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教材背景、教学目标、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年级音乐课《海》案例分析
一、 教材背景
《海》这一课是人音版第二册第七课的内容。“海”这一课的人文主题非常突出,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以《海》这首歌为主线,以“海姑娘”这个形象为引子,采用教材上的《海上风暴》和非教材内容的《蓝色多瑙河》选段为音画欣赏内容,体现以审美为核心,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重点,运用多科艺术综合(音乐、美术、戏剧),自主探索、游戏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求实现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音乐艺术能力的整合发展。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实际情况,我确定《海》这一课的教学目标:
(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A、激发学生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B、使学生对表现大海的各种歌、乐曲充满兴趣
C、培养学生对表演的兴趣,令学生喜欢合作与交流,乐于创造。
D、让学生知道海的污染,让学生从小懂得要保护大海,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
(二)知识与能力的目标
A、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海》的简谱和歌词,并能根据歌词意思作表演动作。
B、能够小组合作创编造型动作表现大海,并表演。
C、会用不同的线条表现欢快、平静、恐怖三种音乐
D、会用不同的表情去表现、配合欢快与紧张的音乐
E、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
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是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作为重点。
三、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一) 以审美为核心,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净化、顿悟
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应体现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其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所以,应该把音乐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在《海》这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我让学生用视觉、听觉充分地感受大海的美,并能够在活动和游戏中表现、创造大海的美。
对于音乐课程来说,其教育效应主要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是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顿悟等情感层面上。在《海》这一课学习中,学生不断地感受大海的美,对大海的感情就更深,更热爱大海了,这时进行环保教育才显得更有效,当孩子们认识到“海水受污染,要救救大海”,是他们对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而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果依靠死板的说教是不可能形成的,只有在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堂中充分地感受、体会、创造、表现,才得以形成。
(二) 音乐课程的综合
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一种以音乐为本的综合。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对音乐教育的各种影响因素以高度重视。从艺术的本质上讲,一切艺术形式都是心灵的艺术,只是所有的感性材料不一样而已。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通感”这一心理现象,使得艺术之间的相互融合也成为必要和可能。在本课中我设计了音乐与美术的综合,音乐与戏剧的综合。用美术的线条表现音乐,如:用高低起伏波动大的线条表现跳跃、欢快的音乐,像《蓝色多瑙河》;用平直的线条表现平静、缓慢的音乐,像歌曲《海》;用凌乱的线条表现恐怖、紧张的音乐,像《海上风暴》(详见本课第三个环节音画欣赏)。而音乐与戏剧都是表情性很强的艺术门类,两种艺术的综合也很有必要。如:用戏剧中欢乐的表情去演绎欢快的音乐;用生气的表情去配合狂暴的音乐等等。
(三) 在游戏中学,乐中学
在新课程中强调的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视学生人格的健全,以美育人是放在首位,但并不是说知识与技能就不用掌握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还是必要的,这是提高音乐素质的需要,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奠定基础。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如果没有方法,是非常枯燥乏味的,所以新课标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快乐地学是其中一种重
要的改变学习方式的办法。小朋友都喜欢做游戏,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性的识谱环节,用彩纸做许多美丽的小贝壳,在每个贝壳上写一个音符,小贝壳上的音符就是《海》这首歌包括的音符。让学生把音符当作美丽的小贝壳去认知,在拾贝壳——举贝壳——唱贝壳一系列游戏中逐步掌握《海》这首歌的简谱。柯达伊音乐教学运用在唱贝壳的环节中。
四、 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大海吗?
生:喜欢!
师:那么我们现在去大海边玩怎么样?
学生从座位上走出来,坐在地上,好像坐在沙滩上。
2.学生欣赏各种大海的形象。课件显示多种大海的画面,同时播放《海》这首歌的音乐。(第一次感受《海》这首歌)
3.谈谈对海的感受,抒发对大海的感情
师:大海美不美?
生:美!
师:见到这么美的大海,你们想说点儿什么呢?
生1:好想去大海边玩。
生2:想变成一只小鸟,在海上自由自在地飞翔
……
4.朗诵海的诗歌(其实是朗读《海》这首歌的歌词)
师:我见到这么美的大海,想朗诵一首小诗,你们也和我一起朗诵好吗?
师生开始有感情地朗诵,并且配上适当的动作:
大海啊望不到边,多广阔的海,
太阳啊已经下去月亮升上来。 ……
设计意图: 我设计从学生观看美丽的大海画面导入,让学生首先被美丽的大海所吸引、震憾,而且画面配上《海》这首歌的音乐,做到音画同步,也让学生第一次感受《海》这首歌。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产生的感染力是很强的,从而成功导入本课《海》。
(二) 体态律动:游泳
1. 师过渡语:大海这么美这么可爱,想不想拥抱大海呢?
生:想!
师:大家下海游泳怎么样?
师:老师弹钢琴模仿海浪声,你们游泳的动作要和海浪声一致,做得到吗?
