝猴、雪豹、桫椤等 巴蜀文化:川剧、川菜 比较点 自然环境 开放的珠江三角洲(广东省) 位置: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南海相望地形:平原广阔(珠江三角洲)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 人文环境 我国经济中心(上海) 位置:东海之滨,我国大陆海岸线的中枢,扼长江入海口地形:地势平坦,湖泊众多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 地形:盆地内的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 气候:冬暖、春早、夏热、亚热带季风气候 农业:粮食基地、蔗糖基地、淡水鱼基地和亚热带水果基地工业:交通:河港、海港,京沪线,沪杭线在此交汇,海陆共交区位因素: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南海相望人文因素:著名侨乡,通枢纽浦东新区:浦东的经融业(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引进外资政策因素:对外开放 (南大门) 和高科技产业(张江高科技园区)是上海的经济增长点上海经济的辐射效应 1. 国际金融中心 2. 高科技园区 3. 制造业中心 4. 航运中心 城镇的兴起与发展 工业:家用电器、纺织和服装、电子及通信设备等 贸易:通过港澳出口至东南亚、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 珠江三角洲与港澳紧密合作、优势互补 第三课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比较点 位置 自然环境 位置:我国西北部 地形:高山与盆地相间(三山夹两盆) 三山:阿尔泰、天山、昆仑山脉 两盆: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沙漠连绵 人文环境 坎儿井:原理:将高山冰雪融水经过暗渠引到农田里组成:竖井、暗井、明井、池塘优点:免去运水之劳,减少水的蒸发 意义:与横亘东西长城、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被誉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我国最长的地下水灌溉系统,有“地下运河”之称 位置:内蒙古地区 地形:高原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较少,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 植被:东部较湿润的森林草原,向西逐渐过渡到半干旱的草原和干旱的荒漠 衣:蒙古袍(适合马背活动,抵御寒冷) 住:蒙古包(搭建和拆卸省力简洁) 行:骑马 娱:那达慕大会、长调、歌舞 新疆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各类商品交易市场 乌洽会到中国——亚欧博览会 民族风情:大巴扎 新疆中部,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 我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邻国最多 (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尔斯坦、印度、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丝路明珠(新疆) 草原风情(内蒙古自治区) 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 食:牛羊肉和奶制品(白食、红食、茶食) 中亚地区重要的进出口贸易集散地 第 5 页 共 11 页
城镇的兴起与发展的原因 绿洲农业:分布: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和部分的沿河地区 条件:有利:夏季高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长;高山冰雪融水可用于灌溉 不利:降水少,蒸发旺盛,水资源匮乏,沙漠广布 晴天多,日照充足)、葡萄(夏季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和糖料作物糖分的积累)。 草原文化 引进了先进生产线和管理办法,对畜产品进行了深加工,建立了以牛羊肉和奶制品为基础的畜牧业基地,还打造了以羊绒、羊毛为基础的毛纺工业基地,等等。草原上的 地理位置优越-—亚洲地理中心,领国众多,成为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对外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的窗口 交通便捷—- ①完备的公路、铁路和航空交通网; ②新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鹿特丹)贯通使其在中国西部乃至中亚经济发展中地位增强 农作物:小麦、哈密瓜、棉花(夏季气温高,人们逐渐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 第四课青藏地区(高原山地气候) 比较点 自然环境 海拔最高的牧区(青藏高原) 位置:青藏高原,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 地形:高原气候:高原山地气候。“高、寒、旱”,我国夏季气温最低地区 植被:草原(牧草营养成分高) 人文环境 牲畜:牦牛(高原之舟)、藏绵羊、藏山羊 衣:藏袍(适应昼夜温差大) 食:牛羊肉、奶制品 住:帐篷 交通:牦牛、青藏铁路 “日光城”:地势高,空气稀薄、洁净,日照时间长,有“日光城”之称 宗教:藏传佛教 宗教建筑:布达拉宫、大昭寺 传统节日:雪顿节 近况:现代化建筑与传统建筑交相辉印 高原圣城(拉萨) 位置: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北岸,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 气候:冬无严寒,夏季凉爽 综合探究六如何开展社会调查
-—以调查家乡为例
1、描述家乡的基本点:
基本自然地理特点,如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等。 经济特点:如主要的物产及其分布。 人文特点:如历史沿革、名胜古迹、教育科技、著名人物。 2、社会调查方法
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文献调查法 3、调查步骤 (1)确定主题 (2)拟定提纲 (3)实施调查
(4)撰写调查报告
第七单元生活的变化
第一课规则的演变
第 6 页 共 11 页
一、规则之“源”:
1、规则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并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更新和修正.规则的废立与沿革折射着生活的变化。 2、规则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准则,是为了标明生活的规范,建立生活的秩序,提高生活的质量。 3、规则的存在形式:文字、约定俗成. 二、规则之“变”
