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2023-01-21 来源:易榕旅网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隋朝的统一

隋朝的 建立 背景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隋朝的 统一 背景 时间 过程 意义 隋文帝改革 内容 意义 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是北周,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 581年 杨坚,也就是隋文帝 长安 在南方的割据政权是陈朝,陈后主不问政事,沉迷享乐 589年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和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恢复,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开通大运河

目的 皇帝 开凿时间 记忆方法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随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炀帝 605年 一:一条大运河 二:两千多千米 三: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四:四段(由北向南分别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五河(由北向南分别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作用 评价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 途;2.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创立 影响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1.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隋朝的灭亡

原因 1.隋炀帝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动辄数百万,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2.隋炀帝多次迅游,乘坐高达、华丽的龙舟,随行的船只浩浩荡荡,沿途护卫的兵士和拉纤的民工多达数十万,耗费了大量人力和财力;2隋炀帝屡次发动战争,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 随末农民起义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 标志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唐朝的 建立 背景 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李渊趁机起兵反隋 建立 隋炀帝被杀后,618,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平定 随后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 唐太宗即位 626年,李世民即位,627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要活动 1. 在用人上,唐太宗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 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 善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2.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2. 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4.在军事上,唐初,突厥控制了漠北和西域的广大地区, 唐太宗的主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常对唐朝进行骚扰。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反击,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贞观之治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女皇武则天

共掌朝政 武则天原是唐朝第三个皇帝唐高宗的妃子,多谋善断。她成为皇后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 周朝建立 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当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 评价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周统治 1.武则天统治时期,打击敌对的贵族官僚; 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和武举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统的措施 武周统 治基础; 3.她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注重发展生产 她在位期间,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 治的作用 定了基础。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开元盛世

人物关系 唐玄宗是武则天的孙子,不仅多才多艺,治理国家也很有能力 丞相 姚崇和宋璟 整顿吏治,裁减冗官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唐玄宗的 政治方面 改革措施 经济方面 文化方面 盛世形成 唐玄宗在为的前期,年号“开元”唐朝国力达到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第三课 盛唐气象

经济发展 手工业 农业 农耕技术有很大发展,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 唐王朝非常重视兴修水利 丝织品花色品种多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商业 文成公主 原因 入藏 影响 都城长安是著名的商业城市 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几次向唐朝求婚,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他 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发展,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 文学艺术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诗仙是李白,诗圣是杜甫,白居易是诗歌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书法绘画 颜真卿的书法被称为“颜体”;欧阳询的书法被称为“欧体”;阎立本代表作《步辇图》、吴道子代表作是《送 子天王图》 第四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概况 作用 背景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 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的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 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 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日本 遣唐使 鉴真东渡 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他在日本传 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与天竺 玄奘西行 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长途跋 涉到达天竺。他在那里遍访天竺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来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 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 究中外交流史的重要文献。 第五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安史之乱

背景 时间 (1)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2)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3)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4)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任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755~763 过程 (1)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变,史称“安史之乱” (2)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 (3)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山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4)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 结果 影响 安史之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 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黄巢起义

背景 1、 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 2、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反动了大规模起义 领导人 黄巢 过程 结果 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后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907年,朱温建 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五代政权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十国政权 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等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 评价 1.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格局面的继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2.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3.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4.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北宋的的建立

时间,人物 都城 960年、赵匡胤就是宋太祖(陈桥驿兵变和“黄袍加身”) ,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军事方面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将领有拥兵之权而无调兵之权;定期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杯酒释兵权) 行政方面 在中央,削弱宰相权力,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 财政大权;在地方,安排文臣担 任知州等,并且三年一换,设通判分权。 财政方面 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 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目的 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表现 A、 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 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 待遇高于武将。遇有战事,也有文官挂帅出征。B、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影响 A、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造就了宋朝科 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B、(消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第七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八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两宋时期各族政权比较表

政权 北宋 南宋 辽 西夏 金 民族 汉族 汉族 契丹 党项 女真 建立者 赵匡胤 赵构 耶律阿保机 元昊 完颜阿骨打 都城 东京(开封) 临安(杭州) 上京临潢府 兴庆 (银川) 会宁 建立时间 960年 1127年 916年 1038年 1115年 灭亡 1127年(被金灭) 1276年(被元灭) 1125年(被金灭) 1227年(被蒙古灭) 1234年(被蒙古灭) 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

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 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各政权关系特点:“战”与“和”

重要事件

宋与辽──澶渊之盟 宋与夏和战 金和南宋的对峙 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战后双方订立盟约,史称为“澶渊之盟”。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意义: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后来议和:宋给西夏岁币。此后宋夏贸易兴旺。 女真杰出首领阿骨打建立金。金灭辽,又于1127年灭北宋。同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南宋初年,金军南下,抗金名将岳飞收复建康,后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就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 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第九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经济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①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开发。②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到南宋最后完成南移。(“国家根本,仰给江南”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 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最主要的原因)。。②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③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⑤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 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经济中心南移的启示 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①要重视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革新,重视科技的发展。②要采取积极发展经济的政策③要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④要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宋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的发展 (1)农业作物:①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 (1):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2)棉纺织业: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较多。(3)制瓷业: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河北的定窑、河南的汝窑比较出名。(注意和唐朝的比较)(4)造船业:①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②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③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 手工业的兴盛 商业贸易的繁荣 市镇发展 (1)地位: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2)表现:两宋时期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城市可以沿街开铺;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草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海外贸易 纸币出现 (1)地位: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2)表现: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3)作用: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1)原因: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2)时期、地点、名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交子。(3)地位: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4)南宋货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第十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蒙古的统一 元朝的建立 元朝的统一 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政权(蒙古国),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1271年,忽必烈改号为元,定都大都(北京)。 第一阶段(蒙古) 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第二阶段(元朝) 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消灭南宋残部,实现统一。 统一的意义 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从分裂割据到大统一的朝代:秦朝、隋朝、元朝) 第十一课 元朝的统治

行省制度的建立 元朝对边疆的管辖措施 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路、府、州、县。“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1)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影响: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2)设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影响: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元朝的时候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