2. 师弹奏滑音模仿海浪声,学生划动手臂,随着海浪声有节奏地做游泳动作。
3. 师弹奏《海》的旋律,让学生听到这段音乐就“躺在沙滩上”休息。(第二次感受《海》这首歌)
4. 师再弹奏滑音,学生一听到马上做游泳动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按音乐节奏做动作的习惯,想令学生在“游泳”活动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似乎真的来到大海边,从而更投入、更积极地参与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又一次感受《海》这首歌。《海》这首歌,自始至终,在本课每个环节都出现,贯穿了整堂课,目的就是要学生多听多感受《海》这首歌,但不是机械地重复听,而是不同时候、不同形式地听,让学生渐渐地喜爱和熟悉这首歌。 (三)音画欣赏(音乐与画面的匹配)
引言:海姑娘遇到一个难题,请小朋友们帮她解决。
听音乐选画:曲一《蓝色多瑙河》选段与第一幅图相匹配(表现欢乐的大海)
曲二《海》与第三幅图相匹配(表现平静的大海)
曲三《海上风暴》与第二幅图相匹配(表现生气的大海)
1.每曲先听一点,然后选择合适的图与其相匹配,并说明原因,然后再听。
2.为不同的大海配表情(欢乐的、生气的),学生做出欢乐的、生气的表情。
3.听音乐画线条表现三种大海(通过画线条感受音乐旋律线的起伏)
设计意图:在音乐欣赏中配与适当的画面,令学生更好地把握音乐的情绪。《海》这首歌在此环节中反复地出现,并且是带情绪的,有表演的,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海》这首歌。为大海配欢乐的、生气的表情不但能把握音乐的情绪,也为后面戏剧表演的环节埋下伏笔。用画线条表现所听的音乐,是寻求音乐与美术之间的一种“通感”,而不是为了追求一种形式上的“综合”。有了“通感”,就能用美术的要素去表现音乐,听着音乐体会到美术的成分。而为三种不同的大海配表情,则是音乐与戏剧表演的综合,用表情去表现音乐,能够更准确地理解音乐,同时丰富的表情也丰富了情感体验。
(四)拾贝壳〈识谱教学〉
过渡语:“海姑娘感谢小朋友帮她解决难题,要送许多小贝壳给你们……”
1.生每人拾一个贝壳,贝壳上有音符,师唱哪个音符,学生就举起相应的音符。(师唱的音是《海》这首歌的旋律)
2.几个学生排队手持贝壳音符,教师用卡片点谁的头,下面的学生就唱哪个音,其中
“浪花”卡片点就唱;“小鱼”卡片点就不唱(师点的音还是《海》这首歌的旋律)
设计意图:
评价:本环节充分体现了在游戏中学,快乐地学。使本来枯燥乏味的 识谱教学变得充满趣味。运用了柯达伊音乐教学法。
(五)创编与表演
引言:“海姑娘觉得小朋友真了不起,会跳会唱,你们能不能教教她呢?”
1.师提问与海有关的事物。(如:海风、海浪、海草等)
2.小组合作创编一些动作表现大海(商量、创编过程播放《海》这首歌,师参与到学生当中商量)
3.分组表演动作时融入歌唱(分乐句唱,师先唱,生后唱)
4. 用乐器模仿海浪的声音,要用不同的方法敲击。
5.分别表现唱、跳、奏
设计意图:本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创造、表现大海的美。在小组共同创编和表演时,学生之间需要合作与交流,学生需要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评价:在活动中学生非常自主、积极地共同设计和创编,而且都设计得很好,有不同
的角色,不同的造型,有美感、艺术感。不但演的人乐在其中,观者也是津津有味地欣赏。而一组学生表演过程中另一组就唱《海》这首歌,非常自然地融入了歌唱。打击乐器模仿海浪声渲染了气氛,并加强了节拍感。
(六)戏剧表演
教师一边描述,学生一边表演(用身体的动作和表情),内容关于海的污染。
教师描述:“大海啊望不到边,多广阔多美丽的海,海面上掀起浪花,浪花好像在跳舞,浪花在歌唱,大海非常欢乐,海里的小鱼在快乐地游来游去,海豚在一跳一跳的。可是,这时大海不高兴了,原来有人把脏水、脏油、垃圾倒进大海里,大海很难过。大海要生气了,大家说怎么办呢?”教师要非常有感情地描述。
生1:我要当科学家,把污水引走。师评:你的办法真好。
生2:叫人不要把垃圾倒进大海,不要弄死小鱼。
师评:你真有爱心!还有不同的办法吗?(叫学生用不同的办法,开发他们的创造力。)
生3:做一个潜水艇,把垃圾都捞上来。
生4:在一个牌子写上“不要乱丢垃圾”。
……
师评:你们的办法都很好,让我们每个人都做保护海的使者,保护大海,保护我们生活
的环境。
设计意图:为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而设计的这个戏剧表演的环节。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本课的人文主题——让学生知道海的污染,让学生从小懂得保护大海,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 评价:淡化了教育活动中那种赤裸裸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与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在戏剧表演中师生一方说一方演,说的一方固然是充满感情,演的一方更加是全情投入、尽情发挥,最终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