1、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有旧的规则被废除,有新的规则产生,也有许多规则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2、有许多规则需要我们参与制定,这使我们更准确了解规则所包含的的意义,同时体现了大多数人的意愿,大家更愿意遵守,也更有利于维护人们的利益,当然也体现了公民对社会的关心。 第二课传媒的行程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1、传播是通过语言、文字或者形象等传递、分享或者交换信息的行为。如:文化教育、日常交往、旅游、商贸等。 2、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商贸活动、人口迁移、教育等。外来人口的迁入始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3、传媒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阶段。 二、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
1、大众传媒包括:书籍、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互联网,是目前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2、汉字激光照排技术是由王选教授发明的。
3、互联网是一种兼收并蓄各种已有的大众传媒。它具有虚拟的人际交往平台和信息传播平台等独特优势。
4、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⑴正面影响: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开拓视野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调节身心,丰富生活。⑵负面影响:改变了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沉迷网络,影响身心健康;不良信息影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导致问题青少年增加. 第三课生活的故事 一、生活的时代印记: 1、生活的变化一般是从物质条件的改变开始的.物质条件、制度、规则、科技等的变化会影响到人们的观念(印记)。 2、合理的购物方式:量入为出、节俭、从实际出发、不盲从. 二、生活的代际差异:
1、代际差异:是由于社会生活经验的不同,不同时代的人们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也称“代沟”。“代沟”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有一脉相通的继承和坚守。 2、要真正理解并正确把握生活的变化,需要借助历史的眼光。 3、学习历史的作用:可以知道现实事物的来龙去脉,让我们对未来有更清醒的认识;可以扩大生活经验,增长见识,锻炼思维,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了解历史经验教训,使我们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综合探究七区域的变化
一、如何了解区域的变化:
1、了解区域变化可以从人口迁移、物产变化、交通变化等方面开始.
2、了解区域变化需要收集资料,资料据其价值分为: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 二、如何看待周围的变化:侧重说明区域变化的事实.
三、说说周边区域的变化:选取特色鲜明的标题——收集资料—-选取实例,进行描述——进行评价,亮出观点.
第八单元文明探源
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
1、比较北京人头像和图8-5山顶洞人头像,说说山顶洞人与北京人外貌特征的不同?
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相比,北京人前额低平,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下颏,脸部仍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而经过几十万年的进化,山顶洞人的脸部与现代人基本相同了.
第 7 页 共 11 页
2、山顶洞人在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
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制石器与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生活群体是氏族。 3、远古人类的取火方式:雷电生火、草木自燃生火(天然火);钻木或击燧生火(人工取火)。 人工取火比天然火的好处:人类可随时使用火,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4、比较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异同 北京人 生活地点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都属于 山顶洞人 旧石器时代) 距今30000年 生活时间 距今70-20万年 体态 头部保留猿类特征 外貌特征与现代人基本一样 氏族公社(血缘) 人工取火 打制石器为主,出现磨制石器和钻孔技术 采集、狩猎、捕鱼 社会组织 原始人群 取火方式 天然火 生产工具 打制石器 生产方式 采集、狩猎 5、在世界农业、畜牧业起源时期,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整体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
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西亚、中美洲和欧洲
6、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标志着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是食物生产的革命(有了稳定的衣食来源)。①使生产工具有了显著的改进,出现了磨制石器,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②推动了原始社会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例如制陶、制革、纺织等以妇女为主的手工业;③促使农业村落出现,人类逐步实现了定居生活。
7、较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先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主要有哪些不同之处?
新石器时代的“新”表现在磨制石器和陶器的使用上。石镰作为磨制石器的代表,侧重于生产领域;陶器作为重要的生活用具,侧重于生活领域
8、农业的产生、家畜的驯养、陶器的发明、与定居的实现有什么关系?
原始农业、畜牧业的产生,磨制石器、陶器的出现,使人类逐渐开始了定居生活,形成了农业村落.定居生活促进了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也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对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9、与到处漂泊相比,定居有什么好处?
定居生活促进了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发展,食物来源有了保障,人们的生活更加稳定,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对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10、半坡居民的房屋有什么特点?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半地穴式房屋。处于黄河流域,气候冬冷夏热、干旱少雨,半地穴式的房屋冬暖夏凉。 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有什么特点?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干栏式木结构建筑。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多雨,这种房屋利于通风、防潮。 11、第八单元内容列表
旧石器时代 生活时间 距今约30000年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7000年 远古人类 ②山顶洞人 ③浙江河姆渡遗址 生产工具“新”:主要使用磨制石器 生产生活靠种植粮食和饲养家禽为主 生活方式上过着定居生活 生活用具“新”:主要使用陶器 特点差异 距今约70万—20万年 ①北京人 距今约6000—5000年 ④陕西半坡遗址 距今约5000—4000年 ⑤炎黄尧舜禹传说 12、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在哪里? 生产方面:生产工具新,主要使用磨制石器;生活方面:生活用具新,使用陶器。
13、比较河姆渡遗址与半坡遗址的异同(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的异同) 河姆渡遗址 半坡遗址 启示 第 8 页 共 11 页
区域 生活地点 生活时间 自然环境 建筑样式 种植的农作物 驯养的动物 制作的陶器 相同点 长江流域 浙江余姚 距今约7000年 黄河流域 陕西西安 距今约6000-5000年 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气候比较湿润多雨,水网密布 气候比较干燥少雨,河流较少 有着重大的影响,我们力求做到干栏式木结构 半地穴式(圆形尖顶小屋) 人与自然和谐。 水稻 粟(小米)和小麦 牛 猪 黑陶 彩陶 河姆渡居民与半坡居民都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会制作陶器、建筑房屋,饲养动物,建立了农业村落,过着定居的生活,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第二课早期文明区域
1、比较四大文明古国(文明发源地、产生文明时间、统一时间、统一者) 文明古国 古埃及 古巴比伦 古代印度 中国 文明发源地 尼罗河流域 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印度河、恒河 黄河、长江流域 产生文明时间 公元前3500年 公元前3500年 公元前2500年 公元前2070年 国家统一时间 公元前3000年 公元前18世纪 公元前3世纪 公元前2070年 统一者 美尼斯 汉谟拉比 阿育王 禹 2、四大文明大致位于哪个温度带上?从地理环境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说明原因(为什么早期人类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
温带.这些文明都属于农业文明,都位于大河流域,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多雨,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适宜人类居住和生存,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由此可见,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
3、比较四大文明古国的异同(城市、王权、社会等级、刑法) 国家 埃及 两河流域 中国 印度 城市 孟斐斯 乌尔城 二里头 摩亨佐·达罗 王权 社会等级 刑法 统治阶层:王室、僧侣、贵族; 法老 自由民:工匠和农民;奴隶 国王 奴隶主、自由民、奴隶 《汉谟拉比法典》 国王 商王、贵族、平民和奴隶 严酷刑法 国王 ①婆罗门②刹帝利③吠舍④首陀罗 共同点 4、比较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 各自特点(不同点还有数量多少、音形义等) 古老文字 发源地 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 甲骨文 形成时间 发明者 构造特点 书写材料 尼罗河流域 公元前3000年 古埃及人 “画成其物” 石头、纸草 都是从图画文字逐步发展而来,把繁复不易刻画的图形简化为一些符号性质的象形文字,使它能记录语言,具有相对固定的形、音、义;都是不同区域的人们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两河流域 公元前3000年 苏美尔人 笔画像楔子 泥版 志;都是现代文字的起源. 黄河流域 商朝 中国商朝人 “刻成其物” 龟甲、兽骨 (殷墟) 5、文字究竟是谁发明的?(人民群众发明的) 文字的产生有什么历史意义?
①文字的产生和使用,标志着人类告别野蛮,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②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生产经验和知识更好地得到交流和传播、继承和积累,为科学文化的建立和发展准备了必要条件。
6、人类在告别野蛮时代进入文明社会后,四大文明古国所取得的文明成果
文明古国 古代埃及 文字 象形文字 建筑和工艺 金字塔(胡夫)、狮身人面像(哈佛拉) 古巴比伦 古印度 古中国 楔形文字 商朝的甲骨文 空中花园 商朝—青铜文化(司母戊大方鼎) 科学技术 世界最早的太阳历,木乃伊(解剖学和防腐技术),几何学,圆周率3。16 太阴历、七天一星期制度、六十进位 发明0—9十个阿拉伯数字 历法、青铜器 宗教 多神教国家,阿蒙神 (王国保护神) 佛教 西汉末年(公元前后) 佛教传入 第 9 页 共 11 页
7、四大古文明中的哪些成果对今天仍有直接影响? ①古代埃及的历法;②西亚的星期制度;
③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④西亚的“60进位法”。
8、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古代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用事例证明这一说法的正确)?
①古代文献证明:“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少,人们就会停止呼吸。\"这是在一张纸草上记载的古代埃及人赞颂尼罗河的诗篇,它说明了古代埃及与尼罗河息息相关。 ②地理环境证明:埃及位于非洲的东北部,这里是大干旱地区的一部分,终年雨量稀少,尼罗河成了惟一的水源.若无此水源,埃及人将无法生存。由于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河水灌溉了两岸的土地,还给地面铺上了一层肥沃的淤泥,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河水退却后,埃及人依靠集体的力量,用粗糙简陋的工具,清除荆棘,排干沼泽,开构筑坝,辛勤耕耘。
③科学与数学证明:埃及天文历法的产生,是因为要准确预测洪水的泛滥和播种时节。埃及的数学是要计算洪水退却后的土地面积。
9、希腊文明—-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古代希腊文明的开端(渊源于)--爱琴文明;爱琴文明-—公元前2000年——前1200年,以克里特岛和迈锡尼城为中心形成了爱琴文明 10、中美洲文明——奥尔梅克文明,印第安人,墨西哥南部和哥伦比亚北部
11、人类迈进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阶级的分化、国家的出现和文字的发明。 ★12、四大文明古国(四大流域)比较表: 流域名称 地理位置 自然环境 文明表现 两河流域 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少雨)河西亚(今天的流: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河流流伊拉克境内) 量不稳定土壤:肥沃 东非 尼罗河流域 印度河、恒河流域 南亚 黄河、长江流域 东亚 A、原始农业出现后,开始有农业聚落,并逐渐发展成早期城市。 B、社会上慢慢形成靠农夫养活的阶层(手工业者、商人、祭司、书吏),国家政权、有组织的宗教、新的社会秩序初入端倪. C、创造了文字——楔形文字 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少雨)河A、农耕文明 B、象形文字 C、国家的出现和统一(距流:尼罗河(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 今5500年前后出现了国家,5000年前后国家统一。) 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河流:印度河、恒河,流量丰富,夏季A、修筑拦河堤坝、引水灌溉农田,培植出棉花 B、出高山积雪融化,定期泛滥,滋润土地现了城市国家 土壤:肥沃 (1)地势低平,冲积平原上土壤肥沃,易于开垦和耕作.(2)地处温带,A、大约4000年前(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气候温暖,水利资源丰富,具有较好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B、甲骨文 的灌溉条件,适宜发展农业。 13、我国重要遗址的分布共同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分布? 共同点:都位于大河两岸.
原因:①大河流域地势低平,冲积平原上土壤肥沃,易于开垦和耕作;
②地处温带、亚热带,气候温暖,水利资源丰富,具有较好的灌溉条件,适宜发展农业。 14、早期人类文明大多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的原因有哪些?(早期文明的共同点)
(1) 20°N —40°N,邻近大江大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资源丰富;
(2)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的培植生长,适宜人类生存,能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说明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型较强。 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 一、中华文明的曙光:
1、距今一万年前,黄河、长江流域一些地区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并出现了早期农业。北方和南方分别形成了粟作农业区和稻作农业区。还出现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宗教形式。
2、蛋壳黑陶杯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良渚遗址的玉琮,牛河梁的女神头塑。 二、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1、炎帝发明耒耜,叫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号称神农氏,还发明陶器,开辟集市;黄帝建造宫殿,发明车船,制作衣裳,教人打井,号称轩辕氏.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2、在距今约四、五千年,炎帝、黄帝部落联合起来,打败了东方强大的蚩尤部落,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华夏族的主题。炎帝、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3、尧——舜—-禹:禅让制,禹—-启:世袭制.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新石器时代的大体结束,中华文明正式开始。
综合探究八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
1.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公元纪年、世纪、年代、时代、王朝纪年是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
第 10 页 共 11 页
2.现在世界上多数国家都采用公元纪年,就是把基督教传说中耶稣诞生的那一年,定为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并以公元元年为界。
3。有时我们以百年为一个单位来计算时间,每一百年称为一个世纪.我们有时也以10年为一个单位,每十年为一个“年代”。
4。通常我们还把一个较长的时段称为时代。时代的划分可以是多样的,人们以某一方面的重要特征为划分的标准。
5.中国在西汉武帝以前,历代帝王都是以自己在位的时间计算年代。至汉武帝,首创以年号纪年,定公元前140年年号为“建元”,这一年就是“建元元年”。 6.计算时间和时间长度的方法: 公元年换算世纪的方法: 答案:公元前6世纪 例
一般数字 公元前 0 5 5 1
答案:公元后 +1
20世纪
例
整百数 2 0 0 0 公元后
年号换算公元的方法: 公元前X年-年号 Y年+1=公元前N年
公元 X年+年号 Y年-1=公元N年
计算时间的长度: 公元前X年-公元前Y年=共有N年
公元 X年-公元 Y年=共有N年
跨公元前、公元后的计算方法:公元前X年+公元Y年-1年=共有N年 7。考古学家陆续发现了战国、秦朝、汉朝和三国时期的大量竹木简.
8。文献资料是人们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料,其表现形式主要是档案、日记、报刊、图片等文字和音像资料。人人都可以撰写历史。
9.我国早期的文献资料是甲骨文和竹木简.
文物(实物资料的一种)帮助我们了解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帮助我们破译古老的文字,再现历史。 10。凡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纪念价值的文化遗迹、遗物均属文物。
大槐树、端午节、牛郎织女的故事描述的是口述资料的一种表现形式——传说;口述历史是口述资料的另一种形式,可以弥补历史文献的不足。
11.传说大多是人们长时间口耳相传的产物,它们能告诉我们老百姓是怎样看待历史的,而且它们还是对历史文献资料的一种补充,帮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
12。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他事物是第一手资料。后人写的历史著作等是第二手资料。
13.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世纪 第 11 页 共 11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